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31986U - 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31986U
CN203531986U CN201320536261.6U CN201320536261U CN203531986U CN 203531986 U CN203531986 U CN 203531986U CN 201320536261 U CN201320536261 U CN 201320536261U CN 203531986 U CN203531986 U CN 2035319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water source
source
air
vapor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3626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智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2053626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319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319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3198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4Heat exchange system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水源换热池,用于吸收水源热量、安放设备、防止噪音和热量外溢;至少一个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安装于水源换热池之上,用于强化吸收空气源热量;至少一套透平膨胀机做功发电机组;一套热平衡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冷媒做功来产生电能;实现即时检测、自动控制;既节约占地、防止噪音,又阻止了热能外溢、提高了发电效率。本实用新型采用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作为吸热媒介,可循环补充、取之不尽、广泛存在、利用便捷,不存在污染或改变地下水现状的问题,同时二者的兼用,还大大增加了系统的气候适应性。

Description

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领域,特别涉及强化利用地表水源与空气源进行高效稳定发电的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矿物能源已近枯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寻找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已迫在眉睫。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新能源的研究和利用极为重视,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可以预期,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求发展的时代必将一去不返。在地源(含水源)及空气源利用方面,人们研究和应用的重点是以制冷制热为目的的地源热泵及空气源热泵。在利用地源及空气源发电方面研究成果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利用单一低品位热能发电上,这就造成了气候适应性差、发电效率低和稳定性不够等诸多问题。在综合利用低品位热源进行发电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生产足够热能再产生电能上,其缺陷是能量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损耗,并且在寒冷地区的冬季,冷媒吸收的热量会大幅减少,不足以推动发电机高效发电。如果利用压缩机增焓技术去产生更多热量,则压缩机本身还会消耗更多的电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本实用新型利用逆卡诺循环原理,消耗少量电能压缩冷媒气体使之液化,并在汽化过程中强化吸收地表水源和空气源中的热量,膨胀做功产生增量电能。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水源换热池,用于吸收水源热量、安放设备、防止噪音和热量外溢;
至少一个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安装于水源换热池之上,用于强化吸收空气源热量;
至少一套透平膨胀机做功发电机组;
一套热平衡系统。
所述的太阳能槽式集热器由弧状反光板、透光板和支架组成,弧状反光板和透光板围成一个两端开放的空间,透光板与反光板均与支架铆接。
所述的热平衡系统包括有空气源蒸发器、水源蒸发器、压缩机、压缩机吸热器、预换热管、冷凝换热器、汽液分离器和发电机吸热器,所述的空气源蒸发器位于太阳能槽式集热器的弧状反光板和透光板围成的两端开放的空间内,空气源蒸发器铆接或焊接在支架上,并通过支架与弧状反光板相连;水源蒸发器位于水源换热池内,空气源蒸发器与水源蒸发器的出口端与汽液分离器相连,汽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端与单向阀相连,单向阀与空气源蒸发器和水源蒸发器的入口端相连;汽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端通过压缩机吸热器与预换热管的气体入口端相连,预换热管的气体出口端通过透平膨胀机与发电机吸热器相连,发电机吸热器与冷凝换热器的气体入口端相连,冷凝换热器的气体出口端通过压缩机 与预换热管的液体入口端相连,预换热管的液体出口端与冷凝换热器的液体入口端相连,冷凝换热器的液体出口端通过膨胀阀与空气源蒸发器和水源蒸发器相连。
所述的水源换热池内安装有静音设备间,所述的静音设备间被隔热隔断板分成若干空间,形成压缩机间、冷凝器间和发电机间,静音设备间设置有进人口和空气换气管,隔热隔断板上安装有温控门。
所述的水源换热池为陆地基本型水源换热池,包括有隔音隔热盖板、过滤网箱和防水墙,水源换热池的底部安装有地表水源蒸发器,地表水源蒸发器置于由过滤网箱形成的空间内,防水墙和隔音隔热盖板共同组成用于水源换热和摆放管网及设备的地下空间,在防水墙上预留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在隔音隔热盖板上预留有进人口并装配有空气换气管,在隔音隔热盖板的上方安装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和控制间;静音设备间安装在隔音隔热盖板的下方。
所述的水源换热池为陆地直入型水源换热池,包括有隔音隔热盖板和防水墙,水源换热池底部的水中安装有地表水源蒸发器,防水墙和隔音隔热盖板共同组成用于水源换热和摆放管网及设备的地下空间,防水墙上预留有进水口和出水口,隔音隔热盖板上预留有进人口并装配有空气换气管,在隔音隔热盖板的上方安装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和控制间;静音设备间安装在隔音隔热盖板的下方。
所述的水源换热池为水体漂浮型水源换热池,所述的静音设备间是一个四周及下部封闭的浮箱,静音设备间上安装有空气换气管、进人口及通往岸上控制间的冗余电缆,冗余电缆固定在由钢管制成的平台上部连接架上,静音设备间的下部设有过滤网箱,过滤网箱内部设有水源蒸发器,在静音设备间的四周焊接有钢板制成的滑管套环,滑管套环内套装有钢管制成的漂浮滑管,漂浮滑管可在滑管套环内随水位上下滑动,连接架与各个漂浮滑管的上端横向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所述的水源换热池为水体直入型水源换热池,所述的静音设备间上安装有空气换气管、进人口,静音设备间下部由支撑结构支撑固定,支撑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桩或钢管混凝土桩构成,水源蒸发器裸露安装于静音设备间下方的水体中。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与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作为吸热媒介,可循环补充、取之不尽、广泛存在、利用便捷,不存在污染或改变地下水现状的问题。同时,二者的兼用,还扩大了发电机组的气候适应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冷媒膨胀做功来产生电能,可控性、安全性和稳定性高;在装置布局上,除了配有太阳能槽式集热器的空气源蒸发器和控制间位于地上外,其余装置均置于地下或大型水体上浮动的封闭空间内,既节约占地、防止噪音,又阻止了热能外溢、提高了发电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在各个地区和各种气候条件下机组均能充分吸热和高效发电的问题,以中国南北方的冬季为例: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在+5℃以上,水温略高于气温,阴天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太阳能槽式集热器的作用有限,此时热量同时来自于空气源和水源,其中水源占热量的份额略大于空气源,二者的循环补充足以使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正常工作。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零下26℃,冻土层下或冰下的平均水温为+1℃,有日照的平均天数为21天,即中国东北的冬季天气寒冷、水温恒定、日照充足,其中水温比中国南方偏低但离差较小。此季节有日照时,该地区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内的空气温度可加热至+5℃以上,此时系统吸收的热量同时来自于空气源和水源;此季节无日照时,系统吸收的热量主要来自水源,只要水源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足够及压缩机压缩频率调高,则系统亦可正常工作。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强化集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机组,气候适应性强,发电效率稳定,具有推广价值。本实用新型强化利用了地表水源与空气源的互补性,使机组无论在寒冷的北方和炎热的南方均能高效稳定运行,只需少量电能压缩冷媒就会产生增量电能。如整个电网采用此方式发电,则所消耗的电能亦为可再生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强化空气源吸热效率的太阳能槽式集热器的立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强化空气源吸热效率的太阳能槽式集热器的侧面图;
图4是陆地基本型水源换热池构造图;
图5是陆地直入型水源换热池构造图;
图6是水体漂浮型水源换热池构造图;
图7是水体直入型水源换热池构造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强化吸收空气源热量的太阳能槽式集热器7,包括一个用于吸收水源热量、安放设备、防止噪音和热量外溢的水源换热池9,包括至少一套透平膨胀机做功发电机组和一套热平衡系统。
如图2、3所示,所述的太阳能槽式集热器7由弧状反光板22、透光板23和支架24组成,弧状反光板和透光板围成一个两端开放的空间,以便空气流通,在强化热量的同时带走冷量。支架采用不锈钢制成,反光板采用钢板贴膜或镀膜或不锈钢表面抛光的方式制成,透光板采用耐温性好的阳光板或石英玻璃板制成,透光板与反光板一并与支架铆接。太阳能槽式集热器正面朝南放置,在晴天白昼的任一时刻,阳光均可汇集于空气源蒸发器的带状范围内,为空气源蒸发器直接补充太阳能;在阴、雨、雪天,该装置有自我防护、促进空气流通和强化换热的功能;在寒冷地区,该装置还有间歇式自动除霜功能。所述透光板23兼具防尘防雪功能。
如图4、5、6、7所示,所述的水源换热池9分为四种类型,即陆地基本型水源换热池、陆地直入型水源换热池、水体漂浮型水源换热池和水体直入型水源换热池,这四种换热池结构相似、功能相同,只是因适用的水源和水质状况不同而导致其结构有所差异。
如图1所示,所述的透平膨胀机做功发电机组包括有透平膨胀机12、减速机14、发电机15和控制仪表17,透平膨胀机为反动式低压透平膨胀机,其焓降过程冷媒气体压力从0.5-1.0Mpa膨胀到0.13-0.14Mpa,符合蒸发后冷媒气体的压力范围。透平膨胀机12做功,带动减速机14减速并增大转矩,推动发电机15稳定发电。在发电机的后面加装了逆向保护器16,以使电网不受发电机组故障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逆向保护器16与控制仪表17安装在控制间21内。为了保证并加强透平膨胀机的进口温度,从地表水源和空气源吸收了大量热量的冷媒气体,通过压缩机吸热器11和预换热管12进一步吸热,提升了透平膨胀机的做功效率,为发电机组高效稳定发电创造了条件。
如图1所示,所述的热平衡系统包括有空气源蒸发器6、水源蒸发器8、压缩机1、压缩机吸热器11、预换热管2、冷凝换热器3、汽液分离器10和发电机吸热器13,所述的空气源蒸发器位于太阳能槽式集热器的弧状反光板和透光板围成的两端开放的空间内,空气源蒸发器铆接或焊接在支架上,并通过支架与弧状反光板相连,空气源蒸发器采用不锈钢制成。白天经反光板22的反射,汇集于空气源蒸发器6的带状范围内,为空气源蒸发器6直接输送太阳热能。水源蒸发器8位于水源换热池内,空气源蒸发器与水源蒸发器8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汽液分离器10相连,汽液分离器10的液体出口端通过管路与单向阀5相连,单向阀5通过管路与空气源蒸发器和水源蒸发器8的入口端相连。汽液分离器10的气体出口端与位于压缩机间18的压缩机吸热器11的一端相连,压缩机吸热器11的另一端与预换热管2的气体入口端相连,预换热管2的气体出口端通过管路与透平膨胀机12的进口管相连。透平膨胀机12的出口管与位于发电机间20的发电机吸热器13的一端相连,发电机吸热器13的另一端与位于冷凝器间19的冷凝换热器3的气体入口端相连,冷凝换热器3的气体出口端与位于压缩机间18的压缩机1的入口端相连 ,压缩机1的出口端与预换热管2的液体入口端相连,预换热管2的液体出口端与冷凝换热器3的液体入口端相连,冷凝换热器3的液体出口端通过膨胀阀4与空气源蒸发器6和水源蒸发器8相连。压缩机间18、冷凝器间19和发电机间20组成静音设备间。本实用新型的热平衡系统安装于静音设备间32内,使系统的噪音及热量不外溢,保证了系统高效、静音运行,同时节省了占地面积。
本实用新型热平衡系统所形成的热平衡体系由三个吸热过程和两个换热过程构成,三个吸热过程分别为:位于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内部的空气源蒸发器6和位于水源换热池内部的水源蒸发器8共同组成的冷媒蒸发吸热过程;冷媒气体通过压缩机吸热器11吸收压缩机间18内压缩机1工作产生的热量的吸收过程;利用透平膨胀机12做功产生的冷媒,吸收发电机间20内减速机14和发电机15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吸热过程。两个换热过程分别为:在预换热管2内,冷媒气体和冷媒液体之间的换热过程;在冷凝换热器3内,冷媒气体和冷媒液体的换热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热平衡体系不对外输出热量或冷量,所吸收的低品位热能主要用于对外做功产生电能,冷媒循环及其热平衡原理是:冷媒通过膨胀阀4分别进入位于太阳能槽式集热器7中的空气源蒸发器6和位于水源换热池9中的地表水源蒸发器8,强制吸收空气和水中的低品位热能,经汽液分离器10后,蒸发不完全的少量冷媒液体经单向阀5回流空气源蒸发器6和水源蒸发器8中进行再次蒸发,分离出来的干冷媒气体进入压缩机间18,通过压缩机吸热器11吸收压缩机1产生的热量,然后进入预换热管2预先吸收冷媒液体的热量。经过上述吸热过程冷媒气体的温度和内能得以迅速提高并输给透平膨胀机12进行做功,通过减速机14带动发电机15发电。透平膨胀机12产生的冷量通过发电机吸热器13吸取发电机间20的热量后进入冷凝换热器3吸收冷凝液中的热量,在使冷凝换热器3降温的同时,提升了冷媒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为进入压缩机1压缩创造了条件,使压缩机1的功耗减少。压缩后冷媒气体转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液体,进入预换热管2,使冷媒液体预冷后进入冷凝换热器3。降温后的冷媒液体,通过膨胀阀4进入空气源蒸发器6和水源蒸发器8吸热蒸发,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图4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智能控制系统,其中联锁信号由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电网负载变化生成,当温度压力和电网负荷变化在安全范围内时,机组正常工作;当压力和电网负荷在安全范围内而任何一个工作单元温度超标时,系统自动开启换热门31并自动调整透平膨胀机12内的回流阀开度,控制冷量的输出,从而使各单元温度升高或降低,待各单元温度回到正常范围内并维持某一规定时间段,换热门31自动关闭,机组正常运行;当温度和压力在安全范围内,而电网负荷变化超标时,机组发电维持在其发电能力的上限或下限,不再随电网负荷变化而变化,这样就使机组既最大限度地适应了电网负荷的变化,又避免了机组的超负荷运行;当压力超标时所有设备自动关闭待检。装置各部分运行状态、指标和时间均在控制间21内的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实现智能化控制并具自动报警功能。
实施例1: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水源换热池9为陆地基本型水源换热池,所述的陆地基本型水源换热池包括有静音设备间32、过滤网箱33、防水墙34、进水口25、出水口26、进人口27、隔音隔热盖板28、隔热隔断板29、空气换气管30及温控门31,水源蒸发器8位于水源换热池9的底部,置于由过滤网箱33形成的较大空间内,该空间必须能够使过滤后的水在任何情况下均可完全覆盖水源蒸发器8。过滤网箱33采用耐各种媒介及酸碱腐蚀的Monel1400(优良铜镍合金)做成的过滤网,其导热性能好,且可用于海水粗淡化。水源蒸发器8采用耐腐蚀及导热性良好的金属如不锈钢制成。防水墙34由防水混凝土或加防水层罩面的空心砖制成,隔音隔热盖板28由混凝土空心板制成,防水墙34和隔音隔热盖板28共同组成用于水源换热和摆放管网及设备的地下空间,在防水墙34上预留有进水口25和出水口26,在隔音隔热盖板28上预留有进人口27、装配有空气换气管30,在隔音隔热盖板的上方安装太阳能槽式集热器7和控制间21;在隔音隔热盖板的下方装有静音设备间,静音设备间被隔热隔断板分成若干空间,形成压缩机间18、冷凝器间19和发电机间20,通过进人口27,使维修人员进出;通过空气换气管30,使静音设备间32保有氧气或排出废气。静音设备间有效阻止了噪音和热量外溢,提高了发电效率,静音设备间下方由支撑结构39支撑固定,支撑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桩或钢管混凝土桩构成.隔热隔断板29上安装带有温度感应器并随温度变化开启和关闭的温控门31。陆地基本型水源换热池允许经过初级过滤后的河水、城市污水或工业废水,经进水口25流入该型水源换热池,水质复杂的水通过过滤网箱33后不含悬浮颗粒及盐分的水与水源蒸发器8进行高效换热,被吸热后的河水由出水口26可直接排入下游河流。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在吸热后应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水源换热池为陆地直入型水源换热池,本实施例中没有设置过滤网箱,水源蒸发器8直接浸入水中换热,其余同实施例1。本实施例适合于水质良好的河水或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
陆地基本型水源换热池和陆地直入型水源换热池的选址,应选在不需抽水即能形成自然水流的位置,即选在进水口25低于取水点,而出水口26又高于排水点的位置。
陆地基本型水源换热池和陆地直入型水源换热池的进水口25的上缘距地表的高度h1应大于当地最大冻土深,以保证水中热量和防冻,同时出水口26的上缘距地表的高度h2应大于h1,以保证水在水源换热池内的自然流动。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水源换热池为水体漂浮型水源换热池,静音设备间32为一个四周及下部封闭的浮箱,带动过滤网箱33及其内的水源蒸发器8上下浮动。设备及管网放置在所述的漂浮静音设备间内,静音设备间是由钢板制成的,其内设置有保温夹层,静音设备间上方设有太阳能槽式集热器7、空气换气管30、进人口27及通往岸上控制间的冗余电缆38,冗余电缆38固定在平台上部连接架37上,冗余电缆的冗余长度必须大于当地最大潮位差或当地最大丰枯水位差,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冗余电缆都可保持足够的冗余度,从而保证所产生的电力可源源不断输往陆地用户端,静音设备间32被隔热隔断板29分成三个单元,即压缩机间18、冷凝器间19和发电机间20,其有益效果是阻止了噪音和热量外溢,提高了发电效率,隔热隔断板29上安装带有温度感应器的温控门31,在静音设备间的下部,设有过滤网箱33,过滤网箱内部设有水源蒸发器8,其中过滤网箱采用耐腐蚀、导热性良好、用于海水粗淡化的Monel1400合金,水源蒸发器8也需要用耐腐蚀导热性良好的金属如不锈钢制成,在静音设备间32的四周,焊接有钢板制成的滑管套环36,滑管套环36内套装有钢管制成的漂浮滑管35,漂浮滑管可在滑管套环内随水位上下滑动,钢管制成的平台上部连接架37与各个漂浮滑管的上端横向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水体漂浮型水源换热池允许海水、水库水、湖泊水及江河水进入该型水源换热池,其有益效果是,各种大型水体的水经过滤网网箱后直接与水源蒸发器换热,充分发挥了大型水体的低品位热能优势,在水体中的静音设备间内产生电能,为陆地用户端源源不断提供清洁能源。
本实施例中的过滤网箱33,必须根据水体性质进行设计。当水体为海水时,过滤网宜采用可过滤海水中盐分及悬浮物的Monel1400合金钢,目数根据要求设定;当水体为水库或湖泊时,过滤网宜采用目数稍大、只具过滤悬浮颗粒功能的不锈钢或其它耐腐合金钢。
实施例4: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水源换热池为水体直入型水源换热池,本实施例中在静音设备间32上方配有空气换气管30、太阳能槽式集热器7和进人口27,静音设备间内部被隔热隔断板29分隔成压缩机间18、冷凝器间19和发电机间20,静音设备间下方由支撑结构39支撑固定,支撑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桩或钢管混凝土桩构成,水源蒸发器8直接裸露于静音设备间下方的水体中。
本实施例适用于水位变化不大且水质较清澈的水体,如污水处理厂厂内处理过的水体。

Claims (8)

1.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水源换热池,用于吸收水源热量、安放设备、防止噪音和热量外溢;
至少一个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安装于水源换热池之上,用于强化吸收空气源热量;
至少一套透平膨胀机做功发电机组;
一套热平衡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太阳能槽式集热器由弧状反光板、透光板和支架组成,弧状反光板和透光板围成一个两端开放的空间,透光板与反光板均与支架铆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平衡系统包括有空气源蒸发器、水源蒸发器、压缩机、压缩机吸热器、预换热管、冷凝换热器、汽液分离器和发电机吸热器,所述的空气源蒸发器位于太阳能槽式集热器的弧状反光板和透光板围成的两端开放的空间内,空气源蒸发器铆接或焊接在支架上,并通过支架与弧状反光板相连;水源蒸发器位于水源换热池内,空气源蒸发器与水源蒸发器的出口端与汽液分离器相连,汽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端与单向阀相连,单向阀与空气源蒸发器和水源蒸发器的入口端相连;汽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端通过压缩机吸热器与预换热管的气体入口端相连,预换热管的气体出口端通过透平膨胀机与发电机吸热器相连,发电机吸热器与冷凝换热器的气体入口端相连,冷凝换热器的气体出口端通过压缩机 与预换热管的液体入口端相连,预换热管的液体出口端与冷凝换热器的液体入口端相连,冷凝换热器的液体出口端通过膨胀阀与空气源蒸发器和水源蒸发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源换热池内安装有静音设备间,所述的静音设备间被隔热隔断板分成若干空间,形成压缩机间、冷凝器间和发电机间,静音设备间设置有进人口和空气换气管,隔热隔断板上安装有温控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源换热池为陆地基本型水源换热池,包括有隔音隔热盖板、过滤网箱和防水墙,水源换热池的底部安装有地表水源蒸发器,地表水源蒸发器置于由过滤网箱形成的空间内,防水墙和隔音隔热盖板共同组成用于水源换热和摆放管网及设备的地下空间,在防水墙上预留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在隔音隔热盖板上预留有进人口并装配有空气换气管,在隔音隔热盖板的上方安装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和控制间;静音设备间安装在隔音隔热盖板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源换热池为陆地直入型水源换热池,包括有隔音隔热盖板和防水墙,水源换热池底部的水中安装有地表水源蒸发器,防水墙和隔音隔热盖板共同组成用于水源换热和摆放管网及设备的地下空间,防水墙上预留有进水口和出水口,隔音隔热盖板上预留有进人口并装配有空气换气管,在隔音隔热盖板的上方安装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和控制间;静音设备间安装在隔音隔热盖板的下方。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源换热池为水体漂浮型水源换热池,所述的静音设备间是一个四周及下部封闭的浮箱,静音设备间上安装有空气换气管、进人口及通往岸上控制间的冗余电缆,冗余电缆固定在由钢管制成的平台上部连接架上,静音设备间的下部设有过滤网箱,过滤网箱内部设有水源蒸发器,在静音设备间的四周焊接有钢板制成的滑管套环,滑管套环内套装有钢管制成的漂浮滑管,漂浮滑管可在滑管套环内随水位上下滑动,连接架与各个漂浮滑管的上端横向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源换热池为水体直入型水源换热池,所述的静音设备间上安装有空气换气管、进人口,静音设备间下部由支撑结构支撑固定,支撑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桩或钢管混凝土桩构成,水源蒸发器裸露安装于静音设备间下方的水体中。
CN201320536261.6U 2013-08-30 2013-08-30 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319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36261.6U CN203531986U (zh) 2013-08-30 2013-08-30 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36261.6U CN203531986U (zh) 2013-08-30 2013-08-30 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31986U true CN203531986U (zh) 2014-04-09

Family

ID=50418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36261.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31986U (zh) 2013-08-30 2013-08-30 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3198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0577A (zh) * 2013-08-30 2013-11-27 吕智群 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
CN105841401A (zh) * 2015-04-13 2016-08-10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0577A (zh) * 2013-08-30 2013-11-27 吕智群 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
CN105841401A (zh) * 2015-04-13 2016-08-10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5841401B (zh) * 2015-04-13 2020-04-07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e et al. Solar heating and cooling: Pres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US1026076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ofitting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ing all-weather solar heating
Zuo et al. Solar chimneys integrated with sea water desalination
CN203823873U (zh) 一种太阳能热泵蓄热采暖系统
CN202587972U (zh) 一种适用于日光温室的相变储热循环装置
CN208473133U (zh) 一种建筑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综合利用系统
EP3012554A1 (en) Dual-layer cool-and-heat-purpose salt-exclusive solar pond and cross-season energy-storing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Deniz Solar-powered desalination
CN100427851C (zh) 太阳能-天然气联合驱动的节能空调
CN203531986U (zh) 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
CN201251295Y (zh) 大容量太阳能蓄能式地温温差发电系统
CN107576093A (zh) 太阳能吸附集供热供冷净水一体化的装置及其方法
CN203240789U (zh) 太阳能集热换热系统
CN103591685B (zh) 一种太阳能热泵循环节能热水机组
CN205991544U (zh) 一种太阳能供热系统
CN105716141A (zh) 一种无辅助热源太阳能暖房
CN206817585U (zh) 热水型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热电联产一体化系统
CN103410577A (zh) 强化吸热式地表水源与空气源互补静音发电系统
CN203605461U (zh) 一种太阳能热泵循环节能热水机组
CN208983460U (zh) 一种用于居民供热的太阳能蓄热采暖系统
CN200996760Y (zh) 一体化高效地源热泵
CN211204484U (zh) 一种太阳能聚热热泵系统
CN220321429U (zh) 具有室内/外末端的家用供热热泵系统
CN110272083A (zh) 新型太阳能海水淡化和水净化系统
Kalogirou et al. Performance of a hybrid PV/T thermosyph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Termination date: 201408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