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50485U - 尾柄及尾纤 - Google Patents

尾柄及尾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50485U
CN203350485U CN 201320364725 CN201320364725U CN203350485U CN 203350485 U CN203350485 U CN 203350485U CN 201320364725 CN201320364725 CN 201320364725 CN 201320364725 U CN201320364725 U CN 201320364725U CN 203350485 U CN203350485 U CN 2033504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caudal peduncle
lock pin
central axis
t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36472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忠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OPCON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OPCON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OPCON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OPCON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36472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504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504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5048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尾柄及尾纤。所述的尾柄包括尾柄本体及插芯,所述尾柄本体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插芯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插芯开设有第二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α°大于等于零度且小于90度。上述尾柄可以提高光纤反射率及耦合功率。

Description

尾柄及尾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尾柄及包括了该尾柄的尾纤。
背景技术
在通信领域内,光纤通信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光缆在局域网中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各种终端设备都需要与光缆尾纤连接。
现有的尾纤,包括空心基座、套环、尾柄、尾套等。所述套环的一端固接于基座的一端,所述尾柄穿过套环之后插入空心基座,所述尾套固接于套环的另一端并套住整个尾柄,光纤依次穿过基座、套环、尾柄、尾套,并延伸出尾套。
请参见图1,图1为现有的尾柄1的剖视图,现有的尾柄1由于压配于其内的插芯10内的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整个尾柄1的通孔11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导致光纤的反射率较低及耦合功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尾柄,可以提高光纤反射率及耦合功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尾柄,包括尾柄本体及插芯,所述尾柄本体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插芯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插芯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α°大于零度且小于90度。
其中,所述插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尾柄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插芯的第一端凸出于所述尾柄的第一端,所述插芯的第二端位于第一通孔内。
其中,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插芯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或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线与尾柄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或相互平行。
其中,所述插芯的第一端面与所述尾柄的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为α°+θ°。
其中,所述α°为2.8°、2.55°、3.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尾纤,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尾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尾柄及尾纤由于将所述插芯以一定偏心角度的方式插设于所述尾柄的通孔内,使得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轴线与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线呈一α°的夹角,从而使得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光纤在传输光源时,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其光纤的反射率及耦合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尾柄的剖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尾柄第一实施方式尾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尾柄第一实施方式尾柄的剖示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尾纤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2及图3,所述尾柄2包括尾柄本体25及插芯20,所述尾柄本体25开设有第一通孔21,所述插芯20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21内,所述插芯20开设有第二通孔22,所述第二通孔22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α°大于等于零度且小于90度。
具体地,所述尾柄2大体呈圆柱形,所述尾柄2为金属材料,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通孔21从尾柄2的第一端开设并贯穿至所述尾柄2的第二端。插芯20压配于第一通孔21内。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尾柄2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中心轴线与整个尾柄2的中心轴线亦可不位于同一直线上,只要两者相互平行即可。
请继续参见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尾柄2的剖视图,具体地,所述插芯20压配于第一通孔21内,且插芯20的第一端凸出于所述尾柄2的第一端,所述插芯20的第二端则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内。
进一步来讲,所述插芯20亦呈一柱形,所述插芯为陶瓷材料,其第一端侧上沿着轴线方向向其第二端侧延伸设有第二通孔22,所述第二通孔22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直径相同,第二部分的直径逐渐变大。也就是说,所述第二通孔22的第一部分为一柱形通孔,所述第二通孔22的第二部分为一锥形通孔,且柱形通孔与锥形通孔相连通。当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所述插芯20的第一部分通孔也可与第二部分的通孔的直径保持不变。较优的,所述第二通孔22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插芯20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或者相互平行。
当所述插芯20压配在所述尾柄2的通孔内后,所述第二通孔22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尾柄2的通孔22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且所述插芯20的第一端面与所述尾柄的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为α°+θ°。其中0°≤α°<90°。在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该夹角α°优选为2.8°、2.55°、3.7°,该最佳角度α°可以通过公式n0*sinθ°=sin(θ°+α°)求得。
n0:光纤芯径对应波长的折射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当光纤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21及所述第二通孔22时,由于第二通孔22的中心轴线与第一通孔21的中心轴线的夹角为α°,即将插芯20在第一通孔21内设置了一个偏心角度,即可使得光纤在传输光源时,提高了反射率以及耦合功率。
应当理解,本尾柄2的结构还可以作其它的演变,比如:该尾柄2的形状并不仅限于圆柱形,其第一通孔21也不仅限于圆柱形,所述插芯20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固设于所述第一通孔21内,当然,插芯20的形状也可以做其它的演变,插芯的材料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等。只要该第二通孔22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中心轴线呈一定偏心角度这一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即可。
请参见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尾纤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尾纤3包括基座30、套环32、尾柄2、尾套38、光纤39等。
所述基座30大体呈方形,所述基座30的第一端面向远离第二端面的方向延伸有一空心的圆柱状环体。所述基座30设有一通孔,且所述通孔由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及顶端。
所述套环32大体呈一圆柱形,所述套环32的直径与基座30通孔的直径相匹配。所述套环32的外周面设有一沿所述外周面并向外凸起的固定块320,所述固定块320用于当套环32插接于所述基座30的通孔时固定在基座30的第二端,从而使得所述套环32固接于所述基座30的第二端。
所述尾柄2亦大体呈圆柱形,所述尾柄2为金属材料,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通孔(图未示)从尾柄2的第一端开设并贯穿至所述尾柄2的第二端,所述插芯20压配于所述尾柄2的通孔内。所述尾柄2的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尾柄2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或者相互平行。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尾柄2的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整个尾柄2的中心轴线亦可不位于同一直线上,只要两者相互平行即可。
具体地,所述插芯20压配于整个尾柄2的通孔内,且插芯20的第一端凸出于所述尾柄2的第一端,所述插芯20的第二端则位于所述尾柄2内。
进一步来讲,所述插芯20亦呈一柱形,其第一端侧上沿着轴线方向向其第二端侧延伸有一通孔,所述通孔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直径相同,第二部分的直径逐渐变大。也就是说,所述插芯20内的通孔的第一部分为一柱形通孔,所述插芯20的通孔的第二部分为一锥形通孔,且柱形通孔与锥形通孔相连通。当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所述插芯20的第一部分通孔也可与第二部分的通孔的直径保持不变。较优的,所述插芯20的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插芯20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或者相互平行。
当所述插芯20压配在所述尾柄2的通孔内后,所述插芯20的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尾柄2的通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且所述插芯20的第一端面与所述尾柄2的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为α°+θ°,其中0°≤α°<90°。
具体地,该夹角α°优选为2.8°、2.55°、3.7°,该最佳角度α°可以通过公式n0*sinθ°=sin(θ°+α°)求得。
所述尾套38呈一锥形,所述尾套38的材料为塑料。
所述光纤39呈“一”形。所述套环32的一端固接于基座的30第二端,另一端套设在所述尾柄2上,所述尾柄2穿过套环装设于基座30内,所述尾套38覆盖住尾柄2并固接于所述套环32的另一端。光纤39穿过尾套38、尾柄2,其顶端与所述尾柄2的插芯20的第一端齐平。光源(图未示)从基座30的第一端及顶端穿射过基座30且传输至穿光纤39。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由于将尾纤3的尾柄2通孔内的插芯20设置了一个偏心角度,即插芯20的通孔的中心轴线与尾柄2的通孔的中心轴线呈α°的夹角,从而使得光纤在传输光源时,它的反射率以及耦合功率得到大大地提高。
应当理解,所述尾纤3可以是现有技术中任何一种结构的尾纤,本实施方式仅是将其中一种结构作为示例来阐述。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尾纤的其他结构还可以作多种演变,比如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尾纤并不包括套环,或者尾纤的基座只在两端开设通孔等等,只要该尾纤中的尾柄属于本实施方式保护的尾柄即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尾柄,包括尾柄本体及插芯,所述尾柄本体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插芯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插芯开设有第二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α°大于零度且小于90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尾柄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插芯的第一端凸出于所述尾柄的第一端,所述插芯的第二端位于第一通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插芯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或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线与尾柄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或相互平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芯的第一端面与所述尾柄的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为α°+θ°。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尾柄,其特征在于:所述α°为2.8°、2.55°或3.7°。
6.一种尾纤,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尾柄。
CN 201320364725 2013-06-24 2013-06-24 尾柄及尾纤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504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364725 CN203350485U (zh) 2013-06-24 2013-06-24 尾柄及尾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364725 CN203350485U (zh) 2013-06-24 2013-06-24 尾柄及尾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50485U true CN203350485U (zh) 2013-12-18

Family

ID=49750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364725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50485U (zh) 2013-06-24 2013-06-24 尾柄及尾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504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8917A (zh) * 2019-06-04 2019-09-06 博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硅光芯片的光模块封装结构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8917A (zh) * 2019-06-04 2019-09-06 博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硅光芯片的光模块封装结构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50485U (zh) 尾柄及尾纤
CN204807754U (zh) 一种便于同轴连接的非标陶瓷插芯
EP1174741A4 (en) OPTICAL TRANSMISSION LINE
CN204178009U (zh) 尾纤型单纤双向收发器件
CN201583687U (zh) 短插针组件
CN206400149U (zh) 一种250um光纤LC适配器接口
CN212875351U (zh) 一种便于组合的高强度pe梅花管
CN203551843U (zh) 一种非标光纤陶瓷插芯
CN207623569U (zh) 一种激光耦合装置
CN206497229U (zh) 一种可控光器件四向性、重复插拔性损耗的光纤适配器
CN204143005U (zh) 多参照陶瓷插芯
CN206975260U (zh) 一种预埋型光纤快速连接器的陶瓷插芯
CN205720782U (zh) 一种光通信插芯组件
CN204154941U (zh) 光纤陶瓷插芯
CN204807761U (zh) 一种多参照面陶瓷插芯
CN204359968U (zh) 一种新型光纤快速连接器
CN205982741U (zh) 一种防滑脱带柄型陶瓷插芯
CN204679687U (zh) 一种连接器结构
CN203688852U (zh) 一种光纤活动连接器陶瓷插芯
CN204731447U (zh) 一种fc型光纤快速连接器
CN208622486U (zh) 一种稳固防散电缆
CN205246943U (zh) 一种usb3.0缆线滑环系统
CN219370057U (zh) 一种用于双芯光纤跳线的直槽型内孔光纤接头
CN203811843U (zh) 一种lc光纤连接器
CN209606663U (zh) 一种光纤尾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