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22445U - 汽车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汽车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22445U
CN203822445U CN201420185484.7U CN201420185484U CN203822445U CN 203822445 U CN203822445 U CN 203822445U CN 201420185484 U CN201420185484 U CN 201420185484U CN 203822445 U CN203822445 U CN 2038224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hamber
chamber component
water
outlet
int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8548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江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El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El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dustrial Park El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dustrial Park El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8548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224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224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2244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散热器,所述汽车散热器配置于汽车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中,包括框架;连接于所述框架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和输水组件,所述第一、第二水室组件并排设置,所述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并排设置;其中,所述输水组件包括分离设置的进水部和出水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在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上并联设置,且所述第一、第三水室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水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第四水室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水组件的另一侧,每一个水室组件分别连接所述进水部和出水部。本实用新型减少了汽车散热器的制作成本和更换维修成本。

Description

汽车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散热器。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是汽车冷却系统中的主要机件,其功用是散发热量,冷却液在水室中吸收热量,流到散热器后将热量散去,再回到水室内进而循环不断,从而达到散热调温的效果。在现有技术中,针对汽车的发动机散热,尤其是大客车的发动机散热,通常需要配备体积很大的水室,根据散热风机的大小,水室被配置为相应的规格。但是为了保证汽车散热器的机械强度,通常需要采用铜材质制作,导致制作成本较高,且更换维修成本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散热器,解决了保证汽车散热器机械强度的情况下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散热器,所述汽车散热器配置于汽车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中,包括框架;
连接于所述框架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和输水组件,所述第一、第二水室组件并排设置,所述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并排设置;
其中,所述输水组件包括分离设置的进水部和出水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在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上并联设置,且所述第一、第三水室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水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第四水室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水组件的另一侧,每一个水室组件分别连接所述进水部和出水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水室组件、第三水室组件并列设置;所述第二水室组件、第四水室组件并列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部包括一进水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所述出水部包括一出水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所述第一、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进水部的一端,所述第三、第四出水口设置于所述进水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第二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出水部的一端,所述第三、第四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出水部的另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包括第一梁、第二梁、第三梁、第四梁、第五梁,所述相邻梁之间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梁、第三梁、第五梁平行设置,所述第五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梁和第三梁之间,所述第二梁、第四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第二水室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梁、第五梁上,所述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三梁、第五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汽车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进水管联通所述第一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二进水管联通所述第二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三进水管联通所述第三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四进水管联通所述第四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进水部通过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汽车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其中,所述第一出水管联通所述第一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二出水管联通所述第二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三出水管联通所述第三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四出水管联通所述第四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出水部通过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部和所述出水部平行设置,且所述进水部和所述出水部之间设有间距,所述进水部与所述框架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水部与所述框架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包括第一梁、第二梁、第三梁、第四梁,所述相邻梁之间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梁、第三梁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梁、第四梁平行设置,所述输水组件固定安装在第一梁、第三梁上,所述第一水室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梁、第四梁、输水组件上,所述第二水室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梁、第二梁、输水组件上,所述第三水室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三梁、第四梁、输水组件上,所述第四水室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梁、第三梁、输水组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部包括进水管本体,以及由所述进水管本体延伸出的进水管臂,所述进水管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水室组件之间;所述出水部包括出水管本体,以及由所述出水管本体延伸出的出水管臂,所述出水管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三、第四水室组件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管臂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第四水室组件之间,所述出水管臂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第二水室组件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部包括一进水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所述出水部包括一出水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所述第三、第四出水口位于所述进水管臂上,所述第一、第二进水口位于所述出水管臂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汽车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进水管联通所述第一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二进水管联通所述第二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三进水管联通所述第三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四进水管联通所述第四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互不交叉;
所述汽车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其中,所述第一出水管联通所述第一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二出水管联通所述第二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三出水管联通所述第三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四出水管联通所述第四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互不交叉。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汽车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进水管联通所述第一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二进水管联通所述第二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三进水管联通所述第三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四进水管联通所述第四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互不接触;
所述汽车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其中,所述第一出水管联通所述第一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二出水管联通所述第二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三出水管联通所述第三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四出水管联通所述第四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互不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汽车散热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上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框架通过吸震悬置件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散热器通过设立彼此分立的多个水室组件使每个水室组件体积变小,汽车散热器的材料可以采用轻量化的材质代替,减少了汽车散热器的制作成本和更换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散热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散热器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散热器水室组件安装在框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散热器一实施方式中包括流量控制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大客车的发动机功率较大,因此散热量也随之增大,伴随着需要很大的水室盛放大量的冷却液用来交换热量,这必然给水室的机械强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传统水室的改进,划分为由若干个水室组件组成,每个水室组件彼此分立,都存放用于交换热量的冷却液,因为冷却液的量并没有减少,所以散热效果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时,每个水室组件盛放的冷却液量都比一个大的整体水室盛放的冷却液量要少,因此对材质的机械强度要求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可能使用相同的标号或标记,但这些并不代表结构或功能上的联系,并且,各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也并不代表结构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这些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汽车散热器配置于汽车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中,汽车散热器包括框架以及彼此分立的第一水室组件11、第二水室组件12、第三水室组件13、第四水室组件14和具有进水部21、出水部22的输水组件,上述的水室组件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中的四个。第一水室组件11、第二水室组件12、第三水室组件13、第四水室组件14以及输水组件安装在框架的同一侧面,便于制造安装的方便。优选地,第一、第二水室组件11、12并排设置,第三、第四水室组件13、14并排设置,和/或第一水室组件、第三水室组件11、13并列设置;第二水室组件、第四水室组件12、14并列设置。上述所指的并排、并列以图1所示的摆放方式定义,上下为两排,左右为两列。如此设置,可以使冷却液进入各个水室组件的距离大致相同,不致冷却液在流通过程中温度变化,进入不同水室组件的冷却液温度不一,导致不同的水室组件的散热效果不一样。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上,第一水室组件11、第二水室组件12、第三水室组件13、第四水室组件14并联设置,第一、第三水室组件11、13设置于输水组件21、22的一侧,第二、第四水室组件12、14设置于输水组件21、22的另一侧,每一个水室组件分别连接进水部21和出水部22,优选地,第一水室组件11、第三水室组件13与第二水室组件12、第四水室组件14沿进水部21、出水部22对称分布。对称的设置可以保证水室组件与输水组件连接的水管尽量的短,减少材料成本。
进水部21和出水部22彼此分立设置,进水部21包括进水口以及分别与第一水室组件11、第二水室组件12、第三水室组件13、第四水室组件14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212、213、214、215,出水部22包括出水口以及分别与第一水室组件11、第二水室组件12、第三水室组件13、第四水室组件14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222、223、224、225。第一、第二出水口212、213设置于进水部21的一端,第三、第四出水口214、215设置于进水部21的另一端。第一、第二进水口222、223设置于出水部22的一端,第三、第四进水口224、225设置于出水部22的另一端。
框架包括第一梁51、第二梁52、第三梁53、第四梁54、第五梁55,四个梁顺次相邻,相邻的两个梁垂直设置,第一梁51与第二梁52相邻垂直设置,依此类推,直至第四梁54与第一梁51相邻垂直设置,第一梁51、第三梁53、第五梁55平行设置,第二梁52、第四梁54平行设置。第五梁55设置于第一梁51和第三梁53之间,把第一梁51、第二梁52、第三梁53、第四梁54围成的方形分成两部分。第一、第二水室组件11、12安装在第一梁51、第五梁55上,第三、第四水室组件13、14安装在第三梁53、第五梁55上。
汽车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312、313、314、315,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312、313、314、315分别连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212、213、214、215,其中,第一进水管312联通第一水室组件11和进水部21,第二进水管313联通第二水室组件12和进水部21,第三进水管314联通第三水室组件13和进水部21,第四进水管315联通第四水室组件14和进水部21。进水部21通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312、313、314、315与框架固定连接。
汽车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322、323、324、325,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322、323、324、325分别连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222、223、224、225,其中,第一出水管322联通第一水室组件11和出水部22,第二出水管323联通第二水室组件12和出水部22,第三出水管324联通第三水室组件13和出水部22,第四出水管325联通第四水室组件14和出水部22。出水部22通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322、323、324、325与框架固定连接。
进水部21和出水部22平行设置,优选地,进水部21和出水部22也平行于框架表面,且进水部21和出水部22之间设有间距,进水部21与框架的距离小于出水部22与框架的距离。其中,第三出水口214、第四出水口215优选地设置在进水部21的两个侧面上,连通第三出水口214、第四出水口215的直管顺着第五梁55走线。第一进水口222、第二进水口223优选的设置在出水部22的两个侧面上,连通第一进水口222、第二进水口223的直管顺着第五梁55走线。
如图2所示,在更多的实施方式中,框架包括第一梁51、第二梁52、第三梁53、第四梁54,四个梁顺次相邻,相邻的两个梁垂直设置,第一梁51与第二梁52相邻垂直设置,依此类推,直至第四梁54与第一梁51相邻垂直设置,第一梁51、第三梁53平行设置,第二梁52、第四梁54平行设置,输水组件21、22固定安装在第一梁511、第三梁53上,把第一梁51、第二梁52、第三梁53、第四梁54围成的方形分成两部分,第一水室组件11安装在第一梁51、第四梁54、输水组件21、22上,第二水室组件12安装在第一梁51、第二梁52、输水组件21、22上,第三水室组件13安装在第三梁53、第四梁54、输水组件21、22上,第四水室组件14安装在第二梁52、第三梁53、输水组件21、22上。这样可以使水室组件和输水组件的布置变的更加的紧凑。
如上所述,进水部21和出水部22设置在第一水室组件11、第三水室组件13与第二水室组件12、第四水室组件14之间,为了保证汽车散热器的机构更紧凑,可以让进水部21和出水部22相互贴靠,优选地进水部21和出水部22结构相同并中心对称设置。
为了方便管路走线,第一、第二出水口212、213位于第三、第四出水口214、215的上方,第一、第二进水口222、223位于第三、第四出水口224、225的上方。以上所述的上方是以图2所示的摆放方式定义的,从第三水室组件13往第一水室组件11的方向为向上方向,冷却液从进水部21的进水口流进并往下流,流进每一个水室组件,在出水部22中,冷却液从所有的水室组件汇流到出水部22中,一直往下流最后通过出水口流出。这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222、223、224、225或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212、213、214、215可以靠近连通的水室组件。
图2中的四个水室组件排列处于同一平面,第一水室组件11和第二水室组件12并排设置在第一排,第三水室组件13和第四水室组件14并排设置在第二排,第一排和第二排紧靠在一起。
在第一水室组件11和第二水室组件12之间设有进水部21,第三水室组件13和第四水室组件14之间设有出水部22,进水部21和出水部22中心对称设置。进水部21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各个进水部21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212、213、214、215分别流进各个水室组件内。各个水室组件内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出水部22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222、223、224、225分别流进出水部22。
由于进水部21和出水部22的位置设置,会发生连通各个水室组件的管道不可避免的交叉。优选地,进水部21包括进水管本体,以及由进水管本体延伸出的进水管臂,出水部22包括出水管本体,以及由出水管本体延伸出的出水管臂。进水管本体设置在第一水室组件11、第二水室组件12之间,出水管本体设置在第三水室组件13、第四水室组件14之间。如果需要保证贴靠,进水管臂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三水室组件13、第四水室组件14之间,出水管臂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水室组件11、第二水室组件12之间。
第三、第四出水口214、215位于进水管臂上,第一、第二进水口222、223位于出水管臂上。第一、第二出水口212、213位于进水管本体上,并分别设置在靠近连接水室组件的一侧,第三、第四进水口224、225位于出水管本体上,并分别设置在靠近连接水室组件的一侧。为了让水流均匀地流入各个水室组件,进水口211设置在进水管本体上并在远离出水部22的最远端,出水口221设置在出水管本体上并在远离进水部21的最远端。
与图1实施方式相似,汽车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212、213、214、215,其中,所述第一进水管联通第一水室组件11和进水部21,第二进水管联通第二水室组件12和进水部21,第三进水管联通第三水室组件13和进水部21,第四进水管联通第四水室组件14和进水部21,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互不交叉。在更多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互不接触,减少安装带来的相互不方便。
汽车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222、223、224、225,其中,第一出水管联通第一水室组件11和出水部22,第二出水管联通第二水室组件12和出水部22,第三出水管联通第三水室组件13和出水部22,第四出水管联通第四水室组件14和出水部22,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互不交叉。在更多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互不接触,减少安装带来的相互不方便。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水室组件10安装在框架50上的实施方式,这种安装方式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组合使用。在水室组件10上设有若干个连接件42,在框架50上设有若干个吸震悬置件41,吸震悬置件41和连接件42配合设置,吸震悬置件41采用弹性材料,优选地采用橡胶吸震悬置件或弹簧吸震悬置件。在把水室组件10安装到指定框架50上的过程中,通过将水室组件10上的连接件42固定在框架50上对应的吸震悬置件41上,连接件42与框架50通过吸震悬置件41连接。比如连接件42固定端上有一个圆孔正好套入吸震悬置件41上,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因为吸震悬置件具有弹性,在汽车行驶颠簸过程中,水室组件10与框架50之间具有缓冲作用,减少之间的磨损。
汽车散热器因为其中水室组件体积减小,对材料的强度要求减小,水室组件可以采用一些轻量化的材质,比如铝。为了防止汽车行驶过程中,跳起的石子损坏汽车散热器,可以在水室组件的外部配合设置有保护网罩。
若干个水室组件相互分立,因此一个水室组件出现问题,并不影响其他水室组件的工作,水室组件与输水组件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拆卸下有问题的水室组件更换上新的水室组件的方式进行修理。因为单个水室组件的更换成本相比于整个汽车散热器的更换成本要小,因此减少了维修成本。为了保证散热的效果,可以在若干个水室组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中对应设置有风机组件。
如图4所示,汽车散热器中,各个水室组件与进水管连通部上或者各个水室组件与出水管连通部上设有流量控制元件332、333、334、335。流量控制元件332可以设置在第一水室组件11的进水口,流量控制元件333可以设置在第二水室组件12的进水口,流量控制元件334可以设置在第三水室组件13的进水口,流量控制元件335可以设置在第四水室组件14的进水口。流量控制元件332、333、334、335可以控制冷却液流进水室组件中的速度,其中包括关闭冷却液的流通,加快冷却液的流通,减慢冷却液的流通。在极寒天气时可以调节或关闭其中部分水室组件的冷却液,以减少流过水室组件的冷却液导致温度下降过多,影响车内暖气工作,以及对发动机工作的不利。同时,装拆单个水室组件时,可以关闭水室组件进水口处的流量控制元件,这样可以节省冷却液和装拆的时间。为了增加散热,水室组件的表面设置有风扇。当发动机处于大循环时,风扇停止了工作,冷却液经过水室组件降温后,温度低于设定的值,此时根据温度的反馈,调节其中某个水室组件的流量控制元件,使流量处于合适的大小,当受调节的水室组件的流量控制元件完全关闭后,开始调节下一个水室组件的流量控制元件,使流量大小处于合适位置。根据工作次数来切换受控制的水室组件的流量控制元件开启的先后顺序,这样不会造成某个水室组件长期处于工作状态而过早失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散热器通过设立彼此分立的多个水室组件使每个水室组件体积变小,汽车散热器的材料可以采用轻量化的材质代替,减少了汽车散热器的制作成本和更换维修成本。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散热器,所述汽车散热器配置于汽车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中,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
连接于所述框架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和输水组件,所述第一、第二水室组件并排设置,所述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并排设置;
其中,所述输水组件包括分离设置的进水部和出水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在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上并联设置,且所述第一、第三水室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水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第四水室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水组件的另一侧,每一个水室组件分别连接所述进水部和出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室组件、第三水室组件并列设置;所述第二水室组件、第四水室组件并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部包括一进水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所述出水部包括一出水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所述第一、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进水部的一端,所述第三、第四出水口设置于所述进水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第二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出水部的一端,所述第三、第四进水口设置于所述出水部的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第一梁、第二梁、第三梁、第四梁、第五梁,所述相邻梁之间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梁、第三梁、第五梁平行设置,所述第五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梁和第三梁之间,所述第二梁、第四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第二水室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梁、第五梁上,所述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三梁、第五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进水管联通所述第一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二进水管联通所述第二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三进水管联通所述第三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第四进水管联通所述第四水室组件和所述进水部,所述进水部通过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管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散热器还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其中,所述第一出水管联通所述第一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二出水管联通所述第二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三出水管联通所述第三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第四出水管联通所述第四水室组件和所述出水部,所述出水部通过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管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第一梁、第二梁、第三梁、第四梁,所述相邻梁之间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梁、第三梁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梁、第四梁平行设置,所述输水组件固定安装在第一梁、第三梁上,所述第一水室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梁、第四梁、输水组件上,所述第二水室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梁、第二梁、输水组件上,所述第三水室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三梁、第四梁、输水组件上,所述第四水室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梁、第三梁、输水组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部包括进水管本体,以及由所述进水管本体延伸出的进水管臂,所述进水管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水室组件之间;所述出水部包括出水管本体,以及由所述出水管本体延伸出的出水管臂,所述出水管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三、第四水室组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臂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第四水室组件之间,所述出水管臂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第二水室组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部包括一进水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出水口,所述出水部包括一出水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水室组件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进水口,所述第三、第四出水口位于所述进水管臂上,所述第一、第二进水口位于所述出水管臂上。
CN201420185484.7U 2014-02-25 2014-04-17 汽车散热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224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85484.7U CN203822445U (zh) 2014-02-25 2014-04-17 汽车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80603.2 2014-02-25
CN201420080603 2014-02-25
CN201420185484.7U CN203822445U (zh) 2014-02-25 2014-04-17 汽车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22445U true CN203822445U (zh) 2014-09-10

Family

ID=51477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85484.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22445U (zh) 2014-02-25 2014-04-17 汽车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224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7583A (zh) * 2014-02-25 2014-08-06 苏州工业园区驿力机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散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7583A (zh) * 2014-02-25 2014-08-06 苏州工业园区驿力机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散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14902U (zh) 一种电池系统冷却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6441785U (zh) 一种电池托盘散热结构
CN204041208U (zh) 一种并联纵流式汽车发动机自动散热装置
CN203022866U (zh) 矿用车散热水箱
CN206868317U (zh) 一种烧结机单齿辊循环冷却水系统
CN202485489U (zh) 一种冷却水、油、气三种流体的散热器
CN203822445U (zh) 汽车散热器
CN103967583B (zh) 汽车散热器
CN21118244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减震冷却装置、温度控制装置及电池温度调节装置
CN108011156A (zh) 电池模组冷却水箱
CN103758626A (zh) 汽车散热器
CN104823279B (zh) 功率晶闸管单元冷却系统
CN104085292B (zh) 一种汽车散热器安装结构
CN206060422U (zh) 一种带有水冷降温装置的电机
CN213905454U (zh) 一种纯电动宽体矿用自卸车电池散热系统
CN209426612U (zh) 汽车燃料电池冷却系统及新能源客车
CN205315106U (zh) 一种新型汽车散热器
CN207657598U (zh) 一种适用于电动客车冷却系统的散热器
CN203920332U (zh) 自动调节式汽车尾气供暖装置
CN212851555U (zh) 一种微波电源冷却结构
CN103850776A (zh) 矿用车散热总成装置
CN209512592U (zh) 一种卧式远置水箱散热器
CN205824277U (zh) 一种大功率变频器冷却系统温控阀块
CN215896521U (zh) 一种工程车辆用电池液体冷却装置
CN202611848U (zh) 散热器总成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525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