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05591U - 增亮膜 - Google Patents
增亮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05591U CN203405591U CN201320319861.7U CN201320319861U CN203405591U CN 203405591 U CN203405591 U CN 203405591U CN 201320319861 U CN201320319861 U CN 201320319861U CN 203405591 U CN203405591 U CN 2034055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sm
- prisms
- brightness enhancement
- enhancement film
-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亮膜。增亮膜,包括基板和多个棱镜,全部的所述棱镜沿其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棱镜为三角棱镜,所述棱镜包括有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所述第一棱镜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高度。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铺设保护膜时,保护膜只与第一棱镜接触,第一棱镜的高度高于第二棱镜的高度,从而达到减小棱镜与保护膜接触面积的目的。棱镜与保护膜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在保护膜剥离时,残胶遗留的问题得了解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器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增亮膜。
背景技术
目前,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被广泛用于发光模组以用来汇聚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尤其是显示器等显示设备中,常用增亮膜来增加显示亮度从而达到减少显示器能源消耗的目的。传统的增亮膜通常是由基板以及设置于基板上的聚光棱镜结构层所构成,基板及聚光棱镜结构层皆由透明树脂材质制成,聚光棱镜结构层形成在基板的一个侧面上,棱镜结构层由多个用以汇聚光线的相同棱镜条组成,这些棱镜条按照相同的方向平行设置组成一个棱镜阵列。棱镜阵列将散发在观察者视角之外的光线通过光的折射及反射调整到观察者视角之内,如此提高了光源所发出光能的利用率。
然而,在传统的增亮膜结构中,组成聚光棱镜结构层的单个棱镜单元之间高度相同。如此结构设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下面的问题:光线穿透射出该棱柱结构层时,易产生牛顿环及迭纹干涉)等负面光学效应;增亮膜、扩散膜之间叠放时容易产生静电污现象;在保护膜剥离时,结构层上容易留下较多的残胶;同时传统的增亮膜在触摸、产品叠加、组装等过程中,均容易发生损坏的现 象;以此种种均不利于背光模组的组装,降低了组装的效率和增亮膜的利用率,增加了成本。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保护膜在剥离增亮膜时残胶遗留较多的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亮膜,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增亮膜,包括基板和多个棱镜,全部的棱镜沿其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地设置于基板上。在本实用新型中,棱镜为三角棱镜,棱镜包括有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第一棱镜的高度高于第二棱镜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亮膜中,由于将棱镜具体分设为两种,即包括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第一棱镜的高度高于第二棱镜的高度,如此设置,在铺设保护膜时,保护膜只与第一棱镜接触,从而达到减小棱镜与保护膜接触面积的目的。棱镜与保护膜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在保护膜剥离时,残胶遗留的问题得了解决。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增亮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增亮膜上设置有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和图2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
基板1;第一棱镜2;第二棱镜3;雾化层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和图2,其中,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增亮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增亮膜上设置有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亮膜,用于增加显示器模组的显示亮度,以提高显示器模组光源的使用效率。
在现有技术中,增亮膜上都会设置有保护膜,保护膜通过胶水粘附于增亮膜的棱镜结构层上,由于棱镜结构层中的棱镜单元高度相同,导致保护膜与棱镜结构层之间胶粘的面积较大,致使保护膜剥离后遗留的残胶较多。
为了解决保护膜在剥离增亮膜时残胶遗留较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的结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改进方案:
增亮膜包括基板1和多个棱镜,全部的棱镜沿其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地设置于基板1上,棱镜为三角棱镜,棱镜包括有第一棱镜2和第二棱镜3,第一棱镜2的高度高于第二棱镜3的高度。
基板1能够为棱镜提供设置支持,使得棱镜能够有序地进行设置。基板1采用可透光的并具有较高的强度的板材制成,如此在设置棱镜时,能够提高棱镜的设置精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现有技术常见的棱镜为三棱柱体结构。多个棱镜设置于基板1上的具体结构为:沿其长度方向,全部的棱镜平行设置。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中对棱镜进行了结构改进:棱镜为三角棱镜,棱镜包括有第一棱镜2和第二棱镜3,第一棱镜2的高度高于第二棱镜3的高度。
保护膜在铺设时,会将保护膜进行平铺,然后保护膜以平面状(保护膜不发生弯曲或者褶皱)铺设于增亮膜上。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亮膜中,由于将棱镜具体分设为两种,即包括第一棱镜2和第二棱镜3。第一棱镜2的高度高于第二棱镜3的高度,如此设置在铺设保护膜时,保护膜只与第一棱镜2接触,从而达到减小棱镜与保护膜接触面积的目的。棱镜与保护膜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在保护膜剥离时,残胶遗留的问题得了解决。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全部的棱镜等间隔设置。增亮膜设置有棱镜,棱镜具有聚集光线的作用,从而提高屏幕亮度,降低显示器模组中光源的能耗。棱镜采用等间隔设置,则能够保证全部的棱镜所聚集的光线在成像时,整个屏幕的亮度一直,提高显示器模组的显示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棱镜具体包括有两种,一种为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棱镜2,另一种为高度相对较矮的第二棱镜3。而在上述实施例中,全部的棱镜采用等间隔设置,其具体结构为:
第一棱镜2之间采用等间隔设置;第二棱镜3之间采用等间隔设置。第一棱镜2和第二棱镜3采用相互穿插的结构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不少于两个第二棱镜组成第二棱镜组,第一棱镜2与第二棱镜组穿插设置。在两个第一棱镜2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棱镜3。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不少于两个第一棱镜组成第一棱镜组;不少于两个第二棱镜组成第二棱镜组,第一棱镜组与第二棱镜组采用穿插的方式进行设置。
具体地,第二棱镜组中包括有三个第二棱镜3。
具体地,第二棱镜组中包括有四个第二棱镜3。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棱镜组中设置的第二棱镜3可以为不少于两个的任意数量。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棱镜2对保护膜具有支撑作用,保护膜设置时要求其保持平面状态,因此,如果两个第一棱镜2之间的间距较大,则会使得保护膜支撑跨度较大发生变形。因此,经过实用新型人的多次试验,确定第二棱镜3设置为三个,如此既能够解决残胶的遗留问题,同时还能够保证保护膜不发生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中,棱镜采用等腰三角棱镜结构,采用等腰结构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棱镜对光线聚集以及反射的对称性,提高显示器模组的显示效果。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
实施例一
棱镜包括有顶角,顶角的角度为85°至95°。
具体地为:90°。
实施例二
棱镜包括有顶角,顶角为圆弧角,圆弧角的圆弧半径不大于2μm。
具体地为:2μm。
本实用新型在基板1一侧设置雾化层4,能使背光模组的光源光线均匀化且正向亮度提升,并降低液晶显示器的视觉上的亮纹现象,可简化光学膜的使用数量,简化背光模组结构,降低成本;也可降低因光学干涉而出现牛顿环或莫尔纹现象等光学瑕疵的机率,可达到遮掩或隐藏瑕疵的效果,进而提升光学表现与使用方便性。
具体地,在基板采用PET基板的实施例中,棱镜设置于基板的一侧,基板的另一侧设置有雾化层4,雾化层4的雾化度为9%至17%。
具体地,雾化层4可以采用涂抹胶水的方式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限定第一棱镜2的高度为:26μm至28μm。
具体地为:27μm。
在本实施例中,限定第二棱镜3的高度为:23μm至25μm。
具体地为:24μm。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为:一种增亮膜,包括有由三角棱镜形成结构层、PET基板和雾化层;三角棱镜形成的结构层具有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相邻两个第一棱镜之间设有三个第二棱镜;三角棱镜结构层设置连接在PET基板的上方;雾化层设置在PET基板的下方。
上述技术方案还具有正面保护膜和背面保护膜;正面保护膜设置连接在结构层的上方,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特殊结构设计,能够在剥离该保护膜时,减少残胶的遗留。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棱镜高度为27μm,顶角为90°。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棱镜高度为25μm,顶角为90°。
此方案有两种棱镜结构,保护膜与第一棱镜接触,因此减少了保护膜与增亮膜的接触面积。在增亮膜组装使用时,剥离保护膜能够减少残胶;同时两种棱镜中的第一棱镜还具有保护增亮膜的作用。增亮膜在触摸、叠加、组装过程中均易损坏棱镜结构层,而第一棱镜能够保护第二棱镜免受损坏,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结构简单,棱镜采用一高三低(一个第一棱镜加上三个第二棱镜)的设计,高低交错,减少残胶遗留;
2、第一棱镜采用高于第二棱镜的结构设计,具有防刮、减小静电污染的作用;
3、减少在触摸、产品叠加、组装等过程中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亮膜,棱镜采用高低结合的结构,简称一高三底:即相邻的两个高三角棱镜结构(第一棱镜)之间设有三个等高的底三角棱镜结构(第二棱镜)。增亮膜表面的高三角棱镜结构能够将叠放的另一片增亮膜支撑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增亮膜叠放或背光模组组装时产生静电污现象;高三角棱镜结构与保护膜接触,而低三角棱镜结构不与保护膜接触,从而就减少了保护膜与棱镜结构层的接触面积,所以在剥离保护膜时候能有效的减少残胶;高三 角棱镜结构能够在增亮膜的包装、搬运、使用的过程中较好的保护低三角棱镜结构免受刮伤等损坏。背涂层能降低液晶显示器的视觉上的亮纹现象,能使背光模组的光源光线均匀化且正向亮度提升,能降低因光学干涉而出现牛顿环或莫尔纹现象等光学瑕疵的机率。同时,增亮膜表面的低三角棱镜结构能将绝大多数光线聚光,从而使增亮膜的亮度增加50%~7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增亮膜,包括基板和多个棱镜,全部的所述棱镜沿其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为三角棱镜,所述棱镜包括有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所述第一棱镜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全部的所述棱镜等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不少于两个所述第二棱镜组成第二棱镜组,所述第一棱镜与所述第二棱镜组穿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组包括有三个所述第二棱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为等腰三角棱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包括有顶角,所述顶角的角度为85°至9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包括有顶角,所述顶角为圆弧角,所述圆弧角的圆弧半径不大于2μ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PET基板,所述棱镜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基板的另一侧设置有雾化层,所述雾化层的雾化度为9%至17%。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高度为26μm至28μ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高度为23μm至25μ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19861.7U CN203405591U (zh) | 2013-06-03 | 2013-06-03 | 增亮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19861.7U CN203405591U (zh) | 2013-06-03 | 2013-06-03 | 增亮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05591U true CN203405591U (zh) | 2014-01-22 |
Family
ID=49941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31986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05591U (zh) | 2013-06-03 | 2013-06-03 | 增亮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40559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97168A (zh) * | 2017-11-28 | 2018-03-13 | 东莞市聚隆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具有不规则光学导向结构的薄膜及其应用方法 |
CN111435203A (zh) * | 2019-06-25 | 2020-07-21 |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准直光可透过新型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 |
-
2013
- 2013-06-03 CN CN201320319861.7U patent/CN20340559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97168A (zh) * | 2017-11-28 | 2018-03-13 | 东莞市聚隆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具有不规则光学导向结构的薄膜及其应用方法 |
CN111435203A (zh) * | 2019-06-25 | 2020-07-21 |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准直光可透过新型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177719U (zh) | 导光板及含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源、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 |
CN204228987U (zh) | 一种聚光增亮膜 | |
CN103047609B (zh) | 一种反射膜及具有该反射膜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 |
CN103728680B (zh) | 一种多功能光学增亮膜 | |
CN104360431B (zh)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 |
CN101191945B (zh) | 背光模组 | |
CN203405590U (zh) | 增亮膜 | |
CN203405591U (zh) | 增亮膜 | |
CN203705672U (zh) | 增亮膜 | |
CN202631771U (zh) | 光学膜及显示装置 | |
CN203133303U (zh) | 一种复合型增光膜 | |
CN103091741A (zh) | 一种增光膜和使用该种增光膜的显示装置 | |
CN102878525A (zh) | 棱镜膜、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205720744U (zh) | 一种棱镜结构、棱镜膜以及背光模组 | |
CN201803318U (zh)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 |
CN204731510U (zh) | 一种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 |
CN208459732U (zh) | 一种高效增亮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屏 | |
CN202256735U (zh) | 一种复合结构增亮膜 | |
US20080062525A1 (en) | Diffusion plate having surface microstructure | |
CN201269483Y (zh) | 兼具聚光及扩散复合型光学膜片 | |
CN103744135A (zh) | 一种复合结构的增亮膜 | |
CN202794583U (zh) | 棱镜柱呈不规则排列的增亮膜 | |
CN203615136U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3411177B (zh) | 一种显示屏背光板 | |
CN202003048U (zh) | 一种复合型导光板及具有复合型导光板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2 Termination date: 2017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