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89721U - 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89721U
CN203589721U CN201320687374.6U CN201320687374U CN203589721U CN 203589721 U CN203589721 U CN 203589721U CN 201320687374 U CN201320687374 U CN 201320687374U CN 203589721 U CN203589721 U CN 2035897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discharge air
triggering
air gap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8737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大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2068737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897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897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8972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包括:浪涌吸收电路、触发放电气隙、触发电路和主放电气隙;其中:浪涌吸收电路分别与触发放电气隙、触发电路和主放电气隙电连接;触发放电气隙分别与浪涌吸收电路、触发电路和主放电气隙电连接;触发电路分别与浪涌吸收电路、触发放电气隙和主放电气隙电连接;主放电气隙分别与浪涌吸收电路、触发放电气隙和触发电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在正常状态空气中的低压触发放电,以该空气放电气隙结构构成的浪涌保护电路单元,可以直接插入设备的交流或直流供电接口的输入端,构成具备防雷击、防浪涌功能的电源输入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
背景技术
防雷击、防浪涌是目前电子电器设备安全应用领域的一个重点技术方向。特别是对于电子电器设备本身的电源系统的防雷击和防浪涌要求,在相关设备领域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如何满足这些标准,成为了这些设备领域内的设计、生产、装配、应用的重要课题。
雷击和浪涌的主要表现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传输导体上出现一个快速变化的高电压、大电流能量冲击,其瞬时功率可以达到数百到数千千瓦,甚至数十兆瓦的水平。当这些能量冲击直接作用于电子电器设备内的元件上的时候,相关元件无法承受这样大的能量冲击而出现损毁,从而导致设备损坏,甚至出现连锁事故,例如击穿设备绝缘保护,出现漏电人身伤害事故等。
雷击和浪涌的表现方法又有共模冲击和差模冲击两种模式。所谓差模冲击,是指在传输导体回路上产生的冲击,其典型表现就是在电力输入和火线和零线之间产生的高电压、大电流冲击;而共模冲击则是指发生在传输导体回路和某个公共基准参考点之间的冲击,例如在火零线和公共保护地之间产生的高电压、大电流冲击。差模冲击主要对设备输入级产生严重威胁,而共模冲击则可能击穿设备绝缘保护,导致设备内部漏电或外壳漏电,从而带来危险。
为此,人们研究了很多雷击和浪涌防护方案来避免其危害,目前最为常见的电源输入防雷单元是采用压敏电阻吸收元件和气体放电管组成的防护单元,对共模雷击和差模雷击进行防护。图1所示即为最常见的电路方案。
在图1所示方案中,压敏电阻MOV1、MOV2和气体放电管GDT构成共模防护单元,压敏电阻MOV3则承担差模防护功能。该方案的优点是电路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其共模冲击保护的工作原理是当共模浪涌冲击来临时,保护地线(E)与火线(L)、或零线(N)之间的高压将GDT击穿,使其进入短路状态,压敏电阻MOV1和MOV2进入箝位状态,吸收强大的冲击电流,并将L、N对E的电压箝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从而实现对后级设备的共模保护。
但该方案同时也存在相当明显的缺点,在共模防护方面主要表现在:
浪涌保护启动所要求的放电电压与安全规定所要求的耐压测试电压存在矛盾。这个电路的共模保护启动电压是由压敏电阻箝位电压和气体放电管的击穿电压之和决定的,气体放电管的击穿分成直流击穿和脉冲击穿两种条件,一般来说,脉冲击穿电压要比直流击穿电压高数百伏到上千伏。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对于一般电器来说,安全规范中的绝缘强度指标要求输入端的火线(L)、零线(N)与保护地线(E)之间能够承受一定的直流电压或交流电压,这个直流电压按安全级别分成若干档次,典型的电子电气设备要求在数千伏左右,例如3000V。按这个要求选择的压敏电阻和GDT组合必须保证在3000V的直流电压下维持数十秒到几分钟的时间,而且要保证其漏电流在毫安级以下。
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共模浪涌保护的启动电压提升到4KV以上。因为浪涌冲击是一个宽度在几十微秒到几百微妙的脉冲信号,满足3KV直流耐压测试要求的压敏电阻和GDT组合所对应的脉冲击穿电压往往需要4KV甚至更高。这样一来,低于4KV的浪涌冲击无法击穿GDT,也就无法实现共模浪涌保护功能,但这个幅度的浪涌冲击可能会对设备电路产生严重威胁。
为解决此问题,以往的带上述共模防雷电路的产品在进行安规测试时,需要将GDT断开,但新的安全规定要求已经不允许进行这样的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并且可以实现直接吸收消耗大部分的雷击或浪涌能量,使得馈入目标设备的残余能量明显降低。同时,能够及时并可靠动作,缩短目标设备电源输入端的冲击承受时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包括:浪涌吸收电路、触发放电气隙、触发电路和主放电气隙;其中:
所述浪涌吸收电路分别与所述触发放电气隙、触发电路和主放电气隙电连接;
所述触发放电气隙分别与所述浪涌吸收电路、触发电路和主放电气隙电连接;
所述触发电路分别与所述浪涌吸收电路、触发放电气隙和主放电气隙电连接;
所述主放电气隙分别与所述浪涌吸收电路、触发放电气隙和触发电路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浪涌吸收电路包括: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压箝位吸收元件;
所述触发放电气隙包括:触发电极和第一主电极;
所述主放电气隙包括: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
所述触发电路包括:电阻和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的一端与电源的火线输入端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另一端与电源的零线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串联中点电连接;
所述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串联中点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容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触发电极与所述电阻和电容的串联中点电连接;
所述第二主电极与所述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后与接地保护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触发电极与所述第一主电极构成的触发放电气隙的宽度为0.2mm-0.6mm。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第二主电极构成的主放电气隙的宽度为0.6mm-1.5mm。
优选地,所述浪涌吸收电路包括: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
所述触发放电气隙包括:由第一触发电极和第一主电极构成的第一触发放电气隙和由第二触发电极和第二主电极构成的第二触发放电气隙;
所述主放电气隙包括: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
所述触发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的一端与电源的火线输入端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另一端与电源的零线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串联中点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串联中点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触发电极和第一电容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主电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后与接地保护线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串联中点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触发电极和第二电阻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主电极和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后与接地保护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触发电极与所述第一主电极构成的所述第一触发放电气隙,以及所述第二触发电极与所述第二主电极构成的所述第二触发放电气隙的宽度均为0.2mm-0.6mm。优选地,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第二主电极构成的所述主放电气隙的宽度为0.6mm-1.5mm。优选地,所述浪涌吸收电路包括:箝位吸收元件;
所述触发放电气隙包括:触发电极和第一主电极;
所述主放电气隙包括: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
所述触发电路包括:电阻和电容;其中:
所述箝位吸收元件的一端与电源的火线输入端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电极电连接;
所述电容的一端与电源的火线输入端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阻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的零线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触发电极与所述电容与电阻的串联中点电连接;
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电阻的另一端电连接后与零线输入端连接。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电极与所述第一主电极构成的触发放电气隙的宽度为0.2mm-0.4mm。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第二主电极构成的主放电气隙的宽度为0.6mm-1.0mm。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可以实现在正常状态空气中的低压触发放电,以该空气放电气隙结构构成的浪涌保护电路单元,可以直接插入设备的交流或直流供电接口的输入端,构成具备防雷击、防浪涌功能的电源输入系统。该空气放电气隙所构成的浪涌保护电路,可以直接吸收消耗大部分的雷击或浪涌能量,使得馈入目标设备的残余能量明显降低。同时,触发电路能够及时并可靠动作,缩短目标设备电源输入端的冲击承受时间,上述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可以明显提高目标设备的应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公开的用于浪涌保护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并且可以实现直接吸收消耗大部分的雷击或浪涌能量,使得馈入目标设备的残余能量明显降低。同时,能够及时并可靠动作,缩短目标设备电源输入端的冲击承受时间。
如图2所示,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包括:浪涌吸收电路11、触发放电气隙12、触发电路13和主放电气隙14;其中:
浪涌吸收电路11分别与触发放电气隙12、触发电路13和主放电气隙14电连接;
触发放电气隙12分别与浪涌吸收电路11、触发电路13和主放电气隙14电连接;
触发电路13分别与浪涌吸收电路11、触发放电气隙12和主放电气隙14电连接;
主放电气隙14分别与浪涌吸收电路11、触发放电气隙12和触发电路13电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通过触发电路13可以将陡峭的输入脉冲电压施加于触发气隙并形成触发放电,而对于缓变的输入电压,则无法形成足够的触发电压击穿触发气隙,避免误动作。触发放电气隙12能够在触发电路13所提供的脉冲电压下实现放电,将空气电离并提升局部温度。主放电气隙14在缓变电压下且触发气隙未击穿时,可以承受比较高的电压不形成放电击穿,而一旦触发气隙击穿,其放电所产生的空气离子可以进入主气隙电场,并在局部高温下形成主气隙放电击穿。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共模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包括:
由触发电极T和第一主电极1构成的触发放电气隙;由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构成的浪涌吸收电路;由第一主电极a和第二主电极2构成的主放电气隙;有电阻R和电容C构成的触发电路;其中:
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的一端与电源的火线输入端L-IN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的一端电连接;
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的另一端与电源的零线输入端N-IN电连接;
第一主电极1与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的串联中点电连接;
电阻R的一端与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的串联中点电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的串联中点电连接;
第二主电极2与电容C的另一端电连接后与接地保护线PE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构成浪涌功率吸收电路,当浪涌来临,且主电极被击穿时,浪涌电流通过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这两个元件后流入主电极,由于这两个元件两端会产生一定的电压,因此能够实现吸收浪涌功率的效果;
触发电极T和第一主电极1构成触发放电气隙,该气隙宽度大约在0.2-0.6mm,根据所需要的触发电压设定。当脉冲输入电压通过电阻R、电容C构成的触发电路,在该气隙两端产生1KV-2KV左右的电压时,该气隙将被击穿,产生气体放电效应;
第一主电极1和第二主电极2构成主放电气隙,该气隙宽度大约在0.6-1.5mm,根据所要求的耐压强度设定,主放电气隙与触发放电气隙在空间上足够接近甚至重叠。该主气隙在正常情况下的临界击穿强度与正常空气相同,击穿电压在2-5KV,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形成放电击穿。而当触发放电气隙在触发电压下发生气体放电时,一方面触发气隙中的气体离子可在主气隙电场作用下进入主气隙,提升主气隙气体的初始离子浓度;另一方面触发气隙放电能够提升局部气体温度。二者共同作用可以加速主气隙气体电离并迅速形成主气隙放电,因此可以大大降低主气隙的击穿电压。从而实现降低主气隙在脉冲输入下的保护开启电压的门槛;
电阻R和电容C构成微分电路,提供触发气隙所需的触发电压。电容C的耐压参数应该可以满足产品所要求的最大测试电压要求,其电容量应该可以保证触发气隙放电强度足以触发主气隙的击穿;电阻R的阻值根据电容C的容值和所要求的触发脉冲的上升沿宽度确定,其功率容量应该可以满足触发气隙放电功率的要求;
上述的触发电极T、第一主电极1和第二主电极2可以用金属丝、金属板或印刷电路板覆铜层制作,应保证电极表面及周围环境的洁净度,以避免产生爬电现象。
由于空气击穿过程在一定上会受到极性的影响,因为空气正负离子物理参数有差异,不同极性的触发气隙离子进入主气隙电场时,所导致的击穿特性并不完全相同,保护启动所要求的脉冲峰值电压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共模浪涌保护启动电压极性对称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另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具体如图4所示,包括:
由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构成的浪涌吸收电路;
由第一触发电极a和第一主电极1构成的第一触发放电气隙和由第二触发电极b和第二主电极2构成的第二触发放电气隙;
由第一主电极1和第二主电极2构成的主放电气隙;
由第一电阻Ra、第二电阻Rb、第一电容Ca和第二电容Cb构成的触发电路;其中:
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的一端与电源的火线输入端L-IN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的一端电连接;
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的另一端与电源的零线输入端N-IN电连接;
第一主电极1与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的串联中点电连接;
第一电阻Ra的一端与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的串联中点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触发电极a和第一电容Ca的一端电连接;
第二主电极2与第一电容Ca的另一端电连接后与接地保护线PE连接;
第二电容Cb的一端与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2的串联中点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二触发电极b和第二电阻Rb的一端电连接;
第二电阻Rb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主电极2和第一电容Ca的另一端电连接后与接地保护线PE连接。
本实施例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触发电极a和第一主电极1构成第一触发气隙,第二触发电极b和第二主电极2构成第二触发气隙。两个触发放电气隙宽度相同,在0.2-0.6mm范围,主放电气隙宽度在0.6-1.0mm范围。第一触发电极a和第二触发电极b分别具备各自的触发电路,触发电路参数相同,在空间上构成完全对称的四电极结构。
对于四电极结构,不管输入浪涌脉冲的极性如何,因为两组触发气隙对称,总有一组先启动,所以其表现出来的响应是一致的,避免了上一实施例中,在浪涌极性不同时,保护启动电压门槛不同的问题。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差模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包括:由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构成的浪涌吸收电路;
由触发电极T和第一主电极1构成的触发放电气隙;
由第一主电极1和第二主电极2构成的主放电气隙;
有电阻R和电容C构成的触发电路;其中:
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的一端与电源的火线输入端L-IN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主电极2电连接;
电容C的一端与电源的火线输入端L-IN电连接,另一端与电阻R的一端电连接;
电阻R的另一端与电源的零线输入端N-IN电连接;
触发电极T与电容C与电阻R的串联中点电连接;
第一主电极1与电阻R的另一端电连接后与零线输入端电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构成浪涌吸收电路,当浪涌来临,且主电极被击穿时,浪涌电流通过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这个元件后流入主电极。由于气隙隔离,此处的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无需考虑漏电流影响,该器件老化引发的安全风险大大降低。因此,与现有技术图1中的差模保护压敏电阻MOV3方案相比,只需要考虑浪涌之后主气隙的续流截止问题,可以选择导通电压更低的型号,以获得更低的浪涌输出残压,同时可以省略实际应用时安全规定所要求的压敏电阻失效保护元件。
触发电极T和第一主电极1构成触发放电气隙,该气隙宽度大约在0.2-0.4mm,根据所需要的触发电压设定。当脉冲输入电压通过电阻R、电容C构成的触发电路,在该气隙两端产生1KV左右的电压时,该气隙将被击穿,产生气体放电效应;
第一主电极1和第二主电极2构成主放电气隙,该气隙宽度大约在0.6-1.0mm,主放电气隙与触发放电气隙在空间上足够接近甚至重叠。该主气隙在正常情况下的击穿电压在2KV以上,因此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会有漏电流。而当触发放电气隙在触发电压下发生气体放电时,在气体离子扩散和局部温度提升的共同作用可以加速主气隙气体电离并迅速形成主气隙放电,此时箝位吸收元件压敏电阻MOV1成为浪涌功率吸收器件;
电阻R和电容C构成微分电路,提供触发气隙所需的触发电压。电容C的耐压参数应该满足产品最大浪涌保护启动电压的要求,其电容量应该可以保证触发气隙放电强度足以触发主气隙的击穿;电阻R的阻值根据电容C的容值和所要求的触发脉冲的上升沿宽度确定,同时RC电路的时间常数应小于电路输入电压的正常工作周期的四分之一,电阻功率容量应该可以满足触发气隙放电功率的要求;
触发电极T、第一主电极1和第二主电极2可以用金属丝、金属板或印刷电路板覆铜层制作,应保证电极表面及周围环境的洁净度,以避免产生爬电现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浪涌防护基本原理是对馈入的浪涌冲击能量进行旁路泄放和功率消耗,减少馈入被保护设备的浪涌能量,从而实现对后级设备的保护。技术关键在于泄放旁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应维持截止,或只有极小的漏电流,而浪涌来临时泄放旁路应迅速导通。
本实用新型采用触发电极触发保护模式,解决了泄放旁路耐压及漏电流参数,与浪涌保护启动电压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火/零线对地绝缘强度与共模浪涌保护启动电压之间的矛盾。
本实用新型用于共模保护模块时,在绝缘强度耐压测试条件下,采用的是工频交流电压或直流电压,因此RC微分电路无法提供给触发电极足够高的触发电压,此时主气隙处于普通的空气气隙状态,击穿临界场强比较高,因此不会发生击穿,可以满足耐压测试时漏电流指标的要求。而当有浪涌输入时,因为其上升沿会比较陡,一般在数微秒到几十微秒范围,此时RC微分电路会把输入电压的大部分都分配在触发电极,触发气隙很快发生击穿,触发气隙击穿所产生的气体离子在主气隙电场作用下进入主气隙,使得主气隙空气中离子浓度大幅度提高,因此可以在比较低的电压下发生击穿,将主气隙导通,泄放浪涌电流。这就解决了高耐压测试电压和低浪涌保护启动电压两者之间的矛盾。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差模保护模块时,可以将浪涌能量吸收器件(压敏电阻MOV)与电路隔离,避免其漏电流引发的老化问题,省略掉实际应用中要求的压敏电阻保护器件,同时可以选择低导通电压的压敏电阻,以降低浪涌保护启动后的输出残压,为后级电路提供更好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应用电路中的压敏电阻一方面可以吸收浪涌能量,另一方面,当浪涌结束、输入电压恢复正常后,可以限制主气隙的放电电流,使得主气隙由导通恢复到正常截止状态。
一般情况下,空气气隙的放电击穿特性受到气压、温度、湿度、甚至包括光照等因素的影响,离散性非常大,基本上处于不可控状态,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触发气隙放电提供了初始离子和局部高温,上述因素的影响大大削弱,只要触发气隙放电形成并达到一定强度,就可以确保主气隙击穿,使其具备了更大的应用潜力。
尽管在标准的浪涌测试规范中,给出了明确的波头上升沿时间参数,但实际应用中,这个参数却是千变万化的。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R、C参数的调整,灵活设定所需要的最大波头上升沿时间,使得产品设计更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电路简单,成本低,占用空间小,可生产性好,易于推广应用。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浪涌吸收电路、触发放电气隙、触发电路和主放电气隙;其中:
所述浪涌吸收电路分别与所述触发放电气隙、触发电路和主放电气隙电连接;
所述触发放电气隙分别与所述浪涌吸收电路、触发电路和主放电气隙电连接;
所述触发电路分别与所述浪涌吸收电路、触发放电气隙和主放电气隙电连接;
所述主放电气隙分别与所述浪涌吸收电路、触发放电气隙和触发电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浪涌吸收电路包括: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
所述触发放电气隙包括:触发电极和第一主电极;
所述主放电气隙包括: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
所述触发电路包括:电阻和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的一端与电源的火线输入端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另一端与电源的零线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串联中点电连接;
所述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串联中点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容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触发电极与所述电阻和电容的串联中点电连接;
所述第二主电极与所述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后与接地保护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电极与所述第一主电极构成的触发放电气隙的宽度为0.2mm-0.6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第二主电极构成的主放电气隙的宽度为0.6mm-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浪涌吸收电路包括: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
所述触发放电气隙包括:由第一触发电极和第一主电极构成的第一触发放电气隙和由第二触发电极和第二主电极构成的第二触发放电气隙;
所述主放电气隙包括: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
所述触发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的一端与电源的火线输入端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另一端与电源的零线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串联中点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串联中点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触发电极和第一电容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主电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后与接地保护线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箝位吸收元件和第二箝位吸收元件的串联中点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触发电极和第二电阻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主电极和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后与接地保护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发电极与所述第一主电极构成的所述第一触发放电气隙,以及所述第二触发电极与所述第二主电极构成的所述第二触发放电气隙的宽度均为0.2mm-0.6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第二主电极构成的所述主放电气隙的宽度为0.6mm-1.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浪涌吸收电路包括:箝位吸收元件;
所述触发放电气隙包括:触发电极和第一主电极;
所述主放电气隙包括: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
所述触发电路包括:电阻和电容;其中:
所述箝位吸收元件的一端与电源的火线输入端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电极电连接;
所述电容的一端与电源的火线输入端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阻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的零线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触发电极与所述电容与电阻的串联中点电连接;
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电阻的另一端电连接后与零线输入端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电极与所述第一主电极构成的触发放电气隙的宽度为0.2mm-0.4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第二主电极构成的主放电气隙的宽度为0.6mm-1.0mm。
CN201320687374.6U 2013-11-01 2013-11-01 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897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87374.6U CN203589721U (zh) 2013-11-01 2013-11-01 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87374.6U CN203589721U (zh) 2013-11-01 2013-11-01 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89721U true CN203589721U (zh) 2014-05-07

Family

ID=50587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87374.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89721U (zh) 2013-11-01 2013-11-01 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89721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0649A (zh) * 2016-10-28 2017-01-04 武汉长光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设备双电源供电自动切换电路装置
CN107565538A (zh) * 2017-10-11 2018-01-09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雷电多脉冲防护装置
CN107919661A (zh) * 2017-12-28 2018-04-17 浙江多格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式浪涌保护器
CN110137933A (zh) * 2019-05-27 2019-08-16 深圳市槟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浪涌防护电路、装置和电器设备
CN116247636A (zh) * 2023-02-27 2023-06-09 深圳市天盾雷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多脉冲浪涌保护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0649A (zh) * 2016-10-28 2017-01-04 武汉长光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设备双电源供电自动切换电路装置
CN107565538A (zh) * 2017-10-11 2018-01-09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雷电多脉冲防护装置
CN107565538B (zh) * 2017-10-11 2020-06-16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雷电多脉冲防护装置
CN107919661A (zh) * 2017-12-28 2018-04-17 浙江多格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式浪涌保护器
CN110137933A (zh) * 2019-05-27 2019-08-16 深圳市槟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浪涌防护电路、装置和电器设备
CN116247636A (zh) * 2023-02-27 2023-06-09 深圳市天盾雷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多脉冲浪涌保护器
CN116247636B (zh) * 2023-02-27 2023-11-14 深圳市天盾雷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多脉冲浪涌保护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0868C (zh) 高效层叠式石墨放电隙装置
CN203589721U (zh) 一种用于浪涌保护的带触发端空气放电气隙装置
CN102545196B (zh) 一种多层放电间隙型电涌保护器
CN204030574U (zh) 一种适用于交换机的防雷电路
CN103023003B (zh) 过电压吸收电路以及过电压吸收装置
CN203056571U (zh) 一种低残压电源防雷保护装置
CN101752858B (zh) 多间隙金属气体放电管电源过电压保护模块
CN201478825U (zh) 多间隙金属气体放电管电源过电压保护模块
WO2018090922A1 (zh) 一种防雷电路及应用其的防雷电源
CN103036224A (zh) 一种低残压电源防雷保护装置
CN102006714A (zh) 一种含静电防护结构的电路板
CN201066763Y (zh) 复合阻容的组合式避雷器
CN104779601A (zh) 过电压保护装置和方法
CN204967222U (zh) 一种过流保护结构
CN104410059B (zh) 一种本质安全电感电路的放电间隙灭弧方法
CN202488130U (zh) 一种多层放电间隙型电涌保护器
CN201983705U (zh) 串口电磁脉冲防护器
CN203014373U (zh) 电梯专用瞬态电涌保护器
KR101936103B1 (ko) 의사선로를 구비한 다중 보호등급을 위한 서지 및 전자기펄스 보호장치
CN203312763U (zh) 本安电源三重过压保护电路
CN202385322U (zh) 微波炉
CN110190480A (zh) Usb数据线
CN201388042Y (zh) 中置高压开关等高柜
CN204517399U (zh) 低残压并列间隙结构氧化锌避雷器
CN2935576Y (zh) 免接地电源雷击保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0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