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31907U -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u形热管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u形热管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31907U
CN203731907U CN201320619516.5U CN201320619516U CN203731907U CN 203731907 U CN203731907 U CN 203731907U CN 201320619516 U CN201320619516 U CN 201320619516U CN 203731907 U CN203731907 U CN 2037319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heat
working medium
cooling working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1951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钦新
陈中亚
陈衡
梁志远
王云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2061951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319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319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3190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U形热管换热器,所述U形热管换热元件由一个整体弯曲成型的180°的弯头和两个连续延伸的直段组成,所述U形热管换热器包括冷却工质进口集箱、热工质出口集箱以及连通冷却工质进口集箱和热工质出口集箱的多个冷却工质套管,还包括所述的多个U形热管换热元件作为热管,热管的上部插入冷却工质进口集箱,并插入冷却工质套管内,热管的两个直段顶端封焊并插入热工质出口集箱内;热管未插入冷却工质进口集箱内的部分为蒸发吸热段,插入冷却工质进口集箱内的部分为冷凝放热段;蒸发吸热段安装在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内部,冷凝放热段置于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烟道外上部;本实用新型适合火电厂、石油化工等大型装备的换热器结构。

Description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U形热管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U形热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锅炉以及工业过程的烟气在流过受热面时,其热量分配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空气预热器出口及除尘器入口烟气温度偏高,为了使烟气中的热量得到充分地利用,可以通过在除尘器入口段喇叭口前的烟气通道中设置余热回收装置的方式来实现。但是,有些情况下,受空间所限,烟道布置极其紧凑,在空气预热器和除尘器入口段喇叭口之间缺少烟道直段布置余热回收装置;有时虽然设计有烟道直段,但是,由于烟道直段上方布置了脱硝反应器,余热回收装置受到极大限制。有鉴于此,本专利提出将余热回收装置布置于除尘器入口段喇叭口中间位置,通过吸收烟气热量降低烟气温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灰尘比电阻;同时因为烟气温度的降低,烟气的体积流量也减少,同时进入静电除尘器的烟气流速也降低,这2种效应都可以明显提高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若将余热回收装置布置于静电除尘器的烟气入口段喇叭口中间,传统上一般选用水管换热器,水管换热器管束也可以设计成H型、螺旋形、针形翅片、板形翅片或耦合翅片等扩展受热面,结构紧凑,钢耗量低,但是水管换热器管束中充满了液体工作介质,一旦因管束磨损和腐蚀减薄后发生水管换热器爆漏后,整个系统中的液体工质泄露可能引起除尘器飞灰泄放阀堵塞的现象,导致设备的非计划强迫停炉;而热管换热器即使发生爆漏,因热管内充填的工作液体质量很少,且受烟气加热而迅速蒸发,不会造成静电除尘器飞灰泄放阀堵塞的现象,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非计划强迫停炉。
热管是一个高效率的传热元件,其传热过程利用了传热学中相变潜热的蒸发吸热和冷凝放热的两个最强烈的过程,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可任意改变、可远距离传热、温度可控等一系列优点。热管的工作原理:热管于蒸发吸热端吸收烟气热量,并将热量传递给管内工质,工质吸热后沸腾或蒸发而转变为蒸汽,蒸汽在压力差的作用之下上升到冷凝放热端,蒸汽在热管放热端凝结成液态放出热量,加热放热端外部的冷流体,而管内蒸汽放热后的冷凝液通过重力作用回流到蒸发吸热端,由于内部已被抽成真空或设置成一定压力,所以工质很容易蒸发和沸腾,热管的启动非常迅速。
但是,在长期使用中热管普遍为直管结构,在直管中充填工作液体,需要两端封焊;直管结构的热管,管内工质传热极限固定,不能适应温度变化工况;直管结构的热管,在换热器中呈悬臂梁状态,刚性小,只适应小型换热器,并不适合火电厂、石油化工等大型装备的换热器结构;同时,单根直管结构的热管,需要两端封焊,当换热器管束密集时,焊接工作量成倍增长,生产周期长,限制了大形热管换热器的设计和制造生产,致使长期以来直热管只能适用于小尺寸换热器,热管换热器的大型化受到极大限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U形热管换热器,适合火电厂、石油化工等大型装备的换热器结构。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U形热管换热元件,由一个整体弯曲成型的180°的弯头和两个连续延伸的直段组成。其扩展受热面采用H型、螺旋形、针形翅片、板形翅片或耦合翅片形。
一种U形热管换热器,包括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热工质出口集箱1以及连通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和热工质出口集箱1的多个冷却工质套管3,还包括将上述所述的多个U形热管换热元件作为热管2,所述热管2的上部插入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并插入冷却工质套管3内,所述热管2的两个直段2-2顶端封焊并插入热工质出口集箱1内;热管2未插入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内的部分为蒸发吸热段,插入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内的部分为冷凝放热段;所述蒸发吸热段安装在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烟道内部,所述冷凝放热段置于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烟道外上部。
所述热管2通过中间隔板5固定在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烟道内部。
所述热管2的180°弯头平面布置在垂直于烟气流通方向或平行于烟气流通方向。
所述热管2的蒸发吸热段管外侧采用H型、螺旋形、针形翅片、板形翅片或耦合翅片形扩展受热面。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U型热管换热,U形热管在结构上等同于2根直热管,但系统刚性增加,适合火电厂、石油化工等大型装备的换热器结构,而单根直热管在换热器中呈悬臂梁状态,刚性小,只适应小型换热器。
2、本实用新型采用U型热管换热,与采用单根直热管相比,每根U型热管在结构上等同于2根直热管,而只需要封焊2个管端,2根直热管需要封焊4个管端,因此,管端封口焊接工作量减少一半。
3、本实用新型采用U形热管置于烟道当中可以根据流通截面的温度不均匀分布调节U形热管两个直段中的蒸发传热极限,使之成为变传热极限的U形热管,比单根直热管具有明显的传热安全性。
4、本实用新型U形热管换热器设置在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一旦因磨损或腐蚀而发生壁厚减薄而爆管,单根U形管爆漏并不影响整体换热器的长周期安全运行,同时,即使发生爆漏,因U形管管内充填的工作液体质量很少,且受烟气加热而迅速蒸发,不会造成像水管换热器爆漏后大量水泄露可能引起除尘器飞灰泄放阀堵塞的现象,避免了由此引起的设备非计划强迫停炉。
5、本实用新型换热器布置于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可以充分利用电除尘器进口的烟道空间,不增加额外的占地空间。
6、本实用新型U型热管换热器取代了静电除尘器入口段喇叭口内均流板的作用,起到均流、扩展换热、急冷降温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在降低排烟温度的同时完成余热回收,具有降温节能和除尘增效的双重功能,并能实现长周期安全高效运行。
7、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便于安装与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是单只U形热管换热元件。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布置时的外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换热器与静电除尘器一体化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U形热管换热元件,由一个整体弯曲成型的180°的弯头2-1和两个连续延伸的直段2-2组成。其扩展受热面采用H型、螺旋形、针形翅片、板形翅片或耦合翅片形。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U形热管换热器,包括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热工质出口集箱1以及连通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和热工质出口集箱1的多个冷却工质套管3,还包括将上述所述的多个U形热管换热元件作为热管2,所述热管2的上部插入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并插入冷却工质套管3内,所述热管2的两个直段2-2顶端封焊并插入热工质出口集箱1内;热管2未插入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内的部分为蒸发吸热段,插入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内的部分为冷凝放热段;所述蒸发吸热段安装在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烟道内部,所述冷凝放热段置于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烟道外上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热管2通过中间隔板5固定在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内部,实现烟气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热管2的180°弯头平面布置在垂直于烟气流通方向或平行于烟气流通方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热管2的蒸发吸热段管外侧采用H型、螺旋形、针形翅片、板形翅片或耦合翅片形扩展受热面。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与静电除尘器一体化安装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充分利用电除尘器进口的烟道空间,不增加额外的占地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热管2的蒸发吸热段安装在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烟道内部,吸收烟气的热量,热量经由U型热管壁传递给热管内部工作介质,工作介质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蒸发成蒸汽,蒸汽在压差产生的作用力下上升至冷凝放热段,U型热管中蒸汽冷凝并向外释放出汽化潜热,热管2外侧的冷却工质套管3中充满冷却工质,在热管2上部进行对流换热,加热冷却工质套管3中的冷却工质,蒸汽冷凝后依靠重力作用回到蒸发吸热段,如此循环往复,将烟气中的热量源源不断的传递给冷却工质,使冷却工质得到加热,烟气余热得到有效利用。

Claims (6)

1.一种U形热管换热元件,其特征在于:由一个整体弯曲成型的180°的弯头(2-1)和两个连续延伸的顶端封焊的直段(2-2)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形热管换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其扩展受热面采用H型、螺旋形、针形翅片、板形翅片或耦合翅片形。 
3.一种U形热管换热器,包括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热工质出口集箱(1)以及连通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和热工质出口集箱(1)的多个冷却工质套管(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个U形热管换热元件作为热管(2),所述热管(2)的上部插入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并插入冷却工质套管(3)内,所述热管(2)的两个直段(2-2)顶端封焊并插入热工质出口集箱(1)内;热管(2)未插入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内的部分为蒸发吸热段,插入冷却工质进口集箱(4)内的部分为冷凝放热段;所述蒸发吸热段安装在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烟道内部,所述冷凝放热段置于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烟道外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U形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2)通过中间隔板(5)固定在静电除尘器的进口扩展段中段烟道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U形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2)的180°弯头平面布置在垂直于烟气流通方向或平行于烟气流通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U形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2)的蒸发吸热段管外侧采用H型、螺旋形、针形翅片、板形翅片或耦合翅片形扩展受热面。 
CN201320619516.5U 2013-09-30 2013-09-30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u形热管换热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319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19516.5U CN203731907U (zh) 2013-09-30 2013-09-30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u形热管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19516.5U CN203731907U (zh) 2013-09-30 2013-09-30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u形热管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31907U true CN203731907U (zh) 2014-07-23

Family

ID=51201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19516.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31907U (zh) 2013-09-30 2013-09-30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u形热管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319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2412A (zh) * 2013-09-30 2014-01-15 西安交通大学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与静电除尘器一体化的u形热管换热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2412A (zh) * 2013-09-30 2014-01-15 西安交通大学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与静电除尘器一体化的u形热管换热器
CN103512412B (zh) * 2013-09-30 2015-11-25 西安交通大学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与静电除尘器一体化的u形热管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2412B (zh)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与静电除尘器一体化的u形热管换热器
CN103307910B (zh) 防腐抗垢的高效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100565075C (zh) 热能再生设备
CN203464803U (zh) 一种防腐抗垢的高效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01028567Y (zh) 热管式空气预热器
CN203731907U (zh) U形热管换热元件及u形热管换热器
CN205191619U (zh) 一种热管换热器
CN201575731U (zh) 一种锅炉余热回收换热装置
CN201218681Y (zh) 脉动热管模块及装有该模块的热能再生设备
CN102080935A (zh) 一种工业废气的余热回收装置
CN201935597U (zh) 一种工业废气的余热回收装置
CN102419122A (zh) 两相流空气预热器
CN203273922U (zh) 一种基于螺旋形径向扰流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02599176U (zh) 搪瓷热管换热器
CN202432894U (zh) 高效波面板式省煤器
CN105318750A (zh) 蜂窝状传热装置及其用途
CN205690900U (zh) 一种基于温差发电的余热回收系统
CN202304515U (zh) 两相流空气预热器
CN102679777A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04404157U (zh) 一种超导真空热管换热节能装置
CN219367991U (zh) 一种热管余热回收装置
CN103644750A (zh) 一种烟气热水锅炉换热器
CN203657570U (zh) 一种便于维修的烟气热水锅炉换热器
CN214370346U (zh) 一种锅炉节能型高效换热空预器
CN204064056U (zh) 蜂窝状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125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