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20021U - 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 - Google Patents
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520021U CN203520021U CN201320554720.3U CN201320554720U CN203520021U CN 203520021 U CN203520021 U CN 203520021U CN 201320554720 U CN201320554720 U CN 201320554720U CN 203520021 U CN203520021 U CN 2035200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planet wheel
- tie
- ratio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时钟机构,尤其涉及一种擒摆调速机构既可以自传又可以中心公转的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它主要包括擒摆调速机构、分针轴和时针轴;所述时针轴由安装在分针轴上的齿轮Z21、Z22、Z23、Z24驱动;所述分针轴上同轴安装有系杆H和固定的中心齿轮Z1,系杆H外端安装有与固定的中心齿轮Z1相互啮合的行星齿轮Z2和同轴安装的固定齿轮Z3;所述系杆H由安装在分针轴上的驱动齿轮组驱动;所述系杆H通过相互啮合的行星齿轮Z2、固定的中心齿轮Z1驱动行星齿轮Z2绕中心齿轮Z1公转且自转;所述行星齿轮Z2通过相互啮合的擒摆调速机构的驱动齿轮Z4、固定齿轮Z3驱动驱动齿轮Z4绕固定齿轮Z3公转,并自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时钟机构,尤其涉及一种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时钟计时的核心是依赖于擒摆调速机构对钟表机构运转调速,使其指针运转与标准时间同步守时;采用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器的时钟计时精度取决于摆轮游丝做简谐振动周期的稳定度;由于重力的影响,安放在不同方位的摆轮游丝系统,其谐振周期是有变化的,这就影响了时钟的计时准确度。
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器有规律的稳定旋转,摆轮游丝系统安装方位周期性变化,就可相互抵消重力对摆轮游丝系统谐振周期的影响,提高时钟的计时准确度;在采用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器的时钟机构运行中,擒摆调速机构只绕机构形心自传,外观美感较差、动感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摆轮游丝机构因重力原因造成计时误差、外观美感较差的不足,提供一种既可以自传又可以绕表盘面中心公转的时钟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包括指针装置和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所述指针装置包括分针轴和时针轴,所述时针轴由安装在分针轴上的齿轮Z21、Z22、Z23、Z24驱动;所述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安装在行星齿轮Z2的端面上,所述分针轴上同轴安装有系杆H和固定的中心齿轮Z1,系杆H外端安装有与固定的中心齿轮Z1相互啮合的行星齿轮Z2和同轴安装的固定齿轮Z3;所述系杆H由安装在分针轴上的驱动齿轮组驱动;所述系杆H通过相互啮合的行星齿轮Z2、固定的中心齿轮Z1驱动行星齿轮Z2绕中心齿轮Z1公转,并自转;所述行星齿轮Z2通过相互啮合的擒摆调速机构的驱动齿轮Z4、固定齿轮Z3驱动驱动齿轮Z4绕固定齿轮Z3公转,并自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时钟机构中模拟太空中行星有规律地既自转又公转的运行形式,既可以消除摆轮游丝机构因重力造成的计时误差,又可以结合公转的运行模式设计出动感、新颖的时钟精美外观。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驱动齿轮组包括齿轮Z11、Z12、Z13、Z14,所述齿轮Z11和Z14与分针轴同轴、所述齿轮Z12和Z13同轴,且Z11和Z12、Z13和Z14均为外啮合。
当擒摆调速机构的驱动齿轮Z4顺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传和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外啮合、齿轮Z3与Z4内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当擒摆调速机构的驱动齿轮Z4顺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传和顺时针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内啮合、齿轮Z3与Z4外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当擒摆调速机构的驱动齿轮Z4逆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传和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外啮合、齿轮Z3与Z4外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当擒摆调速机构的驱动齿轮Z4逆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传和顺时针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内啮合、齿轮Z3与Z4内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进一步,所述驱动齿轮组包括齿轮Z11、Z12、Z13、Z14、Z15,所述所述齿轮Z11和Z15与分针轴同轴、所述齿轮Z12和Z13同轴,且Z11和Z12外啮合、Z13通过Z14与Z15外啮合。
当擒摆调速机构的驱动齿轮Z4顺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传和逆时针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内啮合、齿轮Z3与Z4内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当擒摆调速机构的驱动齿轮Z4顺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传和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外啮合、齿轮Z3与Z4外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当擒摆调速机构的驱动齿轮Z4逆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传和逆时针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内啮合、齿轮Z3与Z4外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当擒摆调速机构的驱动齿轮Z4逆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传和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外啮合、齿轮Z3与Z4内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改变时钟机构中各构件的转动方向,以构建出多种行星齿轮自传和公转、擒摆调速机构的转动方向,从而得到多种动感组合形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在图中,2、擒摆调速机构;3、分针轴;4、时针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一种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包括指针装置和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所述指针装置包括分针轴3和时针轴4,所述时针轴4由安装在分针轴3上的齿轮Z21、Z22、Z23、Z24驱动;所述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安装在行星齿轮Z2的端面上,所述分针轴3上同轴安装有系杆H和固定的中心齿轮Z1,系杆H外端安装有与固定的中心齿轮Z1相互啮合的行星齿轮Z2和同轴安装的固定齿轮Z3;所述系杆H由安装在分针轴3上的驱动齿轮组驱动;所述系杆H通过相互啮合的行星齿轮Z2、固定的中心齿轮Z1驱动行星齿轮Z2绕中心齿轮Z1公转,并自转;所述行星齿轮Z2通过相互啮合的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固定齿轮Z3驱动驱动齿轮Z4绕固定齿轮Z3公转,并自转。
实施例1: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顺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传和公转,所述齿轮Z2与Z1外啮合、齿轮Z3与Z4内啮合;
⑴分针轴3在钟发条(或重锤)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21、Z22、Z23、Z24带动时针轴4顺时针转动;
⑵机构中设置安装有与分针轴3同心固定不动的中心齿轮Z1;
⑶分针轴3上套装有同轴心的系杆H,系杆H外端安装有固定内齿轮Z3和与内齿轮Z3同轴、与中心齿轮Z1相啮合转动的行星齿轮Z2;
⑷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安装在行星齿轮Z2的端面上,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与内齿轮Z3相啮合;
⑸分针轴3在钟发条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11、Z12、Z13、Z14带动系杆H顺时针转动——带动行星齿轮Z2绕固定的中心齿轮Z1啮合转动,实现既绕中心齿轮Z1顺时针公转,又与中心齿轮Z1啮合顺时针自转;行星齿轮Z2公转的转速与系杆H的转速相同;行星齿轮Z2自转与系杆H的传动比为:iH2=Z1/Z2;
⑹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转——带动安装在行星齿轮Z2端面上的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既绕行星齿轮Z2的轴心公转,又与内齿轮Z3相啮合顺时针自转,为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提供动力,使其按摆轮游丝系统的固定振动周期对钟表传动机构调速,实现整个钟表机构的守时功能;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
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实施例2: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顺时针转动、行星齿轮逆Z2时针自传和顺时针公转,所述齿轮Z2与Z1内啮合、齿轮Z3与Z4外啮合;
⑴分针轴3在钟发条(或重锤)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21、Z22、Z23、Z24带动时针轴4顺时针转动;
⑵机构中设置安装有与分针轴3同心固定不动的内齿轮即中心齿轮Z1;
⑶分针轴3上套装有同轴心的系杆H,系杆H外端安装有固定的齿轮Z3和与齿轮Z3同轴、与中心齿轮Z1内啮合转动的行星齿轮Z2;
⑷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安装在行星齿轮Z2的端面上,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与齿轮Z3相啮合;
⑸分针轴3在钟发条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11、Z12、Z13、Z14带动系杆H顺时针转动——带动行星齿轮Z2绕固定的中心齿轮Z1内啮合转动,实现既绕分针轴3轴心顺时针公转,又与中心齿轮Z1内啮合逆时针自转;行星齿轮Z2公转的转速与系杆H的转速相同;行星齿轮Z2自转与系杆H的传动比为:iH2=-Z1/Z2;
⑹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转——带动安装在行星齿轮Z2端面上的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既绕行星齿轮Z2的轴心公转,又与固定齿轮Z3相啮合顺时针自转,为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提供动力,使其按摆轮游丝系统的固定振动周期对钟表传动机构调速,实现整个钟表机构的守时功能;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
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实施例3: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逆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传和公转,所述齿轮Z2与Z1外啮合、齿轮Z3与Z4外啮合;
⑴分针轴3在钟发条(或重锤)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21、Z22、Z23、Z24带动时针轴4顺时针转动;
⑵机构中设置安装有与分针轴3同心固定不动的中心齿轮Z1;
⑶分针轴3上套装有同轴心的系杆H,系杆H外端安装有固定的齿轮Z3和与齿轮Z3同轴、与中心齿轮Z1相啮合转动的行星齿轮Z2;
⑷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安装在行星齿轮Z2的端面上,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与齿轮Z3相啮合;
⑸分针轴3在钟发条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11、Z12、Z13、Z14带动系杆H顺时针转动——带动行星齿轮Z2绕固定的中心齿轮Z1啮合转动,实现既绕中心齿轮Z1顺时针公转,又与中心齿轮Z1啮合顺时针自转;行星齿轮Z2公转的转速与系杆H的转速相同;行星齿轮Z2自转与系杆H的传动比为:iH2=Z1/Z2;
⑹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转——带动安装在行星齿轮Z2端面上的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既绕行星齿轮Z2的轴心公转,又与齿轮Z3相啮合逆时针自转,为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提供动力,使其按摆轮游丝系统的固定振动周期对钟表传动机构调速,实现整个钟表机构的守时功能;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
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实施例4: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逆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传和顺时针公转,所述齿轮Z2与Z1内啮合、齿轮Z3与Z4内啮合;
⑴分针轴3在钟发条(或重锤)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21、Z22、Z23、Z24带动时针轴4顺时针转动;
⑵机构中设置安装有与分针轴3同心固定不动的内齿轮即中心齿轮Z1;
⑶分针轴3上套装有同轴心的系杆H,系杆H外端安装有固定的内齿轮Z3和与内齿轮Z3同轴、与中心齿轮Z1内啮合转动的行星齿轮Z2;
⑷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安装在行星齿轮Z2的端面上,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与内齿轮Z3相啮合;
⑸分针轴3在钟发条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11、Z12、Z13、Z14带动系杆H顺时针转动——带动行星齿轮Z2绕固定的中心齿轮Z1内啮合转动,实现既绕分针轴3轴心顺时针公转,又与中心齿轮Z1内啮合逆时针自转;行星齿轮Z2公转的转速与系杆H的转速相同;行星齿轮Z2自转与系杆H的传动比为:iH2=-Z1/Z2;
⑹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转——带动安装在行星齿轮Z2端面上的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既绕行星齿轮Z2的轴心公转,又与固定的内齿轮Z3相啮合逆时针自转,为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提供动力,使其按摆轮游丝系统的固定振动周期对钟表传动机构调速,实现整个钟表机构的守时功能;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
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实施例5: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顺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传和逆时针公转,所述齿轮Z2与Z1内啮合、齿轮Z3与Z4内啮合;
⑴分针轴3在钟发条(或重锤)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21、Z22、Z23、Z24带动时针轴4顺时针转动;
⑵机构中设置安装有与分针轴3同心固定不动的内齿轮即中心齿轮Z1;
⑶分针轴3上套装有同轴心的系杆H,系杆H外端安装有固定的内齿轮Z3和与内齿轮Z3同轴、与中心齿轮Z1内啮合转动的行星齿轮Z2;
⑷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安装在行星齿轮Z2的端面上,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与内齿轮Z3相啮合;
⑸分针轴3在钟发条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11、Z12、Z13、Z14、Z15带动系杆H逆时针转动——带动行星齿轮Z2绕固定的中心齿轮Z1内啮合转动,实现既绕分针轴3轴心逆时针公转,又与中心齿轮Z1内啮合顺时针自转;行星齿轮Z2公转的转速与系杆H的转速相同;行星齿轮Z2自转与系杆H的传动比为:iH2=-Z1/Z2;
⑹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转——带动安装在行星齿轮Z2端面上的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既绕行星齿轮Z2的轴心公转,又与固定的内齿轮Z3相啮合顺时针自转,为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提供动力,使其按摆轮游丝系统的固定振动周期对钟表传动机构调速,实现整个钟表机构的守时功能;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
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实施例6: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顺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传和公转,所述齿轮Z2与Z1外啮合、齿轮Z3与Z4外啮合;
⑴分针轴3在钟发条(或重锤)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21、Z22、Z23、Z24带动时针轴4顺时针转动;
⑵机构中设置安装有与分针轴3同心固定不动的中心齿轮Z1;
⑶分针轴3上套装有同轴心的系杆H,系杆H外端安装有固定的齿轮Z3和与齿轮Z3同轴、与中心齿轮Z1相啮合转动的行星齿轮Z2;
⑷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安装在行星齿轮Z2的端面上,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与齿轮Z3相啮合;
⑸分针轴3在钟发条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11、Z12、Z13、Z14、Z15带动系杆H逆时针转动——带动行星齿轮Z2绕固定的中心齿轮Z1啮合转动,实现既绕中心齿轮Z1逆时针公转,又与中心齿轮Z1啮合逆时针自转;行星齿轮Z2公转的转速与系杆H的转速相同;行星齿轮Z2自转与系杆H的传动比为:iH2=Z1/Z2;
⑹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转——带动安装在行星齿轮Z2端面上的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既绕行星齿轮Z2的轴心公转,又与齿轮Z3相啮合顺时针自转,为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提供动力,使其按摆轮游丝系统的固定振动周期对钟表传动机构调速,实现整个钟表机构的守时功能;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
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实施例7: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逆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传和逆时针公转,所述齿轮Z2与Z1内啮合、齿轮Z3与Z4外啮合;
⑴分针轴3在钟发条(或重锤)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21、Z22、Z23、Z24带动时针轴4顺时针转动;
⑵机构中设置安装有与分针轴3同心固定不动的内齿轮即中心齿轮Z1;
⑶分针轴3上套装有同轴心的系杆H,系杆H外端安装有固定的齿轮Z3和与齿轮Z3同轴、与中心齿轮Z1内啮合转动的行星齿轮Z2;
⑷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安装在行星齿轮Z2的端面上,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与齿轮Z3相啮合;
⑸分针轴3在钟发条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11、Z12、Z13、Z14、Z15带动系杆H逆时针转动——带动行星齿轮Z2绕固定的中心齿轮Z1内啮合转动,实现既绕分针轴3轴心逆时针公转,又与中心齿轮Z1内啮合顺时针自转;行星齿轮Z2公转的转速与系杆H的转速相同;行星齿轮Z2自转与系杆H的传动比为:iH2=-Z1/Z2;
⑹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转——带动安装在行星齿轮Z2端面上的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既绕行星齿轮Z2的轴心公转,又与固定齿轮Z3相啮合逆时针自转,为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提供动力,使其按摆轮游丝系统的固定振动周期对钟表传动机构调速,实现整个钟表机构的守时功能;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
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实施例8: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逆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传和公转,所述齿轮Z2与Z1外啮合、齿轮Z3与Z4内啮合;
⑴分针轴3在钟发条(或重锤)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21、Z22、Z23、Z24带动时针轴4顺时针转动;
⑵机构中设置安装有与分针轴3同心固定不动的中心齿轮Z1;
⑶分针轴3上套装有同轴心的系杆H,系杆H外端安装有固定内齿轮Z3和与内齿轮Z3同轴、与中心齿轮Z1相啮合转动的行星齿轮Z2;
⑷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安装在行星齿轮Z2的端面上,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与内齿轮Z3相啮合;
⑸分针轴3在钟发条力矩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并通过齿轮Z11、Z12、Z13、Z14、Z15带动系杆H逆时针转动——带动行星齿轮Z2绕固定的中心齿轮Z1啮合转动,实现既绕中心齿轮Z1逆时针公转,又与中心齿轮Z1啮合逆时针自转;行星齿轮Z2公转的转速与系杆H的转速相同;行星齿轮Z2自转与系杆H的传动比为:iH2=Z1/Z2;
⑹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转——带动安装在行星齿轮Z2端面上的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既绕行星齿轮Z2的轴心公转,又与内齿轮Z3相啮合逆时针自转,为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提供动力,使其按摆轮游丝系统的固定振动周期对钟表传动机构调速,实现整个钟表机构的守时功能;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
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包括指针装置和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所述指针装置包括分针轴(3)和时针轴(4),所述时针轴(4)由安装在分针轴(3)上的齿轮Z21、Z22、Z23、Z24驱动;所述摆轮游丝式擒摆调速机构(2)安装在行星齿轮Z2的端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针轴(3)上同轴安装有系杆H和固定的中心齿轮Z1,系杆H外端安装有与固定的中心齿轮Z1相互啮合的行星齿轮Z2和同轴安装的固定齿轮Z3;所述系杆H由安装在分针轴(3)上的驱动齿轮组驱动;所述系杆H通过相互啮合的行星齿轮Z2、固定的中心齿轮Z1驱动行星齿轮Z2绕中心齿轮Z1公转,并自转;所述行星齿轮Z2通过相互啮合的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固定齿轮Z3驱动驱动齿轮Z4绕固定齿轮Z3公转,并自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齿轮组包括齿轮Z11、Z12、Z13、Z14,所述齿轮Z11和Z14与分针轴(3)同轴、所述齿轮Z12和Z13同轴,且Z11和Z12、Z13和Z14均为外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顺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传和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外啮合、齿轮Z3与Z4内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顺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传和顺时针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内啮合、齿轮Z3与Z4外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逆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传和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外啮合、齿轮Z3与Z4外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逆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传和顺时针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内啮合、齿轮Z3与Z4内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齿轮组包括齿轮Z11、Z12、Z13、Z14、Z15,所述所述齿轮Z11和Z15与分针轴(3)同轴、所述齿轮Z12和Z13同轴,且Z11和Z12外啮合、Z13通过Z14与Z15外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顺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传和逆时针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内啮合、齿轮Z3与Z4内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顺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传和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外啮合、齿轮Z3与Z4外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逆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顺时针自传和逆时针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内啮合、齿轮Z3与Z4外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擒摆调速机构(2)的驱动齿轮Z4逆时针转动、行星齿轮Z2逆时针自传和公转时,所述齿轮Z2与Z1外啮合、齿轮Z3与Z4内啮合;所述行星齿轮Z2与系杆H的的传动比为iH2=Z1/Z2,所述齿轮Z4至行星齿轮Z2的传动比为i24=Z3/Z4,所述齿轮Z4至系杆H的传动比为iH4=iH2*i24=(Z1*Z3)/(Z2*Z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54720.3U CN203520021U (zh) | 2013-09-06 | 2013-09-06 | 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54720.3U CN203520021U (zh) | 2013-09-06 | 2013-09-06 | 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20021U true CN203520021U (zh) | 2014-04-02 |
Family
ID=50378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554720.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520021U (zh) | 2013-09-06 | 2013-09-06 | 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52002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39872A (zh) * | 2013-09-06 | 2013-12-11 | 烟台持久钟表集团有限公司 | 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 |
RU2802156C1 (ru) * | 2022-08-12 | 2023-08-22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Константин Чайкин" | Часы с механизмом коррекции индикатора часовых зон |
-
2013
- 2013-09-06 CN CN201320554720.3U patent/CN203520021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39872A (zh) * | 2013-09-06 | 2013-12-11 | 烟台持久钟表集团有限公司 | 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 |
CN103439872B (zh) * | 2013-09-06 | 2016-06-15 | 烟台持久钟表集团有限公司 | 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 |
RU2802156C1 (ru) * | 2022-08-12 | 2023-08-22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Константин Чайкин" | Часы с механизмом коррекции индикатора часовых зон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39872B (zh) | 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 | |
CN103412471B (zh) | 一种机械手表的三轴陀飞轮机构 | |
US9134702B2 (en) | Mechanism preventing rate variations caused by gravity on a balance-spring regulating device and timepiece incorporating this improvement | |
CN102749835A (zh) | 钟表的运转轮系 | |
JP5479492B2 (ja) | 自転と公転が両方とも可能なトゥールビヨン付き機械式腕時計 | |
CN103541873A (zh) | 一种可实现新能源稳定发电的装置 | |
CN203520021U (zh) | 陀飞轮行星时钟机构 | |
CN204790322U (zh) | 机械手表的悬浮式陀飞轮结构 | |
CN102540861A (zh) | 手表 | |
CN101598926B (zh) | 一种双陀飞轮机械手表的行星轮系 | |
CN202837825U (zh) | 陀飞轮座钟 | |
CN201364467Y (zh) | 带有双擒纵机构的机械手表 | |
CN203101822U (zh) | 一种自动机械手表发条能量显示机构 | |
CN102566392A (zh) | 手表 | |
CN101458494B (zh) | 一种带有双擒纵机构的机械手表 | |
CN201464813U (zh) | 差动输出条盒轮 | |
CN202141890U (zh) | 机械手表薄型全自动上条机构 | |
CN204116818U (zh) | 一种手表机芯简单可靠的双层差动机构 | |
CN204790321U (zh) | 手表时分针行星显示传动机构 | |
CN201364469Y (zh) | 带有既自转又公转的陀飞轮机械手表 | |
CN203444249U (zh) | 机械手表的三轴陀飞轮机构 | |
JP2020128952A5 (zh) | ||
CN203376564U (zh) | 珍珠陀手表的行星轮系自动上条机构 | |
CN1587688A (zh) | 动势能发电机动力装置 | |
CN202257055U (zh) | 机械手表多游丝调速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615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