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94442U -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94442U
CN203694442U CN201320775007.1U CN201320775007U CN203694442U CN 203694442 U CN203694442 U CN 203694442U CN 201320775007 U CN201320775007 U CN 201320775007U CN 203694442 U CN203694442 U CN 2036944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urity module
impact
energy
crossbeam
absorb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7500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庆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2077500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944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944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9444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包括一具有内部空腔的安全舱和冲击吸能装置;安全舱包括安全舱顶部框架、安全舱底部框架以及连接在安全舱顶部框架和安全舱底部框架之间的安全舱支柱,安全舱的内部空腔由安全舱顶部框架、安全舱底部框架以及安全舱支柱围成;安全舱顶部框架和安全舱底部框架分别由多个横梁构成;冲击吸能装置固定连接在安全舱的外侧用于吸收来自于各对应方向的冲击能量;冲击吸能装置由冲击分散架和用于以塑性溃缩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的吸能构件组成,冲击分散架也由多个横梁构成框架,而吸能构件安装在冲击分散架和安全舱顶部框架之间。本装置可以有效地防止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坍塌对人员的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本装置尤其可以有效防止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坍塌对人员造成的伤害。
背景技术
地震是一种难以预报的重大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而地震对人类造成的重大伤害主要由建筑物的倒塌所造成,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遇难的24万人中几乎都来自于建筑的坍塌;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中遇难的8万人多数来自于建筑物的坍塌;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大约9万人中,大约有一半死于建筑的坍塌;2010年的海地太子港地震中遇难的20多万人则几乎全部由建筑物的坍塌所造成。可见地震导致的建筑物坍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的原因。
为了减少和防止因地震倒塌的建筑对人类的伤害,近年来,已有多种防震安全防护装置被设计出来。这些设计方案考虑了坍塌物的静压力,但是未充分考虑建筑物坍塌坠落时的强烈冲击作用,例如:一种地震救生床(申请公布号CN101947029A)、防震抗震救生柜(授权公告号CN201722968U)、全自动防震床(授权公告号CN201840103U)、薄板制旋转薄壳式房屋防地震安全生存设置(申请公布号CN102191871A)、防震床(授权公告号CN202222822U)、一种地震避险床(授权公告号CN202536788)、一种全自动防震床(授权公告号CN202287249U)、防震课桌(授权公告号CN203121555U)、一种防地震逃生床(授权公告号CN103239051A)。建筑物坍塌物下坠时产生的冲击能量是很大的,在防震装置上加装软质材料是远远无法充分有效地吸收冲击能量的,因此在遇到强冲击作用时,碰撞瞬间产生的巨大作用力很可能造成防震装置的严重破坏并严重伤害其中的人员的人身安全。有些防震装置(“防震抗震救生柜”,授权公告号CN201722968U)安装了弹簧,但是实际上弹簧对坍塌建筑物的冲击能量的吸收也是很有限的,不能有效降低碰撞瞬间的最大作用力,而且弹簧在受到压缩后会将坍塌建筑物的坠落动能转化为势能,当搜救过程中搜救人员移除了弹簧上的部分荷载时,弹簧所存储的弹性势能很可能会将部分较小的建筑碎块快速弹起,对搜救人员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并影响搜救速度和进程。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本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坍塌对人员造成的伤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包括一具有内部空腔的安全舱和冲击吸能装置;所述安全舱包括安全舱顶部框架、安全舱底部框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和安全舱底部框架之间的安全舱支柱,所述安全舱的内部空腔由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安全舱底部框架以及安全舱支柱围成;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和安全舱底部框架分别由多个横梁构成;所述冲击吸能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安全舱的外侧用于吸收来自于各对应方向的冲击能量;所述冲击吸能装置由冲击分散架和用于以塑性溃缩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的吸能构件组成,所述冲击分散架也由多个横梁构成框架,而吸能构件安装在冲击分散架和安全舱顶部框架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吸能缓冲材料是指具有良好比吸能的材料,包括具有纵向隔板的铝合金材料和具有泡沫结构的铝合金材料。
作为优选,分别用于构成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安全舱底部框架以及冲击分散架的多个横梁均为纵横交织形式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安全舱及所述冲击吸能装置的形状为长方体、椎体、梯形体、球体或椭球体。
作为优选,所述冲击吸能装置还包括稳定连接构件;所述稳定连接构件倾斜地连接在所述冲击分散架的横梁与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之间;其包括杆件、套管或轴承;所述杆件及所述套管的其中一端各自相对地分别通过所述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冲击分散架的横梁和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上,而所述杆件的另一端则可滑动地插入所述套管的另一端,所述套管内也设置有所述吸能构件并与所述杆件插入所述套管的一端的端部相抵。
作为优选,所述冲击吸能装置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安全舱支柱为具有空心内腔的管状体,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上设置有直通至所述安全舱支柱的空心内腔里的孔口;所述导向杆的一端连接固定在冲击分散架的横梁上,其另一端通过所述孔口可滑动地伸入安全舱支柱的内腔中;所述吸能构件围绕在所述导向杆的外周,所述吸能构件的顶端与所述冲击分散架的横梁连接固定,所述吸能构件的底端与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连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吸能构件设置在安全舱支柱的内腔中,所述吸能构件的底端与安全舱底部框架的横梁抵触,所述吸能构件的顶端与导向杆相抵。
作为优选,所述安全舱还包括活动支柱,所述安全舱底部框架的横梁和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上分别设置有滑轨,所述活动支柱的上下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的滑轨内并能够水平滑动。
作为优选,安全舱底部框架的横梁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安全舱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由吸能构件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冲击分散架的上部设置有一面板形成桌面,所述冲击分散架和安全舱顶部框架之间设置有抽屉。
作为优选,所述吸能构件采用具有吸能特性的铝合金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地震导致建筑物坍塌时,坠落的建筑块体在与刚性的防震装置发生接触碰撞时,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力,可以达到其自身重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一作用力通常也远远超过了一般刚性防震装置的最大静承载能力,因此很有可能会破坏其结构,对其中的避难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本实用新型突出的有益之处是具有冲击吸能装置,当坠落的建筑物碎片与本实用新型装置发生碰撞时,可以通过吸能构件的溃缩有效地吸收冲击能量,从而有效地降低碰撞中的最大作用力,提高安全舱的安全性并保护其中的避难人员。
2、在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坍塌结束后,本实用新型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的安全舱和冲击吸能装置可以共同有效地承载坍塌的建筑物块体的静压力,保护其中的避难人员等待救援。通常对地震坍塌建筑物废墟下幸存者的救援过程是一个非常谨慎非常细致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因为幸存人员和受伤人员往往是在坍塌建筑物碎块之间形成的空隙中,而坍塌建筑物的块体之间相互支撑或牵连,一旦某一块体被移除,则可能引起其它建筑块体的再次向下坍塌(搜救引发的二次坍塌)会对下面空隙中的幸存人员产生致命的伤害;主震之后的余震也可能造成二次坍塌而伤害被困的幸存人员;而且,如果受伤人员的肢体长时间受到坍塌建筑块体的压力,则很可能形成血栓,一旦解除压力,则血栓随血流到达心肺时则很可能造成被困人员的突然死亡。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对坍塌建筑物下幸存人员的搜救过程变得非常空难、非常缓慢,致使许多受困于坍塌建筑物之下的幸存者无法获得及时营救而最终遇难。而本实用新型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具有良好的冲击吸能装置和坚固的安全舱,可以有效地使避难人员在地震导致建筑物坍塌的过程中不受到伤害,而坍塌结束后,对于被困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因有安全舱的保护,可以极为有效地降低二次坍塌对幸存者伤害的可能,从而可以大大地增加搜救速度,使所有坍塌建筑物之下的受困人员能够获得最大的解救和生存机会。
3、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到建筑物内的很多设施或用品,例如床、桌子等设施或用品,不必占用室内的额外空间。
4、本实用新型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的活动支柱(或具有支柱的活动门),正常时候所述活动支柱位于备用位置(或者活动门处于打开状态),因此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作为其它用途(如床、办公桌、书桌等)时的正常功能;而当地震发生时,可以将活动支柱沿滑轨推移至受力位置(或将活动门关闭)时,可以使冲击吸能装置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以此可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的安全性能。
5、当本实用新型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应用于床、桌子等设施和用品时,对使用人员而言,可以涵盖很宽的时间范围,从而有效地降低地震伤害的概率。例如,当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床时,对于夜间睡眠8个小时的人员来讲,该装置可以使其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得到保护;而对于非睡眠时间呆在家里的人员,该装置同样可以提供保护。当该产品应用于桌子时,对于一天工作时间为8个小时的室内办公人员,该装置可以使其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得到保护,而对于学习时间通常远远超过8个小时的学生而言,则该装置提供的保护概率就更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在合理应用时,可以使大量的人员在发生强震时得到有效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的安全舱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的安全舱顶部框架、安全舱底部框架或冲击分散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的一种吸能构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的冲击吸能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吸能构件发生溃缩变形后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的冲击吸能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吸能构件发生了溃缩变形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的冲击吸能装置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吸能构件发生了溃缩变形的示意图。
图11为设置有活动支柱的安全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应用于床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应用于桌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
1……冲击吸能装置,10……冲击分散架,100……冲击分散架的横梁,11……吸能构件,111……隔板,12……导向杆,20……稳定连接构件,21……轴承,22……杆件,221……杆件端环件,23……套管,231……套管端环件,3……安全舱,31……安全舱顶部框架,310……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32……安全舱支柱,33……安全舱底部框架,330……安全舱底部框架的横梁,4……活动支柱,41……滑轨,51……桌面面板,52……抽屉,6……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图例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冲击吸能装置1和安全舱3构成;所述冲击吸能装置1主要由冲击分散架10和吸能构件11结合构成;而安全舱3的结构主要是由安全舱顶部框架31、安全舱底部框架33和安全舱支柱32组合形成的具有内部空腔的框架体结构。冲击分散架10对冲击作用力起分散作用,使冲击能量能均匀地被各个吸能构件11吸收,吸能构件11的作用则是通过溃缩变形实现对冲击能量的有效吸收;安全舱3的功能是为在地震发生时为避难人员提供避难空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作用原理是,当地震导致建筑物坍塌时,坠落建筑物块体在撞击到冲击吸能装置1的受力分散架10上时,冲击力被分散到其下方的各个吸能构件11上,由此吸能构件11发生垂向的溃缩变形,从而实现对冲击能量的吸收,有效降低传递到安全舱3上的作用力,保护安全舱3的安全。当地震和坍塌发生后,安全舱3的骨架对坍塌的建筑物块体的静压力产生有效的支撑,从而保护其中的避难人员等待救援。
冲击吸能装置1通常设置在最容易受到坍塌建筑块体撞击的安全舱3的顶面上,但考虑到安全舱3在地震发生过程中或建筑物的坍塌过程中可能发生倾倒、翻滚,因此也可以在安全舱3的四个侧面的外侧和安全舱3底面的下侧也可以设置冲击吸能装置1,形成对安全舱3的完全保护。而且,可以在冲击吸能装置1的上面或安全舱顶部框架31的上面安装蒙皮,以防止较小的坍塌建筑的碎块侵入安全舱3。
安全舱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安全舱顶部框架由横梁310构成,安全舱底部框架由横梁330构成,安全舱支柱3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在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310和安全舱底部的横梁330上。如图3所示,安全舱顶部框架由横梁310以纵横交织的方式构成,与安全舱顶部框31的实施方式相似,安全舱底部框架33也由横梁330以纵横交错的方式构成。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310、顶部框架的横梁330和安全舱支柱32由力学性能优异的金属管材等材料制成,它们之间通过成熟的焊接或螺栓连接固定。
安全舱通常制作成长方体框架,也可以将安全舱制作成圆柱体框架、锥体框架、梯形体框架或椭球体框架等形状。
冲击吸能装置的基本实施方式:
如图1,冲击吸能装置1由冲击分散架10和吸能构件11构成。如图3,冲击分散架10的实施方式与安全舱顶部框架31实施方式相同,由横梁以纵横交织的方式构成。冲击分散架的横梁100也可选择力学性能优异的金属管材等材料制成,它们之间以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吸能构件11以应用广泛、屈服强度较低且具有良好轴向变形的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吸能构件11可以是具有隔板111的铝合金型材(如图4),也可以是泡沫铝合金材料。图4为一种吸能构件的横剖面图,它为具有多个隔板111的铝合金型材,其外侧为八边形的隔板,内侧为圆形隔板,所述八边形隔板与圆形隔板之间又以小隔板连接;隔板之间是空腔。
如图1所示,冲击吸能装置1要发挥其对冲击能量的吸收作用,就必须保证冲击分散架10在受到冲击作用后沿垂向下产生位移,才能使其下面的吸能构件11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变形溃缩,才能有效吸收冲击能量。但是在地震导致建筑的坍塌过程中,坠落的建筑物块体在撞击到冲击吸能装置1的冲击分散架10上时有时候可能存在一定的水平分量,因此冲击分散架10会产生水平位移并可能使吸能构件11倾倒而无法使所述吸能构件11充分发挥作用。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对冲击吸能装置设计有以下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
冲击吸能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在冲击分散架的横梁100下面安装稳定连接构件20;稳定连接构件由轴承21、杆件22和套管23组成;杆件22的一端具有杆件环件221,套管23的一端内侧具有套管环件231,杆件环件221位于套管中,可继续向套管23中滑动;杆件端环件221受套管端环件231的阻挡,杆件22不能从套管23中滑出;在套管23中设置有吸能构件11,所述吸能构件11与伸入在套管23中的杆件22的一端相抵触;杆件22的另一端通过轴承21可转动地连接在冲击分散架的横梁100上;套管23的另一端(下端)通过另一轴承21可转动地连接固定在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310上。稳定连接构件20的轴承21、杆件22和套管23选择力学性能优异的金属材料制成。
如图5所示,成对的且倾斜方向相反的稳定连接构件20可以抵抗坠落体的冲击作用的水平分量,以稳定吸能构件11的状态,使吸能构件11在垂直方向上能够充分溃缩变形。图6为在冲击作用下吸能构件11发生充分溃缩后的冲击吸能装置的状态,此时,所述稳定连接构件20已经处于近似水平的状态,杆件22已经充分滑动伸入到了套管23的空腔中,而套管23中的吸能构件11也已发生充分的溃缩。
冲击吸能装置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在冲击分散架的横梁100下面设置有导向杆12,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310上设置有直通至其下方的安全舱支柱32的内部空腔的孔口;导向杆12的上端连接固定在冲击分散架的横梁100上,其下端可滑动地伸入到安全舱支柱32的内部空腔中,并在其下方保留一定的可以继续滑入的空间;导向杆12的周围设置有吸能构件11,所述吸能构件11与导向杆12之间为可滑动的接触,所述吸能构件11的顶端与冲击分散架的横梁100连接固定,所述吸能构件11的底端与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310连接固定。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该冲击吸能装置的作用原理是:即使冲击分散架10受到一定的水平剪切作用,冲击分散架10和吸能构件11也会受到导向杆12的约束而不发生侧向位移或倾倒,从而使吸能构件11在冲击作用下沿垂直方向发生溃缩变形,充分吸收冲击能量,降低冲击力,保护安全舱的安全。图8所示为吸能构件11在发生充分溃缩后的状态,此时,冲击分散架的横梁100也通过压缩吸能构件11发生了位移,而导向杆12已充分滑动伸入到安全舱支柱32的空腔内。
冲击吸能装置的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在冲击分散架的横梁100下面安装固定有导向杆12,该导向杆12通过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310可滑动地伸入下面的安全舱支柱32的内部空腔;在导向杆12下方的安全舱支柱32的内部空腔中,设置吸能构件11,所述吸能构件11的顶端与导向杆12相抵触,所述吸能构件11的底端与安全舱底部框架的横梁330相抵触。
图与9、图10所示,所述该冲击吸能装置的作用原理是:即使冲击分散架10受到一定的水平剪切作用,导向杆12也会因安全舱支柱32的约束而继续向下滑动,从而将冲击作用有效地传递给位于安全舱支柱32的内部空腔中的吸能构件11,使该吸能构件11能充分地发生溃缩变形,从而有效地吸收冲击能量,保护安全舱3的安全。图10为该冲击吸能装置的吸能构件11发生溃缩后的状态,此时,导向杆12已向下发生了充分的滑动伸入,而冲击分散架的横梁100也向下产生位移并与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310发生接触。
安全舱活动支柱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在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310和底部框架的横梁330上分别安装滑轨41;将活动支柱4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连接放置在所述滑轨41中,且活动支柱4可以沿滑轨进行水平滑动。活动支柱4可以位于其备用位置(如图11中的虚线框位置)。活动支柱4可以在其备用位置和承重位置之间快速切换。活动支柱4的功能是有效地增加安全舱3的承载静压力和抗冲击能力。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床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床的结构示意图,它包括抗冲击吸能装置1、安全舱3和支撑件6;冲击吸能装置1包括冲击分散架10和吸能构件11;安全舱3包括安全舱顶部框架31、安全舱底部框架33、安全舱支柱32、活动支柱4和滑轨41。支撑件6连接固定于安全舱底部框架33的下面。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床时,安全舱3的功能为睡眠空间,其中可以放置床垫等睡眠用品;支撑件6由吸能构件11构成,其功能是将安全舱3抬升至距离地面合适的高度,并在建筑坍塌时可以吸收坠落块体的一部分冲击动能。
为了提高冲击分散架10的可靠性,可以在冲击分散架的横梁100上安装梁状的吸能构件,以避免冲击分散架横梁100的局部为过强的瞬间冲击力所破坏。冲击分散架10或安全舱顶部框架31上面可以选择安装蒙皮,以避免较小的坠落的建筑物块体侵入安全舱。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床时仅列举了一种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实际上,当选择了不同的冲击吸能装置的组合时,还可以有很多种具体的实施方式。
如果在夜间发生地震并导致建筑物坍塌,坠落的建筑块体的冲击能量会被冲击吸能装置1有效地吸收,使作用到安全舱3的冲击力得到显著的降低,从而保护安全舱中处于睡眠状态的人员的人身安全。活动支柱4通常可以放置于其备用位置,以保持安全舱3与外部空间的通畅性和舒适性;为了提高安全性,使用人员在夜间进入安全舱入睡前,可以选择将活动支柱4从备用位置推移至承载位置。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桌子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桌子时由桌面面板51、冲击吸能装置的冲击分散架10、吸能构件11、导向杆12、抽屉52、安全舱3、活动支柱4、滑轨41等组成。
如图13所示,桌面面板51设置在冲击分散架10的上面,所述两者之间进行紧密连接固定。桌面面板51由木质或其它的屈服强度较低的材料制成,其功能有两个:一是作为普通桌子的桌面进行办公和学习;二是当坍塌坠落的建筑块体与其发生碰撞时,可以通过变形吸收部分冲击动能,降低碰撞瞬间的最大作用力,以提高冲击分散架10的安全性。
如图13所示,冲击分散架10设置在桌面面板51之下,其功能是有效地将来自于上方的冲击作用力分散到其下方的吸能构件11,并将部分冲击力分散到抽屉52上。
如图13所示,在冲击分散架10与安全舱顶部框架31之间设置抽屉52,以用于存放办公学习用品;抽屉52以木质或屈服强度较低的材料制成,以保证它们可以与吸能构件11可以同步发生塑性溃缩变形。
如图13所示,安全舱3位于抽屉52的下方,其功能有两个:一是为办公、学习等人员提供腿部的伸展空间,二是在地震发生时可以马上为办公、学习等人员提供避难空间。安全舱3安装有滑轨41和活动支柱4,所述活动支柱4的两端分别放置在滑轨41中,所述活动支柱4可以沿滑轨41在备用位置(虚线所示)和受力位置之间切换。当活动支柱4位于备用位置时,安全舱3保持通畅状态,当位于受力位置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安全舱3的防震性能。
当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桌子时,这里仅仅列举了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实际上如果选择上述多种冲击吸能装置的中任意一种或任意一种组合时,可以有多种具体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桌子的使用:当发生地震时,学习人员和办公人员迅速进入安全舱,并将活动支柱4从备用位置推移到承载位置。

Claims (10)

1.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具有内部空腔的安全舱和冲击吸能装置;所述安全舱包括安全舱顶部框架、安全舱底部框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和安全舱底部框架之间的安全舱支柱,所述安全舱的内部空腔由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安全舱底部框架以及安全舱支柱围成;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和安全舱底部框架分别由多个横梁构成;所述冲击吸能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安全舱的外侧用于吸收来自于各对应方向的冲击能量;所述冲击吸能装置由冲击分散架和用于以塑性溃缩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的吸能构件组成,所述冲击分散架也由多个横梁构成框架,而吸能构件安装在冲击分散架和安全舱顶部框架之间。
2.如权利要求1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用于构成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安全舱底部框架以及冲击分散架的多个横梁均为纵横交织形式连接。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舱及所述冲击吸能装置的形状为长方体、椎体、梯形体、球体或椭球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能装置还包括稳定连接构件;所述稳定连接构件倾斜地连接在所述冲击分散架的横梁与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之间;其包括杆件、套管和轴承;所述杆件及所述套管的其中一端各自相对地分别通过所述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冲击分散架的横梁和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上,而所述杆件的另一端则可滑动地插入所述套管的另一端,所述套管内也设置有所述吸能构件并与所述杆件插入所述套管的一端的端部相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能装置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安全舱支柱为具有空心内腔的管状体,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上设置有直通至所述安全舱支柱的空心内腔里的孔口;所述导向杆的一端连接固定在冲击分散架的横梁上,其另一端通过所述孔口可滑动地伸入安全舱支柱的内腔中;所述吸能构件围绕在所述导向杆的外周,所述吸能构件的顶端与所述冲击分散架的横梁连接固定,所述吸能构件的底端与所述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连接固定。
6.如权利要求5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构件设置在安全舱支柱的内腔中,所述吸能构件的底端与安全舱底部框架的横梁抵触,所述吸能构件的顶端与导向杆抵触。
7.如权利要求1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舱还包括活动支柱,所述安全舱底部框架的横梁和安全舱顶部框架的横梁上分别设置有滑轨,所述活动支柱的上下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的滑轨内并能够水平滑动。
8.如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安全舱底部框架的横梁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安全舱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由吸能构件构成。
9.如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分散架的上部设置有一面板形成桌面,所述冲击分散架和安全舱顶部框架之间设置有抽屉。
10.如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抗冲击安全防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构件采用具有吸能特性的铝合金材料制成。
CN201320775007.1U 2013-11-29 2013-11-29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944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75007.1U CN203694442U (zh) 2013-11-29 2013-11-29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75007.1U CN203694442U (zh) 2013-11-29 2013-11-29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94442U true CN203694442U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44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75007.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94442U (zh) 2013-11-29 2013-11-29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9444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67449A (zh) * 2013-11-29 2015-06-03 吴庆龙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67449A (zh) * 2013-11-29 2015-06-03 吴庆龙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CN104667449B (zh) * 2013-11-29 2018-07-31 吴庆龙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782541A (en) Earthquake protective bed
CN103140150B (zh) 抗冲击结构
CN207920039U (zh) 一种带有缓冲防护功能的建筑吊篮
CN210529477U (zh) 一种摇摆式桥墩支座
CN104389350B (zh) 一种万向铰抗拉隔震支座
Monfared et al.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eismic base isolation from practical perspective
CN209011358U (zh) 一种sma自复位隔震支座
CN203694442U (zh)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CN104667449B (zh)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
CN108252433B (zh) 一种用于防震的组装式墙体
CN201406850Y (zh) 避震装置
CN201175151Y (zh) 多棱体防震床
CN107939134B (zh) 一种智慧城市中的抗震的建筑结构
CN206385446U (zh) 一种桥梁用防震减震装置
CN201899068U (zh) 一种抗震桌钢结构
CN104790437B (zh) 一种基础隔离装置
CN208137571U (zh) 一种地震应急逃生舱
CN102251698A (zh) 薄板制旋转薄壳双联式房屋防地震安全生存设置
CN102191871B (zh) 薄板制旋转薄壳式房屋防地震安全生存设置
CN201977288U (zh) 一种抗震床钢结构
CN215423758U (zh) 一种学生便捷取物公寓床
CN202131813U (zh) 地震救生仓
CN201452374U (zh) 一种防地震的救生床
CN201275378Y (zh) 地震逃生装置
CN204803924U (zh) 一种基础隔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73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