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47662U - 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47662U
CN203347662U CN 201320410655 CN201320410655U CN203347662U CN 203347662 U CN203347662 U CN 203347662U CN 201320410655 CN201320410655 CN 201320410655 CN 201320410655 U CN201320410655 U CN 201320410655U CN 203347662 U CN203347662 U CN 2033476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ught line
blade
counterweight underbeam
edge
lif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41065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国营
庄可香
庄可军
张�杰
Original Assignee
庄可香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庄可香 filed Critical 庄可香
Priority to CN 20132041065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476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476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4766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包括固定上梁、配重下梁、若干叶片、升降牵引线、中部牵引线、边沿牵引线、用于控制叶片角度的调控装置和用于控制叶片升降的收放装置,所述叶片的中部边对边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叶片的合页式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配重下梁的中部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配重下梁的合页式结构,并在所述调控装置的作用下形成V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既具有在不透光的情况下保持通风;又便于收放,利于窗体的美观;另外在调控装置和转轴的作用下,可使百叶窗具有四种效果,丰富了百叶窗的使用功能,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百叶窗,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百叶窗通过转轴或升降拉线,完成叶片的开放、闭合及升降,从而实现百叶窗的透光或遮蔽功能,2005年8月3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2714780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百叶窗,包括窗叶、用于安装窗叶的框体、用于控制窗叶角度的调控装置以及用于控制窗叶覆盖面积的收放装置,所述的窗叶由间隔设置的多组叶片组成,所述的叶片由两块长方形薄片组成,并由珠绳和金属链将叶片连接起来,相邻上下层的叶片相互镶嵌、渗透,可以满足浴室、卧室等需要保持通风及保护隐私的双重需要。
其不足之处在于:该百叶窗的结构中由于缺少配重下梁的重力牵引作用,不仅使得叶片在收放的过程中极不顺畅,而影响了收放后窗体的美观;也使得收放后的叶片很容易被风吹动起来,给使用者在实际使用中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既具有在不透光的情况下保持通风;又便于收放,利于窗体的美观,为使用者在实际使用中带来方便;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百叶窗只具有三种功能状态的局限,可使其具有四种使用效果,丰富了百叶窗的使用功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包括固定上梁、配重下梁、若干叶片、升降牵引线、中部牵引线、边沿牵引线、用于控制叶片角度的调控装置和用于控制叶片升降的收放装置,所述叶片位于固定上梁与配重下梁之间,所述叶片的中部边对边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叶片的合页式结构,并在所述调控装置的作用下形成V形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配重下梁的中部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配重下梁的合页式结构,并在所述调控装置的作用下形成V形结构,所述升降牵引线、中部牵引线和边沿牵引线分别与所述配重下梁连接。
所述调控装置包括用于控制叶片V形角度的调控珠绳和用于控制叶片水平角度的转轴。
具体地说,在所述调控装置的作用下,所述叶片与配重下梁均形成V形结构,通过所述调控装置对所述叶片与配重下梁V形角度的调节,从而使百叶窗达到三种状态,即:不遮蔽全通风状态、全遮蔽并通风状态和全遮蔽不通风状态,另外再配合转轴的作用,又使本实用新型具有了第四种状态,即:半遮蔽全通风状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配重下梁的中部通过软性材料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配重下梁的合页式结构。
所述软性材料包括但不局限于丝织、布匹、皮革、塑料等材料。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配重下梁的中部也可以通过铰接的形式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配重下梁的合页式结构;当然,所述叶片的中部也可以通过软性材料、铰接的形式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叶片的合页式结构。
所述叶片的中部分别设有升降牵引线孔和中部牵引线孔,在所述叶片两端接近外侧边缘处设有边沿牵引线孔。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牵引线孔为圆形通孔,以供所述收放装置的升降牵引线穿过。
所述配重下梁位于最下面一片叶片的下部,在所述配重下梁的中部对应所述叶片的位置分别设有升降牵引线固定孔和中部牵引线固定孔,在所述配重下梁两端接近外侧边缘处对应所述叶片的位置设有边沿牵引线固定孔。
进一步的是,所述升降牵引线贯穿所述叶片的升降牵引线孔与配重下梁的升降牵引线固定孔固接,所述升降牵引线与所述收放装置连接。
所述中部牵引线贯穿所述叶片的中部牵引线孔且固定在该叶片上,所述中部牵引线与配重下梁的中部牵引线固定孔固接,所述中部牵引线与调控装置连接,在所述调控装置的作用下,所述叶片与配重下梁均形成V形结构。
所述边沿牵引线贯穿所述叶片的边沿牵引线孔且固定在该叶片上,所述边沿牵引线与配重下梁的边沿牵引线固定孔固接,所述边沿牵引线与转轴连接。
具体地说,所述转轴应用于叶片和配重下梁的水平角度调节,可使叶片和配重下梁在水平状态下形成传统百叶窗所具有的不遮蔽全通风状态、半遮蔽全通风状态和全遮蔽不通风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在不透光的情况下保持通风;同时由于合页式结构配重下梁的重力牵引作用,使得叶片在收放的过程更加顺畅,不仅利于窗体的美观,更为使用者在实际使用中带来方便;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百叶窗只具有三种功用状态的局限,在所述调控装置和转轴的作用下,可使百叶窗具有四种功能状态效果,即:不遮蔽全通风状态、半遮蔽全通风状态、全遮蔽并通风状态和全遮蔽不通风状态,丰富了百叶窗的使用功能,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叶片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配重下梁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叶片和配重下梁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不遮蔽全通风状态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半遮蔽全通风状态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全遮蔽并通风状态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全遮蔽不通风状态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另一种状态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包括固定在墙上的固定上梁1、配重下梁9、若干叶片2、升降牵引线3、中部牵引线4、边沿牵引线5、安装在固定上梁1正面左端用于控制叶片角度的调控装置7和安装在固定上梁1正面右端用于控制叶片2升降的收放装置8,所述叶片2的中部边对边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叶片2的合页式结构,并在所述调控装置7的作用下形成V形结构,所述配重下梁9位于最下面一片叶片2的下部,所述配重下梁9的中部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配重下梁9的合页式结构,并在所述调控装置7的作用下形成V形结构,所述升降牵引线3、中部牵引线4和边沿牵引线5分别与所述配重下梁9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调控装置7包括用于控制叶片V形角度的调控珠绳70和安装在固定上梁1正面左侧靠近调控装置7的用于控制叶片2水平角度的转轴6。
具体地说,所述叶片2以等间距层叠的形式分布于固定上梁1与配重下梁9之间,在所述调控装置7的作用下,所述叶片2与配重下梁9均形成V形结构,通过所述调控装置7对所述叶片2与配重下梁V形角度的调节,从而使本实用新型达到三种状态,即:不遮蔽全通风状态、全遮蔽并通风状态和全遮蔽不通风状态,另外再配合转轴6的作用,又使本实用新型具有了第四种状态,即:半遮蔽全通风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调控装置7、转轴6和收放装置8均采用手动式,当然,其也可以采用电动式或遥控式,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叶片2和配重下梁9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优选,所述配重下梁9的中部通过软性材料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配重下梁9的合页式结构,并在所述调控装置7的作用下形成V形结构。
所述软性材料包括但不局限于丝织、布匹、皮革、塑料等材料。
当然,所述配重下梁9的中部也可以通过铰接的形式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其合页式结构,所述叶片2的中部也可以通过软性材料或铰接的形式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叶片2的合页式结构,并在所述调控装置7的作用下形成V形结构,这些连接方式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配重下梁9要选取重于叶片2的材质制作,包括但不局限于钢铁、铝合金、橡胶等材料,以使得在所述配重下梁9的重力牵引下,不仅可使所述收放装置7、调控装置8和转6轴对所述叶片2的升降高度、V形角度和水平角度进行顺畅地控制调节,又可以起到稳定叶片2的功能,避免所述叶片2能轻易地被风吹动起来。
所述叶片2以等间距层叠的形式分布于固定上梁1与配重下梁9之间,在所述叶片2的中部分别设有升降牵引线孔30和中部牵引线孔40,在所述叶片2两端接近外侧边缘处设有边沿牵引线孔50,作为优选,所述升降牵引线孔30为圆形通孔,以供所述收放装置8的升降牵引线3穿过。
所述配重下梁9的结构与所述叶片2的结构基本相同,在所述配重下梁9的中部对应所述叶片2的位置分别设有升降牵引线固定孔31和中部牵引线固定孔41,在所述配重下梁9两端接近外侧边缘处对应所述叶片2的位置设有边沿牵引线固定孔51,所述升降牵引线3、中部牵引线4和边沿牵引线5的下端分别与设置在所述配重下梁9对应的固定孔31,41,51连接,其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粘胶固定连接、打结固定连接和其它可以将所述升降牵引线3、中部牵引线4和边沿牵引线5的下端与所述配重下梁9连接在一起的方式。
如图5至图10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叶片和配重下梁组装结构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4种状态侧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叶片2并排地位于固定上梁1和配重下梁9之间,所述配重下梁9位于最下面一片叶片2的下部,所述升降牵引线3贯穿所述叶片2中部的升降牵引线孔30与配重下梁9的升降牵引线固定孔31固接,所述升降牵引线3与所述收放装置8连接,当使用者需要控制叶片2的升降时,施力拉动收放装置8中的收放珠绳80,所述升降牵引线3便拉着所述配重下梁9上升,位于所述配重下梁9上部的叶片2也就不断地叠加在所述配重下梁9上,从而实现对叶片2的收拢;当反向施力拉动收放装置8中的收放珠绳80时,由于所述配重下梁9的重力牵引作用,所述叶片2便被同所述配重下梁9一同下降,从而实现对叶片2的打开。
当然,所述配重下梁9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不同的样式,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包括至少一条中部牵引线4,所述中部牵引线4贯穿所述叶片2的中部牵引线孔40且固定在该叶片2上,所述中部牵引线4的下端与配重下梁9的中部牵引线固定孔41固接,固定的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打结或粘合等方式,所述中部牵引线4与调控装置7连接,在所述调控装置7的作用下,使所述叶片2与配重下梁9均形成V形结构,通过所述调控装置7对所述叶片2与配重下梁V形角度的调节,从而使本实用新型达到三种状态,即:不遮蔽全通风状态(如图6所示)、全遮蔽并通风状态(如图8所示)和全遮蔽不通风状态(如图9所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当使用者需要控制叶片2的V形角度时,施力拉动调控装置7中的调控珠绳70,使所述中部牵引线4在调控装置7的驱动下向上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叶片2和所述配重下梁9的中部一同向上移动而都形成倒V形结构,V形角度的大小由所述调控装置7来控制,当V形角度处于180度时,所述叶片2和所述配重下梁9近成平面,这时本实用新型的透光和通风能力达到最大,即不遮蔽全通风状态(如图6所示);而当V形角度接近0度时,所述叶片2和所述配重下梁9基本贴在一起,这时本实用新型的透光和通风能力几乎为零,即全遮蔽不通风状态(如图9所示),所以,通过所述调控装置7对所述叶片2与配重下梁V形角度的调节,从而使本实用新型达到以上所述的三种状态。
另外再配合转轴6的作用,又使本实用新型具有了半遮蔽全通风的功能(如图7所示)。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至少两对经过叶片2两侧且固定在叶片2上的边沿牵引线5及一与边沿牵引线5相连的转轴6,所述边沿牵引线5贯穿所述叶片2的边沿牵引线孔50且固定在该叶片2上,如通过打结或粘合等方式固定在边沿牵引线孔50上,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将边沿牵引线5固定在叶片2两侧,所述边沿牵引线5与配重下梁9的边沿牵引线固定孔51固接,该转轴6作用于边沿牵引线5的工作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即通过旋转转轴6,进而使所述叶片2改变水平角度,从而实现所述叶片2的打开、闭合,此时,所述叶片2的本身呈水平状,由于所述配重下梁9的重力牵引作用,所述叶片2在通过动作转轴6而发生的打开和闭合时均不发生形状的改变,具体地说,先通过所述调控装置7将所述叶片2和所述配重下梁9的V形角度调节至180度时,所述叶片2和所述配重下梁9近成平面,此时,再通过所述转轴6对所述叶片2和所述配重下梁9的水平角度进行调节,可使叶片2在水平状态下形成传统百叶窗所具有的不遮蔽全通风状态(如图6所示)、半遮蔽全通风状态(如图7所示)和全遮蔽不通风状态(如图10所示)。
当然,该边沿牵引线5可以通过每一片叶片2上的固定线(未示出)将边沿牵引线5固定在叶片2上(这种结构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仍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包括固定上梁(1)、配重下梁(9)、若干叶片(2)、升降牵引线(3)、中部牵引线(4)、边沿牵引线(5)、用于控制叶片角度的调控装置(7)和用于控制叶片升降的收放装置(8),所述叶片(2)位于固定上梁(1)与配重下梁(9)之间,所述叶片(2)的中部边对边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叶片(2)的合页式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配重下梁(9)的中部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配重下梁(9)的合页式结构,所述升降牵引线(3)、中部牵引线(4)和边沿牵引线(5)分别与所述配重下梁(9)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其特征是:所述配重下梁(9)的中部通过软性材料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所述配重下梁(9)的合页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其特征是:所述配重下梁(9)的中部通过铰接的形式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实现所述配重下梁(9)的合页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其特征是:所述调控装置(7)包括用于控制叶片V形角度的调控珠绳(70)和用于控制叶片水平角度的转轴(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其特征是:所述叶片(2)的中部分别设有升降牵引线孔(30)和中部牵引线孔(40),在所述叶片(2)两端接近外侧边缘处设有边沿牵引线孔(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其特征是:所述配重下梁(9)的中部分别设有升降牵引线固定孔(31)和中部牵引线固定孔(41),在所述配重下梁(9)两端接近外侧边缘处设有边沿牵引线固定孔(51)。
7.根据权利要求1、2、5或6所述的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其特征是:所述升降牵引线(3)贯穿所述叶片(2)的升降牵引线孔(30)与配重下梁(9)的升降牵引线固定孔(31)固接,所述升降牵引线(3)与所述收放装置(8)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2、4、5或6所述的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其特征是:所述中部牵引线(4)与配重下梁(9)的中部牵引线固定孔(41)固接,所述中部牵引线(4)与调控装置(7)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2、4、5或6所述的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其特征是:所述边沿牵引线(5)与配重下梁(9)的边沿牵引线固定孔(51)固接,所述边沿牵引线(5)与转轴(6)连接。
CN 201320410655 2013-03-01 2013-07-11 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476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410655 CN203347662U (zh) 2013-03-01 2013-07-11 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094310.5 2013-03-01
CN201320094310 2013-03-01
CN 201320410655 CN203347662U (zh) 2013-03-01 2013-07-11 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47662U true CN203347662U (zh) 2013-12-18

Family

ID=49747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41065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47662U (zh) 2013-03-01 2013-07-11 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476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35639A (zh) * 2018-12-13 2019-03-08 徐州海伦哲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带智能通风降噪装置的电源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35639A (zh) * 2018-12-13 2019-03-08 徐州海伦哲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带智能通风降噪装置的电源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292261A1 (en) Roller curtain structure
CN203776632U (zh) 窗帘升降控制结构
CN204552565U (zh) 无绳可控遮阳系统
CN203347662U (zh) 一种具有遮光并通风功能的新型百叶窗
CN203856384U (zh) 一种百叶卷帘
CN208115177U (zh) 一种新型滑轨式拉升串叠幕
CN204139934U (zh) 一种驱蚊保健窗帘
CN207660513U (zh) 用于百叶帘的升降装置及中空百叶窗
CN202073478U (zh) 一种户外窗帘
CN206668122U (zh) 一种可调缝隙大小的百叶玻璃窗
CN203308348U (zh) 一种百叶窗
CN201396059Y (zh) 密封耐用隐形纱窗
CN208267724U (zh) 一种可直接提拉的百叶帘
CN202202753U (zh) 不透光活动透气窗
CN208073334U (zh) 多回转卷帘绳索联动传动式百叶遮阳帘
CN206129108U (zh) 一种新型百叶帘片
CN203022600U (zh) 双向开阖式窗帘
CN201147169Y (zh) 光线可调的织物窗帘布
CN202937164U (zh) 牵引机构及百叶窗
CN202788535U (zh) 风量调节窗
CN204677053U (zh) 一种平衡双悬窗
CN204703732U (zh) 一种窗帘
CN203175337U (zh) 一种多功能百叶窗
CN201786223U (zh) 一种带遮阳帘的中空玻璃及其驱动系统
CN206111052U (zh) 新型补光百叶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

Termination date: 2014071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