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49488U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49488U
CN203849488U CN201320849796.9U CN201320849796U CN203849488U CN 203849488 U CN203849488 U CN 203849488U CN 201320849796 U CN201320849796 U CN 201320849796U CN 203849488 U CN203849488 U CN 203849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bstrate parts
bearing part
lens
hold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4979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友胜彦
川上纯平
本间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49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4948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非通电状态下发生异常音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100)具备:基底部件(1),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筒状透镜保持部件(2),被配置于基底部件之上并能够保持透镜体;施力部件(3),将透镜保持部件推向基底部件侧;以及移动机构(50),具有磁铁(4)、线圈(5)以及磁轭(6)而构成并克服施力部件的施力使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结构为,在基底部件上使以比形成基底部件的合成树脂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形成的承受部件(7)以从基底部件露出的状态被埋设,而且在对线圈的非通电状态下,透镜保持部件与承受部件抵接。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尤其涉及能够抑制非通电状态下发生异常音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存在具备摄像功能的产品。作为在这些设备上用于拍摄的透镜,有一种通过使用VCM(Voice Coil Motor,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来进行驱动的产品。 
作为使用上述VCM的透镜驱动装置,公知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下面,将用图16说明专利文献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图16为表示专利文献1所述透镜驱动装置900结构的分解立体图。专利文献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900如图16所示,具备:透镜保持体903,保持透镜体;移动机构,具有磁铁904、线圈905以及磁轭906并使透镜保持体903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基底部件902,金属板材镶嵌成型;以及将透镜保持体903推向基底部件902方向的下侧板簧907以及上侧板簧908。在构成移动机构的线圈905处在非通电状态的情况下,透镜保持体903被下侧板簧907以及上侧板簧908推动,按压到基底部件902。而且,虽然省略详细说明,但是通过给线圈905通电,透镜保持体903沿着光轴方向朝向从基底部件902离开的方向移动。通过上述方式在可驱动的透镜保持体903上保持透镜体,从而能够驱动透镜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7575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900在非通电状态下,只有下侧板簧907以及上侧板簧908的施力作用于透镜保持体903。因此,在非通电状态下,因振动或撞击等原因,大于下侧板簧907以及上侧板簧908推力的力量向与下侧板簧907以及上侧板簧908的推力相反的方向作用时, 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当上述大力量施加时,透镜保持体903从基底部件902离开,其后被下侧板簧907以及上侧板簧908的推力向基底部件902方向顶回与基底部件902相撞,发生异常音。例如,因手机等通知来电的振动,有前述力量连续施加时,透镜保持体903和基底部件902连续相撞,有可能出现发生异常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非通电状态下发生异常音的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方案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为,基底部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被配置于上述基底部件之上并能够保持透镜体;施力部件,将该透镜保持部件向上述基底部件侧施力;以及移动机构,具有磁铁、线圈及磁轭而构成并克服上述施力部件的施力使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基底部件上,承受部件以从上述基底部件露出的状态被埋设,该承受部件以比形成该基底部件的上述合成树脂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形成;在对上述线圈的非通电状态下,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与上述承受部件抵接。 
技术方案2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承受部件具有从上述基底部件的上表面露出的缓冲部、从下表面露出的基台部以及位于上述缓冲部和基台部之间的连接部,上述缓冲部具有从上述连接部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上述基台部具有从上述连接部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的伸出部,在上述基底部件设有与上述承受部件对应的孔部。 
技术方案3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承受部件的缓冲部具有被上述基底部件支承的支承部,并且在与该支承部对应的位置上,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上设有突出形成的抵接部。 
技术方案4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承部的被上述基底部件支承的面上设有凹凸部。 
技术方案5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承受部件通过双色成型与上述基底部件成为一体,并且在上述承受部件的基台部设有双色成型用模具的浇口。 
技术方案6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承受部件被设在上述基底部件的3处以上的地方。 
技术方案7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承受部件具备主体部以及被设在该主体部的上表面并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抵接的3个以上缓冲部。 
技术方案8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承受部件具有从上述基底部件的下表面露出的基台部以及位于该基台部和上述主体部之间的连接部,在上述主体部设有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被上述基底部件支承的延伸部,上述基台部具有从上述连接部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展的伸出部,在上述伸出部的上部配设有上述合成树脂材料。 
技术方案9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以环状形成。 
技术方案10以及技术方案11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承受部件通过双色成型与上述基底部件成为一体。 
根据技术方案1,采用了在以比形成基底部件的合成树脂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形成的承受部件上使透镜保持部件抵接的结构。通过上述方式,即使克服施力部件的推力有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和承受部件分离的振动等施加,也至少能够使因透镜保持部件和承受部件相撞而发生的异常音小于因透镜保持部件和基底部件相撞而发生的异常音。于是,能够提供能够抑制非通电状态下发生异常音的透镜驱动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2,采用了缓冲部以及基台部分别具有从连接部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以及伸出部的结构。从而,即使透镜保持部件和承受部件频繁相撞,也能够通过缓冲部的延伸部与孔部卡合,防止承受部件从基底部件脱落。另外,假如有某种力量从基台部侧施加,也能够同样地通过基台部的伸出部和孔部的卡合,防止承受部件从基底部件脱落。于是,带来了能够防止承受部件从基底部件脱落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3,承受部件以被合成树脂材料(基底部件的一部分)支承的承受部件的支承部支承透镜保持部件的抵接部。支承部被材质比承受部件硬的基底部件支承,因此与没有被基底部件支承的地方相比,高度位置不齐情况小。于是,带来了能够抑制透镜保持部件的高度位置参差不齐即透镜保持部件倾斜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4,通过设有凹状部使支承部和基底部件卡合,因此当透镜保持部件和承受部件相撞时,能够防止因相撞使支承部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错位。于是,带来了能够抑制因支承部的错位发生透镜保持部件的高度位置参差不齐即透镜保持部件倾斜的结果。 
根据技术方案5,因为通过双色成型形成承受部件,所以与通过在基底部件上压入或粘贴等方式形成承受部件时相比,生产效率良好。而且,通过在基台部设置模具浇口,假如产生浇口残余也因浇口残余留在基台部,所以不会影响缓冲部高度位置的精确度,因此带来了能够抑制透镜保持部件的高度位置参差不齐即透镜保持部件倾斜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6,在3处以上的地方设置承受部件,因此带来了能够稳定地保持透镜保持部件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7,采用了3个缓冲部和透镜保持部件抵接的结构,因此带来了能够以缓冲部稳定保持透镜保持部件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8,即使透镜保持部件和承受部件(缓冲部)之间的相撞频繁发生,也因为采用了延伸部和伸出部与基底部件的合成树脂材料卡合的结构,所以带来了能够防止承受部件从基底部件脱落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9,如果在承受部件存在不连续部,那么有可能承受部件从该部分脱落,但是因为承受部件的形状采用了环状,所以带来了能够使承受部件难以从基底部件脱落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0以及技术方案11,因为通过双色成型形成了承受部件,所以与在基底部件上压入或粘贴等方式形成承受部件时相比,带来了生产效率良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所述,根据本技术方案,就能够提供能够抑制非通电状态下发生异常音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外观的立体图,图1B为表示从图1A的Z1方向侧看到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A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1外观的立体图,图3B为表示 从图3A的Z2方向侧看到的基底部件1外观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受部件7的抵接面7h的高度关系的模式图。 
图5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3个承受部件7外观的立体图。 
图6A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受部件7A外观的立体图,图6B为表示从图6A的Z1方向侧看到的承受部件7A外观的俯视图,图6C为表示从图6A的Z2方向侧看到的承受部件7A外观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受部件7被基底部件1埋设的状态的模式剖视图。 
图8A为表示承受部件7C外观的立体图,图8B为表示从图8A的X1方向侧看到的承受部件7C外观的侧视图,图8C为表示从图8A的Z2方向侧看到的承受部件7C外观的立体图。 
图9A为表示透镜保持部件2外观的立体图,图9B为从图9A的Z2方向侧看到的透镜保持部件2外观的立体图,图9C为从图9A的X2方向侧看到的透镜保持部件2外观的侧视图。 
图10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上的、线圈5缠绕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并被保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以图1B所示截面A-A切断透镜驱动装置100时的状态的模式剖视图。 
图1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2和承受部件7之间抵接状态的模式图。 
图13为用于说明对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5起作用的电磁力原理的模式图。图13A为表示磁通量M方向的侧视图,图13B为从Z1方向表示图13A以及表示电流I流向的俯视图。 
图14A为表示基底部件21外观的立体图,图14B为表示从图14A所示的Z2方向侧看到的基底部件21的立体图。 
图15A为表示承受部件27外观的立体图,图15B为表示从图15A的X1方向侧看到的承受部件27和基底部件21之间的保持关系的模式图。 
图16为表示专利文献1所述透镜驱动装置900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标记说明:1基底部件,1a孔部,1b开口部,1c金属板部件,1d第1连接端子,1e第2连接端子,1f第1连接部,1g第2连接部,2透镜保持部件,2a抵接部,2b筒状部,2c凸缘部,2d台阶部,2e透镜保持部,2f螺纹槽,3施力部件,4磁铁,5线圈,6磁轭,6a顶面,6b外壁部,6c内壁部,6d角部,7承受部件,7a缓冲部,7b基台部,7c连接部,7d延伸部,7e伸出部,7f支承部,7g凹凸部,7h抵接面,8下侧板簧,9上侧板簧,10隔离部件,21基底部件,22透镜保持部件,27承受部件,50移动机构,100透镜驱动装置,200透镜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 
首先,用图1至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结构。图1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图,图1A为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0外观的立体图,图1B为从图1A的Z1方向侧看到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俯视图。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1外观的图,图3A为表示基底部件1外观的立体图,图3B为表示从图3A的Z2方向侧看到的基底部件1外观的立体图。图4为表示承受部件7抵接面7h的高度关系的模式图。图5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3个承受部件7外观的立体图。图6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受部件7A外观的图,图6A为表示承受部件7A外观的立体图,图6B为表示从图6A的Z1方向侧看到的承受部件7A外观的俯视图,图6C为表示从图6A的Z2方向侧看到的承受部件7A外观的立体图。图7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受部件7被基底部件1埋设的状态的模式剖视图。图8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受部件7C外观的图,图8A为表示承受部件7C外观的立体图,图8B为表示从图8A的X1方向侧看到的承受部件7C外观的侧视图,图8C为表示从图8A的Z2方向侧看到的承受部件7C外观的立体图。图9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2外观的图,图9A为表示透镜保持部件2外观的立体图,图9B为从图9A的Z2方向侧看到的透镜保持部件2外观的立体图,图9C为从图9A的X2方向侧看到的透镜 保持部件2外观的侧视图。图10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5缠绕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并被保持的状态的立体图。 
透镜驱动装置100如图1所示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在中央部形成有能够保持外部零部件即透镜体(图中没有表示)且以Z1-Z2方向贯穿的孔,能够以Z1-Z2方向驱动透镜体。而且,如图2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0具备:基底部件1,以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埋设了承受部件7;筒状透镜保持部件2,可保持外部零部件即透镜体;施力部件3,为板簧;移动机构50,具有多个磁铁4、金属线材缠绕的线圈5以及由金属板材构成的磁轭6而构成;以及以环状形成的隔离部件10。 
基底部件1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如图3A所示,形成了具有开口部1b的环状形状。当从Z1方向俯视基底部件1时,其外形具有长方形形状,开口部1b形成圆形形状。而且,在基底部件1上埋设了金属板部件1c。金属板部件1c使其一部分从基底部件1底面(Z2方向侧的面)的X1方向侧露出,形成了能够与外部电连接的第1连接端子1d和第2连接端子1e。另外,第1连接端子1d和第2连接端子1e之间没有电连接。而且,在基底部件1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的、第1连接端子1d的上方处,形成了金属板部件1c的一部分露出的第1连接部1f,在第2连接端子的上方处形成了第2连接部1g。另外,第1连接端子1d和第1连接部1f电连接,第2连接端子1e和第2连接部1g电连接。而且,在基底部件1以从基底部件1露出的状态埋设了承受部件7,该承受部件7具有从基底部件1的上表面露出的缓冲部7a和从基底部件1的下表面露出的基台部7b,并且被设在基底部件1的3处以上的地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承受部件7在基底部件1上的X1方向侧、Y1方向侧以及Y2方向侧等3个地方形成。如图4所示,缓冲部7a在上侧(Z1方向侧)具有以平整面形成的抵接面7h,抵接面7h被配置为与和Z1-Z2方向轴正交的面同一的平面。而且,在基底部件1上设有与承受部件7对应的孔部1a。 
承受部件7以比形成基底部件1的合成树脂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承受部件7被埋设于基底部件1的3个地方,各为在基底部件1的Y1方向侧埋设的承受部件7A、在Y2方向侧埋设的承受部件7B、在X1方向侧埋设的7C。承受部件7A、承受部件7B以 及承受部件7C被配置成,沿着基底部件1的开口部1b的圆周方向相互保持几乎同等间距。如图5所示,虽然承受部件7A、承受部件7B以及承受部件7C的形状按照被埋设的地方而不同,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在下面对承受部件7的说明中,使用承受部件7A进行说明,而且对承受部件7C作些补充。如图6所示,承受部件7(图中表示的形状是承受部件7A的形状)具有位于缓冲部7a和基台部7b之间的连接部7c。而且,缓冲部7a具有从连接部7c向与光轴方向(Z1-Z2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d,基台部7b具有从连接部7c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展开的伸出部7e。而且,如图7所示,承受部件7的缓冲部7a具有在被埋设于基底部件1时被基底部件1的合成树脂材料支承的支承部7f。而且,在支承部7f的、被基底部件1的合成树脂材料支承的面上设有凹凸部7g。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承受部件7通过双色成型与基底部件1成为一体,在基底部件7的基台部7b的、以图6C所示点线围住的X部附近设有双色成型用模具的浇口。而且,如图8所示,承受部件7C与承受部件7A以及承受部件7B同样,具有缓冲部7a、基台部7b以及连接部7c。但,向从连接部7c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的伸出部7e的形状与承受部件7A以及承受部件7B不同,连接部7c以及基台部7b形成角度θ的圆锥(taper)形状,使截面积从连接部7c的缓冲部7a侧(Z1方向侧)朝向基台部7b逐渐变大。而且,在承受部件7C中,在承受部件7的基台部7b的、以图8C所示点线围住的Y部附近设有双色成型用模具的浇口。 
透镜保持部件2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如图9所示,形成大致筒状的形状。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向Z1-Z2方向延伸以筒状形成的筒状部2b,在筒状部2b的Z2方向侧的端部具有向筒状部2b的直径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凸缘部2c。在筒状部2b的外周面,台阶部2d从筒状部2b的外周面突出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2d分别被设在筒状部2b的X1方向侧、Y1方向侧、X2方向侧以及Y2方向侧,并被配置成同等间距。而且,筒状部2b的内侧为,能够保持外部零部件即图中没有表示的透镜体并以圆筒状形成的透镜保持部2e。在透镜保持部2e的内周面,沿着内周面形成能够安装透镜体的螺纹槽2f。如图9B所示,在凸缘部2c的Z2方向侧的面即背面,在与承受部件7的支承部7f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抵接部2a,该抵接部2a 在透镜保持部件2上突出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3个地方设有承受部件7,所以在3个地方设有抵接部2a。而且,抵接部2a形成为在前端部具有平整面的柱状,而且如图9C所示,抵接部2a的前端部形成为与相对于Z1-Z2方向轴正交的面同一的平面。 
线圈5由外周被绝缘铠装(coating)的金属线材构成,并且如图2所示,以大致八角形的环状卷绕后被捆扎在一起而形成。但是,形成线圈5的金属线材的两端部能够电导通。如上所述,将线圈5作为以环状卷绕金属线材并捆扎的东西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以环状卷绕着。更具体地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台阶部2d缠绕成将筒状部2b的外周圈绕。而且,在台阶部2d以外的地方,使透镜部保持部2的筒状部2b和线圈5相隔开。 
如图2所示,磁铁4形成为俯视时为构成梯形形状的柱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4个磁铁4。磁铁4以与短边侧的面和长边侧的面正交的直线方向着上了磁。 
施力部件3为由金属薄板构成的板簧,并如图2所示,具备下侧板簧8和上侧板簧9。下侧板簧8通过使以圆弧状形成的板簧相面对地配置,形成了俯视时为在中央具有开口的长方形形状。采用了形成开口的一侧和形成外周长方形形状的一侧能够相对地向Z1-Z2方向移动的结构,通过该相对移动产生施力。另外,相面对地被配置的两个板簧互相绝缘。上侧板簧9为,在中央具有开口并外形形状形成为方形环状的板簧。采用了形成开口的一侧和形成外周长方形形状的一侧能够相对地向Z1-Z2方向移动的结构,通过该相对移动朝向基底部件1方向产生施力。 
磁轭6由金属板材构成,并如图2所示,形成为使Z2方向即下方开放的、俯视时为矩形的形状。磁轭6具有在与被开放的一侧对面的一侧形成了开口的顶面6a。而且,磁轭6具有环状外壁部6b和4个内壁部6c,该外壁部6b从外周连着顶面6a形成磁轭6侧面,该内壁部6c从顶面6a的开口连着在外壁部6b的内侧与外壁部6b相对置。另外,内壁部6c分别与外壁部6b形成的4个角部6d相对置地被配置。而且,内壁部6c的大小形成为可插入上述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状部2b和线圈5相隔开而形成的间隙。 
隔离部件10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如图2所示,形成了在中央具 有开口的、俯视时为矩形的环状。而且,在隔离部件10的下表面(Z2方向侧的面)形成了上侧板簧9能够向上下方向、即Z1-Z2方向移动的图中没有表示的凹状形状。 
下面用图10至图12说明由上述结构零部件构成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结构。图11为表示以如图1B所示截面A-A切断透镜驱动装置100了的状态的模式剖视图。图1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部件2和承受部件7之间抵接状态的模式图。为了便于说明,只记载了透镜保持部件2和被埋设于基底部件1的承受部件7。 
首先,线圈5与上述内容同样,如图10所示,缠绕透镜保持部件2后被一体保持。如图11所示,下侧板簧8被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凸缘部2c侧(Z2方向侧)。此时,下侧板簧8并列配置了2个,2个下侧板簧8以形成开口的方向被配置。透镜保持部件2和各下侧板簧8,使下侧板簧8的开口端侧的一部分被卡止于透镜保持部件2上。此时,线圈5的一个端与一个下侧板簧8电连接,线圈5的另一个端与另一个下侧板簧8电连接。通过上述方式,下侧板簧8被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2张下侧板簧8通过线圈5电连接。 
安装了线圈5以及下侧板簧8的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11所示,在基底部件1的上方(Z1方向侧)层叠配设成下侧板簧8和基底部件1的上表面相对置。此时,下侧板簧8不仅使外周端侧被卡止在基地部件1,而且一个下侧板簧8与在基底部件1的上表面设有的第1连接部1f(参照图3)电连接,另一个下侧板簧8与第2连接部1g(参照图3)电连接。从而,通过下侧板簧8以及线圈5使第1连接端子1d(参照图3)和第2连接端子1e(参照图3)电连接,并且能够从第1连接端子1d和第2连接端子1e向线圈5馈电。而且,透镜保持部件2克服下侧板簧8的推力,在下侧板簧8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可向光轴方向、即Z1-Z2方向移动,但在线圈5的非通电状态下通过下侧板簧8被推向Z2方向(基底部件1侧)。此时,如图12所示,与从基底部件1的上表面露出的与承受部件7的支承部7f相对应的缓冲部7a和透镜保持部件2的抵接部2a抵接。 
而且,如图11所示,在磁轭6的顶面6a、外壁部6b和内壁部6c之间的间隙,依次从磁轭6的顶面侧配置隔离部件10、上侧板簧9以及磁铁4。 隔离部件10和上侧板簧9在各开口上使内壁部6c穿过。而且,隔离部件10被配置为没有形成凹状形状的面和磁轭6的顶面6a相接触,配置上侧板簧9与隔离部件10的形成凹状形状的面相接触。磁铁4被配置于磁轭6的4个角落并与外壁部6b接触,而且将上侧板簧9在以隔离部件10夹住的状态通过粘贴被固定在磁轭6的内部。从而,上侧板簧9和隔离部件10被磁铁4和磁轭6的顶面6a夹持,并被固定在磁轭6的内部。 
如上所述,在内部保持上侧板簧9、隔离部件10以及磁铁4的磁轭6被配置成在保持了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下侧板簧8的基底部件1的上表面侧层叠。此时,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状部2b插入磁轭6的开口,而且磁轭6的内壁部6c插入筒状部2b和线圈5之间的间隙,此时磁轭6的内壁部6c分别与筒状部2b和线圈5相隔开。通过如上所述地配置,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侧方向以外壁部6b、磁铁4、线圈5、内壁部6c的顺序,以几乎相同高度配设,从而形成移动机构50。而且,上侧板簧9的开口侧和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部分卡止,透镜保持部件2克服上侧板簧9的推力,在上侧板簧9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可向光轴方向即、Z1-Z2方向移动,但在线圈5的非通电状态下通过上侧板簧9被推向Z2方向。而且,磁轭6和基底部件1通过焊接被卡止,被配置于磁轭6和基底部件1之间内部的其他结构零部件被保持而不会脱落,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0。 
下面将使用图13说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动作。图13为用于说明对线圈5起作用的电磁力原理的模式图,图13A为表示磁通量M方向的侧视图,图13B为从Z1方向表示图13A并表示电流I流向的俯视图。 
在透镜驱动装置100中,线圈5的两端部通过下侧板簧8与第1连接端子1d和第2连接端子1e电连接,因此能够从第1连接端子1d和第2连接端子1e向线圈5通电。在移动机构50,如13(a)所示,来自磁铁4的磁通量M,从磁铁4发出,从x1方向侧朝向x2方向侧。即,来自磁铁4的磁通量M穿过线圈5朝向内壁部6c,通过磁轭6从外壁部6b回到磁铁4。在这种状态下,例如从图13B所示的y1方向朝向y2方向对线圈5通上电流I时,按照弗莱明左手定则(Fleming's left hand rule)在线圈5上产生从光轴方向即、Z2方向朝向Z1方向的电磁力f。而且,通过改变在线圈5流动的电流I的方向,能够改变电磁力的作用方向。如上所示,因给线圈5 通上电流I在线圈5产生的电磁力,透镜驱动装置100克服施力部件3的推力使图中没有表示的透镜体与透镜保持部件2成为一体,能够沿着光轴方向(Z1-Z2方向)移动。 
下面,将说明第1实施方式带来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为具备:基底部件1,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筒状透镜保持部件2,被配置于基底部件1之上并且能够保持透镜体;施力部件3,将透镜保持部件2推向基底部件1侧;以及具有磁铁4、线圈5以及磁轭6而构成并且克服施力部件3的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50,该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结构为:在基底部件1上以比形成基底部件1的合成树脂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形成的承受部件7以从基底部件1露出的状态被埋设;在对线圈5的非通电状态下,透镜保持部件2与承受部件7抵接。 
通过上述方式,采用了在以比形成基底部件1的合成树脂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形成的承受部件7上抵接透镜保持部件2的结构。以比基底部件1更柔软的材料形成的承受部件7与基底部件1相比,更容易吸收透镜保持部件2的撞击。通过上述方式,即使克服施力部件3的推力且有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和承受部件7相隔离的振动等施加,也能够使因透镜保持部件2和承受部件7相撞而发生的异常音至少小于因透镜保持部件2和基底部件1相撞而发生的异常音。于是,带来了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在非通电状态下发生异常音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效果。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结构为,承受部件7具有从基底部件1的上表面露出的缓冲部7a、从下表面露出的基台部7b以及位于缓冲部7a和基台部7b之间的连接部7c,缓冲部7a具有从连接部7c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d,基台部7b具有从连接部7c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的伸出部7e,在基底部件1上设有与承受部件7对应的孔部1a。 
通过上述方式,缓冲部7a和基台部7b采用了分别具有从连接部7c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d、伸出部7e的结构。通过上述方式,即使透镜保持部件2和承受部件7频繁地相撞,也能够通过缓冲部7a的延伸部和孔部1a卡合,防止承受部件7从基底部件1脱落。而且,假如有某 种力量从基台部7b侧施加,同样,也能够通过基台部7b的伸出部7e和孔部1a卡合,防止承受部件7从基底部件1脱落。从而带来了能够防止承受部件1从基底部件1脱落的效果。另外,在3个承受部件7之一的承受部件7C,其伸出部7e的形状与承受部件7A以及承受部件7B不同,连接部7c以及基台部7b形成角度θ的圆锥形状,使截面积从连接部7c的缓冲部7a侧(Z1方向侧)朝向基台部7b逐渐变大,但与承受部件7A以及承受部件7B同样,能够防止承受部件7C从基底部件1脱落。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结构为,承受部件7的缓冲部7a具有被合成树脂材料支承的支承部7f,并且在与支承部7f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在透镜保持部件2上突出而形成的抵接部2a。 
通过上述方式,承受部件7以被合成树脂材料(基底部件1的一部分)支承的承受部件7的支承部7f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的抵接部2a。支承部7f被其材质比承受部件7更硬的基底部件1支承,因此与没有被基底部件1支承的地方相比,高度位置的参差不齐就会小。于是,带来了能够抑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高度位置参差不齐即透镜保持部件2倾斜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采用了在支承部7f的、被合成树脂材料支承的面上设有凹凸部7g的结构。 
于是,通过设置凹状部使支承部7f和基底部件1卡合,因此在透镜保持部件2和承受部件7相撞时,能够防止支承部7f因相撞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错位。从而,带来了能够抑制因支承部7f的错位发生透镜保持部件2的高度位置参差不齐即、透镜保持部件2倾斜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采用了承受部件7通过双色成型与基底部件1成为一体并且在承受部件7的基台部7b设置双色成型用模具的浇口的结构。 
从而,因为通过双色成型形成承受部件7,所以与在基底部件1上压入或粘贴等来形成承受部件7时相比,生产效率良好。而且,因为在基台部7b设有模具的浇口,所以假如产生浇口残余也因浇口残余留在基台7b,所以不影响缓冲部7a高度位置的精确度,从而带来了能够抑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高度位置参差不齐即、透镜保持部件2倾斜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采用了在基底部件1的3处 以上地方设有承受部件7的结构。 
从而,通过在3处以上的地方设置承受部件7,带来了能够稳定地保持透镜保持部件2的效果。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承受部件7沿着开口部1b的圆周方向相互保持几乎同等间隔地在3个地方设置的结构,能够以最小的设置数量充分稳定地保持透镜保持部件2而不会倾斜。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第2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相比,承受部件7的形状、埋设了承受部件7的基底部件1以及与承受部件7抵接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形状不同。除了上述3个结构零部件以外,其他结构零部件的形状、内部结构、动作等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相同。于是,在下面的说明中,仅详细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不同的零部件以及结构,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相同的部分,将省略详细说明。而且,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相同的结构零部件,在结构零部件的名称以及标记等上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相同的名称及标记。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的结构进行说明。透镜驱动装置200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相同,具备了埋设承受部件27的基底部件21、透镜保持部件22、施力部件3、具有多个磁铁4和线圈5以及磁轭6而构成的移动机构50以及隔离部件10。 
下面,利用图14以及图15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结构零部件不同的承受部件27、基底部件21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2。图14为表示基底部件21外观的图,图14A为表示基底部件21外观的立体图,图14B为表示从图14A所示的Z2方向侧看到的基底部件21的立体图。图15为表示承受部件27外观的图,图15A为表示承受部件27外观的立体图,图15B为表示从图15A的X1方向侧看到的承受部件27和基底部件21之间保持关系的模式图。 
基底部件21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如图14A所示,形成了具有开口部21b的环状。从Z1方向俯视基底部件21时,其外形具有长方形形状,开口部1b形成为圆形形状。而且,在基底部件21上埋设了金属板部件21c。 金属板部件21c使其一部分从基底部件21底面(Z2方向侧的面)的X1方向侧露出,形成能够与外部电连接的第1连接端子21d和第2连接端子21e。另外,在第1连接端子21d和第2连接端子21e之间没有电连接。而且,在基底部件21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的、第1连接端子21d的上方处形成了金属板部件21c的一部分露出的第1连接部21f,在第2连接端子21e的上方处形成第2连接部21g。另外,第1连接端子21d和第1连接部21f电连接,第2连接端子21e和第2连接部21g电连接。而且,在基底部件21上使承受部件27以从基底部件21露出的状态被埋设,该承受部件27具有从基底部件21的上表面露出的缓冲部27a和主体部27k以及从下表面露出的基台部27b。 
承受部件27以比形成基底部件21的合成树脂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形成。如图15A所示,承受部件27具有:主体部27k,以直径与基底部件21的开口部21b相同的环状形成;3个以上缓冲部27a,被设在主体部27k的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基台部27b,从基底部件21的下表面露出;以及位于基台部27b和主体部27k之间的连接部27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27a在X1方向侧、Y1方向侧以及Y2方向侧的3个地方向Z1方向突出而形成。而且,沿着基底部件21的开口部21b的圆周方向分别保持几乎同等间距地配置3个缓冲部27a,并且如图15(c)所示,形成为3个缓冲部27a具有同等高度。而且,如图15A所示,在主体部27k上设有向与光轴方向(Z1-Z2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7d,基台部27b具有从连接部27c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伸出部27e。通过延伸部27d和伸出部27e采用上述形状,如图15B所示,延伸部27d被构成基底部件21的合成树脂材料支承下方(Z2方向侧),伸出部27e在上部(Z1方向侧)配设了构成基底部件21的合成树脂材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承受部件通过双色成型与基底部件成为一体。 
透镜保持部件22除了形成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抵接部2a相当的抵接部22a的地方不同之外,材质和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2相同,因此省略形状等详细说明。另外,抵接部22a分别在与承受部件27的支承部27f相对应的位置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使用如上所述的结构零部件形成,但 是因为结构及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相同,所以将省略详细说明,下面将说明第2实施方式带来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采用了承受部件27具备主体部27k以及被设在主体部27k上并与透镜保持部件22抵接的3个以上缓冲部27a的结构。 
通过上述方式,采用了3个以上缓冲部27a和透镜保持部件22相抵接的结构,因此带来了能够以缓冲部27a稳定地保持透镜保持部件22的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缓冲部27a沿着开口部21b的圆周方向相互保持几乎同等间距地在3个地方设有的结构,能够以最小的设置数量充分稳定地保持透镜保持部件22而不发生倾斜。 
而且,承受部件27采用了以主体部27k连接3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缓冲部27a之间的结构,因此与按照每缓冲部27a单独形成时相比,能够节省其体积。因为能够节省体积,所以即使通过双色成型形成承受部件27,成型不足(short mold)或溢流现象(overflow)也难以发生,从而能够实现稳定的成型。而且,因为成型稳定,所以缓冲部27a高度的参差不齐会变小,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持透镜保持部件22而不会倾斜。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的结构为,承受部件27具有从基底部件21的下表面露出的基台部27b以及位于基台部27b和主体部27k之间的连接部27c,在主体部27k上设有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被构成基底部件21的合成树脂材料支承的延伸部27d,基台部27b具有从连接部27c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伸出部27e,在伸出部27e的上部配设了合成树脂材料。 
从而,即使透镜保持部件22和承受部件27(缓冲部27a)之间的相撞频繁地发生,也因为采用了延伸部27d和伸出部27e与基底部件21的合成树脂材料卡合的结构,因此带来了能够防止承受部件27从基底部件21脱落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采用了主体部27k以环状形成的结构。 
从而,如果在承受部件27存在不连续部就有可能承受部件27从其部分剥落,但因为承受部件27的形状为环状,所以带来了能够使承受部件27 难以从基底部件21剥落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采用了承受部件27通过双色成型与基底部件21成为一体的结构。 
从而,因为通过双色成型形成承受部件27,所以带来了与在基底部件21上压入或粘贴等来形成承受部件27时相比生产效率良好的效果。 
如上所述,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透镜驱动装置,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后实施。例如,能够如下所述地变形实施,而且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1)在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承受部件7的缓冲部7a和透镜保持部件2的抵接部2a、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承受部件27的缓冲部27a和透镜保持部件22的抵接部22a都分别以突出的形状并接触的结构,但采用使任意一个突出并接触的结构也可以。 
(2)在第2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中采用了承受部件27的主体部27k为环状的结构,但是采用基台部27b和连接部27c为环状的结构也可以。 
(3)在第2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没有设置与在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设有的凹凸部7g相同的结构,但是在透镜驱动装置200也采用设有与凹凸部7g同样结构的结构也可以。 
(4)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3个承受部件7(承受部件7A、承受部件7B、承受部件7C)具有各细微部分不同的形状,但只要为了配置承受部件7能够确保同等的空间,采用同样形状也可以。 

Claims (11)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基底部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被配置于上述基底部件之上并能够保持透镜体;施力部件,将该透镜保持部件向上述基底部件侧施力;以及移动机构,具有磁铁、线圈及磁轭而构成并克服上述施力部件的施力使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 
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基底部件上,承受部件以从上述基底部件露出的状态被埋设,该承受部件以比形成该基底部件的上述合成树脂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形成; 
在对上述线圈的非通电状态下,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与上述承受部件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承受部件具有从上述基底部件的上表面露出的缓冲部、从下表面露出的基台部以及位于上述缓冲部和基台部之间的连接部, 
上述缓冲部具有从上述连接部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上述基台部具有从上述连接部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的伸出部, 
在上述基底部件设有与上述承受部件对应的孔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承受部件的缓冲部具有被上述基底部件支承的支承部,并且在与该支承部对应的位置上,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上设有突出形成的抵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承部的被上述基底部件支承的面上设有凹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承受部件通过双色成型与上述基底部件成为一体,并且在上述承受部件的基台部设有双色成型用模具的浇口。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承受部件被设在上述基底部件的3处以上的地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承受部件具备主体部以及被设在该主体部的上表面并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抵接的3个以上缓冲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承受部件具有从上述基底部件的下表面露出的基台部以及位于该基台部和上述主体部之间的连接部, 
在上述主体部设有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被上述基底部件支承的延伸部,上述基台部具有从上述连接部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展的伸出部,在上述伸出部的上部配设有上述合成树脂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以环状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承受部件通过双色成型与上述基底部件成为一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承受部件通过双色成型与上述基底部件成为一体。 
CN201320849796.9U 2012-12-21 2013-12-20 透镜驱动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4948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7731U JP3182065U (ja) 2012-12-21 2012-12-21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2-007731 2012-1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49488U true CN203849488U (zh) 2014-09-24

Family

ID=50426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49796.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49488U (zh) 2012-12-21 2013-12-20 透镜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182065U (zh)
CN (1) CN20384948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7283B2 (ja) * 2015-06-11 2018-11-0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182065U (ja) 201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30048B2 (en) Motor for driving lens
US10116849B2 (en) Lens driving actuator
CN203480110U (zh) 透镜驱动装置
US11356008B2 (en) Voice coil motor
KR101199667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의 판 스프링 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보이스 코일 모터의 조립 방법
US20110291495A1 (en) Voice coil motor
US9395510B2 (en) Lens holding device for camera module
US20140307319A1 (en) Lens holding device
KR101241144B1 (ko) 렌즈 구동용 모터
JP2010019962A (ja) 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518354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9423589B2 (en) Lens holder,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4832638U (zh) 透镜支架、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1543049A (zh) 摄像装置
JP3124292U (ja)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102819088B (zh)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照相机及附带照相机的移动终端
CN203849488U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04559304U (zh) 防手震音圈马达
CN204947867U (zh) 振动马达
CN202956526U (zh) 镜头驱动装置
US9362811B2 (en) Electromagnetic driver with lead-out structure for coil
CN103051144B (zh) 音圈马达
KR102030427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105321778A (zh) 磁接触器
JP2013145994A (ja) 動電型スピーカ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S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