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68124U - 电源切换电路和Dock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源切换电路和Dock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68124U
CN203368124U CN2013204142801U CN201320414280U CN203368124U CN 203368124 U CN203368124 U CN 203368124U CN 2013204142801 U CN2013204142801 U CN 2013204142801U CN 201320414280 U CN201320414280 U CN 201320414280U CN 203368124 U CN203368124 U CN 203368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oxide
metal
resistance
feeder 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1428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立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Tongli Electronics Hui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Tongli Electronics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Tongli Electronics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Tongli Electronics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41428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68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68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6812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源切换电路和Dock设备,其中电源切换电路与Dock设备的微控制器连接,包括第一供电端、第二供电端、切换模块和Dock端子。本实用新型的电源切换电路,当Dock设备在开机模式下,或者当Dock设备在待机模式下且没有连接PC时,选择Dock设备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给外接设备供电;当Dock设备在待机模式下且连接PC时,或者当Dock设备在关机模式下且连接PC时,选择PC输出的第一供电电压给外接设备供电,且实现PC数据同步功能。本实用新型通过不同的逻辑切换,实现PC和Dock设备两路电源切换供电,且满足PC供电的同时,实现PC数据同步功能。

Description

电源切换电路和Dock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Dock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切换电路和Dock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外接设备,如手机通过该手机的专用USB数据线连接到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时,PC能够给手机充电,同时能够实现PC数据同步功能,即实现手机与PC的USB通讯。但是在没有专用USB数据线的情况下,例如外出时不带手机的专用USB数据线的情况下,就无法完成PC供电的同时实现PC数据同步功能。
基座(Dock)设备有USB接口,可通过标准USB数据线连接到PC,而且Dock设备有Dock端子,可以与外接设备插接,该外接设备具有与Dock端子适配的Dock接口。该外接设备由Dock接口插接到Dock设备上,并且Dock设备通过标准USB数据线连接到PC,要求与外接设备通过专用数据线直接连接到PC一样,能够实现充电的同时,实现PC数据同步功能。
然而外接设备插在Dock设备上,且Dock设备通过标准USB数据线连接到PC时,如何实现PC和Dock设备两路电源切换给外接设备供电,而且满足PC给外接设备供电的同时,实现PC数据同步功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源切换电路和Dock设备,旨在实现PC和Dock设备两路电源切换供电,且满足PC供电的同时,实现PC数据同步功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源切换电路,该电源切换电路与Dock设备的微控制器连接,包括用于输入第一供电电压的第一供电端、用于输入第二供电电压的第二供电端、用于切换电源供电的切换模块和用于连接外接设备的Dock端子;
所述第一供电端与所述切换模块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且用于通过数据线连接PC,所述切换模块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供电端连接,所述切换模块的输出端通过所述Dock端子连接所述外接设备;
所述微控制器的检测端与所述第一供电端连接,检测Dock设备是否连接PC,所述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切换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切换模块根据所述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选择所述第一供电电压或者第二供电电压给所述外接设备供电。
优选地,所述切换模块包括切换控制单元、第一切换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
所述切换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切换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切换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切换单元或者第二切换单元导通;
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输出端均通过所述Dock端子连接所述外接设备。
优选地,所述切换控制单元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
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且与所述第一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控制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切换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连接于所述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和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二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包括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和系统主供电端;
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且与所述系统主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与所述Dock端子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切换单元还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且经由所述第一电容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系统主供电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控制端连接,且经由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包括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且经由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系统主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依次经由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五电阻、所述第三电阻、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系统主供电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供电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与所述Dock端子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切换单元还包括第七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经由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连接,且经由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第二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优选地,所述切换电路还包括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
所述第一供电端依次经由所述第八电阻、所述第九电阻接地,所述微控制器的检测端与所述第八电阻和所述第九电阻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正极与所述Dock端子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Dock设备,该Dock设备包括微控制器,还包括电源切换电路;该电源切换电路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包括用于输入第一供电电压的第一供电端、用于输入第二供电电压的第二供电端、用于切换电源供电的切换模块和用于连接外接设备的Dock端子;
所述第一供电端与所述切换模块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且用于通过数据线连接PC,所述切换模块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供电端连接,所述切换模块的输出端通过所述Dock端子连接所述外接设备;
所述微控制器的检测端与所述第一供电端连接,检测Dock设备是否连接PC,所述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切换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切换模块根据所述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选择所述第一供电电压或者第二供电电压给所述外接设备供电。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源切换电路,在Dock设备处于开机模式下,通过切换模块选择Dock设备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给外接设备供电;在Dock设备处于待机模式下,且Dock设备没有连接PC时,通过切换模块选择Dock设备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给外接设备供电;在Dock设备处于待机模式下,且Dock设备连接PC时,通过切换模块选择PC输出的第一供电电压给外接设备供电,且实现PC数据同步功能;在Dock设备处于关机模式下,且Dock设备连接PC时,通过切换模块选择PC输出的第一供电电压给外接设备供电,且实现PC数据同步功能。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源切换电路,通过不同的逻辑切换,实现PC和Dock设备两路电源切换供电,且满足PC供电的同时,实现PC数据同步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源切换电路较佳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源切换电路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功能特点及优点的实现,将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源切换电路。
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源切换电路10较佳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电源切换电路10与Dock设备的微控制器20连接,该电源切换电路10包括第一供电端11、第二供电端12、切换模块13和Dock端子14。第一供电端11用于输入PC 30输出的第一供电电压PC_5V,第二供电端12用于输入Dock设备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Dock_5V,切换模块13用于切换电源供电,Dock端子14用于连接外接设备40,该外接设备40可以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如小家电、手机、Dock音响,蓝牙SPK,AUDIO等,以及其它有两路电源要求依据逻辑切换为一路电源供电的产品。
其中,第一供电端11与切换模块13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且用于通过数据线连接PC 30,切换模块13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第二供电端12连接,切换模块13的输出端通过Dock端子14连接外接设备40;微控制器20的检测端与第一供电端11连接,检测Dock设备是否连接PC 30,微控制器2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切换模块13的控制端连接,切换模块13根据微控制器20输出的控制信号SW选择第一供电电压PC_5V或者第二供电电压Dock_5V给外接设备40供电。
在Dock设备处于开机模式下,微控制器20输出高电平的控制信号SW,该高电平的控制信号SW输出至切换模块13,控制切换模块13选择Dock设备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Dock_5V通过Dock端子14给外接设备40供电。在Dock设备处于待机模式下,微控制器20检测Dock设备是否连接PC30,若微控制器20检测到的检测信号PC_DET为低电平,则说明Dock设备没有连接PC 30,微控制器20输出高电平的控制信号SW,该高电平的控制信号SW输出至切换模块13,控制切换模块13选择Dock设备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Dock_5V通过Dock端子14给外接设备40供电;若微控制器20检测到的检测信号PC_DET为高电平,则说明Dock设备连接PC 30,微控制器20输出低电平的控制信号SW,该低电平的控制信号SW输出至切换模块13,控制切换模块13选择PC 30输出的第一供电电压PC_5V通过Dock端子14给外接设备40供电,且实现PC 30数据同步功能。在Dock设备处于关机模式下,微控制器20输出控制信号SW变为低电平,若Dock设备连接PC 30,则通过切换模块13选择PC 30输出的第一供电电压PC_5V通过Dock端子14给外接设备40供电,且实现PC 30数据同步功能。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源切换电路10,通过不同的逻辑切换,实现PC 30和Dock设备两路电源切换供电,且满足PC 30供电的同时,实现PC 30数据同步功能。
一并参照图1和图2,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源切换电路10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上述实施例中,切换模块13包括切换控制单元131、第一切换单元132和第二切换单元133。
其中,切换控制单元131的输入端作为切换模块13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器2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切换控制单元13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切换单元132的控制端和第二切换单元133的控制端连接,切换控制单元131根据微控制器20输出的控制信号SW,控制第一切换单元132或者第二切换单元133导通。第一切换单元132的输入端作为切换模块13的第一电源输入端,与第一供电端11连接,第二切换单元133的输入端作为切换模块13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第二供电端12连接,第一切换单元132的输出端和第二切换单元133的输出端,作为切换模块13的输出端,均通过Dock端子14连接外接设备40。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切换单元132导通时,从第一供电端11输入的第一供电电压PC_5V通过Dock端子14给外接设备40供电;当第二切换单元133导通时,从第二供电端12输入的第二供电电压Dock_5V通过Dock端子14给外接设备40供电。
具体地,切换控制单元131包括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均为NMOS管;第一MOS管Q1的栅极作为切换控制单元131的输入端,与微控制器2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MOS管Q1源极接地;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与第一MOS管Q1漏极连接,且与第一供电端11连接,第二MOS管Q2的源极接地,第二MOS管Q2的漏极作为切换控制单元13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切换单元132的控制端和第二切换单元133的控制端连接。
切换控制单元131还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连接于微控制器2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第一MOS管Q1的栅极之间;第二电阻R2连接于第一供电端11和第二MOS管Q2的栅极之间。
具体地,第一切换单元132包括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和系统主供电端Vsys,在本实施例中,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均为PMOS管;第三MOS管Q3的栅极作为第一切换单元132的控制端,与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且与系统主供电端Vsys连接,第三MOS管Q3的源极作为第一切换单元132的输入端,与第一供电端11连接,第三MOS管Q3漏极与第四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与第三MOS管Q3的栅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源极作为第一切换单元132的输出端与Dock端子14连接。
第一切换单元132还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和第一电容C1;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三MOS管Q3的栅极连接,且经由第一电容C1接地;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系统主供电端Vsys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二切换单元133的控制端连接,且经由第三电阻R3与第三MOS管Q3的栅极连接。
具体地,第二切换单元133包括第五MOS管Q5、第六MOS管Q6、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在本实施例中,第五MOS管Q5为NMOS管,第六MOS管Q6为PMOS管;第五MOS管Q5的栅极作为第二切换单元133的控制端,与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且经由第四电阻R4与系统主供电端Vsys连接,第五MOS管Q5的源极接地,第五MOS管Q5的漏极与第六MOS管Q6的栅极连接;第六MOS管Q6的栅极依次经由第六电阻R6、第五电阻R5、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与所述系统主供电端Vsys连接,第六MOS管Q6的源极作为第二切换单元133的输入端,与第二供电端12连接,第六MOS管Q6的漏极作为第二切换单元133的输出端与Dock端子14连接。
第二切换单元133还包括第七电阻R7和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的一端经由第七电阻R7与第五MOS管Q5的漏极连接,且经由第六电阻R6与第二供电端12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
具体地,切换电路还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在本实施例中,第十电阻R10是消除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的感应漏电流,防止电源切换电路10出现振荡。第一供电端11依次经由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接地,微控制器20的检测端与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的公共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与第一供电端11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作为滤波电容,增加电源切换电路10的稳定性;第三电容C3的正极与Dock端子14连接,第三电容C3的负极接地;第四电容C4的一端与第三电容C3的正极连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电源切换电路10工作原理的具体描述如下:
在Dock设备处于开机模式下,微控制器20输出高电平的控制信号SW,该高电平的控制信号SW经过第一电阻R1加到第一MOS管Q1的栅极,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为高电平,从而第一MOS管Q1导通。此时,无论Dock设备是否连接PC 30,即是否有第一供电电压PC_5V输入,由于第一MOS管Q1导通相当于将第二MOS管Q2的栅极接到地,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为低电平,从而第二MOS管Q2截止。由于第二MOS管Q2截止,从系统主供电端Vsys输入的系统主供电电压经过第四电阻R4、第三电阻R3分别加到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第四MOS管Q4的栅极,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第四MOS管Q4的栅极均为高电平,从而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均截止;同时,从系统主供电端Vsys输入的系统主供电电压经过第四电阻R4加到第五MOS管Q5的栅极,第五MOS管Q5的栅极为高电平,从而第五MOS管Q5导通,此时第六MOS管Q6的栅极被拉低,第六MOS管Q6导通,使得Dock设备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Dock_5V通过Dock端子14供电给外接设备40。
由于第四MOS管Q4有反相作用,使得Dock设备连接PC 30时,不会有电流倒灌到PC端。
在Dock设备处于待机模式下,Dock设备中微控制器20还在工作,此时微控制器20检测Dock设备是否连接PC 30。
若微控制器20检测到的检测信号PC_DET为低电平,则说明此时Dock设备没有连接PC 30,此时微控制器20输出高电平的控制信号SW,该高电平的控制信号SW经过第一电阻R1加到第一MOS管Q1的栅极,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为高电平,从而第一MOS管Q1导通,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为低电平,第二MOS管Q2截止。由于第二MOS管Q2截止,从系统主供电端Vsys输入的系统主供电电压经过第四电阻R4、第三电阻R3分别加到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第四MOS管Q4的栅极,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第四MOS管Q4的栅极均为高电平,从而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均截止;同时,从系统主供电端Vsys输入的系统主供电电压经过第四电阻R4加到第五MOS管Q5的栅极,第五MOS管Q5的栅极为高电平,第五MOS管Q5导通,此时第六MOS管Q6的栅极被拉低,第六MOS管Q6导通,使得Dock设备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Dock_5V通过Dock端子14给外接设备40供电。
若微控制器20检测到的检测信号PC_DET为高电平,则说明此时Dock设备连接PC 30,此时微控制器20输出的控制信号SW为低电平,该低电平的控制信号SW经过第一电阻R1加到第一MOS管Q1的栅极,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为低电平,从而第一MOS管Q1截止。由于第一MOS管Q1截止,PC 30输出的第一供电电压PC_5V经过第二电阻R2加到第二MOS管Q2的栅极,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为高电平,从而第二MOS管Q2导通。第二MOS管Q2导通后,相当于将第三MOS管Q3的栅极、第四MOS管Q4的栅极和第五MOS管Q5的栅极接到地,第三MOS管Q3的栅极、第四MOS管Q4的栅极和第五MOS管Q5的栅极均为低电平,从而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均导通,PC 30输出的第一供电电压PC_5V通过Dock端子14给外接设备40供电,而且,此时PC 30在给外接设备40供电的同时,也可以实现PC30数据同步功能,即此时可以在PC 30上对外接设备40进行相关操作,例如外插设备为具有Dock端子14的手机时,可以把手机上的图片、文件等拷贝到PC 30上,或者将PC 30上的音频文件等下载到手机上。
同时,由于第五MOS管Q5的栅极为低电平,第五MOS管Q5截止,从系统主供电端Vsys输入的系统主供电电压依次经过第四电阻R4、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加到第六MOS管Q6的栅极,从而第六MOS管Q6也截止,使得Dock设备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Dock_5V不能给外接设备40供电,此时由PC 30输出的第一供电电压PC_5V通过Dock端子14给外接设备40供电。
在Dock设备处于关机模式下,微控制器20输出的控制信号SW变为低电平,从而第一MOS管Q1截止。若此时Dock设备连接PC 30,则PC 30输出的第一供电电压PC_5V经过第二电阻R2加到第二MOS管Q2的栅极,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为高电平,从而第二MOS管Q2导通。第二MOS管Q2导通后,第三MOS管Q3的栅极、第四MOS管Q4的栅极和第五MOS管Q5的栅极均为低电平,从而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均导通,PC 30输出的第一供电电压PC_5V通过Dock端子14给外接设备40供电;而且,此时PC30在给外接设备40供电的同时,也可以实现PC 30数据同步功能,即此时可以在PC 30上对外接设备40进行相关操作,例如外插设备为具有Dock端子14的手机时,可以把手机上的图片、文件等拷贝到PC 30上,或者将PC 30上的音频文件等下载到手机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Dock设备,该Dock设备包括微控制器20和电源切换电路10,该电源切换电路10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均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源切换电路,与Dock设备的微控制器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输入第一供电电压的第一供电端、用于输入第二供电电压的第二供电端、用于切换电源供电的切换模块和用于连接外接设备的Dock端子;
所述第一供电端与所述切换模块的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且用于通过数据线连接PC,所述切换模块的第二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供电端连接,所述切换模块的输出端通过所述Dock端子连接所述外接设备;
所述微控制器的检测端与所述第一供电端连接,检测Dock设备是否连接所述PC,所述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切换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切换模块根据所述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选择所述第一供电电压或者第二供电电压给所述外接设备供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包括切换控制单元、第一切换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
所述切换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切换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切换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切换单元或者第二切换单元导通;
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输出端均通过所述Dock端子连接所述外接设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控制单元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
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且与所述第一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控制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连接于所述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和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之间;所述第二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包括第三MOS管、第四MOS管和系统主供电端;
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且与所述系统主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与所述Dock端子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单元还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且经由所述第一电容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系统主供电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控制端连接,且经由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包括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且经由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系统主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依次经由所述第六电阻、所述第五电阻、所述第三电阻、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系统主供电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供电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与所述Dock端子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单元还包括第七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经由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连接,且经由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第二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还包括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
所述第一供电端依次经由所述第八电阻、所述第九电阻接地,所述微控制器的检测端与所述第八电阻和所述第九电阻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容的正极与所述Dock端子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10.一种Dock设备,包括微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切换电路。
CN2013204142801U 2013-07-11 2013-07-11 电源切换电路和Dock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68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142801U CN203368124U (zh) 2013-07-11 2013-07-11 电源切换电路和Dock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142801U CN203368124U (zh) 2013-07-11 2013-07-11 电源切换电路和Dock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68124U true CN203368124U (zh) 2013-12-25

Family

ID=49815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14280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68124U (zh) 2013-07-11 2013-07-11 电源切换电路和Dock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6812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5615A (zh) * 2015-06-02 2018-01-19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不间断电源装置
CN111082638A (zh) * 2019-12-12 2020-04-28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电压切换器与其控制方法
CN115756133A (zh) * 2022-11-03 2023-03-07 南京微智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切换的输出供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5615A (zh) * 2015-06-02 2018-01-19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不间断电源装置
CN111082638A (zh) * 2019-12-12 2020-04-28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电压切换器与其控制方法
CN111082638B (zh) * 2019-12-12 2021-08-27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电压切换器与其控制方法
CN115756133A (zh) * 2022-11-03 2023-03-07 南京微智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切换的输出供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87055B (zh) 一种充电电路、系统、方法及终端
CN104704704B (zh) 一种充电电路和终端
CN203859558U (zh) 电子设备及其对外充电电路
CN202797874U (zh)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03475068B (zh) 一种充电器、充电终端、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03178583B (zh) 一种支持为其他移动设备充电的手机usb接口充电系统及其实现充电的方法
CN105576727B (zh) 一种快速充电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102119B (zh) 一种电器设备的充电检测电路及充电检测方法
CN104239240A (zh) 具有整合功能usb接口的电子装置
CN103974157A (zh) 通过耳机接口供电的电子装置及耳机电源线
CN105848028A (zh) 用于为音频设备充电的耳机及为音频设备充电的方法
CN103379401A (zh) 通过耳机接口供电的供电系统、电子装置及耳机电源线
CN203933930U (zh) 耳机接口电路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1075704Y (zh) 一种电器设备的充电检测电路及具有所述电路的手机
CN201114602Y (zh) 适用于双工作平台的功耗控制电路及具有所述电路的手机
CN203368124U (zh) 电源切换电路和Dock设备
CN103391495A (zh) 耳机自动适配电路及其适配方法
CN202957436U (zh) 多功能移动终端数据线
CN202153645U (zh) 一种基于otg接口充电的电子设备
CN104105020A (zh) 蓝牙耳机、充电方法及充电系统
CN203445675U (zh) 充电机充电电路及充电机
CN101626201B (zh) 开关电源电路
CN202267960U (zh) 通用异步收发器调试装置
CN210927185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205303891U (zh) 多头数据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