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92178U - 一种入耳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入耳式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92178U CN203492178U CN201320650643.1U CN201320650643U CN203492178U CN 203492178 U CN203492178 U CN 203492178U CN 201320650643 U CN201320650643 U CN 201320650643U CN 203492178 U CN203492178 U CN 2034921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earphone
- sound
- main casing
- loud speak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本体,插头,线控装置,扬声器;线控装置包括电话接听按钮、可轴向移动的切换按钮、全指向麦克风以及电路控制模块,电路控制模块包括切换控制模块以及麦克风降噪模块;切换控制模块包括具有六个接点的切换开关,其中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和第三接点分别与第六接点、第五接点和第四接点相对设置;第一接点和第四接点接入插头GND点,第六接点和第三接点接入插头M+点,第二接点和第五接点分别接入麦克风正极和负极;当切换按钮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第二、第六和第五接点导通,当切换按钮轴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第三、第五、第四接点导通。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兼容苹果手机和其他手机且能有效消除麦克风噪音的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作为一种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设备配件,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因手机或视频播放器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而耳机作为其配套产品,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它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入耳式耳机作为众多耳机中的一种,由于其音效的特殊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入耳式耳机在普通耳机的基础上,以胶质塞头插入人耳耳道内,以获得更好的密闭性,它的优点是提供了一个封闭的环境,极大的增强了耳机的表现效果,降低外界噪音对音乐的干扰,大大减少了漏音。
现有的手机一般分为苹果手机和普通手机两大类,由于苹果手机与普通手机的音频接线方式不一致,导致许多现有的耳机仅能应用于其中某款手机,而不能通用。
另外,现有耳机通常根据播放器的声频信号来振动耳机的发声单元,耳机内外气体的流动直接影响到发生的声音的频率,因而气体的流动对音质的影响很大,入耳式耳机具有低失真的优点,在音效上给使用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音质感受,但耳机内为封闭的空间,气体不能流动,因此这种耳机的低频重现性较差,而低频是声音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频率;但是由于这种耳机在发音端与人耳耳道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并与外界相隔开,因此使用者在试听音乐的时候往往听不到外界的其他声音,正因如此,在一些较为特殊的环境下,因为使用者的听觉与外界隔绝,其自身的安全也常常存在较大威胁,例如在路上行走或者在横穿马路时,由于使用者听不到车辆的鸣笛声,往往容易被撞到从而发生意外,而这些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而且现有的入耳式耳机中,常常由于耳机密封性较差,其漏音较为严重,而漏音不仅会给使用者周围的人造成影响,更大大降低了耳机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用于苹果手机与其他手机,且能提升耳机低频效果、实现耳机防漏音的同时可有效增强耳机内部与耳机外部连通的入耳式耳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本体,插头,线控装置,扬声器;所述线控装置包括电话接听按钮、可轴向移动的切换按钮、全指向麦克风以及电路控制模块,所述电路控制模块包括切换控制模块以及麦克风降噪模块;所述切换控制模块包括具有六个接点的切换开关,其中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和第三接点分别与第六接点、第五接点和第四接点相对设置;第一接点和第四接点接入插头GND点,第六接点和第三接点接入插头M+点,第二接点和第五接点分别接入麦克风正极和负极;当切换按钮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第二、第六和第五接点导通,当切换按钮轴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第三、第五、第四接点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麦克风降噪模块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以及分别与麦克风正极和负极相连的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主体包括具有容纳腔的主壳体,扬声器安装于主壳体内,主壳体前端设置有前盖,前盖中部轴向延伸出导音管,扬声器前端与前盖内壁密封连接,前盖内壁由后端向前端逐渐缩小,所述前盖与导音管内部形成一斗形导音孔,主壳体顶部竖直开设有调音孔,调音孔位于扬声器后端,所述调音孔上设置有网盖,所述容纳腔后壁与扬声器后端面平行,扬声器与调音孔均垂直于斗形导音孔。
进一步地,所述调音孔为环形且横向设置在主壳体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导音管长度范围为7cm-15cm。
进一步地,所述导音管外部套设有耳套,导音管前端向外径向设置有一凸缘,所述耳套内部设置有一夹持部,夹持部后端向内径向设置有一凸圈,凸圈卡在凸缘上将耳套固定在前盖上;凸缘外径大于导音管外径,凸圈内径小于夹持部内径。
进一步地,容纳腔的腔口至耳机本体底端形成一弧形颈部,所述弧形颈部的上端与耳套后端相持平。
进一步地,所述线控装置两端分别连接有主线和分线,主壳体底端设置有第一卡块,分线穿过第一卡块进入耳机本体内部且被第一卡块卡紧;所述第一卡块剖面呈U形,包括两对称设置第一立板和连接两第一立板的第一底板,第一卡块卡在主壳体底部且两第一立板分别压在主壳体底面的前后端面上,第一底板与主壳体的底面端部持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设置具有6个接点的开关且第一接点、第四接点相对设置,第三接点和第六接点相对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耳机可通过切换开关方便地与苹果手机及其他手机兼容连接。同时通过采用电容和电感消除麦克风背景噪音。
2、在主壳体的顶部开设调音孔,使得本入耳式耳机的容纳腔与耳机外部相通,容纳腔内气体可由调音孔流向耳机外部,使耳机内部与外部气压一致,如此使得耳机的低频重现性增强,保证了耳机更好的音质;
3、导音孔位于主壳体的顶部,与扬声器和导音管均成垂直之势,耳机外部的声音一部分进入耳机容纳腔内部,在网盖的作用下,进入容纳腔内的声音音量减弱,由于声音具有指向性,因此外部的声音在进入容纳腔内后一部分经过容纳腔底部反弹到耳机外部,一部分经过容纳腔后壁进入到扬声器内从而进入使用者耳内被使用者听到,因此既可防止使用者耳道与外界完全隔绝,避免一些潜在的威胁,而且外界声音进入容纳腔内后其音量减弱,对使用者的试听影响较小;
4、由于扬声器前端与前盖内壁密封连接,使得扬声器与前盖之间形成的空间与扬声器与容纳腔后壁之间形成的空间相隔开,经扬声器发出的声音直接传入耳道内,不会泄漏到容纳腔后部内或者耳机外部,防止了漏音现象的发生,在环保的同时更增加了耳机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入耳式耳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线控装置的电路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入耳式耳机中耳机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入耳式耳机中耳机本体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入耳式耳机中耳机本体的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两个耳机本体100、插头200、线控装置500、两根分线400和一根主线300,插头200连接在主线300的一端,耳机本体100分别与分线400的一端连接,两根分线400的另一端同时与主线300连接,线控装置500与其中一根分线400连接。通过线控装置500控制电话接听以及根据不同的手机切换开关控制。
苹果手机的耳机插口由于一个接口位置与其他耳机设备相反,因此需使用专用的苹果耳机接入苹果手机,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切换开关的位置关系使得当将耳机插入苹果手机时,耳机上相应的接口位置也相反连接,从而能够与苹果手机兼容,当将耳机插入其他手机使用时,则再调整回来。具体如图2所示:
线控装置510包括电话接听按钮5100、切换控制模块以及麦克风降噪模块;切换控制模块包括具有六个接点的切换开关,其中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和第三接点分别与第六接点、第五接点和第四接点相对设置;第一接点和第四接点接入插头GND点,第六接点和第三接点接入插头M+点,第二接点和第五接点分别接入麦克风正极和负极;当切换按钮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第二、第六和第五接点导通,当切换按钮轴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第三、第五、第四接点导通。
当切换按钮位于第一位置和位于第二位置时,耳机插头GND点和M+点相反从而使得耳机可兼容苹果手机与其他手机。
优选地,麦克风降噪模块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以及分别与麦克风正极和负极相连的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
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感以及第二电感的设置使得麦克风可以消除麦克风背景噪音。
如图3至图5所示,耳机本体100包括主壳体110和与主壳体110前端连接的前盖120,主壳体110内部开有一容纳腔130,容纳腔130与前盖120之间安装有扬声器140,前盖120中部轴向延伸出导音管121,扬声器140前端外侧壁与前盖120内壁密封连接,前盖120内壁由后端向前端依次缩小,导音管121内为内空直通的通孔,前盖120内壁与导音管121内壁形成一斗形导音孔122,主壳体110顶部竖直开设有调音孔111,在调音空上安装有网盖112,调音孔111位于扬声器140后端,容纳腔130后壁与扬声器140平行,扬声器140与调音孔111均垂直于导音孔。
由于在主壳体110的顶部开设调音孔111,使耳机本体100内的容纳腔130与耳机外部相通,在扬声器140振动下,容纳腔130内气体在气压变化时可由调音孔111流向耳机外部,使耳机内部与外部气压一致,使得耳机的低频重现性增强,保证了耳机更好的音质;而导音孔位于主壳体110的顶部,与扬声器140和导音管121均呈垂直之势,耳机外部的声音一部分进入耳机容纳腔130内部,在网盖112及容纳腔130的作用下,经过网盖112进入容纳腔130内的声音音量减弱,由于声音具有指向性,因此外部的声音在进入容纳腔130内后一部分经过容纳腔130底部反弹到耳机外部,一部分经过容纳腔130后壁进入到扬声器140内从而进入使用者耳内被使用者听到,因此入容纳腔130内后声音相对于原声音音量大大减小,防止使用者耳道与外界完全隔绝,避免使用者受到一些潜在的威胁,而且音量减弱,对使用者的试听影响较小,而使用者可有意识的分辨出外部声音和扬声器140传出的声音,既不影响使用者听音乐,而且更加安全;此外,由于扬声器140前端与前盖120内壁密封连接,使得扬声器140与前盖120之间形成的空间和扬声器140与容纳腔130后壁之间形成的空间相隔开,经扬声器140发出的声音直接传入使用者耳道内,不会泄漏到容纳腔130后部内或者耳机外部,防止了漏音现象的发生,在环保的同时更增加了耳机的使用效果。
如图2和图3所示,调音孔111的形状为环形并横向开设在主壳体110上方,网盖112的形状与调音孔111的形状相适配,安装扬声器140后的容纳腔130内为扁平状,而调音孔111的形状设置成与容纳腔130后部形状走向一致的形状,不仅充分的使容纳腔130后部与耳机外部相通,在扬声器140振动的过程中,容纳腔130内部受压的空气也能充分在第一时间内被压出耳机外部,使耳机内外的气压一致的时间缩短,因而缩短了扬声器140振动到声音传入耳道之间声音失真的时间,使得经扬声器140进入耳道内的声音更加逼真和原始,其失真更小。
进一步的,由于人耳耳道长度不一,而耳机使用时主要位于外耳道处,外耳道的长度在1mm左右,根据不同的人,外耳道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导音管121长度范围在7mm-15mm之间,导音管121长度小于7mm会导致耳机不能插入外耳道或者插入后频繁脱落,导音管121长度大于15mm会因导音管121过长而导致佩戴不方便、不稳定、使用效果和试听效果较差,优选的,本入耳式耳机的导音管121长度为10mm。
如图3至图5所示,导音管121外部套设有耳套150,导音管121前端向外径向设置有一凸缘123,凸缘123的外径稍大于导音管121的外径,而在耳套150内部设置有一夹持部151,夹持部151后端向内径向设置有一凸圈152,凸圈152的内径稍小于夹持部151的内径,耳套150以硅胶等公知的现有材料制成,由于硅胶为软材料,其灵活性较强,凸圈152在外力作用下其内径可增大,因此凸圈152自由卡在凸缘123上并将耳套150固定在导音管121上,也可在外力作用下随意的从导音管121上拆下。
由于耳套150与导音管121拆装灵活,可同时配备多个大小、长度不同的耳套150与导音管121配套使用,其适用人群更广,使用范围更广,而由于导音管121的长度较长,耳套150可在导音管121外壁上轴向移动,因此在耳机进入耳道内和移出耳道时均形成一个缓冲,防止导音管121或耳套150与耳道内壁直接硬性摩擦,有效保护了耳道不受伤害,更增加了耳机佩戴的舒适感。
如图5所示,容纳腔130的腔口至耳机本体100底端形成一弧形颈部113,弧形颈部113的上端与耳套150后端相持平,耳套150安装在导音管121上后与主壳体110整体形成一个转折角度为90度的弧形,当佩戴耳机时,主壳体110的弧形颈部113与贴在耳道口和耳垂上,使得耳机在佩戴时更加稳固,也增加了佩戴时的舒适感,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更加人性化,而这种流线型设计也增加了耳机整体的美感。
如图3、图5所示,在主壳体110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卡块160,第一卡块160剖面呈U形,第一卡块160具有两对称设置的第一立板161和连接两第一立板的第一底板162,第一卡块160卡在主壳体110底部且两第一立板161分别压在主壳体110底部的前后端面上,第一底板162与主壳体110的底部端面持平,连接主壳体110的分线400穿过第一底板162进入到主壳体110内且第一底板162将分线400卡紧。
由于分线400伸进主壳体110内部与容纳腔130内的扬声器140相连,因此在使用耳机时,在外力作用下分线400与扬声器140或多或少会形成较大的拉力,当拉力过大时,分线400容易与扬声器140脱离,造成耳机损坏,从而无法使用,因此在主壳体110底部设置卡块将分线400卡住,有效的保护了分线400不被拉力的拉扯而损坏。
由上述实施例得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插头200插入手机或者其他音乐播放设备的插孔中,开启播放功能后,手机或音乐播放设备中发出音频信号经过播放器处理后,从耳机插孔那里转换成电信号并以转换后的电信号输出,电信号依次由主线300、分线400传到耳机内部的扬声器140中,扬声器140在磁气回路和音圈中变化的电流的驱动下,带动扬声器140的振动膜片发生振动,进而,耳机腔体内的空气在振动膜片的振动作用下将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因为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所以就发出了声音,最后这些声音依次由导音管121传递到人耳内部。
在扬声器140的振动膜片振动过程中,容纳腔130内的空气与耳机外部的空气气压始终一致,导音孔位于主壳体110的顶部,与扬声器140和导音管121呈垂直之势,耳机外部的声音一部分进入耳机容纳腔130内部,一部分经过容纳腔130后壁进入到扬声器140内从而进入使用者耳内被使用者听到,而被使用者听到的声音相对于音源音量大大减小,使用者耳道与外界非完全隔绝,如此使用者既不影响听音乐,而且使用时较为安全;电信号经过扬声器140转换成声信号后经扬声器140与前盖120间的空间传到导音管121内,最后传入使用者耳道内,由于扬声器140与前盖120间的空间为全封闭式,转换后的声信号不会泄漏到容纳腔130内或者耳机外部,既环保又增加了耳机的使用效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本体,插头,线控装置,扬声器;所述线控装置包括电话接听按钮、可轴向移动的切换按钮、全指向麦克风以及电路控制模块,所述电路控制模块包括切换控制模块以及麦克风降噪模块;所述切换控制模块包括具有六个接点的切换开关,其中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和第三接点分别与第六接点、第五接点和第四接点相对设置;第一接点和第四接点接入插头GND点,第六接点和第三接点接入插头M+点,第二接点和第五接点分别接入麦克风正极和负极;当切换按钮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第二、第六和第五接点导通,当切换按钮轴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第三、第五、第四接点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降噪模块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以及分别与麦克风正极和负极相连的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本体(100)包括具有容纳腔(130)的主壳体(110),扬声器(140)安装于主壳体(110)内,主壳体(110)前端设置有前盖(120),前盖(120)中部轴向延伸出导音管(121),其特征在于:扬声器(140)前端与前盖(120)内壁密封连接,前盖(120)内壁由后端向前端逐渐缩小,所述前盖(120)与导音管(121)内部形成一斗形导音孔(122),主壳体(110)顶部竖直开设有调音孔(111),调音孔(111)位于扬声器(140)后端,所述调音孔(111)上设置有网盖(112),所述容纳腔(130)后壁与扬声器(140)后端面平行,扬声器(140)与调音孔(111)均垂直于斗形导音孔(1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音孔(111)为环形且横向设置在主壳体(110)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管(121)长度范围为7cm-15c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管(121)外部套设有耳套(150),导音管(121)前端向外径向设置有一凸缘(123),所述耳套(150)内部设置有一夹持部(151),夹持部(151)后端向内径向设置有一凸圈(152),凸圈(152)卡在凸缘(123)上将耳套(150)固定在前盖(120)上;凸缘(123)外径大于导音管(121)外径,凸圈(152)内径小于夹持部(151)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容纳腔(130)的腔口至耳机本体(100)底端形成一弧形颈部(113),所述弧形颈部(113)的上端与耳套(150)后端相持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控装置(500)两端分别连接有主线(300)和分线(400),主壳体(110)底端设置有第一卡块(160),分线(400)穿过第一卡块(160)进入耳机本体(100)内部且被第一卡块(160)卡紧,所述第一卡块剖面呈U形,包括两对称设置第一立板和连接两第一立板的第一底板,第一卡块卡在主壳体底部且两第一立板分别压在主壳体底面的前后端面上,第一底板与主壳体的底面端部持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650643.1U CN203492178U (zh) | 2013-10-21 | 2013-10-21 | 一种入耳式耳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650643.1U CN203492178U (zh) | 2013-10-21 | 2013-10-21 | 一种入耳式耳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92178U true CN203492178U (zh) | 2014-03-19 |
Family
ID=50262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650643.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92178U (zh) | 2013-10-21 | 2013-10-21 | 一种入耳式耳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492178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01824A (zh) * | 2014-09-29 | 2015-01-21 | 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 线控设备、控制器、方法及装置 |
CN106817644A (zh) * | 2017-02-21 | 2017-06-09 | 上海青橙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及耳机电路 |
TWI596952B (zh) * | 2016-03-21 | 2017-08-21 | 固昌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 耳道式耳機 |
CN107113500A (zh) * | 2014-08-28 | 2017-08-29 | 法国布雷维茨公司 | 实现环境噪声消除机构的设备的自配置 |
CN112788473A (zh) * | 2021-03-11 | 2021-05-1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耳机 |
-
2013
- 2013-10-21 CN CN201320650643.1U patent/CN20349217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13500A (zh) * | 2014-08-28 | 2017-08-29 | 法国布雷维茨公司 | 实现环境噪声消除机构的设备的自配置 |
CN104301824A (zh) * | 2014-09-29 | 2015-01-21 | 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 线控设备、控制器、方法及装置 |
TWI596952B (zh) * | 2016-03-21 | 2017-08-21 | 固昌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 耳道式耳機 |
CN106817644A (zh) * | 2017-02-21 | 2017-06-09 | 上海青橙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及耳机电路 |
CN112788473A (zh) * | 2021-03-11 | 2021-05-1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耳机 |
CN112788473B (zh) * | 2021-03-11 | 2023-12-2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耳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18344778B2 (en) | A noise-reduction air tube microphone, noise-reduction anti-radiation headset and noise-reduction anti-radiation Bluetooth headset | |
CN203492178U (zh) | 一种入耳式耳机 | |
CN107113487B (zh) | 声音输出装置和声音引导装置 | |
US8189846B2 (en) | Vented in-the-ear headphone | |
CN203446007U (zh) | 一种入耳式耳机 | |
CN103533475A (zh) | 一种入耳式耳机 | |
JP2010147982A (ja) | リモコン付きステレオイヤホンマイク | |
CN103533470A (zh) | 一种入耳式耳机 | |
CN109963217A (zh) | 一种耳机 | |
CN208940175U (zh) | 一种降噪耳机 | |
CN104349233A (zh) | 一种能提高低频特性的耳机 | |
CN215529267U (zh) | 一种耳帽结构及耳机 | |
CN213152326U (zh) | 一种带有防尘套的耳机 | |
CN208707900U (zh) | 一种降噪耳机 | |
WO2022116274A1 (zh) | 电子设备、无线耳机和无线耳机的在位检测方法 | |
CN204761670U (zh) | 一种360度语言输入带接听功能的半入耳耳机 | |
CN205491010U (zh) | 耳机 | |
CN203563179U (zh) | 耳机 | |
CN109963214A (zh) | 一种听音乐耳机 | |
CN109963220A (zh) | 一种环绕式耳机 | |
CN109963215A (zh) | 一种速带耳机 | |
CN207652646U (zh) | 一种带导声管的耳套 | |
CN109951755A (zh) | 一种大音量耳机 | |
CN109963213A (zh) | 一种头戴式耳机 | |
CN221103531U (zh) | 降噪型蓝牙耳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9 Termination date: 2015102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