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46344U -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46344U
CN203346344U CN 201320226408 CN201320226408U CN203346344U CN 203346344 U CN203346344 U CN 203346344U CN 201320226408 CN201320226408 CN 201320226408 CN 201320226408 U CN201320226408 U CN 201320226408U CN 203346344 U CN203346344 U CN 2033463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ag
burner
perforate
drip opening
combus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Ceas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22640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傅敏燕
丁烙勇
陆欢庆
王正予
张津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ndac Machinery &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ndac Machinery &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974626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03346344(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ndac Machinery &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ndac Machinery &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22640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463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463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4634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Ceas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所述燃烧器被设置在间隔部段内,所述间隔部段将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煤气化压力容器与激冷室连接在一起,所述燃烧器环绕着煤气化压力容器的排渣口进行设置,并且所述燃烧器设有独立的开孔,用以分别引导燃料气和助燃气进入所述间隔部段中。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燃烧器的结构、形式、安装位置及采用燃料气或助燃气的种类、用量,从而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了滴渣和排渣口堵塞危害,很好地起到了托渣、扰动和稳定渣池的作用。

Description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上涉及碎煤熔渣气化炉,特别是涉及一种碎煤熔渣气化炉中被设置在激冷室上部间隔部段内的燃烧器结构。
背景技术
碎煤熔渣气化炉包含一个柱状的煤气化压力容器(碎煤熔渣气化炉壳体)。煤或其它含碳燃料从煤气化压力容器顶部投入,利用鼓风口(喷嘴)将炉外的氧气和蒸汽引至煤气化压力容器里面的下部燃料中,在高温高压下使煤或其它含碳燃料气化。残余灰分如熔渣和铁收集于煤气化压力容器底部的渣池中,残余灰分如熔渣和铁一起通过渣池底部的排渣口间歇地排出(通常叫做“排渣”),进入渣池下部间隔部段(连接短节)内的激冷室的水中,残余灰分如熔渣和铁得到冷激和冷却。燃烧器(烧嘴)位于排渣口下方。从下面燃烧器(烧嘴)来的热的燃烧气体产物经排渣口向上以鼓泡形式传递,维持熔渣温度并托住渣池中的熔渣和铁。通过控制排放系统从间隔部段(连接短节)向大气排气,降低间隔部段(连接短节)和激冷室中的压力,在激冷室和煤气化压力容器间产生差压,利用压差和熔渣液位推动熔渣和铁经排渣口向下排放。
通过实际运行效果发现,排渣口和燃烧器会产生结渣和污垢,由此会影响气化炉的稳定操作和运行周期,停车检修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原因可能是燃烧器结构不合理、开孔形式不恰当及安装位置不当,造成其燃烧气体产物没有起到维持熔渣温度和托渣的作用,致使两次排渣间隔之间排渣口有过多的渣和铁的液滴滴落。来自燃烧器的燃烧气体产物和来自空气环管的助燃气相互作用,在激冷室内造成强烈的湍流,将这些液滴分裂成小液滴。这些小液滴随气体流动,沉积在间隔部段内的激冷室上部的各部件表面,例如空气环管和燃烧器表面。
燃烧器是加压熔渣气化炉稳定运行的重要部件,燃烧器的结构、形式、安装位置及燃烧器所采用燃料气或助燃气的种类、用量都会直接影响到碎煤熔渣气化炉的顺利排渣及托渣操作。
因此,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一种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滴渣和排渣口堵塞危害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减少滴渣对易损部件燃烧器本身、排渣口等的沉积和堵塞影响,避免排渣口堵塞致使装置停车检修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延长燃烧器寿命和维护周期,降低经济损失,提高气化炉操作的稳定性和运行周期,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或减少滴渣和排渣口堵塞危害且能够很好地起到了托渣、扰动和稳定渣池的作用的用于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除非特殊情况有其他限制,否则下列定义适用于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
此外,除非另行进行说明,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科技术语的含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是一样的。如发生矛盾,以本说明书及其包括的定义为准。
对于本实用新型而言,本申请文件中所使用的一些术语的含义如下:
“燃烧器”是指工业燃料炉上用的燃烧装置,燃烧器在行业中被俗称为“烧嘴”。
“鼓风口”是指靠近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煤气化压力容器底部,用于喷入单个流股(如引入蒸汽和氧气、空气、氮气等)或者工艺物料(如水煤浆、焦油等)进入气化炉的燃烧区,该部件在行业中被俗称为“喷嘴”。
“排渣”是指在碎煤熔渣气化炉中,熔渣和铁通过渣池的排渣口间歇地向下排出,进入渣池下部激冷室的水中的过程。
“间隔部段”是指被设置在煤气化压力容器与下部激冷容器之间并且分别与上面的煤气化压力容器和下面的下部激冷容器相连的部段,该部段被设置在激冷室的上部,可呈现为“连接短节”、“夹心法兰”等形式。
“其它含碳燃料”包含固体垃圾、固体含碳生物质、焦油、渣油、含碳生物质料浆等固态或液态燃料。
如本文中所用,方向性术语“上”、“下”与说明书附图纸面上的具体方向是相一致的。术语“垂直”、“纵向”是指在说明书附图纸面上大体上竖直的方向;而“横向”、“水平”是指在说明书附图纸面上大体上水平的方向。
如本文所用,术语“约”是指数量、尺寸、配方、参数以及其他数量和特性是不精确的并且不需要是精确的值,但是可以与精确值近似和/或大于或小于精确值,以便反映容许偏差、测量误差等,以及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已公知的其他因素。
当本文在描述材料、方法或机械设备时带有“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已公知的”短语、或同义的词或短语时,该术语表示所述材料、方法和机械设备在提交本专利申请时是常规的,并且包括在本说明书内。同样涵盖于该描述中的是,目前非常规的但是当适用于相似目的时将成为本领域公认的材料、方法、和机械。
如本文所用,术语“包含”、“含有”、“包括”、“涵盖”、“具有”或任何其他同义词或它们的任何其他变型均指非排他性的包括。例如,包括特定要素列表的工艺、方法、制品或设备不必仅限于那些具体列出的要素,而是可以包括其他未明确列出的要素,或此类工艺、方法、制品或设备固有的要素。
术语“由…组成”、“由…构成”或任何其他同义词或它们的任何其他变型均指排他性的包括。例如,由特定要素构成的工艺、方法、制品或设备仅限于那些具体列出的要素。
具体而言,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1. 一种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被设置在间隔部段内,所述间隔部段将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煤气化压力容器与激冷室连接在一起,所述燃烧器环绕着煤气化压力容器的排渣口下部进行设置,并且所述燃烧器设有独立的开孔,用以分别引导燃料气和助燃气进入所述间隔部段中。
2.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被设置在所述排渣口下部外侧的凹口中且邻接所述排渣口的下部部分外侧。
3.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的下端与所述排渣口的下端开口大致处在同一平面上。
4.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烧器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环形通道和在外侧环绕所述第一环形通道的第二环形通道,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及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
所述第一环形通道至少包括第一供给管且所述第二环形通道至少包括第二供给管。
5.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燃料气经所述第一供给管、所述第一环形通道、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一开孔进入所述间隔部段中;助燃气经所述第二供给管、所述第二环形通道、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二开孔进入所述间隔部段中。
6.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的开孔的至少一部分被布置成朝向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的方向倾斜向下,所述开孔的轴线与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形成锐角。
7.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所述锐角是75°。
8.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气是富甲烷气或天然气或是大于最小热值12 MJ/Nm3的单一或混合气体。
9.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燃气是氧气、或者空气、或者氧气与氮气和/或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或者空气与氮气和/或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10.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燃气包含在所述燃烧器处进行燃烧所需的10-90%的氧气。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获得以下技术效果:
1. 碎煤熔渣气化炉排渣口的凹口结构的设置使得燃烧器的下端可以与所述排渣口的下端开口大致处在同一平面上,从位置上避免了燃烧器本身受到排渣口滴渣的影响,同时,因为环绕着且邻接所述排渣口的下端设置燃烧器,不但能够维持排渣口的温度,而且有利于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被渣池内的熔渣吸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减少排渣操作的延迟时间,达到瞬间排渣的目的。
2. 燃烧器由同轴心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组成,从结构上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燃料气和一次空气外混造成燃烧火焰不稳定和激冷室壁过热的现象,至少可以通过燃烧器的第二通道提供部分燃烧所需的氧气,极为有效地延长了气化炉的稳定运行周期。
3. 通道呈环形,有利于安装在排渣口周围,更有利于热量向排渣口及渣池中的熔渣和铁传递,而空气环管置于燃烧器外周,使得燃烧器的燃料置于比较冷却的富氧环境中,其燃烧热量集中于排渣口内,有效地降低了激冷室壁的温度。
4. 燃烧器的第一环形通道和第二环形通道分别通过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在燃烧器内侧底部位置形成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降低了回火和返混的可能性,并减少了燃烧器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在第一环形通道和第二环形通道的内侧底部等距离对应处分别形成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可以让燃料气和一次空气混合的更加充分、更加均匀,从而使反应更完全、燃烧更充分,确保燃烧温度能够达到排渣口正常排渣的温度要求,极为有效地降低了排渣口的堵塞频率,延长了气化炉的运行周期。
5. 燃烧器的开孔倾斜向下设置,可促使沿图1所示箭头14方向产生气流循环动力。燃烧器通过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向下倾斜分别形成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使得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的第一端口轴线和第二端口轴线分别与排渣口的纵向轴线成锐角,特别是至少有一个锐角为75°时,从燃烧器的开孔布置上确保了气体燃料和助燃气能够在环形燃烧器确定的空间内混合、燃烧;同时,不但保证了燃烧产物能够向排渣口内传递,而且也在结构设置上保证了激冷室上部护罩内的气流循环,有效地保证了燃烧气体的鼓泡传热、扰动和托渣,进一步的降低了排渣口的堵塞频率,延长了气化炉的运行周期和稳定性。
6. 燃料气的燃烧热值大于12MJ/Nm3,从燃料上能够确保燃烧能够达到排渣口正常排渣和托渣所需的温度要求,保证了排渣的操作稳定性。
7. 助燃气中含氧量保证了燃料气燃烧的充分必要性,而助燃气的供应温度可以为环境温度,更是可以进一步降低了激冷室内的温度,从而保证了熔渣和铁的激冷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说明书附图并不一定是严格按照比例进行绘制的且说明书附图仅仅是示意性的图示。在本申请的说明书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不完全剖面视图,该不完全剖面视图示出了煤气化压力容器的下端和激冷室的上部部分,该不完全剖面视图特别地示出了在激冷室上部护罩内形成的环形循环气流;和
图2为图1中所示燃烧器的剖面放大视图。
部件及附图标记列表
1 煤气化压力容器
2 第二环形渣池构件
3 排渣器
4 排渣口
5 凹口
6 燃烧器
7 护罩
8 间隔部段
9 下部激冷容器
10 空气环管
11 空气环管出口孔
12 循环气流流向
13 循环气流流向
14 循环气流流向
15 循环气流流向
16 循环气流流向
17 液面或液位
18 排渣口的纵向轴线
19 第二环形通道
20 第一环形通道
21 第二端口
22 第一开孔
23 第二端口轴线
24 第一端口
25 第二开孔
26 开口
27 激冷室
28 外壁
29 第一端口轴线
30 第二供给管
31 第一供给管
32 第一环形渣池构件
35 第二夹角
36 第一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这些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确定。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不完全剖面视图,该不完全剖面视图示出了煤气化压力容器的下端和激冷室的上部部分,该不完全剖面视图特别地示出了在激冷室上部护罩内形成的环形循环气流。
参见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碎煤熔渣气化炉包括位于激冷室27之上的煤气化压力容器1,该激冷室27内充注有冷却液体例如水。该激冷室27中的液面或液位如附图标记17所示。
煤气化压力容器1采用已公知方式密封并且衬有耐火衬里、夹套、耐火砖或水冷壁等不同组合的复合衬里。煤或其它含碳燃料从煤气化容器1顶部投入,煤气化介质例如氧气、蒸汽从靠近煤气化压力容器1下部设置的鼓风口引入,促使煤或其它含碳燃料气化。在煤气化压力容器1下端设置有由渣池和排渣器3限定出的倾斜炉膛。位于煤气化压力容器1下端的渣池可由一个或多个渣池构件进行限定。如图1所示,所述渣池构件包括第一环形渣池构件32和与第一环形渣池构件32相连且位于第一环形渣池构件32下面的第二环形渣池构件2。排渣器3具有截面呈圆形的垂直孔即排渣口4,所述排渣口4具有纵向轴线18和位于所述排渣口4最下端的开口26。
碎煤熔渣气化炉在工作时,大量的熔渣收集于渣池和排渣器3中,熔渣经排渣口4间歇地通过开口26落入激冷室27的水中,熔渣被激冷后以致密的细小玻璃颗粒的形式输送至渣锁(图中未示出)。
激冷室27包括下部激冷容器9和与下部激冷容器9相连且大体上呈圆柱形的间隔部段8。激冷室27通过该间隔部段8与煤气化压力容器1、第二环形渣池构件2、和排渣器3相连。排渣口4下侧外围设置有适于靠近排渣口4设置环形燃烧器6的凹口5,所述环形燃烧器6的中心轴线与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基本上一致。燃烧器6环绕着排渣口4进行设置,燃烧器6的燃烧气体产物用于维持渣池中熔渣温度并且在未排渣时进行托渣。燃烧器6通过排渣口4的下部与排渣口4的开口26径向隔开,并且环形燃烧器6的下端与所述排渣口4的下端开口26大致处在同一平面上。
如图1中所示,环形燃烧器6被设置在间隔部段8内,所述间隔部段8将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煤气化压力容器1与激冷室27连接在一起,环形燃烧器6环绕着煤气化压力容器1的排渣口4进行设置,并且环形燃烧器6设有独立的开孔,用以分别引导燃料气和助燃气进入所述间隔部段8中。所述燃烧器被设置在所述排渣口4底部外侧的凹口5中且邻接所述排渣口4的下部部分外侧,并且环形燃烧器6的下端与所述排渣口4的下端开口26大致处在同一平面上。环形燃烧器6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环形通道20和在外侧环绕所述第一环形通道20的第二环形通道19,第一端口24和第二端口21,以及第一开孔22和第二开孔25,所述第一环形通道20至少包括第一供给管31且所述第二环形通道19至少包括第二供给管30。环形燃烧器6的开孔的至少一部分22,25被布置成朝向所述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的方向倾斜向下,所述开孔22,25的轴线与所述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形成锐角。至少有一个所述锐角是75°。
图2为图1中所示燃烧器的剖面放大视图。由图2中可以看到:燃烧器6具有两条同心的第一环形通道20和第二环形通道19,第一端口24和第二端口21分别延伸穿过第一环形通道20和第二环形通道19的下侧。第一端口24和第二端口21分别自第一环形通道20和第二环形通道19延伸至第一开孔22和第二开孔25。燃料气和助燃气分别经供给第一供给管31和第二供给管30进入燃烧器6的第一环形通道20和第二环形通道19(参见图1)。燃料气可以是富甲烷气或天然气或是大于最小热值12 MJ/Nm3的单一或混合气体。助燃气可以是氧气、或者空气、或者氧气与氮气和/或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或者空气与氮气和/或二氧化碳的混合物。优选地,所述助燃气中包含在所述燃烧器处进行燃烧所需的10-90%的氧气。更加优选地,所述助燃气可在环境温度下供应。燃料气通过第一通道20进行供给,然后经第一开孔22流到激冷室27的护罩7内燃烧。第一开孔22围绕燃烧器6内侧底部周向等距离布置。每一个第一开孔22的后面(外侧)直接就是相应的第二开孔25。助燃气,例如空气,通过第二环形通道19进行供给,然后经开孔25流出以辅助燃料气燃烧。如图2的剖面图所示,第一开孔22和第二开孔25通常呈放射状朝向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进行延伸。每个开孔都具有一条中心轴线。具体而言,如图中所示,第一开孔22具有第一端口轴线29,而第二开孔25具有第二端口轴线23。第一开孔22的第一端口轴线29与水平面成大致15°角,与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形成第一夹角36,所述第一夹角36为锐角,如图1中所示大致为75°。第二开孔25的第二端口轴线23与水平面成大致15°角,与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形成第二夹角35,所述第二夹角35为锐角,如图1中所示大致为75°。因此,燃烧气从燃烧器6流出,沿着箭头14的方向(参见图1)进入到激冷室27的护罩7内,其方向向量包括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
回过来再参见图1,金属护罩7被安装在激冷室27上部的间隔部段8中,用于避免产生强烈湍流和在护罩7内形成气流循环。护罩7呈中空的圆柱形形状,是直立的并且护罩7的纵向轴线基本上与所述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相重合。护罩7的底端浸没在激冷室的液面17以下,护罩7的顶部设置有横向顶盘,该顶盘中心开口以使得来自所述煤气化压力容器排渣口4的熔渣和铁能够进入激冷室内的水中,而中心开口被直径稍大于燃烧器6的边缘环绕,从而使得燃烧器6和排渣口4的底端面向着护罩7内的激冷室27。
空气环管10围绕着燃烧器6进行设置且被安装在护罩7的顶盘之上,空气环管10的中心轴线基本上与所述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相重合。空气环管10与排渣口4的开口26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在空气环管10的下方等距离地开有多个呈垂直向下的短管形状的出口孔11,所述出口孔11向下穿过护罩顶盘上对应开设的孔。助燃气通过空气环管10进行供应,并流向激冷室27的护罩7内。
出口孔11的垂直轴线的中心处在大体上以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为中心的同一圆上,该圆的直径大于护罩7筒壁内径的50%, 例如,该圆的直径可以选取等于护罩7筒壁内径的80%。排气管穿过护罩顶盘中对应开设的开口。排气管与带阀门的燃烧气体产物排放系统或者抽取系统(图中未示出)相连。
所有的各种管道被设置在护罩7与激冷室27外壁28之间,以保护管道在护罩外区域内不受到热辐射效应和滴渣结渣及沉积的影响。优选地,所述激冷室27包括与所述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同轴设置的圆筒形垂直外壁28。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工作方式进行描述。
当本实用新型的碎煤熔渣气化炉工作但没有排渣时,燃烧气体产物排放系统关闭。来自燃烧器6的燃烧气体产物最初沿着箭头14 所示的方向流动,来自空气环管10的出口孔11的助燃气首先沿着箭头16的方向流动。工作时,经由燃烧器6进入间隔部段8内的燃料气与助燃气充分混合,确保燃烧能够达到排渣器3正常排渣和托渣所需的温度要求。已经观测到了发生在液位17以上的气体循环流动方式,如图1中激冷室27内的箭头和虚线所示。由于激冷室27的压力高于煤气化压力容器1中的压力,热的燃烧产物经排渣口4上升,如箭头15所示,给渣池中的熔渣和铁供热并提供扰动动力,帮助其保持熔融状态和均匀性。需要排渣时,燃烧气体产物排放系统开启操作,例如通过打开阀门的方式,使得激冷室27中的气体排出,例如排向大气。这样就降低了激冷室27的压力,使其低于煤气化容器1的压力或压力有所降低。在压差和熔渣液位的作用下,熔渣和铁经由排渣口4向下排出,进入激冷室27的水中。如要停止排渣,例如通过关闭排放系统阀门的方式关闭燃烧产物排放操作。
排渣过程中,燃烧器6所需燃料气的供应可以减少或者停止,主要是为了节省燃料,但这并不是必须的。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可以获得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 碎煤熔渣气化炉排渣口4的凹口5结构的设置使得燃烧器6的下端可以与所述排渣口4的下端开口大致处在同一平面上,从位置上避免了燃烧器6本身受到排渣口4滴渣的影响,同时,因为环绕着且邻接所述排渣口4的下端设置燃烧器6,不但能够维持排渣口4的温度,而且有利于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被渣池2内的熔渣吸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减少排渣操作的延迟时间,达到瞬间排渣的目的。
2. 燃烧器6由同轴心的第一通道20和第二通道19组成,从结构上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燃料气和一次空气外混造成燃烧火焰不稳定和激冷室壁28过热的现象,至少可以通过燃烧器6的第二通道19提供部分燃烧所需的氧气,极为有效地延长了气化炉的稳定运行周期。
3. 通道20或19呈环形,有利于安装在排渣口4周围,更有利于热量向排渣口4及渣池2中的熔渣和铁传递,而空气环管10置于燃烧器6外周,使得燃烧器6的燃料置于比较冷却的富氧环境中,其燃烧热量集中于排渣口4下方,有效地降低了激冷室壁28的温度。
4. 燃烧器6的第一环形通道20和第二环形通道19分别通过第一端口24和第二端口21在燃烧器6内侧底部位置形成第一开孔22和第二开孔25,降低了回火和返混的可能性,并减少了燃烧器6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在第一环形通道20和第二环形通道19的内侧底部等距离对应处分别形成第一开孔22和第二开孔25可以让燃料气和一次空气混合的更加充分、更加均匀,从而使反应更完全、燃烧更充分,确保燃烧温度能够达到排渣口4正常排渣的温度要求,极为有效地降低了排渣口4的堵塞频率,延长了气化炉的运行周期。
5. 燃烧器6的开孔22、25倾斜向下设置,可促使沿图1所示箭头14方向产生气流循环动力。燃烧器6通过第一端口24和第二端口21向下倾斜分别形成第一开孔22和第二开孔25,使得第一开孔22和第二开孔25的第一端口轴线29和第二端口轴线23分别与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成锐角36或35,特别是至少有一个锐角为75°时,从燃烧器6的开孔布置上确保了气体燃料和助燃气能够在环形燃烧器6确定的空间内混合、燃烧;同时,不但保证了燃烧产物能够向排渣口4内传递,而且也在结构设置上保证了激冷室27上部护罩7内的气流循环,有效地保证了燃烧气体的鼓泡传热、扰动和托渣,进一步的降低了排渣口4的堵塞频率,延长了气化炉的运行周期和稳定性。
6. 燃料气的燃烧热值大于12MJ/Nm3,从燃料上能够确保燃烧能够达到排渣口4正常排渣和托渣所需的温度要求,保证了排渣的操作稳定性。
7. 助燃气中含氧量保证了燃料气燃烧的充分必要性,而助燃气的供应温度可以为环境温度,更是可以进一步降低了激冷室27内的温度,从而保证了熔渣和铁的激冷效果。
以上虽然已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这些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而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确定。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和主旨的范围内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而这些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显然也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被设置在间隔部段内,所述间隔部段将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煤气化压力容器与激冷室连接在一起,所述燃烧器环绕着煤气化压力容器的排渣口下部进行设置,并且所述燃烧器设有独立的开孔,用以分别引导燃料气和助燃气进入所述间隔部段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被设置在所述排渣口下部外侧的凹口中且邻接所述排渣口的下部部分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的下端与所述排渣口的下端开口大致处在同一平面上。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烧器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环形通道和在外侧环绕所述第一环形通道的第二环形通道,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及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
所述第一环形通道至少包括第一供给管且所述第二环形通道至少包括第二供给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燃料气经所述第一供给管、所述第一环形通道、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一开孔进入所述间隔部段中;助燃气经所述第二供给管、所述第二环形通道、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二开孔进入所述间隔部段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的开孔的至少一部分被布置成朝向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的方向倾斜向下,所述开孔的轴线与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形成锐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所述锐角是75°。
CN 201320226408 2013-04-28 2013-04-28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Ceased CN2033463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26408 CN203346344U (zh) 2013-04-28 2013-04-28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26408 CN203346344U (zh) 2013-04-28 2013-04-28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46344U true CN203346344U (zh) 2013-12-18

Family

ID=49746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226408 Ceased CN203346344U (zh) 2013-04-28 2013-04-28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463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81948B2 (en) Burner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inorganic fibers
CN100570216C (zh) 喷烧器、燃气轮机燃烧器、喷烧器的冷却方法及喷烧器的改造方法
CN101707893B (zh) 热风炉
CN101985568B (zh) 两段供氧干排渣加压气流床气化炉
CN101614394B (zh) 多种类高低热值燃气稳定燃烧方法及其装置
MXPA02008040A (es) Metodo para controlar la atmosfera de horno para vidrio.
CN104312634B (zh) 一种复合式热氧喷嘴及其应用
CN103822207A (zh) 一种变压、变工况油烧嘴
CN103937555A (zh) 单喷嘴水煤浆气流床气化炉及其气化方法
US10144666B2 (en) Processing organics and inorganics in a submerged combustion melter
CN203559025U (zh) 水煤浆和天然气联合气化炉
US20140170573A1 (en) BURNER UTILIZING OXYGEN LANCE FOR FLAME CONTROL AND NOx REDUCTION
JP2008231294A (ja) 二段ガス化炉
CN203346344U (zh)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CN203668324U (zh) 生物质两段式气流床气化装置
US20100104990A1 (en) Wide flame burner
CN103215075A (zh)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CN103868055A (zh) 一种适合低热值燃气切流与直流复合稳燃蓄热燃烧装置
CN203295467U (zh)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
CN103740410A (zh) 生物质两段式气流床气化装置及气化方法
US10837705B2 (en) Change-out system for submerged combustion melting burner
CN212719740U (zh) 一种多级燃烧器及采用其的一种钢水罐预热设备
CN103232865A (zh)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
CN203559026U (zh) 多喷嘴的水煤浆和天然气联合气化炉
CN105731763B (zh) 排管浸没燃烧法及其喷管浸没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35 Partial or whole invalidation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IW01 Ful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141230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472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