CN203851917U - 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51917U
CN203851917U CN201420014189.5U CN201420014189U CN203851917U CN 203851917 U CN203851917 U CN 203851917U CN 201420014189 U CN201420014189 U CN 201420014189U CN 203851917 U CN203851917 U CN 2038519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board
fastener
mentioned
bite
bel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1418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阮卜琴
肖招银
朱正中
牛胜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Topsun Logistic Contro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Topsun Logistic Contro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Topsun Logistic Contro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Topsun Logistic Contro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1418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519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519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5191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带扣零部件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本弹性按扣,包括扣架、按板和弹簧,按板中部铰接在扣架上部且在两者之间形成供带体穿过的通道,按板内端具有咬合部,按板外端具有供操作者按压的按压部,弹簧位于按板与扣架之间且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咬合部能摆动至靠近于扣架。本弹性按扣的零部件数量较少,结构较为简单,装配方便,生产效率较高;操作时只需按压或松开按板,其操作简便;在本按扣中两个扭簧做成一体式结构,使得按板受力均匀,在使用过程中结构更为稳定;另外,在接触板上开设定位槽,并将接触板定位在扣板上,其加工较为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背景技术
捆绑器是一种常用的捆绑工具,很长时间以来,捆绑器中的带扣一直用作张力和长度调节器,尤其是在航空和公路运输业中。
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272714.9;授权公告号:CN 102907826 A)公开了一种带扣,具备:固定带的自由端部的阳部件;以及连结阳部件的阴部件,阴部件具备:阴主体,具有插入阳部件的插入部的插入口并且是中空筒形;以及锁定部件,位于阴主体的内部,并将从插入口插入的阳部件的插入部锁定在该插入口内,带扣的特征在于,锁定部件具备:卡定片,将从插入口插入的阳部件的插入部锁定在该插入口内;解除按钮,设在卡定片上,从设在阴主体上的开口部向外突出,并且通过向阴主体的内部进行压入操作,能够解除锁定状态;以及复位弹簧,位于解除按钮与阴主体的内部之间,对解除按钮向从阴主体的开口部向外突出的方向加力,解除按钮能够选择能够在锁定状态下通过开口部的解除位置、和能够与开口部周缘抵接的锁定位置。
但在此带扣中,操作较为复杂,用在捆绑器中后工作效率不高,有必要开发一种提高捆绑器工作效率的按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带体能快速连接在弹性按扣上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以提高捆绑器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包括扣架、按板和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板呈板状且按板中部铰接在扣架上部,所述按板内端具有咬合部,所述按板外端具有供操作者按压的按压部,所述弹簧位于按板与扣架之间且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上述咬合部能抵靠在扣架上,施加外力按压按压部后上述的咬合部能脱离扣架且在两者之间形成供带体穿过的通道。
使用时,用手按压按板上的按压部,按压力克服弹簧的弹力,使得按板绕其与扣架之间的铰接处转动,按板和扣架之间形成供带体穿过的通道。此后,将带体穿入此通道,调整带体至所需长度,松开按板的按压部,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按板上的咬合部摆动至靠近于扣架处,并且将带体定位于按板和扣架之间。这样,就完成了带体的定位。
使用者在使用本按扣时,只需按压或松开按板的按压部就能完成对带体的解开或者定位,其操作较为简单,工作效率较高。
在上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所述的按板中部连接有销轴,上述销轴的两端分别伸出按板的两边沿且销轴的两端连接在扣架上部。在按板中部设置销轴,使得按板与扣架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固。
在上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所述扣架包括基板和基板两边沿垂直翻起的翻边,上述销轴的两端连接在翻边处,上述按板、基板和翻边之间形成供带体穿过的通道。基板通过冲压一次成型,带体没有连接在按扣上时,按板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其内端的咬合部抵靠在基板上,当然,这个状态是由于按板受到基板的阻挡,它无法再继续转动,也就是说,通过基板对按板限位。反之,按压按板使其克服弹簧的弹力摆动后,按板内端的咬合部能脱离基板形成上述的通道,将带体置入该通道处再停止对按板施加外力,此时,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带体被紧压在咬合部与基板之间。
在上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所述的弹簧为扭簧,且扭簧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扭簧分别套在销轴的两端处,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为接触部一和接触部二,上述接触部一抵靠在扣架上,上述接触部二抵靠在按板上。设置两个扭簧,使得按板两侧的受力较为均匀,使本按扣在工作时结构较为稳定。同时,相对于一个扭簧,两个扭簧的弹力更大,使得按板对带体的咬合作用更为明显,使带体的定位更为稳定。如果没有带体时,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按板内端的咬合部抵靠在基板上;如果具有带体时,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带体被紧压在咬合部与带体之间。
在上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所述两个扭簧的接触部二为一体式结构且接触部二抵靠在按板与基板之间的按板侧部。将两个接触部二做成一体式,在受力时能产生联动效果,使按板上与弹簧之间接触部位的受力更为均匀,提高了本按扣在使用时的结构稳定性。两个接触部二做成一体式结构后,两个扭簧也为一体式结构,这样,使本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的零部件数量更少,装配更为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上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所述的接触部二呈长条状,所述按板侧部具有弧形凹入的限位部,上述的接触部二抵靠在限位部处。由于在按板侧部设置了呈弧形凹入的限位部,在按压或松开按板的过程中,接触部二会相对于按板移动,因此,接触部二可在限位部上较为平滑的移动,使本按扣的操作较为稳定。限位部设置在按板的底面上。
在上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所述的按板侧部固连有若干片相互平行的限位片,上述限位片的一端位于按板外端,限位片的另一端位于按板的铰接处,上述限位片边沿呈弧形凹入,所述每片限位片沿销轴的轴向投影相重合,上述的所有的限位片形成所述的限位部,上述接触部二抵靠在每个限位片上。也就是说,限位部是由若干形状相同的限位片组成的,在实现接触部二于限位部上平滑移动的同时,也节省了限位部的材料,减少了本按扣的重量。限位片垂直于按板设置。
在上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所述的的按板内端为弧形面,所述的咬合部为凸出于上述弧形面的若干排齿牙,所述的若干排齿牙均与销轴的轴线相平行。设置若干排齿牙作为咬合部,其咬合效果较好,能将带体较为牢固的定位在按板和扣架之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相邻两排齿牙相互错开。将齿牙排列成弧形面,使得位于按板内端处的带体在各个角度时均能受到咬合部的咬合力,从而使本按扣对带体的定位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所述的咬合部内端为弧形面,上述的咬合部为位于上述弧形面处的滚花。由于滚花表面凹凸不平,当按板将带体咬合后,按板上的咬合部与带体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能较为牢固的将带体定位在按板和扣架之间。
在上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所述基板上还连接有接触板,所述的接触板上与咬合部正对的表面具有若干沿销轴轴向凹入的定位槽。接触板作为一个较小的零部件并单独在其上设置定位槽,其加工较为方便。接触板上的定位槽和咬合部共同配合,按板的咬合部作用在带体上,并使带体部分嵌入定位槽中,这样,带体与按板的咬合部和扣架之间的摩擦力更大,并能较为稳定的将带体固定在按板和扣架之间。
在上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所述的接触板为长方形的板状,接触板的两边沿具有凸出的扣合部,上述基板中部具有贯穿的缺口且缺口与基板边沿之间形成与接触板相匹配的定位部,上述接触板贴靠在定位部上且两个扣合部分别抵靠在定位部的两边沿。使用时,一根带体穿过缺口套接在接触板和定位部上。当需要调整带体的长度时,按压按板的按压部,使咬合部离开接触板处,调整带体的长度,之后松开按板,咬合部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复位至接触板处,带体被定位。
在上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接触板上设有凸块,弹簧的接触部一抵靠在凸块上。这样,无需在扣架上另外设置定位弹簧的接触部一的结构,使得按扣的整体结构较为简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具有以下优点:
1、操作时只需按压按板,再将带体调整到适合位置,松开按板,带体就能被定位,其操作较为方便;
2、两个扭簧做成一体式结构,使得按板受力均匀,在使用过程中结构更为稳定,使本按扣的装配也较为方便;
3、在接触板上开设定位槽,并将接触板定位在按板上,其加工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的爆炸图;
图3是本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按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中接触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在使用时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放大图;
图7是本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在使用时的俯视图。
图中,1、扣架;11、基板;12、翻边;13、定位部;14、套接部;15、缺口;2、按板;21、咬合部;22、按压部;23、限位部;231、限位片;3、弹簧;31、接触部一;32、接触部二;4、销轴;5、接触板;51、定位槽;52、凸块;53、条形凹槽;54、扣合部;6、带体一;7、带体二。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包括扣架1、按板2、弹簧3。
扣架1包括基板11和基板11两对边沿垂直同向翻起的翻边12。
按板2中部铰接有销轴4,销轴4的两端分别伸出按板2的两边沿且销轴4的两端固连在扣架1的两翻边12处,销轴4与基板11平行设置。在按板2中部设置销轴4,按板2绕着销轴4的轴线相对于扣架1转动,按板2与销轴4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使得按板2与扣架1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固。作为另一种方案,销轴固连在按板中部,销轴的两端分别位于扣架的两翻边处且销轴能相对于扣架的翻边处转动。
按板2的内端具有咬合部21,其外端具有供操作者按压的按压部22,销轴4位于咬合部21和按压部22之间。在弹簧3弹力作用下,按板2上抵靠在基板11上的一端为其内端。基板11上位于咬合部21下方的部位为定位部13,基板11上与定位部13相对的另一端的部位为套接部14,基板11上位于定位部13和套接部14之间的部位具有缺口15,使用时,带体从缺口15中穿过。弹簧3位于按板2与扣架1之间且在弹簧3的弹力作用下上述咬合部21能摆动至靠近于扣架1。
接触板5为长方形的板状,接触板5的两边沿具有凸出的扣合部54,基板11中部具有贯穿的缺口15且缺口15与基板11边沿之间形成与接触板5相匹配的定位部13,接触板5贴靠在定位部13上且两个扣合部54分别抵靠在定位部13的两边沿。定位部13的形状与接触板5相匹配,接触板5扣接在定位部13上。
基板11上还连接有接触板5,接触板5上与咬合部21正对的表面具有若干沿销轴4轴向凹入的定位槽51。接触板5作为一个较小的零部件并单独在其上设置定位槽51,其加工较为方便。接触板5上的定位槽51和咬合部21共同配合,按板2的咬合部21作用在带体上,并使带体部分嵌入定位槽51中,这样,带体与按板2的咬合部21和扣架1之间的摩擦力更大,并能较为稳定的将带体固定在按板2和扣架1之间。
如图4所示,接触板5上靠近扣架1套接部14的一侧具有若干条形凹槽52,条形凹槽52的设置方向与定位槽51的设置方向相同。在接触板5上设置条形凹槽52,能够增加带体与接触板5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本按扣在使用时,结构更为稳定,带体不易从接触板5上脱离。
按板2的咬合部21、接触板5和翻边12之间形成供带体穿过的通道。基板11通过冲压一次成型,带体没有连接在按扣上时,按板2在弹簧3的弹力作用下其内端的咬合部21抵靠在基板11上,当然,这个状态是由于按板2受到基板11的阻挡,它无法再继续转动,也就是说,通过基板11对按板2限位。反之,按压按板2使其克服弹簧3的弹力摆动后,内端的咬合部21能脱离基板11形成上述的通道,将带体置入该通道处再停止对按板2施加外力,此时,在弹簧3的弹力作用下带体被紧压在咬合部21与基板11之间。
弹簧3为扭簧,且扭簧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扭簧分别套在销轴4的两端处,扭簧的两端分别为接触部一31和接触部二32。
接触部二32呈长条状,所述按板2侧部具有弧形凹入的限位部23,接触部二32抵靠在限位部23处。由于在按板2侧部设置了呈弧形凹入的限位部23,在按压或松开按板2的过程中,接触部二32会相对于按板2移动,因此,接触部二32可在限位部23上较为平滑的移动,使本按扣的操作较为稳定。
如图3所示,按板2侧部固连有4片相互平行且均匀设置的限位片231,限位片231均垂直于按板2设置。限位片231的一端位于按板2外端,限位片231的另一端位于按板2的铰接处,限位片231边沿呈弧形凹入,每片限位片231沿销轴的轴向投影相重合,所有的限位片231形成所述的限位部23,接触部二32抵靠在每个限位片231上。也就是说,限位部23是由若干形状相同的限位片231组成的,在实现接触部二32于限位部23上平滑移动的同时,也节省了限位部的材料,减少了本按扣的重量。
如图4所示,接触板5上设有凸块52,弹簧3的接触部一31抵靠在凸块52上。这样,无需在扣架1上另外设置定位弹簧3的接触部一31的结构,使得按扣的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接触部二32抵靠在按板2上。两个扭簧的接触部二32为一体式结构且接触部二32抵靠在按板2与基板11之间的按板2侧部。将两个接触部二32做成一体式结构,使按板2上与弹簧3之间接触部位的受力更为均匀,提高了本按扣在使用时的结构稳定性。两个接触部二32做成一体式结构后,两个扭簧也为一体式结构,这样,使本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的零部件数量更少,装配更为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设置这样结构的扭簧,使得按板2两侧的受力较为均匀,使本按扣在工作时结构较为稳定,使得按板2对带体的咬合作用更为明显,使带体的定位更为稳定。
按板2内端为弧形面,咬合部21为凸出于上述弧形面的若干排齿牙,这些排数的齿牙均与销轴4的轴线相平行。设置若干排齿牙作为咬合部21,其咬合效果较好,能将带体较为牢固的定位在按板2和扣架1之间。相邻两排齿牙相互错开,这些一排一排的齿牙呈圆弧面设置在按板2的内端上。将齿牙排列成弧面形,使得位于按板2内端处的带体在各个角度时均能受到咬合部21的咬合力,从而使本按扣对带体的定位效果更好。
作为另一种方案,咬合部内端为弧形面,咬合部为位于弧形面处的滚花。由于滚花表面凹凸不平,当按板将带体咬合后,按板上的咬合部与带体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能较为牢固的将带体定位在按板和扣架之间。
现将本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的使用过程介绍如下:
如图5至图7所示,使用本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时,在按扣上连接两根带体:带体一6和带体二7。带体一6的一端套接在套接部14上,带体一6的另一端连接扣件。带体二7的一端从按扣的下方穿过扣架1上的缺口15并从按板2咬合部21和接触板5之间穿回,带体二7的另一端连接扣件。捆绑货物时,连接在带体一6和带体二7上的两个扣件分别定位,用手按压按板2的按压部22,按板2的咬合部21和接触板5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间,带体二7可较为自由的调整。按照货物的捆绑要求,调整带体二7的长度。调整后,使用者的手松开按板2的按压部22,在弹簧3的作用下,按板2的咬合部21靠近接触板5,并将带体二7挤压定位在按板2的咬合部21和接触板5之间。
由于在本按扣中,零部件的数量较少,因此,其结构较为简单。使用者在使用时,只需按压或松开按板2的按压部22就能完成对带体的定位或者解开,其操作较为简单。

Claims (12)

1.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包括扣架(1)、按板(2)和弹簧(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板(2)呈板状且按板(2)中部铰接在扣架(1)上部,所述按板(2)内端具有咬合部(21),所述按板(2)外端具有供操作者按压的按压部(22),所述弹簧(3)位于按板(2)与扣架(1)之间且在弹簧(3)的弹力作用下上述咬合部(21)能抵靠在扣架(1)上,施加外力按压按压部(22)后上述的咬合部(21)能脱离扣架(1)且在两者之间形成供带体穿过的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板(2)中部连接有销轴(4),上述销轴(4)的两端分别伸出按板(2)的两边沿且销轴(4)的两端连接在扣架(1)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架(1)包括基板(11)和基板(11)两边沿垂直翻起的翻边(12),上述销轴(4)的两端连接在翻边(12)处,上述按板(2)、基板(11)和翻边(12)之间形成供带体穿过的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3)为扭簧,且扭簧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扭簧分别套在销轴(4)的两端处,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为接触部一(31)和接触部二(32),上述接触部一(31)抵靠在扣架(1)上,上述接触部二(32)抵靠在按板(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扭簧的接触部二(32)为一体式结构且接触部二(32)抵靠在按板(2)与基板(11)之间的按板(2)侧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部二(32)呈长条状,所述按板(2)侧部具有弧形凹入的限位部(23),上述的接触部二(32)抵靠在限位部(23)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板(2)侧部固连有若干片相互平行的限位片(231),上述限位片(231)的一端位于按板(2)外端,限位片(231)的另一端位于 按板(2)的铰接处,上述限位片(231)边沿呈弧形凹入,每片所述限位片(231)沿销轴(4)的轴向投影相重合,所有的上述的限位片(231)形成所述的限位部(23),上述接触部二(32)抵靠在每个限位片(231)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板(2)内端为弧形面,所述的咬合部(21)为凸出于上述弧形面的若干排齿牙,所述的若干排齿牙均与销轴(4)的轴线相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咬合部内端为弧形面,上述的咬合部为位于上述弧形面处的滚花。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1)上还连接有接触板(5),所述的接触板(5)上与咬合部(21)正对的表面具有若干沿销轴(4)轴向凹入的定位槽(5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板(5)为长方形的板状,接触板(5)的两边沿具有凸出的扣合部(54),上述基板(11)中部具有贯穿的缺口(15)且缺口(15)与基板(11)边沿之间形成与接触板(5)相匹配的定位部(13),上述接触板(5)贴靠在定位部(13)上且两个扣合部(54)分别抵靠在定位部(13)的两边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11)还包括套接部(14),所述的缺口(15)位于套接部(14)和定位部(13)之间,所述的套接部(14)上套接有带体一(6),本弹性按扣上还连接有带体二(7),所述的带体二(7)的一端从基板(11)下方穿过缺口(15)并从按板(2)咬合部(21)和接触板(5)之间穿回。 
CN201420014189.5U 2014-01-09 2014-01-09 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519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14189.5U CN203851917U (zh) 2014-01-09 2014-01-09 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14189.5U CN203851917U (zh) 2014-01-09 2014-01-09 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51917U true CN203851917U (zh) 2014-10-01

Family

ID=51601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14189.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51917U (zh) 2014-01-09 2014-01-09 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5191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7250A (zh) * 2014-01-09 2014-05-07 浙江双友物流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CN109018235A (zh) * 2018-09-25 2018-12-18 天津昊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翼冲浪板自稳调节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7250A (zh) * 2014-01-09 2014-05-07 浙江双友物流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CN103767250B (zh) * 2014-01-09 2015-12-09 浙江双友物流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CN109018235A (zh) * 2018-09-25 2018-12-18 天津昊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翼冲浪板自稳调节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70074B2 (en) Cap structure having a plurality of breach hole features and zipper head assembly structure using the same
US9060574B2 (en) Cap structure having an inner surface concave feature and zipper head assembly structure using the same
US9775412B2 (en) Invisible zipper head assembly structure for increasing positioning effect and sliding member thereof
KR101059775B1 (ko) 길이 조절용 버클 장치
US9591895B2 (en) Buckle
DE112009004247T5 (de) Druckknopf
EP2974616B1 (en) Zipper with stamped metal zipper teeth
CN203851917U (zh) 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CN103767250A (zh) 一种捆绑器中的弹性按扣
US20150059131A1 (en) Fixing Structure for Rope
CN111965966B (zh) 一种穿戴设备
US20170340069A1 (en) Zipper head assembly structure and sliding assembly thereof
US10064456B2 (en) Zip slider structure
US10021944B2 (en) Cord lock
CN103948217A (zh) 一种自动扣
US9901146B2 (en) Zip slider structure
JP6603379B2 (ja) スライダー構造及びスライダー構造の形成方法
NZ750787A9 (en) Safety clutch
CN203182156U (zh) 简易皮带扣
CN208030480U (zh) 一种容易拆装的拆生表带及其使用该表带的手表
CN215381877U (zh) 绳索扣的结构
KR101321283B1 (ko) 벨트용 버클 연결구
TWI542274B (zh) 機殼裝置
JP2016097272A (ja) ベルト調節構造
EP2885997B1 (en) End stop, slide fastener and ornamental faste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09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