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32147U - 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 Google Patents

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32147U
CN203432147U CN201320441424.2U CN201320441424U CN203432147U CN 203432147 U CN203432147 U CN 203432147U CN 201320441424 U CN201320441424 U CN 201320441424U CN 203432147 U CN203432147 U CN 2034321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ump
hot water
storage tank
water storage
plate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4142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晶珊
顾蓉柳
赵卉子
李美玲
郭丽娜
王玉
亢友立
戴晶
聂琳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32044142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321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321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3214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热泵复合系统,包含一次侧热泵系统,二次侧热泵系统,蓄热水侧系统;一次侧热泵系统与二次侧热泵系统的连接通过第一板式换热器相接,二次侧热泵系统与蓄热水侧系统的连接通过第二蓄热水箱连接。系统设有制热方式运行,制冷方式运行,除霜运行,防止冻裂运行和蓄热水箱的防止过热运行。其中制热方式运行又分为热泵制热运行,热泵蓄热运行,蓄热水箱制热运行,制冷方式运行分为单纯制冷运行,制冷+生活热水运行;根据需要和条件自由切换模式,充分利用低谷电,夜间低价电,本实用新型具有控制灵活,选择多样,运行节能等优点。

Description

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泵,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伴随建筑面积的增长而与日俱增。而其中,降低暖通空调与生活热水系统的能耗对缓解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空气源热泵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的热泵种类之一,但是其制热性能会随室外温度降低而急剧下降,尤其在严寒地区,冬季机组运行时,除霜会增加大量的能耗,因此空气源热泵的单独使用是受到条件制约的。其存在着应用范围小,可靠性相对较差等技术缺陷。
而随后发展起来的复叠式热泵系统虽然与常规空调相比具有较高的能效比,且可以在超低温环境下运行,制取高温热水,但是初投资高,系统控制复杂,未能得到大范围推广使用。
考虑到电的“削峰填谷”及合理应用,冰蓄冷和水蓄冷空调系统运用蓄冷技术将白天用电高峰转移到晚上低谷期,减少了运行费用,蓄水槽、蓄冰池虽占地面积大,且同时存在着水池分层难,可靠性不稳定等技术缺陷,依旧应用广泛,但是技术却仅限制在冷源侧。
因此研究出一种带蓄热水箱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及其运行方式,将最具优势的几种热泵特点和技术结合起来,同时使用蓄热技术,利用热源的“削峰填谷”,充分考虑换热和热回收,使之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各机组不同场合使用的受限问题,克服可靠性差等技术缺陷,减少高峰负荷使用,降低运行费用,利用板式换热器和蓄热装置的能量利用和存储,使系统运行更经济更节能,而且简化了系统便于操作控制,提高了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减轻了电网的高峰负荷压力,是当前十分紧迫和有意义的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蓄热水箱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使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复叠式热泵系统、冰蓄冷和水蓄冷系统所带来的空气源热泵运行条件受限、可靠性较差;复叠式热泵结构、控制复杂、费用较高;冰蓄冷水蓄冷系统等蓄能量技术仅限于冷源侧等应用缺陷,改变传统空调热水器系统高峰负荷使用不经济不节能的弊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热泵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侧热泵系统、二次侧热泵系统以及蓄热水侧系统。其中,一次侧热泵系统与二次侧热泵系统通过第一板式换热器相连接,二次侧热泵系统与蓄热水侧系统的第二蓄热水箱相连接。二次侧热泵系统还具有第三板式换热器,第二蓄热水箱与第三板式换热器连接,第三板式换热器用于将一次、二次侧热泵系统的热量存储在第二蓄热水箱中。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蓄热水侧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部,控制部根据不同季节的外界环境温度以及温度传感器测定的蓄热水箱的温度,对二次系统进行启停机或者根据蓄热水箱的水位和温度传感器的测定温度开关补充水的阀门来调节蓄热水箱设定温度防止过热保护;通过调节温度传感器和外部环境温度的测定启动相应水泵对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第三板式换热器进行防冻裂保护。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二次侧热泵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三板式换热器、第一蓄热水箱、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二板式换热器以及室内风机盘管。
二次侧热泵的气侧连接为:由第二压缩机排气端经第三板式换热器的进气端、出气端,而后分两路,一路接第二电磁阀,一路接第三电磁阀后与第一蓄热水箱的进气端相接,而后从第一蓄热水箱的出气端与第四电磁阀相接,之后两路汇合于过滤干燥器,再接第二电子膨胀阀,后经第二板式换热器与第二压缩机的吸气端相连;
二次侧热泵的水侧连接为:第一蓄热水箱的出水端与第一水泵相接,而后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后,与第一板式换热器的进水端、出水端相连后分两路,一路与第二阀门相接,一路与第一阀门相接而后两路汇合接室内风机盘管,后接第二板式换热器的进水端、出水端,最后与第一蓄热水箱的进水端相连。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蓄热水侧系统包括三通阀、第三水泵、地板采暖器以及第二蓄热水箱。蓄热水侧系统可选择地板采暖模式或生活热水模式,由三通阀进行调节转换。
第二蓄热水箱的第一出水端与三通阀的c端相接;第二蓄热水箱的第一进水端与地板采暖器相接,第二蓄热水箱的第二出水端接生活热水出水侧,第二蓄热水箱的第二进水端接生活热水进水侧,第二蓄热水箱的第三出水端接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水泵,后接第三板式换热器的进水端,第二蓄热水箱的第三进水端接第四阀门再接补充水。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系统有五种运行控制模式,分别是制热方式运行、制冷方式运行、除霜运行、防止冻裂运行以及蓄热水箱的防止过热运行。
其中,制热方式运行又分为热泵制热运行,热泵蓄热运行,蓄热水箱制热运行,制冷方式运行分为单纯制冷运行,制冷+生活热水运行。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一次侧热泵系统采用变频压缩机,二次侧热泵系统采用定频压缩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一蓄热水箱与第二蓄热水箱的体积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实用新型作用与效果
1)利用板式换热器和蓄热水箱实现了将热泵机组的热量回收及存储,减小了压缩机的功率消耗,改变了传统空调热水器的电网高峰负荷使用不经济不节能的弊端,从而解决了因为负荷选型问题或者设计标准问题导致的工程实际运用中的控制偏差问题;且降低了运行能耗与成本,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2)根据负荷的变化及客户的需求自由选择制热方式运行或制冷运行模式或除霜运行,防止冻裂,防止蓄热水箱过热,自由选择热泵制热运行,热泵蓄热运行,蓄热水箱制热运行,单纯制冷运行,制冷+生活热水运行,充分利用能量的平衡,控制灵活,选择多样,运行节能,降低了运行费用,缓解了电网的高峰负荷压力。
3)能结合空气源热泵,复叠式热泵,蓄冷技术的优点,在不同工况、不同模式下最大程度的利用二次热泵的热和能,提高了系统节能性,减少了蓄能量装置的安装面积及安装费用,降低了复叠式热泵的控制复杂性,提高了机组的整体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二次热泵复合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具体的使用模式按照不同的环境条件而选择选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包括一次侧热泵系统501,二次侧热泵系统502,蓄热水侧系统503;一次侧热泵系统501与二次侧热泵系统502的连接通过第一板式换热器3相接,二次侧热泵系统502与蓄热水侧系统503的连接通过第二蓄热水箱28连接。
一次侧热泵由第一压缩机1排气端经四通阀2的端口20d至端口20c与第一板式换热器3进气端30a、出气端30b连接,30b端出来后接第一温度传感器4后经第一电子膨胀阀5,而后分两路,一路接第一电磁阀6后连四通阀2的端口20d,一路接蒸发器7,再与四通阀2的端口20a相连,端口20b经气液分离器8接第一压缩机1进气端。
二次侧热泵的气侧连接为:由第二压缩机9排气端经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进气端10a、出气端10d,而后分两路,一路接第二电磁阀11,一路接第三电磁阀12后与第一蓄热水箱13的进气端13b相接,而后从第一蓄热水箱13的出气端13a与第四电磁阀14相接,之后两路汇合于过滤干燥器15,而后接第二电子膨胀阀16,再经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进气端17d,出水端17c与第二压缩机9的吸气端相连。
二次侧热泵的水侧连接为:第一蓄热水箱13的出水端13d与第一水泵18相接,而后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19后,与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进水端30d、出水端30c相连后分两路,一路与第二阀门21相接,一路与第一阀门20相接后两路汇合接室内风机盘管22,之后接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进水端17a、出水端17b,最后与第一蓄热水箱13的进水端13c相连。
蓄热水侧主要由第二蓄热水箱28、地板采暖27、三通阀24组成,具体的连接为从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出水端10c与第三温度传感器23相接,而后与三通阀24的a端24a相接,三通阀24的b端24b与第三水泵25相接后连第三阀门26,而后接地板采暖27,后经第二蓄热水箱28的第一进水端28b,第一出水端28a,再与三通阀24的c端24c相连。第二蓄热水箱28的第二进水端28d接生活热水进水,第二出水端28c接生活热水出水,第三进水端28f接第四阀门31和补充水进水,第三出水端28e接第四温度传感器29,第二水泵30,而后经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进水端10b、出水端10c。
下列的运行方式中,未具体说明的配件认定为关。
1)制热方式运行:
(a)热泵制热运行:夜间初期运行时需要直接制热采暖,所以制热运行。一次侧热泵系统501运行;二次侧热泵系统502运行;第一阀门20关;第二阀门21、第三阀门26开;第一水泵18、第二水泵30、第三水泵25开;三通阀24的a端24a和b端24b通;c端24c关;第三电磁阀12、第四电磁阀14开;第二电磁阀11、第一电磁阀6关。一次侧热泵系统501运行方式为:压缩机1的排气端→四通阀2的端口20d→四通阀2的端口20c→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a→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b→第一电子膨胀阀5→蒸发器7→四通阀2的端口20a→四通阀2的端口20b→气液分离器8→压缩机1吸气端。二次侧热泵系统502运行方式为,气侧: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端→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a→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d→第三电磁阀12→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b→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a→第四电磁阀14→过滤干燥器15→第二电子膨胀阀16→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d→端口17c→第二压缩机9吸气端;水侧:第二阀门21→室内风机盘管22→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a→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b→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c→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d→第一水泵18→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d→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c→第二阀门21。蓄热水侧热泵系统运行方式为:三通阀24的a端24a→三通阀24的b端24b→第三水泵25→第三阀门26→地板采暖27→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b→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e→第二水泵30→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b→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c→三通阀24的a端24a→三通阀24的b端24b。
(b)热泵蓄热运行:夜间首先制热采暖运行,室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运行蓄热模式。一次侧热泵系统501运行;二次侧热泵系统502运行;第一阀门20关;第二阀门21开;第一水泵18、第二水泵30开;第三水泵25关;三通阀24的a端24a、c端24c通;b端24b关;第三电磁阀12和第四电磁阀14开;第二电磁阀11和第一电磁阀6关。一次侧热泵系统501运行方式为:压缩机1排气端→四通阀2的端口20d→四通阀2的端口20c→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a→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b→第一电子膨胀阀5→蒸发器7→四通阀2的端口20a→四通阀2的端口20b→气液分离器8→压缩机1吸气端。二次侧热泵系统502运行方式为,气侧: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端→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a→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d→第三电磁阀12→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b→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a→第四电磁阀14→过滤干燥器15→第二电子膨胀阀16→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d→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c→第二压缩机9的吸气端;水侧:第二阀门21→室内风机盘管22→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a→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b→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c→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d→第一水泵18→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d→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c→第二阀门21。蓄热水侧热泵系统运行方式为:第二水泵30→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b→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c→三通阀24的a端24a→三通阀24的c端24c→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a→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e→第二水泵30。
(c)蓄热水箱制热运行:在白天运行,夜间关闭。一次侧热泵系统501关闭;二次侧热泵系统502关闭;三通阀24的c端24c和b端24b通;端口24a关;第三水泵25开;第三阀门26开。蓄热水侧热泵系统运行方式为: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a→三通阀24的c端24c→三通阀24的b端24b→第三水泵25→第三阀门26→地板采暖27→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b。
2)制冷模式:
(A)单纯制冷运行:根据第四温度传感器29测定的温度值先后转换一次侧热泵系统501和二次侧热泵系统502。
(a1)一次侧热泵系统501关闭,二次侧热泵系统502运行,第二阀门21关,第一阀门20开,第一水泵18、第二水泵30开;第三水泵25关;三通阀24的a端24a和c端24c通;b端24b关;第二电磁阀11开;第三电磁阀12、第一电磁阀6、第四电磁阀14关。二次侧热泵系统502运行方式为,气侧: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端→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a→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d→第二电磁阀11→过滤干燥器15→第二电子膨胀阀16→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d→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c→第二压缩机9的吸气端。水侧:第一阀门20→室内风机盘管22→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a→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b→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c→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d→第一水泵18→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d→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c→第一阀门20。蓄热水侧热泵系统运行方式为:三通阀24的a端24a→三通阀24的c端24c→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a→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e→第二水泵30→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b→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c→三通阀24的a端24a→三通阀24的c端24c。
(a2)一次侧热泵系统501运行;二次侧热泵系统502关闭;第二阀门21、第三阀门26关;第一阀门20开;第一水泵18开;第二水泵30、第三水泵25关,三通阀24的a端24a、b端24b和c端24c关闭;第三电磁阀12、第二电磁阀11、第一电磁阀6以及第四电磁阀14关。一次侧热泵系统501运行方式为:压缩机1排气端→四通阀2的端口20d→四通阀2的端口20a→蒸发器7→第一电子膨胀阀6→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b→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a→四通阀2的端口20c→四通阀2的端口20b→气液分离器8→压缩机1吸气端。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c→第一阀门20→室内风机盘管22→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a→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b→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c→端口13d→第一水泵18→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d。
(B)制冷+生活热水运行:根据第四温度传感器29测定的温度值先后转换一次侧热泵系统501和二次侧热泵系统502。
一次侧热泵系统501关闭;二次侧热泵系统502运行;第二阀门21、第三阀门26关;第一阀门20、第四阀门31开;第一水泵18、第二水泵30开;第三水泵25关;三通阀24的a端24a和c端24c通;b端24b关;第二电磁阀11开;第三电磁阀12、第一电磁阀6、第四电磁阀14关。二次侧热泵系统502运行方式为,气侧: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端→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a→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d→第二电磁阀11→过滤干燥器15→第二电子膨胀阀16→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d→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c→第二压缩机9的吸气端;水侧:第一阀门20→室内风机盘管22→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a→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b→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c→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d→第一水泵18→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d→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c→第一阀门20。蓄热水侧热泵系统运行方式为:三通阀24的a端24a→三通阀24的c端24c→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a→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e→第二水泵30→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b→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c→三通阀24的a端24a→三通阀24的c端24c;第四阀门31开补充水侧运行,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d→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c供用户使用。
3)除霜模式:
(a)电磁阀2开;一次侧热泵系统501的变频第一压缩机1频率设最大,二次侧热泵系统502的定频第二压缩机9开(与配水管温度无关),一次侧热泵系统501的蒸发器7的风机关。一次侧热泵系统501的运行方式为:压缩机1的排气端→第一电磁阀→蒸发器7→四通阀2(ab端)→气液分离器8→压缩机1的吸气端。
(b)一次侧热泵系统501逆运行;二次侧热泵系统502关闭;第二阀门21开;第一阀门20、第三阀门26、第四阀门31关;第一水泵18开;第二水泵30、第三水泵25关;三通阀24的a端24a、端口24b和端口24c关;第三电磁阀12、第二电磁阀11、第一电磁阀6、第四电磁阀14关。一次侧热泵系统501运行方式为:压缩机1排气端→四通阀2的端口20d→四通阀2的端口20a→蒸发器7→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b→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a→四通阀2的端口20c→四通阀2的端口20b→气液分离器8→压缩机1吸气端;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c→第二阀门21→室内风机盘管22→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a→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b→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c→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d→第一水泵18→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d。
上述两种除霜模式运行时可任意选择一种。
4)防止冻裂模式:
(a)冬季用夜间电源蓄热,达到设定温度热泵停止后,为了防止冻裂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4或者第二温度传感器19,第三温度传感器23或者第四温度传感器29测定的温度以及外部环境温度的测定启动第一水泵18、第二水泵30。根据温度或者流量控制从第一蓄热水箱13或者第二蓄热水箱28的热水进入第一板式换热器3或者第三板式换热器10。
(b)一次侧热泵系统501关闭;二次侧热泵系统502关闭;第一水泵18开;第二阀门21开;第一阀门20关;第二水泵30开;三通阀24的a端24a和c端24c通,b端24b关;第三水泵25关。二次侧热泵系统502的水侧运行方式为: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d→第一水泵18→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d→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端口30c→第二阀门21→室内风机盘管22→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a→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端口17b→第一蓄热水箱13的端口13c;蓄热水侧热泵系统运行方式为: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e→第二水泵30→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b→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端口10c→三通阀24的a端24a→三通阀24的c端→第二蓄热水箱28的端口28a。
5)蓄热水箱的防止过热模式:根据春秋季,夏季,冬季的不同外部环境温度调节蓄热水箱的设定温度。比如停机保护或者根据蓄热水箱的水位和第四温度传感器29的测定温度开关第四阀门31。
实施例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由于在蓄热水侧加装了蓄热水箱,因此可充分利用二次侧热泵产生的余热,将其储存在蓄热水箱中留待需要的时候使用。
另一方面,由于系统采用了两次热泵复合系统,因此在用户使用空调系统制冷制热模式的同时也能产生生活热水。
另外,由于蓄热水侧安装了温度传感器,因此可根据设定的温度对系统进行相应保护控制。

Claims (7)

1.一种二次热泵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次侧热泵系统、二次侧热泵系统以及蓄热水侧系统,
其中,所述一次侧热泵系统与所述二次侧热泵系统通过第一板式换热器相连接,所述二次侧热泵系统与所述蓄热水侧系统通过第二蓄热水箱相连接,所述二次侧热泵系统还具有第三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二蓄热水箱与所述第三板式换热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蓄热水侧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部,所述的控制部根据不同季节的外界环境温度以及温度传感器测定的蓄热水箱的温度,对所述二次系统进行启停机或者根据蓄热水箱的水位和温度传感器的测定温度开关补充水的阀门来调节蓄热水箱设定温度防止过热保护;通过调节温度传感器和外部环境温度的测定启动相应水泵对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第三板式换热器进行防冻裂保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二次侧热泵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9)、第三板式换热器(10)、第一蓄热水箱(13)、第二电子膨胀阀(16)、第二板式换热器(17)以及室内风机盘管(22),
二次侧热泵的气侧连接顺序为:由第二压缩机(9)排气端经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进气端(10a)、出气端(10d),而后分两路,一路接第二电磁阀(11),一路接第三电磁阀(12)后与第一蓄热水箱(13)的进气端(13b)相接,而后从第一蓄热水箱(13)的出气端(13a)与第四电磁阀(14)相接,之后两路汇合于过滤干燥器(15),再接第二电子膨胀阀(16),后经第二板式换热器(17)与第二压缩机(9)的吸气端相连;
二次侧热泵的水侧连接顺序为:第一蓄热水箱(13)的出水端(13d)与第一水泵(18)相接,而后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19)后,与第一板式换热器(3)的进水端(30d)、出水端(30c)相连后分两路,一路与第二阀门(21)相接,一路与第一阀门(20)相接而后两路汇合接室内风机盘管(22),之后接第二板式换热器(17)的进水端(17a)、出水端(17b),最后与第一蓄热水箱(13)的进水端(13c)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蓄热水侧系统包括三通阀(24)、第三水泵(25)、地板采暖(27)以及第二蓄热水箱(28),
所述蓄热水侧系统可选择地板采暖模式或生活热水模式,由三通阀(24)进行调节转换,
所述第二蓄热水箱(28)的第一出水端(28a)与三通阀(24)的c端(24c)相接;第二蓄热水箱(28)的第一进水端(28b)与地板采暖器(27)相接,第二蓄热水箱(28)的第二出水端(28c)接生活热水出水侧,第二蓄热水箱(28)的第二进水端(28d)接生活热水进水侧,第二蓄热水箱(28)的第三出水端(28e)接第四温度传感器(29)和第二水泵(30),后接第三板式换热器(10)的进水端(10b),第二蓄热水箱(28)的第三进水端(28f)接第四阀门(31)再接补充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次热泵复合系统系统有五种运行控制模式,分别是制热方式运行、制冷方式运行、除霜运行、防止冻裂运行以及蓄热水箱的防止过热运行,
其中,所述制热方式运行又分为热泵制热运行,热泵蓄热运行,蓄热水箱制热运行,制冷方式运行分为单纯制冷运行,制冷+生活热水运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一次侧热泵系统采用变频压缩机,所述二次侧热泵系统采用定频压缩机。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热泵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蓄热水箱(13)与所述第二蓄热水箱(28)的体积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CN201320441424.2U 2013-07-23 2013-07-23 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321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41424.2U CN203432147U (zh) 2013-07-23 2013-07-23 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41424.2U CN203432147U (zh) 2013-07-23 2013-07-23 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32147U true CN203432147U (zh) 2014-02-12

Family

ID=50061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41424.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32147U (zh) 2013-07-23 2013-07-23 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3214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3721A (zh) * 2013-07-23 2013-10-23 上海理工大学 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GB2525963A (en) * 2014-04-30 2015-11-11 I I Ice Lt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three separate functions of heating, cooling, and simultaneous heating and cooling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3721A (zh) * 2013-07-23 2013-10-23 上海理工大学 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CN103363721B (zh) * 2013-07-23 2016-01-20 上海理工大学 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GB2525963A (en) * 2014-04-30 2015-11-11 I I Ice Lt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three separate functions of heating, cooling, and simultaneous heating and cooling
GB2525963B (en) * 2014-04-30 2017-02-01 I-I-Ice Lt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three separate functions of heating, cooling, and simultaneous heating and cool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5484B (zh) 一种综合利用太阳能和空气能的供暖空调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01488394U (zh)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自平衡综合应用系统
CN105276833B (zh) 一种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热泵制热制冷系统及其方法
CN202613835U (zh) 同时供冷供热节能系统
CN203349573U (zh) 一种联合热泵及太阳能热水暖通系统
CN204084946U (zh) 一种单蒸发器型太阳能空气源复合热泵
CN203518373U (zh) 空调系统
CN201680650U (zh) 多功能太阳能热泵机组
CN103644612A (zh) 一种可利用蓄冷装置辅助制热的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
CN106016825A (zh)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双热源三联供系统
CN201025417Y (zh) 一种适合于低温环境下运行的空调热泵设备
CN201757505U (zh) 一种空气源喷气增焓热泵热水器
CN101290176B (zh) 热回收型太阳能喷射电压缩热泵空调机组
CN204345832U (zh) 太阳能季节性蓄热复合低谷电驱动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04482691B (zh) 一种从环境取热的土壤源热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04612246U (zh) 多源复合热泵供热系统
CN112211308B (zh) 一种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多级辐射相变墙体
CN103673116A (zh) 一种储能式氟泵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806515B (zh) 太阳能空调热水三联供系统
CN203432147U (zh) 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CN202613556U (zh) 一种利用采暖末端免费供冷的地源热泵采暖系统
CN205119519U (zh) 一种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热泵制热制冷系统
CN203687197U (zh) 一种储能式氟泵热管系统
CN103363721B (zh) 二次热泵复合系统
CN203454314U (zh) 太阳能空调与风冷模块联合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2

Termination date: 201407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