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31262U - 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 - Google Patents

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31262U
CN203431262U CN201320506111.0U CN201320506111U CN203431262U CN 203431262 U CN203431262 U CN 203431262U CN 201320506111 U CN201320506111 U CN 201320506111U CN 203431262 U CN203431262 U CN 2034312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controlling component
stabilizer
contact
n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0611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寅
王乐
时延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sher Jeon Gas Equipment Chengd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isher Jeon Gas Equipment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sher Jeon Gas Equipment Chengdu Co Ltd filed Critical Fisher Jeon Gas Equipment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50611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312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312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3126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该稳定装置包括,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控制部件,所述控制部件的边缘处设有延伸在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通孔或开槽;具有第一内腔的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具有第二内腔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面;当所述稳定装置处于装配状态时,所述控制部件与所述第一内腔以及第二内腔流体连通。该稳定装置可稳定通过其内部的流体通道的流体介质的压力,同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
背景技术
调压器是一种用于自动调节流体介质的出口压力,使其稳定在所述的压力范围的调压装置。现有的调压器上一般设有直接与出口管道连接的信号管,用以感应出口管道上的流体介质的压力信号,该方法使得调压器可以迅速响应出口管道的压力变化,所述调压器会进一步根据信号管上传递的压力大小相应调节调压器内的阀口的开闭,以控制流体介质的流量进而控制出口管道的压力。然而,这种设计的调压器对出口管道的压力及流量波动有时会过分敏感,当出口管道压力、流量快速变化时,容易造成调压器工作的不稳定,通常表现为出口管道压力异常上升,且严重喘动。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现有的技术人员通过在信号管上增加限流装置,用以稳定信号管上的流体介质的压力。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限流装置1,所述限流装置1具有第一内腔11和第二内腔12,所述第一内腔11与第二内腔12之间具有一个用来增加气流阻力的固定孔13。然而根据实验测试结果,只有当该限流装置1的固定孔13的总过流面积很小时,才能达到一定的稳压效果,这就需要固定孔13的直径较小,然而一般的流体介质中夹杂着过多的杂质,过小的孔容易被流体介质中的杂物堵塞,而且过流面积太小时,调压器的响应速度会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保证其在具有足够的过流面积的同时,让信号管反馈给调压器的流体介质波动减小,流态稳定,压力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所述稳定装置过流面积相对较大,同时可稳定信号管中的流体介质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稳定装置,包括,
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控制部件,所述控制部件的边缘处设有延伸在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通孔或开槽;
具有第一内腔的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
具有第二内腔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当所述稳定装置处于装配状态时,所述控制部件与所述第一内腔以及第二内腔流体连通。
上述稳定装置的所述通孔或开槽设置在所述控制部件上的一个虚拟的内圆线的区域外;所述第一内腔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相邻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内腔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相邻的第二通道;所述内圆线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道以及所述第二通道的最小内径。
上述稳定装置的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触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上述稳定装置的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分别设有突棱。
上述稳定装置的所述控制部件上的突棱在所述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上分别形成凹面。
上述稳定装置的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触面上分别设有突棱。
上述稳定装置的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触面上分别设有突棱;或,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上分别设有突棱。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与出口管道连接的调压器,所述调压器包括上述的任一稳定装置,所述调压器与所述出口管道之间设有信号管;
当所述调压器处于装配状态时,所述稳定装置连接在所述调压器与所述出口管道之间的信号管上,用以稳定信号管反馈至调压器的压力信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定装置具有使流体介质流通的流体通道,其中,位于所述稳定装置内部的所述控制部件在保证了足够的过流面积的同时,可使流体介质在流体通道中多次转向流动,缓冲了流体介质的波动,使其压力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部件的通孔或开槽位于所述控制部件的虚拟的内圆线以外的区域,同时,由于内圆线的直径大于邻近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通道以及第二通道的最小内径,使得流体介质流到控制部件的内圆线区域内,由于所述控制部件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同时,又由于所述控制部件上的通孔位于其边缘处,使得流体介质在第一间隙以及第二间隙处进行转向流动,进一步使得所述流体介质在所述稳定装置中的流体通道中多次转向流动,以缓冲流体介质的波动,稳定其压力。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的突棱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以及第二接触面配合,使得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配合形成上述的第一间隙,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配合形成上述的第二间隙。该实施例结构简单,稳压效果较好,方便加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部件上的突棱可以是在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上连续延伸的突棱,也可以是非连续延伸的突棱。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部件上的突棱可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外围处,使得所述控制部件的两侧分别形成凹面,进而形成控制部件两侧的间隙。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上的突棱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配合可形成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触面上的突棱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配合可形成所述第二间隙,具有同样的稳压效果。此时,所述控制部件上无需设置突棱。
同理,所述控制部件的一个侧面上可设有突棱,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或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触面上设有突棱,同样可使控制部件两侧均具有间隙,形成曲折流道,最终达到稳压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压器具有上述的稳定装置,使得信号管反馈给调压器的压力信号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稳定装置在保证足够的过流面积的情况下可稳定流体介质的压力,缓冲其波动,同时,该稳定装置体积小,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使得安装有该稳定装置的调压器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限流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稳定装置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稳定装置的剖面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控制部件的立体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控制部件的平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第一部件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第二部件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控制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稳定装置的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稳定装置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调压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应当注意的是,下面将更加详细地针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描述,与其重复的内容可能会省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稳定装置,所述稳定装置可连接在调压器的信号管上,用以稳定信号管反馈到调压器的流体介质的压力。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稳定装置的分解图,该稳定装置2包括第一部件21,第二部件22以及控制部件23,所述第一部件21具有贯穿整个第一部件21的第一内腔211,以及延伸部212;所述第二部件22具有贯穿整个第二部件22的第二内腔221;所述控制部件23具有第一侧面231和第二侧面232,所述控制部件23的纵截面的边缘处设有从所述第一侧面231延伸到所述第二侧面232的通孔233。
图3示出了处于装配状态的稳定装置2的剖面图,所述控制部件23位于所述第二部件22的第二内腔221中,其中,所述第一部件21的延伸部212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23的第一侧面231接触的第一接触面213,所述第二内腔221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23的第二侧面232接触的第二接触面222,所述第一部件21的延伸部212延伸至所述第二部件22的第二内腔221内,所述控制部件23被所述第一部件21的延伸部212固定在所述第二部件22的第二内腔221中。同时,所述控制部件23的第一侧面231与所述延伸部212的第一接触面21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控制部件23的第二侧面232与所述第二内腔221的第二接触面22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第二间隙以及控制部件23上的通孔233使得所述控制部件23与所述第一部件21的第一内腔211以及第二部件22的第二内腔221之间形成流体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内腔211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23的第一侧面231相邻的第一通道26,所述第二内腔221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23的第二侧面232相邻的第二通道27。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控制部件23的立体图,所述控制部件23的第一侧面231和第二侧面232的边缘处分别设有连续的环状突棱,使得所述控制部件23的第一侧面231上形成第一凹面234,所述第二侧面232上形成第二凹面(图中未显示),所述通孔233位于所述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的边缘处,并位于所述环状突棱的范围内。结合图4B,所述控制部件23的纵截面上具有虚拟的内圆线235,所述通孔233位于所述控制部件的内圆线235与所述控制部件的边缘线之间,结合图3,由于所述第一通道26以及所述第二通道27的最小内径均小于所述内圆线235的直径,使得流体介质在进入第一通道26后冲击到所述控制部件23的内圆线235的区域内,然后在第一凹面234内转向90度,冲击到位于所述第一凹面234的外围的环状突棱的内壁上,然后进行第二次转向90度穿过所述控制部件23的通孔233,在流体介质冲击到所述第二内腔221的内壁上后流体介质又进行第三次转向90度,流向第二间隙处的所述控制部件23的内圆线的区域内,最后,流体介质再进行第四次转向90度,流入第二通道27中。本实用新型的稳定装置中的流体介质进行了4次90度转向,使得流体介质的流道相对曲折,故其对通过该稳定装置的流体介质具有较好的稳定作用。
应该理解的是,所述流体介质可在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内进行双向进出,即,所述出口管道中的流体介质可通过信号管上的稳定装置流至调压器内,同时,位于所述调压器内的流体介质也可通过信号管上的所述稳定装置流至所述出口管道,图3中所示的箭头仅用于流体介质的一种流通方向的示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稳定装置2需要有足够的过流面积,才能保证压力信号及时反馈给调压器,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的所述控制部件23上具有4个圆形通孔,在满足过流面积的同时,让流体介质的气流波动减小,压力稳定均匀。可选地,所述控制部件23上的通孔也可以是矩形或弧形,均匀或不均匀分布在所述控制部件的边缘线与内圆线之间,同样可达到相同的稳压效果。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部件21的剖面图,所述第一部件21的延伸部212的外表面上设有螺纹部分213,用于与所述第二部件22螺纹连接。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部件22的剖面图,所述第二部件22的第二内腔221的横向内壁上同样设有螺纹部分223,用于与所述第一部件的螺纹部分213相配合,当所述控制部件23被放置在所述第二内腔221中后,所述第一部件21的延伸部212通过其外表面的螺纹部分213与所述第二部件22螺纹固定。应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连接方式不仅限于上述的方式。
进一步地,一般的调压器对密封性具有很高的要求,不允许流体介质的泄露,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件21与所述第二部件22之间还设有用于密封的弹性元件24,所述弹性元件24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21与所述第二部件22的外表面之间。具体的,如图5,所述第一部件21的与所述第二部件22的外接触面上设有凹槽25,所述弹性元件24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21的凹槽25里。应当理解的是,所述凹槽也可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的外表面上,同样可起到密封的作用。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元件具体可以是O型圈,所述凹槽为环形槽。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稳定装置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较好的密封效果,如使用垫片密封,或者螺纹密封胶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由于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最小内径小于所述控制部件的内圆线的直径,故所述控制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以及所述第二内腔的第二接触面之间应当分别具有间隙,才能保证流体介质通过所述稳定装置内的流体通道流出;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分别具有突棱,以形成控制部件两侧的间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件上没有设置突棱,但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上设有突棱,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触面同样设有突棱,所述第一接触面上的突棱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面上的突棱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相接触,这样也可在所述控制部件的两侧产生间隙,以便流体介质多次转向地通过所述稳定装置。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触面上分别设有突棱时,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部件还可以是如图7所示的控制部件,所述控制部件的外围设有开槽,由于开槽位于控制部件的边缘处,故该设计的控制部件同样可使得流体介质在稳定装置内进行多次转向流动,达到稳压的作用。
可选地,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触面上可分别设有突棱,使得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同理,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上可分别设有突棱,使得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种稳定装置的分解图,所述稳定装置3包括第一部件31,第二部件3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件31和第二部件32之间的控制部件33,所述控制部件33具有第一侧面331以及第二侧面332,其边缘处还具有通孔333,所述第一部件31具有第一内腔311,所述第二部件32具有第二内腔321,当所述稳定装置处于装配状态时,所述控制部件33的通孔333与所述第一内腔311以及第二内腔321流体连通。同上述实施例一样,由于所述通孔333位于所述控制部件33的边缘处,此处我们假设控制部件33上具有虚拟的内圆线,所述通孔333分别位于所述内圆线的外部区域。或者,同上述实施例一样,所述控制部件的边缘处设有贯穿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的开槽。
图9是图8所示的稳定装置3的剖面图,所述第一部件31还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33的第一侧面331接触的第一接触面312,所述第二部件32还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33的第二侧面332接触的第二接触面322;所述第一部件31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部件32的第二内腔321中,同时,所述控制部件33被固定在所述第二部件32与第一部件31之间;所述第一内腔311中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33的第一侧面331相邻的第一通道34,所述第二内腔321中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33的第二侧面332相邻的第二通道35,所述第一通道34以及第二通道35的内径均小于所述控制部件33的内圆线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部件33的第一侧面331与所述第一部件31之间设有间隙,同样,所述第二侧面332与所述第二部件32之间设有间隙,可使得所述流体介质在间隙处转向流动。本实用新型的稳定装置可使流经其内的流体介质具有曲折的流道,用以稳定流体介质的压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腔311的第一接触面312处设有突棱,所述第二内腔321的第二接触面322处同样设有突棱,使得所述控制部件33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312以及第二接触面322的突棱之间,因此,在所述控制部件33的两侧分别形成间隙。
同上述实施例一样,所述间隙还可分别由控制部件两侧上的突棱形成,也可以由所述第一接触面或第二接触面上的突棱以及控制部件上相应一侧上的突棱形成。此处不再赘述。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压器4,所述调压器4与出口管道之间连接有用于反馈压力信号的信号管(图中未显示),所述调压器4包括执行器41,指挥器42,以及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稳定装置。具体地,所述稳定装置2可安装在所述调压器4与所述出口管道之间的信号管上,具体地,所述稳定装置可连接在所述执行器41与所述出口管道之间的信号管上,也可连接在所述指挥器42与所述出口管道之间的信号管上,分别用于稳定出口管道与执行器以及指挥器之间的流体介质的反馈压力。
提供示例性实施例以使本公开更加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全面传达其保护范围。阐述许多细节,比如特定部件、装置和方法的例子,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全面的实施例的理解。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不必提供细节,示例性实施例可以许多不同形式实施,且不应该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某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众所周知的过程、众所周知的装置结构和众所周知的技术不作详细说明。
尽管在此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等以描述各种元件、部件或部分,但这些元件、部件或部分不应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可仅用于区别一个元件、部件或部分。当在此使用术语如″第一″、″第二″及其他数值术语时,其并不包含顺序或次序,除非上下文中明确指出。因此,在不脱离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的情况下,以下所述第一元件、部件、部分可以解释为术语第一元件、部件、部分。

Claims (8)

1.一种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控制部件,所述控制部件的边缘处设有延伸在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通孔或开槽;
具有第一内腔的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
具有第二内腔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当所述稳定装置处于装配状态时,所述控制部件与所述第一内腔以及第二内腔流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或开槽设置在所述控制部件上的一个虚拟的内圆线的区域外;所述第一内腔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相邻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内腔具有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相邻的第二通道;所述内圆线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道以及所述第二通道的最小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触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分别设有突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件上的突棱在所述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上分别形成凹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触面上分别设有突棱。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触面上分别设有突棱;或,所述控制部件的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接触面上分别设有突棱。
8.一种与出口管道连接的调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器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稳定装置,所述调压器与所述出口管道之间设有信号管;
当所述调压器处于装配状态时,所述稳定装置连接在所述调压器与所述出口管道之间的信号管上,用以稳定信号管反馈至调压器的压力信号。
CN201320506111.0U 2013-08-13 2013-08-13 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312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06111.0U CN203431262U (zh) 2013-08-13 2013-08-13 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06111.0U CN203431262U (zh) 2013-08-13 2013-08-13 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31262U true CN203431262U (zh) 2014-02-12

Family

ID=50060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06111.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31262U (zh) 2013-08-13 2013-08-13 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312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67104C (en) Poppet valve
US20160153583A1 (en) Control valve
CN207486208U (zh) 一种节流降压式球阀
US10247320B2 (en)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TW200806168A (en) Watering device structure
CN103821981A (zh) 自力式内取压型调节阀
US9709184B2 (en) Control valve
CN203431262U (zh) 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
CN203757110U (zh) 自力式内取压型调节阀
CN104373651A (zh) 稳定装置以及调压器
JP5575590B2 (ja) 減圧弁
CN204226681U (zh) 适合小流量高压差的调节阀结构
CN203614847U (zh) 一种先导式减压阀
CN204553854U (zh) 阀及具有该阀的空调器冷媒添加装置
CN204987578U (zh) 节流阀
CN203477432U (zh) 流量可控旋塞阀
CN205350370U (zh) 一种船用直角节流阀
CN201233538Y (zh) 级进节流流量调节装置
MX2017003155A (es) Regulador de fluido que tiene un tubo de deteccion retractil.
JP2010009330A (ja) 減圧装置
US8251100B2 (en) Needle-type stepped cylindrical stopper for automatic control of water consumption in pipelines
CN204533583U (zh) 叶片导向型高压串式阀芯结构
CN205155281U (zh) 动态平衡手动调节阀
CN210637559U (zh) 一种平衡阀芯稳压器
CN104964055A (zh) 防喘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