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19250U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19250U
CN203719250U CN201420043516.XU CN201420043516U CN203719250U CN 203719250 U CN203719250 U CN 203719250U CN 201420043516 U CN201420043516 U CN 201420043516U CN 203719250 U CN203719250 U CN 2037192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cavity
burst
flat tube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435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广生
徐凯克
邵明
郑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435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192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192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1925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多根扁管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包括相互配合且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所述第一和第二分片沿着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各自集流管的外侧和内侧,其中所述第二分片为在其相对的两侧设置有供所述扁管穿过的多个槽的管道。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空调、汽车、制冷以及运输领域,尤其涉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设计是在两个分片上分别按系统需求开槽,再将两个分片组装成一个双腔的集流管。槽对槽组装,由于两个分片的槽间距都有各自的误差,并且是两次装夹和两套模具,组装完后两个分片的槽位置并不能完全对准,这样就严重影响扁管的插入,造成装配困难和扁管损伤。
有鉴于此,确有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的换热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多根扁管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其中,
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包括相互配合且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所述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沿着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各自集流管的外侧和内侧,其中所述第二分片为在其相对的两侧设置有供所述扁管穿过的多个槽的管道。
具体地,所述第二分片为D型管,且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弧形侧和直板侧,所述弧形侧和直板侧上分别设置有多个供扁管穿过的槽。
具体地,所述弧形侧上的槽设置有内翻边结构,所述直板侧上的槽设置有内翻边结构、外翻边结构和无翻边结构中的任一个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具体地,所述D型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D型管的外表面上的焊接复合层。
具体地,所述焊接复合层设置在所述D型管的弧形侧和/或直板侧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
具体地,所述第一分片为大体弧形且在两端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D型管的直板侧的两端配合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二分片的长度等于或小于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
具体地,所述扁管中的第一扁管的一端经过所述D型管的弧形侧和直板侧上的槽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体中,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腔体中;所述扁管的第二扁管的一端经所述D型管的弧形侧上的槽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腔体中,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腔体中。
具体地,所述D型管的直板侧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多个孔口。
一个实施例中,仅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体和第二集流管的端部处分别设有供流体进出的端口。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第二集流管分别在其端部设有供流体进出的端口。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二集流管包括单个腔体;或第一集流管包括单个腔体,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在另一示例中,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都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在上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至少一个方面中,为解决槽孔难对准的问题,解决办法是让槽位于同一个分片上,分片形状为D形,这样就可以实现一次定位,并且使用同一套冲压模进行一次冲压。这样的加工方式能保证这个分片两侧槽孔都能保证对准,扁管安装顺畅便捷。最后将两个分片合成双腔集流管。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正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图1所示的装配在一起的扁管和第一集流管的沿图1所示的线C-C切割后的放大截面视图;
图3a-3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D型管的一个示例的端部视图和透视图;
图4a-4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D型管的另一个示例的端部视图和透视图;
图5a-5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D型管的另一个示例的端部视图和透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视图;和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换热器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具体参见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10。该换热器10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所述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间隔开预定距离,多根扁管13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之间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1包括相互配合连接在一起的且用以形成第一腔体14和第二腔体15的第一分片16和第二分片17,该第一和第二分片16、17沿着该第一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一分片16位于第一集流管11的外侧,且该第二分片17位于第一集流管11的内侧并设置为的管道,例如D型管。该D型管17的相对的两侧上设置有供扁管13穿过的多个槽。
在本示例中,第二集流管12设置为单腔的集流管。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D型管设计构思应用于第二集流管12中,使第二集流管12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双腔结构。同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在第二集流管12设置成具有双腔的布置的情况下,第一集流管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单腔布置或双腔布置。也就是说,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单腔和双腔结构,图1所示的示例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能解释成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2,D型管17包括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弧形侧171和直板侧172。在弧形侧171和直板侧172上分别设置有供扁管13穿过的多个槽。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弧形侧171和直板侧172上的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也就是,可以在弧形侧171和直板侧172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槽,以使得扁管13中的第一扁管131能够通过弧形侧171和直板侧172上的槽插入到第一腔体14中。同理,可以仅在弧形侧171上设置有槽而在直板侧172上不设置槽,这样扁管13中的第二扁管132仅能经由弧形侧171上的槽进入到第二腔体15中,而不能到达第一腔体14。在使用中,例如通过设置在第一腔体14的上端侧处的端口141,第一流体进入到第一腔体14中,之后经过第一扁管131流入到第二集流管12的腔体121中。同理,第二流体能够通过设置在第二腔体15的下端侧处的端口151进入第二腔体15中,之后通过第二扁管132流入到第二集流管12的腔体121中,此时,流入到腔体121中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汇合后,通过设置在腔体121的上端侧处的端口122流出换热器10。
在图2中示出,第一分片16和第二分片17的长度相等,即基本上与第一集流管11的长度相等。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分片16大致为弧形状。在其两端的内侧表面处具有相对地延伸一定长度的凸起部161、162。凸起部161、162分别与第二分片17的直板侧172的两端焊接连接,使得第一分片16和第二分片17的直板侧172形成封闭的第一腔体14,而D型管17的内腔形成了第二腔体15。
为了将扁管13固定至换热器10,扁管13分别与D型管17和第二集流管12焊接连接。为此,D型管17还包括设置在所述D型管17的外表面上的焊接复合层(未示出)。该焊接复合层设置在其弧形侧171和/或直板侧172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例如可以设置在弧形侧171或直板侧172的全部或一部分上。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仅设置在它们的一部分上。为了配合焊接工艺,弧形侧171的扁管槽具有内翻边结构,以增强焊接效果。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成弧形侧171的扁管槽仅是槽的设计而没有任何诸如翻边的结构特征。通过在D型管17的弧形侧171的扁管侧上设置有焊接复合层和内翻边结构,使得扁管13和扁管槽具有充分的焊料,增加了扁管13的焊接面积,提高了扁管的焊接强度。例如,如图2所示,在弧形侧171的扁管槽的内翻边处173通过焊接将扁管13与弧形侧171固定在一起;相应地,还可以在直板侧172的内翻边处174通过焊接将扁管13与直板侧172固定在一起。
具体地如图3a-5b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D型管17的不同的结构设计。参见图3a和3b,通常D型管17的弧形侧171的扁管槽21设置有内翻边结构22。而直板侧172上的扁管槽31可以设置成以下三种形式:不翻边(仅仅是槽孔的形式)、内翻边和/或外翻边。在装配时,扁管13经弧形侧171的扁管槽21插入到D型管17,穿过D型管17内的腔体,再穿过直板侧172上的扁管槽31到达第一腔体14。可以明白,由于同一分片(即第二分片17)的两侧上的扁管槽或槽孔是由同一副模具一次冲压成型,故在该两侧上的扁管槽具有高度同心的特点,这样使得扁管13穿插的过程中不会有阻碍。
图3a-3b示出了D型管17的直板侧172上的扁管槽31没有设置翻边结构的情形。在本示例中,扁管槽21和31可以由冲压刀片模具一次冲压成型,也可以更换刀片头在直板侧172上冲压尺寸较小的扁管槽31。这样,即节约了制造成本,直板侧172的焊接复合层又能提高扁管槽31处的焊接质量。
图4a-4b示出了D型管17的直板侧172上的扁管槽31具有内翻边设计的情形。可见,由于扁管槽21和31都具有内翻边结构22和32,这样提高扁管13与第一集流管11的焊接面积。并且外侧焊接复合层的焊料能有效地通过毛细作用堆积在焊接区域处,从而增强焊接强度。直板侧172上的扁管槽孔31可以以弧形侧171的扁管槽21定位,采用同一副模具冲压成型。
图5a-5b示出了D型管17的直板侧172上的扁管槽31具有外翻边设计的情形。可见,扁管槽21和31分别具有内翻边结构22和外翻边结构33。可以明白,在这种情形下,也可以在一次冲压成型所述扁管槽21和32。它们的翻边结构22和33能够增加扁管13的焊接面积,从而提高了焊接强度。
虽然在图3a-5b中示出了D型管17的弧形侧171和直板侧172上都依次以相同的间隔设置扁管槽21和31,但是应当明白可以仅在弧形侧171上设置扁管槽而直板侧172上不设置扁管槽;或者弧形侧171和直板侧172上的扁管槽的设置不对应(即在需要扁管13插入到第一腔体14的情况下,才在弧形侧171和直板侧172上设置有相对应的扁管槽)。当然,扁管槽的设置方式不限于上述的附图所示的情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虽然仅在图1中示出了第一集流管11设置有两个腔体14和15的情形,显然第二集流管12如果在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有与第一集流管11相同的结构,即具有两个不同的腔体。
参见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图6所示的换热器10是根据上述换热器(如图1所示)的一个变形。换热器1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图1所示的换热器1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D型管17的直板侧172上设置了连通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体14和第二腔体15的多个孔口176,而不再在D型管17的端部处设置端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用其它已知的替代方式连通第一腔体14和第二腔体15。在使用中,例如通过设置在第二集流管12的上端侧处的端口122,流体进入到第二集流管12的腔体121中,之后经过第一扁管131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体14中。同理,该流入第二集流管12的腔体121中的流体还可以通过第二扁管132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二腔体15中,再从通过孔口176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体14中。此时,流入到第一腔体14中的流体与来自第二腔体15的流体汇合后,通过设置在第一腔体14的上端侧处的端口141流出换热器1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示例中,第二集流管12仅设置有一个腔体121。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热器的另一实施例。图7所示的换热器10是根据如图2所示的换热器的一个变形。换热器1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图1所示的换热器1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分片17的长度小于第一集流管11的长度。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分片16的上段设置为管状(即与本领域中已知的集流管的形式相同),且在该上段上设置有多个扁管槽,且所述扁管槽与第二集流管12相应段上的扁管槽对应设置以安装扁管131’。在第一分片16的下段设置为与D型管相互配合连接的弧形状且该下段的长度与D型管17的长度相等。D型管17的弧形侧171的上端与第一分片16的上段的底部相配合连接,D型管17的直板侧172与第一分片16的下段相配合连接,使D型管17与第一分片16形成了封闭的第一腔体,D型管17的腔体为第二腔体15,D型管17与第一分片16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示例中,第二集流管12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处分别设置有端口122、123。在使用中,例如通过分别设置在第二集流管12的端口122、123,流体的一部分进入到第二集流管12的腔体121中,之后经过扁管13中的第一扁管131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体14中;同理,该流体的另一部分之后经过扁管13中的第三扁管131’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腔体14中。此时,流入到第一腔体11中的流体汇合后,通过设置在第一腔体14的上端侧处的端口141流出换热器10。此外,该流体的还一部分通过第二扁管132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二腔体15中,再从设置在D型管17的下端侧处的端口151流出。

Claims (13)

1.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多根扁管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包括相互配合且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所述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沿着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片和第二分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各自集流管的外侧和内侧,其中所述第二分片为在其相对的两侧设置有供所述扁管穿过的多个槽的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片为D型管,且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弧形侧和直板侧,所述弧形侧和直板侧上分别设置有多个供扁管穿过的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侧上的槽设置有内翻边结构,所述直板侧上的槽设置有内翻边结构、外翻边结构和仅是槽孔的结构中的任一个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D型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D型管的外表面上的焊接复合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复合层设置在所述D型管的弧形侧和/或直板侧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片为大体弧形且在两端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 述D型管的直板侧的两端配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片的长度等于或小于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管中的第一扁管的一端经过所述D型管的弧形侧和直板侧上的槽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体中,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腔体中;所述扁管的第二扁管的一端经所述D型管的弧形侧上的槽插入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腔体中,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腔体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D型管的直板侧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多个孔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仅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体和第二集流管的端部处分别设有供流体进出的端口。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第二集流管分别在其端部设有供流体进出的端口。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二集流管包括单个腔体;或第一集流管包括单个腔体,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都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CN201420043516.XU 2014-01-23 2014-01-23 换热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192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43516.XU CN203719250U (zh) 2014-01-23 2014-01-23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43516.XU CN203719250U (zh) 2014-01-23 2014-01-23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19250U true CN203719250U (zh) 2014-07-16

Family

ID=51158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43516.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19250U (zh) 2014-01-23 2014-01-23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1925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1368A (zh) * 2016-03-14 2016-05-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管道连接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
CN106402824A (zh) * 2016-09-19 2017-02-15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手机app智能分配加热功率的蒸汽发生器
WO2018045989A1 (zh) * 2016-09-09 2018-03-15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无翅片换热器
WO2022063182A1 (zh) * 2020-09-23 2022-03-31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多制冷系统空调机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1368A (zh) * 2016-03-14 2016-05-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管道连接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
WO2018045989A1 (zh) * 2016-09-09 2018-03-15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无翅片换热器
US10914524B2 (en) 2016-09-09 2021-02-09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nxing) Co., Ltd. Un-finned heat exchanger
CN106402824A (zh) * 2016-09-19 2017-02-15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手机app智能分配加热功率的蒸汽发生器
WO2022063182A1 (zh) * 2020-09-23 2022-03-31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多制冷系统空调机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19250U (zh) 换热器
CN100585318C (zh) 换热器
CN103148729B (zh) 集流管以及具有集流管的换热器
CN107560484B (zh) 连接件和微通道换热器
US8935854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eat exchanger
CN203349579U (zh) 铝合金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
WO2015106726A1 (zh) 集流管组件以及具有该集流管组件的换热器
CN103842763A (zh) 总管、包括所述总管的热交换器及用于卷接该类型的总管的方法
KR20170057420A (ko) 열교환기용 헤더 판, 헤더 박스 및 열교환기
US10386125B2 (en) Heat exchanger having fitting assembly
CN102269281B (zh) 一种热泵空调用四通换向阀
CN205300365U (zh) 用于换热器的集流管和换热器
CN103582797A (zh) 热交换器
CN204923585U (zh) 一种新型扁管壁板式蒸发器
CN103851949A (zh) 热交换器用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平行流热交换器
CN109595951B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03719498U (zh) 扁平状热交换管
CN205300364U (zh) 用于换热器的集流管和换热器
CN203385243U (zh) 车用空调蒸发器
JP2016118335A (ja) 熱交換器
EP2975354B1 (en) Connector for a heat exchanger
JP2010019504A (ja) 熱交換器
CN205300363U (zh) 换热器
CN203642766U (zh) 一种高强度高性能散热管
CN204128400U (zh) 微通道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1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