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29126U - 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29126U CN203829126U CN201420122928.2U CN201420122928U CN203829126U CN 203829126 U CN203829126 U CN 203829126U CN 201420122928 U CN201420122928 U CN 201420122928U CN 203829126 U CN203829126 U CN 2038291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n
- filter capacitor
- resistor
- mos transistor
- chip microcompu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36760 body temperatur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02193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8035 Back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06240 Breast engorgem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5171 Dysmenorrhe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19345 Heat strok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2843 Hemorrha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61218 Inflamm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7101 Muscle Cramp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0112 Myalg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8735 Nasal conges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8836 Neck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6137 Soft tissue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5392 Spa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03246 arthrit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80 bacte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4158 bleed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31 blood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39 cer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7744 conges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39 di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1780 epistax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1760 high fev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457 ice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54 inflamma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26 lymph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0 me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3465 muscle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741 palatine tons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61 swel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4371 toothach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壳体上设置有数据电源接口、制冷键、制热键、功能选择键何液晶显示器,控制壳体内设置有控制电路,电源和总数据线的一端与控制壳体数据电源接口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立体柔性主体内的风扇和制冷片连接;所述的立体柔性主体为一个立方体结构,其一个侧面开放,成凹曲面,立体柔性主体的左右侧面分别开有一个通风口,其一个通风口处设置有风扇,从风扇到另一个通风口之间设置有多个制冷片;本实用新型通过自动控制方法,对使用者头部的温度进行调节,从而替代了传统冷敷法、热敷法的不足,具有温度调节精确、可重复使用、使用方便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技术背景
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中,人们常常采用冷敷来进行降温、减慢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减轻局部组织充血或出血、制止炎症扩散、抑制细菌活力等,从而缓解高热、中暑、牙痛、扁桃体摘除手术后、鼻出血、乳房充盈和局部软组织损伤早期等患者的病情;人们常常采用热敷法来增加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提高局部新陈代谢,消肿,缓解肌肉痉挛,散瘀、镇痛,减少粘连等,有利于减缓风湿,关节炎,背痛,肌肉酸痛,鼻塞,颈部酸痛,生理期疼痛等。冷敷和热敷在医疗中普遍采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
目前医学上常用的冷敷法有冰袋、冷湿敷、乙醇擦浴等方法,其中冰袋法是将冰块装入帆布袋内,置于患者所需降温之处;冷湿敷是将敷布浸于冰水或冷水中,拧至半干,置于局部;乙醇擦浴是利用乙醇的挥发特性,用乙醇擦拭身体局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然而,这些方法都有弊端,冰袋法和冷湿敷法的冷敷品都无法固定,患者在翻身,烦躁时易移位。冰袋与头颈部皮肤贴合不紧密。影响冷敷效果,而且,温度受冰袋自身温度的限制,不可以调节,不可重复利用;冷湿敷和乙醇擦浴都需要占用一定的人力,消耗一定的资源,且操作规范性要求高,操作不便。
目前医学上常用的热敷法有“干热敷法”和“湿热敷法”。“干热敷法”是将热水灌于热水袋中,排出气体,旋紧袋口,将热水袋装入布套或用布包好敷于患部,或者将炒热的食盐、沙子或米粒装入布袋来代替热水袋;“湿热敷法”是把两块小毛巾或纱布浸在热水盆内,轮流取出并拧至半干,用自己的手腕掌侧测试其温度是否适当(必须不烫时才能敷于患部),上面再盖以棉垫,以免热气散失,大约每5分钟更换一次,总计20~30分钟。和冷敷的冰袋、冷湿敷相似,该类的热敷法存在低效、操作性差等不足。
针对以上传统冷敷和热敷法的不足,这里公布一种能够自动调节头部体温的装置。在电力驱动下,它利用半导体制冷(或制热)原理,通过自动控制方法,对使用者头部的温度进行调节,既可制冷又可制热,且温度可调,操作方便,从而弥补了传统冷敷、热敷法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自动调节头部体温的装置,在电力驱动下,它利用半导体制冷(或制热)原理,通过自动控制方法,对使用者头部的温度进行调节,从而替代了传统冷敷法、热敷法,具有温度调节精确、可重复使用、使用方便等优点。
一种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包括,控制壳体、数据电源接口、制冷键、制热键、功能选择键、液晶显示器、电源线、总数据线、风扇、立体柔性主体、制冷片、数据线。
控制壳体上设置有数据电源接口、制冷键、制热键、功能选择键何液晶显示器,控制壳体内设置有控制电路,电源和总数据线的一端与控制壳体数据电源接口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立体柔性主体内的风扇和制冷片连接;
所述的立体柔性主体为一个立方体结构,其一个侧面开放,成凹曲面,立体柔性主体的左右侧面分别开有一个通风口,其一个通风口处设置有风扇,从风扇到另一个通风口之间设置有多个制冷片;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控制芯片U0、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三滤波电容C3、第四滤波电容C4、第五滤波电容C5、第六滤波电容C6、第七滤波电容C7、第八滤波电容C8、第九滤波电容C9、第十滤波电容C10、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四脚接插件P1、第二四脚接插件P2、第三四脚接插件P3、第四四脚接插件P4、四脚排针PU、第一开关按键S1、第二开关按键S2、第三开关按键S3、第一MOS管M1、第二MOS管M2、第三MOS管M3、第四MOS管M4、第五MOS管M5、第六MOS管M6、第七MOS管M7;
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电源管脚与第三滤波电容C3的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4的一端、第五滤波电容C5的正极、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正极、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四脚接插件P1的电源管脚、四脚接插件P2电源管脚、四脚接插件P3电源管脚、四脚接插件P4电源管脚、四脚排针PU的电源管脚相连接;复位管脚RST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1的一端、四脚排针PU的复位管脚相连接; 接地管脚VSS与第一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2的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第五滤波电容C5的负极、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一端、第九滤波电容C9的一端、第十滤波电容C10的一端、第一MOS管M1的源极、第二MOS管M2源极、第三MOS管M3源极、第四MOS管M4的源极、第五MOS管M5的源极、第六MOS管M6的源极、第七MOS管M7的源极、四脚接插件P1的接地管脚、四脚排针PU的接地管脚、第一开关按键S1的一端、第二开关按键S2的一端、第三开关按键S3的一端相连接并接地;
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VCAP管脚与第二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一I/O管脚同时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另一端、第一开关按键S1的另一端相连接;单片机控制芯片U0第二I/O管脚同时与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九滤波电容C9的另一端、第二开关按键S2的另一端相连接;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三I/O管脚同时与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十滤波电容C10的另一端、第三开关按键S3的另一端相连接;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四I/O管脚与第一MOS管M1的栅极相连,第一MOS管M1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2的第一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五I/O管脚与第二MOS管M2的栅极相连,第二MOS管M2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2的第二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六I/O管脚与第三MOS管M3的栅极相连,第三MOS管M3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2的第三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七I/O管脚与第四MOS管M4的栅极相连,第四MOS管M4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3的第一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八I/O管脚与第五MOS管M5的栅极相连,第五MOS管M5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3的第二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九I/O管脚与第六MOS管M6的栅极相连,第六MOS管M6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3的第三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十I/O管脚与第七MOS管M7的栅极相连,第七MOS管M7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4的第一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十一个I/O管脚与四脚排针PU的第二I/O管脚相连接;SWIN脚与四脚排针PU的SWIN脚连接,上文中单片机控制芯片U0、第一四脚接插件P1和第四四脚接插件P4中未提到的引脚架空。
所述的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型号为STM8S103F、89C51或89C52;第一滤波电容C1为10nf,第二滤波电容C2为680nf,第三滤波电容C3为10uf,第四滤波电容C4为100nf,第五滤波电容C5为10uf,第六滤波电容C6为0.1uf,第七滤波电容C7为0.1uf,第八滤波电容C8为1uf,第九滤波电容C9为1uf,第十滤波电容C10为1uf;第一电阻R1为10K,第二电阻R2为10K,第三电阻R3为10K,第四电阻R4为10K。
一种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如下:
步骤1. 将温度调节器主体置放于用户头部,使温度调节器主体与用户头部紧密贴合。
步骤2. 将数据电源接口与外部电源线及数据线连接,获得电能和外部控制信号。
步骤3. 按下开关键启动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步骤4. 调节功能键,选择用户使用的不同调温模式,例如:制冷、制热、间歇制冷、间歇制热等功能之一,并在显示器上显示该模式。
步骤5. 调节温度减小键或温度增加键,设置指定温度值,并在显示器上显示该温度值。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冷敷法和热敷法无法准确调节体温的局限性,采用了可控调温装置对人体头部进行温度进行自动调节;克服了传统冷敷法冷源和热敷法热源的不方便性,仅接通电源即可实时使用,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经济性;提供了多种功能供用户选择,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程度,满足了用户对该类设备多功能的需求;采用了电子控制部件,结构紧凑,噪音小。在电力驱动下,它利用半导体制冷(或制热)原理,通过自动控制方法,对使用者头部的温度进行调节,从而替代了传统冷敷法、热敷法的不足,具有温度调节精确、可重复使用、使用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中,控制壳体1、数据电源接口2、制冷键3、制热键4、功能选择键5、液晶显示器6、电源线7、总数据线8、风扇9、立体柔性主体10、制冷片11、数据线12。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2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包括,控制壳体1、数据电源接口2、制冷键3、制热键4、功能选择键5、液晶显示器6、电源线7、总数据线8、风扇9、立体柔性主体10、制冷片11、数据线12。
控制壳体1上设置有数据电源接口2、制冷键3、制热键4、功能选择键5何液晶显示器6,控制壳体1内设置有控制电路,电源7和总数据线8的一端与控制壳体1数据电源接口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立体柔性主体10内的风扇和制冷片连接;
所述的立体柔性主体10为一个立方体结构,其一个侧面开放,成凹曲面,立体柔性主体10的左右侧面分别开有一个通风口,其一个通风口处设置有风扇9,从风扇到另一个通风口之间设置有多个制冷片11;
如图2所示,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控制芯片U0、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三滤波电容C3、第四滤波电容C4、第五滤波电容C5、第六滤波电容C6、第七滤波电容C7、第八滤波电容C8、第九滤波电容C9、第十滤波电容C10、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四脚接插件P1、第二四脚接插件P2、第三四脚接插件P3、第四四脚接插件P4、四脚排针PU、第一开关按键S1、第二开关按键S2、第三开关按键S3、第一MOS管M1、第二MOS管M2、第三MOS管M3、第四MOS管M4、第五MOS管M5、第六MOS管M6、第七MOS管M7;
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电源管脚与第三滤波电容C3的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4的一端、第五滤波电容C5的正极、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正极、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四脚接插件P1的电源管脚、四脚接插件P2电源管脚、四脚接插件P3电源管脚、四脚接插件P4电源管脚、四脚排针PU的电源管脚相连接;复位管脚RST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1的一端、四脚排针PU的复位管脚相连接; 接地管脚VSS与第一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2的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第五滤波电容C5的负极、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一端、第九滤波电容C9的一端、第十滤波电容C10的一端、第一MOS管M1的源极、第二MOS管M2源极、第三MOS管M3源极、第四MOS管M4的源极、第五MOS管M5的源极、第六MOS管M6的源极、第七MOS管M7的源极、四脚接插件P1的接地管脚、四脚排针PU的接地管脚、第一开关按键S1的一端、第二开关按键S2的一端、第三开关按键S3的一端相连接并接地;
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VCAP管脚与第二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一I/O管脚同时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另一端、第一开关按键S1的另一端相连接;单片机控制芯片U0第二I/O管脚同时与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九滤波电容C9的另一端、第二开关按键S2的另一端相连接;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三I/O管脚同时与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十滤波电容C10的另一端、第三开关按键S3的另一端相连接;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四I/O管脚与第一MOS管M1的栅极相连,第一MOS管M1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2的第一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五I/O管脚与第二MOS管M2的栅极相连,第二MOS管M2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2的第二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六I/O管脚与第三MOS管M3的栅极相连,第三MOS管M3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2的第三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七I/O管脚与第四MOS管M4的栅极相连,第四MOS管M4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3的第一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八I/O管脚与第五MOS管M5的栅极相连,第五MOS管M5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3的第二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九I/O管脚与第六MOS管M6的栅极相连,第六MOS管M6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3的第三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十I/O管脚与第七MOS管M7的栅极相连,第七MOS管M7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4的第一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十一个I/O管脚与四脚排针PU的第二I/O管脚相连接;SWIN脚与四脚排针PU的SWIN脚连接,上文中单片机控制芯片U0、第一四脚接插件P1和第四四脚接插件P4中未提到的引脚架空。
所述的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型号为STM8S103F、89C51或89C52;第一滤波电容C1为10nf,第二滤波电容C2为680nf,第三滤波电容C3为10uf,第四滤波电容C4为100nf,第五滤波电容C5为10uf,第六滤波电容C6为0.1uf,第七滤波电容C7为0.1uf,第八滤波电容C8为1uf,第九滤波电容C9为1uf,第十滤波电容C10为1uf;第一电阻R1为10K,第二电阻R2为10K,第三电阻R3为10K,第四电阻R4为10K。
一种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如下:
步骤1. 将温度调节器主体置放于用户头部,使温度调节器主体与用户头部紧密贴合。
步骤2. 将数据电源接口与外部电源线及数据线连接,获得电能和外部控制信号。
步骤3. 按下开关键启动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步骤4. 调节功能键,选择用户使用的不同调温模式,例如:制冷、制热、间歇制冷、间歇制热等功能之一,并在显示器上显示该模式。
步骤5. 调节温度减小键或温度增加键,设置指定温度值,并在显示器上显示该温度值。
当按下制冷键时,调节功能键,可以选择局部制冷、总体制冷、制冷频率为为60次/分钟、30次/分钟或12次/分钟等模式,并在显示器上显示该模式。
当按下制热键时,调节功能键,可以选择局部制热、总体制热、制热频率为为60次/分钟、30次/分钟或12次/分钟等模式,并在显示器上显示该模式。
所述的制冷开关键对应控制电路中的第一开关键S1,制热开关键对应控制电路中的第二开关键S2,功能键对应控制电路中的第三开关键S3。
Claims (2)
1. 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包括控制壳体、数据电源接口、制冷键、制热键、功能选择键、液晶显示器、电源线、总数据线、风扇、立体柔性主体、制冷片和数据线;
其特征在于:控制壳体上设置有数据电源接口、制冷键、制热键、功能选择键何液晶显示器,控制壳体内设置有控制电路,电源和总数据线的一端与控制壳体数据电源接口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立体柔性主体内的风扇和制冷片连接;
所述的立体柔性主体为一个立方体结构,其一个侧面开放,成凹曲面,立体柔性主体的左右侧面分别开有一个通风口,其一个通风口处设置有风扇,从风扇到另一个通风口之间设置有多个制冷片;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控制芯片U0、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三滤波电容C3、第四滤波电容C4、第五滤波电容C5、第六滤波电容C6、第七滤波电容C7、第八滤波电容C8、第九滤波电容C9、第十滤波电容C10、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四脚接插件P1、第二四脚接插件P2、第三四脚接插件P3、第四四脚接插件P4、四脚排针PU、第一开关按键S1、第二开关按键S2、第三开关按键S3、第一MOS管M1、第二MOS管M2、第三MOS管M3、第四MOS管M4、第五MOS管M5、第六MOS管M6、第七MOS管M7;
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电源管脚与第三滤波电容C3的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4的一端、第五滤波电容C5的正极、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正极、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四脚接插件P1的电源管脚、四脚接插件P2电源管脚、四脚接插件P3电源管脚、四脚接插件P4电源管脚、四脚排针PU的电源管脚相连接;复位管脚RST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1的一端、四脚排针PU的复位管脚相连接; 接地管脚VSS与第一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2的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第五滤波电容C5的负极、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一端、第九滤波电容C9的一端、第十滤波电容C10的一端、第一MOS管M1的源极、第二MOS管M2源极、第三MOS管M3源极、第四MOS管M4的源极、第五MOS管M5的源极、第六MOS管M6的源极、第七MOS管M7的源极、四脚接插件P1的接地管脚、四脚排针PU的接地管脚、第一开关按键S1的一端、第二开关按键S2的一端、第三开关按键S3的一端相连接并接地;
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VCAP管脚与第二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一I/O管脚同时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另一端、第一开关按键S1的另一端相连接;单片机控制芯片U0第二I/O管脚同时与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九滤波电容C9的另一端、第二开关按键S2的另一端相连接;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三I/O管脚同时与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十滤波电容C10的另一端、第三开关按键S3的另一端相连接;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四I/O管脚与第一MOS管M1的栅极相连,第一MOS管M1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2的第一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五I/O管脚与第二MOS管M2的栅极相连,第二MOS管M2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2的第二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六I/O管脚与第三MOS管M3的栅极相连,第三MOS管M3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2的第三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七I/O管脚与第四MOS管M4的栅极相连,第四MOS管M4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3的第一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八I/O管脚与第五MOS管M5的栅极相连,第五MOS管M5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3的第二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九I/O管脚与第六MOS管M6的栅极相连,第六MOS管M6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3的第三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十I/O管脚与第七MOS管M7的栅极相连,第七MOS管M7的漏极与四脚接插件P4的第一I/O管脚相连;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第十一个I/O管脚与四脚排针PU的第二I/O管脚相连接;SWIN脚与四脚排针PU的SWIN脚连接,上文中单片机控制芯片U0、第一四脚接插件P1和第四四脚接插件P4中未提到的引脚架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片机控制芯片U0的型号为STM8S103F、89C51或89C52;第一滤波电容C1为10nf,第二滤波电容C2为680nf,第三滤波电容C3为10uf,第四滤波电容C4为100nf,第五滤波电容C5为10uf,第六滤波电容C6为0.1uf,第七滤波电容C7为0.1uf,第八滤波电容C8为1uf,第九滤波电容C9为1uf,第十滤波电容C10为1uf;第一电阻R1为10K,第二电阻R2为10K,第三电阻R3为10K,第四电阻R4为10K。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22928.2U CN203829126U (zh) | 2014-03-18 | 2014-03-18 | 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22928.2U CN203829126U (zh) | 2014-03-18 | 2014-03-18 | 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29126U true CN203829126U (zh) | 2014-09-17 |
Family
ID=51507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22928.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29126U (zh) | 2014-03-18 | 2014-03-18 | 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82912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60316A (zh) * | 2014-03-18 | 2014-06-18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
-
2014
- 2014-03-18 CN CN201420122928.2U patent/CN20382912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60316A (zh) * | 2014-03-18 | 2014-06-18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
CN103860316B (zh) * | 2014-03-18 | 2016-04-20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526166U (zh) | 一种物理降温袋 | |
CN203829126U (zh) | 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 |
CN103860316B (zh) | 一种医用头部体温自动调节装置 | |
CN211095148U (zh) | 一种冷热敷运动治疗仪 | |
CN206403923U (zh) | 一种绑带式凝胶冷敷袋 | |
CN211095182U (zh) | 一种新型冷热敷袋 | |
CN204364216U (zh) | 自动脉冲加压装置 | |
CN209154189U (zh) | 一种多用途降温帽 | |
CN203328890U (zh) | 一种全自动恒温蜡疗仪 | |
CN203710217U (zh) | 一种可调恒温冰敷面具 | |
CN216570427U (zh) | 一种中药冷敷治疗器 | |
CN216456036U (zh) | 一种多功能智能温控明火艾灸仪 | |
CN211986233U (zh) | 一种妇产科通乳按摩装置 | |
CN109330763A (zh) | 一种冷热智能护具 | |
CN208741260U (zh) | 一种新型腋下降温装置 | |
CN204147163U (zh) | 冷热疗袋 | |
CN203468836U (zh) | 多功能骨科治疗专用绑缚带 | |
CN204581495U (zh) | 一种冷冻消脂仪 | |
CN215960579U (zh) | 一种医用护理速冷冰袋 | |
CN217448196U (zh) | 新型鼻部冷敷装置 | |
CN220327622U (zh) | 一种简易下肢护理垫 | |
CN201481634U (zh) | 多功能外敷治疗袋 | |
CN216124651U (zh) | 一种儿科临床用物理降温装置 | |
CN201005844Y (zh) | 低温理疗装置 | |
CN114931461A (zh) | 一种持久高效的便携式可调控面部冷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