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57154U - 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657154U CN203657154U CN201320886427.7U CN201320886427U CN203657154U CN 203657154 U CN203657154 U CN 203657154U CN 201320886427 U CN201320886427 U CN 201320886427U CN 203657154 U CN203657154 U CN 2036571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supply
- winding machine
- duct
- automatic w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工艺的空调送风技术领域,是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包括络筒机车间、自动络筒机、总送风道、环境送风管道、机台送风管道和支风管;在络筒车间内固定安装有至少一台自动络筒机,所述支风管与总送风道连接,支风管安装在络筒车间的上方;机台送风管道通过支风道与支风管连接,机台送风管道通过自动络筒机上的支架固定于筒纱上方,机台送风管道设有送风口,送风口的位置与自动络筒机上的筒纱位置相对应。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将环境送风与机台送风分别设置,能够直接对筒纱进行加湿,不仅可以均匀提高筒纱的回潮率,保证锭纱重量,而且达到减少空调能耗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过程中的空调送风装置,具体涉及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纺织行业络筒工序空调送风都采用单一的混合式送风,有以下几个缺点:1、生产工艺区空气调节控制难,相对湿度地区差异达到6.75%,同样络筒机台车头、车中、车尾相对湿度也差异较大,稳定性差,难以达到工业要求;2、由于络筒工序空调加湿量大极易造成风管内大面积水,从送风口或天花板上滴落下来,严重影响纱的质量和车间环境以及设备易产生锈蚀等不利因素;3、不能保证产品回潮率(尤其是松式筒)落纱后直接包装的要求,造成络筒效率低,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增加用工成本;4、空调送风方式单一,空调能耗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可以将生产工艺区空气要求与生产环境的空气要求区分开来调节,达到稳定生产工艺区的相对湿度,降低空调能耗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包括络筒机车间、自动络筒机、总送风道、环境送风管道、机台送风管道和支风管;在络筒车间内固定安装有至少一台自动络筒机,所述支风管与总送风道连接,支风管安装在络筒车间的上方;机台送风管道通过支风道与支风管连接,机台送风管道通过自动络筒机上的支架固定于筒纱上方,机台送风管道设有送风口,送风口的位置与自动络筒机上的筒纱位置相对应。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的支风道上装有调节风阀。
上述的送风口上装有过滤网。
上述的过滤网由里层的海绵滤网和外层的不锈钢网状格栅组成。
上述的不锈钢网状格栅是40目的。
本发明装置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将环境送风与机台送风分别设置,能够直接对在加工过程中的筒纱进行加湿,减去了过去由环境送风到筒纱之间3米多的热湿交换的能耗损失,不仅可以均匀提高筒纱的回潮率,保证锭纱重量与质量,而且空调室的送风量和加湿量也同时下降,达到减少空调能耗的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机台送风管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4所示,该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包括络筒机车间1、自动络筒机2、总送风道3、环境送风管道4、机台送风管道5和支风管6;在络筒车间1内固定安装有至少一台自动络筒机2,所述支风管6与总送风道3连接,支风管6安装在络筒车间1的上方;机台送风管道5通过支风道7与支风管6连接,机台送风管道5通过自动络筒机2上的支架8固定于筒纱上方,机台送风管道5设有送风口9,送风口9的位置与自动络筒机2上的筒纱位置相对应。
该空调送风装置的工作方式是:络筒机车间1环境送风是通过总风道3向环境送风管道4送风,其送风量可根据季节在空调总送风道3内进行调节。机台(生产工艺)送风是由总送风道3经支风管6、支风道7向机台送风管道5送风,机台送风管道5固定在自动络筒机2的支架8上,机台送风管道5设有送风口9,送风口9的位置与自动络筒机2上的筒纱位置相对应,这样可对络纱直接进行加湿处理,使络筒纱在加工过程中始终均匀进行加湿,不仅可以均匀提高筒纱的回潮率,保证锭纱重量和质量,而且空调室的送风量和加湿量也同时下降,达到减少空调能耗的目的。
机台送风管道5可采用高密度发泡板材料,有重量轻,安装方便,风管不易结露等特点。
在实际生产中,为达到更好效果,支风管6可设有两个,分别设于自动络筒机2两端,机台送风管道4两端分别通过支风道7与支风管6连接,这样机台送风形成两边对流送风,可以保证自动络筒机2的车头、车中和车尾的空调相对湿度平稳均匀,能够保证空调相对湿度地区差异缩小至1.5%以内,完全能满足于松式筒纱对空调相对湿度要求的一致性,可大大提高成纱的合格率,提高生产效率。
在实际生产中,当络筒车间1内自动络筒机2数量较多时,靠近总送风道3的自动络筒机2上的机台送风管道5风压能够达到要求,但靠后的自动络筒机2上的机台送风管道5由于前面风的消耗,风压无法达到要求,无法对筒纱进行足够的加湿处理,会影响锭纱的质量。还有支风管6还可以设有四个,两两为一对,前半部分机台送风管道5两端连接一对支风管6,后半部分机台送风管道5两端连接另一对支风管6。采用此项改进,在自动络筒机2较多时,络筒车间1内的机台送风管道5内的风压都能达到工艺要求,能对筒纱进行足够的加湿处理,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改进,可在支风道7上装有调节风阀10。可以调节机台送风管道5上送风口9的送风量,达到送风均匀的目的。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改进,可在送风口9上装过滤网11,可以有效防止机台送风管道5内浮花吹落而影响纱的质量。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改进,过滤网11由里层的海绵滤网12和外层的不锈钢网状格栅13组成,可以有效防止机台送风管道5内浮花吹落而影响纱的质量,也可以均流空调风,达到均匀加湿筒纱的作用。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改进,不锈钢网状格栅13是40目的,此种密度的网状格栅均流作用好,而且对空调风不会产生大的阻隔作用。
Claims (5)
1.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络筒机车间(1)、自动络筒机(2)、总送风道(3)、环境送风管道(4)、机台送风管道(5)和支风管(6);在络筒车间(1)内固定安装有至少一台自动络筒机(2),所述支风管(6)与总送风道(3)连接,支风管(6)安装在络筒车间(1)的上方;机台送风管道(5)通过支风道(7)与支风管(6)连接,机台送风管道(5)通过自动络筒机(2)上的支架(8)固定于筒纱上方,机台送风管道(5)设有送风口(9),送风口(9)的位置与自动络筒机(2)上的筒纱位置相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风道(7)上装有调节风阀(1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风口(9)上装有过滤网(1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网(11)由里层的海绵滤网(12)和外层的不锈钢网状格栅(13)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锈钢网状格栅(13)是40目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86427.7U CN203657154U (zh) | 2013-12-31 | 2013-12-31 | 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86427.7U CN203657154U (zh) | 2013-12-31 | 2013-12-31 | 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657154U true CN203657154U (zh) | 2014-06-18 |
Family
ID=50923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886427.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57154U (zh) | 2013-12-31 | 2013-12-31 | 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65715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43073A (zh) * | 2013-12-31 | 2014-04-23 | 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 |
CN105821568A (zh) * | 2016-05-26 | 2016-08-03 | 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 喷气织机小区域温湿度调节装置 |
-
2013
- 2013-12-31 CN CN201320886427.7U patent/CN203657154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43073A (zh) * | 2013-12-31 | 2014-04-23 | 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 |
CN103743073B (zh) * | 2013-12-31 | 2016-01-27 | 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 |
CN105821568A (zh) * | 2016-05-26 | 2016-08-03 | 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 喷气织机小区域温湿度调节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51958A (zh) | 电池极片涂覆连轧系统 | |
CN203657154U (zh) | 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 | |
CN201850338U (zh) | 一种纺丝机甬道均风装置 | |
CN103743073B (zh) | 自动络筒机的空调送风装置 | |
CN205803843U (zh) | 一种纺织品加湿装置 | |
CN205026833U (zh) | 一种纺织车间加湿降温装置 | |
CN218902164U (zh) | 防止v型选粉机输料管道堆料的输料结构 | |
CN102032625A (zh) | 冰箱安全性能测试室侧面送回风空气处理柜布局及其方法 | |
CN204063472U (zh) | 一种布水均匀的布水器 | |
CN201944954U (zh) | 冰箱安全性能测试室侧面送回风空气处理柜布局结构 | |
CN212889059U (zh) | 一种压延钢丝横向张力一致性控制装置 | |
CN203294943U (zh) | 一种带吸水件带储水腔的加湿器 | |
CN201390866Y (zh) | 无纺布生产设备均匀送风装置 | |
CN201746673U (zh) | 无纺布铺网机送风装置 | |
CN201926088U (zh) | 侧面出风柜式空调电加热器结构 | |
CN201864807U (zh) | 一种熔体直纺冷却加湿装置 | |
CN205208822U (zh) | 一种玻璃纤维生产中拉丝区内湿度控制装置 | |
CN204301220U (zh) | 中央空调系统 | |
CN202734140U (zh) | 空调车间的优化系统 | |
CN205860358U (zh) | 一种纺织车间加湿管道 | |
CN215336854U (zh) | 一种纺织车间温湿度调节装置 | |
CN206514487U (zh) | 一种连续膨体长丝纺丝车间送风装置 | |
CN202008200U (zh) | 压入式纺织空气调节控制系统改进 | |
CN205000026U (zh) | 一种纺丝甬道系统 | |
CN208472269U (zh) | 一种淀粉纱调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3 |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Jin Pingying Inventor after: Dai Guosheng Inventor after: Xu Xiaohong Inventor before: Jin Pingying Inventor before: Dai Guosheng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JIN PINGYING DAI GUOSHENG TO: JIN PINGYING DAI GUOSHENG XU XIAOHONG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127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