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57303U -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57303U
CN203657303U CN201320891660.4U CN201320891660U CN203657303U CN 203657303 U CN203657303 U CN 203657303U CN 201320891660 U CN201320891660 U CN 201320891660U CN 203657303 U CN203657303 U CN 2036573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efrigerant
pipeline
fuel tank
vertical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9166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冰
邓宝军
李景富
荒井宪雄
平田甲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YUAN AIR CONDITIONER EQUIPMENT CO Ltd YANTAI CITY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NYUAN AIR CONDITIONER EQUIPMENT CO Ltd YANTAI CITY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YUAN AIR CONDITIONER EQUIPMENT CO Ltd YANTAI CITY,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RENYUAN AIR CONDITIONER EQUIPMENT CO Ltd YANTAI CITY
Priority to CN20132089166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573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573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5730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包括:分离单元;分离单元包括:立式热交换装置、出油管线、输油管线、第一驱动管线和第一引射装置;出油管线由上至下贯穿立式热交换装置;出油管线的上端口接于所述油箱的出油口,出油管线的下端口分别接于第一驱动管线的一端和输油管线的一端,本申请将富油冷媒与油箱中的高温润滑油进行热交换,使得富油冷媒中的冷媒吸热后蒸发变为气态,达到了分离冷媒与润滑油的目的,进而将分离后的冷媒和润滑油分别送回至相应的循环回路,实现了对润滑油的回收;大大提高了回收的润滑油的纯度,提高了回收效率,同时,还达到了冷却润滑油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在大型的蒸气压缩冷水机组中,压缩机是整个制冷循环系统的核心部件,其通过旋转部件对气态冷媒进行压缩;在压缩机运转过程中,用于润滑、冷却压缩机的旋转部件的润滑油常常会混入冷媒中,并随着冷媒的流动最终积聚在整个制冷循环系统中压力最低处,例如制冷循环中的蒸发器。这些混入冷媒中的润滑油附着在传热管的表面,增大了换热热阻,削弱了换热效果;同时使得返回至油箱用于润滑、冷却的油逐渐减少,最终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现有技术通常通过引射装置将上述混入冷媒中的润滑油直接回收至油箱。该引射装置包括驱动端、引射端和混合端;从驱动端高速流入的驱动源流经引射装置时会造成局部的低压,油与冷媒的混合流体从引射端被吸入,驱动源流体与油和冷媒的混合流体汇合后经混合端回流至油箱,完成油的回收。其中,驱动源通常采用压缩机排气口的高压冷媒与油雾的混合介质,使得回收至油箱中的润滑油中冷媒含量进一步增加。
上述油回收方法导致大量冷媒混入油箱,由于油箱内温度高使得混入的冷媒不断蒸发,蒸发的过程又将大量的油带入冷媒循环回路,甚至大于通过引射装置回收至油箱的油量,仍然无法避免油箱油量的减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以解决现有油回收方式易使大量冷媒混入油箱、进而润滑油更易被带入冷媒循环回路,无法真正达到油回收目的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应用于一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通过冷媒管线顺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压缩机设有一存储有润滑油的油箱,所述油箱底部设置一出油口,所述油箱内设置有一油泵;所述油泵用于将所述油箱中的润滑油从所述油箱的出油口泵出;所述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包括:分离单元;
所述分离单元包括:立式热交换装置、出油管线、输油管线、第一驱动管线和第一引射装置;
所述出油管线由上至下贯穿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所述出油管线的上端口接于所述油箱的出油口,所述出油管线的下端口分别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管线的一端和所述输油管线的一端;
所述输油管线的另一端接于待润滑部件;
所述第一引射装置的驱动端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管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引射装置的引射端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连通,以流入低温低压富油冷媒;所述第一引射装置的混合端与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的内腔连通;
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用于将流入的低温低压富油冷媒与所述出油管线内的高温高压润滑油进行热交换;
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的底部设有一回油口;所述回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
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的顶部设有冷媒出口;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连通。
优选的,所述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还包括回油单元;
所述回油单元包括:第二引射装置、第二驱动管线和回油管线;
所述第二驱动管线的一端接于所述出油管线的下端口;所述第二驱动管线的另一端接于所述第二引射装置的驱动端;
所述第二引射装置的引射端接于所述回油口;所述第二引射装置的混合端通过所述回油管线与所述油箱连通。
优选的,所述回油单元还包括浮子阀;
所述浮子阀设置于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内部、所述回油口处。
优选的,所述压缩机设置有调节吸气量大小的入口导叶;所述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还包括冷媒回流单元;
所述冷媒回流单元包括冷媒回流管线;
所述冷媒回流管线的一端接于所述冷媒出口,另一端接于所述入口导叶前端。
优选的,所述冷媒回流单元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电磁阀控制器;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处,用于检测所述蒸发器的出口处气态冷媒的第一压力;
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上部,用于检测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上部气态冷媒的第二压力;
所述第一电磁阀设置于连通所述第一引射装置的引射端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之间的管线上;
所述第二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冷媒回流管线上;
所述电磁阀控制器用于当所述第二压力与所述第一压力的差值大于第一设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当所述第二压力与所述第一压力的差值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大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优选的,所述第一引射装置的引射端与所述蒸发器通过富油冷媒输出管线连通。
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通过冷媒管线顺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压缩机设有一存储有润滑油的油箱,所述油箱底部设置一出油口,所述油箱内设置有一油泵;所述油泵用于将所述油箱中的润滑油从所述油箱的出油口泵出;还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
优选的,所述压缩机包括离心式压缩机。
优选的,所述蒸发器包括以下任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和降膜式蒸发器。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通过立式热交换装置,将富油冷媒与油箱中的高温润滑油进行热交换,使得富油冷媒中的冷媒吸热后蒸发变为气态,达到了分离冷媒与润滑油的目的,进而将分离后的冷媒和润滑油分别送回至相应的循环回路,实现了对混入冷媒中的润滑油的回收;上述热交换过程不需引入外部的热源和冷却介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大大减少了润滑油回收的成本,提高了回收的润滑油的纯度,提高了回收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问题。同时,本申请在通过上述热交换过程实现润滑油回收的同时,还达到了冷却润滑油的目的,冷却后的润滑油可重新用于待润滑部件的润滑、冷却,从而不再需要为实现润滑油的循环利用而单独设置润滑油冷却装置,大大减少了润滑油冷却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以解决现有油回收方式易使大量冷媒混入油箱、进而润滑油更易被带入冷媒循环回路,无法真正达到油回收目的的问题。
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应用于一制冷系统。
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3、膨胀装置4和蒸发器2;压缩机1、冷凝器3、膨胀装置4和蒸发器2通过冷媒管线顺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冷媒在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循环过程如下:
气态冷媒由蒸发器2进入压缩机1,被压缩机压缩,温度、压力升高,经管线10排出至冷凝器3;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冷凝器3中被冷却,凝结为液态,经管线30;高温高压液态冷媒流经膨胀装置4时,压力下降,一部分气化吸热,使另一部分被进一步冷却;被冷却后的低温液态冷媒经管线40进入蒸发器2;低温液态冷媒在蒸发器2中与高温待冷却介质发生热交换,使高温待冷却介质被冷却、达到制冷目的,同时冷媒被蒸发为气态,经管线20返回至压缩机1。
压缩机1使用旋转部件对气态冷媒进行压缩,在高速旋转中,这些旋转部件都需要通过润滑油进行润滑冷却。压缩机1设有一油箱19,以存储用于润滑冷却上述旋转部件的润滑油;油箱19底部设置一出油口19a,油箱19内设置有一油泵18;在油泵18的作用下,油箱19中的润滑油从油箱19的出油口19a泵出,经管线输送至上述旋转部件。气态冷媒在流经压缩机1时,通常会带走部分润滑油,形成富油冷媒,在冷媒循环回路中循环。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包括分离单元,用于对上述富油冷媒中的冷媒和润滑油进行分离;分离单元包括:立式热交换装置5、出油管线12、输油管线17、第一驱动管线13a和第一引射装置8a。
出油管线12由上至下贯穿立式热交换装置5;出油管线12的上端口接于油箱19的出油口19a,出油管线12的下端口分别接于第一驱动管线13a的一端和输油管线17的一端;输油管线17的另一端接于待润滑部件(即压缩机1中的旋转部件)。
第一引射装置8a的驱动端接于第一驱动管线13a的另一端;第一引射装置8a的引射端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连通,以流入低温低压富油冷媒;第一引射装置8a的混合端与立式热交换装置5的内腔连通。
立式热交换装置5用于将流入的低温低压富油冷媒与出油管线12内的高温高压润滑油进行热交换,所述低温低压富油冷媒中的冷媒吸热蒸发,变为气态,累积于立式热交换装置5的上部,冷媒蒸发后剩余的润滑油累积于立式热交换装置5的下部。
立式热交换装置5的底部设有一回油口5a;回油口5a与油箱19连通,以将分离得到的纯净的润滑油送回至油箱19。
立式热交换装置5的顶部设有冷媒出口5b;冷媒出口5b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连通,以将分离得到的纯净的气态冷媒送回至所述冷媒循环回路。
上述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润滑、冷却旋转部件后的润滑油温度升高、在油泵18的作用下,由油箱19的出油口19a泵出,进入出油管线12,此时润滑油的温度、压力都较高。
第一引射装置8a以来自出油管线12的高压润滑油流体为驱动源,将冷媒循环回路中的低温低压富油冷媒从第一引射装置8a的引射端吸入;高压润滑油与富油冷媒混合后,经第一引射装置8a的混合端输出至立式热交换装置5的内腔。
由于出油管线12贯穿立式热交换装置5的内腔,故油箱19中泵出的高温润滑油沿出油管线12流经立式热交换装置5时,与立式热交换装置5内腔中的低温富油冷媒发生热交换;由于冷媒的沸点远低于润滑油的沸点,故低温富油冷媒吸热后,其中的冷媒首先蒸发,变为气态,从而与润滑油分离;分离得到的纯净的气态冷媒累积于立式热交换装置5的上部,经过冷媒出口5b送回至冷媒循环回路,分离得到的纯净的润滑油累积于立式热交换装置5的下部,经回油口5a送回至油箱19。同时,通过上述热交换过程,出油管线12中的高温润滑油被冷却,经输油管线17输送至待润滑部件,以对待润滑部件进行润滑、冷却。
由上述结构及工作过程可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立式热交换装置,将富油冷媒与油箱中的高温润滑油进行热交换,使得富油冷媒中的冷媒吸热后蒸发变为气态,达到了分离冷媒与润滑油的目的,进而将分离后的冷媒和润滑油分别送回至相应的循环回路,实现了对混入冷媒中的润滑油的回收;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大大提高了回收的润滑油的纯度,提高了回收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问题。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热交换过程在实现润滑油回收的同时,还达到了冷却润滑油的目的,冷却后的润滑油可重新用于待润滑部件的润滑、冷却,从而不再需要为实现润滑油的循环利用而单独设置润滑油冷却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不需引入外部的热源和冷却介质,以富油冷媒为冷流体、来自油箱的润滑油为热流体进行热交换,冷热流体互为对方换热的副产品,实现了能量的合理、有效转换,大大减少了润滑油回收、润滑油冷却的成本。
由于润滑油混入冷媒中后,大多积聚于蒸发器中,故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蒸发器为富油冷媒的输出点,即第一引射装置的引射端与蒸发器通过富油冷媒输出管线连通,富油冷媒从蒸发器中流出,经富油冷媒输出管线,进入第一引射装置。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了另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其至少包括分离单元和回油单元。
其中,分离单元包括立式热交换装置5、出油管线12、输油管线17和第一引射装置8a;具体结构可参照上文实施例所述,特别的,第一引射装置8a的引射端与蒸发器2通过富油冷媒输出管线9连通。
回油单元包括:第二引射装置8b、第二驱动管线13b和回油管线14。
具体的,第二驱动管线13b的一端接于出油管线12的下端口;第二驱动管线13b的另一端接于第二引射装置8b的驱动端;第二引射装置8b的引射端接于立式热交换装置5的回油口5a;第二引射装置8b的混合端通过回油管线14与油箱19连通。
上述回油单元用于将立式热交换装置5中分离得到的纯净的润滑油输送回至油箱19,其原理为:
第二引射装置8b以来自出油管线12的高压润滑油流体为驱动源,将立式热交换装置5中分离得到的润滑油从第二引射装置8b的引射端吸入;高压润滑油流体与分离得到的润滑油混合后,经第二引射装置8b的混合端输出至油箱19。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上述回油单元还包括浮子阀43;浮子阀43设置于立式热交换装置5内部、回油口5a处。当立式热交换装置5内积存的润滑油量达到一定量后,在浮力作用下,浮子阀43开启,润滑油被引射装置8b吸入;随着积存润滑油减少,浮力减小,当减小至一定值后,浮子阀43关闭。
另外,如图2所示,压缩机1的入口处设置有入口导叶7,通过调节入口导叶7的开度可以控制压缩机吸气量的大小,从而达到调节负荷的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还包括冷媒回流单元,用于将立式热交换装置5分离得到的气态冷媒送回至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冷媒回流单元至少包括冷媒回流管线11;冷媒回流管线11的一端接于立式热交换装置5的冷媒出口5b,另一端接于入口导叶7的前端。
气态冷媒从蒸发器2上部经管线20被吸入压缩机1,故压缩机1的入口处,即入口导叶7的前端的压力低于蒸发器2上部的压力;而立式热交换装置5内的压力取决于富油冷媒与高温润滑油的换热平衡温度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该冷媒饱和压力远大于入口导叶7的前端的压力,二者间的压力差促使立式热交换装置5内的气态冷媒沿冷媒回流管线11回流至入口导叶7前端,与从蒸发器2上部吸入的气态冷媒合流,继续参与冷却循环。
进一步的,为提高立式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效率,使冷媒回流控制更加精确,所述冷媒回流单元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40a、第二压力传感器40b、第一电磁阀41、第二电磁阀42和电磁阀控制器。
第一压力传感器40a设置于蒸发器2的上部,即气态冷媒的出口处,用于检测所述蒸发器的出口处气态冷媒的第一压力P1;第二压力传感器40b设置于立式热交换装置5上部,用于检测立式热交换装置5上部气态冷媒的第二压力P2。
第一电磁阀41设置于连通第一引射装置8a的引射端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之间的管线上,即富油冷媒输出管线9上;第二电磁阀42设置于冷媒回流管线11上。
所述电磁阀控制器用于接收第一压力传感器40a和第二压力传感器40b检测到的第一压力P1和第二压力P2,并根据P1和P2控制第一电磁阀41和第二电磁阀42的开启、关闭。
具体的,当P1和P2的差值大于第一设定值时,所述电磁阀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41关闭、第二电磁阀42开启,以降低立式热交换装置5中的压力;当P1和P2的差值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电磁阀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41开启、第二电磁阀42关闭,以增大立式热交换装置5中的压力,避免因立式热交换装置5内压力过低、导致气态冷媒无法回流。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大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实际应用中,经立式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得到的润滑油温度足以达到待润滑部件的冷却要求,可直接用于待润换部件的润滑、冷却。特殊情况下,若经立式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得到的润滑油温度仍较高,无法直接用于待润换部件的润滑、冷却,可在输油管线17上设置辅助冷却装置16进行进一步的冷却,如图2所示。冷却介质通过从6a流入,热交换后从6b流出,典型应用中采用液态冷媒作为辅助冷却装置16中的冷却介质。实际上,辅助冷却装置16的换热量远小于立式热交换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应用对象具体可为:由蒸气制冷压缩机驱动的冷却系统,或者电动机驱动、采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应用于工业或商业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或以发动机(柴油机或燃气机)或透平发动机(蒸汽轮机或燃气轮机)驱动的机组。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蒸发器,及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通过该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将制冷系统的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富油冷媒与压缩机的油箱中的高温润滑油进行热交换,使得富油冷媒中的冷媒吸热后蒸发变为气态,达到了分离冷媒与润滑油的目的,进而将分离后的冷媒和润滑油分别送回至相应的循环回路,实现了对混入冷媒中的润滑油的回收;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大大提高了回收的润滑油的纯度,提高了回收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问题。同时,通过上述油回收装置的热交换过程还达到了冷却润滑油的目的,冷却后的润滑油可重新用于待润滑部件的润滑、冷却,从而制冷系统中不再需要单独配置润滑油冷却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不需引入外部的热源和冷却介质,以富油冷媒为冷流体、来自油箱的润滑油为热流体进行热交换,冷热流体互为对方换热的副产品,实现了能量的合理、有效转换,大大减少了润滑油回收、润滑油冷却的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优选为离心式压缩机,但不仅限于此。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优选满液式蒸发器或降膜式蒸发器,但不仅限于此。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应用于一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通过冷媒管线顺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压缩机设有一存储有润滑油的油箱,所述油箱底部设置一出油口,所述油箱内设置有一油泵;所述油泵用于将所述油箱中的润滑油从所述油箱的出油口泵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包括:分离单元;
所述分离单元包括:立式热交换装置、出油管线、输油管线、第一驱动管线和第一引射装置;
所述出油管线由上至下贯穿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所述出油管线的上端口接于所述油箱的出油口,所述出油管线的下端口分别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管线的一端和所述输油管线的一端;
所述输油管线的另一端接于待润滑部件;
所述第一引射装置的驱动端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管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引射装置的引射端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连通,以流入低温低压富油冷媒;所述第一引射装置的混合端与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的内腔连通;
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用于将流入的低温低压富油冷媒与所述出油管线内的高温高压润滑油进行热交换;
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的底部设有一回油口;所述回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
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的顶部设有冷媒出口;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油单元;
所述回油单元包括:第二引射装置、第二驱动管线和回油管线;
所述第二驱动管线的一端接于所述出油管线的下端口;所述第二驱动管线的另一端接于所述第二引射装置的驱动端;
所述第二引射装置的引射端接于所述回油口;所述第二引射装置的混合端通过所述回油管线与所述油箱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单元还包括浮子阀;
所述浮子阀设置于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内部、所述回油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设置有调节吸气量大小的入口导叶;所述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还包括冷媒回流单元;
所述冷媒回流单元包括冷媒回流管线;
所述冷媒回流管线的一端接于所述冷媒出口,另一端接于所述入口导叶前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回流单元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电磁阀控制器;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处,用于检测所述蒸发器的出口处气态冷媒的第一压力;
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上部,用于检测所述立式热交换装置上部气态冷媒的第二压力;
所述第一电磁阀设置于连通所述第一引射装置的引射端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之间的管线上;
所述第二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冷媒回流管线上;
所述电磁阀控制器用于当所述第二压力与所述第一压力的差值大于第一设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当所述第二压力与所述第一压力的差值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值大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射装置的引射端与所述蒸发器通过富油冷媒输出管线连通。
7.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和蒸发器通过冷媒管线顺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压缩机设有一存储有润滑油的油箱,所述油箱底部设置一出油口,所述油箱内设置有一油泵;所述油泵用于将所述油箱中的润滑油从所述油箱的出油口泵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包括离心式压缩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包括以下任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和降膜式蒸发器。
CN201320891660.4U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573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91660.4U CN203657303U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91660.4U CN203657303U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57303U true CN203657303U (zh) 2014-06-18

Family

ID=50923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91660.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57303U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57303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3437A (zh) * 2013-12-31 2014-03-26 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CN108362024A (zh) * 2017-01-26 2018-08-03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离心式制冷机
CN108507243A (zh) * 2017-09-08 2018-09-07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回液装置
CN109373650A (zh) * 2018-11-06 2019-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引射系统及空调系统
CN110892209A (zh) * 2017-08-04 2020-03-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和热源单元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3437A (zh) * 2013-12-31 2014-03-26 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CN103673437B (zh) * 2013-12-31 2016-01-06 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CN108362024A (zh) * 2017-01-26 2018-08-03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离心式制冷机
CN108362024B (zh) * 2017-01-26 2021-01-12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离心式制冷机
CN110892209A (zh) * 2017-08-04 2020-03-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和热源单元
CN110892209B (zh) * 2017-08-04 2021-12-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和热源单元
CN108507243A (zh) * 2017-09-08 2018-09-07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回液装置
CN109373650A (zh) * 2018-11-06 2019-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引射系统及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3437B (zh)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CN203657303U (zh) 一种兼具冷却功能的油回收装置及应用其的制冷系统
CN102620461B (zh) 一种自复叠喷射式制冷机
CN203364496U (zh) 一种自复叠式冰箱空调热水器冷热一体机
CN101949611B (zh) 一种低品位热能辅助驱动的复合式低温制冷系统
CN102721309B (zh) 一种动力热管装置
CN205279502U (zh) 高温水源热泵机组
CN104019579B (zh) 利用余热驱动引射器的混合工质低温制冷循环系统
CN103528263A (zh) 一种带中间换热部件的喷射式制冷机
CN107062934A (zh) 一种节能的抽真空冷却系统及方法
CN103115452B (zh) 一种多压缩机高效型机组
CN202547173U (zh) 一种自复叠喷射式制冷机
CN102679639A (zh) 氟利昂蒸发冷油器回收螺杆压缩机冷油器排热的热泵机组
CN104864621A (zh) 一种四管制双蒸发器制冷系统
CN2781296Y (zh) 三合一制冷装置
CN209371421U (zh) 一种磁悬浮离心动力热管多联空调一体机
CN105953623A (zh) 一种多支路相变传热系统
CN102778155B (zh) 一种二相流动力热管系统
CN202024537U (zh) 超临界co2制冷系统气分回油装置
CN204757429U (zh) 双蒸发器制冷系统
CN205119542U (zh) 一种满液式螺杆机速冻冷库机组
CN201844611U (zh) 节能型深度冷冻装置
CN208154871U (zh) 一种热能循环利用的高温热泵系统
CN101603747B (zh) 一种吸收式制冷循环方法
CN205783242U (zh) 一种利用液压油热供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10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106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