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49749U -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49749U
CN203549749U CN201320756267.4U CN201320756267U CN203549749U CN 203549749 U CN203549749 U CN 203549749U CN 201320756267 U CN201320756267 U CN 201320756267U CN 203549749 U CN203549749 U CN 2035497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resistance
output
circuit
ion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5626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迎新
李渝贵
陈军奇
王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ate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ART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ART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ART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5626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497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497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4974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包括驱动电路、多个放电电极、固定部件;每个所述放电电极均包括固定地插设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固定部及露出所述固定部件表面的延伸部,所述放电电极通过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上,且所述多个放电电极在所述固定部件上形成等间距的排列;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多个放电电极组成并联连接;所述固定部件连接到所述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用于与市电连接,并将市电提供的电源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所述驱动电压使得所述放电电极电离空气产生电离子,所述电离子在放电电极之间运动形成离子风;实施该离子风散热装置,可以实现无机械噪音运行并散热,功耗小、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散热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LED被称为第四代照明光源和绿色光源,其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体积小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指示、显示、装饰、背光源、普通照明和城市夜景等领域。其中LED散热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LED发热的原因是因为所输入的电能无法全部转化为光能,而是一部分转化成为热能。LED的电光转换效率大约只有20~30%左右。也就是说大约70%的电能都变成了热能。
依据照阿雷纽斯法则温度每降低10℃,LED的寿命会延长2倍。从Cree公司发布的光衰和结温的关系也中可以看出,结温(结温是指处于电子设备中半导体芯片(晶圆、裸片)的最高温度)假如能够控制在65℃,那么LED光衰至70%的寿命可以高达10万小时,这是因为LED的光衰或其寿命是直接和其结温有关,散热不好结温就高,寿命就短。可见改善散热,控制结温是延长LED寿命的重要方面。以外LED的发热还会带来其光谱移动、色温升高、正向电流增大(恒压供电时)、反向电流也增大、热应力增高、荧光粉环氧树脂老化加速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高功率LED技术的发展,使得LED灯具面临到热管理和散热设计的严苛挑战,因为温度升高不但会造成亮度下降,当温度超过摄氏100度时更会加速灯具本体及封装材料的劣化。因此,除了LED封装组件本身的散热技术外,LED灯具的散热及导热设计更是维持灯具寿命的最大关键。
现有技术中LED灯具常见采用的散热方式有自然对流散热方式、风扇强制散热与回路热管散热等。
自然对流散热是透过散热器(例如:散热鳍片、灯具灯壳、系统电路板等)和空气进行直接接触,散热器周边的空气因吸收热量成为热空气,接着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自然就会带动空气产生对流,达到散热的效果。随着高功率灯具产品的推出,使用自然对流散热需有较大的散热表面积,需提供较大的散热面积,强化对流散热的效果。散热鳍片的使用虽增加散热效果,但也增加了灯具的整体重量和成本,更增添了灯具安全悬挂的风险,此外,LED灯具常面临落尘堆积等问题,一旦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过多的脏污、灰尘累积于散热鳍片,将弱化散热能力。
风扇强制散热就是藉由风扇产生空气对流,将热空气导出灯具本体外来进行散热,使用风扇强制散热可以非常有效的将热排出。但是风扇有如下方面的缺点:如果灯具使用风扇强制散热,首先会更费电,LED照明讲的就是节能,虽然有的小风扇的只有几W,但长时间和灯一起耗,无端增加了能耗。其次风扇的寿命远比不上LED寿命,如果光靠风扇散热,风扇一出问题,这个灯就会马上面临严重的光衰和死灯现象。还有噪音;采用风扇的灯具一开就有不小的噪声,而且灯具的使用环境大多不是很好,灰尘一多噪音就更大,同时灰尘带来阻力增加功耗的同时也让风扇短命。
回路热管散热此种散热方法是透过循环式的热管进行散热,回路管的两端为系统电路板(热源处)和散热器,回路管的内部则充填着工作流体,并配有蒸发器,其工作原理为:当系统电路板传来热能时,热源处的工作流体吸收热量后,经蒸发器转变为气体,利用气体移动快速的特性,热源处的热量可快速传导到灯壳或散热器,因此回路热管散热仅解决热传导问题,无法有效达到好的散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LED灯具散热装置体积大不便安装,运行起来噪声大,且容易积累灰尘的缺陷,提供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所述离子风散热装置包括:用于产生驱动电压的驱动电路、用于产生电离子的多个放电电极、以及用于固定所述放电电极的固定部件;
每个所述放电电极均包括固定地插设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固定部及露出所述固定部件表面的延伸部,所述放电电极通过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上,且所述多个放电电极在所述固定部件上形成等间距的排列;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多个放电电极组成并联连接;
所述固定部件连接到所述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用于与市电连接,并将市电提供的电源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所述驱动电压使得所述放电电极电离空气产生电离子,所述电离子在放电电极之间运动形成离子风。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延伸部上靠近所述固定部件端部分包裹有绝缘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每个所述放电电极均包括固定地插设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固定部及露出所述固定部件表面的延伸部,所述放电电极通过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上,且所述多个放电电极在所述固定部件上形成两排等间距的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
交流电源,用于接收市电的输入并为所述驱动电路提供交流电压;
高压输出端,用于提供驱动电压的输出;
升压电路,其连接在所述交流电源与所述高压输出端之间,用于将所述交流电源提供的交流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并将所述驱动电压输出给所述高压输出端;
稳压电路,其连接在输出电压指示电路与所述高压电源之间,用于将所述高压电源提供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所述直流电压为基准电压,并将所述基准电压输出给输出电压指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输出电压指示电路,其连接在所述稳压电路与所述升压电路之间,用于对比所述稳压电路提供的基准电压与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的电压的取样电压,并根据所述稳压电路提供的基准电压和所述升压电路中的取样电压值指示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的驱动电压的高压值。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升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电位器、第二电容、第三电容、门极触发电路、可控硅、第二二极管、第一电源变压器;
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容串联接入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用于形成分压电路以降低所述交流电源输出的交流电压;
所述可控硅的门极通过所述门极触发电路连接到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可控硅的第一阳极连接到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容之间;所述可控硅的第二阳极依次经由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的一次绕组、所述电位器的两个固定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接到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三电容两端分别与所述可控硅的所述第一阳极与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升压电路还包括:
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
所述第二电阻串联在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位器的固定端之间;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串联,然后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在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之间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门极触发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正极与所述交流电源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负极与所述可控硅的门极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门极触发电路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并联连接的第五电阻和第五电容。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稳压电路包括:
用于降低交流电压的第二电源变压器、用于将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的整流器、用于滤波的第一电容、用于稳定直流电压的稳压器;
所述第二电源变压器连接到所述交流电源,所述整流器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源变压器和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输出电压指示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输出电压指示电路包括:
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第三运算放大器;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第四发光二极管;
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同时依次通过所述第十三电阻、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七电阻、所述第十二电阻接地;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各自的正相输入端并联,连接到所述升压电路;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第十二电阻之间;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第六电阻之间;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电源正端连接到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第十三电阻之间;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输出电压指示电路还包括:
串联在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之间的第八电阻;串联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之间的第九电阻;串联在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之间的第十电阻;串联在所述稳压器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之间的第十一电阻。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驱动电路为直流驱动电路,所述高压输出端包括:
第一接放电电极,所述第一接放电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两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高压输出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电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通过所述第四电容与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另一端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驱动电路为交流驱动电路,所述高压输出端包括:
第二接放电电极、第三接放电电极;所述第二接放电电极、所述第三接放电电极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任意一端。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LED灯具散热装置体积大不便安装,运行起来噪声大,且容易积累灰尘的缺陷,离子风散热装置则可实现无机械噪音运行,另外,离子风散热装置只需要简单的几个电路和电极以及固定部件就可以带动空气形成稳定气流,因此体积可以非常小,通常只有传统机械风扇的四、五分之一,非常容易安置,因此可让LED灯具做得轻薄,也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点和满足节能环保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b、图3c、图3d是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第一示例的电路图;
图4a、图4b、图4c、图4d是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第二示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为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所述离子风散热装置包括:
用于产生驱动电压的驱动电路1、用于产生电离子的多个放电电极2、以及用于固定所述放电电极2的固定部件3;所述固定部件3可以是需要散热的印刷电路板,也可以是其他需要散热的部件,当然也可以专门设置一个用于固定放电电极2的固定部件3。
每个所述放电电极2均包括固定地插设在所述固定部件3上的固定部及露出所述固定部件3表面的延伸部,所述放电电极2通过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3上,且所述多个放电电极2在所述固定部件3上形成等间距的排列;所述固定部件3将所述多个放电电极2组成并联连接;
所述固定部件3连接到所述驱动电路1;所述驱动电路1用于与市电连接,并将市电提供的电源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所述驱动电压使得所述放电电极2电离空气产生电离子,所述电离子在放电电极2之间运动形成离子风。
基于正负电子中和的原理,由一对电极的一端产生正电离子,飞向负电极与负电离子“会合”时,便能带动空气形成稳定气流,即离子风。其实离子风是电晕放电过程中特有的现象,也称为电晕风(CoronaWind)。电晕放电是气体介质在不均匀电场中的一种局部自持放电现象,它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气体放电形式。在尖端电极附近,由于局部电场强度超过气体的电离场强,使气体发生电离和激励,便会出现相对稳定的电晕放电。在一定的电压和技术条件下,电晕放电是可以通过电离子在两个电极间的“对流”产生风能的,便能带动空气形成稳定气流,即“离子风”带走热量,因此可以在完全没有活动部件的情况下实现静音散热。只需一个离子风产生电路和电极就可达到迅速控制热流和温度的目的,所消耗的电功耗和传热量相比可忽略不计。不仅具备高效的散热性能,还节能静音。
离子风散热器的高压电源产生器与放电电极2由两部分组成,高压电源产生器负责释电晕放电所需的驱动电压,通过电离子在两个放电电极2间的“对流”产生风能的。便能带动空气形成稳定气流,即“离子风”带走热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散热效果。在高压电源产生器产生的高压在对放电电极2加压后,电子开始向阳极移动,撞击空气分子产生阳离子,这种带正电的电离子受到相邻电极的吸引开始被“运”送过去。依次快速改变阳极上的电压,电离子也会快速通过两放电电极2之间的区域。在强大电场的作用下,离子会推动空气中的中性分子运动,从而形成用于冷却的风;如果是通过直流高压电路产生离子风时,需要有正、负放电电极2分开放置。如果是交流高压电路产生离子风则只需一个放电电极2。
在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放电电极2(放电电极2的放电针顶端优选为尖端,长度优选为一致,针与针之间距离最好为10mm左右,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距离。放电电极2用金属材料制成,可以使用不锈钢(SUS)、金属锗(Ge)、镍(Ni)、钛(Ti)、金属钨(W)等耐腐蚀材料制成,不锈钢由于价格低被广泛使用,金属钨较不锈钢更耐磨损、耐腐蚀也被广泛使用),所述多个放电电极2在所述固定部件3上形成等间距的排列,可以是一排,也可以是多排,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所述固定部件3可以通过其内部的第一导体4(第一导体4的连接端引出线一般较短,需长距离引出时,引出线耐压最好大于20KV,并且在固定部件3内部的接头须用绝缘支架固定,使其与周围电路元器件或其他部件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m,防止高压放电。)将所有所述多个放电电极2并联连通,所述电路印刷版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导体连接到所述高压产生电路,在所述驱动电路1为直流高压产生电路时,所述电路印刷版一端接地,一端接所述驱动电路1;在所述驱动电路1为交流高压产生电路时,所述电路印刷版的两端同时连接到所述驱动电路1。
在所述驱动电路1接入市电后产生高压电,所述高压电使得所述放电电极2电离空气产生电离子,所述电离子在放电电极2之间运动形成离子风;
本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没有任何如风扇页类似的运动组件,而又具有与风扇相同的效果,可以产生最高达2.4米/秒的风速,而普通的机械风扇最高只能产生0.7~1.7米/秒的风速,因此其散热效果与现在的散热技术相比可以提升很多。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LED灯具散热装置体积大不便安装,运行起来噪声大,且容易积累灰尘的缺陷,离子风散热装置则可实现无机械噪音运行,另外,离子风散热装置只需要简单的几个电路和电极以及固定部件3就可以带动空气形成稳定气流,因此体积可以非常小,通常只有传统机械风扇的四、五分之一,非常容易安置,因此可让LED灯具做得轻薄,也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点和满足节能环保需求。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延伸部上包裹有绝缘材料,防止高压对固定部件上的元器件击穿和带电情况发生。这样可以增加离子风散热装置的安全性能。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每个所述放电电极2均包括固定地插设在所述固定部件3上的固定部及露出所述固定部件3表面的延伸部,所述放电电极2通过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3上,且所述多个放电电极2在所述固定部件3上形成两排等间距的排列。这种情况适用于所述驱动电路1为直流驱动电路1,实施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具有以下优点:离子风散热装置的工作电压低,体积小,重量轻,省电。
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驱动电路1包括:
交流电源,用于接收市电的输入并为所述驱动电路提供交流电压;
高压输出端,用于提供驱动电压的输出;
升压电路,其连接在所述交流电源与所述高压输出端之间,用于将所述交流电源提供的交流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并将所述驱动电压输出给所述高压输出端;
稳压电路,其连接在输出电压指示电路与所述高压电源之间,用于将所述高压电源提供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所述直流电压为基准电压,并将所述基准电压输出给输出电压指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输出电压指示电路,其连接在所述稳压电路与所述升压电路之间,用于对比所述稳压电路提供的基准电压与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的电压的取样电压,并根据所述稳压电路提供的基准电压和所述升压电路中的取样电压值指示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的驱动电压的高压值。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交流电源输入端同时为升压电路和稳压电路提供交流电压的输入,经过升压电路升压成驱动电压后,将所示驱动电压输出给高压输出端,用于为所述离子风散热装置提供驱动电压的来源;此外,稳压电路为输出电压指示电路提供直流电压的输入,所述直流电压即为基准电压,所述输出电压指示电路同时接收升压电路的取样电压和稳压电路提供的基准电压,经过比较上述升压电路的取样电压和稳压电路的提供的基准电压,来指示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的驱动电压的高压值,因而能够方便的了解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的驱动电压的高压值。在实际应用场所中,往往可将稳压电路与输出电压指示电路都取消掉。便于空间很小的所需散热物体。
优选地,图3a、图3b、图3c、图3d是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1的第一示例的电路图;图4a、图4b、图4c、图4d是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1的第二示例的电路图,图3a、图3b、图3c、图3d中的a、b、c、d、e、f点表示为图3a、图3b、图3c、图3d的电路中相同的位置;图4a、图4b、图4c、图4d中的A、B、C、D、E、F点表示为图4a、图4b、图4c、图4d的电路中相同的位置,如图3a、图3b、图3c、图3d、图4a、图4b、图4c、图4d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升压电路包括:
第一电阻R1、电位器RP、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门极触发电路、可控硅VT、第二二极管VD2、第一电源变压器T2;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R1可选用1/2W金属膜电阻器;RP选用2W的有机实心电位器;C2和C3均选用耐压值为450V的聚丙烯电容CBB电容器;VD2均选用1N4007型硅整流二极管;VT选用3A、600V的双向晶间管;T2可采用电视机用一体化行输出变压器,以上元器件的型号或其他参数均为示例性的,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二电容C2串联接入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用于形成分压电路以降低所述交流电源输出的交流电压;因为通常情况下交流电源的输出电压为220V,为了使得电路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可以通过所示分压电路以降低所述交流电源输出的电压。
所述可控硅VT的门极通过所述门极触发电路连接到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可控硅VT的第一阳极连接到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二电容C2之间;所述可控硅VT的第二阳极依次经由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T2的一次绕组、所述电位器RP的两个固定端、所述第二二极管VD2的负极接到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三电容C3两端分别与所述可控硅VT的所述第一阳极与所述电位器RP的滑动端相连。
门极触发电路用于为VT的门极提供触发电压,使得可控硅VT在交流电压的正半周期和负半周期均维持导通状态。可控硅VT导通后,第三电容C3和第一电源变压器T2的一次绕组构成LC并联谐振电路,产生频率为高频率(比如3kHz)的振荡信号,该振荡信号经过第一电源变压器T2升压。电位器RP的阻值可调,使得输出电压也是连续可调的。
优选地,如图3a、图3b、图3c、图3d、图4a、图4b、图4c、图4d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升压电路还包括:
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R2选用3W的金属膜电阻器;R3选用1W的金属膜电阻器;R4选用1/2W金属膜电阻器;以上元器件的型号或其他参数均为示例性的,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所述第二电阻R2串联在所述第二二极管VD2的负极与所述电位器RP的固定端之间;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四电阻R4串联,然后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四电阻R4与所述第二电阻R2并联,在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四电阻R4之间接地,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降低流过VD2的电流,保护电路元器件的安全。
优选地,如图3a、图3b、图3c、图3d、图4a、图4b、图4c、图4d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门极触发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VD1,所述第一二极管VD1正极与所述交流电源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VD1负极与所述可控硅VT的门极相连。VD1选用1N4007型硅整流二极管
优选地,如图3a、图3b、图3c、图4a、图4b、图4c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门极触发电路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VD1并联连接的第五电阻R5和第五电容C5。R5选用1/2W金属膜电阻器,VD1和R5、C5为VT的门极提供触发电压,使VT在交流电压的正半周和负半周均维持导通状态。
优选地,如图3a、图3b、图3c、图3d、图4a、图4b、图4c、图4d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稳压电路包括:
用于降低交流电压的第二电源变压器T1、用于将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的整流器UR、用于滤波的第一电容C1、用于稳定直流电压的稳压器IC1;UR选用1A、50V的整流桥堆;C1选用耐压值为25V的铝电解电容器;IC1选用LM7812型三端稳压集成电路,以上元器件的型号或其他参数均为示例性的,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所述第二电源变压器T1连接到所述交流电源,所述整流器UR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源变压器T1和所述稳压器IC1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稳压器IC1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输出电压指示电路。所述交流电源输出的交流电压依次经过T1降压、UR整流以及C1的滤波和IC1的稳压,输出直流电压给所述电压指示电压。
优选地,如图3a、图3b、图3c、图3d、图4a、图4b、图4c、图4d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输出电压指示电路包括:
第一运算放大器N1、第二运算放大器N2、第三运算放大器N3;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一发光二极管VL1、第二发光二极管VL2、第三发光二极管VL3、第四发光二极管VL4;可选地,N1、N2、N3为LM124、LM224、LM324中的一种或几种或者为其他同类产品,R6、R7、R12、R13选用1/4W的金属膜电阻器或碳膜电阻器;VL1至VL4选用直径为5mm的高亮度发光二极管,以上元器件的型号或其他参数均为示例性的,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所述稳压器IC1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VL4的正极,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VL4的负极接地;
所述稳压器IC1的输出端同时依次通过所述第十三电阻R13、所述第六电阻R6、所述第七电阻R7、所述第十二电阻R12接地;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N1、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N2、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N3各自的正相输入端并联,连接到所述升压电路,优选地,连接到所述升压电路中R2与RP的固定端之间。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N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七电阻R7与所述第十二电阻R12之间;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VL1的正极,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VL1的负极接地;
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N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七电阻R7与所述第六电阻R6之间;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N2的电源正端连接到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N2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VL2的正极,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VL2的负极接地;
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N3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六电阻R6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之间;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N3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VL3的正极,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VL3的负极接地。所述R6、R7、R12、R13在所述输出电压指示电路中起到分压作用。
优选地,如图3a、图3b、图3c、图3d、图4a、图4b、图4c、图4d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输出电压指示电路还包括:
串联在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N1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VL1之间的第八电阻R8;串联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N2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VL2之间的第九电阻R9;串联在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N3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VL3之间的第十电阻R10;串联在所述稳压器IC1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VL4之间的第十一电阻R11。R8-R11在所述电压指示电路中起限流作用,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R8~R11可以选用1/4W的金属膜电阻器或碳膜电阻器,以上元器件的型号或其他参数均为示例性的,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IC1提供的直流电压(+12V)经过R11后将VL4点亮,还经过R13、R6、R7、R12串联分压后为N1至N3的反相输出端提供基准电压,N1至N3的正相输入端电压来自电位器RP的滑动端,T2的输出高压越高,RP滑动端的电压越高,VL1至VL3被点亮的数量就越多,比如输出电压为5KV时,VL1被点亮;输出电压达到10KV时,VL1和VL2同时被点亮;当输出电压为15KV时,VL1、VL2、VL3均被点亮。
优选地,如图3a、图3b、图3c、图3d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驱动电路1为直流驱动电路,所述高压输出端包括:
第一接放电电极,所述第一接放电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两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工作电压低,体积小,重量轻,省电。在驱动电路1为直流驱动电路时,每个所述放电电极均包括固定地插设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固定部及露出所述固定部件表面的延伸部,所述放电电极通过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上,且所述多个放电电极在所述固定部件上形成两排等间距的排列。
优选地,如图3a、图3b、图3c、图3d所示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高压输出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VD3、第四电容C4,所述第三二极管VD3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VD3的负极通过所述第四电容C4与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另一端相连。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可以解决离子风散热装置因为起振、输出电压低、引脚间放电的现象。
优选地,如图4b、图4c、图4d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驱动电路1为交流驱动电路,所述高压输出端包括:
第二接放电电极、第三接放电电极;所述第二接放电电极、所述第三接放电电极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任意一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子风散热装置使用不受环境的影响,风力强劲,寿命长,价格便宜而且耐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散热装置包括:用于产生驱动电压的驱动电路、用于产生电离子的多个放电电极、以及用于固定所述放电电极的固定部件;
每个所述放电电极均包括固定地插设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固定部及露出所述固定部件表面的延伸部,所述放电电极通过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上,且所述多个放电电极在所述固定部件上形成等间距的排列;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多个放电电极组成并联连接;
所述固定部件连接到所述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用于与市电连接,并将市电提供的电源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所述驱动电压使得所述放电电极电离空气产生电离子,所述电离子在放电电极之间运动形成离子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上靠近所述固定部件端部分包裹有绝缘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放电电极均包括固定地插设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固定部及露出所述固定部件表面的延伸部,所述放电电极通过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上,且所述多个放电电极在所述固定部件上形成两排等间距的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
交流电源,用于接收市电的输入并为所述驱动电路提供交流电压;
高压输出端,用于提供驱动电压的输出;
升压电路,其连接在所述交流电源与所述高压输出端之间,用于将所述交流电源提供的交流电压转换为驱动电压,并将所述驱动电压输出给所述高压输出端;
稳压电路,其连接在输出电压指示电路与所述高压电源之间,用于将所述高压电源提供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所述直流电压为基准电压,并将所述基准电压输出给输出电压指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输出电压指示电路,其连接在所述稳压电路与所述升压电路之间,用于对比所述稳压电路提供的基准电压与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的电压的取样电压,并根据所述稳压电路提供的基准电压和所述升压电路中的取样电压值指示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的驱动电压的高压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电位器、第二电容、第三电容、门极触发电路、可控硅、第二二极管、第一电源变压器;
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容串联接入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用于形成分压电路以降低所述交流电源输出的交流电压;
所述可控硅的门极通过所述门极触发电路连接到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可控硅的第一阳极连接到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容之间;所述可控硅的第二阳极依次经由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的一次绕组、所述电位器的两个固定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接到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三电容两端分别与所述可控硅的所述第一阳极与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电路还包括:
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
所述第二电阻串联在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位器的固定端之间;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串联,然后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在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之间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极触发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正极与所述交流电源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负极与所述可控硅的门极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极触发电路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并联连接的第五电阻和第五电容。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包括:
用于降低交流电压的第二电源变压器、用于将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的整流器、用于滤波的第一电容、用于稳定直流电压的稳压器;
所述第二电源变压器连接到所述交流电源,所述整流器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源变压器和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输出电压指示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压指示电路包括:
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第三运算放大器;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第四发光二极管;
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同时依次通过所述第十三电阻、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七电阻、所述第十二电阻接地;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各自的正相输入端并联,连接到所述升压电路;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第十二电阻之间;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第六电阻之间;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电源正端连接到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第十三电阻之间;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压指示电路还包括:
串联在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之间的第八电阻;串联在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之间的第九电阻;串联在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之间的第十电阻;串联在所述稳压器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之间的第十一电阻。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为直流驱动电路,所述高压输出端包括:
第一接放电电极,所述第一接放电电极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两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输出端还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电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通过所述第四电容与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另一端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为交流驱动电路,所述高压输出端包括:
第二接放电电极、第三接放电电极;所述第二接放电电极、所述第三接放电电极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源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的任意一端。
CN201320756267.4U 2013-11-25 2013-11-25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497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56267.4U CN203549749U (zh) 2013-11-25 2013-11-25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56267.4U CN203549749U (zh) 2013-11-25 2013-11-25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49749U true CN203549749U (zh) 2014-04-16

Family

ID=50467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56267.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49749U (zh) 2013-11-25 2013-11-25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497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54252A (zh) * 2013-11-25 2015-05-27 深圳市达特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54252A (zh) * 2013-11-25 2015-05-27 深圳市达特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CN104654252B (zh) * 2013-11-25 2018-07-13 深圳市达特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49749U (zh)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CN101695207B (zh) 一种led灯管电路
US9173270B2 (en) Low-temperature LED lighting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CN104654252A (zh)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
CN203743947U (zh) 一种带离子风蛇的翼型led灯泡
CN103025017B (zh) 基于并联开关控制的led驱动电路
CN201479415U (zh) 一种led灯管电路
CN104735837A (zh) 具有apfc功能的无工频纹波led路灯电源
CN203151849U (zh) 节能型电子镇流器以及灯具
CN201919225U (zh) 高效率高功率因数led灯
CN202469954U (zh) 自镇流led灯管
CN2814883Y (zh) 电子镇流器散热装置
CN202889689U (zh) Led恒流电路
CN202335038U (zh) 双莫斯管异步控制hid变压器频率输出装置
CN203243575U (zh) 一种高功率led照明驱动器
CN203571575U (zh) 汽车led前照灯
CN102395238B (zh) 双莫斯管异步控制hid变压器频率输出装置
CN2176633Y (zh) 可实现大功率多负载的电子镇流器
CN203596952U (zh) 混合式定电流led灯具
CN203615291U (zh) 一种高效散热无极灯
CN203313489U (zh) 一种应用于led模组化的高压驱动电路
CN203072219U (zh) 一种led驱动电源
CN201725776U (zh) 一种氙灯散热器及氙灯光源
CN209299569U (zh) 一种led灯具
CN202979429U (zh) 自适应无辐射荧光灯节能镇流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40 West, 3rd floor, block B1, building f5.8, Tianji building, Tian'an Digital City, chegongmiao,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Date Cultur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40 West, 3rd floor, block B1, building F58, Tianji building, Tian'an Digital City, chegongmiao,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DART ILLUMINATION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