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68174U - 一种新型电磁线圈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电磁线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368174U CN203368174U CN 201320304354 CN201320304354U CN203368174U CN 203368174 U CN203368174 U CN 203368174U CN 201320304354 CN201320304354 CN 201320304354 CN 201320304354 U CN201320304354 U CN 201320304354U CN 203368174 U CN203368174 U CN 2033681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idge part
- positive terminal
- negative terminals
- electromagnetic coil
- wiring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一种新型电磁线圈,包括环状的桥接部,以及分别与电源两端电性导通的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桥接部上沿着其轴向设置有一开口部,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分别设置于开口部的两侧,且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与桥接部一体成型。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加工过程简单,且无需做绝缘处理,并且结构紧凑,线圈整体体积较小。并且由于能够将导线部分隔为多个并联的单元,进一步的减小了线圈的体积,在不增加电源电压的情况下,能够产生较大的磁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电磁线圈。
背景技术
电磁线圈是电动机等电器元件中的重要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在通电的情况下,形成环形的电流,由环形电流产生磁场,使位于线圈中的永磁铁能够在磁力的驱动下做动。
现有的线圈大多是由导线绕制而成,绕制工序较为复杂,且导线通常需要采用漆包线,或者在金属导线外部做绝缘层;现有的线圈通常是由一根导线绕制而成,线圈内部的多个环形单元其实可以看做是串联结构,在电器产品中,如果要求体积很小、电源电压较低,传统的串联式电磁线圈很难产生强度较高的磁场,也就很难为其内部的永磁铁提供较大的驱动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型电磁线圈,其能够减小线圈的体积,且在不增加电源电压的情况下,能够产生较大的磁场,同时具有制作简单、成本较低的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电磁线圈,包括环状的桥接部,以及分别与电源两端电性导通的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桥接部上沿着其轴向设置有一开口部,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分别设置于开口部的两侧,且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与桥接部一体成型。
桥接部上设置有多个由远离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一侧向着另一侧延伸的上切槽,该上切槽与桥接部的轴线垂直,该多个上切槽将桥接部分隔成沿桥接部轴向排列的多个环形的片状或条状部件。
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上均设置有多个由远离桥接部一端向着另一端延伸的下切槽,该多个下切槽将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分别分隔成沿桥接部轴向排列的多个接线端子。
该电磁线圈包括两层以上依次套接的桥接部,相邻的两桥接部之间形成一间隙。
桥接部和位于其开口部两侧的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构成一个环形片,该电磁线圈由多个环形片堆叠而成,相邻两环形片之间设置一层绝缘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加工过程简单,且无需做绝缘处理,并且结构紧凑,线圈整体体积较小。并且由于能够将导线部分隔为多个并联的单元,进一步的减小了线圈的体积,在不增加电源电压的情况下,能够产生较大的磁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图1中所示的电磁线圈10包括桥接部11、以及分别与电源两端电性导通的正极接线端12和负极接线端13,桥接部11上沿着其轴向设置有一开口部,正极接线端12和负极接线端13分别设置于开口部的两侧,且正极接线端12和负极接线端13与桥接部11一体成型。在桥接部11上设置有多个由远离正极接线12端和负极接线端13一侧向着另一侧延伸的上切槽,该上切槽与桥接部11的轴线垂直,依据相邻两个上切槽的距离,该多个上切槽将桥接部11分隔成沿桥接部11轴向排列的多个环形的片状或条状部件。
上述电磁线圈10在使用时,正极接线端12和负极接线端13与电源连接,由于上切槽未能延及到正极接线端12和负极接线端13,因此,正极接线端12和负极接线端13均为一沿电磁线圈10轴向延伸的长条板,由上切槽分隔而成的多个片状或条状部件则并列的跨接在两个长条板之间,在电路导通的情况下,每一个呈环形的片状或条状部件均与其两侧的正极接线端12和负极接线端13构成一个环形的电流回路,从而,在电磁线圈10内部形成多个并联连接的环形电流回路。
实施例二:
参见图2,该实施例中的电磁线圈20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其是正极接线端22和负极接线端23上设置有多个由远离桥接部21一端向着另一端延伸的下切槽,该多个下切槽将正极接线端22和负极接线端23分别分隔成沿桥接部21轴向排列的多个接线端子,在与电源接通时,上述的正极接线端22上的多个接线端子均集成的连接于电源正极,对应的,负极接线端23上的多个接线端子均集成的连接于电源负极,桥接部21则为一个整体的中空圆柱体,在通电的情况下,由于电流分为多条路径分别从一侧的多个接线端子流向另一侧的多个接线端子,因此,电流在桥接部21上形成多个环形的路径,并且这些环形的路径均是并联连接的。
实施例三:
参见图3,在上述实施例一或二中,其桥接部还可以是设置为依次套接的两层以上结构,相邻两层桥接部之间形成一个间隙,这就使得每一个径向截面上存在两个以上的环形电路,从而增大了电磁线圈的电磁转换效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桥接部和位于其开口部两侧的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构成一个环形片,电磁线圈可以由多个环形片堆叠而成,相邻两环形片之间设置一层绝缘层,以此方式也能够实现多个环形路径的并联连接。
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在加工时,可以选择一个金属板,将金属板折弯形成桥接部、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针对实施例一的结构,在折弯成型后,可以在桥接部上加工上切槽。针对实施例二的结构,在折弯成型后,在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上加工下切槽,或预先在金属板的两侧加工多个接线端子后在进行折弯。总之,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线圈加工过程简单,且无需做绝缘处理,并且结构紧凑,线圈整体体积较小。
此外,本实用新型由于能够将导线部分隔为多个并联的单元,进一步的减小了线圈的体积,在不增加电源电压的情况下,能够产生较大的磁场。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新型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的桥接部,以及分别与电源两端电性导通的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桥接部上沿着其轴向设置有一开口部,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分别设置于开口部的两侧,且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与桥接部一体成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桥接部上设置有多个由远离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一侧向着另一侧延伸的上切槽,该上切槽与桥接部的轴线垂直,该多个上切槽将桥接部分隔成沿桥接部轴向排列的多个环形的片状或条状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上均设置有多个由远离桥接部一端向着另一端延伸的下切槽,该多个下切槽将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分别分隔成沿桥接部轴向排列的多个接线端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该电磁线圈包括两层以上依次套接的桥接部,相邻的两桥接部之间形成一间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桥接部和位于其开口部两侧的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构成一个环形片,该电磁线圈由多个环形片堆叠而成,相邻两环形片之间设置一层绝缘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304354 CN203368174U (zh) | 2013-05-29 | 2013-05-29 | 一种新型电磁线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304354 CN203368174U (zh) | 2013-05-29 | 2013-05-29 | 一种新型电磁线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368174U true CN203368174U (zh) | 2013-12-25 |
Family
ID=49815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304354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68174U (zh) | 2013-05-29 | 2013-05-29 | 一种新型电磁线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36817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12070A (zh) * | 2013-05-29 | 2013-09-18 | 黄国灿 | 一种新型电磁线圈 |
-
2013
- 2013-05-29 CN CN 201320304354 patent/CN20336817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12070A (zh) * | 2013-05-29 | 2013-09-18 | 黄国灿 | 一种新型电磁线圈 |
CN103312070B (zh) * | 2013-05-29 | 2016-07-13 | 黄国灿 | 一种新型电磁线圈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28541B (zh) | 一种金属板材的无线圈电磁脉冲成形装置及方法 | |
CN104051144B (zh) | 用于电动车的变压器模块 | |
CN203982990U (zh) | 一种新型换流变压器用调压绕组结构 | |
CN203368174U (zh) | 一种新型电磁线圈 | |
CN103312070B (zh) | 一种新型电磁线圈 | |
CN209691506U (zh) | 一种电磁线圈装置及磁选机 | |
CN202977117U (zh) | 变压器 | |
CN202839278U (zh) | 绕线平面变压器 | |
CN204558189U (zh) | 共模滤波器 | |
CN205195444U (zh) | 一种新型无人机的无刷电机绕线结构 | |
CN206312708U (zh) | 变压器磁芯结构 | |
CN102982971A (zh) | 一种变压器高压绕组 | |
CN210271966U (zh) | 端板粘接绝缘结构 | |
CN202601381U (zh) | 一种变压器骨架 | |
CN203013463U (zh) | 一种包覆式变压器高压绕组 | |
CN202550819U (zh) | 电动机定子绕组接线用线路板 | |
CN204290663U (zh) | 用于集中式绕组同步电机的定子组件 | |
CN204834386U (zh) | 一种电磁式电气开关 | |
CN202395979U (zh) | 扬声器 | |
CN204884810U (zh) | 高过流箔绕干式变压器绕组 | |
CN202678059U (zh) | 高性能电感器 | |
CN213093509U (zh) | 一种利于自动化焊接的功率模块复合母排 | |
CN202678114U (zh) | 芯组上下设置的复合型交流电容器 | |
CN215178245U (zh) | 一种电缆套管无线测温装置 | |
CN201536050U (zh) | 一种高硼管电熔炉变压器专用线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713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