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92960U - 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 - Google Patents

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92960U
CN203692960U CN201420036507.8U CN201420036507U CN203692960U CN 203692960 U CN203692960 U CN 203692960U CN 201420036507 U CN201420036507 U CN 201420036507U CN 203692960 U CN203692960 U CN 2036929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holder
automatic return
track
retur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3650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瑞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hengde Preci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hengde Preci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hengde Preci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hengde Preci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3650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929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929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9296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其包含:一固定座机构,固定座机构设有轨道,轨道设有被卡部,一缓冲棒机构,缓冲棒机构一端系可滑移地穿设于固定座机构内;一释放装置,释放装置包含有释放爪与带动件,带动件系可滑动地设置于固定座机构其轨道上,释放爪则与带动件相轴接,带动件一侧与缓冲棒机构另一端相套接结合,释放爪设有推抵部,释放爪于推抵部下方设有卡部;一拨杆,用以卡抵该释放爪其凹槽,带动该释放装置在固定座机构其轨道上移动;释放爪设有与该固定座机构其被卡部相对应的卡部,本创作利用切换该卡部与被卡部之间的卡抵或分离,较为简化的结构实现自动回归的功能,使本创作达到降低制作成本与提高产品可靠度。

Description

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滑轨的自动回归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用于滑轨的自动回归装置,请参阅图1所示,其包含:一固定座11,该固定座11可供设置于滑轨机构2其外滑轨21内,其中该滑轨机构2尚可包含有一中滑轨22与一内滑轨23,其中该滑轨机构2之细部结构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于此不再赘述;一滑动机构12,该滑动机构12与该固定座11相穿设,该滑动机构12设有旋转轴13,又该旋转轴13设有凸块14;一拨片15,该拨片15置设于该固定座11上,该拨片15与该滑轨机构2其内滑轨23相固设,又该拨片15设有凹口部16,该拨片15其凹口部16卡抵该滑动机构12其旋转轴13之凸块14;其动作原理系利用该拨片15之水平移位而可带动该旋转轴13其凸块14转动移位,而可控制切换该拨片15与该旋转轴13其凸块14之分离或结合卡抵,因而可切换该滑动机构12之拉伸定位或回归复位,进而可达到使滑轨可自动定位回归之目的。
前述装置虽可达到使滑轨可自动定位回归之目的,但该拨片15其凹口部16带动该旋转轴13其凸块14转动移位时,该凸块14其移位轨迹与拨片15其凹口部16之移位轨迹分别处于不同之水平面,此种动作方式对于两者之间的角度与位置之精密度要求较高,因此两者容易因角度或位置偏差而产生碰撞或动作不顺之情形,进而造成机构动作不顺与产品寿命降低;又,如欲减少此一动作不顺之情况,则必须于该凸块14上设有导角,且该拨片15其凹口部16也须设有相对应之斜面(角)抵部,如此其结构与加工程序将更为复杂,并因此提高产品成本;此外,当该旋转轴13其凸块14因动作异常而未能与拨片15其凹口部16相卡抵,致使回归功能失效时,该拨片15系透过一位于凹口部16外侧的失效回复凹口部17来卡抵并带动该凸块14,而可修复失效,惟为了与该凸块14的形状构造相对应,该失效回复凹口部17同样会有结构及加工程序复杂的问题,或容易因加工误差,导致失效修复的动作不顺等缺失,是故,如何发展一种结构简便且具有可靠的失效回复功能之滑轨自动回归装置,即为本案创作人所欲解决之技术困难点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之滑轨回归装置,因其整体结构及失效修复机构均较为复杂,导致产品制作成本提高,且易有动作不顺之缺失,因此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发展一种结构简便又能提升失效修复可靠度之滑轨自动回归装置。
为达成以上之目的,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其包含:
一固定座机构,该固定座机构设有一轨道,该轨道设有一被卡部,又该固定座机构一侧设有一拉簧,该拉簧一端与该固定座机构相固设;
一缓冲棒机构,该缓冲棒机构一端系可滑移地穿设于该固定座机构内;
一释放装置,该释放装置包含有一释放爪与一带动件,该带动件系可滑动地设置于该固定座机构其轨道上,该释放爪则与该带动件相轴接,且该带动件系位于该释放爪与缓冲棒机构之间,又该带动件一侧与该缓冲棒机构另一端相套接结合,又该释放装置系位于该缓冲棒机构与轨道其被卡部之间,该带动件一侧与拉簧另一端相固设,该释放爪设有一推抵部,该释放爪设有一挡抵块,该挡抵块与推抵部之间形成一凹槽,又该推抵部下方设有一与该被卡部相对应的卡部,该释放爪设有一失效回复件,该失效回复件具有一斜面部,该斜面部于靠近挡抵块的一侧设有一具有弯折部的抵部;
一拨杆,该拨杆可组设并固定于滑轨机构其内滑轨或是设置于使用该滑轨机构的家具之抽屉上,藉此,俾当该内滑轨或抽屉移动时即可同时带动该拨杆移动,又该拨杆系用以卡抵该释放爪其凹槽,俾使该拨杆可带动该释放装置在该固定座机构其轨道上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其中该固定座机构包含有一固定座本体与一延伸座,该延伸座系延伸连接于该固定座本体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其中该固定座本体下方设有一容置空间,且该延伸座一端系套设于该固定座本体其容置空间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其中该固定座本体与延伸座两者为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其中该固定座本体与延伸座两者为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其中该延伸座设有一平台,该平台远离该固定座本体的一端设有一圆弧弯角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其中该挡抵块设有一与该固定座机构其圆弧弯角部相对应的圆弧爪部。
本实用新型藉由该释放爪设有与该固定座机构其被卡部相对应的卡部,而只需利用切换该卡部与被卡部之间的卡抵或分离,即可以较为简化的结构实现自动回归的功能,俾可避免习用因结构复杂,容易导致动作不顺与制作成本提高之缺失,进而使本实用新型可达到降低制作成本与提高产品可靠度之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释放装置之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视角之组合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于滑轨拉伸之动作前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于滑轨拉伸之动作后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于滑轨回归之动作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修复自动回归失效之动作前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修复自动回归失效之动作后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 11、固定座;12、滑动机构;13、旋转轴;14、凸块;15、拨片;16、凹口部;17、失效回复凹口部;2、滑轨机构;21、外滑轨;22、中滑轨;23、内滑轨; 3、固定座机构;31、固定座本体; 311、容置空间;312、第一固定部;32、延伸座;321、轨道;322、圆弧弯角部;323、被卡部;324、平台;33、拉簧;4、缓冲棒机构;411、结合部;5、释放装置;51、释放爪;511、被轴接部;512、推抵部;513、右抵靠面;514、挡抵块;515、左抵靠面;516、圆弧爪部;517、卡部;52、带动件;521、被结合部;522、第二固定部;523、轴接部;53、凹槽;54、失效回复件;541、斜面部;542、抵部;543、失效回复空间;544、弯折部;6、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2、图3所示,本创作系提供一种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其包含:
一固定座机构3,该固定座机构3可组设并固定于滑轨机构其外滑轨或是设置于使用该滑轨机构的家具(如具有抽屉的桌子或柜子)上,该滑轨机构的细部构造及其与本创作的组构方式系属先前技术且非本案技术特征,故在此不予详述,该固定座机构3包含有一固定座本体31与一延伸座32,该延伸座32系延伸连接于该固定座本体31一侧,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该固定座本体31与延伸座32两者可为一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座本体31下方设有一容置空间311,且该延伸座32一端系套设于该固定座本体31其容置空间311内部,又该固定座本体31一端设有一第一固定部312,该延伸座32设有一平台324,该平台324远离该固定座本体31的一端设有一圆弧弯角部322,又该平台324下方设有一轨道321,该轨道321靠近圆弧弯角部322设有一被卡部323,而如图5所示,该延伸座32一侧设有一拉簧33,该拉簧33一端与该固定座本体31其第一固定部312相固设,而如图2所示。
一缓冲棒机构4,该缓冲棒机构4一端系可滑移地穿设于该固定座本体31内,该缓冲棒机构4另一端设有一结合部411,此外,该缓冲棒机构4之其余细部构造均为本领域之技术人员所熟知,于此不再赘述。
一释放装置5,该释放装置5包含有一释放爪51与一带动件52,该带动件52系可滑动地设置于该固定座机构3其轨道321上,该释放爪51则与该带动件52相轴接,且该带动件52系位于该释放爪51与缓冲棒机构4之间,又该带动件52一侧设有一被结合部521,用以供该缓冲棒机构4之结合部411相套接结合,藉此,俾使该释放爪51可带动带动件52在固定座机构3其平台324上方移动,同时也使该释放爪51可相对该带动件52转动,又该释放装置5系位于该缓冲棒机构4与轨道321其被卡部323之间,另,请再配合参阅图5所示,该带动件52一侧设有一第二固定部522,该第二固定部522与拉簧33另一端相固设,此外,请再配合参阅图4所示,该带动件52设有一轴接部523,该轴接部523可为轴杆,该释放爪51设有一被轴接部511,该释放爪51其被轴接部511与带动件52其轴接部523相轴接,该被轴接部511可为轴孔,该释放爪51设有一推抵部512,该推抵部512一侧具有一右抵靠面513,该释放爪51设有一挡抵块514,该挡抵块514一侧具有一左抵靠面515,且该左抵靠面515与推抵部512其右抵靠面513两者相对,而使该左抵靠面515与右抵靠面513两者之间形成一凹槽53,又该挡抵块514设有一与该固定座机构3其圆弧弯角部322相对应的圆弧爪部516,又该释放爪51于推抵部512下方设有一与被卡部323相对应的卡部517,该卡部517可于轨道321内滑移,请再参阅图4所示,该释放爪51设有一失效回复件54,且该挡抵块514系位于失效回复件54及推抵部512之间,又该推抵部512则位于失效回复件54与带动件52之间,该失效回复件54具有一斜面部541,该斜面部541于靠近挡抵块514的一侧设有一具有弯折部544的抵部542,藉此,而使该抵部542与挡抵块514之间形成一失效回复空间543。
一拨杆6,该拨杆6可组设并固定于滑轨机构其内滑轨或是设置于使用该滑轨机构的家具之抽屉上,藉此,俾当该内滑轨或抽屉移动时即可同时带动该拨杆6移动,请再配合参阅图6所示,又该拨杆6系用以卡抵该释放爪51其凹槽53,俾使该拨杆6可带动该释放装置5在该固定座机构3其轨道321上移动。
请参阅图6与图7所示,俾当用户将采用本创作的抽屉往外拉出时,此时该释放爪51会因被拨杆6带动往外拉出,当释放爪51移动到圆弧弯角部322的位置时,藉由该释放爪51与带动件52相轴接,拨杆6可带动释放爪51转动,而使该挡抵块514其圆弧爪部516顺着该平台324其圆弧弯角部322方向转动,俾使拨杆6不再与释放爪51其凹槽53相卡抵,此时用户即可继续将抽屉向外拉出,同时,请再配合参阅图2所示,该固定座机构3其拉簧33则会处于被拉伸的紧张状态而会储存有一反向弹力,并藉由释放爪51之卡部517卡抵该轨道321之被卡部323,即可使拉簧33可保持拉伸的状态,而如图7所示;请再参阅图2与图8所示,若用户开始将抽屉往内推回时,该抽屉即可带动拨杆6往内移动,而使该拨杆6可重新卡抵该凹槽53,藉由该释放爪51与带动件52相轴接,该拨杆6即可带动该释放爪51转动,而使该释放爪51的卡部517可脱离该被卡部323,该拉簧33便可释放其反向弹力,而使拉簧33可带动该释放装置5与拨杆6朝靠近缓冲棒机构4的方向滑动移位,而使本创作可于关闭抽屉时达到令滑轨自动回归复位之效果。
请参阅图5与图8所示,藉由该释放爪51设有与该固定座机构3其被卡部323相对应的卡部517,而使本创作只需利用切换该卡部517与被卡部323之间的卡抵或分离,即可以较为简化的结构实现自动回归的功能,俾可避免习用因结构复杂,容易导致动作不顺与制作成本提高之缺失,进而使本创作可达到降低制作成本与提高产品可靠度之功效。
请参阅图9和图10所示,俾当该拨杆6因机构动作异常而未能与该释放爪51之凹槽53相卡抵,致使自动回归功能失效时,藉由该释放爪51之失效回复件54设有斜面部541,用户即可将抽屉向内推回,而令该拨杆6朝释放爪51方向相对运动,即可使拨杆6顺着该斜面部541滑动,直到该拨杆6进入失效回复空间543内并卡抵该抵部542,此时,用户即可将抽屉向外拉出,俾使拨杆6可带动释放装置5向外移动并重新卡抵该被卡部323,如此即可修复该释放爪51之失效状态,而使本创作可以较简单的结构达到失效回复的功能,进而使本创作可兼具达到更佳简化产品构造之功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其包含: 一固定座机构,该固定座机构设有一轨道,该轨道设有一被卡部,又该固定座机构一侧设有一拉簧,该拉簧一端与该固定座机构相固设;
一缓冲棒机构,该缓冲棒机构一端系可滑移地穿设于该固定座机构内;
一释放装置,该释放装置包含有一释放爪与一带动件,该带动件系可滑动地设置于该固定座机构其轨道上,该释放爪则与该带动件相轴接,且该带动件系位于该释放爪与缓冲棒机构之间,又该带动件一侧与该缓冲棒机构另一端相套接结合,又该释放装置系位于该缓冲棒机构与轨道其被卡部之间,该带动件一侧与拉簧另一端相固设,该释放爪设有一推抵部,该释放爪设有一挡抵块,该挡抵块与推抵部之间形成一凹槽,又该释放爪于推抵部下方设有一与该被卡部相对应的卡部,该释放爪设有一失效回复件,该失效回复件具有一斜面部,该斜面部于靠近挡抵块的一侧设有一具有弯折部的抵部;
一拨杆,用以卡抵该释放爪其凹槽,俾可带动该释放装置在固定座机构其轨道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座机构包含有一固定座本体与一延伸座,该延伸座系延伸连接于该固定座本体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座本体下方设有一容置空间,且该延伸座一端系套设于该固定座本体其容置空间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座本体与延伸座两者为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座本体与延伸座两者为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延伸座设有一平台,该平台远离该固定座本体的一端设有一圆弧弯角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挡抵块设有一与该固定座机构其圆弧弯角部相对应的圆弧爪部。
CN201420036507.8U 2014-01-21 2014-01-21 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929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36507.8U CN203692960U (zh) 2014-01-21 2014-01-21 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36507.8U CN203692960U (zh) 2014-01-21 2014-01-21 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92960U true CN203692960U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43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36507.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92960U (zh) 2014-01-21 2014-01-21 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9296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50657A (zh) * 2014-01-21 2014-04-30 苏州升德精密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
CN109764614A (zh) * 2018-12-21 2019-05-17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抽屉装配结构及具有其的冰箱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50657A (zh) * 2014-01-21 2014-04-30 苏州升德精密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
CN103750657B (zh) * 2014-01-21 2016-03-02 苏州升德精密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
CN109764614A (zh) * 2018-12-21 2019-05-17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抽屉装配结构及具有其的冰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8333B (zh) 滑轨装置
CN102587770B (zh) 回归缓冲装置
CN203692960U (zh) 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
CN102949018B (zh) 具有连动定位构造的滑轨总成
JP2010259782A5 (zh)
JP2012505326A5 (zh)
CN104490139A (zh) 一种滑轨回归缓冲机构改良结构
JP3174031U (ja) スライドレール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連接構造
CN103445558A (zh) 一种活动沙发电动摇椅机械伸展装置
CN104358866A (zh) 一种驻车机构、变速器及汽车
CA3099894A1 (en) Slid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seat
CN101791790B (zh) 弹簧装配机
CN202341385U (zh) 滑轨的定位回归装置
CN103750657B (zh) 一种自动回归装置改良结构
RU2018114630A (ru) Система быстрого сцепления и расцепления гусеничного блока с шасси гусеничной машины, в частности гусеничного трубоукладчика
CN204181277U (zh) 一种活动沙发机械伸展装置
CN104116336B (zh) 一种滑轨的定位回归机构
CN202672937U (zh) 回归缓冲装置
CN203885061U (zh) 滑轨回归缓冲结构
CN102366244B (zh) 一种滑轨的定位结构
CN204306405U (zh) 滑轨回归缓冲机构改良结构
CN104013223A (zh) 一种滑轨回归缓冲结构
CN104720419A (zh) 一种活动沙发机械伸展装置
CN201841168U (zh) 锁紧装置
CN204714450U (zh) 一种顶升装置用气缸同步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302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