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95467U -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 - Google Patents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95467U CN203295467U CN201320226715XU CN201320226715U CN203295467U CN 203295467 U CN203295467 U CN 203295467U CN 201320226715X U CN201320226715X U CN 201320226715XU CN 201320226715 U CN201320226715 U CN 201320226715U CN 203295467 U CN203295467 U CN 2032954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ag
- shock chamber
- guard shield
- drip opening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Ceased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其包括:下部激冷容器和位于下部激冷容器上面且与下部激冷容器相连的间隔部段,激冷室通过间隔部段与位于激冷室之上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煤气化压力容器相连,激冷室内充注有冷却液体。激冷室包括被设置在间隔部段内的护罩,护罩的底端浸没在激冷室内的液面以下,护罩的顶部设置有横向顶盘,在横向顶盘上面设置有引导燃料气和助燃气通过所述护罩的孔和使得来自煤气化压力容器排渣口的熔渣和铁能够通过所述护罩的中心开口。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激冷室内的气流循环路径,减少湍流,从而降低熔渣和铁滴落时对燃烧器、排渣口及管道产生结渣污垢的概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上涉及碎煤熔渣气化炉,特别是涉及一种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布置。
背景技术
碎煤熔渣气化炉包含一个柱状的煤气化压力容器。煤或其它含碳燃料从煤气化压力容器顶部投入,利用鼓风口(喷嘴)将炉外的氧气和蒸汽引至煤气化压力容器里面的下部燃料中,在高温高压下使煤或其它含碳燃料气化。残余灰分如熔渣和铁收集于煤气化压力容器的渣池中,熔渣和铁通过渣池的排渣口间歇地排出(通常叫做“排渣”),熔渣进入渣池下部激冷室的水中得到冷激和冷却。热的燃烧气体产物通过间隔部段内的燃烧器喷出、燃烧获得,经排渣口以鼓泡形式向上传递,以托住渣池中的熔渣和铁。通过控制排放系统从间隔部段向大气排气,降低激冷室压力,在激冷室和煤气化压力容器间产生差压,利用压差和液位来限制和推动熔渣和铁向下排放。
现在的上述类型的气化炉通过下部排渣口的喇叭形底端开口与间隔部段顶部连接,燃烧器布置在排渣口下部的周围。以前空气环管安置在仅高于水位的激冷室内,向上喷出助燃气,以使助燃气沿着激冷室上部间隔部段的内表面向上流动(朝向排渣口),帮助保持内表面冷却。实际运行发现,排渣口和燃烧器会产生结渣和污垢。其产生原因可能是在两次排渣之间排渣口有过多的渣和铁滴落。燃烧器来的燃烧产物和空气环管来的助燃气相互作用,在激冷室内造成强烈的湍流,将这些液滴分裂成小液滴。这些小液滴随气体运送,沉积在激冷室内各部件表面,例如空气环管和燃烧器表面。
气化炉下部的激冷室内熔渣的表面结渣,形成污垢,会严重影响激冷室内设备和管道的寿命和操作方便,进而影响气化炉的稳定操作和运行周期,停车检修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一种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熔渣不利沉积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减少熔渣和铁对易损部件燃烧器、排渣口及管道的表面结渣和沉积,延长其寿命和维护周期,降低经济损失,提高气化炉操作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或减少熔渣不利沉积的的碎煤熔渣气化炉。所述碎煤熔渣气化炉具有经过改进的激冷室空间布置结构,通过改变激冷室内的气流循环路径的手段,以减少湍流,从而降低熔渣和铁滴落时对燃烧器、管道产生结渣污垢的概率。
除非特殊情况有其他限制,否则下列定义适用于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
此外,除非另行进行说明,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科技术语的含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是一样的。如发生矛盾,以本说明书及其包括的定义为准。
对于本实用新型而言,本申请文件中所使用的一些术语的含义如下:
“燃烧器”是指工业燃料炉上用的燃烧装置,燃烧器在行业中被俗称为“烧嘴”。
“鼓风口”是指靠近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煤气化压力容器底部,用于喷入单个流股(如引入蒸汽和氧气、空气、氮气等)或者工艺物料(如水煤浆、焦油等)进入气化炉的燃烧区,该部件在行业中被俗称为“喷嘴”。“排渣”是指在碎煤熔渣气化炉中,熔渣和铁通过渣池的排渣口间歇地向下排出,进入渣池下部激冷室的水中的过程。
“间隔部段”是指被设置在煤气化压力容器与下部激冷容器之间并且分别与上面的煤气化压力容器和下面的下部激冷容器相连的部段,该部段被设置在激冷室的上部,可呈现为“连接短节”、“夹心法兰”等形式。
“其它含碳燃料”包含固体垃圾、固体含碳生物质、焦油、渣油、含碳生物质料浆等固态或液态燃料。
如本文中所用,方向性术语“上”、“下”与说明书附图纸面上的具体方向是相一致的。术语“垂直”、“纵向”是指在说明书附图纸面上大体上竖直的方向;而“横向”、“水平”是指在说明书附图纸面上大体上水平的方向。
如本文所用,术语“约”是指数量、尺寸、配方、参数以及其他数量和特性是不精确的并且不需要是精确的值,但是可以与精确值近似和/或大于或小于精确值,以便反映容许偏差、测量误差等,以及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已公知的其他因素。
当本文在描述材料、方法或机械设备时带有“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已公知的”短语、或同义的词或短语时,该术语表示所述材料、方法和机械设备在提交本专利申请时是常规的,并且包括在本说明书内。同样涵盖于该描述中的是,目前非常规的但是当适用于相似目的时将成为本领域公认的材料、方法、和机械。
如本文所用,术语“包含”、“含有”、“包括”、“涵盖”、“具有”或任何其他同义词或它们的任何其他变型均指非排他性的包括。例如,包括特定要素列表的工艺、方法、制品或设备不必仅限于那些具体列出的要素,而是可以包括其他未明确列出的要素,或此类工艺、方法、制品或设备固有的要素。
术语“由…组成”、“由…构成”或任何其他同义词或它们的任何其他变型均指排他性的包括。例如,由特定要素构成的工艺、方法、制品或设备仅限于那些具体列出的要素。
具体而言,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1. 一种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所述激冷室包括下部激冷容器和位于所述下部激冷容器上面且与所述下部激冷容器相连的间隔部段,所述激冷室通过所述间隔部段与位于所述激冷室之上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煤气化压力容器相连,所述激冷室内充注有冷却液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冷室包括被设置在所述间隔部段内的护罩,所述护罩的底端浸没在所述激冷室内的液面以下,所述护罩的顶部设置有横向顶盘,在所述横向顶盘上面设置有用于引导燃料气和助燃气通过所述护罩的孔和使得来自所述煤气化压力容器排渣口的熔渣和铁能够通过所述护罩的中心开口。
2.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空气环管、燃烧器和煤气化压力容器排渣口的开口沿径向从外到内的顺序设置在所述护罩的横向顶盘上方,所述空气环管和所述燃烧器均与所述排渣口的开口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且与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同轴设置。
3.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罩呈中空的圆柱形形状,具有垂直筒壁并且所述护罩的纵向轴线基本上与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相重合。
4.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冷室包括与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同轴设置的圆筒形垂直外壁。
5.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2-4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的开孔被布置成朝向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的方向倾斜向下,用以引导燃料气和助燃气通过所述护罩。
6.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2-4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环管的出口孔被布置成垂直向下穿过护罩横向顶盘上对应开设的孔,用以引导助燃气在所述激冷室的所述护罩内形成环形循环气流。
7.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的开孔的中心和所述空气环管的出口孔的中心分别处于各自的同一圆上,并均以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为中心。
8.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环管的出口孔的中心所在圆的直径小于所述护罩筒壁的内径,但是大于所述护罩筒壁内径的50%。
9.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环管的出口孔的中心所在圆的直径大致为所述护罩筒壁的内径的70~85%。
10. 根据前述技术方案4-9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管道被布置在在护罩筒壁与激冷室外壁之间。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获得以下技术效果:
1. 由于空气环管、燃烧器和排渣口的开口被大致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可以避免滴渣对空气环管、燃烧器和排渣口的不利影响。靠近排渣口设置燃烧器有利于燃烧器的燃烧气体产物向排渣口及渣池中的熔渣和铁传热和托渣,降低了排渣口堵塞的频率,提升了气化炉操作的稳定性,延长了气化炉运行的周期。
2. 燃烧器的开孔倾斜向下设置,可促使沿图1所示箭头14方向产生气流循环动力。空气环管的出口孔垂直向下进行设置,可促使助燃气在护罩内沿箭头16方向产生气流循环动力,气流的循环不但冷却了护罩的筒壁,还促使可能的滴渣沿箭头14的方向滴落至激冷室的水中。气流循环时,至少有部分气流会沿箭头34方向流动,可冷却护罩的筒壁,也降低激冷室内的温度,使激冷效果达到最佳。空气环管设置于横向顶盘上方,改进了现有技术中空气环管设置仅高于激冷室的水面所产生的加剧间隔部段内气体湍流、渣和铁沉积的现象。
3. 护罩的横向顶盘被设置在燃烧器、空气环管之下,在护罩筒壁与激冷室外壁之间布置管道,不但降低了因各种管道布置所带来的阻尼效应,而且保护了燃烧器、空气环管及各种管道少受或不受熔渣和铁沉积的影响,使得护罩和激冷室内的气流趋于稳定,沉积减少,延长了气化炉的稳定运行周期及降低了维护频率。
4. 空气环管的直径会直接影响到护罩内的气流循环,故本实用新型中空气环管的直径小于护罩筒壁的内径,但是大于护罩筒壁内径的50%。特别地,在空气环管的直径大致为护罩内径的70~85%时,会极大的约束气流循环按照图示虚线和箭头方向进行,会使滴渣沉积的影响降到最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说明书附图并不一定是严格按照比例进行绘制的且说明书附图仅仅是示意性的图示。在本申请的说明书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不完全剖面视图,该不完全剖面视图示出了煤气化压力容器的下端和激冷室的上部部分,该不完全剖面视图特别地示出了在激冷室上部护罩内形成的环形循环气流;和
图2为图1中所示燃烧器的剖面放大视图。
部件及附图标记列表
1 | 煤气化压力容器 |
2 | 第二环形渣池构件 |
3 | 排渣器 |
4 | 排渣口 |
5 | 凹口 |
6 | 燃烧器 |
7 | 护罩 |
8 | 间隔部段 |
9 | 下部激冷容器 |
10 | 空气环管 |
11 | 空气环管出口孔 |
12 | 循环气流流向 |
13 | 循环气流流向 |
14 | 循环气流流向 |
15 | 循环气流流向 |
16 | 循环气流流向 |
17 | 液面或液位 |
18 | 排渣口的纵向轴线 |
19 | 第二环形通道 |
20 | 第一环形通道 |
21 | 第二端口 |
22 | 第一开孔 |
23 | 第二端口轴线 |
24 | 第一端口 |
25 | 第二开孔 |
26 | 开口 |
27 | 激冷室 |
28 | 外壁 |
29 | 第一端口轴线 |
30 | 第二供给管 |
31 | 第一供给管 |
32 | 第一环形渣池构件 |
33 | 排气管出口 |
34 | 循环气流流向 |
35 | 第二夹角 |
36 | 第一夹角 |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这些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确定。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不完全剖面视图,该不完全剖面视图示出了煤气化压力容器的下端和激冷室的上部部分,该不完全剖面视图特别地示出了在激冷室上部护罩内形成的环形循环气流。
参见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碎煤熔渣气化炉包括位于激冷室27之上的煤气化压力容器1,该激冷室27内充注有冷却液体例如水。该激冷室27中的液面或液位如附图标记17所示。
煤气化压力容器1采用已公知方式密封并具有复合耐火衬里。煤或其它含碳燃料从煤气化容器1顶部投入,气化剂例如氧气、蒸汽从靠近煤气化压力容器1下部设置的鼓风口引入,促使煤或其它含碳燃料气化。在煤气化压力容器1下端设置有由渣池和排渣器3限定出的倾斜炉膛。位于煤气化压力容器1下端的渣池可由一个或多个渣池构件进行限定。如图1所示,所述渣池构件包括第一环形渣池构件32和与第一环形渣池构件32相连且位于第一环形渣池构件32下面的第二环形渣池构件2。排渣器3具有截面呈圆形的垂直孔即排渣口4,所述排渣口4具有纵向轴线18和位于所述排渣口4最下端的开口26。
碎煤熔渣气化炉在工作时,大量的熔渣收集于渣池和排渣器3中,熔渣经排渣口4间歇地通过开口26落入激冷室27的水中,熔渣被冷激和冷却后以致密的细小玻璃颗粒的形式输送至渣锁(图中未示出)。
激冷室27包括下部激冷容器9和与下部激冷容器9相连且大体上呈圆柱形的间隔部段8。激冷室27通过该间隔部段8与煤气化压力容器1、第二环形渣池构件2、和排渣器3相连。排渣口4下部外围设置有适于靠近排渣口4设置环形燃烧器6的凹口5,所述环形燃烧器6的中心轴线与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基本上一致。燃烧器6环绕着排渣口4进行设置,燃烧器6的燃烧气体产物用于维持渣池中熔渣温度并且在未排渣时进行托渣。燃烧器6通过排渣口4的下部与排渣口4的开口26径向隔开,并且燃烧器6与所述开口26大致处在同一平面上。
图2为图1中所示燃烧器的剖面放大视图。由图2中可以看到:燃烧器6具有两条同心的第一环形通道20和第二环形通道19,第一端口24和第二端口21分别延伸穿过第一环形通道20和第二环形通道19的下侧。第一端口24和第二端口21分别自第一环形通道20和第二环形通道19延伸至第一开孔22和第二开孔25。燃料气和助燃气分别经供给第一供给管31和第二供给管30进入燃烧器6的第一环形通道20和第二环形通道19(参见图1)。燃料气可以是富甲烷气或天然气或是大于最小热值12 MJ/Nm3的单一或混合气体。助燃气可以是氧气、或者空气、或者氧气与氮气和/或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或者空气与氮气和/或二氧化碳的混合物。燃料气通过第一通道20进行供给,然后经第一开孔22流到激冷室27的护罩7内燃烧。第一开孔22围绕燃烧器6内侧底部周向等距离布置。每一个第一开孔22的后面(外侧)直接就是相应的第二开孔25。助燃气,例如空气,通过第二环形通道19进行供给,然后经开孔25流出以辅助燃料气燃烧。如图2的剖面图所示,第一开孔22和第二开孔25通常呈放射状朝向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进行延伸。每个开孔都具有一条中心轴线。具体而言,如图中所示,第一开孔22具有第一端口轴线29,而第二开孔25具有第二端口轴线23。第一开孔22的第一端口轴线29与水平面成大致15°角,与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形成第一夹角36,所述第一夹角36为锐角,如图1中所示大致为75°。第二开孔25的第二端口轴线23与水平面成大致15°角,与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形成第二夹角35,所述第二夹角35为锐角,如图1中所示大致为75°。因此,燃烧气从燃烧器6流出,沿着箭头14的方向(见图1)通过护罩7进入到激冷室27内,其方向向量包括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
回过来再参见图1,金属护罩7被安装在激冷室27上部的间隔部段8中,用于避免产生强烈湍流和在护罩7内形成气流循环。护罩7呈中空的圆柱形形状,是直立的并且护罩7的纵向轴线基本上与所述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相重合。护罩7的底端浸没在激冷室的液面17以下,护罩7的顶部设置有横向顶盘,在所述横向顶盘上面设置有用于引导燃料气和助燃气通过护罩7的孔和使得来自所述煤气化压力容器排渣口4的熔渣和铁能够通过护罩7进入激冷室27内的中心开口。该中心开口被直径稍大于燃烧器6的边缘环绕,从而使得燃烧器6和排渣口4的底端面向着护罩7内的激冷室。
空气环管10围绕着燃烧器6进行设置且被安装在护罩7的顶盘之上,空气环管10的中心轴线基本上与所述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相重合。空气环管10与排渣口4的开口26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在空气环管10的下方等距离地开有多个呈垂直向下的短管形状的出口孔11,所述出口孔11向下穿过护罩顶盘上对应开设的孔。助燃气通过空气环管10进行供应,并流向激冷室27的护罩7内。
出口孔11的垂直轴线的中心处在大体上以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为中心的同一圆上,该圆的直径大于护罩7筒壁内径的50%, 例如,该圆的直径可以选取等于护罩7筒壁内径的80%。位于排气管上端的排气管出口33穿过护罩顶盘中对应开设的开口。排气管与带阀门的燃烧气体产物排放系统或者抽取系统(图中未示出)相连。
所述燃烧器6的开孔的中心和所述空气环管10的出口孔的中心分别处于各自的同一圆上,并均以所述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为中心。
所有的各种管道被设置在护罩7与激冷室27外壁28之间,以保护管道在护罩外区域内不受到热辐射效应和滴渣结渣及沉积的影响。优选地,所述激冷室27包括与所述排渣口4的纵向轴线18同轴设置的圆筒形垂直外壁28。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工作方式进行描述。
当本实用新型的碎煤熔渣气化炉工作但没有排渣时,燃烧气体产物排放系统关闭。来自燃烧器6的燃烧气体产物最初沿着箭头14 所示的方向流动,来自空气环管10的出口孔11的助燃气首先沿着箭头16的方向流动,并且会有至少部分气流如向上箭头34所示沿着护罩7的内壁循环流动以保持护罩7的内壁冷却。已经观测到了发生在液位17以上的气体循环流动方式,如图1中激冷室27内的箭头和虚线所示。由于激冷室27的压力高于煤气化压力容器1中的压力,热的燃烧产物经排渣口4上升,如箭头15所示,给渣池中的熔渣和铁供热,帮助其保持熔融状态。需要排渣时,燃烧气体产物排放系统开启操作,例如通过打开阀门的方式,使得激冷室27中的气体排出,例如排向大气。这样就降低了激冷室27的压力,使其低于煤气化容器1的压力或压力有所降低。在压差和熔渣液位的作用下,熔渣和铁经由排渣口4向下排出,进入激冷室27的水中。如要停止排渣,例如通过关闭排放系统阀门的方式关闭燃烧产物排放操作。
排渣过程中,燃烧器6所需燃料气的供应可以减少或者停止,主要是为了节省燃料,但这并不是必须的。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布置技术方案可以获得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 由于空气环管10、燃烧器6和排渣口4 的开口26被大致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可以避免滴渣对空气环管10、燃烧器6和排渣口4的不利影响。靠近排渣口4设置燃烧器6有利于燃烧器6的燃烧气体产物向排渣口4及渣池中的熔渣和铁传热和托渣,降低了排渣口4堵塞的频率,提升了气化炉操作的稳定性,延长了气化炉运行的周期。
2. 燃烧器6的开孔22、25倾斜向下设置,可促使沿图1所示箭头14方向产生气流循环动力。空气环管10的出口孔11垂直向下进行设置,可促使助燃气在护罩7内沿箭头16方向产生气流循环动力,气流的循环不但冷却了护罩7的筒壁,还促使可能的滴渣沿箭头14的方向滴落至激冷室27的水中。气流循环时,至少有部分气流会沿箭头34方向流动,可冷却护罩7的筒壁,也降低激冷室27内的温度,使激冷效果达到最佳。空气环管10设置于横向顶盘上方,改进了现有技术中空气环管设置仅高于激冷室27的水面所产生的加剧间隔部段8内气体湍流、渣和铁沉积加剧的现象。
3. 护罩7横向顶盘被设置在燃烧器6、空气环管10之下,在护罩筒壁与激冷室外壁28之间布置管道,不但降低了因各种管道布置所带来的阻尼效应,而且保护了燃烧器6、空气环管10及各种管道少受或不受熔渣和铁沉积的影响,使得护罩7和激冷室27内的气流趋于稳定,沉积减少,延长了气化炉的稳定运行周期及降低了维护频率。
4. 空气环管10的直径会直接影响到护罩7内的气流循环,故本实用新型中空气环管10的直径小于护罩7筒壁的内径,但是大于护罩7筒壁内径的50%。特别地,在空气环管10的直径大致为护罩7内径的70~85%时,会极大地约束气流循环按照图示虚线和箭头方向进行,会使滴渣沉积的影响降到最低。
以上虽然已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这些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而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确定。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和主旨的范围内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而这些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显然也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 一种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所述激冷室包括下部激冷容器和位于所述下部激冷容器上面且与所述下部激冷容器相连的间隔部段,所述激冷室通过所述间隔部段与位于所述激冷室之上的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煤气化压力容器相连,所述激冷室内充注有冷却液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冷室包括被设置在所述间隔部段内的护罩,所述护罩的底端浸没在所述激冷室内的液面以下,所述护罩的顶部设置有横向顶盘,在所述横向顶盘上面设置有用于引导燃料气和助燃气通过所述护罩的孔和使得来自所述煤气化压力容器排渣口的熔渣和铁能够通过所述护罩的中心开口。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空气环管、燃烧器和煤气化压力容器排渣口的开口沿径向从外到内的顺序设置在所述护罩的横向顶盘上方,所述空气环管和所述燃烧器均与所述排渣口的开口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且与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同轴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罩呈中空的圆柱形形状,具有垂直筒壁并且所述护罩的纵向轴线基本上与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相重合。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冷室包括与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同轴设置的圆筒形垂直外壁。
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的开孔被布置成朝向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的方向倾斜向下,用以引导燃料气和助燃气通过所述护罩。
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环管的出口孔被布置成垂直向下穿过护罩横向顶盘上对应开设的孔,用以引导助燃气在所述激冷室的所述护罩内形成环形循环气流。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的开孔的中心和所述空气环管的出口孔的中心分别处于各自的同一圆上,并均以所述排渣口的纵向轴线为中心。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环管的出口孔的中心所在圆的直径小于所述护罩筒壁的内径,但是大于所述护罩筒壁内径的50%。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环管的出口孔的中心所在圆的直径大致为所述护罩筒壁的内径的70~85%。
10.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激冷室,其特征在于,管道被布置在在护罩筒壁与激冷室外壁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226715XU CN203295467U (zh) | 2013-04-28 | 2013-04-28 |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226715XU CN203295467U (zh) | 2013-04-28 | 2013-04-28 |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95467U true CN203295467U (zh) | 2013-11-20 |
Family
ID=49571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226715XU Ceased CN203295467U (zh) | 2013-04-28 | 2013-04-28 |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295467U (zh) |
-
2013
- 2013-04-28 CN CN201320226715XU patent/CN203295467U/zh not_active Ceas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03358B (zh) | 含烃物质浆态或粉态进料的多喷嘴气化炉及其工业应用 | |
CN108485710B (zh) | 一种可协同气化处理废液、浆料和煤粉的气化炉和方法 | |
CN105586093B (zh) | 一种带部分余热回收装置的气化反应器及其气化方法 | |
CN101255362A (zh) | 用于气化固态和液态载能体的飞流反应器 | |
CN104312634B (zh) | 一种复合式热氧喷嘴及其应用 | |
CN102977926A (zh) | 一种热氧喷嘴及其在气化炉中的应用 | |
CN101985568A (zh) | 两段供氧干排渣加压气流床气化炉 | |
CN101707893A (zh) | 热风炉 | |
CN110923017A (zh) | 一种处理有机废液的煤气化系统和方法 | |
CN104373935A (zh) | 一种用于气流床气化炉的粉煤燃烧器 | |
CN103438438A (zh) | 膜式水冷壁锅炉防高温腐蚀结焦方法及其装置 | |
CN203559025U (zh) | 水煤浆和天然气联合气化炉 | |
CN202390390U (zh) | 水煤浆高压气化炉 | |
CN107022379B (zh) | 一种带有水冷盘管保护的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烧嘴 | |
CN211896827U (zh) | 一种处理有机废液的煤气化系统 | |
CN203295467U (zh) |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 | |
CN203668324U (zh) | 生物质两段式气流床气化装置 | |
CN104560212A (zh) | 一种多段水冷壁高效激冷气化装置 | |
CN103740410A (zh) | 生物质两段式气流床气化装置及气化方法 | |
CN203547694U (zh) | 用于石油稠油开采的蒸汽发生器 | |
CN203346344U (zh) |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 |
CN103232865A (zh) |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激冷室 | |
CN202852809U (zh) | 一种燃油气化燃烧设备 | |
CN103215075A (zh) | 碎煤熔渣气化炉的燃烧器 | |
CN203559026U (zh) | 多喷嘴的水煤浆和天然气联合气化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35 | Partial or whole invalidation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IW01 | Ful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141230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4722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