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40433U - 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 - Google Patents

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40433U
CN203740433U CN201420122638.8U CN201420122638U CN203740433U CN 203740433 U CN203740433 U CN 203740433U CN 201420122638 U CN201420122638 U CN 201420122638U CN 203740433 U CN203740433 U CN 2037404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station
refuse transfer
clearing
putting down
switch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2263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来辉
钟凯
刘燕平
罗建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N-N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N-N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N-N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N-N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2263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404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404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4043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及其作业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包括基准面,用于构成垃圾转运站的承载体;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基坑,从所述基准面向下延伸而成的空间,用于容纳垃圾集装箱;翻转机构,布置于所述基坑中,用于翻转垃圾集装箱;提升机构,用于带动翻转机构;所述基准面包括有垃圾车辆的工作面。本设计方案相比较现有技术极大减少了必须占用的地面面积,建筑成本更低,更加适合建设在土地面积狭窄的城市中,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使用效率,显示了突出的技术进步。

Description

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适合建设在城市中的垃圾转运站的整体设计,从而实现更加节约建站用地,更加节约建筑成本的目的;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使用这种城市垃圾转运站的作业流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一直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已知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通常按如下方式进行:个人零星生活垃圾首先放入居民附近的能容纳更多垃圾的定点垃圾筒(箱)中,然后垃圾收集车把这些定点垃圾筒(箱)的垃圾收集起来运到城市垃圾转运站(通常情况下,这种垃圾转运站在城市中根据居民的聚集区域建设有多个,例如建设在某个居民集中的小区里等),装入容量更大的垃圾集装箱由垃圾转运车转运到垃圾集中处理场进行无害处理或掩埋。
现有技术中,与前述城市垃圾转运站相配套的主要设备包括垃圾收集车,垃圾转运车和竖直式垃圾集装箱。现有的垃圾收集车有两种卸料方式,一种是车架装设举升机构,车厢可以被举升成一定倾斜角度,垃圾依靠重力从手机车尾部的卸料口倾卸出去;另一种在车厢内部装设推板,把垃圾从车厢内推到车尾卸料口排出。公开号CN201437456U的专利文献(申请人的在先申请)披露了一种竖直式垃圾集装箱。这种集装箱具有占地面积小,容量大,运输效率高的优势,特别适合在场地狭小的城市垃圾转运站使用,其主要包括罐体和支架体,轴向长度达6000mm--7200mm,满载可达20t--28t,在罐体轴向两端面分别开有卸料口和进料口。垃圾转运车用于转运竖直式垃圾集装箱,其车架装设有牵拉机构可以把这种集装箱竖直放置在地面。使用时,垃圾集装箱竖直放置,进料口朝上,垃圾收集车把垃圾由进料口倾倒进入垃圾集装箱罐体,然后经垃圾压缩机夯实,依次操作直到集装箱装满垃圾后,被转运车拉入车架成平躺状态转运到垃圾集中处理场。
现有的垃圾转运站为了满足垃圾收集车与竖直式垃圾集装箱的配合,其必须建设成上下布置的收集车工作面和转运车工作面,下工作面供转运车进出把空的垃圾集装箱竖直放置及装满后拉走;上工作面供垃圾收集车进出把垃圾倾卸入垃圾集装箱。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这种垃圾转运站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很大,建设成本很高,非常不利于城市居民区狭窄的建筑空间和紧张的土地使用面积。例如,由于竖起来的集装箱具有6000mm--7200mm的轴向高度,上工作面必须建设较长的引桥以连接地面,实际使用中,上工作面及其引桥所占用的建筑地面面积接近整个垃圾站所占用建筑地面面积的一半;其次,收集车工作面和转运车工作面大致布置在竖直放置的垃圾集装箱两侧,两工作区都要占用建筑地面面积。公开号CN2892742Y专利文献披露了这种垃圾转运站,其技术方案包括转运站构架,可横向移动的用于压紧垃圾的压实器、转运站平台等,转运车通过地面(下工作面)进出把空垃圾集装箱竖起放置在压实器下方,短途转运车(垃圾收集车)通过引桥开上转运站平台(上工作面)把垃圾倾倒进集装箱罐体,压实器夯实垃圾直到集装箱装满垃圾,然后转运车再进入下工作面拉走集装箱转运出去。该现有技术披露的垃圾站建站模式是布置成地面和转运站平台互不干涉的上下两个工作面,不仅建筑成本高昂,而且上转运站平台必须配置较长距离引桥以降低坡度,明显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面积,这非常不利于在建设用地受限和空间狭窄的城市居民聚集区建设这种垃圾转运站;公开号CN101306753A的专利文献也披露这种垃圾转运站,其也主要由上下两个工作区组成,从附图中我们能更加直观地看到连接上工作面的引桥所占建筑地面面积几乎为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另外,公开号CN2716193Y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基坑式垃圾转运站,其包括一基坑,垃圾容器被固定吊装机构吊入基坑中用于容纳垃圾,装满垃圾后,再吊入垃圾车运走,该技术方案不能与现有的垃圾收集车,垃圾转运车和竖直式垃圾集装箱配套使用,无法充分体现前述配套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日均处理垃圾量大的优势。
综上,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的稀缺和高附加值,如何更加节约或减少垃圾转运站占用的土地面积从而使得这种垃圾转运站更适合建设在城市中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及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占用土地面积更少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包括基准面,用于构成垃圾转运站的承载体;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基坑,从所述基准面向下延伸而成的空间,用于容纳垃圾集装箱;翻转机构,布置于所述基坑中,用于翻转垃圾集装箱;提升机构,用于带动翻转机构;所述基准面包括有垃圾车辆的工作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本设计方案利用下沉式坑道容纳垃圾集装箱,降低了垃圾集装箱的高度,垃圾收集车的工作区布置在地面即可实现倾倒垃圾进入垃圾集装箱,相比较现有技术,本设计方案无需专门设计上工作面,更无需设置大量占用地面面积的引桥;其次,本设计方案在井道中布置翻转机构来配合垃圾转运车放置和拉走竖直式垃圾集装箱,这样,垃圾收集车和垃圾转运车工作面可以共用,相比现有技术需要设置互不干涉的两个工作面进一步减少了占用地面面积。综上,在达到日均处理相同垃圾量的前提下,本设计方案相比较现有技术极大减少了必须占用的地面面积,建筑成本更低,更加适合建设在土地面积狭窄的城市中,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使用效率,体现了突出的技术进步。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翻转机构与所述基坑可转动联接。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实现翻转机构摆动。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坑包括向下垂直围合成的坑壁以及坑底;所述坑底设有向上凸起的基座用于支承垃圾集装箱。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考虑到垃圾集装箱的重量以及压缩器夯实垃圾时的冲击压力,基座能够在垃圾集装箱受力时支承在垃圾集装箱底部从而使翻转机构与垃圾集装箱脱离开,避免损坏翻转机构。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纵梁架,托底架和支座;所述纵梁架与托底架固联成L形;所述支座装设有横向的固定轴,其与坑壁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翻转机构用于容纳垃圾集装箱,主要与垃圾转运车配合,以利于垃圾转运车把垃圾集装箱放入基坑或拉出来。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纵梁框架体上且靠近所述托底架的一端布置有主横梁,其端部设有凸起的限位挡块,所述限位挡块中布置有滑轮。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限位挡块用于固定垃圾集装箱宽度方向位置,主横梁端部的滑轮主要用于连接钢丝绳,提升时以免钢丝绳与垃圾集装箱发生干涉,当翻转机构提升到设计角度时,利用主横梁的长度支承在支承台上从而使翻转机构受到静力支承。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纵梁框架体包括平行布置的纵梁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纵梁的横梁;所述纵梁靠近所述支座的端部设有滚轮。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当垃圾集装箱放入翻转机构时,滚轮与垃圾集装箱底部的轨道配合,减少摩擦力,有利于垃圾集装箱顺畅放入翻转机构。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同轴双联绞盘及绞盘基座,钢丝绳缠绕在滑轮上。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同轴双联绞盘使得提升翻转机构时,其底部左右受力均匀,且滑轮起到动滑轮的作用,有效减小钢丝绳的受力。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坑内还布置有翻转支承机构,其包括支承架及与之可转动连接的支承台;当提升机构带动翻转机构摆动到设计角度时,所述支承台朝内旋转出来用于支承在所述翻转机构的底部。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当翻转机构摆动到设计角度时,支承架用于静力支承翻转机构,这样可以避免绞盘及钢丝绳受力过大而损坏部件。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坑底成倾斜角度以便汇集液体。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混杂在垃圾中的液体会被压缩器夯实挤出,以增加垃圾集装箱的装载量,倾斜的坑道底部有利于被挤压出来的液体汇集到集液井,防止污水集存在基坑中。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坑之上还布置有框架体以及固定在所述框架体顶部的钢轨,压实器装设在钢轨之上并可沿其移动。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压实器用来夯实垃圾,以减小垃圾体积,增加垃圾集装箱的装载量,提高运输效率。
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成漏斗状的溜槽用于与垃圾集装箱的进料口配合,所述溜槽与溜槽支架可转动连接;当所述溜槽放下时,其上开口的凸缘与溜槽固定台配合用于支承溜槽。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当垃圾收集车倾倒垃圾时,溜槽有利于汇集约束垃圾顺利进入垃圾集装箱,防止垃圾在倾倒时外溢。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溜槽还装设有限位轮,当所述溜槽放下时用于限位垃圾收集车倾倒垃圾时的行程。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有利于垃圾收集车卸卸倒垃圾。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坑的坑口至所述纵梁上端部的这段距离布置有活动板,当其闭合时构成工作面的一部分。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开启的活动板以便翻转机构的纵梁上端部翻转出坑道口,关闭的活动板构成工作面的一部分,以便垃圾收集车后退到溜槽上方。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工作面是垃圾转运车和垃圾收集车共用工作区。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现有技术的工作面分布在垃圾集装箱的两侧边,分成垃圾转运车工作区和垃圾收集车工作区,两工作区互不干涉,占用土地面积多;本设计方案,垃圾转运车和垃圾收集车共用工作区,减少了一个工作区,相应减少了占用土地面积,显示了突出的技术效果。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准面是土地地面。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土地地面是实施例中最常见的基准面。
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集液井,其与所述坑底连通,用于收集基坑中的液体。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压缩垃圾被挤出的液体汇集在集液井中集中处理,防止基坑积水。
优选的技术方案:当翻转机构被翻转到设计角度时,其上端部构成垃圾转运车行程的限位器。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有利于垃圾转运车对准翻转机构,顺利放下或拉入垃圾集装箱。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坑中还布置有缓冲器,用于缓冲翻转机构下降时的冲击力。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当翻转机构快速下降时,例如钢丝绳突然断裂,能够减缓翻转机构的冲击,防止损坏坑道、翻转机构等部件。
优选的技术效果:所述基坑中可以布置多个垃圾集装箱泊位。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有利于提高垃圾站日均处理垃圾的效率。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坑壁上设有凸台,轴承座固定其上,所述固定轴装设在轴承座中并与之滑动配合。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凸台是翻转机构的与基坑的连接位置以实现翻转机构摆动到设计角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液压站,用于给垃圾转运站各液压系统供油。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系统集成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翻转机构摆动到设计角度的结构示意图(纵向剖视)。
图3是图1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基坑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基坑中装设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俯视状态下坑底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俯视状态下翻转支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俯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翻转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3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溜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活动板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垃圾转运车与本垃圾转运站配合示意图。
图16是垃圾转运车把竖直式垃圾集装箱放入翻转机构的示意图。
图17是垃圾收集车与本垃圾转运站的配合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2中基坑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2中垃圾转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基准面,11.工作面,111.活动板,112.固定板,113.支承柱。
2.基坑,21.坑壁,22.坑底,23.集液井,211.凸台,221.基座,222.缓冲器。
3.翻转机构,31.纵梁架,32.托底架,33.支座,34.主横梁,311.纵梁,312.横梁,313.滚轮,331.固定轴。
4.提升机构,41.同轴双联绞盘,42.钢丝绳,43.绞盘基座。
5.翻转支承机构,51.支承架,53.支承台。
6.框架体,61.钢轨,62.溜槽固定台。
7.压实器。
8.溜槽,81.上开口,82.下开口,85.限位轮。
9.液压站
100.垃圾转运车。
200.垃圾收集车。
300.竖直式垃圾集装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相对于现有技术的突出贡献。
实施例1:
如图1、2、3所示,本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主要包括基坑2,翻转机构3,提升机构4,翻转支撑机构5,框架体6,压实器7,溜槽8等。通常情况下,基准面1是土地地面既建筑地面,用以形成整个垃圾转运站的承载体,按照建筑规范基准面1要进行平整,填充,硬化等工序处理。与这种垃圾转运站配套的其它装置包括垃圾转运车100,垃圾收集车200,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等。
如图5、6、7所示并结合图1、2、3,基坑2是从建筑地面垂直向下挖掘的空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0100mm、宽7600mm,其空间高度要求能够完全容纳竖直式垃圾集装箱的轴向长度。在坑底22上凸起浇铸有均布的基座221,其高度满足当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放入基坑2中处于竖直状态时,8个基座221正好支承在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的底部,使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与翻转机构3脱离开,防止翻转机构3受到倾倒垃圾或压实器7压缩垃圾时的压力冲击而损坏。坑底22采用斜坡设计,在两个泊位之间开设集液井23,从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挤压出的污水液体汇集于此,然后用深潜水泵抽出另外无害处理。坑壁21上浇铸凸台211,其上预埋金属件用于焊接轴承座支架,然后把轴承座螺栓固定在轴承座支架。基坑2上部的框架体6采用钢结构,顶部固定两根钢轨61,压实器7沿两根钢轨61由液压或电驱动在两个泊位之间来回移动,当需要夯实垃圾时,压实器7的压头由液压站9供油向下伸入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进料口压实垃圾,液压站9也用于给垃圾转运站中的其他液压机构供油,相比现有技术的分别供油明显集成度更高。本实施例基坑2中设计了并列的两个泊位,还可以根据建筑地面面积情况安排多个竖直式垃圾集装箱泊位,泊位之间的工作面互不干涉,所以泊位越多越有利于提高转运站日均处理垃圾的能力,本实施例日均处理垃圾在250t-280t。工作面11布置在基坑2左侧,是垃圾转运车100和垃圾收集车200共用工作面,相比现有技术需要单独设置两个工作面明显更加节约建筑地面。另外,在基坑2的坑口设置有防意外跌落的安全围栏,两泊位之间的金属梯供工作人员下到坑底22工作之用。
如图8、9、10所示并结合图1、2、3,翻转机构3整体由钢构件组成,包括纵梁架31、托底架32、支座33、主横梁34,纵梁架31和托底架32焊接成L形。支座33焊接横向的固定轴331并安装在凸台211上的轴承座中从而形成可转动配合。主横梁34采用工字钢焊接在靠近托底架32的纵梁311上,其端部的限位挡块341用于约束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径向的移动,限位挡块341中焊接销轴,滑轮342装设其上。纵梁架31由纵梁311和连接用的横梁312构成,两根平行的纵梁311用于与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的两根底部轨道配合,端部的滚轮313用于配合时减小摩擦力。
如图11并结合图1、2、3、5、7所示,两个对称布置的钢结构支承架51下端部固定在坑底22,顶部固定销轴,支承台53装设在其中,当翻转机构3被提升上来时,第一油缸带动支承台53朝内旋转90°用于支承在主横梁34的两端。这样当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放入或拉离翻转机构3时,翻转机构3受到静力支承,从而防止钢丝绳42瞬间受力过大,应力集中而损坏提升机构4。
如图12、20并结合图1、2、3所示,溜槽8整体呈漏斗状,开口上大下小,其后侧壁装设一对支杆与安装在坑口地面的溜槽支架铰链连接。当第二油缸把溜槽8翻转下来时,上开口81上的凸缘与溜槽固定台配合把溜槽8支承在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的进料口上方。橡胶制成的限位轮85连接一支杆固定在溜槽8前端,用于构成垃圾收集车在工作面11的限位机构。
如图13并结合图1、2、3所示,基坑2的坑口预埋有金属螺柱用于固定绞盘基座43以及同轴双联绞盘41,钢丝绳42缠绕在滑轮342上,提升时,滑轮342起到动滑轮的作用,有效减轻钢丝绳42的受力。当钢丝绳42断裂时,基坑2中的缓冲器222在压簧的作用下,能有效减缓翻转机构3的冲击力,以免基坑2或其他机构被破坏。
如图14并结合图5、6、7所示,从基坑2左侧坑口到纵梁311端部的距离设置有固定板112,板两端分别固定在坑口和基坑2中的支承柱113上,对开的活动板111与固定板112铰链连接,当翻转机构3翻转时,活动板111被第三油缸带动打开以避让翻转机构3,当其闭合时构成工作面11的一部分,以便垃圾收集车200后退到溜槽8上方倾倒垃圾。
本垃圾转运站是这样工作的:初始位置,活动板111打开,提升机构4正转提升翻转机构3绕固定轴311翻转到30°夹角以上,两只支承台53相向朝内旋转90°,提升机构4稍微下降把主横梁34的两端放在支承台53上,在静力支承情况下,翻转机构3成30°夹角;垃圾转运车100后退进入工作面11直到后档板与支起的纵梁311的端部接触,此时纵梁311端部构成垃圾转运车100在工作面11上最大行程的限位机构。
垃圾转运车100车架牵引机构举升空的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成30°夹角,然后牵引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向下滑入翻转机构3中,此时,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的卸料口底部被托底架32托住,背部轨道与纵梁架31配合,宽度方向被主横梁34约束;然后提升机构4再次略微向上提升翻转机构3,主横梁34脱离开支承台53,支承台53朝外旋转90°让开下降通道。
同轴双联绞盘41反转缓慢放下翻转机构3,同时垃圾转运车300离开工作面11。
当翻转机构3下降至铅锤状态时,基座221正好支承在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的底部,使得托底架32与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脱离开来,接着关闭活动板111,打开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的进料口,第二油缸82带动溜槽8放下来围合在进料口上方。
垃圾收集车200后退进入工作面11直到后轮抵住限位轮85,然后倾倒垃圾,垃圾在溜槽8的汇集约束下经下开口82顺利进入进料口,垃圾收集车200离开工作面11,压实器7移动到进料口上方,压头向下伸入罐体夯实垃圾,垃圾中大量的空气,水分被挤压出来,垃圾体积缩小;第二辆垃圾收集车200进入工作面11,倾倒垃圾,压实器7再次压缩垃圾,依次重复直到装满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并关闭进料口。
重新打开活动板111,同轴双联绞盘41正转,托底架32向上翻转时重新抵住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底部,翻转机构再次被翻转到30°夹角,支承台53旋转90°支承在翻转机构3底部,垃圾转运车100后退进入工作面11,牵引机构把竖直式垃圾集装箱300拉入车架放平转运出去。
实施例2:
基坑2的设计具有多种结构,本实施例是其中之一,其左侧坑壁并不是垂直向下而是成倾斜设计,基座221采用整体凸起的平台设计,与前一实施例的区别还有提升机构4采用链轮链条提升,溜槽8也采用链条提升。
从以上两种较佳实施例,本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不需要设置大量占用建筑地面的引桥,而且工作面共用,极大减少占用的建筑地面面积,节约了建筑成本,相比较现有技术体现了突出的技术进步。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21)

1.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包括基准面(1),用于构成垃圾转运站的承载体;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基坑(2),从所述基准面(1)向下延伸而成的空间,用于容纳垃圾集装箱;
翻转机构(3),布置于所述基坑(2)中,用于翻转垃圾集装箱;
提升机构(4),用于带动翻转机构(3);
所述基准面(1)包括有垃圾车辆的工作面(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构(3)与所述基坑(2)可转动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2)包括向下垂直围合成的坑壁(21)以及坑底(22);所述坑底(22)设有向上凸起的基座(221)用于支承垃圾集装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构(3)包括纵梁架(31),托底架(32)和支座(33);所述纵梁架(31)与托底架(32)固联成L形;所述支座(33)装设有横向的固定轴(331),其与坑壁(21)可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框架体(31)上且靠近所述托底架(32)的一端布置有主横梁(34),其端部设有凸起的限位挡块(341),所述限位挡块(341)中布置有滑轮(34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框架体(31)包括平行布置的纵梁(311)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纵梁(311)的横梁(312);所述纵梁(311)靠近所述支座(33)的端部设有滚轮(31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构(4)包括同轴双联绞盘(41)及绞盘基座(43),钢丝绳(42)缠绕在滑轮(34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2)内还布置有翻转支承机构(5),其包括支承架(51)及与之可转动连接的支承台(53);当提升机构(4)带动翻转机构(3)摆动到设计角度时,所述支承台(53)朝内旋转出来用于支承在所述翻转机构(3)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底(22)成倾斜角度以便汇集液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2)之上还布置有框架体(6)以及固定在所述框架体(6)顶部的钢轨(61),压实器(7)装设在钢轨(61)之上并可沿其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成漏斗状的溜槽(8)用于与垃圾集装箱的进料口配合;所述溜槽(8)与溜槽支架可转动连接;当所述溜槽(8)放下时,其上开口(81)的凸缘与溜槽固定台配合用于支承溜槽(8)。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溜槽(8)还装设有限位轮(85),当所述溜槽(8)放下时用于限位垃圾收集车倾倒垃圾时的行程。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2)的坑口至所述纵梁(311)上端部的这段距离布置有活动板(111),当其闭合时构成工作面(11)的一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面(11)是垃圾转运车和垃圾收集车共用工作区。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面(1)是土地地面。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集液井(23),其与所述坑底(22)连通,用于收集基坑(2)中的液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翻转机构(3)被翻转到设计角度时,其上端部构成垃圾转运车行程的限位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2)中还布置有缓冲器(222),用于减缓翻转机构(3)下降时的冲击力。
1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壁(21)上设有凸台(211),轴承座固定其上,所述固定轴(331)装设在轴承座中并与之滑动配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压站(9),用于给垃圾转运站各液压系统供油。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2)中可以布置多个垃圾集装箱泊位。
CN201420122638.8U 2014-03-18 2014-03-18 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404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22638.8U CN203740433U (zh) 2014-03-18 2014-03-18 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22638.8U CN203740433U (zh) 2014-03-18 2014-03-18 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40433U true CN203740433U (zh) 2014-07-30

Family

ID=51340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22638.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40433U (zh) 2014-03-18 2014-03-18 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4043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8671A (zh) * 2014-03-18 2014-05-28 上海中荷环保有限公司 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及其作业方法
CN108502426A (zh) * 2018-04-19 2018-09-07 上海中荷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处理装置及其垃圾处理方法
CN111807257A (zh) * 2020-04-28 2020-10-23 上海中荷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转运箱转运机构及转运方法
CN112193659A (zh) * 2020-09-27 2021-01-08 重庆市环卫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全密闭餐厨垃圾转运平台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8671A (zh) * 2014-03-18 2014-05-28 上海中荷环保有限公司 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及其作业方法
CN108502426A (zh) * 2018-04-19 2018-09-07 上海中荷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处理装置及其垃圾处理方法
CN111807257A (zh) * 2020-04-28 2020-10-23 上海中荷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转运箱转运机构及转运方法
CN112193659A (zh) * 2020-09-27 2021-01-08 重庆市环卫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全密闭餐厨垃圾转运平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18671A (zh) 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及其作业方法
CN2889966Y (zh) 移动式料斗提升倾倒机
CN101761343B (zh) 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快速连续出土施工方法
CN203740433U (zh) 平进平出式垃圾转运站
CN2897904Y (zh) 前装后卸式垃圾压缩设备
CN103334755B (zh) 一种深凹露天矿斜坡提升破碎系统
CN100480031C (zh) 前装后卸式垃圾压缩设备
CN108529099B (zh) 小型垃圾转运站
CN202643145U (zh) 液压翻转门式起重机
CN205638453U (zh) 煤矿岩巷综掘机后部配套矸石快速运输和处置系统
CN208499387U (zh) 小型垃圾转运站
CN108726057B (zh) 一种垃圾联合运输方法
CN201424263Y (zh) 多工位游走智能型垃圾压块装置
CN213084327U (zh) 一种垃圾转运系统
CN205467497U (zh) 一种固定平台式移动垂直垃圾压缩站
CN105697016B (zh) 煤矿岩巷综掘机后部配套矸石快速运输和处置系统及方法
CN108750499B (zh) 一种垃圾综合运转系统
CN208470686U (zh) 一种垃圾车用倾倒装置
CN207361099U (zh) 模方式垃圾压缩设备
CN209410920U (zh) 大吨位后翻垂直压缩站
CN208265091U (zh) 一种垃圾箱倾倒装置及垃圾倾倒场
CN207002133U (zh) 一种隧道锚杆台车的注浆机举升机构
CN202518146U (zh) 自装卸挂车
CN106628767B (zh) 一种垃圾压缩装置
CN116253083A (zh) 竖分地埋垃圾压缩站两坐标变位机及其工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