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97016U - 带式供料器 - Google Patents

带式供料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97016U
CN203597016U CN201320506579.XU CN201320506579U CN203597016U CN 203597016 U CN203597016 U CN 203597016U CN 201320506579 U CN201320506579 U CN 201320506579U CN 203597016 U CN203597016 U CN 2035970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band
pressing component
matrix part
described carrier
tape fee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0657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口悟史
米山茂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970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9701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式供料器,其能够容易地且在短时间内进行载带的安装。所述带式供料器(13)在基体部(31)的覆盖链轮(45)的上方的位置具备由施力部件(65)向基体部(31)侧施力的载带按压部件(60),其中,若载带按压部件(60)的载带(21)的行进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抗施力部件(65)的作用力而被进行提起操作,则从载带按压部件(60)的载带(21)的行进方向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方伸出部(64)的下端与基体部(31)的前端面抵接,此时的抵接部(SP)成为摆动支点,载带按压部件(60)进行摆动,从而在载带按压部件(60)和基体部(31)之间形成具有超过载带(21)的厚度的尺寸的间隙(SK)。

Description

带式供料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式供料器,其安装于元件安装装置,通过使其牵引保持有元件的载带而行进,将元件供给到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 
背景技术
带式供料器由具备载带的行进路即载带行进路的基体部、安装于基体部并在外周部设有进给销的链轮构成,通过使链轮的进给销与设置于载带的进给孔卡合并使链轮旋转,来牵引载带,使其在载带行进路上行进,将载带保持的元件供给到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 
在这种带式供料器中,在基体部的覆盖链轮的上方的位置,设有载带按压部件,其发挥对使进给孔与链轮的销卡合后的载带的弯曲进行校正而防止进给孔脱离销的情况的作用。已知的是如下的载带按压部件,即,该载带按压部件中,载带的行进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与基体部枢结,且以该枢结部为支点而摆动,由此使链轮的上部区域成为敞开状态。另一方面,已知如下的载带按压部件,与这种构成的载带按压部件不同,载带按压部件的前端部侧及后端部侧由弹簧等施力部件向基体部侧施力,不使链轮的上部区域成为敞开状态(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0994号公报 
但是,在具备上述两种载带按压部件的带式供料器中,前者的带式供料器在重新将载带安装于带式供料器时,因为链轮的上部区域变成敞开状态,所以容易进行使链轮的销和载带的进给孔卡合的卡合作业本身,但在卡合以后,直到使载带按压部件回到原来的位置期间, 载带要弯曲,所以销和进给孔的卡合易脱离,存在有时在载带的安装上需要花费时间之类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后者的带式供料器中,在重新安装载带时,因为链轮的上部区域未变成敞开状态,所以在使链轮的销和载带的进给孔卡合以后,直到使载带按压部件回到原来的位置期间,不易发生链轮的销和载带的进给孔的卡合脱离的情况,但通过将载带按压部件的前端部提起,载带按压部件的后端部侧与基体部抵接,导致载带的插通路被阻断,所以不能将载带插通在载带按压部件和基体部之间,仍然存在有时在载带的安装上需要花费时间之类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式供料器,其能够容易地且在短时间内进行载带的安装。 
第一方面的带式供料器具备:基体部,具备载带的行进路;链轮,安装于所述基体部,通过使设置于外周部的进给销与设置于所述载带的进给孔卡合而旋转,来牵引所述载带,使所述载带在所述载带的行进路上行进,将保持于所述载带的元件供给到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载带按压部件,设置于所述基体部的覆盖所述链轮的上方的位置,由施力部件向所述基体部侧施力;若所述载带按压部件的所述载带的行进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被进行提起操作,则从所述载带按压部件的所述载带的行进方向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方伸出部的下端与所述基体部的前端面抵接,此时的抵接部成为摆动支点而所述载带按压部件进行摆动,从而在所述载带按压部件和所述基体部之间形成具有超过所述载带的厚度的尺寸的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载带按压部件的载带的行进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抗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被进行提起操作时,从载带按压部件的载带的行进方向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方伸出部的下端就与基体部的前端面抵接,此时的抵接部就成为摆动支点,载带按压部件就 进行摆动,由此在载带按压部件和基体部之间形成具有超过载带的厚度的尺寸的间隙,能够容易地向载带按压部件和基体部之间的间隙插通载带。另外,在使载带相通而使链轮的销与载带的进给孔卡合以后,仅解除载带按压部件的提起状态,被施力部件施力的载带按压部件就按压载带,因此能够容易地且在短时间内进行载带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的构成图; 
图2是与供料器插装部一同表示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方式的带式供料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方式的带式供料器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方式的带式供料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5和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方式的带式供料器的局部立体图; 
图7~图9是对在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方式的带式供料器上安装载带的步骤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方式的带式供料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的元件安装作业的执行步骤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4   元件 
13  带式供料器 
13a 元件供给位置 
21  载带 
21b 进给孔 
31  基体部 
45  链轮 
45p 进给销 
47  载带行进路(载带的行进路) 
60  载带按压部件 
64  下方伸出部 
65  施力部件 
SP  抵接部 
SK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元件安装装置1是重复执行由如下动作构成的一系列动作的装置:从未图示的上游工序侧的装置(例如,焊锡印刷机或其他元件安装装置)送来的基板2的搬入及定位、向定位后的基板2的电极部3上的元件4的安装及安装有元件4的基板2的向下游工序侧的装置(例如,其他元件安装装置及检查机、回流炉等)的搬出。 
图1中,元件安装装置1在基座10的中央具有将基板2沿水平面内的一方向(从操作者OP看到的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输送定位的作为基板定位部的基板输送机11,在基座10上的设置于基板输送机11的侧方的供料器插装部12上,分别在与X轴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从操作者OP看到的前后方向。设为Y轴方向)上装拆自如地安装有进行元件4的供给的作为元件供给部的多个带式供料器13。 
在基座10上设有由直角坐标机器人构成的头移动机构14,通过该头移动机构14,安装头15在水平面内进行移动。头移动机构14由固定于基座10并沿Y轴方向延伸的Y轴工作台14a、沿Y轴工作台14a移动的沿X轴方向延伸的X轴工作台14b及沿X轴工作台14b移动的移动载物台14c构成,安装头15安装于移动载物台14c。在安装 头15上,以向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的移动和绕上下轴的旋转都自如的状态安装有对元件4进行真空吸附的多个吸嘴16。 
在安装头15上安装有使拍摄视场朝向下方的基板摄像机17,在基座10上的供料器插装部12和基板输送机11之间的区域,安装有使拍摄视场朝向上方的元件摄像机18。 
在图2及图3中,各带式供料器13为如下的构成:将在元件收纳部21a收纳有元件4的载带21从卷轴22拉出,连续地向元件供给位置13a供给元件4。在下面的带式供料器13的说明中,在插装于供料器插装部12的状态下,将从操作者OP看到的朝向基座10的中央侧(基板输送机11侧)的方向称为带式供料器13的前方,将与之相反的方向称为带式供料器13的后方。 
在图2及图3中,带式供料器13由基体部31及卷轴保持部32构成。基体部31在从操作者OP看时,一体地构成有沿上下及前后方向延伸的由板状部件构成的侧板41和位于侧板41的右表面的下部壳体42及上部壳体43,下部壳体42占据侧板41的右侧区域的前半部分区域的整体和后半部分的下部区域,上部壳体43占据侧板41的右侧区域的后半部分的上部区域。另外,下部壳体42及上部壳体43也可以不采用与侧板41构成为一体的构成,而是采用安装于侧板41的构成。在下部壳体42内的前方上部,设有由链轮驱动电动机44进行旋转驱动的链轮45。 
图4中,下部壳体42的上表面形成从基体部31的后方侧起由水平的后方水平部46a、向前方上升倾斜的倾斜部46b及水平的前方水平部46c构成的载带导向路46,上部壳体43的下表面以与载带导向路46中的后方水平部46a及倾斜部46b的后半部分隔开一定间隔(比载带21的厚度尺寸稍大的尺寸的间隔)的状态而定位。因此,成为在基体部31上在下部壳体42和位于其上方的上部壳体43之间形成有向一 侧方(在此,从操作者OP看到的右侧方)敞开的槽形状的载带21的行进路(以下称为载带行进路47)的状态。 
在图2及图3中,卷轴保持部32设置于基体部31的下部壳体42的后端部的下方,由从下部壳体42向下方延伸的下垂柱51、从下垂柱51向后方扩展延伸的板状的平板部52及从平板部52向X轴方向延伸设置的卷轴支承轴53构成,卷轴22以中心部被插通的方式旋转自如地保持于卷轴支承轴53。 
从卷轴22拉出的载带21在从下部壳体42的后端部起在平板部52的上方向水平后方延伸设置的导向支承轴54的后端的导向部55被引导,从载带行进路47的后端的载带21的入口(下称载带入口47a。图5)进入载带行进路47内,在载带导向路46上前进,被向位于下部壳体42的前上部的链轮45的上方引导。 
在载带21的长度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设有进给孔21b(图2的放大图),这些进给孔21b中位于链轮45的正上方的孔与设置于链轮45的外周部的进给销45p卡合。 
在图2、图3及图4中,在基体部31的前方的从上方覆盖链轮45的位置,设有载带按压部件60。该载带按压部件60由以向下方开口的截面“コ”字形状沿Y轴方向延伸的部件构成,具有水平的上表面61、从其上表面的在X轴方向上对置的两端面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一对侧面62、从后端部向斜后方延伸设置的后方伸出部63及从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方伸出部64。 
在图6中,在载带按压部件60的上表面61,以位于元件取出位置13p的正上方的方式设有元件取出开口61p。当链轮45由链轮驱动电动机44间歇地旋转驱动时,载带21就以一定时间间隔在载带导向路46上行进,连续地将元件4供给到元件取出开口61p(即,元件供 给位置13a)。 
另外,在载带21的表面(上表面),粘贴有用于防止元件4从元件收纳部21a脱落的顶带21t,但该顶带21t在元件收纳部21a到达元件供给位置13a之前被剥离,然后,被从与载带按压部件60的元件取出开口61p的后方相邻设置的顶带拉出口61a向后上方拉出,由设置于载带导向路46的倾斜部46b的上方的顶带回收机构70卷绕回收(图2及图3)。 
在图4中,在基体部31的下表面,沿基体部31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设有截面具有倒“T”字形状的连结部31a,通过该连结部31a沿Y轴方向插入到供料器插装部12的插槽12a(图1及图2)内,带式供料器13插装于供料器插装部12(图3)。此时,通过向前方突出设置于基体部31的下表面的前端部的突起31b从后方与设置于供料器插装部12的前端部的突起抵接部12b抵接,进行带式供料器13相对于供料器插装部12的定位。 
如图6及图7~图9所示,载带按压部件60由设置于基体部31内的前后两个部位的弹簧等施力部件65向基体部31侧施力,通过从上方按压载带21的与链轮45的进给销45p卡合的部分的附近,来校正因卷绕于卷轴22而成为弯曲的状态的载带21的折曲,从而防止进给孔21b脱离进给销45p。 
在这种带式供料器13中,在重新将载带21安装于带式供料器13时,操作者OP首先从卷轴保持部32保持的卷轴22拉出一定量的载带21,然后将该拉出的载带21的一部分从基体部31的右侧嵌入载带行进路47内。此时,拉出的载带21的前端部位于载带行进路47的前方。 
这样,如果在载带行进路47内嵌入有载带21的一部分,则接下来,操作者OP为了将载带21的前端部插通到载带按压部件60和基体 部31之间,就抵抗施力部件65的作用力而对载带按压部件60的后端侧的端部(载带21的行进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具体而言,为后方伸出部63)进行提起操作(图7→图8。图8中所示的箭头A)。 
通过该载带按压部件60的后端侧的端部的提起操作,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方伸出部64的下端从载带按压部件60的前端部(载带21的行进方向侧的端部)与基体部31的前端面抵接,载带按压部件60以此时的抵接部SP为摆动支点而摆动(图8中所示的箭头B)。此时,载带按压部件60以使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于一侧面62的弧状的摆动导向件66相对于设置在基体部31的侧面的导向内突起31c而滑动的方式进行摆动。另外,此时的最大摆动角度由摆动导向件66限定在比较小的角度(10度左右)。 
这样,在载带按压部件60摆动了的情况下,就会在载带按压部件60和基体部31之间形成具有超过载带21的厚度的尺寸T的间隙SK(图8)(间隙形成工序),如果操作者OP保持该载带按压部件60的后端部的提起操作后的状态,就能够容易地将载带21插通到形成于载带按压部件60和基体部31之间的上述间隙SK内(图9,载带插通工序)。并且,载带21能够在载带按压部件60的和基体部31之间的间隙SK内进行前后移动,所以能够容易地使载带21的进给孔21b与链轮45的进给销45p卡合(卡合工序)。 
如果如上所述地使载带21的进给孔21b与链轮45的进给销45p卡合,则操作者OP的手就离开载带按压部件60而解除载带按压部件60的提起状态(提起状态解除工序)。由此,载带按压部件60回到原来的位置,载带21的向带式供料器13的安装完成。 
如图2、图3及图6所示,在设置于基体部31的载带导向路46的载带行进路47的前方部分(即,载带行进路47以外的部分),设有防止载带21从载带行进路47(从载带导向路46)脱落的防脱落部 80(前方防脱落部80a)。该防脱落部80由垂直延伸设置部81及从垂直延伸设置部81向载带21的上表面侧突出延伸的突出部82构成,其中,垂直延伸设置部81使在载带行进路47上行进的载带21的载带行进路47的敞开侧的侧方(在此为右侧方)相对于载带21的行进方向沿垂直方向延伸。 
另外,如图2、图3及图5所示,下部壳体42具有向载带行进路47的载带21的行进方向的后端即载带入口47a的后方(载带21的行进方向的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42a,在该突出部42a(即,载带行进路47以外的部分)也设有防脱落部80(后方防脱落部80b)。设置于该突出部42a的防脱落部80不仅防止载带21从载带行进路47上向敞开侧脱落,而且还具有能够使在基体部31的外部(后方)行进的载带21被链轮45牵引而平稳地进入载带入口47a的功能。 
这样,在具备防脱落部80的带式供料器13中,即使载带行进路47上的载带21要向敞开侧(在此,从操作者OP看时为右侧)脱落,这也会由防脱落部80的垂直延伸设置部81来阻止,另外,弯曲的载带21即使要超越防脱落部,也会从下方与从垂直延伸设置部81向载带21的上表面侧突出延伸的突出部82抵接,该超越被阻止,所以载带21难以从载带行进路47脱落。 
另外,在上述防脱落部80(前方防脱落部80a及后方防脱落部80b)中,如图10所示,突出部82的载带2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S1为载带2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S2的一半以下。即,突出部8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S2具有能够阻止弯曲的载带21超越垂直延伸设置部81的上端部的最小限度的尺寸。因此,既能够防止载带21的从载带行进路47的脱落,又能够提高将载带21安装于载带行进路47内时的操作性。 
在图11中,基板2的输送及定位动作通过元件安装装置1具备的控制装置90进行基板输送机11的工作控制来完成,各带式供料器13 的载带21的输送动作(向元件供给位置13a的元件4的供给动作)通过控制装置90利用各带式供料器13具备的上述的链轮驱动电动机44使链轮45进行旋转工作来完成。各带式供料器13通过插装于供料器插装部12与控制装置90电连接,能够实现基于控制装置90的链轮驱动电动机44等的工作控制。 
安装头15的在水平面内的移动动作通过控制装置90进行头移动机构14的工作控制(X轴工作台14b相对于Y轴工作台14a的移动控制及移动载物台14c相对于X轴工作台14b的移动的控制)来完成(图11)。各吸嘴16相对于安装头15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和绕上下轴的旋转通过控制装置90进行设置于安装头15内的吸嘴驱动机构16A(图11)的工作控制来完成,各吸嘴16对元件4的吸附及其解除动作通过控制装置90进行吸附动作机构16B(图11)的工作控制来完成。 
在图11中,基板摄像机17的拍摄动作的控制和元件摄像机18的拍摄动作的控制由控制装置90来进行。通过基板摄像机17的拍摄动作而得到的图像数据和通过元件摄像机18的拍摄动作而得到的图像数据输入到控制装置90,在控制装置90具备的图像识别部90a进行图像识别处理。 
在这种元件安装装置1中,当通过控制装置90来间歇驱动各带式供料器13的链轮驱动电动机44时,该带式供料器13具备的链轮45就间歇地旋转,载带21由该链轮45牵引而在设置于基体部31的载带导向路46(包含载带行进路47)上从基体部31的后端侧向前端侧间断地行进,所以载带21的元件收纳部21a以一定时间间隔位于载带按压部件60的元件取出开口61p的下方位置,以一定时间间隔向元件取出位置13p供给元件4。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带式供料器13具备基体部31、链轮45及载带按压部件60,所述基体部31具备载带21的行进路(载带行进路47); 所述链轮45安装于基体部31,通过使设置于外周部的进给销45p与设置于载带21的进给孔21b卡合而旋转,由此来牵引载带21使其在载带行进路47上行进,将载带21保持的元件4供给到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13a;所述载带按压部件60设置于基体部31的覆盖链轮45的上方的位置,由施力部件65向基体部31侧施力;当载带按压部件60的载带21的行进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抗施力部件65的作用力而被进行提起操作时,从载带按压部件60的载带21的行进方向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方伸出部64的下端就与基体部31的前端面抵接,此时的抵接部SP成为摆动支点而载带按压部件60摆动,由此在载带按压部件60和基体部31之间形成具有超过载带21的厚度的尺寸的间隙SK。 
接着,参照图12的流程图对由上述构成的元件安装装置1进行向基板2上的电极部3安装元件4的元件安装作业的步骤进行说明。在元件安装作业中,控制装置90首先使基板输送机11工作,领取从元件安装装置1的上游工序侧的装置送来的基板2,搬入到元件安装装置1的内部,定位在规定的作业位置(步骤ST1)。 
控制装置90如果进行了基板2的搬入及定位,就使安装头15移动,使基板摄像机17移动到基板2的上方,使基板摄像机17进行基板2上的一对基板标记2m(图1)的拍摄,在图像识别部90a进行图像识别。然后,通过将所得到的一对基板标记2m的位置与预设定的基准的位置进行比较,计算出基板2的距离基准位置的位置偏离(步骤ST2)。 
控制装置90如果计算出基板2的距离基准位置的位置偏离,就进行带式供料器13的工作控制,边向该带式供料器13的元件供给位置13a供给元件4,边使安装头15位于带式供料器13的上方,然后对供给到带式供料器13的元件供给位置13a的元件4进行吸附(步骤ST3)。 
控制装置90如果由吸嘴16吸附了元件4,就以该元件4穿过元件摄像机18的上方的方式使安装头15移动,使元件摄像机18拍摄元件4,在图像识别部90a进行图像识别(步骤ST4)。在该图像识别时,控制装置90计算出元件4相对于吸嘴16的位置偏离(吸附偏离)。 
控制装置90如果进行了元件4的图像识别,就使安装头15位于基板2的上方,使由吸嘴16吸附的元件4与基板2上的电极部3接触,然后解除吸嘴16对元件4的吸附,将元件4安装于基板2(步骤ST5)。在该元件安装工序中,控制装置90以修正由步骤ST2求出的基板2的位置偏离和由步骤ST4求出的元件4的吸附偏离的方式进行吸嘴16相对于基板2的位置校正(包含旋转校正)。这样,安装头15就成为由吸嘴16吸附带式供料器13供给的元件4并将其安装于基板2的装置。 
控制装置90如果进行了元件4相对于基板2的安装,就进行应安装于基板2的全部元件4的安装是否已结束的判断(步骤ST6)。然后,在应安装于基板2的全部元件4的安装未结束时,返回到步骤ST3,进行吸嘴16对下一个元件4的拾取,在应安装于基板2的全部元件4的安装已结束时,使基板输送机11工作,将基板2从元件安装装置1搬出(步骤ST7),结束基板2的每一块的元件安装作业。 
另外,在基于上述元件安装装置1的元件安装作业中,在正在使用的带式供料器13产生了元件用尽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的步骤即包含如下两道工序的载带21的安装方法,将新的载带21安装于带式供料器13,所述两道工序是:抵抗施力部件65的作用力,对载带按压部件60的载带21的行进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进行提起操作,使从载带按压部件60的载带21的行进方向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方伸出部64的下端与基体部31的前端面抵接,使载带按压部件60以此时的抵接部SP为摆动支点而摆动,由此在载带按压部件60和基体部31之间形成具有超过载带21的厚度的尺寸的间隙SK(上述的间隙形成工序);将载带21插通到形成于载带按压部件60和基体部31之间的间隙SK, 使载带21的进给孔21b与链轮45的进给销45p卡合,然后解除载带按压部件60的提起状态,由此将载带21安装于带式供料器13(上述的载带插通工序、卡合工序及提起状态解除工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带式供料器13中,当载带按压部件60的载带21的行进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抗施力部件65的作用力而被进行提起操作时,从载带按压部件60的载带21的行进方向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方伸出部64的下端就与基体部31的前端面抵接,此时的抵接部SP成为摆动支点而载带按压部件60进行摆动,由此在载带按压部件60和基体部31之间形成具有超过载带21的厚度的尺寸T的间隙SK,能够容易地将载带21插通到载带按压部件60和基体部31之间的间隙SK。另外,在使载带21相通而使链轮45的进给销45p与载带21的进给孔21b卡合以后,仅通过解除载带按压部件60的提起状态,被施力部件65施力的载带按压部件60就按压载带21,所以能够容易地且在短时间内进行载带21的安装。 
产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容易地且在短时间内进行载带的安装的带式供料器。 

Claims (1)

1.一种带式供料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体部,具备载带的行进路;
链轮,安装于所述基体部,通过使设置于外周部的进给销与设置于所述载带的进给孔卡合而旋转,来牵引所述载带,使所述载带在所述载带的行进路上行进,将保持于所述载带的元件供给到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
载带按压部件,设置于所述基体部的覆盖所述链轮的上方的位置,由施力部件向所述基体部侧施力,
若所述载带按压部件的所述载带的行进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抗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被进行提起操作,则从所述载带按压部件的所述载带的行进方向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方伸出部的下端与所述基体部的前端面抵接,此时的抵接部成为摆动支点而所述载带按压部件进行摆动,从而在所述载带按压部件和所述基体部之间形成具有超过所述载带的厚度的尺寸的间隙。
CN201320506579.XU 2012-08-21 2013-08-19 带式供料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9701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2070 2012-08-21
JP2012182070A JP2014041859A (ja) 2012-08-21 2012-08-21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テープフィーダにおけるキャリヤテープの取り付け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97016U true CN203597016U (zh) 2014-05-14

Family

ID=50393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06579.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97016U (zh) 2012-08-21 2013-08-19 带式供料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41859A (zh)
CN (1) CN2035970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6143A (zh) * 2014-12-18 2017-08-0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供料器
CN110945978A (zh) * 2017-08-01 2020-03-3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应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元件装配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7762B2 (ja) * 2014-10-20 2018-11-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6484816B2 (ja) 2016-02-04 2019-03-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WO2022085116A1 (zh) * 2020-10-21 2022-04-28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6143A (zh) * 2014-12-18 2017-08-0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供料器
CN107006143B (zh) * 2014-12-18 2020-02-21 株式会社富士 供料器
CN110945978A (zh) * 2017-08-01 2020-03-3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应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元件装配机
US11375649B2 (en) 2017-08-01 2022-06-2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and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41859A (ja) 2014-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97016U (zh) 带式供料器
JP6427003B2 (ja)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リール装置、及び部品収納テープの補給方法
CN101257790B (zh) 电子器件安装装置
CN103718667B (zh) 带式供料器、元件安装装置及元件安装方法
US9901019B2 (en) Tape feeder and method for moving a carrier tape towards a picking position in a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CN103517627B (zh) 元件安装装置、元件供料器及其拉拔限制解除方法
CN107432108A (zh) 供料器
CN107432109B (zh) 供料器
US9611115B2 (en) Tape feeder
CN203554885U (zh) 带式供料器
CN203537747U (zh) 带式供料器
EP2699072A2 (en) Cassette tape feeder for positioning SMD electronic elements
CN103098576B (zh) 带式馈送器和将带安装到带式馈送器上的方法
CN202565665U (zh) 带式送料器及零件安装装置
CN203015377U (zh) 带式馈送器及元件安装装置
US20140346212A1 (en) Tape feeder
CN104853638A (zh) 拉链头组装机的本体安装装置
CN203554884U (zh) 带式供料器
CN202931740U (zh) 带式供料器及电子元件安装装置
KR20140000132A (ko) 테이프 피더 및 테이프 피더에서의 테이프 장착 방법
KR101690581B1 (ko) 부품 공급 유닛
JP5510420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US11076518B2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JP2012256710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US11051440B2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14

Termination date: 2015081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