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71001U - 补油平衡机构、及具有其的滑轮组件、水下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补油平衡机构、及具有其的滑轮组件、水下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71001U
CN203771001U CN201420176262.9U CN201420176262U CN203771001U CN 203771001 U CN203771001 U CN 203771001U CN 201420176262 U CN201420176262 U CN 201420176262U CN 203771001 U CN203771001 U CN 2037710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epairing
central shaft
bearing
oil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7626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刚
朱长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7626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710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710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7100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补油平衡机构,包括中心轴(10)和油囊(20),所述中心轴(10)内具有中空的容纳腔(14),所述容纳腔(14)与所述中心轴(10)外部相通,所述油囊(2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4)内,所述油囊(20)包括油嘴(22),所述中心轴(10)上设有与中心轴(10)外表面的待润滑部位连通的输油道(12),所述油嘴(22)通过导油通道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补油平衡机构的滑轮组件及水下作业机械。本实用新型大大提高了待润滑部位的密封性能,此外,油囊(20)内的油液储备量大,不需要频繁地加注油液,再者能通过流体介质实现自动补油。

Description

补油平衡机构、及具有其的滑轮组件、水下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补油平衡机构、以及具有其的滑轮组件、水下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现有的滑轮组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轴承13’套在轴15’上,滑轮10’装在轴承13’上,密封支撑座11’装在轴承13’的一侧,用于轴承13’的定位,而浮封环组12’安装在轴承13’和密封支撑座11’之间,用于对轴承13’进行密封。浮封环组12’包括两个可相互运动的左浮封环组12a’和右浮封环组12b’,滑轮10’与左浮封环组12a’同步转动,右浮封环组12b’与密封支撑座11’相对轴15’固定,即左浮封环组12a’和右浮封环组12b’之间的存在相互运动。为了对轴承13’进行密封,轴15’上开设有润滑孔16’,螺塞18’装在轴15’的润滑孔16’上。从密封角度上,运动的密封薄弱之处就是运动的交界处,由于浮封环组12’材质比较柔软以及油液的作用,相比金属与金属交界或者金属与非金属交界来比,浮封环组12’的损耗较小,因此上述结构的滑轮组件将这个交界处放在浮封环组12’上。
当需要给轴承13’加注油液时,打开螺塞18’,将油液打入,润滑孔16’用螺塞18’堵上并拧紧。当滑轮组件在深水等流体介质中工作时,水压很大,工作环境恶劣,防水能力全靠浮封环组12’密封性能,密封难度大,尤其在油液较少时,内部产生低压,更加大内外压差,密封效果差,容易被污染,且每次加注的油液较少,加油维护频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可靠密封、油液储备量大、且通过水压能自由补油的补油平衡机构、以及具有其的滑轮组件、水下作业机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补油平衡机构,包括中心轴和油囊,所述中心轴内具有中空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与所述中心轴外部相通,所述油囊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油囊包括油嘴,所述中心轴上设有与中心轴外表面的待润滑部位连通的输油道,所述油嘴通过导油通道与所述输油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导油通道为设置于所述中心轴上的连接孔,所述油嘴与所述连接孔连接,所述油嘴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输油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补油平衡机构还包括位于中心轴一端部的补油盖,所述补油盖包括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所述第一油孔与所述油嘴连通,所述第二油孔与所述输油道连通,所述补油平衡机构还包括连通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的导油通道,所述油囊的油嘴通过所述第一油孔、导油通道以及第二油孔与所述输油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导油通道为设置于所述补油盖内部的工艺孔道。
进一步地,所述导油通道为设置于所述补油盖背离所述油囊的一侧的导油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补油平衡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中心轴与所述补油盖之间用于固定所述油囊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中心轴和/或补油盖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设置于所述油囊与补油盖之间,所述油囊的油嘴朝向所述固定架凸伸,所述固定架上设有所述油嘴配合的连接通孔,所述油嘴上具有外螺纹,所述油嘴穿过所述连接通孔后的端部套设有螺母,所述外螺纹与所述螺母配合连接将所述油囊固定连接至所述固定架。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内设有与所述导油通道连通的储油腔,所述油嘴和螺母位于所述储油腔内,所述储油腔与所述油嘴以及第一油孔连通,所述储油腔由所述固定架与所述补油盖围设形成密封的腔体,所述固定架与所述补油盖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轴上设置有与所述输油道连通的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输油道连接,其第二端延伸至所述中心轴外表面或端面,所述第二端设置有可移除的螺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滑轮组件,包括滑轮、轴承、密封轴承的密封部、以及上述的补油平衡机构,所述轴承套设与所述中心轴外表面,所述滑轮套设于所述轴承上,所述待润滑部位为所述轴承,所述密封部靠近所述中心轴的一侧与所述轴承之间设有供润滑油从所述输油道流向所述轴承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部为浮封环组,所述滑轮装置还包括对浮封环组定位的支座,所述浮封环组包括夹设轴承和支座之间的第一浮封环和第二浮封环,所述第一浮封环与所述轴承相对所述中心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二浮封环和支座相对所述中心轴固定,所述第一浮封环和第二浮封环所在位置为待润滑部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下作业机械,其包括上述的滑轮组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油囊设置于中心轴内,当补油平衡机构置于流体介质中时,油囊外表面与流体介质接触,流体介质的压力使油囊发生弹性变形,使油囊中的油液压送至待润滑部位,使得待润滑部位内外压力相等,大大提高了待润滑部位的密封性能,此外,油囊内的油液储备量大,不需要频繁地加注油液,再者能通过流体介质实现自动补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滑轮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补油平衡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补油平衡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中心轴         12、输油道          14、容纳腔
16、排气通道       18、螺堵            20、油囊
22、油嘴           30、补油盖          32、第一油孔
34、第二油孔       40、固定架          42、储油腔
44、螺母           50’、工艺孔道      50”、导油管道
60、滑轮           62、轴承            64、浮封环组
64a、第一浮封环    64b、第二浮封环     66、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针对补油平衡机构本身而言的各部件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补油平衡机构,包括中心轴10和油囊20,所述中心轴10内具有中空的容纳腔14,所述容纳腔14与所述中心轴10外部相通,所述油囊2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4内,所述油囊20包括油嘴22,所述中心轴10上设有将所述油嘴22和位于中心轴10外表面的待润滑部位连通的输油道12,所述油嘴22通过导油通道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油囊20设置于中心轴10内,当补油平衡机构置于流体介质,如水、油中时,油囊20外表面与流体介质接触,流体介质的压力使油囊20发生弹性变形,使油囊20中的油液压送至待润滑部位,使得该待润滑部位位于中心轴10一侧的油液压力为流体介质的压力。为了防止起润滑作用的油液被污染,待润滑部位位于中心轴10一侧一般都有密封要求,由于待润滑部位位于中心轴10一侧(即内侧)的油液压力为流体介质的压力,待润滑部位的外侧与流体介质接触的压力也为流体介质的压力,理论上待润滑部位内外侧压差为零,大大提高了待润滑部位的密封性能,此外,油囊20内的油液储备量大,不需要频繁地加注油液,再者能通过流体介质实现自动补油。所述油囊20可产生弹性变形,以使得其在流体介质的压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进而挤压其内部的油液。所述油囊20的材质不限,只要能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且能产生弹性变形即可。
所述中心轴10内部的所述容纳腔14与所述中心轴10外部相通,指的是将中心轴10置于流体介质中,流体介质可进入中心轴10内部的容纳腔14,从而作用于油囊20的外表面。所述中心轴10的内部可以是空心的,即类似管道的结构,所述容纳腔14即为所述中心轴10内部的空心区域。所述中心轴10也可以是内部部分被挖空,该挖空区域通过孔道等于中心轴10外部连通,所述容纳腔14即为该挖空区域。所述油囊20置于所述中心轴10内的容纳腔14内,流体介质进入中心轴10内部后作用于油囊20表面,对油囊20产生一定的压力,迫使油囊20内部的油液流向待润滑部位,此时,该待润滑部位接触的油液压力为流体介质的压力。油囊20作为补油机构的核心易损元件,将其置于中心轴10内,可以将易损元件保护起来,延长易损元件的寿命。所述导油通道的作用为连通所述油嘴22和所述输油道12,所述导油通道既可以是内置于所述中心轴10内部的工艺孔,也可以是设置于油嘴22和中心轴10的输油道12之间的外接通道。在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油通道为设置于所述中心轴10上的连接孔,该连接孔即为内置于所述中心轴10内部的工艺孔,所述油嘴22与所述连接孔连接,所述油嘴22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
所述补油平衡机构还包括位于中心轴10一端部的补油盖30,所述补油盖30包括第一油孔32和第二油孔34。所述第一油孔32与所述油嘴22连通,所述油囊20的油嘴22具有一定长度,且朝向所述补油盖30凸伸,便于将油囊20中的油液引流至第一油孔32,所述第二油孔34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为了便于第一油孔32和第二油孔34的导通,所述导油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油孔32和所述第二油孔34,所述油囊20的油嘴22通过所述第一油孔32、导油通道以及第二油孔34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所述补油盖30与所述中心轴10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补油盖30可以是设置于中心轴10一端部的外侧,即补油盖30凸伸于中心轴10的外侧;所述补油盖30也可以是设置于中心轴10中部的内部,且靠近中心轴10一端的端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工和安装方便,所述所述补油盖30凸伸于中心轴10的外侧,安装时,只需要将所述补油盖30固定连接在中心轴10的端部即可,对安装的精度要求不高,且对补油盖30和中心轴10的尺寸精度要求不高,便于补油盖30的加工。
所述第一油孔32和第二油孔34连通指的是油液能够从第一油孔32流通至第二油孔34。为了便于所述第一油孔32和第二油孔34的连通,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油通道为设置于所述补油盖30内部的工艺孔道50’,该工艺孔道5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孔32连通,工艺孔道5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孔34连通,所述油囊20内的油液流经油嘴22、第一油孔32、第二油孔34、输油道12至待润滑部位。通过将补油盖30内部的工艺孔道50’作为导油通道,即导油通道为外接通道,使本实用新型的平衡补油机构能在复杂的流体介质环境中可靠地工作,即便是容易碰撞的环境,也结实可靠,便于维护,保证工作进度。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导油通道为设置于所述补油盖30背离所述油囊20的一侧的导油管道50”,即导油通道为外接通道,所述第一油孔32和第二油孔34均为贯穿所述补油盖30的通孔,所述导油管道5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油孔32和第二油连接。该实施例中的平衡补油机构不需要在补油盖30的内部开设工艺孔,只需要加工两个通孔,再外接导油管道50”即可,加工工艺简单。
为了将油囊20稳固地安装于所述中心轴10内,所述补油平衡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中心轴10与所述补油盖30之间用于固定所述油囊20的固定架40,所述固定架40与所述中心轴10和/或补油盖30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固定架40设置于所述油囊20与补油盖30之间,所述油囊20的油嘴22朝向所述固定架40凸伸,通过将油嘴22与固定架40固定连接,即可将油囊20稳固地安装于所述中心轴10内。具体地,所述油嘴22上具有外螺纹,所述固定架40上设有与所述油嘴22配合连接的连接通孔,将所述油嘴22穿过所述连接通孔后的端部套设螺母44,进而将油囊20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架40上,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通孔内设置有与所述油嘴22上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以使得连接更牢靠。
为了便于所述油嘴22与所述第一油孔32的连通,所述固定架40内设有与所述导油通道连通的储油腔42,所述油嘴22和螺母44位于所述储油腔42内,所述储油腔42与所述油嘴22以及第一油孔32连通。为了防止储油腔42的漏油,所述储油腔42由所述固定架40与补油盖30围设形成密封的腔体,且所述固定架40与所述补油盖30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油孔34与所述输油道12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进一步防止油液流动过程中的泄漏。
所述输油道12的数量不限,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所述输油道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输油道12沿所述中心轴10的轴向间隔分布。
所述平衡补油机构的安装过程如下:首先,将油囊20与固定架40连接,然后将油囊20和储油腔42尽量灌满油液,接着将补油盖30的油孔中打满油液,将补油盖30与固定架40连接好,最后将中心轴10中的输油道12全部打满油液,然后将中心轴10与补油盖30连接好。为了能将所述中心轴10的输油道12中打满油液,所述中心轴10上设置有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的排气通道16,所述排气通道16的第一端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其第二端延伸至所述中心轴10外表面或端面,所述第二端设置有可移除的螺堵18。往所述输油道12中打油液时,卸下螺堵18,使得输油道12内的空气能从所述排气通道16内排出,待油液打满中心轴10内的输油道12、润滑孔以及排气通道16时,将螺堵18拧上。此时整个平衡补油机构充满了油液,基本没有空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滑轮组件,包括滑轮60、轴承62、密封所述轴承62的密封部、以及上述的补油平衡机构,所述轴承62套设与所述中心轴10外表面,所述滑轮60套设于所述轴承62上,所述待润滑部位为所述轴承62,所述密封部靠近所述中心轴10的一侧与所述轴承62之间设有供油液从所述输油道12流向所述轴承62的间隙,以便对轴承62起到润滑作用。所述密封部的结构形式不限,只要能对所述轴承62其密封作用即可,例如但不限于所述密封部为浮封环组64、对浮封环组64定位的支座66、所述浮封环组64包括夹设轴承62和支座66之间的第一浮封环64a和第二浮封环64b,所述第一浮封环64a与所述轴承62相对所述中心轴10同步转动,所述第二浮封环64b和支座66相对所述中心轴10固定,所述第一浮封环64a和第二浮封环64b所在位置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来自输油道12的油液进入所述第一浮封环64a和第二浮封环64b所在位置,再经浮封环组64靠近所述中心轴10的一侧与所述轴承62之间的间隙流向所述轴承62,对所述轴承62进行润滑。
所述浮封环组64和轴承62的内侧需要保持密封,即所述浮封环组64的内、外侧相互隔离,轴承62的内、外侧也相互隔离,以保护油液不被污染。请参阅图3,图3中的A指示的方向为流体介质向浮封环组64实施压力的方向,A所指示的位置标示流体介质作用于浮封环组64的外侧的位置。所述浮封环组64的外侧接触流体介质,内侧与中心轴10的外表面接触。当所述滑轮组件置于流体介质中时,所述浮封环组64的外侧面接触流体介质,承受流体介质的压力,所述油囊20的外表面接触流体介质,且承受与所述浮封环组64相同的流体介质的压力,该流体介质的压力迫使油囊20内的油液流通至待润滑部位,进而对浮封环组64以及轴承62进行润滑,根据液压原理,到达浮封环组64以及轴承62的油液的压力与流体介质压力相同,即所述浮封环组64内外两侧压力相同,极大的降低了密封难度,使密封可靠性得到保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滑轮组件的水下作业机械,该水下作业机械使用该补油平衡机构,可以兼顾相对运动部件在水中工作时的补油和密封性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但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补油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轴(10)和油囊(20),所述中心轴(10)内具有中空的容纳腔(14),所述容纳腔(14)与所述中心轴(10)外部相通,所述油囊(2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4)内,所述油囊(20)包括油嘴(22),所述中心轴(10)上设有与所述中心轴(10)外表面的待润滑部位连通的输油道(12),所述油嘴(22)通过导油通道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油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通道为设置于所述中心轴(10)上的连接孔,所述油嘴(22)与所述连接孔连接,所述油嘴(22)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油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油平衡机构还包括位于中心轴(10)一端部的补油盖(30),所述补油盖(30)包括第一油孔(32)和第二油孔(34),所述第一油孔(32)与所述油嘴(22)连通,所述第二油孔(34)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所述导油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油孔(32)和所述第二油孔(34),所述油囊(20)的油嘴(22)通过所述第一油孔(32)、导油通道以及第二油孔(34)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油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通道为设置于所述补油盖(30)内部的工艺孔道(50’)。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油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通道为设置于所述补油盖(30)背离所述油囊(20)的一侧的导油管道(50”)。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油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油平衡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中心轴(10)与所述补油盖(30)之间用于固定所述油囊(20)的固定架(40),所述固定架(40)与所述中心轴(10)和/或补油盖(30)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油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40)设置于所述油囊(20)与补油盖(30)之间,所述油囊(20)的油嘴(22)朝向所述固定架(40)凸伸,所述固定架(40)上设有与所述油嘴(22)配合的连接通孔,所述油嘴(22)上具有外螺纹,所述油嘴(22)穿过所述连接通孔后的端部套设有螺母(44),所述外螺纹与所述螺母(44)配合连接将所述油囊(20)固定连接至所述固定架(4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油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40)内设有与所述导油通道连通的储油腔(42),所述油嘴(22)和螺母(44)位于所述储油腔(42)内,所述储油腔(42)与所述油嘴(22)以及第一油孔(32)连通,所述储油腔(42)由所述固定架(40)与所述补油盖(30)围设形成密封的腔体,所述固定架(40)与所述补油盖(30)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油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10)上设置有与所述输油道(12)连通的排气通道(16),所述排气通道(16)的第一端与所述输油道(12)连接,其第二端延伸至所述中心轴(10)外表面或端面,所述第二端设置有可移除的螺堵(18)。
10.一种滑轮组件,包括滑轮(60)、轴承(62)、密封所述轴承(62)的密封部以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补油平衡机构,所述轴承(62)套设于所述中心轴(10)外表面,所述滑轮(60)套设于所述轴承(62)上,所述待润滑部位为所述轴承(62),所述密封部靠近所述中心轴(10)的一侧与所述轴承(62)之间设有供油液从所述输油道(12)流向所述轴承(62)的间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滑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为浮封环组(64),所述滑轮装置还包括对浮封环组(64)定位的支座(66),所述浮封环组(64)包括夹设轴承(62)和支座(66)之间的第一浮封环(64a)和第二浮封环(64b),所述第一浮封环(64a)与所述轴承(62)相对所述中心轴(10)同步转动,所述第二浮封环(64b)和支座(66)相对所述中心轴(10)固定。
12.一种水下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或者11中任一项所述的滑轮组件。
CN201420176262.9U 2014-04-11 2014-04-11 补油平衡机构、及具有其的滑轮组件、水下作业机械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710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76262.9U CN203771001U (zh) 2014-04-11 2014-04-11 补油平衡机构、及具有其的滑轮组件、水下作业机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76262.9U CN203771001U (zh) 2014-04-11 2014-04-11 补油平衡机构、及具有其的滑轮组件、水下作业机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71001U true CN203771001U (zh) 2014-08-13

Family

ID=51288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76262.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71001U (zh) 2014-04-11 2014-04-11 补油平衡机构、及具有其的滑轮组件、水下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710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6382A (zh) * 2015-10-08 2015-12-16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四足机器人电动伺服液压源驱动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6382A (zh) * 2015-10-08 2015-12-16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四足机器人电动伺服液压源驱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00975B1 (ko) 유체 활성화 축봉
CN106370542B (zh) 一种全海深模拟摩擦腐蚀学试验台的密封与冷却系统
CN103759009A (zh) 一种流体动压式磁性液体密封装置
CN204041451U (zh) 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系统的注水螺杆泵保护装置
CN203771001U (zh) 补油平衡机构、及具有其的滑轮组件、水下作业机械
CN103835863B (zh) 一种水下密封系统、应用其的潮汐能发电机组及应用方法
CN105465105B (zh) 一种浮动机械密封高速旋转分配器
CN201502835U (zh) 止漏装置
CN204591250U (zh) 旋转式动密封结构和测井仪器
CN207213467U (zh) 可维护超加强级复式密封套筒补偿器
CN203413264U (zh) 高温油封型旋转接头
CN205560064U (zh) 一种回转管道流体过渡水密封装置
CN203892236U (zh) 一种互换性好的机械密封装置
CN104879499A (zh) 一种防尘密封装置
US10295096B2 (en) Rotating joint comprising pressurised sealing rings
CN105546114B (zh) 一种多级冗余的主轴密封方法
US20180031046A1 (en) Underwater coupling joint, and water flow power generator
CN106051164A (zh) 一种深井泵电机的双机械密封压力平衡装置
JP5864475B2 (ja) 回転あるいは並進運動シャフト用の圧力補償作用を備えたシーリングシステム
CN106151525A (zh) 一种改良的单端面机械密封装置
CN203756416U (zh) 一种水下密封系统及应用其的潮汐能发电机组
CN106286837A (zh) 一种密封装置
CN106468385A (zh) 一种硫化机专用管道摆动接头
CN205842076U (zh) 一种应用于海洋环境的膨胀节
CN206943424U (zh) 一种基于机械密封的随轴密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