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34477U - 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 - Google Patents
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34477U CN203834477U CN201420072526.6U CN201420072526U CN203834477U CN 203834477 U CN203834477 U CN 203834477U CN 201420072526 U CN201420072526 U CN 201420072526U CN 203834477 U CN203834477 U CN 2038344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ition
- waterproof
- dowel
- layer
- waterproofing cour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包括环套于锚筋上的套管以及拼接钢板、过渡防水层、主防水层、混凝土防水保护层和混凝土底板,锚筋下端穿透原土层锚入岩层,混凝土垫层铺设在原土层上,拼接钢板铺设在混凝土垫层上,过渡防水层铺设在拼接钢板上,主防水层铺设在过渡防水层的周边并与过渡防水层的边缘搭接,混凝土防水保护层覆盖于过渡防水层和主防水层上铺设,混凝土底板浇注于混凝土防水保护层上,并将锚筋的上端折弯部固定。本实用新型,采用拼接钢板解决锚筋与主防水层之间的密封过渡,采用环氧砂浆实现拼接钢板与锚筋的密封防水,并通过过渡防水层适应局部可能产生的上浮变形,可确保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防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量带有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物、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地下建、构筑物不断涌现。由于地下水的浮力,使这些建、构筑物的抗浮问题比较突出。为此,抗浮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抗浮锚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抗浮手段。
地下室抗浮锚杆分钢筋、钢索两种,两种锚杆均没有防水节点可供参考,无论是图集还是设计资料。比如锚筋,其配筋直径由设计院结构专业设计,不会考虑防水;而锚杆工程由专业施工队施工,只管钻孔、下套管、下锚杆、灌浆,不考虑垫层,更不考虑防水。建筑专业则因无资料参考,无图集可套用,只是按惯例交由基坑支护单位负责,故完全放弃对该节点防水构造的设计研究,使锚杆防水三不管,成为技术空白。但是,地下工程抗浮锚筋动辄数千根之多,抗浮锚筋穿透整个底板防水层,却没有较规范的节点构造,无法控制渗水问题。
由此可见,地下室抗浮锚筋在防水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渗水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地下室抗浮锚筋设计所存在的防水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包括:
套管,环套于相应的若干锚筋上,所述锚筋的下端穿透原土层锚入岩层,所述套管周围的原土层上浇注有混凝土垫层,且所述混凝土垫层的顶面与所述套管的上端口平齐,所述套管位于所述原土层和所述混凝土垫层内,所述套管内灌注砂浆以锚固所述锚筋;
拼接钢板,由两半体拼接组成,所述两半体合围在所述锚筋上,并铺设于所述混凝土垫层之上;
过渡防水层,铺设在所述拼接钢板之上;
主防水层,铺设在所述过渡防水层周边的所述混凝土垫层之上,并与所述过渡防水层的外边缘搭接;
防水保护层,铺设在所述过渡防水层和所述主防水层之上;
混凝土底板,浇筑于所述防水保护层之上,所述锚筋的上端折弯部定位后浇注混凝土形成所述混凝土底板。
在上述防水构造中,所述拼接钢板采用环氧砂浆铺粘在所述混凝土垫层上,且所述拼接钢板的两半体之间的缝隙以及所述两半体与所述锚筋之间的缝隙均通过挤浆所述环氧砂浆形成满缝。
在上述防水构造中,所述满缝上施打缓膨胀型遇水膨胀胶,且胶断面不小于20mm-25mm。
在上述防水构造中,所述过渡防水层与所述拼接钢板采用环氧胶密封粘接,与所述混凝土垫层采用环氧胶粘接或空铺。
在上述防水构造中,所述过渡防水层采用1.5mm厚的PVC卷材制成,所述主防水层采用1.2mm厚的PVC卷材制成,所述过渡防水层的两半之间的搭接宽度为30mm~50mm。
在上述防水构造中,所述过渡防水层采用厚度不小于0.8mm的丁基橡胶止水带制成,所述主防水层采用自粘改性沥青卷材或聚氨酯涂料制成,所述过渡防水层的两半之间的搭接宽度不小于50mm。
本实用新型,采用拼接钢板解决民锚筋与主防水层之间的密封过渡,采用环氧砂浆实现拼接钢板与锚筋的密封防水,并设计了过渡防水层以适应局部可能产生的上浮变形,且防水保护层内渗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从而可确保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所述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所述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下室抗浮锚筋防水构造包括环套于相应的若干锚筋上的套管3、拼接钢板5、过渡防水层6、主防水层7、混凝土防水保护层8和混凝土底板9。
其中,锚筋1的下端穿透原土层11锚入岩层2,套管3位于原土层11和混凝土垫层4内,且混凝土垫层4铺设在原土层11上,混凝土垫层4的顶面与套管3的上端口平齐。
拼接钢板5铺设在混凝土垫层4上,过渡防水层6铺设在拼接钢板5上,主防水层7铺设在过渡防水层6的周边并与过渡防水层6的边缘搭接,混凝土防水保护层8覆盖于过渡防水层6和主防水层7上铺设。
混凝土底板9浇注于混凝土防水保护层8上,并将锚筋1的上端折弯部固定。
上述地下室抗浮锚筋防水构造采用如下方法施工:
a)首先,在穿透原土层11锚入岩层2的相应若干锚筋1上环套铺设套管3(本实施例以3根锚筋1为一组进行说明,3根锚筋1呈品字形分布);
套管3铺设完成后,彻底清除施工过程中套管3周围被扰动之原土,并回填C10混凝土12震动捣实;
最后,在套管3内灌注砂浆使锚筋1与套管3可靠固定为一体。
于套管3的外周浇筑c15混凝土形成厚150mm垫层4,混凝土垫层4的顶面与套管3的上端口平齐。施工时,混凝土垫层4压实抹光,并养护到规定的强度。
b)将由两半体组成的拼接钢板5合围在相应的锚筋1上,并采用环氧砂浆将拼接钢板5铺粘于混凝土垫层4上。其中,拼接钢板5的厚度为3mm-5mm,优选4mm厚,并分别在靠近相应的锚筋1处开口以围合于锚筋1的外周,而不必套入钢筋1。
步骤b)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清理锚筋1,并修平锚筋1和套管3周边250mm~350mm范围内之混凝土垫层4;
然后,对混凝土垫层4进行铺设环氧砂浆前的基层处理,即在混凝土垫层4表面涂覆渗透环氧涂层(环氧胶),对拼接钢板5底面砂轮打毛,涂覆渗透环氧涂层(环氧胶);
最后,采用10mm厚环氧砂浆铺粘拼接钢板5于混凝土垫层4上,且拼接钢板5的两半体之间、拼接钢板5两半体的开口处与锚筋1之间的间隙均通过环氧砂浆挤浆压铺形成满缝,若防水层不严格,可在拼缝形成后施打缓膨胀型遇水膨胀胶。环氧砂浆配比按有关规定选择偏柔配方。
拼接钢板5两半体之间的缝宽应在5mm-10mm之间,两半体拼接后可以呈六边形状,整体外形尺寸可以为200mm-300mm,具体视锚筋1设计间距而定。如图2所示,A为拼接钢板5的两半体的对接区域。
c)在拼接钢板5上铺设过渡防水层6。
d)在过渡防水层6周边的混凝土垫层4上铺设主防水层7,主防水层7的内缘与过渡防水层6的外边缘搭接;
在步骤c)和步骤d)中,过渡防水层6采用1.5mm厚的PVC卷材制成,两半相对搭接而成,过渡防水层6拼接完成后,整体呈正方形,边长为500mm-600mm,中心处设有能够容纳上述3根锚筋1的圆形孔(相对于每一半而言则为半圆)。图2中线条B示出了过渡防水层6的外边界。
过渡防水层6采用环氧胶与拼接钢板5密封粘接,与混凝土垫层4可以同样采用环氧胶粘接,也可以空铺。
过渡防水层6的两半之间的搭接宽30mm~50mm,可采用环氧胶粘接,也可以采用热风焊接。
对于采用PVC卷材形成过渡防水层6的方案,步骤d)中,主防水层7相应地采用1.2mm厚的PVC卷材制成,同样地,搭接宽30mm~50mm,可采用环氧胶粘接,也可以采用热风焊接与过渡防水层6固定。图2中,线条C示出了主防水层7的内边界。
当然,过渡防水层6和主动防水层7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案:
步骤c)中,过渡防水层6采用丁基橡胶止水带,厚度不小于0.8mm,搭接宽度不小于50mm。相应地,步骤d)中,主防水层7采用自粘改性沥青卷材或聚氨酯涂料。
e)浇筑混凝土防水保护层8于过渡防水层6和主防水层7上,施工时,局部内掺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掺量1.0kg/m2,导大面连续施工,且局部内掺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的混凝土防水保护层8的外边缘超出主防水层7的边缘100mm以上。
f)将锚筋1的上端折弯成直角形成折弯部,折弯部固定后,浇筑混凝土于混凝土防水保护层8上形成混凝土底板9。
上述施工过程中,环氧砂浆达到规定强度前,不得扰动。所有的环氧胶粘接处,如果环氧胶挤缝不理想,则需施打缓膨胀型遇水膨胀胶弥补。施打缓膨胀型遇水膨胀胶前需要进行清理。
总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
(1)设计了拼接钢板,解决锚筋与主防水层之间的密封过渡;
(2)采用环氧砂浆,解决拼接钢板与锚筋之间的密封防水;
(3)采用遇水膨胀胶,增强了拼接钢板所有拼缝处的防水密封;
(4)设计了过渡防水层,适应局部可能产生的上浮变形;
(5)防水保护层中渗有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增强了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构造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套管,环套于相应的若干锚筋上,所述锚筋的下端穿透原土层锚入岩层,所述套管周围的原土层上浇注有混凝土垫层,且所述混凝土垫层的顶面与所述套管的上端口平齐,所述套管位于所述原土层和所述混凝土垫层内,所述套管内灌注砂浆以锚固所述锚筋;
拼接钢板,由两半体拼接组成,所述两半体合围在所述锚筋上,并铺设于所述混凝土垫层之上;
过渡防水层,铺设在所述拼接钢板之上;
主防水层,铺设在所述过渡防水层周边的所述混凝土垫层之上,并与所述过渡防水层的外边缘搭接;
防水保护层,铺设在所述过渡防水层和所述主防水层之上;
混凝土底板,浇筑于所述防水保护层之上,且将所述锚筋的上端折弯部内嵌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钢板采用环氧砂浆粘铺在所述混凝土垫层上,且所述拼接钢板的两半体之间的缝隙以及所述两半体与所述锚筋之间的缝隙均通过挤浆所述环氧砂浆形成满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满缝上施打缓膨胀型遇水膨胀胶,且胶断面不小于20mm-2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防水层与所述拼接钢板采用环氧胶密封粘接,与所述混凝土垫层采用环氧胶粘接或空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防水层采用1.5mm厚的PVC卷材制成,所述主防水层采用1.2mm厚的PVC卷材制成,所述过渡防水层的两半之间的搭接宽度为30mm~5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防水层采用厚度不小于0.8mm的丁基橡胶止水带制成,所述主防水层采用自粘改性沥青卷材或聚氨酯涂料制成,所述过渡防水层的两半之间的搭接宽度不小于50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072526.6U CN203834477U (zh) | 2014-02-19 | 2014-02-19 | 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072526.6U CN203834477U (zh) | 2014-02-19 | 2014-02-19 | 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34477U true CN203834477U (zh) | 2014-09-17 |
Family
ID=51512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072526.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34477U (zh) | 2014-02-19 | 2014-02-19 | 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834477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74663A (zh) * | 2014-02-19 | 2014-05-07 |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及施工方法 |
CN104695488A (zh) * | 2015-03-17 | 2015-06-10 |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一种地下叠合墙外防水构造 |
WO2024001680A1 (zh) * | 2022-06-28 | 2024-01-04 | 青岛理工大学 | 一种防水抗拔桩及施工方法 |
-
2014
- 2014-02-19 CN CN201420072526.6U patent/CN20383447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74663A (zh) * | 2014-02-19 | 2014-05-07 |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及施工方法 |
CN104695488A (zh) * | 2015-03-17 | 2015-06-10 |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一种地下叠合墙外防水构造 |
CN104695488B (zh) * | 2015-03-17 | 2016-08-17 |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一种地下叠合墙外防水构造 |
WO2024001680A1 (zh) * | 2022-06-28 | 2024-01-04 | 青岛理工大学 | 一种防水抗拔桩及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74663B (zh) | 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及施工方法 | |
CN110700857B (zh) | 一种复合型隧道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 | |
CN110878700B (zh) | 一种隧道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4703160U (zh) | 双锚固段预应力锚索结构 | |
CN112832279B (zh) | 一种地下基坑降水井的防水结构及方法 | |
CN206916753U (zh) | 一种地下连续墙及其接缝处的止水结构 | |
CN110206073B (zh) | 格构柱桩与主体结构节点防水施工方法 | |
CN103670446B (zh) | 圆形引水隧洞2/3圆砼衬砌施工方法 | |
CN102839691B (zh) | 无砂水泥管深井降水井口快速封堵方法及其装置 | |
CN110258640A (zh) | 一种盖挖逆作的叠合墙体系的施工方法 | |
CN105862928A (zh) | 一种后浇带外墙超前止水处理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 |
CN108842816A (zh) | 一种地铁车站防水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 |
CN206090638U (zh) | 地下侧墙后浇带防水结构 | |
CN203834477U (zh) | 地下室抗浮锚筋的防水构造 | |
CN109706925A (zh) | 一种新型纤维筋抗浮锚杆锚固方法 | |
CN211231881U (zh) | 一种地下室外墙后开洞穿墙管防水结构 | |
CN105040707B (zh) | 组合密排桩深基坑支护围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 |
CN113152430A (zh) | 一种兼做临时立柱的抗拔桩桩头节点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8505545A (zh) | 一种地埋管组穿建筑基础筏板的防水做法 | |
CN204645093U (zh) |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提前处理构造 | |
CN103628506B (zh) | 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防水处施工方法 | |
CN208280189U (zh) | 墩头式抗浮锚杆防水节点 | |
CN207828980U (zh) |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 |
CN206655716U (zh) | 一种隧道排水结构 | |
CN205369917U (zh) | 一种卫生间防渗漏预埋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18000 B,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regulation,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Nanshan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B,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regulation,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Nansh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Th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Shenzhen University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Termination date: 202002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