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87017U - 卡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387017U CN203387017U CN201320455564.5U CN201320455564U CN203387017U CN 203387017 U CN203387017 U CN 203387017U CN 201320455564 U CN201320455564 U CN 201320455564U CN 203387017 U CN203387017 U CN 2033870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d
- casing
- base plate
- outer cover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用连接器,其能够共用外形不同的两个种类的卡。连接器(10)具备机壳(2)和多个触头(1)。触头能够与外形小的第一卡(C1)或外形大的第二卡(C2)的连接端子(ct)电连接。机壳(2)排列有触头(1),第一卡(C1)能够从一端部侧插入于机壳。另外,连接器(10)具备一对底板(3a、3b)、外罩(4)以及可动板(5)。底板向机壳(2)侧部的外侧延伸。外罩(4)以卡合于一对底板并覆盖机壳的方式构成外壳。另外,外罩(4)在一端侧开口从而能够供第二卡(C2)插入。可动板(5)具有能够插入第一卡的矩形的缺口(51)。底板具有对可动板朝向外罩的主表面部(41)施力的一组板簧(31、3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卡用连接器,特别涉及能够共用两个种类的卡的卡用连接器的结构,这两个种类的卡在一个面排列有共同的连接端子,且板厚相同,但外形不同。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倡将信息管理用的IC卡和记录用的IC卡搭载于一个电子设备(例如,手机),这些电子设备安装有能够同时或单独连接多个IC卡的连接器。前者的信息管理用IC卡例如是SIM(Subscriber Identif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卡,后者的记录用的IC卡例如是SD(Secure Digital)卡。
随着手机等的小型化,SIM卡的外形逐代变小。例如,被称为3FF(3rd FormFactor)的microSIM卡的外形比被称为2FF(2nd Form Factor)的miniSIM卡的外形小了一圈。另外,miniSIM卡和microSIM卡在一个面排列有共同的连接端子,并且它们的板厚相同。
在miniSIM卡和microSIM卡混杂存在的现状下,存在希望将microSIM卡连接至miniSIM卡用的连接器的要求。针对这样的要求,公开了如下卡用连接器,通常其能够连接miniSIM卡,但还能够将microSIM卡搭载于外形与miniSIM卡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状的板状适配器而连接microSIM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9165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卡用连接器能够共用两个种类的卡,这两个种类的卡在一个面排列有共同的连接端子,且板厚相同,但外形不同。但是,专利文献1的卡用连接器在连接miniSIM卡时,不需要microSIM卡用的适配器,存在丢失该适配器的顾虑。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卡用连接器中,构成为经由设于适配器的开口,使悬臂状的触头的接点与microSIM卡的连接端子接触,因此存在使适配器出入(滑动)时,适配器的底面在触头的接点滑动的问题。进而,担心由于适配器滑动而使触头产生不必要的变形。
寻求一种卡用连接器,其不使用能够搭载外形小的卡的适配器,就能够共用两个种类的卡,这两个种类的卡在一个面排列有共同的连接端子,且板厚相同,但外形不同。而且,以上也可以说是本实用新型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用连接器,其不使用能够搭载外形小的卡的适配器,就能够共用外形不同的两个种类的卡。
本案发明人发现通过由机壳、外罩以及可动板构成卡用连接器,能够解决该课题,所述机壳为板状,能够供外形不同的两个种类的卡(外形小的卡和外形大的卡)中的外形小的卡从一端侧插入并载置;所述外罩覆盖该机壳,并且能够供外形大的卡插入;所述可动板具有能够供外形小的卡插入的缺口,并以在插入了外形大的卡时会下降的方式升降自如地保持于所述外罩的内部,基于此,设计出如下所述的新的卡用连接器。
(1)一种卡用连接器,其能够共用矩形的第一卡和矩形的第二卡,所述第一卡在一个面排列有连接端子,并且所述第一卡具有预定的外形,所述第二卡在一个面排列有所述连接端子,所述第二卡的板厚与所述第一卡的板厚相同,并且所述第二卡具有比所述第一卡的外形大的外形,所述卡用连接器具备:多个悬臂状的触头,它们与所述连接端子电连接;板状的机壳,在所述机壳排列有所述触头,并且所述第一卡能够从一端部侧插入并载置于所述机壳;一对底板,所述一对底板从所述机壳的两侧面的底部向该机壳的外侧延伸;外罩,所述外罩以卡合于所述底板并覆盖所述机壳的方式构成外壳,并且所述外罩的一端侧开口从而能够供所述第二卡插入;以及可动板,所述可动板位于所述外罩和所述底板之间,包围所述机壳的两侧面和另一端部,并且具有能够供所述第一卡插入的矩形的缺口,该可动板以在插入了所述第二卡时会下降的方式升降自如地保持于所述外罩的内部,所述底板具有一个以上的板簧,所述板簧对所述可动板朝向所述外罩的主表面部施力。
对于(1)的设计方案的卡用连接器,在使外形小的第一卡与可动板的缺口一致并插入到机壳时,设于第一卡的一个面的连接端子与触头接触,从而能够将第一卡和卡用连接器电连接。另一方面,在使外形大的第二卡与外罩一致并插入到外罩的主表面部和可动板之间时,可动板下降,设于第二卡的一个面的连接端子与触头接触,从而能够将第二卡和卡用连接器电连接。
(1)的设计方案的卡用连接器不使用现有技术所使用的适配器,因此不必担心丢失适配器。并且,由于(1)的设计方案的卡用连接器不使用适配器,所以不存在适配器的底面在触头的接点滑动的情况,也不必担心由于适配器滑动而使触头产生不必要的变形。
(2)根据(1)记载的卡用连接器,所述外罩具有:一对弯折片,所述一对弯折片形成于所述主表面部的两侧部,并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在所述弯折片开口的一个以上的卡定孔,所述底板具有:弯曲片,其能够抵接于所述弯折片;以及凸起,其形成于该弯曲片,并卡合于所述卡定孔。
(3)根据(1)或(2)记载的卡用连接器,所述底板成型有所述板簧。
(4)根据(1)至(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卡用连接器,多个所述触头和一对所述底板由对展开板进行成型而得到的、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形成,对该金属板的中央部进行模制而成型出所述机壳,并对所述金属板的预定部位进行冲裁加工,从而将所述触头和所述底板单独分离开。
(5)根据(1)至(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卡用连接器,所述可动板在末端部具有向下倾斜的斜面。
(6)根据(1)至(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卡用连接器,多个所述触头具有在所述机壳的一端部侧延伸出的引脚片,所述引脚片焊接于印刷基板。
本实用新型的卡用连接器能够共用两个种类的第一卡和第二卡,这两个种类的第一卡和第二卡在一个面排列有共同的连接端子,且板厚相同,但外形不同。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卡用连接器不使用适配器,因此能够防止适配器的丢失和触头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A是将外形小的第一卡插入到卡用连接器前的状态图,图1B是将外形大的第二卡插入到卡用连接器前的状态图。
图2A和图2B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A是将第一卡插入于卡用连接器的状态图,图2B是将第二卡插入于卡用连接器的状态图。
图3A和图3B是第一卡的立体图,图3A是从包含绝缘面的另一个面观察第一卡的状态图,图3B是从包含端子面的一个面观察第一卡的状态图。
图4A和图4B是第二卡的立体图,图4A是从包含绝缘面的另一个面观察第二卡的状态图,图4B是从包含端子面的一个面观察第二卡的状态图。
图5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将第二卡插入于卡用连接器的状态的状态图。
图6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分解装配图。
图7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所具备的机壳的立体图,是从一个侧面的下表面侧观察机壳的状态图。
图8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所具备的机壳的立体图,是从另一个侧面的下表面侧观察机壳的状态图。
图9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所具备的成型有多个触头和一对底板的导电板的立体图。
图10A和图10B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所具备的可动板的立体图,图10A是从一个面(表面)观察可动板的状态图,图10B是从另一个面(背面)观察可动板的状态图。
图11A和图11B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所具备的外罩的立体图,图11A是从外表面侧观察外罩的状态图,图11B是从内表面侧观察外罩的状态图。
图12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13A和图13B是将第一卡插入于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状态图,图13A是卡用连接器的主视图,图13B是卡用连接器的右视图。
图14A和图14B是将第二卡插入于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状态图,图14A是卡用连接器的主视图,图14B是卡用连接器的右视图。
标号说明
1:触头;
2:机壳;
3a、3b:一对底板;
4:外罩;
5:可动板;
31:板簧;
41:主表面部;
51: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
[卡用连接器的结构]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A和图1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A是将外形小的第一卡插入到卡用连接器前的状态图,图1B是将外形大的第二卡插入到卡用连接器前的状态图。
图2A和图2B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A是将第一卡插入于卡用连接器的状态图,图2B是将第二卡插入于卡用连接器的状态图。
图3A和图3B是第一卡的立体图,图3A是从包含绝缘面的另一个面观察第一卡的状态图,图3B是从包含端子面的一个面观察第一卡的状态图。图4A和图4B是第二卡的立体图,图4A是从包含绝缘面的另一个面观察第二卡的状态图,图4B是从包含端子面的一个面观察第二卡的状态图。
图5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是从下表面侧观察将第二卡插入于卡用连接器的状态的状态图。图6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分解装配图。
(整体结构)
参照图1A和图1B,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以下,简称连接器)10安装于印刷基板1p的一个面11p。外形小的第一卡C1或外形大的第二卡C2被插入到连接器10,从而能够使第一卡C1或第二卡C2与印刷基板1p电连接。能够以与印刷基板1p的一个面11p大致平行的方式将第一卡C1或第二卡C2插入到连接器10。连接器10构成为水平安装式连接器,第一卡C1或第二卡C2以与印刷基板1p的一个面11p大致平行的方式插入。
参照图3A和图3B,第一卡C1表示microSIM卡。在图3A和图3B中,第一卡C1在绝缘性的塑料壳体ch1的内部收纳有IC芯片(未图示)。该IC芯片与粘贴在壳体ch1的一个面的多个金属箔连接。并且,划分成多个的该金属箔成为第一卡C1的连接端子ct。
另一方面,参照图4A和图4B,第二卡C2表示miniSIM卡。图4A和图4B所示的第二卡C2与图3A和图3B所示的第一卡C1结构相同。并且,第一卡C1和第二卡C2在一个面排列有共同的连接端子ct。第一卡C1和第二卡C2的板厚相同,但相对于第一卡C1的壳体ch1,第二卡C2的壳体ch2的外形大了一圈。
参照图1A和图1B或图2A和图2B、以及图5或图6,连接器10具备板状的机壳2和六个悬臂状的触头1。触头1能够与连接端子ct电连接(参照图3A和图3B、或图4A和图4B)。在机壳2排列有六个触头1。另外,第一卡C1能够从一端部侧插入并载置于机壳2。
参照图1A和图1B或图2A和图2B、以及图5或图6,连接器10具备一对底板3a、3b、外罩4以及可动板5。一对底板3a、3b从机壳2的两侧面的底部向机壳2的外侧延伸。在该实施例中,底板3a设置为:沿着卡的插拔方向排列成两个相同的形状。另外,底板3b设置为:沿着卡的插拔方向排列成两个相同的形状。外罩4以卡合于一对底板3a、3b并覆盖机壳2的方式构成外壳。另外,外罩4在一端侧开口从而能够供第二卡C2插入。
参照图1A和图1B或图2A和图2B、以及图5或图6,可动板5位于外罩4和底板3a、3b之间,包围机壳2的两侧面及另一端部,并具有能够插入第一卡C1的矩形的缺口51。另外,可动板5以在插入了第二卡C2时会下降的方式升降自如地保持于外罩4的内部。而且,底板3a、3b分别具有对可动板5朝向外罩4的主表面部41施力的一组板簧31、31。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所具备的机壳的立体图,是从一个侧面的下表面侧观察机壳的状态图。图8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所具备的机壳的立体图,是从另一个侧面的下表面侧观察机壳的状态图。
图9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所具备的成型有多个触头和一对底板的导电板的立体图。图10A和图10B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所具备的可动板的立体图,图10A是从一个面(表面)观察可动板的状态图,图10B是从另一个面(背面)观察可动板的状态图。
图11A和图11B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所具备的外罩的立体图,图11A是从外表面侧观察外罩的状态图,图11B是从内表面侧观察外罩的状态图。图12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触头的结构)
参照图9,触头1由对展开板(未图示)进行成型而得到的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6p形成,对展开板进行冲裁加工或弯折加工,能够得到具有导电性的悬臂状的弹片触头。考虑到加工的容易性、弹簧特性、导电性等,触头1优选使用铜合金,但不限于铜合金。
参照图9,六个触头1相互连接,但如图7或图8所示,对金属板6p的中央部进行模制而成型出机壳2,并经由在机壳2的中央列开口的窗w2,适当地对金属板6p进行冲裁加工,由此能够将六个触头1单独分离开。
参照图6至图8,触头1的固定部固定于机壳2。另一方面,触头1的自由部挠曲自如地收纳于在机壳2形成的窗w1。触头1的自由部的顶点形成能够与连接端子ct接触的接点1a(参照图12)。
参照图6至图8,触头1具有在机壳2的一端部侧延伸出的引脚片1r。这些引脚片1r能够焊接于印刷基板1p的一个面11p(参照图1A和图1B)。即,连接器10为表面安装式的连接器。
(机壳的结构)
参照图1A至图3B,机壳2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型而构成。机壳2的外形优选为与第一卡C1大致相同。而且,机壳2将六个触头1排列于窗w1。另外,机壳2配置有一对底板3a、3b,它们从机壳2的两侧面的底部向机壳2的外侧延伸。
参照图9,一对底板3a、3b相互连接,但如图7或图8所示,对金属板6p的中央部进行模制而成型出机壳2,并经由在机壳2的中央列开口的窗w2、w3以及在机壳2的后端部切出的一组槽m1、m2,适当地对金属板6p进行冲裁加工,由此能够将一对一组的底板3a、3b单独分离开。
(底板的结构)
参照图9,一对底板3a、3b由对展开板(未图示)进行成型而得到的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6p形成。参照图6至图8,一对底板3a、3b分别一体成型有板簧31。
参照图6至图9,一对底板3a、3b具有弯折成大致直角的弯曲片32。在这些弯曲片32设有凸起(ランス)3r。凸起3r能够卡合于后述的外罩4的弯折片42的卡定孔4h(参照图11A和图11B)。
(外罩的结构)
参照图11A和图11B,外罩4形成为将展开板(未图示)的主表面部41的三侧弯折成直角而得到的薄长方体的箱状。在主表面部41的两侧部形成有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对弯折片42、42。在一对弯折片42、42开口有能够与凸起3r卡合的卡定孔4h(参照图6或图8)。
另外,参照图11A和图11B,外罩4在主表面部41的后端部形成有弯折片43。弯折片43抵接于第二卡C2的末端缘,能够阻止第二卡C2的必要程度以上的进入(参照图2B)。另外,弯折片43通过第一卡C1而抵接于可动板5(5c),能够阻止第一卡C1的必要程度以上的进入(参照图2A)。
参照图11A和图11B,在一对弯折片42、42形成有悬臂状的停止片4s。这些停止片4s、4s的末端缘卡定于在可动板5的两侧面设置的阶梯5d,能够阻止可动板5的后退(参照图10A和图10B)。
此外,参照图11A和图11B,在主表面部41的后部开口有窗4w,因此经由窗4w,能够确认第一卡C1或第二卡C2的有无(参照图2A和图2B)。另外,在主表面部41的前部设有缺口4m。由此,第一卡C1或第二卡C2的取出变得容易(参照图2A和图2B)。
(可动板的结构)
参照图10A和图10B,可动板5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型而构成。可动板5由一对臂部件5a、5b和将这些臂部件5a、5b的基端部彼此结合的连结部件5c构成。而且,将由臂部件5a、5b和连结部件5c包围而成的空间作为能够供第一卡C1插入的缺口51。
另外,参照图10A和图10B,可动板5具有朝向臂部件5a、5b的末端部向下倾斜的斜面52。由此,使第二卡C2向外罩4的主表面部41和可动板5之间的插入变得容易。
[卡用连接器的作用]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动作,并说明连接器10的作用及效果。图13A和图13B是将第一卡插入于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状态图,图13A是卡用连接器的主视图,图13B是卡用连接器的右视图。图14A和图14B是将第二卡插入于所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状态图,图14A是卡用连接器的主视图,图14B是卡用连接器的右视图。
参照图1A或图2A及图13A和图13B,在连接器10中,通常为,多个板簧31对可动板5施力,从而将可动板5按压在外罩4的主表面部41。而且,以与可动板5的缺口51对准的方式将第一卡C1插入到连接器10,由此,能够借助触头1将第一卡C1和印刷基板1p电连接。
另一方面,参照图1B或图2B及图14A和图14B,在将第二卡C2插入到外罩4的主表面部41和可动板5之间时,可动板5克服多个板簧31而下降,因此能够将第二卡C2以被一对弯折片42、42的内壁引导的方式插入到连接器10。而且,能够将第二卡C2与印刷基板1p电连接。在拔出第二卡C2时,可动板5恢复到初始的状态,以能够插入第一卡C1和第二卡C2中的任意一方。
这样,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10能够共用两个种类的第一卡C1和第二卡C2,这两个种类的第一卡C1和第二卡C2在一个面排列有共同的连接端子ct,且板厚相同,但外形不同。另外,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不使用适配器,因此能够防止适配器的丢失和触头的破损。
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公开了能够共用miniSIM卡和microSIM卡的卡用连接器,但本实用新型的卡用连接器不限于实施方式。只要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也能够共用microSIM卡和比microSIM卡更为小型的nanoSIM卡。
Claims (6)
1.一种卡用连接器,其能够共用矩形的第一卡(C1)和矩形的第二卡(C2),所述第一卡(C1)在一个面排列有连接端子(ct),并且所述第一卡(C1)具有预定的外形,所述第二卡(C2)在一个面排列有所述连接端子(ct),所述第二卡(C2)的板厚与所述第一卡的板厚相同,并且所述第二卡(C2)具有比所述第一卡的外形大的外形,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用连接器具备:
多个悬臂状的触头(1),它们与所述连接端子(ct)电连接;
板状的机壳(2),在所述机壳(2)排列有所述触头(1),并且所述第一卡(C1)能够从一端部侧插入并载置于所述机壳(2);
一对底板(3a、3b),所述一对底板(3a、3b)从所述机壳(2)的两侧面的底部向该机壳的外侧延伸;
外罩(4),所述外罩(4)以卡合于所述底板(3a、3b)并覆盖所述机壳(2)的方式构成外壳,并且所述外罩(4)的一端侧开口从而能够供所述第二卡(C2)插入;以及
可动板(5),所述可动板(5)位于所述外罩(4)和所述底板(3a、3b)之间,包围所述机壳(2)的两侧面和另一端部,并且具有能够供所述第一卡(C1)插入的矩形的缺口(51),该可动板(5)以在插入了所述第二卡(C2)时会下降的方式升降自如地保持于所述外罩(4)的内部,
所述底板(3a、3b)具有一个以上的板簧(31),所述板簧(31)对所述可动板朝向所述外罩的主表面部(41)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4)具有:
一对弯折片(42),所述一对弯折片(42)形成于所述主表面部(41)的两侧部,并平行地延伸;以及
在所述弯折片(42)开口的一个以上的卡定孔(4h),
所述底板(3a、3b)具有:
弯曲片(32),其能够抵接于所述弯折片(42);以及
凸起(3r),其形成于所述弯曲片(32),并卡合于所述卡定孔(4h)。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3a、3b)成型有所述板簧(3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触头(1)和一对所述底板(3a、3b)由对展开板进行成型而得到的、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6p)形成,对所述金属板(6p)的中央部进行模制而成型出所述机壳(2),并对所述金属板(6p)的预定部位进行冲裁加工,从而将所述触头(1)和所述底板(3a、3b)单独分离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板(5)在末端部具有向下倾斜的斜面(5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触头(1)具有在所述机壳(2)的一端部侧延伸出的引脚片(1r),
所述引脚片(1r)焊接于印刷基板(1p)。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69557A JP2014029781A (ja) | 2012-07-31 | 2012-07-31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JP2012-169557 | 2012-07-3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387017U true CN203387017U (zh) | 2014-01-08 |
Family
ID=49875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45556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87017U (zh) | 2012-07-31 | 2013-07-29 | 卡用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029781A (zh) |
CN (1) | CN203387017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67714A (zh) * | 2015-07-30 | 2015-10-07 | 李文记 | 手机 |
-
2012
- 2012-07-31 JP JP2012169557A patent/JP2014029781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7-29 CN CN201320455564.5U patent/CN20338701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029781A (ja) | 2014-0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812277B1 (ko) | 커넥터 | |
US9875432B2 (en) |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set | |
US20150056851A1 (en) | Tray-type card connector capable of receiving at least two cards simultaneously | |
CN103378478B (zh) | 卡连接器 | |
US20090081890A1 (en) | Card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201018040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US9948015B2 (en) | Three-in-two card connector and mobile terminal including three-in-two card connector | |
US7556534B1 (en) | Dual-card connector | |
EP2757702A1 (en) | Sim card socket and terminal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6257756B (zh) | 具有片状件子组件的电连接器 | |
CN203312488U (zh) | 卡连接器以及卡连接器组件 | |
CN103296518A (zh) | 托盘式卡连接器 | |
US7357678B1 (en) | SIM card connector | |
US20110300756A1 (en) | Waterproof electrical connector | |
KR20170080915A (ko) | 전자기기용 카드 소켓 | |
US726159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w profile | |
CN102437465B (zh) | 卡用连接器 | |
CN203387017U (zh) | 卡用连接器 | |
US8822855B2 (en) | Card connector | |
US10050371B2 (en) | Composite connection socket | |
CN204834943U (zh) | 端子单元及卡用连接器 | |
US8465326B1 (en) | Card connector | |
CN103904469B (zh) | 终端机用双卡型插座及其组装方法 | |
US20070259547A1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having guiding member | |
CN202384519U (zh) | 卡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8 Termination date: 20150729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