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46235U -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46235U
CN203446235U CN201320548954.7U CN201320548954U CN203446235U CN 203446235 U CN203446235 U CN 203446235U CN 201320548954 U CN201320548954 U CN 201320548954U CN 203446235 U CN203446235 U CN 2034462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h bag
raw material
pipeline
spore
material p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4895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鹏
王铁杆
孙庆海
谢起浪
陈少波
钟晨辉
艾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a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a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a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a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32054895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462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462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4623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它包括原料桶,所述原料桶内腔中安装有第一网袋,第一网袋内腔中装有第二网袋,原料桶口部与底部通过管道相连,管道下方位置安放有收集桶,收集桶内装有第三网袋,第三网袋上口处连接到原料桶底部下方的管道上,所述管道伸入原料桶处安装有喷头,原料桶开口处的管道上装有第一阀门,原料桶下方的管道上位于第三网袋与管道连接处的两侧分别装有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所述收集桶上开有排水口,排水口处装有第四阀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采用多层网袋过滤冲洗的方法,提高了铜藻孢子收获率,降低了杂质数量,增强了附着力,达到集中收集,均匀喷洒移植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渔业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讲涉及海藻的苗种收集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铜藻孢子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铜藻属马尾藻属,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大型暖温带性海藻,分布于我国沿海浅海区。铜藻植株高大,枝叶繁茂,多生长在潮下带浅海岩礁上,成片漂浮水面,堪称“海中森林”、“生态型渔礁”。形成的海藻场中栖息生活着多种门类的海洋生物,为之提供避敌、索饵、产卵的理想场所。铜藻快速生长和巨大的生物量被列为重建海底藻场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的重要物种之一。
为了能够得到大量的铜藻,就需要对其进行大规模繁殖,目前传统的铜藻育苗方式主要是将苗帘、网绳等附着基质放于育苗池的底部,将铜藻种藻漂浮于育苗池水面,依靠铜藻种藻上的孢子自然脱落到育苗池底部进行采苗。由于铜藻孢子黏附于生殖托上,在缺乏外力的条件下,铜藻孢子不易同时大量脱落;同时,此时铜藻种藻上附着物较多,残枝残叶脱落也比较严重,最终导致铜藻孢子收获率低、附着不均匀、污染物多等,不利于后续的苗种培育、规模化人工养殖和藻场建设等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传统铜藻孢子收集过程中由于是依靠铜藻孢子自然脱落来采苗,导致铜藻孢子收获率低、附着不均匀、污染物多的缺陷,提供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采用多层网袋过滤冲洗的方法,提高了铜藻孢子收获率,降低了杂质数量,增强了附着力,达到集中收集,均匀喷洒移植的效果。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原料桶,所述原料桶内腔中安装有第一网袋,第一网袋内腔中装有第二网袋,第一网袋和第二网袋开口方向与原料桶口部开口方向同向,原料桶口部与底部通过管道相连,管道下方位置安放有收集桶,收集桶内装有第三网袋,第三网袋上口处连接到原料桶底部下方的管道上,所述管道伸入原料桶处安装有喷头,原料桶开口处的管道上装有第一阀门,原料桶下方的管道上位于第三网袋与管道连接处的两侧分别装有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所述收集桶上开有排水口,排水口处装有第四阀门。
进一步,所述原料桶为直径1.5m,高2.0m的圆形塑料桶,所述第二网袋为直径1.5m,高2.2m,过滤直径超过0.18mm的80目筛绢制成的网袋,第一网袋为直径1.5m,高2.2m,过滤直径超过0.15mm的100目筛绢制成的网袋,第一网袋外壁贴住原料桶内壁,第二网袋外壁贴住第一网袋内壁,所述第三网袋为上口直径20cm,下口直径5cm的200目筛绢制成的网袋。
进一步,所述第三网袋能够将直径小于75μm的杂质滤除。
用如上所述的铜藻孢子收集装置收集铜藻孢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铜藻孢子的收集,将挑选好的铜藻种藻放于装置的第二网袋内,关闭第三阀门,打开第一、第二和第四阀门,将第三网袋的排气口朝上悬挂,用海水冲洗铜藻种藻,附着在种藻生殖托上的孢子被冲洗下来,铜藻孢子经管道收集于第三网袋内;
(2)铜藻孢子的清洗,关闭第一和第二阀门,打开第三和第四阀门,用海水对第三网袋中的铜藻孢子进行冲洗,将杂质冲洗掉,铜藻孢子留在第三网袋中;
(3)铜藻孢子的移植,关闭第一、第二和第四阀门,打开第三阀门,将第三网袋的排气口放于塑料收集桶中,用海水将收集于第三网袋中的铜藻孢子冲入塑料收集桶中,搅匀收集桶中的孢子水,取样计数,计算收集到的孢子数量,用喷壶将铜藻孢子均匀喷洒移植到准备好的附着基上。
所述步骤(1)、(2)、(3)中海水经过48小时暗沉淀,二级沙滤处理。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采用多层网袋过滤冲洗的方法,提高了铜藻孢子收获率,降低了杂质数量,增强了附着力,达到集中收集,均匀喷洒移植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铜藻孢子的移植时工作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
实施例
如附图1所示,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原料桶1,所述原料桶1内腔中安装有第一网袋2,第一网袋2内腔中装有第二网袋3,第一网袋2和第二网袋3开口方向与原料桶1口部开口方向同向,原料桶1口部与底部通过管道4相连,管道4下方位置安放有收集桶5,收集桶5内装有第三网袋6,第三网袋6上口处连接到原料桶6底部下方的管道4上,所述管道4伸入原料桶处安装有喷头7,原料桶1开口处的管道4上装有第一阀门8,原料桶1下方的管道4上位于第三网袋6与管道4连接处的两侧分别装有第二阀门9和第三阀门10,所述收集桶5上开有排水口501,排水口501处装有第四阀门11。
进一步,所述原料桶1为直径1.5m,高2.0m的圆形塑料桶,所述第二网袋3为直径1.5m,高2.2m,过滤直径超过0.18mm的80目筛绢制成的网袋,第一网袋2为直径1.5m,高2.2m,过滤直径超过0.15mm的100目筛绢制成的网袋,第一网袋2外壁贴住原料桶1内壁,第二网袋3外壁贴住第一网袋2内壁,所述第三网袋6为上口直径20cm,下口直径5cm的200目筛绢制成的网袋。
进一步,所述第三网袋6能够将直径小于75μm的杂质滤除。
用如上所述的铜藻孢子收集装置收集铜藻孢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铜藻孢子的收集,将挑选好的铜藻种藻放于装置的第二网袋3内,关闭第三阀门10,打开第一、第二和第四阀门8、9、11,将第三网袋10的排气口朝上悬挂,用海水冲洗铜藻种藻,附着在种藻生殖托上的孢子被冲洗下来,铜藻孢子经管道收集于第三网袋6内;
接着,铜藻孢子的清洗,关闭第一和第二阀门8、9,打开第三和第四阀门10、11,用海水对第三网袋6中的铜藻孢子进行冲洗,将杂质冲洗掉,铜藻孢子留在第三网袋6中;
最后,如附图2所示,铜藻孢子的移植,关闭第一、第二和第四阀门8、9、11,打开第三阀门10,将第三网袋6的排气口放于塑料收集桶5中,用海水将收集于第三网袋6中的铜藻孢子冲入塑料收集桶5中,搅匀收集桶5中的孢子水,取样计数,计算收集到的孢子数量,用喷壶将铜藻孢子均匀喷洒移植到准备好的附着基上。
所述步骤1、2、3中海水经过48小时暗沉淀,二级沙滤处理。
为了验证上述收集装置的优点,通过利用传统的方法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取50Kg铜藻种藻做实验:安排本实用新型铜藻孢子收集装置一套,室内培养池4口(6m×4m×1.2m);孢子附着器(25cm×25cm,4脚水泥砖);取样框(1cm×1cm)。分别将孢子附着器均匀平铺于室内培养池中,向4口培养池内注入80cm深的海水(经过48h暗沉淀,二级沙滤的海水)。作为试验对照,将铜藻种藻放置于其中2口培养池(标记为1#、2#)内,利用铜藻孢子自行脱落的方式进行采苗;另外2口培养池(标记为3#、4#)内,利用铜藻孢子收集装置收集孢子采苗;每口池放置铜藻种藻50kg,4口池除采苗方式外,其余培养条件相同,试验周期为5天得到如下数据分析和图表处理
表1铜藻孢子密度统计表
Figure BDA0000376687800000051
表2孢子体附着率
Figure BDA0000376687800000061
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在第5天孢子收集结束后,不同孢子收集方式对铜藻孢子的收集效果差异显著,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孢子获得量比对照组高了2倍以上。在第15天,经过对育苗池冲洗后,用孢子收集装置收集获得的孢子附着率比对照组提高30%以上。由此可知使用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可提高铜藻孢子的获得量,同时增加孢子的附着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多层网袋过滤冲洗的方法,提高了铜藻孢子收获率,降低了杂质数量,增强了附着力,达到集中收集,均匀喷洒移植的效果。

Claims (3)

1.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原料桶(1),所述原料桶(1)内腔中安装有第一网袋(2),第一网袋(2)内腔中装有第二网袋(3),第一网袋(2)和第二网袋(3)开口方向与原料桶(1)口部开口方向同向,原料桶(1)口部与底部通过管道(4)相连,管道(4)下方位置安放有收集桶(5),收集桶(5)内装有第三网袋(6),第三网袋(6)上口处连接到原料桶(6)底部下方的管道(4)上,所述管道(4)伸入原料桶处安装有喷头(7),原料桶(1)开口处的管道(4)上装有第一阀门(8),原料桶(1)下方的管道(4)上位于第三网袋(6)与管道(4)连接处的两侧分别装有第二阀门(9)和第三阀门(10),所述收集桶(5)上开有排水口(501),排水口(501)处装有第四阀门(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桶(1)为直径1.5m,高2.0m的圆形塑料桶,所述第二网袋(3)为直径1.5m,高2.2m,过滤直径超过0.18mm的80目筛绢制成的网袋,第一网袋(2)为直径1.5m,高2.2m,过滤直径超过0.15mm的100目筛绢制成的网袋,第一网袋(2)外壁贴住原料桶(1)内壁,第二网袋(3)外壁贴住第一网袋(2)内壁,所述第三网袋(6)为上口直径20cm,下口直径5cm的200目筛绢制成的网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网袋(6)能够将直径小于75μm的杂质滤除。
CN201320548954.7U 2013-09-03 2013-09-03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462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48954.7U CN203446235U (zh) 2013-09-03 2013-09-03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48954.7U CN203446235U (zh) 2013-09-03 2013-09-03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46235U true CN203446235U (zh) 2014-02-26

Family

ID=50126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48954.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46235U (zh) 2013-09-03 2013-09-03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4623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7805A (zh) * 2013-09-03 2014-01-01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394712A (zh) * 2015-10-21 2016-03-16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 脱腥褐藻牛肉酱及其生态友好型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7805A (zh) * 2013-09-03 2014-01-01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394712A (zh) * 2015-10-21 2016-03-16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 脱腥褐藻牛肉酱及其生态友好型制备方法
CN105394712B (zh) * 2015-10-21 2018-01-12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 脱腥褐藻牛肉酱及其生态友好型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92796B (zh) 刺参自然海区规模化生态育苗方法
CN101611700B (zh) 一种刺参海上育苗网箱及育苗方法
CN101156556B (zh) 池塘海参养殖方法
CN102077810A (zh) 野生宽体金线水蛭的人工养殖
CN103283689B (zh) 一种室内培育双齿围沙蚕繁殖的调控方法
CN101720694A (zh) 一种半海底半悬吊式浮筏网笼养殖海参的装置和方法
CN110226545A (zh) 一种室内无土化克氏原螯虾养殖方法及其人工洞穴
CN102187834A (zh) 中华绒螯蟹家系选育中的定向交配及育苗方法
CN107232051B (zh) 一种基于营养快繁的铜藻规模化培育方法
CN109429860A (zh) 红树林中植物秋茄果实的育苗方法
CN105010192A (zh) 一种斑节对虾半封闭式生态淡化培育方法
CN103004576A (zh) 一种鼠尾藻潮间带人工栽培的方法
CN203446235U (zh)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
CN101422127A (zh) 马尾藻有性繁殖育苗的方法
WO2014183446A1 (zh) 一种水域生态养殖牧场的生态养殖方法及其围体结构单元
CN101019516B (zh) 珠母贝人工苗网箱中间培育方法
CN102550460B (zh) 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
CN102318572A (zh) 一种刺参的人工育苗方法
CN103477805A (zh) 一种铜藻孢子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7155983B (zh) 一种高成活率的水蛭养殖方法
CN105961230A (zh) 一种自然海域石珊瑚栽培种植方法
CN216088323U (zh) 一种加州鲈鱼的温室养殖系统
CN109430026A (zh) 一种草鱼和水稻在共存生长的方法
CN209105866U (zh) 一种水面种植用的植株种植结构
CN209135047U (zh) 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种植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26

Termination date: 2016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