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44202U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44202U
CN203444202U CN201320199180.1U CN201320199180U CN203444202U CN 203444202 U CN203444202 U CN 203444202U CN 201320199180 U CN201320199180 U CN 201320199180U CN 203444202 U CN203444202 U CN 2034442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er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adhesives
display pan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19918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崎加代子
森本浩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442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4420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LPN)、加强板以及粘接液晶显示面板和加强板的粘接材料。液晶显示面板(LPN)具备第一偏光板(PL1)和第二偏光板(PL2)。第一偏光板(PL1)具有偏光层(51)和支承层(52、53)。第二偏光板(PL2)具有偏光层(61)和支承层(62、63)。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平面显示装置开发盛行,其中,液晶显示装置因其轻量、薄型、低耗电等优点而尤其引人注目。特别是在各像素上组装有开关元件的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中,IPS(In-Plane Switching,共面转换)模式、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切换)模式等利用了横向电场(也包括边缘电场)的构造受到关注。这种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形成于阵列基板的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利用与阵列基板的主面大致平行的横向电场使液晶分子开关。 
另一方面,也提出有在形成于阵列基板的像素电极和形成于对置基板的对置电极之间形成横向电场或者斜向电场、并使液晶分子开关的技术。 
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利用偏光板。作为偏光板的基材的偏光层通过用碘化合物对PVA(聚乙烯醇)薄膜进行染色,然后使PVA薄膜沿一方向延伸等而形成。延伸方向是偏光层的吸收轴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长期地维持高显示质量的液晶显示装置。 
方案1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板的外表面对置的第一偏光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对置的第二偏光板;粘接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一偏光板的第一粘接材料;以及粘接所述第二基板和第二偏光板的第二粘接材料,其中,所述第一偏光板和第二偏光板分别具有偏光层和设置于所述偏光层的两面上的支承层;加强板,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外表面对置;以及第三粘接 材料,粘接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和加强板。 
方案2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且液晶分子沿与Y轴大致平行的方向进行初始取向的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板的外表面对置、且具有与所述Y轴或者正交于所述Y轴的X轴平行的第一吸收轴的第一偏光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对置、且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吸收轴处于正交尼科耳的位置关系的第二吸收轴的第二偏光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一偏光板之间、且具有与所述Y轴平行的第一滞相轴的第一相位差板;位于所述第一相位差板和第一偏光板之间、层叠于所述第一相位差板、且具有与所述Y轴平行的第二滞相轴的第二相位差板;粘接所述第二相位差板和所述第一偏光板的第一粘接材料;粘接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第二偏光板的第二粘接材料;以及粘接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一相位差板的第三粘接材料;其中,所述第一偏光板具有偏光层和设置在所述偏光层的与所述第二相位差板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的支承层,所述第二偏光板具有偏光层和设置在所述偏光层的两面上的支承层;加强板,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外表面对置;以及第四粘接材料,粘接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和加强板。 
方案3的液晶显示装置为,在方案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层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小于40μm的厚度。 
方案4的液晶显示装置为,在方案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是装饰板。 
方案5的液晶显示装置为,在方案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是检测进行了输入的部位的位置信息的感应基板。 
方案6的液晶显示装置为,在方案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具有:检测进行了输入的部位的位置信息的感应基板;与所述感应基板对置的装饰板;以及位于所述感应基板和装饰板之间、并粘接所述感应基板和装饰板的第五粘接材料,所述第五粘接材料粘接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和感应基板。 
方案7的液晶显示装置为,在方案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设第一方向为与X轴平行的方向,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短于 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长度的像素中,所述第一基板具有像素电极,该像素电极包含长度方向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主像素电极,所述第二基板具有共通电极,该共通电极包含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夹着所述主像素电极的位置、且长度方向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主共通电极。 
方案8的液晶显示装置为,在方案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粘接材料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或者热硬化型树脂形成。 
方案9的液晶显示装置为,在方案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粘接材料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或者热硬化型树脂形成。 
附图说明
方案10的液晶显示装置为,在方案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电极还包含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副像素电极,所述共通电极还包含副共通电极,该副共通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夹着所述副像素电极的位置,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而形成。 
图1是概略性地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概略性地示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概略性地示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以及等价电路的图。 
图4是概略性地示出从对置基板侧观察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时的一个像素的构造例的俯视图。 
图5是概略性地示出用V-V线将图4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切断时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感应基板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示出沿着图6的VIII-VIII线所示的感应基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概略性地示出从对置基板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液晶显示面板时的一个像素的构造例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上述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是概略性地示出液晶层、偏光板以及相位差板的图。 
图11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 
图12是示出上述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是概略性地示出液晶层、偏光板以及相位差板的图。 
图13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上述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变形例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是概略性地示出液晶层、偏光板以及相位差板的图。 
图15是示出上述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变形例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是概略性地示出液晶层、偏光板以及相位差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被夹持在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与上述第一基板的外表面对置的第一偏光板;与上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对置的第二偏光板;粘接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一偏光板的第一粘接材料;及粘接上述第二基板和第二偏光板的第二粘接材料,上述第一偏光板以及第二偏光板分别具有偏光层和设置于上述偏光层的两面上的支承层;加强板,与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外表面对置;以及第三粘接材料,粘接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和加强板。 
并且,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被夹持在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且液晶分子沿与Y轴大致平行的方向进行初始取向的液晶层;与上述第一基板的外表面对置、且具有与上述Y轴或者正交于上述Y轴的X轴平行的第一吸收轴的第一偏光板;与上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对置、且具有相对于上述第一吸收轴处于正交尼科耳的位置关系的第二吸收轴的第二偏光板;位于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一偏光板之间、且具有与上述Y轴平行的第一滞相轴的第一相位差板;位于上述第一相位差板和第一偏光板之间、层叠于上述第一相位差板、且具有与上述Y轴平行的第二滞相轴的第二相位差板;粘接上述第二相位差板和上述第一偏光板的第一粘接材料;粘接上述第二基板和上述第二偏光板的第二粘接材料;以及粘接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一相位差板的第三粘接材料;其中,上述第一偏光板具有偏光层 和设置在上述偏光层的与上述第二相位差板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的支承层,上述第二偏光板具有偏光层和设置在上述偏光层的两面上的支承层;加强板,与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外表面对置;以及第四粘接材料,粘接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和加强板。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发挥相同或者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概略性地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图。图2是概略性地示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LPN;感应基板5;装饰板6(保护板);以及粘接材料7、8。 
液晶显示面板LPN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R1。感应基板5与液晶显示面板LPN的显示面对置。感应基板5具有与显示区域R1重叠的输入区域R2。感应基板5具备作为触摸面板的功能,检测输入区域R2中所输入的部位的位置信息。 
粘接材料7至少与显示区域R1和输入区域R2重叠,位于液晶显示面板LPN和感应基板5之间,并粘接液晶显示面板LPN和感应基板5。如上所述,采用在液晶显示面板LPN与感应基板5之间填充由透明树脂形成的粘接材料而使基板一体化的屏幕匹配方式。 
粘接材料7由至少可见光能够透射的材料形成。并且,粘接材料7能够利用通过紫外线硬化的类型的树脂(紫外线硬化型树脂)、通过加热而硬化的类型的树脂(热硬化型树脂)形成。 
装饰板6与感应基板5对置。装饰板6是对感应基板5的输入面(液晶显示面板LPN的显示面)侧进行装饰的部件,即对液晶显示装置的外观进行装饰的部件。装饰板6呈平板型,由玻璃、丙烯树脂等透明的绝缘材料形成。此处,装饰板6进一步形成为矩形状。装饰板6具有从显示区域R1和输入区域R2脱离的边框区域。在装饰板6的边框区域可以形成有周边遮光层。周边遮光层能够利用黑色的树脂等形成。 
粘接材料8与显示区域R1和输入区域R2重叠,位于感应基板5和装饰板6之间,并粘接感应基板5和装饰板6。粘接材料8由至少可见光能够 透射的材料形成。如上所述,感应基板5和装饰板6的粘接采用屏幕匹配方式。并且,粘接材料8能够利用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热硬化型树脂形成。 
作为感应基板5的位置检测方式,能够利用静电电容方式、电阻感压方式、光检测方式、电磁感应方式等。作为输入单元100能够举出操作者的手指、导体等,可以根据位置检测方式进行选择。用输入单元100叩击、按压装饰板6的外表面或在装饰板6的外表面上滑动。如上所述,通过施加外部压力,感应基板5能够检测出进行输入的部位的位置信息。 
感应基板5与装饰板6的组件形成对液晶显示面板LPN进行加强的加强板。加强板具有抑制液晶显示面板LPN发生翘曲等不良情况的功能。 
其次,对用于借助不同于IPS(In-Plane Switching)模式以及FFS(FringeField Switching)模式的方法实现横向电场模式或者斜向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概略性地示出液晶显示面板LPN的结构以及等价电路的图。 
如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LPN是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LPN具备:第一基板亦即阵列基板AR;与阵列基板AR对置配置的第二基板亦即对置基板CT;以及被夹持在阵列基板AR与对置基板CT之间的液晶层LQ。这种液晶显示面板LPN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R1。显示区域R1在阵列基板AR、对置基板CT以及液晶层LQ中重叠。m×n个呈矩阵状配置的多条像素PX位于该显示区域R1(其中,m以及n为正整数)。 
液晶显示面板LPN在显示区域R1中具备n条栅极配线G(G1~Gn)、n条辅助电容线C(C1~Cn)、以及m条源极配线S(S1~Sm)等。栅极配线G以及辅助电容线C例如沿着第一方向d1大致呈直线状地延伸。上述栅极配线G以及辅助电容线C沿着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交替地并列配置。此处,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相互大致正交。源极配线S与栅极配线G以及辅助电容线C交叉。源极配线S沿着第二方向d2大致呈直线状地延伸。另外,栅极配线G、辅助电容线C以及源极配线S并非必须呈直线状地延伸,其一部分也可以弯曲。 
各栅极配线G被引出至显示区域R1的外侧,并与栅极驱动器GD连接。各源极配线S被引出至显示区域R1的外侧,并与源极驱动器SD连接。 上述栅极驱动器GD以及源极驱动器SD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形成于阵列基板AR,并与内置有控制器的驱动IC芯片2连接。 
各像素PX具备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以及共通电极CE等。例如在辅助电容线C与像素电极PE之间形成有保持电容Cs。辅助电容线C与被施加了辅助电容电压的电压施加部VCS电连接。 
开关元件SW例如由n通道薄膜晶体管(TFT)构成。像素电极PE配置于各像素PX,并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共通电极CE隔着液晶层LQ相对于多条像素PX的像素电极PE共通地配置。这种像素电极PE以及共通电极CE例如由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等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但也可以使用铝等其他金属材料形成。 
阵列基板AR具备用于对共通电极CE施加电压(共用电压)的供电部VS。该供电部VS例如形成在显示区域R1外侧的非显示区域。共通电极CE被引出至显示区域R1的外侧,并经由未图示的导电部件与供电部VS电连接。 
图4是概略性地示出从对置基板CT侧观察液晶显示面板LPN时的一个像素PX的构造例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像素PX如虚线所示那样为沿着第一方向d1的长度短于沿着第二方向d2的长度的长方形状。栅极配线G1以及栅极配线G2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辅助电容线C1配置在相邻的栅极配线G1与栅极配线G2之间,并沿第一方向d1延伸。源极配线S1以及源极配线S2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像素电极PE配置在相邻的源极配线S1与源极配线S2之间。并且,该像素电极PE位于栅极配线G1与栅极配线G2之间。 
多条像素电极PE在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隔开间隔排列。多条像素电极PE分别包含沿第二方向d2延伸而形成的主像素电极PA。 
这种像素电极PE配置在源极配线S1与源极配线S2之间的大致中间的位置、即像素PX的中央。源极配线S1与像素电极PE之间的沿着第一方向d1的间隔和源极配线S2与像素电极PE之间的沿着第一方向d1的间隔大致相同。 
共通电极CE包含多条主共通电极CA。多条主共通电极CA在液晶显示面板LPN的平面内在第一方向d1隔开间隔排列,在第一方向d1夹着多 条主像素电极PA分别沿着与主像素电极PA大致平行的第二方向d2呈直线状地延伸。 
在图示的例子中,主共通电极CA沿着第一方向d1平行地排列有两条,且分别配置在像素PX的左右两端部。以下,为了区分上述主共通电极CA,将图中左侧的主共通电极称作CAL,将图中右侧的主共通电极称作CAR。主共通电极CAL与源极配线S1对置,主共通电极CAR与源极配线S2对置。 
着眼于像素电极PE与主共通电极CA之间的位置关系,像素电极PE与主共通电极CA沿着第一方向d1交替配置。上述像素电极PE和主共通电极CA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此时,在液晶显示面板LPN的平面内,主共通电极CA的任一个均不与像素电极PE重叠。 
上述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之间的沿着第一方向d1的间隔大致恒定。即,主共通电极CAL与主像素电极PA之间的沿着第一方向d1的间隔和主共通电极CAR与主像素电极PA之间的沿着第一方向d1的间隔大致相同。 
图5是概略性地示出用V-V线剖切图4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LPN时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另外,此处,仅图示出进行说明所需要的部位。如图5所示,在构成液晶显示面板LPN的阵列基板AR的背面侧配置有背光单元4。 
阵列基板AR使用具有透光性的第一绝缘基板10形成。源极配线S形成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1之上,并由第二层间绝缘膜12覆盖。像素电极PE形成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2之上。该像素电极PE位于相比相邻的源极配线S各自的正上方的位置靠它们内侧的位置。 
第一取向膜AL1配置在阵列基板AR的与对置基板CT对置的面上,且遍及显示区域R1的大致整体延伸。该第一取向膜AL1覆盖像素电极PE等,且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2之上也配置有该第一取向膜AL1。这种第一取向膜AL1由呈现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 
对置基板CT使用具有透光性的第二绝缘基板20形成。该对置基板CT具备黑点矩阵(Black Matrix)BM、彩色滤光器CF、覆盖层OC、共通电极CE以及第二取向膜AL2等。 
黑点矩阵BM划分各像素PX,形成与像素电极PE对置的开口部AP。彩色滤光器CF与各像素PX对应配置。即,彩色滤光器CF配置于第二绝缘基板20的内表面20A中的开口部AP,且其一部分攀上黑点矩阵BM。上述彩色滤光器CF彼此之间的边界位于与黑点矩阵BM重叠的位置。 
覆盖层OC覆盖彩色滤光器CF。该覆盖层OC缓和彩色滤光器CF的表面的凹凸的影响。 
共通电极CE形成在覆盖层OC的与阵列基板AR对置的一侧。该共通电极CE与像素电极PE之间的沿着第三方向d3的间隔大致恒定。第三方向d3是与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正交的方向、或者是液晶显示面板LPN的法线方向。 
第二取向膜AL2配置在对置基板CT的与阵列基板AR对置的面上,且遍及显示区域R1的大致整体延伸。该第二取向膜AL2覆盖共通电极CE以及覆盖层OC等。这种第二取向膜AL2由呈现水平取向性的材料形成。 
对上述第一取向膜AL1以及第二取向膜AL2实施了用于对液晶层LQ的液晶分子进行初始取向的取向处理(例如摩擦、光取向处理)。在该实施方式中,液晶层LQ例如具有正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即由p型液晶形成。 
如上所述的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以各自的第一取向膜AL1以及第二取向膜AL2对置的方式配置。此时,在阵列基板AR的第一取向膜AL1与对置基板CT的第二取向膜AL2之间例如利用由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于一方基板的柱状间隔件形成有规定的单元间隙、例如2~7μm的单元间隙。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在形成有规定的单元间隙的状态下借助显示区域R1外侧的密封件SB粘合。 
液晶层LQ被保持于形成在阵列基板AR与对置基板CT之间的单元间隙中,且配置在第一取向膜AL1与第二取向膜AL2之间。 
在阵列基板AR的外表面、即构成阵列基板AR的第一绝缘基板10的外表面10B利用粘接剂等粘贴有第一光学元件OD1。该第一光学元件OD1位于液晶显示面板LPN的与背光单元4对置的一侧,对从背光单元4朝液晶显示面板LPN入射的入射光的偏光状态进行控制。该第一光学元件OD1包含具有第一偏光轴(或者第一吸收轴)AX1的第一偏光板PL1。 
在对置基板CT的外表面、即构成对置基板CT的第二绝缘基板20的 外表面20B上利用粘接剂等粘贴有第二光学元件OD2。该第二光学元件OD2位于液晶显示面板LPN的显示面侧,对从液晶显示面板LPN射出的出射光的偏光状态进行控制。该第二光学元件OD2包含具有第二偏光轴(或者第二吸收轴)AX2的第二偏光板PL2。 
第一偏光轴AX1和第二偏光轴AX2例如呈正交的位置关系,因此,第一偏光板PL1和第二偏光板PL2呈正交尼科耳配置。此时,一方的偏光板例如以其偏光轴与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平行的方式、或者是正交的方式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液晶分子LM初始取向为大致沿着Y轴的方向,因此,一方的偏光板的偏光轴与Y轴平行、或者是平行于与Y轴正交的X轴。 
在该实施方式中,X轴与第一方向d1平行,Y轴与第二方向d2平行。因此,液晶分子LM初始取向为大致沿着Y轴的方向。换言之,液晶分子LM初始取向为主像素电极PA以及主共通电极CA所延伸的第二方向d2。 
在图4中,在(a)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偏光板PL1以其第一偏光轴AX1与液晶分子LM的初始取向方向(Y轴)正交(即与X轴平行)的方式配置,并且,第二偏光板PL2以其第二偏光轴AX2与液晶分子LM的初始取向方向平行(即与Y轴平行)的方式配置。 
并且,在图4中,在(b)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偏光板PL2以其第二偏光轴AX2与液晶分子LM的初始取向方向(Y轴)正交(即与X轴平行)的方式配置,并且,第一偏光板PL1以其第一偏光轴AX1与液晶分子LM的初始取向方向平行(即与Y轴平行)的方式配置。 
其次,对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未对液晶层LQ施加电压的状态、即未在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之间形成电场的状态(截止时),液晶层LQ的液晶分子LM以其长轴朝向第一取向膜AL1的取向处理方向以及第二取向膜AL2的取向处理方向的方式取向。这种截止时相当于初始取向状态,截止时的液晶分子LM的取向方向相当于初始取向方向。在截止时,液晶分子LM如图4中以虚线所示初始取向为其长轴与Y轴大致平行的方向。即,液晶分子LM的初始取向方向与Y轴平行(或者相对于Y轴为0°)。 
来自背光单元4的背光的一部分透射第一偏光板PL1并入射至液晶显 示面板LPN。入射至液晶显示面板LPN的光的偏光状态在通过液晶层LQ时根据液晶分子LM的取向状态而不同。在截止时,通过液晶层LQ后的光由第二偏光板PL2吸收(显示黑色)。 
另一方面,在对液晶层LQ施加有电压的状态、即在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之间形成有电场的状态下(导通时),在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之间形成有与基板大致平行的横向电场(或者斜向电场)。液晶分子LM承受电场的影响而其长轴如图中的实线所示在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平面内旋转。 
这样,在各像素PX中,当在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之间形成有电场的状态下,液晶分子LM的取向方向以像素电极PE作为边界被分成多个方向,且以各自的取向方向形成畴(domain)。即,在一个像素PX中形成有多个畴。 
在这样的导通时,从背光单元4入射至液晶显示面板LPN的背光的一部分透射第一偏光板PL1,并入射至液晶显示面板LPN。入射至液晶层LQ后的背光的偏光状态变化。在这样的导通时,通过液晶层LQ后的至少一部分光透射第二偏光板PL2(显示白色)。 
图6是示出上述感应基板5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7是示出沿着图6的线VIII-VIII示出的感应基板5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2、图6以及图7所示,作为感应基板5的位置检测方式,利用静电电容方式。感应基板5检测来自装饰板6的表面侧的基于输入单元100的输入位置信息。感应基板5作为透明的绝缘基板而具备玻璃基板30S。 
感应基板5作为通过基于输入单元100的输入而其静电电容变化的检测电极具有多条第一检测电极31和多条第二检测电极32。感应基板5的电极图案除了包含多条第一检测电极31以及多条第二检测电极32之外,还包含多条连接配线36以及多条连接配线37。 
第一检测电极31、第二检测电极32、连接配线36以及连接配线37配置在输入区域R2内的玻璃基板30S上,与装饰板6对置,且由作为透明的导电材料的例如ITO形成。 
多条第一检测电极31沿着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排列。第一检测电极31是具有分别沿着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的对角线的正方形。 第一检测电极31具有沿着第一方向d1相对置的第一角部。在第一方向d1上,相邻的第一角部彼此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电极31的正方形的第一角部具有塌边第一短边33。因此,第一检测电极31呈具有第一短边33的六边形。并且,相邻的第一短边33彼此经由连接配线36连接。连接配线36呈岛状地配置在玻璃基板30S上。 
相互连接的多条第一检测电极31以及多条连接配线36形成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配线W1。多条第一配线W1沿第二方向d2排列。多条第一检测电极31以及多条连接配线36相互由不同的制造工序形成。通过利用第一配线W1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能够检测出输入位置的X坐标。 
多条第二检测电极32与多条第一检测电极31隔开间隙沿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排列。第二检测电极32是具有分别沿着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的对角线的正方形。第二检测电极32具有沿着第二方向d2相对置的第二角部。在第二方向d2上,相邻的第二角部彼此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电极32的正方形的第二角部具有塌边第二短边34。因此,第二检测电极32呈具有第二短边34的六边形。并且,相邻的第二短边34彼此经由连接配线37连接。连接配线37呈岛状地配置在玻璃基板30S上。 
相互连接的多条第二检测电极32以及多条连接配线37形成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配线W2。多条第二配线W2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第二配线W2的多条第二检测电极32以及多条连接配线37利用同一制造工序一体地形成。通过利用第二配线W2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能够检测出输入位置的Y坐标。 
在第一检测电极31以及第二检测电极32之间形成有格子状的狭缝39。 
在玻璃基板30S上呈岛状地配置有多个绝缘膜38。多个绝缘膜38配置在玻璃基板30S上的多条第一配线W1以及多条第二配线W2的多个交叉部,且夹设在多条第一配线W1以及多条第二配线W2之间。绝缘膜38是防止第一配线W1以及第二配线W2之间的短路的部件。 
连接配线36以及连接配线37隔着绝缘膜38对置。此处,第一配线W1(连接配线36)位于第一配线W1以及第二配线W2的交叉部上方。综 上,可以将连接配线36称作桥接配线。 
第一配线W1以及第二配线W2连接于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部通过取得第一配线W1(第一检测电极31)以及第二配线W2(第二检测电极32)处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能够取得输入位置信息(输入位置坐标)。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液晶显示面板进行说明。图8是概略性地示出从对置面板CT侧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液晶显示面板LPN时的一个像素PX的构造例的俯视图。 
如图8所示,共通电极CE还包含多条副共通电极CB。在该实施方式中,多条副共通电极CB形成在对置基板CT侧。多条副共通电极CB在第二方向d2隔开间隔排列,且在第二方向d2上夹着多条主像素电极PA。多条副共通电极CB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 
多条副共通电极CB与多条主共通电极CA形成一体或者连续形成。因此,多条副共通电极CB(CBU、CBB)与多条主共通电极CA电连接。从供电部VS施加的电压(共用电压)被施加于多条主共通电极CA以及多条副共通电极CB。 
在该变形例中,在像素电极PE形成为十字状这点以及共通电极CE以包围一个像素PX的方式形成为格子状这点上与图4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例子不同。即,像素电极PE具备相互电连接的主像素电极PA以及副像素电极PB。主像素电极PA从副像素电极PB沿着第二方向d2呈直线状地延伸到像素PX的上侧端部附近以及下侧端部附近。副像素电极PB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该副像素电极PB位于与辅助电容线C1重叠的区域,且经由接触孔CH与开关元件电连接。在图示的例子中,副像素电极PB设置在像素PX的大致中央,像素电极PE形成为十字状。 
副共通电极CB与各栅极配线G对置。在图示的例子中,副共通电极CB沿着第一方向d1平行排列有两条,以下,为了对其进行区分,将图中的上侧的副共通电极称作CBU,将图中下侧的副共通电极称作CBB。副共通电极CBU配置在像素PX的上侧端部,且与栅极配线G1对置。即,副共通电极CBU跨越该像素PX和在上侧与该像素PX邻接的像素之间的边界配置。并且,副共通电极CBB配置在像素PX的下侧端部,且与栅极配线G2对置。即,副共通电极CBB跨越该像素PX和在下侧与该像素PX 邻接的像素之间的边界配置。 
着眼于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之间的位置关系,主像素电极PA和主共通电极CA沿着第一方向d1交替配置,副像素电极PB和副共通电极CB沿着第二方向d2交替配置。 
以下列举的实施例并非限定性的列举,而只是示例性的列举。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并不限于实施例1以及2,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实施例1) 
图9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是概略性地示出液晶层LQ、偏光板以及相位差板的图。另外,在图9以及图10中,仅图示出进行说明所需要的部位。 
如图5、图9以及图10所示,液晶显示装置还具备亮度提高薄膜40。亮度提高薄膜40位于背光单元4和液晶显示面板LPN(第一光学元件OD1)之间。亮度提高薄膜40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利用亮度提高薄膜40能够实现显示图像的亮度水平的提高。 
第一光学元件OD1具备第一偏光板PL1。第一偏光板PL1具有作为偏光板的基材的偏光层(偏光子層)51和设置在偏光层51的两面上的支承层52、53。 
偏光层51通过用碘化合物对PVA(聚乙烯醇)薄膜进行染色,然后使PVA薄膜沿一方向延伸等而形成。延伸方向是偏光层51(第一偏光板PL1)的吸收轴方向。 
支承层52、53例如使用TAC(三醋酸纤维素)形成。支承层52粘贴于偏光层51的与液晶层LQ对置的面。支承层53粘贴于偏光层51的其他面。支承层52、53对偏光层51进行保护。例如,支承层52、53具有防湿功能,能够降低向偏光层51的水分的浸入。并且,支承层52、53能够对偏光层51进行加强。由此,支承层52、53能够抑制当偏光层51承受热、湿气的影响时的偏光层51的收缩。 
粘接材料91位于阵列基板AR和第一偏光板PL1(支承层52)之间,并粘接阵列基板AR和第一偏光板PL1。 
第二光学元件OD2具备第一相位差板71、第二相位差板72、第二偏光板PL2以及相位差板80。 
第一相位差板71配置在对置基板CT和第二偏光板PL2之间。第一相位差板71以其第一滞相轴SA1与Y轴平行的方式配置。第二相位差板72位于第一相位差板71与第二偏光板PL2之间,且层叠于第一相位差板71。第二相位差板72以其滞相轴SA2与Y轴平行的方式配置。第一相位差板71以及第二相位差板72的厚度分别为25μm左右。 
第二偏光板PL2具有作为偏光板的基材的偏光层61以及设置于偏光层51的单面的支承层63。 
偏光层61以与偏光层51同样的方式形成。延伸方向是偏光层61(第二偏光板PL2)的吸收轴方向。 
支承层63例如使用TAC形成。支承层63粘贴于偏光层61的不同于与液晶层LQ对置的面的面。 
第一相位差板71以及第二相位差板72也作为支承层发挥功能。支承层63、第一相位差板71以及第二相位差板72对偏光层61进行保护。例如,支承层63、第一相位差板71以及第二相位差板72具有防湿功能,能够降低向偏光层61的水分的浸入。并且,支承层63、第一相位差板71以及第二相位差板72能够对偏光层61进行加强。由此,支承层63、第一相位差板71以及第二相位差板72能够抑制当偏光层61承受热、湿气的影响时的偏光层61的收缩。 
相位差板80粘贴于第二偏光板PL2(支承层63)的外表面。相位差板80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利用相位差板80能够实现显示图像的亮度水平的提高。 
粘接材料93位于对置基板CT和第一相位差板71之间,并粘接对置基板CT和第一相位差板71。 
另外,粘接材料93是导电性粘接材料或者不含酸的粘接材料。例如,当在对置基板CT上并未涂布ITO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因带电而导致的显示不均,粘接材料93需要使用导电性粘接材料。并且,当在对置基板CT上涂布有ITO的情况下,为了防止ITO的腐蚀,粘接材料93需要使用不含酸的粘接材料。与一般的粘接材料相比较,导电性粘接材料或者不呈现 酸性的材料的粘接材料存在针对玻璃的粘合力小的倾向。 
支承层52、53、63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小于40μm的厚度T52、T53、T63。在本实施例1中,支承层52、53、63分别具有小于40μm的厚度T52、T53、T63。例如,厚度T52、T53、T63分别为25μm。 
(实施例2) 
图11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12是示出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是概略性地示出液晶层LQ、偏光板以及相位差板的图。另外,在图11以及图12中,仅图示出进行说明所需要的部位。 
如图5、图11以及图12所示,第一相位差板71以及第二相位差板72也可以设置于阵列基板AR侧。 
第一光学元件OD1具备第一相位差板71、第二相位差板72以及第一偏光板PL1。第一相位差板71配置在阵列基板AR和第一偏光板PL1之间。第二相位差板72位于第一相位差板71与第一偏光板PL1之间,且层叠于第一相位差板71。 
第一偏光板PL1形成为不具备支承层52。粘接材料93位于阵列基板AR和第一相位差板71之间,并粘接阵列基板AR和第一相位差板71。 
第二光学元件OD2具备第二偏光板PL2以及相位差板80。 
第二偏光板PL2具有偏光层61以及设置于偏光层51的两面上的支承层62、63。如上所述,第二偏光板PL2还具有支承层62。支承层62例如使用TAC形成。支承层62粘贴于偏光层61的与液晶层LQ对置的面。支承层62具有与支承层63同样的功能。粘接材料92位于对置基板CT和第二偏光板PL2(支承层62)之间,并粘接对置基板CT和第二偏光板PL2。 
支承层53、62、63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小于40μm的厚度T53、T62、T63。在本实施例2中,支承层53、62、63分别具有小于40μm的厚度T53、T62、T63。例如,厚度T53、T62、T63分别为25μm。 
除了上述各点以外,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以与上述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同样的方式形成。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LPN、加强板以及粘接液晶显示面板LPN和加强 板的粘接材料7。第一偏光板PL1以及第二偏光板PL2分别具有偏光层51、61。 
第一偏光板PL1以及第二偏光板PL2中的一个与第二相位差板72对置,且具有设置于偏光层(51或者61)的与第二相位差板72对置的面相反侧的面的支承层(53或者63)。第一偏光板PL1以及第二偏光板PL2中的另一个具有设置于偏光层(51或者61)的两面上的支承层(52以及53、或者62以及63)。 
偏光层51、61的两面由支承层、相位差板保护,因此能够降低向偏光层51、61的水分的浸入。 
支承层52、53、62、62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小于40μm的厚度T52、T53、T62、T63。由于能够将支承层52、53、62、63形成得较薄,因此能够有助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进一步的薄型化。 
当减薄支承层52、53、62、63时,担心产生受到偏光层51、61自身收缩的影响而第一偏光板PL1以及第二偏光板PL2剥离、在第一偏光板PL1以及第二偏光板PL2上产生褶皱、液晶显示面板LPN翘曲等不良情况。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应基板5以及装饰板6作为加强板发挥功能。由于能够利用感应基板5以及装饰板6补充伴随着薄型化的支承层52、53、62、63的强度的降低量,因此能够降低液晶显示面板LPN翘曲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由此,能够降低显示图像发生亮度不均等不良情况的产生,能够保持高显示质量。 
综上,能够得到一种能够长期地维持高显示质量的液晶显示装置。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作为例子而加以提示,并非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上述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加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也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主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与其等同的范围中。 
例如,上述支承层的厚度并不限定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值。但是,为了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优选上述支承层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小于40μm的厚度。 
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形成为不具有第一相位差板71以及第二相位差板72。图13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3中,仅图示出进行说明所需要的部位。 
如图13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形成为不具有第一相位差板71以及第二相位差板72。第一光学元件OD1以与上述实施例1的第一光学元件OD1相同的方式形成。第二光学元件OD2以与上述实施例2的第二光学元件OD2相同的方式形成。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并且,液晶层LQ也可以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换言之,液晶层LQ也可以由n型液晶形成。图14是示出上述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变形例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是概略性地示出液晶层LQ、偏光板以及相位差板的图。图15是示出上述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LPN的变形例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是概略性地示出液晶层LQ、偏光板以及相位差板的图。另外,在图14、15中,仅图示出进行说明所需要的部位。 
如图14所示,液晶层LQ由n型液晶形成。Y轴与第一方向d1平行,X轴与第二方向d2平行。因此,液晶分子LM初始取向的方向与第一方向d1大致平行,第一相位差板71以第一滞相轴SA1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方式配置,第二相位差板72以第二滞相轴SA2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方式配置。即便在如上所述液晶层LQ由n型液晶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并且,如图15所示,液晶层LQ由n型液晶形成。Y轴与第一方向d1平行,X轴与第二方向d2平行。因此,液晶分子LM初始取向的方向与第一方向d1大致平行,第一相位差板71以第一滞相轴SA1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方式配置,第二相位差板72以第二滞相轴SA2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方式配置。即便在如上所述液晶层LQ由n型液晶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例2相同的效果。 
能够在能够将支承层52、53粘贴于偏光层51的范围内减小支承层52的厚度T52以及支承层53的厚度T53。能够在能够将支承层62、63粘贴于偏光层61的范围内减小支承层62的厚度T62以及支承层63的厚度T63。 
加强板只要是板即可,并不限定于感应基板5与装饰板6的组件。例 如,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具备感应基板5以及装饰板6中的某一方。在该情况下,感应基板5或者装饰板6能够通过粘贴于液晶显示面板LPN而作为加强板发挥功能。 
也可以为:上述的第一基板是对置基板CT,第二基板是阵列基板AR。 

Claims (10)

1.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板的外表面对置的第一偏光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对置的第二偏光板;粘接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一偏光板的第一粘接材料;以及粘接所述第二基板和第二偏光板的第二粘接材料,其中,所述第一偏光板和第二偏光板分别具有偏光层和设置于所述偏光层的两面上的支承层; 
加强板,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外表面对置;以及 
第三粘接材料,粘接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和加强板。 
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且液晶分子沿与Y轴大致平行的方向进行初始取向的液晶层;与所述第一基板的外表面对置、且具有与所述Y轴或者正交于所述Y轴的X轴平行的第一吸收轴的第一偏光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的外表面对置、且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吸收轴处于正交尼科耳的位置关系的第二吸收轴的第二偏光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一偏光板之间、且具有与所述Y轴平行的第一滞相轴的第一相位差板;位于所述第一相位差板和第一偏光板之间、层叠于所述第一相位差板、且具有与所述Y轴平行的第二滞相轴的第二相位差板;粘接所述第二相位差板和所述第一偏光板的第一粘接材料;粘接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第二偏光板的第二粘接材料;以及粘接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一相位差板的第三粘接材料;其中,所述第一偏光板具有偏光层和设置在所述偏光层的与所述第二相位差板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的支承层,所述第二偏光板具有偏光层和设置在所述偏光层的两面上的支承层; 
加强板,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外表面对置;以及 
第四粘接材料,粘接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和加强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层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小于40μm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板是装饰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板是检测进行了输入的部位的位置信息的感应基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板具有:检测进行了输入的部位的位置信息的感应基板;与所述感应基板对置的装饰板;以及位于所述感应基板和装饰板之间、并粘接所述感应基板和装饰板的第五粘接材料, 
所述第五粘接材料粘接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和感应基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第一方向为与X轴平行的方向, 
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短于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长度的像素中, 
所述第一基板具有像素电极,该像素电极包含长度方向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主像素电极, 
所述第二基板具有共通电极,该共通电极包含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夹着所述主像素电极的位置、且长度方向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主共通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粘接材料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或者热硬化型树脂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粘接材料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或者热硬化型树脂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电极还包含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副像素电极, 
所述共通电极还包含副共通电极,该副共通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夹着所述副像素电极的位置,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而形成。 
CN201320199180.1U 2012-04-20 2013-04-19 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442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6789 2012-04-20
JP2012096789A JP2013225014A (ja) 2012-04-20 2012-04-20 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44202U true CN203444202U (zh) 2014-02-19

Family

ID=49595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199180.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44202U (zh) 2012-04-20 2013-04-19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225014A (zh)
CN (1) CN203444202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26268B2 (ja) * 2003-06-18 2009-09-02 ソニーケミカル&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JP5413937B2 (ja) * 2006-09-28 2014-02-1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938632B2 (ja) * 2007-12-07 2012-05-2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液晶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378054B2 (ja) * 2009-04-28 2013-12-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JP5035931B2 (ja) * 2010-03-29 2012-09-2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セントラル 液晶表示装置
JP5011444B2 (ja) * 2010-09-03 2012-08-2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型光学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100822B2 (ja) * 2010-12-14 2012-12-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セントラル 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25014A (ja) 201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01981B (zh) 复合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2109693B (zh) 液晶显示设备
JP501355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90604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61239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0671224B2 (en) Cell touch screen,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JP563634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201814464A (zh) 顯示裝置
CN104698670B (zh) 显示装置
US7649578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with particular sensor electrodes
JP552608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64795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94738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with embedded touchscreen component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1067336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8009237B2 (en)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US1001286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9019221B2 (en)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 panel
CN103460124A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507817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3218178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20742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15016051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3444202U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218728472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M464687U (zh) 液晶顯示面板觸控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