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08103U - 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08103U
CN203808103U CN201420129298.1U CN201420129298U CN203808103U CN 203808103 U CN203808103 U CN 203808103U CN 201420129298 U CN201420129298 U CN 201420129298U CN 203808103 U CN203808103 U CN 2038081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body
presstressed reinforcing
reinforcing steel
bearing structure
underground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2929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献刚
付豫楹
熊小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12929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081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081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0810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包括:作为建筑地基的空间底部和与地面相接的空间顶部,所述空间顶部至少具有承受较重压力的第一部分和承受较轻压力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受到的浮力和压力间的第一力差与所述第一部分受到的浮力和压力间的第二力差之间的差值大于两个部分的接合部的最大抗折力;还包括第一桩体组和第二桩体组,分别设置于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竖直下方,分别对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进行支撑和固定,从而确保第二部分所受到的浮力与受到的压力的力差小于所述最大抗折力与所述第二桩体组的最大抗拉力。

Description

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在我们的城市当中,然而随着城市当中建筑物数量的增加,可利用的空间越来越紧缺,正是由于如此,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越来越被得到重视。如图1所示,通常的地下空间9,均位于高层建筑物14的正下方,且具有较深的纵向空间,地下空间9通常包括作为地基的空间底部11和与地面相接的空间顶部10,若干根伸入土壤内的桩体一端对所述空间底部进行支撑和固定,另一端则深入到地下支撑于岩层15上,而承载有地上建筑物或其它物体的空间顶部则会通过立柱12支撑在所述空间底部11上。当所述空间底部11受到了不同的向下压力时,会具有承受较重压力的第一部分17和承受较轻压力的第二部分18。然而,地下空间9在土壤内形成了船体结构,由于土壤内具有水份,该具有水分的土壤会对船体结构的地下空间9产生浮力,所述第二部分18受到的浮力和压力的差为第一绝对受力,所述第一部分17受到的浮力和压力的差为第二绝对受力,当所述第一绝对受力与第二绝对受力之间的力差大于两个部分的接合部的最大抗折力时,该第一部分17和第二部分18在竖直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接合部B点处作为最容易折断的部位则会出现折断的情况,其中,该最大抗折力为空间底部11在没有受到任何压力和浮力作用时空间底部11能够保持不发现断裂所能承受的最大力。常规桩体13的使用可以通过对空间底部11通过拉拽的方式防止第一部分17和第二部分18发生相对纵向位移,然而,常规桩体13抗拉抗裂性能较差,且会因为地下空间9浮力过大而在竖直方向上发生开裂情况,这是因为常规桩体在过大的向上浮力的作用下,常规桩体13内部钢筋受拉力作用发生延展,且桩体混凝土抗裂性较差,从而会导致桩体出现开裂、上拔仍致底板结构层破坏,地下水涌入。为了能够防止桩体及地下室底部梁板因浮力过大而被拉裂,现有的设计、施工方式中通常采用增加桩体、桩数的方式,或者采用具有较多钢筋的桩体及锚杆,从而防止桩体及地下室底板结构被拉裂。
然而,大量增加常规桩的桩数和锚杆的数量会导致施工周期过长和提高建筑成本,如果在不增加桩体数量的情况下,增加桩体内部的钢筋条数,虽然也可以提高桩体抗裂性,但是效果甚微,且增加钢筋条数也会增加建筑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能够避免受到不同向下压力的地下空间的空间底部分出现断裂,且能够较大程度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成本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包括:
作为建筑地基的空间底部和与地面相接的空间顶部,所述空间顶部至少具有承受较重压力的第一部分和承受较轻压力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受到的浮力和压力间的第一力差与所述第一部分受到的浮力和压力间的第二力差之间的差值大于两个部分的接合部的最大抗折力;
还包括第一桩体组和第二桩体组,分别设置于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竖直下方,且分别对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进行支撑和固定,从而确保第二部分所受到的浮力与受到的压力的力差小于所述最大抗折力与所述第二桩体组的最大抗拉力;
其中,所述第二桩体组包括若干根综合作用桩体,所述综合作用桩体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顶端和底端;还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设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顶端;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土桩体内设有钢筋笼和预应力筋,其中,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筋笼靠近所述混凝土桩体底端的一端上,所述预应力筋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承载结构上;所述预应力筋处于拉张状态,通过所述承载结构实现对混凝土桩体的压缩。
上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所述径向突出部位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
上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所述混凝土体包括若干个所述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体桩体的所述顶端和所述底端间还具有所述径向突出部。
上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所述预应力筋为若干根,且沿所述混凝土桩体轴向均匀布置。
上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所述预应力筋上附着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对所述预应力筋与所述混凝土桩体进行物理隔离,从而使得承载结构达到龄期后所述预应力筋能够被拉张。
上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所述承载结构内部设有薄钢管和钢筋网,所述薄钢管与所述承载结构和所述钢筋网固定定位连接,其中,所述预应力筋设于所述薄钢管内部。
上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所述预应力筋为钢丝束、钢绞线或钢锚索。
上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所述承载结构为承台,所述承台包括混凝土底板和混凝土垫层;所述承载结构上设有用于将预应力筋锚固于所述承载结构上的固定部件。
上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所述承载结构为底板。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在所述第一部分下方设置用于对所述第一部分进行支撑和固定的第一桩体组,且在所述第二部分下方设置用于对所述第二部分进行支撑和固定的第二桩体组,从而确保第二部分所受到的浮力与受到的压力的力差小于所述最大抗折力与所述第二桩体组的最大抗拉力;所述第二桩体组包括若干根综合作用桩体,所述综合作用桩体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顶端和底端;还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设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顶端;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土桩体内设有钢筋笼和预应力筋,其中,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筋笼靠近所述混凝土桩体底端的一端上,所述预应力筋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承载结构上;所述预应力筋处于拉张状态,通过所述承载结构实现对混凝土桩体的压缩。以上设计中,在综合作用桩体中加入了预应力筋,即使受到了较大的纵向拉力时,由于预应力筋的作用,可以很好地防止桩体内部的钢筋发生延展,从而能够大大增强桩体的抗拉抗裂性能;另外,所述径向突出部可以大大增加桩体与土壤间的磨擦力,从而增大土壤对桩体上浮的阻力,使得桩体的抗浮性大大增强。而当所述空间底部至少具有承受较重压力的第一部分和承受较轻压力的第二部分且所述第一绝对受力与第二绝对受力之间的力差大于两个部分的接合部的最大抗折力时,在受较轻压力的第二部分下设置该桩体,相比现有技术可以在减少桩体数量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防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接合部发生断裂的情况,进而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大大加快了的施工进度和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地下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地下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综合作用桩体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综合作用桩体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一种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包括:
作为建筑地基的空间底部11和与地面相接的空间顶部10,所述空间顶部10至少具有承受较重压力的第一部分17和承受较轻压力的第二部分18;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受到的浮力和压力间的第一力差与所述第一部分受到的浮力和压力间的第二力差之间的差值大于两个部分的接合部的最大抗折力;
还包括第一桩体组13和第二桩体组16,分别设置于在所述第一部分17和所述第二部分18竖直下方,且分别对所述第一部分17和所述第二部分18进行支撑和固定,从而确保第二部分所受到的浮力与受到的压力的力差小于所述最大抗折力与所述第二桩体组的最大抗拉力;
其中,所述第二桩体组16包括若干根综合作用桩体,如图3所示,所述综合作用桩体包括混凝土桩体1,所述混凝土桩体1具有顶端和底端;还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设于所述混凝土桩体1的顶端;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径向突出部19,所述混凝土桩体1内设有钢筋笼8和预应力筋2,其中,所述预应力筋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筋笼8靠近所述混凝土桩体1底端的一端上,所述预应力筋2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承载结构上;所述预应力筋2处于拉张状态,通过所述承载结构实现对混凝土桩体1的压缩。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径向突出部19位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
如图4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所述混凝土体包括若干个所述径向突出部19,所述混凝体桩体的所述顶端和所述底端间还具有所述径向突出部,优选为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2个径向突出部19。
所述地下空间建筑结构,所述预应力筋为若干根,且沿所述混凝土桩体轴向均匀布置。
所述预应力筋上附着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对所述预应力筋2与所述混凝土桩体1进行物理隔离,从而使得承载结构达到龄期后所述预应力筋2能够被拉张。
所述承载结构内部设有薄钢管5和钢筋网(此处未标出),所述薄钢管5与所述承载结构和所述钢筋网固定定位连接,其中,所述预应力筋2设于所述薄钢管5内部。
所述预应力筋2为钢丝束、钢绞线或钢锚索。
所述承载结构为承台,所述承台包括混凝土底板3和混凝土垫层4;所述承载结构上设有用于将预应力筋2锚固于所述承载结构上的固定部件6,所述固定部件为预埋铁盒7。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重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9)

1.一种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作为建筑地基的空间底部和与地面相接的空间顶部,所述空间顶部至少具有承受较重压力的第一部分和承受较轻压力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受到的浮力和压力间的第一力差与所述第一部分受到的浮力和压力间的第二力差之间的差值大于两个部分的接合部的最大抗折力;
还包括第一桩体组和第二桩体组,分别设置于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竖直下方,分别对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进行支撑和固定,从而确保第二部分所受到的浮力与受到的压力的力差小于所述最大抗折力与所述第二桩体组的最大抗拉力;
其中,所述第二桩体组包括若干根综合作用桩体,所述综合作用桩体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顶端和底端;还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设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顶端;所述混凝土桩体具有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土桩体内设有钢筋笼和预应力筋,其中,所述预应力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筋笼靠近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的一端上,所述预应力筋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承载结构上;所述预应力筋处于拉张状态,通过所述承载结构实现对混凝土桩体的压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径向突出部位于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以使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所述底端形成扩大底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凝体桩体还包括若干个所述径向突出部,所述混凝体桩体的所述顶端和所述底端间还具有所述径向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应力筋为若干根,且沿所述混凝土桩体轴向均匀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筋上附着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对所述预应力筋与所述混凝土桩体进行物理隔离,从而使得承载结构达到龄期后所述预应力筋能够被拉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内部设有薄钢管和钢筋网,所述薄钢管与所述承载结构和所述钢筋网固定定位连接,其中,所述预应力筋设于所述薄钢管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筋为钢丝束、钢绞线或钢锚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为承台,所述承台包括混凝土底板和混凝土垫层;所述承载结构上设有用于将预应力筋锚固于所述承载结构上的固定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为底板。
CN201420129298.1U 2014-03-21 2014-03-21 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081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29298.1U CN203808103U (zh) 2014-03-21 2014-03-21 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29298.1U CN203808103U (zh) 2014-03-21 2014-03-21 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08103U true CN203808103U (zh) 2014-09-03

Family

ID=51446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29298.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08103U (zh) 2014-03-21 2014-03-21 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081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4617A (zh) * 2014-03-21 2014-07-16 刘献刚 一种地下空间的建筑桩体施工方法和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4617A (zh) * 2014-03-21 2014-07-16 刘献刚 一种地下空间的建筑桩体施工方法和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CN105256833A (zh) * 2014-03-21 2016-01-20 刘献刚 一种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CN105256834A (zh) * 2014-03-21 2016-01-20 刘献刚 一种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CN105256835A (zh) * 2014-03-21 2016-01-20 刘献刚 一种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CN105275012A (zh) * 2014-03-21 2016-01-27 刘献刚 一种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559345U (zh) 扩底预应力抗浮锚杆
US9359741B2 (en) Wind turbine generator foundation with pressure-dispersive high strength pre-stressed anchors
CN101892671A (zh) 桩锚杆基础结构
CN104895057A (zh) 一种大直径钢管护壁人工挖孔底部扩大头桩及建筑物基础加固方法
CN205224025U (zh) 预应力抗拔桩
CN104594360A (zh) 一种复合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CN203808103U (zh) 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CN201826323U (zh) 桩锚杆基础结构
CN103790180B (zh) 地下空间的建筑桩体施工方法和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CN206428693U (zh) 一种预应力空心抗拔桩
CN203741871U (zh) 一种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CN203741830U (zh) 一种混凝土综合作用桩
CN103924617B (zh) 一种地下空间的建筑桩体施工方法和地下空间建筑结构
CN103147443A (zh) 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130409A (zh) 一种锚墩预应力抗浮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05040693A (zh) 端部扩大型抗浮锚杆
CN201794215U (zh) 一种先张法预应力钢筋砼预制梁
CN205276289U (zh) 预应力混凝土梁式双排桩支护体系
CN204401627U (zh) 对拉式预应力管桩基坑支护结构
CN211714046U (zh) 一种用于基础底板的抗浮支撑装置
CN204125965U (zh) 具有压力分散型布置高强预应力锚杆/锚索的风机基础
CN203808053U (zh) 混凝土综合作用桩
CN204703158U (zh) 端部扩大型抗浮锚杆
CN205329679U (zh) 一种抗拔混凝土搅拌桩
CN204940300U (zh) 可控变形的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021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