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66985U - 一种变距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距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66985U
CN203666985U CN201420059616.1U CN201420059616U CN203666985U CN 203666985 U CN203666985 U CN 203666985U CN 201420059616 U CN201420059616 U CN 201420059616U CN 203666985 U CN203666985 U CN 2036669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nchronous pulley
side lever
sliding part
fin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5961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华东
许剑
吴奇才
赵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 Rui Tyke Jiangsu Unmanned Vehic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 Rui Tyke Jiangsu Unmanned Vehic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 Rui Tyke Jiangsu Unmanned Vehic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Ai Rui Tyke Jiangsu Unmanned Vehic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5961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669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669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6698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变距飞行器,包括:支架;安装于所述支架上的多个旋翼,所述每个旋翼包括驱动轴、第一翼片、第二翼片、桨毂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上,且位于所述桨毂的下方,所述驱动部还包括可驱动所述第一滑动件上升的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第二滑动件、变距摇臂、连杆和舵机,所述第二滑动件的两侧对称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变距摇臂具有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支臂和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部的第二支臂。本实用新型的变距摇臂为双推结构,使得变距摇臂作用于第二滑动件上的力对称,增大了动力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变距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航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变距的多轴飞行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技术方案中的多轴飞行器的每个轴由相应的螺旋桨和驱动相应螺旋桨的电机组成。飞行器飞行的姿态保持和机动动作是通过飞行控制系统分别控制各个电机转速(现有多轴飞行器的各个电机的转动方向是成对相反的,以抵消自旋力矩)来达成对飞行器姿态和动作控制的。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姿态包括水平,倾斜。机动动作包括平飞,上升,下降,自旋(绕自身Z轴、即机体结构水平面的垂直轴)。多轴飞行器的上升与下降动作是使所有电机的转速同步提升或下降来实现;飞行器的水平飞行是成对得增加对角线上两个电机的转速差使飞机保持一定水平倾斜姿态沿该对角线的由高转速电机指向低转速电机方向移动来实现的;顺时针(逆时针)自旋是同时增加(减少)整机所有顺时针(逆时针)转动电机转速且同时减少(增加)整机所有逆时针(顺时针)转动电机转速来实现的。把每个电机驱动的螺旋桨产生的升力作为一个大小不同的作用力,把每个电机的转速作为一个个正反力矩,控制飞机的姿态和动作就是不断增减各个作用力的大小和各个力矩的大小来实现的。
现有技术方案是通过每个螺旋桨单独用电动机驱动的,航空无刷电机由于其工作原理导致无法让所有电机的转速保持一致,而现有的制造工艺让各个电机的转速差异更大。现有的技术方案中,倘若全部电机转速一致或者差异很小,非常有利于当前使用的各类飞行控制软件来对其进行控制,此时整机的电能利用效率最高。倘若各个电机的转速差异很大,就会加重飞行控制软件的负担,因为它要让一个天生就非常不稳定的飞行平台保持稳定。虽然这样也能飞行,但是如果配合各种不同的机动动作,飞控将进行非常频繁的各个电机转速控制,加快整机的电能消耗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多轴飞行器,解决现有技术中无人飞行器重量大、航拍不清晰、电力消耗快、旋翼同步性难控制以及无法变距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变距飞行器,包括:
支架;
安装于所述支架上的多个旋翼,所述每个旋翼包括驱动轴、第一翼片、第二翼片、桨毂和驱动部,所述桨毂固定于所述驱动轴上,所述第一翼片和第二翼片对称设于所述桨毂的两侧,所述驱动部可同时作用于所述第一翼片和第二翼片并驱动所述第一翼片和第二翼片沿相反的时针方向翻动,
所述桨毂的两侧分别可转动设有第一桨夹头和第二桨夹头,所述第一翼片和第二翼片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桨夹头和第二桨夹头上,
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上,且位于所述桨毂的下方,所述第一滑动件于驱动轴的对称两侧分别延伸有第一蟹爪和第二蟹爪,所述第一桨夹头和第二桨夹头分别设有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第一蟹爪之间可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转动部和第二蟹爪之间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驱动部还包括可驱动所述第一滑动件上升的动力装置,
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第二滑动件、变距摇臂、连杆和舵机,所述第二滑动件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滑动件的下方,所述变距摇臂可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摇臂的一端与第一滑动件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连接于所述舵机和摇臂的另一端之间,
所述第二滑动件的两侧对称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变距摇臂具有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支臂和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部的第二支臂。
优选的,在上述的变距飞行器中,所述支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之间的主杆,所述主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的中部。
优选的,在上述的变距飞行器中,还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驱动系统包括一电机和四个旋翼,所述四个旋翼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的四个端部,所述电机通过同步传动机构驱动所述多个旋翼同步进行转动,所述同步传动机构包括可被所述电机驱动转动的主轴,所述主轴与每个旋翼之间分别设有一同步传动皮带,所述同步传动皮带设于所述第一侧杆或第二侧杆内。
优选的,在上述的变距飞行器中,所述旋翼和主轴上分别固定有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所述同步传动皮带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上,所述同步传动皮带的内表面设有齿槽,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的外表面分别设有与所述同步传动皮带内表面相啮合的齿槽。
优选的,在上述的变距飞行器中,所述支架还包括四个第一支架,所述四个第一支架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的四个端部,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一保护空间,所述第一同步带轮设于所述第一保护空间内。
优选的,在上述的变距飞行器中,所述支架还包括两个第二支架,所述两个第二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杆与主杆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杆与主杆之间,所述第二支架具有第二保护空间,所述第二同步带轮设于所述第二保护空间内。
优选的,在上述的变距飞行器中,所述同步传动皮带的两侧设有导轮。
优选的,在上述的变距飞行器中,所述主轴和电机之间连接有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三同步带轮和第四同步带轮,所述第三同步带轮固定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四同步带轮固定于所述主轴上,所述第三同步带轮和第四同步带轮之间连接有第二同步传动皮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无人飞行器设置有一个电机,并通过该电机驱动所有的旋翼同步进行转动,由于仅设置一个电机,成本低,重量轻;而且相对于多个电机,一个电机所产生的高频振动对航拍清晰度的影响得到较大的削弱;另外,通过一个电机同时驱动所有旋翼进行转动,各旋翼同步性几乎完全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变距旋翼可以在转速一段范围内通过改变螺距而起到使翼片气动力最优的作用,相对于螺距不可变的飞行器,本实用新型的飞行器具有更高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将同步传动皮带设置于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中间的腔体中,第一同步带轮设于第一支架的第一保护空间内,在飞行器意外发生碰撞时,可有效保护同步传动皮带和第一同步带轮。另外通过设置导轮,可有效限制皮带之间的间距,避免其与第一侧杆或第二侧杆的接触。
变距摇臂为双推结构,使得变距摇臂作用于第二滑动件上的力对称,增大了动力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飞行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飞行器的侧视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驱动系统的立体爆炸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旋翼的立体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旋翼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图1至图5所示,飞行器包括支架10、以及安装于支架上的驱动系统20和旋翼30。
支架10为一支撑平台,其下方可以固定有起落架、航拍云台等,其上方可以承载电源、电路板等部件。
支架1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侧杆11和第二侧杆12,第一侧杆11和第二侧杆12是两根长度相同、直径相同的空心圆杆。第一侧杆11和第二侧杆12之间固定有主杆13,主杆13为一空心圆杆,其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侧杆11和第二侧杆12的中间位置,且主杆13优选垂直于第一侧杆11和第二侧杆12。
支架10还包括四个第一支架14,四个第一支架14分别安装于第一侧杆11和第二侧杆12的四个端部,第一支架14的中部形成有第一保护空间141。
支架10还包括两个第二支架15,两个第二支架15分别固定于第一侧杆11与主杆13之间、以及第二侧杆12与主杆13之间,第二支架15中部形成有第二保护空间151。
在其他实施例中,主杆13也可以不垂直于第一侧杆11和第二侧杆12。第一侧杆11、第二侧杆12以及主杆的材质优选为碳纤维,易于想到的是,在满足支撑强度的前提下,第一侧杆11、第二侧杆12以及主杆13可以采用其他材质,例如铝材质,越轻越好。
上述的支架10,仅仅采用三根圆杆呈H形固定,结构简单,而且最大化的降低了重量。
参图3所示,驱动系统20包括一电机21、第三同步带轮22、第四同步带轮23、第二同步传动皮带24和一主轴25。第三同步带轮22安装于电机21的输出轴上,主轴25转动设于主杆13内,第四同步带轮23套设于主轴25上并与主轴25固定,第三同步带轮22位于第四同步带轮23的正上方,第三同步带轮22和第四同步带轮23之间通过第二同步传动皮带24实现联动。为了防止第二同步传动皮带24与第三同步带轮22以及第四同步带轮23之间打滑,第二同步传动皮带24的内表面与第三同步带轮22的外表面之间设有相啮合的齿槽,第四同步带轮23的外表面也设有与第二同步传动皮带24内表面相啮合的齿槽。
电机21由电源进行供电,电机21可以直接驱动第三同步带轮22进行转动,第三同步带轮22通过第二同步传动皮带24驱动第四同步带轮23进行转动,第四同步带轮23转动进而带动主轴25进行转动。
旋翼30安装于第一支架14上,每个旋翼30包括一沿竖直方向的驱动轴31,驱动轴31的底端套设并固定一第一同步带轮32,第一同步带轮32保护性地设于第一保护空间141内。主轴25上固定有四个第二同步带轮26,每个第二同步带轮26与对应旋翼的第一同步带轮32之间设有一同步传动皮带27,同步传动皮带27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同步带轮32和第二同步带轮26上,同步传动皮带27的内表面设有齿槽,第一同步带轮32和第二同步带轮26的外表面分别设有与同步传动皮带27内表面相啮合的齿槽。主轴25的两端各设有两个第二同步带轮26,其中位于一端的两个第二同步带轮26保护性地设于第二保护空间151内,且位于一端的两个第二同步带轮26紧靠设置,优选为一体成型。
同步传动皮带27要穿过第一侧杆11和第二侧杆12内部,为了配合减速作用,第一同步带轮32的直径设置比较大,使得同步传动皮带27易与第一侧杆11或第二侧杆12的内壁表面或开口处发生接触,在高速运转时,同步传动皮带27很容易损坏。为了提高同步传动皮带的使用寿命,在同步传动皮带27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对导轮28,每一对导轮28设置于同步皮带27的两侧,以控制同步皮带端部的间距,从而避免同步传动皮带27与第一侧杆11或第二侧杆12的接触,提高同步传动皮带27的使用寿命。
上述的驱动系统的作动原理如下:电机21由电源供电,直接带动第三同步带轮22进行转动;第三同步带轮22通过第二同步传动皮带24进一步带动第四同步带轮23进行转动,通过调整第三同步带轮22和第四同步带轮23的直径比,可以控制转速比;由于第四同步带轮23与主轴25固定,因此可进一步带动主轴25进行转动;主轴25带动固定于主轴上的四个第二同步带轮26进行同步转动,每个第二同步带轮26又分别通过一个同步传动皮带27带动相应的第一同步带轮32进行转动,第一同步带轮32进而带动相应的翼片转动。
通过一个电机将驱动力输出至主轴,并控制主轴的转动,主轴通过四个同步传动皮带进一步将动力输出至四个旋翼。由此可以想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同样可以适用于具有其他数量旋翼的飞行器,主轴上可以依据旋翼的数量,对应设有相同数目的同步轮,例如:可以在主轴的中部增加一对第二同步带轮,同时,主杆的中部位置可以垂直固定一圆杆,该圆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一旋翼,如此,主轴可以同时驱动六个旋翼进行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无人飞行器设置有一个电机,并通过该电机驱动所有的旋翼同步进行转动,由于仅设置一个电机,成本低,重量轻;而且相对于多个电机,一个电机所产生的高频振动对航拍清晰度的影响得到较大的削弱;另外,通过一个电机同时驱动所有旋翼进行转动,同步性容易控制。
参图4和图5所示,旋翼30包括驱动轴31、第一同步带轮32、第一翼片331、第二翼片332、桨毂34和驱动部。
第一同步带轮32固定于驱动轴31的底端,在同步传动皮带27的驱动下,可带动驱动轴31一起转动。
桨毂34为一圆柱体,其轴线垂直驱动轴31的轴线,桨毂34的中部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通孔或凹槽,并通过该通孔或凹槽套设于驱动轴31的顶端形成固定,驱动轴31的转动可带动桨毂34一起转动。
桨毂34的两侧分别可转动设有第一桨夹头351和第二桨夹头352,第一桨夹头351和第二桨夹头352上分别设有夹持部,第一翼片331和第二翼片332分别通过螺钉可拆卸固定于两个夹持部上。
驱动部包括第一滑动件36,第一滑动件36套设于驱动轴31上,且位于桨毂34的下方,第一滑动件36于驱动轴31的对称两侧分别延伸有第一蟹爪361和第二蟹爪362,第一桨夹头351和第二桨夹头352分别设有第一转动部3511和第二转动部3521,第一转动部3511和第一蟹爪361之间可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件371,第二转动部3521和第二蟹爪362之间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件372。
驱动部还包括可驱动第一滑动件36上升的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包括第二滑动件381、变距摇臂382、连杆383和舵机384,第二滑动件381套设于驱动轴31上,且位于第一滑动件36的下方,变距摇臂382可转动安装于支架10上,且变距摇臂382的第一端与第一滑动件36可转动连接,连杆383连接于舵机和变距摇臂382的第二端之间。
第二滑动件381的两侧对称设有第一连接部3811和第二连接部3812,变距摇臂382具有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811的第一支臂3821和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部3812的第二支臂3822。
变距摇臂382在转动过程中,可同时作用于第二滑动件381的对称两侧,这种双推结构使得变距摇臂作用于第二滑动件381上的力对称了,即使在整套变距零件有间隙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两边旋翼旋转一周中不会出现升力周期性变化,同时增大了动力装置的使用寿命。
驱动部可同时作用于第一翼片331和第二翼片332并驱动第一翼片331和第二翼片332沿相反的时针方向翻动。从而实现对翼片螺距的控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变距多轴飞行器,其优点在于:
1、飞控系统不用再为了控制整机的姿态和动作而频繁改变各电机的转速,节省了整机的电力消耗,延迟了续航时间;
2、降低了对飞控软件的性能要求,使得多轴飞行器的飞控软件开发和使用成本降低很多;
3、单电机驱动的变距多轴飞行器在发生诸如坠毁时成本低,现有技术方案是每个电机通过硬连接每个螺旋桨,一旦坠毁时螺旋桨由于高转速惯性碰到任何物体即刻损坏,同时会进一步损毁与螺旋桨硬连接的各个电机,这样整机在修复过程中更换的零配件的成本将大大增加;
4、采用变距螺旋桨可以让电机在不同转速下使螺旋桨的气动力作用最优;
5、采用变距螺旋桨控制使飞机的动作姿态相应速度比现有技术方案灵敏很多,增加了飞机的机动性能,可以实现倒过来飞行;
6、采用变距螺旋桨,减少了对电机使用的损耗,延长了多轴飞行器的使用寿命;
7、H型的固定螺旋桨的机体横杆和机体纵杆有一定的柔性。当机体横杆的一端的螺旋桨变距增加推力时,将使机体横杆绕机体纵杆发生一定的变形,当然此变形在机体不对称的推力小时候将恢复。这种轻微且可以恢复的机体结构变形正是解决可变距多轴H型机体布局方案实现自旋动作的关键。
8、将同步传动皮带设置于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中间的腔体中,第一同步带轮设于第一支架的第一保护空间内,在飞行器意外发生碰撞时,可有效保护同步传动皮带和第一同步带轮。另外通过设置导轮,可有效限制皮带之间的间距,避免其与第一侧杆或第二侧杆的接触。
9、变距摇臂为双推结构,使得变距摇臂作用于第二滑动件上的力对称,增大了动力装置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变距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
安装于所述支架上的多个旋翼,所述每个旋翼包括驱动轴、第一翼片、第二翼片、桨毂和驱动部,所述桨毂固定于所述驱动轴上,所述第一翼片和第二翼片对称设于所述桨毂的两侧,所述驱动部可同时作用于所述第一翼片和第二翼片并驱动所述第一翼片和第二翼片沿相反的时针方向翻动,
所述桨毂的两侧分别可转动设有第一桨夹头和第二桨夹头,所述第一翼片和第二翼片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桨夹头和第二桨夹头上,
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上,且位于所述桨毂的下方,所述第一滑动件于驱动轴的对称两侧分别延伸有第一蟹爪和第二蟹爪,所述第一桨夹头和第二桨夹头分别设有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第一蟹爪之间可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转动部和第二蟹爪之间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驱动部还包括可驱动所述第一滑动件上升的动力装置,
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第二滑动件、变距摇臂、连杆和舵机,所述第二滑动件套设于所述驱动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滑动件的下方,所述变距摇臂可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摇臂的一端与第一滑动件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连接于所述舵机和摇臂的另一端之间,
所述第二滑动件的两侧对称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变距摇臂具有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支臂和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部的第二支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距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之间的主杆,所述主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距飞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驱动系统包括一电机和四个旋翼,所述四个旋翼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的四个端部,所述电机通过同步传动机构驱动所述多个旋翼同步进行转动,所述同步传动机构包括可被所述电机驱动转动的主轴,所述主轴与每个旋翼之间分别设有一同步传动皮带,所述同步传动皮带设于所述第一侧杆或第二侧杆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距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翼和主轴上分别固定有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所述同步传动皮带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上,所述同步传动皮带的内表面设有齿槽,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的外表面分别设有与所述同步传动皮带内表面相啮合的齿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距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四个第一支架,所述四个第一支架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的四个端部,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一保护空间,所述第一同步带轮设于所述第一保护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距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两个第二支架,所述两个第二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杆与主杆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杆与主杆之间,所述第二支架具有第二保护空间,所述第二同步带轮设于所述第二保护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距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传动皮带的两侧设有导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距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和电机之间连接有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三同步带轮和第四同步带轮,所述第三同步带轮固定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四同步带轮固定于所述主轴上,所述第三同步带轮和第四同步带轮之间连接有第二同步传动皮带。
CN201420059616.1U 2014-02-08 2014-02-08 一种变距飞行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669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59616.1U CN203666985U (zh) 2014-02-08 2014-02-08 一种变距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59616.1U CN203666985U (zh) 2014-02-08 2014-02-08 一种变距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66985U true CN203666985U (zh) 2014-06-25

Family

ID=50963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59616.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66985U (zh) 2014-02-08 2014-02-08 一种变距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669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6879A (zh) * 2014-02-08 2014-05-14 江苏艾锐泰克无人飞行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距飞行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6879A (zh) * 2014-02-08 2014-05-14 江苏艾锐泰克无人飞行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距飞行器
WO2015117509A1 (zh) * 2014-02-08 2015-08-13 杨华东 一种变距飞行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86879B (zh) 一种变距飞行器
CN103786878A (zh) 一种多轴飞行器
CN103935513B (zh) 多旋翼变距飞行器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3950537B (zh) 变距飞行器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2582832B (zh) 一种类扑翼飞行器
CN103786888A (zh) 变距飞行器
CN203753398U (zh) 一种多轴飞行器
CN1944091A (zh) 一种多功能飞行器
CN104816821A (zh) 水陆空三栖多旋翼飞行器
CN106477032A (zh) 多轴飞行器
CN102490897B (zh) 多驱动内嵌式旋翼载人直升机
CN104290904A (zh) 一种多旋翼飞行器
CN105059537B (zh) 无人机
US20100307290A1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gyroscopic propulsion and/or steering
CN106428552A (zh) 一种可倾转的多旋翼装置
CN208915439U (zh) 可变翼燕形仿真式无人机
CN203638099U (zh) 变距飞行器
CN205076036U (zh) 飞行器
CN200964040Y (zh) 一种多功能飞行器
CN203666985U (zh) 一种变距飞行器
CN103693195B (zh) 一种微型飞行器
CN203638092U (zh) 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
CN103786880A (zh) 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
CN105523172B (zh) 迎角控制系统及迎角控制方法
CN205768419U (zh) 适用于海陆空的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930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