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插接错位的射频同轴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具体涉及一种在组装时防止插接错位的射频同轴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射频同轴板对板连接器通常由转接器和分别连接至转接器两端的插头组成,插头上的内外导体分别与转接器上的内外导体相互对接实现两者之间的同轴电气连接,这种连接器在连接时其中一端的内部轴向上会产生一定的空气间隙,而这种空气间隙会使射频同轴板对板连接器内部阻抗变大而导致阻抗不匹配影响电压驻波比(VSWR),遇到这种情况,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在转接器产生空气间隙的一端,在其绝缘体端部增加低阻抗区域来补偿高阻抗区域,但是,目前针对两端部结构相同的转接器,在插接组装时补偿端与非补偿端的方向不易区分容易装反,如果装反就会使得一边的阻抗更高,一边的阻抗过低,造成两边的电压驻波比不匹配,影响产品最终的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在组装时能够防止转接器与两插头之间插接错位的射频同轴板对板连接器,结构简单,插接更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插接错位的射频同轴板对板连接器,包括:
- 第一插座,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第一插座外导体、第一插座绝缘体、第一插座中心导体;
- 第二插座,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第二插座外导体、第二插座绝缘体、第二插座中心导体;
- 转接器,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外导体、绝缘体、中心导体,所述外导体的周面上间隔均匀的沿其轴向开设有多个开口,所述第一插座、第二插座分别与所述转接器的两端部插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外导体具有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的第一外导体和第二外导体,所述绝缘体具有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所述中心导体具有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的第一中心导体和第二中心导体,
所述第一外导体的内侧壁和第一绝缘体的外侧壁之间具有一环形间隙,所述第一外导体的端部上设有一向其径向的外侧凸出的弹性凸缘,所述环形间隙形成所述弹性凸缘受力后向内收缩的空间,
所述第二外导体的内侧壁和第二绝缘体的外侧壁之间也具有所述环形间隙,所述第二外导体的端部上设有一向其径向的内侧凸出的凸环。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插座外导体靠近其插入口一侧设有卡环,所述第一外导体能够唯一的插入所述卡环内使得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一插座卡接。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卡环具有依次连接的上段、中间段、下段,所述中间段在径向上的直径最小。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弹性凸缘在径向上的直径大于所述卡环中间段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凸环在径向上的高度略小于所述环形间隙在径向上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二插座外导体内设有相互连接的导向孔和插入孔,所述导向孔为圆锥状结构,所述插入孔为圆柱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插接错位的射频同轴板对板连接器,通过对转接器两端部的内部结构进行简单的改进,将两端设计成不一样的结构,在与插座插接时转接器的一端内部具有向内侧收缩容纳弹性凸缘的环形间隙,而另一端内部没有足够的间隙来收缩容纳弹性凸缘,使得转接器的两端只能分别唯一的插接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解决了组装时转接器方向插反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第一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第二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端部正确插入第一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二端部错误插入第一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2、第一插座,20、第一插座绝缘体,21、第一插座外导体,22、第一插座中心导体,23、卡环,231、上段,232、中间段,233、下段;
4、第二插座,40、第二插座绝缘体,41、第二插座外导体,42、第二插座中心导体,43、导向孔,44、插入孔;
6、转接器,61、第一端部,611、第一外导体,612、第一绝缘体,613、第一中心导体,62、第二端部,621、第二外导体,622、第二绝缘体,623、第二中心导体,63、环形间隙,64、弹性凸缘,65、凸环,66、外导体,67、绝缘体,68、中心导体;
H、凸环在径向上的高度,W、环形间隙在径向上的宽度,R1、上段的半径,R2、中间段的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并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特别的:规定垂直于转接器6轴向的方向为径向。
如图1所示,一种防插接错位的射频同轴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插座2,第二插座4,转接器6,第一插座2具有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第一插座外导体21、第一插座绝缘体20,第一插座中心导体22,第二插座4具有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第二插座外导体41、第二插座绝缘体40,第而插座中心导体42,转接器6具有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外导体66、绝缘体67、中心导体68,外导体66的周面上间隔均匀的沿其轴向开设有多个开口(未图示),第一插座2和第二插座4分别与转接器6的第一端部61和第二端部62插接。
其中,外导体66具有分别设置在第一端部61和第二端部62上的第一外导体611和第二外导体621,绝缘体67具有分别设置在第一端部61和第二端部62上的第一绝缘体612和第二绝缘体622,中心导体68具有分别设置在第一端部61和第二端部62上的第一中心导体613和第二中心导体623。第一插座2与第一端部61插接后,第一插座外导体21、第一插座绝缘体20,第一插座中心导体22分别与第一外导体611、第一绝缘体612、第一中心导体613接触并电气连接,第二插座2与第二端部插接后,第二插座外导体41、第二插座绝缘体40,第而插座中心导体42分别与第二外导体621、第一绝缘体622、第一中心导体623接触并电气连接。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外导体611的内侧壁和第一绝缘体612的外侧壁之间具有一环形间隙63,第一外导体611的端部上设有一向其径向的外侧凸出的弹性凸缘64,环形间隙63形成弹性凸缘64受力后向内收缩的空间,而,第二外导体621的内侧壁和第二绝缘体622的外侧壁之间也具有环形间隙63,第二外导体621的端部上设有向其径向的内侧凸出的凸环65,凸环65填充了一部分的环形间隙63,使得第二外导体621的端部在受到径向的力后向环形间隙63收缩的空间变小。
本实用新型的转接器6两端部的内部结构不同,具体是第一端部61上具有环形间隙63,环形间隙63形成弹性凸缘64在受到径向方向上的挤压时向内收缩的空间,而第二端部62上虽然也有环形间隙63,但是凸环65的结构填充了一部分的环形间隙63,当第二外导体621的端部受到径向方向上的挤压时,被凸环65填充后的环形间隙63形成的空间太小而不能容纳向内侧收缩的第二外导体62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转接器6两端部的内部设计成不一样的结构,来防止在组装过程中转接器6与两插座插接错位的问题发生。
如图3、5所示,为了进一步的防止插接错位,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在第一插座外导体21靠近其插入口一侧设有卡环23,第一外导体611能够唯一的插入卡环23内使得第一端部61与第一插座2卡接,具体的,卡环23具有依次连接的上段231、中间段232、下段233,其中中间段232在径向的直径最小,而,第一外导体611端部弹性凸缘64在径向上的直径大于卡环23中间段232的直径,使得第一端部61插入第一插座2时,弹性凸缘64卡在卡环23内,实现第一端部61与第一插座2稳定的卡接。
进一步的,如图2、6所示,凸环65在径向上的高度H略小于环形间隙63在径向上的宽度W,进一步细化的,凸环65与环形间隙63在径向上之间的间距小于卡环23上段231和中间段232的半径之差(R1-R2),使得第二端部62不能插入第一插座2。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二插座外导体41内设有相互连接的导向孔43和插入孔44,导向孔43为圆锥状结构,插入孔44为圆柱状结构,第二端部62依次穿过导向孔43和插入孔44使得第二端部62与第二插座4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部61是这样与第一插座2插接的:将第一端部61对准第一插座2的插入口,向第一插座2的方向推插转接器6,第一外导体611的弹性凸缘64依次穿过卡环23的下段233、中间段232、上段231而最终卡设在上段231内,完成第一端部61与第一插座2的卡接。由于第一外导体611端部弹性凸缘64在径向上的直径大于卡环23中间段232的直径,小于卡环23上段231的直径,使得弹性凸缘64在穿过中间段232时会受到径向上向内侧挤压的力,这时环形间隙63容纳向内侧收缩弹性凸缘64,使得弹性凸缘64能够突破中间段232而进入上段231,从而使得第一端部61牢固的卡接在第一插座2内。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所述实施例的限制,其它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