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33489U - 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33489U
CN203733489U CN201420086431.XU CN201420086431U CN203733489U CN 203733489 U CN203733489 U CN 203733489U CN 201420086431 U CN201420086431 U CN 201420086431U CN 203733489 U CN203733489 U CN 203733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grid
nesa coating
angle
conductiv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8643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叶
方运
周菲
洪莘
莫小凤
周文泣
徐章鹏
郑亚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Suzhou OFilm Tech Co Ltd
OFilm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Suzhou OFilm Tech Co Ltd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Suzhou OFilm Tech Co Ltd,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8643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334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33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3348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其中,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底和交替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导电区域和绝缘区域,所述绝缘区域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导电区域分离以保持绝缘;所述导电区域设置有若干节点和若干网格线,所述节点和所述网格线构成网格单元,与一个所述节点连接的相邻两条网格线以所述节点为顶点形成夹角;且以一个所述节点为顶点形成的各所述夹角之间的标准差小于设定值。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能够解决现有的导电膜网格容易产生透光率不均匀的问题,改善了视觉效果。

Description

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触控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透明导电膜是一种在可见光波段具有高透光率且具有良好导电性的一种薄膜,在平板显示、光伏器件、触控面板以及电磁屏蔽等领域得到的广泛的应用。目前,透明导电膜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采用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s,ITO)作为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层的材料,其二是采用金属网导电薄膜作为导电层。上述第二种方式形成的透明导电膜能够简化制造工艺,且降低原料的成本。
对于上述采用金属网导电薄膜作为导电层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印刷等方法将多根金属丝线组成金属网格,金属网格的结构分为形状规则的周期性网格和形状不规则的随机性网格,其中,周期性网格的形状通常为矩形、菱形或其它规则图形,而随机性网格的形状为不规则图形。可参照图1所示,图1为现有的一种透明导电膜的网格结构示意图,该随机性网格包括多个节点和多条网格线,一个节点连接有多条网格线,至少三个节点及各节点之间的网格线包围的区域作为一个网格单元。
若透明导电膜应用在由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组成的触摸显示器件上,由于LCD的像素单元为形状规则的矩形单元,则对于金属网格为矩形、菱形或其它形状规则的周期性网格而言,与LCD贴合,会产生严重的莫尔条纹,从而影响透明导电膜的整体外观效果。而对于形状不规则的随机性网格,则能够避免与LCD的像素单元形成周期性的线条重合,不会产生莫尔条纹。
但对于随机性网格而言,由于每个节点所连接的网格线的数量不同,因此与该节点连接的相邻两条网格线形成的夹角也不同,夹角较大的区域和夹角较小的区域的透光率是不同的。具体可参照图2,图2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图2中存在的节点有:A节点、B节点、C节点、D节点、E节点和F节点,与A节点连接的网格线有五条,与B节点连接的网格线有四条,与C节点连接的网格线有两条。其中,与A节点连接的网格线分别为AB、AC、AD、AE和AF直线段,五条网格线形成五个夹角,分别为:∠BAC、∠CAE、∠EAD、∠DAF和∠FAB,五个夹角的大小各不相同,∠BAC最小,∠EAD最大,且∠BAC和∠EAD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因此,在A节点附近落在∠BAC所在的网格单元中的透光率与落在∠EAD所在的网格单元中的透光率之间的差距较大,从而导致A节点附近的透光率不均匀,若多个节点附近的透光率都不均匀,则会使整个随机性网格出现碎花纹等视觉效果,并使网格线可见,进而影响了透明导电膜的整体视觉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的导电膜网格容易产生透光率不均匀的问题,以改善视觉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底和交替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导电区域和绝缘区域,所述绝缘区域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导电区域分离以保持绝缘;
所述导电区域设置有若干节点和若干网格线,所述节点和所述网格线构成网格单元,与一个所述节点连接的相邻两条网格线以所述节点为顶点形成夹角;
且以一个所述节点为顶点形成的各所述夹角之间的标准差小于设定值。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条所述网格线为曲线段;
所述曲线段在所述节点处的切线作为所述夹角的一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条所述网格线为折线段;
所述折线段中与所述节点相连的线段作为所述夹角的一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每个所述节点连接的网格线的数量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网格单元间开口面积之差的最大值小于各所述网格单元开口面积平均值的五分之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一个所述节点为顶点的各所述网格单元的平均网孔直径小于600微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定值为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区域设置有与所述导电区域相同的导电膜网格;
所述绝缘区域中的导电膜网格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电区域中的导电膜网格断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底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导电区域和绝缘区域交替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区域和绝缘区域交替凸设在所述基底的表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区域和绝缘区域的透光率之差小于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透明导电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以一个节点为顶点形成的各夹角进行均衡化,使得各夹角之间的标准差小于设定值,缩小各夹角之间的差异,将各节点相邻的网格单元的透光率均保持均匀,避免出现碎花纹的现象,解决了现有的导电膜网格容易产生透光率不均匀的问题,改善了整个导电膜网格的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透明导电膜的网格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区域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区域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区域与绝缘区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区域与绝缘区域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鉴于现有的透明导电膜容易产生透光率不均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透明导电膜,不仅能够应用在触摸控制领域,还能够应用在液晶显示器、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及其它领域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可以包括透明基底和交替设置在基底上的导电区域和绝缘区域,绝缘区域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导电区域分离以保持绝缘。
其中,导电区域中设置有若干节点和若干网格线,各节点和网格线构成网格单元,与一个节点连接的相邻两条网格线以该节点为顶点形成夹角,一个节点经由网格线与至少一个节点连接。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一个节点与至少三条网格线连接的实施方式,即一个节点引出至少三条网格线,至少三条网格线经节点连接而形成网格单元。与一个节点连接的相邻两条网格线以该节点为顶点形成夹角,并且,以一个节点为顶点形成的各夹角之间的标准差小于设定值,以使各夹角的大小均衡化,缩小各夹角之间的差异,避免出现在一个节点附近的透光率不均匀的现象。
上述标准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数学计算常用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方式得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采用多种实现方式来对一个节点为顶点形成的各夹角进行均衡化,使得各夹角之间的标准差小于设定值,该设定值可以为小于15°的任意值,该设定值越小越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设定值为11°,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设定值为10.05°,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设定值还可以为10.001°;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设置该设定值为1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将导电区域中的至少一条网格线设置为曲线段,曲线段在与其连接的节点处的切线作为该曲线段与节点形成的夹角的一边,以将与该曲线段连接的节点为顶点所形成的各夹角均衡化。
具体可参照图3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的节点有:A节点、B节点、C节点、D节点、E节点和F节点,与A节点连接的网格线有五条,分别为AC、AD、AE、AF直线段和AB曲线段,四条直线段分别以A节点为顶点形成三个夹角∠CAE、∠EAD和∠DAF。另外,在A节点处作AB曲线段的切线AJ(以虚线表示),则切线AJ与AC直线段和AF直线段分别形成两个夹角∠CAJ和∠JAF,这两个夹角即为AB曲线段与相邻的AC直线段和AF直线段分别形成的夹角。
为了与现有技术进行区分,在A节点和B节点(也即B1节点)之间的AB1直线段用点划线表示,作为现有技术中的网格线,AB1直线段分别与AC直线段和AF直线段形成的夹角为∠B1AC和∠FAB1。则相比于现有技术中AB1直线段与AC直线段形成的夹角为∠B1AC,本实施例提供的AB曲线段与AC直线段形成的夹角∠CAJ大于∠B1AC,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A节点为顶点形成的五个夹角中,∠CAJ与其它夹角之间的差距缩小了。
图3仅为一个简单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每个节点所形成的各夹角进行均衡化,缩小各夹角之间的差异,使得各节点附近的透光率保持均匀。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以一个节点为顶点形成的各夹角进行均衡化,使得各夹角之间的标准差小于设定值,缩小各夹角之间的差异,避免出现碎花纹的现象,并降低网格线的可见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各网格单元间的开口面积之差的最大值小于各网格单元的开口面积平均值的五分之一。上述开口面积即为网格单元的面积。
以图3为例,以A节点为顶点所形成的各网格单元的面积是不同的,若其中一个网格单元的面积较小,且与其它网格单元的面积差距较大,则会造成该小面积网格单元的透光率较低且低于其它网格单元的透光率,从而由于各网格单元间的透光率差异过大而影响透明导电膜的整体透光率。
为了进一步避免产生碎花纹的现象,保证透明导电膜具有均匀的透光率,可以合理安排节点的分布和各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实现方式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经验设定,以使以各节点为顶点所形成的夹角均衡化的同时,使得各网格单元间的开口面积之差的最大值小于各网格单元开口面积平均值的五分之一,不仅能够避免出现碎花纹现象,也能够保证各节点所形成的各网格单元的透光率保持均匀,改善了整个透明导电膜的视觉效果。
此外,还可以生成随机的节点,然后合理安排各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在保持各节点为顶点所形成的夹角均衡化以及各网格单元开口面积差异的同时,使得各网格单元为不规则的随机网格,不仅能够避免出现碎花纹的现象、改善透明导电膜的视觉效果,还能在与LCD贴合时避免出现莫尔条纹的现象。
另外,还可以设置以一个节点为顶点的各网格单元的平均网孔直径小于600微米。以图3为例,以A节点为顶点所形成的各网格单元中,其网孔直径可以为最大的边长,也可以为最长的对角线。将各网格单元的平均网孔直径设置为小于600微米,其目的也是将各网格单元的透光率保持均匀,进一步避免了出现碎花纹的现象,改善了整个透明导电膜的视觉效果。
实施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区域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导电区域中的网格结构的实现方式,上述实施例是将至少一个网格线设置为曲线段来对各夹角进行均衡化,本实施例是将至少一个网格线设置为折线段来对各夹角进行均衡化。如图4所示,图4中包括A节点、B节点、C节点、D节点、E节点和F节点,与A节点连接的网格线有五条,分别为AC、AD、AE、AF直线段和AGB折线段,四条直线段分别以A节点为顶点形成三个夹角∠CAE、∠EAD和∠DAF。折线段AGB中与A节点相连的AG线段作为夹角的一边,分别与AC直线段和AF直线段形成夹角∠CAG和∠FAG。
为了与现有技术进行区分,在A节点和B节点(也即B2节点)之间的AB2直线段用点划线表示,作为现有技术中的网格线,AB2直线段分别与AC直线段和AF直线段形成的夹角为∠B2AC和∠FAB2。则相比于现有技术中AB2直线段与AC直线段形成的夹角为∠B2AC,本实施例所提供的AGB折线段与AC直线段形成的夹角∠CAG大于∠B2AC,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A节点为顶点形成的五个夹角中,∠CAG与其它夹角之间的差距缩小了。
图4仅为一个简单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来设置网格线,对每个节点所形成的各夹角进行均衡化,缩小各夹角之间的差异,使得各节点附近的透光率保持均匀。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以一个节点为顶点形成的各夹角进行均衡化,使得各夹角之间的标准差小于设定值,缩小各夹角之间的差异,将各节点相邻的网格单元的透光率保持均匀,避免出现碎花纹的现象,解决了现有的透明导电膜容易产生透光率不均匀的问题,改善了整个透明导电膜的视觉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各网格单元间的开口面积之差的最大值小于各网格单元开口面积平均值的五分之一。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进一步避免产生碎花纹的现象,保持透明导电膜整体透光率均匀,可以合理安排节点的分布和各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实现方式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经验设定,以使以各节点为顶点所形成的夹角均衡化,使得各网格单元间的开口面积之差的最大值小于各网格单元开口面积平均值的五分之一,保证各节点所形成的各网格单元的透光率保持均匀,不仅避免了出现碎花纹的现象,还能改善了整个透明导电膜的视觉效果。
此外,还可以生成随机的节点,然后合理安排各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在保持各节点为顶点所形成的夹角均衡化以及各网格单元开口面积差异的同时,使得各网格单元为不规则的随机网格,不仅能够避免出现碎花纹的现象、改善透明导电膜的视觉效果,还能在与LCD贴合时避免出现莫尔条纹的现象。
另外,还可以设置以一个节点为顶点的各网格单元的平均网孔直径小于600微米。具体也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其目的也是将各网格单元的透光率保持均匀,进一步避免了出现碎花纹的现象,改善了整个透明导电膜的视觉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导电区域中,既可以将至少一个网格线设置为曲线段,也可以将至少一个网格线设置为折线段,还可以将一部分网格线设置为曲线段,同时将另一部分网格线设置为折线段,例如图4中,可将线段BG曲线化以减少B节点为顶点的各夹角间的差异,实现将网格线设置为直线段、曲线段和折线段中的至少一种,其具体的设置比例和设置方式本实施例并不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以自行设置,以达到将各网格单元的透光率保持均匀的目的。
实施例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区域的示意图一,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区域的示意图二。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两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透明导电膜的结构,可以将其中导电区域中每个节点连接的网格线的数量设置为相同的数量。
如图5所示,图5中的网格线为直线段,每个节点所连接的网格线的数量相同,都为四条网格线,因此,各节点和网格线所形成的网格单元均为四边形,例如A节点、B节点、C节点、D节点、E节点、F节点、G节点和H节点各自与四条网格线连接,其中,B节点、C节点、D节点和E节点及对应的网格线围成α网格单元,A节点、D节点、C节点和F节点及对应的网格线围成β网格单元,C节点、F节点、H节点和G节点及对应的网格线围成γ网格单元。以C节点为例,可以将C节点所形成的各夹角之间的标准差小于设定值,则能够缩小各夹角之间的差距,并限制各网格单元间的开口面积的差异,进而使得各网格单元的透光率保持均衡。优选的,若将各夹角都设置为90°左右,则每个网格单元近似为矩形,进一步保证了个网格单元的透光率的均衡程度。
另外,可将各网格单元的网孔直径的平均值设置为小于600微米。或者将各网格单元的开口面积之间的最大差异小于面积平均值的10%,以进一步将网格单元的透光率保持均衡。
或者,若图5中当某些节点处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相差较大时,可以将直线段改为曲线段和/或折线段,或者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将各夹角均衡化,以保证各节点附近的透光率均匀。
另一种实现方式可参照图6,图6中的网格线为曲线段,每个节点所连接的网格线的数量相等,均为四条网格线,各网格线所包围形成的网格单元为不规则的曲线四边形。以C节点为例,以C节点为顶点形成的夹角有四个,将各夹角的角度均衡化,使其标准差小于设定值,则能够使C节点附近的透光率保持均匀。优选的,可以将四个夹角均设置为90°,则四个夹角为相互垂直的切线L1和L2相交所形成的夹角,能够进一步保证了个网格单元的透光率的均衡程度。
另外,也可将各网格单元的网孔直径的平均值设置为小于600微米。或者将各网格单元的开口面积之间的最大差异小于面积平均值的10%,以进一步将网格单元的透光率保持均衡。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以一个节点为顶点形成的各夹角进行均衡化,使得各夹角之间的标准差小于设定值,缩小各夹角之间的差异,将各节点相邻的网格单元的透光率均保持均匀,避免出现碎花纹的现象,解决了现有的透明导电膜容易产生透光率不均匀的问题,改善了整个透明导电膜的视觉效果。
在上述三个实施例的基础上,与一个节点连接的网格线的数量还可以为3条、5条或6条等,各网格线围成具有不同形状的网格单元,与一个节点连接的相邻两条网格线构成3个、5个或6个夹角,以上都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例如:若与一个节点连接的网格线的数量均为3条,则每个节点处所形成的夹角为120°左右。
若与一个节点连接的网格线的数量均为5条,则每个节点处所形成的夹角为72°左右。
若与一个节点连接的网格线的数量为6条,则每个节点处所形成的夹角为60°左右。
其中,导电膜网络中的网格线可以为直线段、曲线段以及折线段中的至少一种,以将各节点附近的透光率保持均衡,避免出现碎花纹现象,提高导电膜网络的视觉效果。
实施例四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透明导电膜的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如图7所示,该透明导电膜可以包括基底110和交替设置在该基底110上的导电区域130和绝缘区域140,其中,基底110为透明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透明基底。绝缘区域140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导电区域130分离以保持绝缘。该导电区域130可以按照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绝缘区域140也可以按照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以使透明导电膜在于LCD贴合时避免了莫尔条纹的产生,且使得各网格单元的透光率保持均匀,并减少碎花纹现象的产生,降低网格线的可见性,从而提高了应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设备的视觉效果。
进一步的,导电区域130和绝缘区域140可以采用相同的网格结构,减少导电区域130和绝缘区域140之间透光率的差异,可设置将导电区域130和绝缘区域140的透光率之差小于2%,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整个导电膜的视觉效果,提高导电膜的整体性能。
图7中,基底110上设置有凹槽结构,在凹槽结构中填充导电材料,形成导电网格线,各网格线相互连接形成多个节点,作为交替设置的导电区域130和绝缘区域140。凹槽结构的深度可以在2微米至6微米之间,凹槽的宽度可以在0.2微米至5微米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自行设计凹槽的尺寸,使得凹槽的深度和宽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8。或者,在基底110上还可以设置一层介质层,凹槽结构开设在介质层上。
另外,导电区域130和绝缘区域140的另一种设置方式可参照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二。导电区域130和绝缘区域140可以在基底110的表面上设置为凸起结构,即将导电材料以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涂覆在基底110的表面上,形成导电区域130和绝缘区域140。导电材料可以为金属、碳纳米管、石墨烯墨水以及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或者也可以为其它的导电材料。如若基底110上还设置有介质层,则导电区域130和绝缘区域140可以在介质层上形成凸起结构。
上述绝缘区域140的作用是将与其相邻的两个导电区域130保持绝缘状态,其实现方式有很多种,本实施例提供两种可以实现的方式:
其一,将绝缘区域140中的网格与相邻的导电区域130中的网格断开设置,保证了各导电区域130之间是绝缘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区域与绝缘区域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9所示,具体可在导电区域130和绝缘区域140之间设置一定宽度d的空白区域,该空白区域的宽度d可以设置为10微米,或者设置为肉眼不可见的其它尺寸均可,采用空白区域实现了将导电区域130和绝缘区域140断开。
其二,可参照图1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透明导电膜中导电区域与绝缘区域的结构示意图二。除了可以在导电区域130和绝缘区域140之间设置空白区域之外,还可以在绝缘区域140中网格的节点处做断开处理,具体可采用的方式是:将各节点为中心,半径3微米内的凹槽结构取消,使得绝缘区域140中的网格线彼此断开,实现绝缘。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以一个节点为顶点形成的各夹角进行均衡化,使得各夹角之间的标准差小于设定值,缩小各夹角之间的差异,将各节点相邻的网格单元的透光率均保持均匀,避免出现碎花纹的现象,解决了现有的透明导电膜容易产生透光率不均匀的问题,改善了整个透明导电膜的视觉效果和性能。
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具体可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透明导电膜。该电子设备可以为触摸控制设备、液晶显示器、薄膜太阳能电池或其它应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设备,透明导电膜作为一种感应检测器件,能够对外界的触摸操作或对外界电荷变化的情况进行感应,并产生感应电流。采用上述透明导电膜能够使得电子设备的透光率较均匀,其视觉效果和性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底和交替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导电区域和绝缘区域,所述绝缘区域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导电区域分离以保持绝缘;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区域设置有若干节点和若干网格线,所述节点和所述网格线构成网格单元,与一个所述节点连接的相邻两条网格线以所述节点为顶点形成夹角;
且以一个所述节点为顶点形成的各所述夹角之间的标准差小于设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条所述网格线为曲线段;
所述曲线段在所述节点处的切线作为所述夹角的一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条所述网格线为折线段;
所述折线段中与所述节点相连的线段作为所述夹角的一边。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与每个所述节点连接的网格线的数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网格单元间开口面积之差的最大值小于各所述网格单元开口面积平均值的五分之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以一个所述节点为顶点的各所述网格单元的平均网孔直径小于600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值为10°。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区域设置有与所述导电区域相同的导电膜网格;
所述绝缘区域中的导电膜网格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电区域中的导电膜网格断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导电区域和绝缘区域交替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区域和绝缘区域交替凸设在所述基底的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区域和绝缘区域的透光率之差小于2%。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
CN201420086431.XU 2014-02-27 2014-02-27 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334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86431.XU CN203733489U (zh) 2014-02-27 2014-02-27 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86431.XU CN203733489U (zh) 2014-02-27 2014-02-27 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33489U true CN203733489U (zh) 2014-07-23

Family

ID=51203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8643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33489U (zh) 2014-02-27 2014-02-27 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3348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2191A (zh) * 2014-02-27 2015-09-02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TWI581141B (zh) * 2015-03-26 2017-05-01 業成光電(深圳)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的導電層的製作方法與觸控面板
TWI584169B (zh) * 2015-12-18 2017-05-21 介面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感測金屬網格之觸控面板及其製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2191A (zh) * 2014-02-27 2015-09-02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TWI581141B (zh) * 2015-03-26 2017-05-01 業成光電(深圳)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的導電層的製作方法與觸控面板
TWI584169B (zh) * 2015-12-18 2017-05-21 介面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感測金屬網格之觸控面板及其製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3126B (zh) 一种基于随机网格的图形化透明导电薄膜
CN102902856B (zh) 金属网导电薄膜的随机网格设计方法、导电膜及其制作方法
CN202677865U (zh) 一种基于随机网格的图形化透明导电薄膜
CN103426502B (zh) 图形化透明导电膜
CN203733489U (zh) 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CN203882639U (zh) 导电膜及包含有该导电膜的触摸屏
CN102968232A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4281314A (zh) 触控面板的设计及其方法
CN203038240U (zh) 触控电极装置
CN103219069B (zh) 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导电膜的触摸屏
US20160202563A1 (en) Display Unit with Touch Funct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203520349U (zh) 触控面板的设计
CN206497440U (zh) 金属网格触摸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导电膜
CN204480197U (zh) 一种导电膜和金属网格触摸传感器
CN204480196U (zh) 一种导电膜和金属网格触摸传感器
CN104882191A (zh) 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CN205158326U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传感器结构
CN105988612B (zh) 一种导电膜和金属网格触摸传感器
CN104516587A (zh) 导电膜和触摸屏
CN202956749U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CN103294269A (zh) 单层多点式触控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
CN203773515U (zh) 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
CN204087845U (zh) 触控元件及其导电膜
CN203118523U (zh) 图形化透明导电膜
CN204102590U (zh) 透明导电膜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Termination date: 201602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