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75771U - 一种根箱培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根箱培养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75771U CN203775771U CN201420153009.1U CN201420153009U CN203775771U CN 203775771 U CN203775771 U CN 203775771U CN 201420153009 U CN201420153009 U CN 201420153009U CN 203775771 U CN203775771 U CN 2037757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pace framework
- root box
- fixed
- cultur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根箱培养装置,包括立体框架、左侧插板、右侧插板、背侧插板、正面插板和底板,其中,所述左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左侧,所述右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右侧,所述背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背侧,所述正面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正面,所述底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底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排水孔,所述立体框架的长度不小于1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根箱培养装置可以满足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试验要求,当需要进行试验时,将左侧插板、右侧插板、背侧插板和正面插板拔出即可进行试验观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根系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根箱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不仅省工省力、培肥土壤,还能在保证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达到一季双收,对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该模式下玉米、大豆双高产,地下部分的研究必不可少,但实际的大田环境和传统的根箱培养装置都无法满足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及植株根系研究。
首先,大田试验环境复杂、流动性大,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不利于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土体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活性。由于土壤的阻隔,根本无法观察到玉米和大豆根系的纵横分布及二者的竞争状况,大田或盆栽试验中一般用挖掘法和网袋法取根,挖掘法不仅损伤作物,还有30%的根系在清洗过程中脱落;网袋法安装繁琐费力,还会阻碍作物根系的发育。其次,传统的根箱培养装置多是用于单作植物根际土壤取样,不适用于研究该模式下玉米大豆两种作物的种间竞争关系。
由于上述缺点的存在,导致传统的根系研究方法和植物根箱培养装置无法满足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试验要求,会产生数据的偏差,严重影响了试验的准确性。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根箱培养装置,以满足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试验要求,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根箱培养装置,以满足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试验要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根箱培养装置,包括立体框架、左侧插板、右侧插板、背侧插板、正面插板和底板,其中,所述左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左侧,所述右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右侧,所述背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背侧,所述正面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正面,所述底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底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排水孔,所述立体框架的长度不小于1米。
优选的,上述正面插板包括分体式的左插板和右插板,所述左插板自所述立体框架的左侧横向插入或者抽取,所述右插板自所述立体框架的右侧横向插入或者抽取。
优选的,上述左插板包括自上至下并行排列的多个左子插板,所述右插板包括自上至下并行排列的多个右子插板。
优选的,多个所述左子插板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多个所述右子插板之间设置有密封胶。
优选的,上述立体框架的高度为1米,所述左子插板的高度均为20厘米,所述左子插板的个数为5个,所述右子插板的高度均为20厘米,所述右子插板的个数为5个。
优选的,上述立体框架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高度为3-5厘米。
优选的,上述排水孔为多个,且呈两排并列设置。
优选的,上述排水孔的直径为5毫米,且孔间距为10厘米。
优选的,上述立体框架的宽度为36-40厘米。
优选的,上述正面插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立体框架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根箱培养装置,包括立体框架、左侧插板、右侧插板、背侧插板、正面插板和底板,其中,所述左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左侧,所述右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右侧,所述背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背侧,所述正面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正面,所述底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底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排水孔,所述立体框架的长度不小于1米。其中,立体框架的长度不小于1米,那么在种植时,玉米与大豆的间距设置为60厘米,同时,玉米与立体框架的边缘距离为20厘米,大豆与立体框架的边缘距离也为20厘米,最终得到的立体框架的长度应当不小于1米,这种种植方式是根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玉米、大豆宽窄行种植,宽行160cm,窄行40cm,玉米、大豆间距60cm,穴距18-20cm的长度设计的,保证玉米大豆生长的土壤环境,且底板上设置有排水孔,保证土壤干湿适宜,成功模拟大田环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可以满足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试验要求,当需要进行试验时,将左侧插板、右侧插板、背侧插板和正面插板拔出即可进行试验观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根箱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3中:
右侧插板1、立体框架2、支撑脚3、背侧插板4、左侧插板5、正面插板6、底板7、排水孔8、土壤9、正面插板滑道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根箱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根箱培养装置,包括立体框架2、左侧插板5、右侧插板1、背侧插板4、正面插板6和底板7,其中,左侧插板5插入固定在立体框架2的左侧,右侧插板1插入固定在立体框架2的右侧,立体框架2上设置有左侧插板5、右侧插板1、背侧插板4、正面插板6和底板7插入的多个插孔,背侧插板4插入固定在立体框架2的背侧,正面插板6插入固定在立体框架2的正面,具体的,在立体框架2的正面设置正面插板滑道10,正面插板6通过正面插板滑道10实现插拔固定,底板7插入固定在立体框架2的底部,底板7上设置有排水孔8,立体框架2的长度不小于1米。其中,立体框架2的长度不小于1米,那么在种植时,玉米与大豆的间距设置为60厘米,同时,玉米与立体框架2的边缘距离为20厘米,大豆与立体框架2的边缘距离也为20厘米,最终得到的立体框架2的长度应当不小于1米,这种种植方式是根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宽行160cm,窄行40cm,玉米、大豆间距60cm,穴距18-20cm的长度设计的,保证玉米大豆生长的土壤环境,且底板上设置有排水孔,保证土壤干湿适宜,成功模拟大田环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可以满足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试验要求,当需要进行试验时,将左侧插板5、右侧插板1、背侧插板4和正面插板6拔出即可进行试验观察。
其中,左侧插板5、右侧插板1、背侧插板4、正面插板6和底板7插入固定在立体框架2上时,可以通过在立体框架2上设置滑道的方式进行插入固定,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插入固定方式,立体框架2可以采用铝合金制作,重量轻,并且无污染,对土壤没有影响,而左侧插板5、右侧插板1、背侧插板4、正面插板6和底板7可以采用聚氯乙烯板制作。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正面插板6包括分体式的左插板和右插板,左插板自立体框架2的左侧横向插入或者抽取,右插板自立体框架2的右侧横向插入或者抽取,减少正面插板6抽取和插入时的路程,降低对立体框架2内部的土壤以及根系的破坏程度。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左插板包括自上至下并行排列的多个左子插板,右插板包括自上至下并行排列的多个右子插板,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需要使用的高度的土壤所对应的左子插板或者右子插板抽取即可,当然,也可以通过多个左子插板和多个右子插板实现土壤和植株根系进行分层取样。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正面插板6的长度大于立体框架2的长度,这是为了保证正面插板6与立体框架2配合使用时的密封性,正面插板6在插入到立体框架2的正面后,其两端相对于立体框架2的正面来说都是留有余量的,即左插板的尾部露出在立体框架2外,右插板的尾部也露出在立体框架2外。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多个左子插板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多个右子插板之间设置有密封胶,避免板与板之间由于长时间的配合使用后产生间隙,防止发生漏水的情况,以致影响土壤的湿度。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立体框架2的高度为1米,左子插板的高度均为20厘米,左子插板的个数为5个,右子插板的高度均为20厘米,右子插板的个数为5个,立体框架2的高度为1米不但模拟出了大田生长环境,为玉米大豆的植株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而且提供了足够的土壤深度,不会限制作物根系的纵横生长,有利于地下部分的研究,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将左子插板和右子插板设置为5个。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立体框架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脚3,支撑脚3的高度为3-5厘米,使得立体框架2与地面具有3-5厘米的距离,方便排水以及通风透气。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排水孔8为多个,且呈两排并列设置,排水更加便利,不会出现积水,而且透气性能更好。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排水孔8的直径为5毫米,且孔间距为10厘米,如果排水孔8孔径过大,则土壤不容易存水,水分流失过快,孔径过小的话,容易出现积水,都会影响大豆和玉米的正常生长,孔间距则是与孔径有关联的,当排水孔8的直径为5毫米时,孔间距以10厘米为宜,孔间距过大容易出现积水,孔间距过小则不容易存水。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立体框架的宽度为36-40厘米,在具体种植时,以玉米2株(2穴)和大豆4株(2穴)为宜,立体框架的宽度为36-40厘米可以满足玉米2株和大豆4株的种植要求。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根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体框架、左侧插板、右侧插板、背侧插板、正面插板和底板,其中,所述左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左侧,所述右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右侧,所述背侧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背侧,所述正面插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正面,所述底板插入固定在所述立体框架的底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排水孔,所述立体框架的长度不小于1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插板包括分体式的左插板和右插板,所述左插板自所述立体框架的左侧横向插入或者抽取,所述右插板自所述立体框架的右侧横向插入或者抽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根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插板包括自上至下并行排列的多个左子插板,所述右插板包括自上至下并行排列的多个右子插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根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左子插板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多个所述右子插板之间设置有密封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根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框架的高度为1米,所述左子插板的高度均为20厘米,所述左子插板的个数为5个,所述右子插板的高度均为20厘米,所述右子插板的个数为5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框架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高度为3-5厘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为多个,且呈两排并列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根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的直径为5毫米,且孔间距为10厘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框架的宽度为36-40厘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插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立体框架的长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53009.1U CN203775771U (zh) | 2014-03-31 | 2014-03-31 | 一种根箱培养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53009.1U CN203775771U (zh) | 2014-03-31 | 2014-03-31 | 一种根箱培养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75771U true CN203775771U (zh) | 2014-08-20 |
Family
ID=51312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53009.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75771U (zh) | 2014-03-31 | 2014-03-31 | 一种根箱培养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77577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93157A (zh) * | 2017-10-31 | 2018-01-19 | 山东农业大学 | 一种作物根系构型针式成型观测装置及其成型方法 |
-
2014
- 2014-03-31 CN CN201420153009.1U patent/CN20377577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93157A (zh) * | 2017-10-31 | 2018-01-19 | 山东农业大学 | 一种作物根系构型针式成型观测装置及其成型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26493B (zh) | 一种用于研究根系应对水平障碍的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 |
CN203775771U (zh) | 一种根箱培养装置 | |
CN204466515U (zh) | 一种非破坏性观察植物种间互作根系形态变化的装置 | |
CN203416680U (zh) | 移动式集中育苗装置 | |
CN102626045B (zh) | 挖坑法根系快速生长造林方法 | |
CN203985391U (zh) | 一种用于研究根系应对水平障碍的试验装置 | |
CN203985392U (zh) | 一种用于研究根系应对垂直障碍的试验装置 | |
CN104642027B (zh) | 适用于水稻机械化播栽的田间小区及方法 | |
CN202738526U (zh) | 石斛离地栽培架 | |
CN203310648U (zh) | 研究烟草根系和根际土壤养分分布的根际土挖掘器 | |
CN211558168U (zh) | 一种容积可扩展的油茶苗培育盆 | |
CN204796406U (zh) | 一种金钗石斛的无土栽培装置 | |
CN210184139U (zh) | 一种用于园林培育的灌溉装置 | |
CN208338437U (zh) | 一种红薯苗专用育苗装置 | |
CN209983172U (zh) | 一种农业幼苗培育装置 | |
CN205794239U (zh) | 一种节水土基植物培育装置 | |
CN206909241U (zh) | 一种具有土壤保护功能的农业栽培装置 | |
CN207476553U (zh) | 一种可移动箱体拼装式立体绿化墙 | |
CN209498003U (zh) | 一种稀土废弃地培养植物种植装置 | |
CN204335432U (zh) | 一种栽培长槽 | |
CN205546623U (zh) | 便于草坪培养的培养箱结构 | |
CN202958138U (zh) | 一种新型山药播种机 | |
CN203505049U (zh) | 栅排刀 | |
CN208639131U (zh) | 一种林业育种用培育装置 | |
CN104221757A (zh) | 带有脱离网兜的花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33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