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00335U - 一种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00335U
CN203800335U CN201420173514.2U CN201420173514U CN203800335U CN 203800335 U CN203800335 U CN 203800335U CN 201420173514 U CN201420173514 U CN 201420173514U CN 203800335 U CN203800335 U CN 2038003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illar
elastomeric element
plug
socket
shell fra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735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璟宇
黄涛
黄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CCP Contact Prob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CCP Contact Prob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CCP Contact Prob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CCP Contact Prob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7351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003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003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0033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插头与插座,所述插座由主体和导柱组成,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插孔,所述导柱位于所述插孔内且与所述主体的底部相连;所述插头包括与所述插孔相配合的插头主体以及与所述导柱相配合的导柱槽;在所述插孔与所述插头主体的外周面的任意一方上设置有朝向对方凸起的第一弹性部件,在所述导柱与所述导柱槽的任意一方上设置有朝向对方凸起的第二弹性部件。通过设置第一和第二弹性部件,增加了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接触面积,且使得二者之间的接触压力也变大了,从而减小了接触电阻值,并且本申请也并没有改变插头与插座的结构和直径大小,制作工艺也非常简单,减少了制作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座由主体和导柱构成,插头是中空的结构,当插头插入插座后,导柱与插头的中空结构相吻合,从而完成电流的传导。众所周知,电流的电阻大小与接触面积是成反比的,接触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因此,为了减小电阻、增大导柱与插头之间的接触面积,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手段是增大插头与插座的直径,从而使得导柱与插头的接触面积增大,减小了接触电阻。但是在增大插头与插座的直径的同时,一方面会增大体积,给用户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增大插头与插座的体积,改变了原有插头与插座的结构,也会带来成本上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在不改变插头与插座的直径的情况下,增大导柱与插头的接触面积,减小接触电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现提出的方案如下: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插头与插座,所述插座由主体和导柱组成,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插孔,所述导柱位于所述插孔内且与所述主体的底部相连;
所述插头包括与所述插孔相配合的插头主体以及与所述导柱相配合的导柱槽;
在所述插孔与所述插头主体的外周面的任意一方上设置有朝向对方凸起的第一弹性部件,在所述导柱与所述导柱槽的任意一方上设置有朝向对方凸起的第二弹性部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孔上,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为冠簧状弹片圈;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导柱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为鼓簧状弹片圈。
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头主体的外周面上,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为鼓簧状弹片圈;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导柱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为鼓簧状弹片圈。
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头主体的外周面上,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为鼓簧状弹片圈;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导柱槽上,且所述第二弹片圈为冠簧状弹片圈。
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孔上,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为冠簧状弹片圈;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导柱槽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为冠簧状弹片圈。
优选地,所述导柱槽的槽口和所述导柱的顶端设置有绝缘盖。
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采用铜合金材料,通过热处理及冲压制程成型。
优选地,所述主体和所述导柱采用铜材车制而成,所述导柱为实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插孔与所述插头主体的外周面的任意一方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弹性部件限位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优选地,所述导柱与所述导柱槽的任意一方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弹性部件限位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公开的电连接器,其包括插头与插座,插座由主体和导柱组成,在主体内部设置有插孔,而导柱位于插孔内且与主体的底部相连,插头包括与插孔相互配合的插头主体以及与导柱相互配合的导柱槽,在插孔与插头主体的外周面这二者之间,我们任意选择一方在其上设置一朝向对方凸起的第一弹性部件,通过该第一弹性部件增大了插孔与插头主体之间的接触压力,电流可以通过该第一弹性部件在插头与插座之间传递。同时,我们在导柱与导柱槽这二者之间,也任意选择一方,在其上设置一朝向对方凸起的第二弹性部件,通过该第二弹性部件增大导柱与导柱槽之间的接触压力,电流也可以通过该第二弹性部件在插头与插座之间传递。总体上来看,通过设置第一和第二弹性部件,增加了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接触面积,且使得二者之间的接触压力也变大了,从而减小了接触电阻值,并且本申请也并没有改变插头与插座的结构和直径大小,制作工艺也非常简单,减少了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连接器中插头与插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连接器中插座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连接器中插头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连接器的插头插入插座中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插头插入插座中局部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插头插入插座中局部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再一种插头插入插座中局部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再一种插头插入插座中局部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两种电连接器的插头与插座接触点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电连接器在工作时,仅仅依靠插座的导柱与插头的导柱槽相互接触来实现电流的传递,而导柱槽与导柱之间可能会存在接触点少,或接触不稳定的情况,从而造成接触电阻很大,无法有效的传递大功率的电流。
为此,本申请发明人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解决现有电连接器的缺点。
在多次的研究、实验过程中,首先发明人发现通过增大插头与插座的直径,可以直接的增大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达到减小接触电阻的目的,但是由于增大插头与插座的直径,会直接带来成本的增加,显然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在研究过程中,发明人又发现通过改变现有插座的构造,将现有插座中的实体导柱改变成由多片弹簧构成的一个中空筒状结构,这样在插头插入插座后,由弹簧片构成的导柱与插头中的导柱槽进行弹性接触,由于导柱是弹簧片构成的中空结构,其与导柱槽挤压后可以向中间倾斜,这样只要控制尺寸,导柱与导柱槽之间即可存在一定的弹性压力,电流可以通过多片弹簧进行传递。进一步的,还可以将插座的基体外壳也改变成由多个分离的弹簧片所构成的结构,这样插头插入插座后,插头外壳会向外挤压由多片弹簧构成的插座外壳,从而增加了二者之间的弹性压力,使得接触电阻更小。但是,这种方法将现有的插座的结构进行了完全的改变,并且改变后的结构在制作工艺上也会存在很大的难度。另外,上述改进后的插座,在与插头相配合的过程中,很明显会使得插座的直径扩大,增大了体积。这也有违本申请的初衷,即不能够改变插头和插头的直径和体积。
因此,这种方法也不太理想。
最终,经过发明人的研究,得出了一种能够即不改变现有插头与插座的结构和直径,且制作工艺简单、能够大幅度的增加插头与插座的接触面积,减小电流的接触电阻,大大提供了电连接器的电流传递功率。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图9,其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连接器中插头与插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连接器中插座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连接器中插头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连接器的插头插入插座中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插头插入插座中局部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插头插入插座中局部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再一种插头插入插座中局部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再一种插头插入插座中局部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两种电连接器的插头与插座接触点对比图。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插头1与插座2,其中插座2由主体21和导柱22组成,主体21内部设置有插孔23,导柱22位于插孔23内且与主体21的底部相连;
插头1包括与插孔23相互配合的插头主体11,以及与导柱22相互配合的导柱槽12,在插头与插座相互配合时,插头主体11能够插入插孔23之中,且导柱22也适配的插入导柱槽12之中;
在插孔23与插头主体11的外周面的任意一方上设置有朝向对方凸起的第一弹性部件31,在导柱22与导柱槽12的任意一方上设置有朝向对方凸起的第二弹性部件32。
本实施例公开的电连接器,通过在插孔23与插头主体11的外周面这二者之间任意选择一方,在其上设置一朝向对方凸起的第一弹性部,31,通过该第一弹性部件31增大了插孔23与插头主体11之间的接触压力,电流可以通过该第一弹性部件31在插头1与插座2之间传递。同时,在导柱22与导柱槽12这二者之间,也任意选择一方,在其上设置一朝向对方凸起的第二弹性部件32,通过该第二弹性部件32增大导柱22与导柱槽12之间的接触压力,电流也可以通过该第二弹性部件32在插头1与插座2之间传递。总体上来看,通过设置第一和第二弹性部件,增加了插头1与插座2之间的接触面积,且使得二者之间的接触压力也变大了,从而减小了接触电阻值,并且本申请也并没有改变现有的插头与插座的结构和直径大小,制作工艺也非常简单,减少了制作成本。
上述方案中,第一和第二弹性部件并没有限定其具体位置,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对两个弹性部件的具体位置进行详细解释。
实施例二
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我们将第一弹性部件31设置在插孔23上,且第一弹性部件31为冠簧状弹片圈;第二弹性部件32设置在导柱22上,且第二弹性部件32为鼓簧状弹片圈。
具体地,我们可以在插孔23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24,该第一限位槽24用来卡设第一弹性部件31(本实施例中即为冠簧状弹片圈)。同时,在导柱22上,且与插头1的导柱槽12相接触的部分设置第二限位槽25,该第二限位槽25用来卡设第二弹性部件32(本实施例中即为鼓簧状弹片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槽24与第二限位槽25并不限定为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其可以是相互错开的。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弹性部件31设置在了插座2的插孔23上,因此为了增加插孔23与插头主体11之间的接触压力,该第一弹性部件应该是冠簧状弹片圈。同时,将第二弹性部件32设置在了插座2的导柱22上,为了增加导柱22与导柱槽12之间的接触压力,该第二弹性部件应该是鼓簧状弹片圈。
实施例三
参见图6,在本实施例中,我们将第一弹性部件31设置在插孔23上,且第一弹性部件31为冠簧状弹片圈;第二弹性部件32设置在导柱槽12上,且第二弹性部件32为冠簧状弹片圈。
具体地,我们可以在插孔23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24,该第一限位槽24用来卡设第一弹性部件31(本实施例中即为冠簧状弹片圈)。同时,在导柱槽12上,且与导柱22相接触的部分设置第二限位槽13,该第二限位槽13用来卡设第二弹性部件32(本实施例中即为冠簧状弹片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槽24与第二限位槽13并不限定为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其可以是相互错开的。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弹性部件31设置在了插座2的插孔23上,因此为了增加插孔23与插头主体11之间的接触压力,该第一弹性部件31应该是冠簧状弹片圈。同时,将第二弹性部件32设置在了插头1的导柱槽12上,为了增加导柱22与导柱槽12之间的接触压力,该第二弹性部件32应该是冠簧状弹片圈。
实施例四
参见图7,在本实施例中,我们将第一弹性部件31设置在插头主体11的外周面上,且第一弹性部件31为鼓簧状弹片圈;第二弹性部件32设置在导柱槽12上,且第二弹性部件32为冠簧状弹片圈。
具体地,我们可以在插头主体1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14,该第一限位槽14用来卡设第一弹性部件31(本实施例中即为鼓簧状弹片圈)。同时,在导柱槽12上,且与导柱22相接触的部分设置第二限位槽13,该第二限位槽13用来卡设第二弹性部件32(本实施例中即为冠簧状弹片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槽14与第二限位槽13并不限定为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其可以是相互错开的。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弹性部件31设置在了插头主体11的外周面上,因此为了增加插孔23与插头主体11之间的接触压力,该第一弹性部件31应该是鼓簧状弹片圈。同时,将第二弹性部件32设置在了插头1的导柱槽12上,为了增加导柱22与导柱槽12之间的接触压力,该第二弹性部件32应该是冠簧状弹片圈。
实施例五
参见图8,在本实施例中,我们将第一弹性部件31设置在插头主体11的外周面上,且第一弹性部件31为鼓簧状弹片圈;第二弹性部件32设置在导柱22上,且第二弹性部件32为鼓簧状弹片圈。
具体地,我们可以在插头主体1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14,该第一限位槽14用来卡设第一弹性部件31(本实施例中即为鼓簧状弹片圈)。同时,在导柱22上,且与导柱槽12相接触的部分设置第二限位槽25,该第二限位槽25用来卡设第二弹性部件32(本实施例中即为鼓簧状弹片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槽14与第二限位槽25并不限定为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其可以是相互错开的。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弹性部件31设置在了插头主体11的外周面上,因此为了增加插孔23与插头主体11之间的接触压力,该第一弹性部件31应该是鼓簧状弹片圈。同时,将第二弹性部件32设置在了插座2的导柱22上,为了增加导柱22与导柱槽12之间的接触压力,该第二弹性部件32应该是鼓簧状弹片圈。
综合分析上述四个实施例,可以看出本申请中可以单独的对插头1与插座2中的某一个进行改动,而无需对另外一个进行改动;另外,也可以对插头1和插座2均进行改动。这里所述的改动,是指在不改变原有插头与插座的结构与外径的基础上,在插头和/或插座上增设弹性部件。由于无需改动现有的插头与插座,因此制作工艺比较简单。
进一步的,通过设置两个弹性部件,大大的增加了插头与插座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接触电阻。为了更加形象的对本申请方案的理解,请参照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两种电连接器的插头与插座接触点对比图。
图9中,左边一幅图片为仅仅设置第一弹片圈时,电连接器的插头1与插座2接触后二者的接触点示意图;右边一幅图片为同时设置第一和第二弹片圈时,电连接器的插头1与插座2接触后二者的接触点示意图。
图中以第一弹片圈直径为15mm为例,第一弹片圈数量为45个,第二弹片圈数量为18个。实验可以得出每个弹片的载流能力约为4.78A/DC,所以右边这幅图通过设置两个弹片圈,相比于左边这幅图,增加了18个弹片数量,也就是能够提高的载流能力为18×4.78=86.04A/DC(图中缺口部分代表工艺上的天然缺陷,这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电连接器,通过设置第一弹性部件31和第二弹性部件32,第一弹性部件31将插座主体与插头的插孔内壁连接,第二弹性部件32将插座的导柱槽与插头的导柱连接,从而在不改变插头与插座的直径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插头与插座相互接触的弹片数量,减少了电流的电阻,提供了电连接器的效率。
实施例六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在导柱槽12的槽口设置绝缘盖15。此外,也可以在导柱22的顶端设置绝缘盖26。
通过在导柱槽12的槽口和导柱的顶端这两个易于与用户接触的部分设置绝缘盖,增加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性。并且,绝缘盖也能够起到保护导柱及导柱槽顶部不受磨损、防止尘土的功能。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弹性部件31和第二弹性部件32,其均可以采用铜合金材料,经过热处理过程冲压制程成型。热处理过程可以采用现有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手段。经过处理后,材料硬度更高,且能够提供更好的力学性能。
而导柱22和插座主体21可以采用铜材车制而成,其尾端可以采用压线结构。导柱为实体结构。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插头与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由主体和导柱组成,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插孔,所述导柱位于所述插孔内且与所述主体的底部相连;
所述插头包括与所述插孔相配合的插头主体以及与所述导柱相配合的导柱槽;
在所述插孔与所述插头主体的外周面的任意一方上设置有朝向对方凸起的第一弹性部件,在所述导柱与所述导柱槽的任意一方上设置有朝向对方凸起的第二弹性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孔上,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为冠簧状弹片圈;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导柱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为鼓簧状弹片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头主体的外周面上,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为鼓簧状弹片圈;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导柱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为鼓簧状弹片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头主体的外周面上,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为鼓簧状弹片圈;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导柱槽上,且所述第二弹片圈为冠簧状弹片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插孔上,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为冠簧状弹片圈;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导柱槽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为冠簧状弹片圈。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槽的槽口和所述导柱的顶端设置有绝缘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采用铜合金材料,通过热处理及冲压制程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和所述导柱采用铜材车制而成,所述导柱为实体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与所述插头主体的外周面的任意一方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弹性部件限位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与所述导柱槽的任意一方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弹性部件限位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CN201420173514.2U 2014-04-10 2014-04-10 一种电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003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73514.2U CN203800335U (zh) 2014-04-10 2014-04-10 一种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73514.2U CN203800335U (zh) 2014-04-10 2014-04-10 一种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00335U true CN203800335U (zh) 2014-08-27

Family

ID=51382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73514.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00335U (zh) 2014-04-10 2014-04-10 一种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0033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0345A (zh) * 2019-07-16 2019-10-18 成都宝利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电流连接器组件
EP3907829A1 (en) * 2020-05-05 2021-11-10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Plug connector, plug connector mating piece and plug connector system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0345A (zh) * 2019-07-16 2019-10-18 成都宝利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电流连接器组件
CN110350345B (zh) * 2019-07-16 2020-07-28 成都宝利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电流连接器组件
EP3907829A1 (en) * 2020-05-05 2021-11-10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Plug connector, plug connector mating piece and plug connector system
DE102020112117A1 (de) 2020-05-05 2021-11-11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Steckverbinder, Steckverbindergegenstück und Steckverbindersystem
US11848516B2 (en) 2020-05-05 2023-12-19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Plug connector, mating connector and plug connector system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04505A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06785600A (zh) 防触电插座
CN206293665U (zh) 一种防触电插座
CN203800335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3859344U (zh) 伸缩插排
CN106025643A (zh) 高压接插件
CN205583270U (zh) 一种安全性能高且易拔插的插座
CN204441924U (zh) 一种新型车载充电器
CN107994374A (zh) 整体式铆压矩形插孔及其加工方法
CN104701659B (zh) 一种usb方便插座
CN203707504U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和插座
CN206379539U (zh) 一种插座
CN206236904U (zh) 一种两面都可以接插的接插件连接器
CN206774762U (zh) 一种防水连接线
CN203205574U (zh) 一种新型usb母座
CN208478655U (zh) 一种牢固性好的连接器中心针卡位结构
CN205212109U (zh) 一种线束连接器用线束中部固定装置
CN204349055U (zh) 便捷式手机数据线
CN206076667U (zh) 一种平安插头
CN208939199U (zh) 连接器高载流冠簧
CN208045760U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202308420U (zh) 凹凸式磁性通电连接器
CN203445276U (zh) 一种电池连接接触头
CN206098980U (zh) 一种两用插头
CN209104458U (zh) 一种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