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34419U - 泵站系统 - Google Patents

泵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34419U
CN203334419U CN2013203968208U CN201320396820U CN203334419U CN 203334419 U CN203334419 U CN 203334419U CN 2013203968208 U CN2013203968208 U CN 2013203968208U CN 201320396820 U CN201320396820 U CN 201320396820U CN 203334419 U CN203334419 U CN 2033344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distribution well
pumping
distribution
pumping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9682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丽
曹杨华
吴恩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undfos Holdings AS
Original Assignee
Grundfos Holdings 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undfos Holdings AS filed Critical Grundfos Holdings AS
Priority to CN20132039682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344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344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3441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泵站系统,包括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水口的配水单元和至少两个泵站。配水单元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口。泵站具有泵站进水口、泵站出水口及与泵站出水口连通的水泵。至少两个泵站的泵站进水口分别通过管路连接于配水单元的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口,至少两台水泵将由两个泵站的泵站进水口流入的液体泵送至至少两个泵站的泵站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中,一个配水单元可以向至少两个泵站配水,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配水功能,且处理能力大为增加。同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泵站的数目,因此在满足处理能力的基础上,使用更加灵活。

Description

泵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来说涉及排水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站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污水的量越来越多,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污水处理设备,泵站便是其中之一。
传统的泵站是用混凝土等在现场建造而成,建造周期比较长,通常为2-3个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物力、财力。为了加大污水处理能力,可以建造面积比较大的泵站。例如,公开号为CN102797371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带高位水井的多功能出水泵房,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出水泵房,中间的出水区通过加装阀门的通孔导通连接。每个出水泵房为一带有中空腔体的构筑物,中空腔体分为提升区、出水区和高位井区,提升区内安装多台水泵,提升区连接进水管,出水区连接出水管。由于需要建造的构筑物面积大,因此,建造周期长,耗费时间、物力、财力大的缺陷更加突出。同时,该专利申请中,两个出水泵房分别由两个进水管供水,并由两个出水管出水,两个出水泵房各自独立运行,因此该多功能出水泵房不具有配水功能。
公开号为CN20280982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预制地埋式一体化污水泵站,包括泵站主体,泵站主体包括集水井、泵站罐体和泵站控制室,集水井的一侧与第一进水管连接,另一侧通过第二进水管与格栅连接器的进口连接,格栅连接器设置于泵站罐体内。格栅连接器的出口与粉碎格栅连接,泵站罐体内设有水泵,水泵与泵站罐体一侧的出水管连接。所述泵站罐体上设有泵站控制室,泵站控制室内设有控制柜,控制柜分别与粉碎格栅和水泵连接。其中,水泵优先选择为三台,两用一备;泵站罐体为GRP高强度玻璃钢材质,泵站罐体的直径和高度根据流量和扬程确定。泵站罐体的直径可选范围为2~4m,泵站罐体的高度可选范围为4~12m。
然而,该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污水泵站处理能力有限。当处理量需求增大时,单一的集水井与单一的泵站(PPS,Prefabricated Pump Station)的组合并不能满足需求。目前PPS的直径大多为2米,即使直径扩大两倍的PPS也难以满足目前处理量的需求。而且单纯地扩大尺寸,会给制造带来难度,大尺寸的PPS还会存在公路运输受限的问题。
JP特开平11061971揭示了一种由一个出水管路连接两个泵站进行水处理的技术方案。其具有弧形装置用来分配水流。然而其泵站排布受限,只能沿管路延伸方向,且处理能力有限,配水也不能精确满足不同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配水功能的泵站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泵站系统,包括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水口的配水单元和至少两个泵站。所述配水单元用来收集并分配来自上游的液体,至少两个泵站与配水单元连接并接收来自配水单元输送的液体并泵送至下游。所述配水单元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口。所述泵站具有泵站进水口、泵站出水口及与泵站出水口连通的水泵。所述至少两个泵站的泵站进水口分别通过管路连接于配水单元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口,至少两台所述水泵将由所述两个泵站的泵站进水口流入的液体泵送至所述至少两个泵站的泵站出水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配水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配水井,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配水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配水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配水井和至少一个第二配水井,所述第一配水井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出水口,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配水井的进水口分别连接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配水井,所述第一出水口设于所述第二配水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配水井为干式配水井或湿式配水井,所述第二配水井为干式配水井或湿式配水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配水井为干式配水井,所述干式配水井上设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出水口,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连接管上安装有两个阀门,该两个阀门分别用于打开或关断泵站与第二出水口的路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配水井为湿式配水井,所述湿式配水井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所述第一配水井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配水井和/或所述第二配水井内设置有格栅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配水井和/或所述第二配水井设置有至少一个预留水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配水井为湿式配水井。所述出水调节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一配水井,所述出水调节装置至少部分面对所述第一出水口,且所述出水调节装置的顶缘不高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最低液位。所述出水调节装置的底缘高于所述第一配水井底部或与所述第一配水井底部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配水井为湿式配水井。所述出水调节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一配水井,所述出水调节装置至少部分面对所述第一出水口,且所述出水调节装置的顶缘不高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最低液位,所述出水调节装置的底缘高于所述第一配水井底部或与所述第一配水井底部平齐;和/或所述第二配水井为湿式配水井,所述出水调节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二配水井,所述出水调节装置至少部分面对第二出水口,且所述出水调节装置的顶缘不高于所述第二配水井的进水口的最低液位,所述出水调节装置的底缘高于所述第二配水井底部或与所述第二配水井底部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出水调节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一配水井,所述出水调节装置至少部分面对所述第三连接管,且所述出水调节装置的顶缘不高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最低液位,所述出水调节装置的底缘高于所述第一配水井底部或与所述第一配水井底部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出水调节装置是一堰,所述堰安装于所述第一配水井和/或第二配水井的侧壁。安装时,所述堰顶缘与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或第二出水口最低液位之间的距离可调节和/或所述堰底缘与所述第一配水井和/或第二配水井底部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出水调节装置是一堰,所述堰安装于所述第一配水井和/或第二配水井的底部,并且堰底端部开设底部开口。安装时,所述堰顶缘与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或第二出水口最低液位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出水调节装置是一堰,所述堰可上下调节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配水井和/或第二配水井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至少两个泵站的出水口分别通过出液管汇集到总出液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泵站为干式泵站或湿式泵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配水单元的地埋深度小于或等于泵站的地埋深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泵站水预制泵站,和/或所述配水单元为预制配水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每个所述泵站配置有至少两台水泵,其中水泵的运行由控制器控制,采用并行或轮流工作方式。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泵站系统中的一个配水单元可以向至少两个泵站配水,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配水功能,且处理能力大为增加。同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泵站的数目,因此在满足处理能力的基础上,使用更加灵活。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一实施方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C表示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种出水调节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D表示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一实施方式中从另一角度看第一种出水调节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E表示图1D的主视图;
图1F表示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种出水调节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G表示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三种出水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H表示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一实施方式中第四种出水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中的泵站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为示意出内部结构,仅画出一部分筒体;
图5B是图5A的俯视图;
图5C是本实用新型泵站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配水单元                        2、预制泵站
10、第一配水井                     20、干式配水井
11、第一进水口                     21、第一连接管
12、第一出水口                     22、第二连接管
13、第二出水口                     23、阀门
3、格栅装置                        24、泵站出水口
30、湿式配水井                     25、出液管
31、第三连接管                     26、总出液管
32、预留水口                       5、角形件
4、堰                              6、筒底
41、连接板                         7、筒体
8、泵站消能装置                    9、水泵
61、第一台阶                       62、吸液坑
63、第二台阶                       621、楔形板
71、泵站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注意,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只用于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下面以预制泵站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预制泵站,现场制造的土建结构的泵站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实施方式1
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一实施方式包括配水单元1和两个预制泵站2。
配水单元1包括本体100和设于本体100的至少一个第一进水口11(图中仅示出一个)和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口12(图中仅示出两个)。
配水单元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配水井10(图中仅示出一个)。第一配水井10可以是预先制造而成的预制配水井,也可以是现场建造的土建结构的配水井。第一进水口11和第一出水口12均安装于第一配水井10上。当第一配水井10的数目为多个时,多个第一配水井10可以通过管路依次串连连接,且第一个第一配水井10上安装第一进水口11,最后一个第一配水井10上安装第一出水口12;或者其中一个第一配水井10安装多个第一出水口12,其它第一配水井10分别安装一个第一进水口10和至少一个第一出水口12,其它第一配水井10的第一进水口11分别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一出水口12,从而将其中一个第一配水井10内的水量分配给多个其它第一配水井10,再由所述多个其它第一配水井10向下游分配水量。同时使用多个第一配水井10,有利于耗散流体的能量。可以在其中一个或多个第一配水井10内安装格栅装置3,例如机械式格栅、粉碎式格栅(如粉碎机)等,以处理污水中的杂质等污物,同时格栅装置3也对流体产生耗散能量作用。预制泵站2中也可以设置格栅装置。通常第一配水井10内安装有粉碎式格栅情况下,预制泵站2内可以不设置格栅装置或者仅设置机械式格栅;如果第一配水井10内不安装格栅装置,则可以在预制泵站2中可以设置格栅装置,例如粉碎式格栅。
两个预制泵站2通过其泵站进水口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出水口12。每个预制泵站配置有3台水泵9,但水泵9的数目不以此为限。水泵9的运行可由传统的控制器控制,3台水泵9采用并行或轮流工作方式。预制泵站2可以为干式预制泵站,也可以是湿式预制泵站。预制泵站2的数目不限于两个,可根据处理量的需要进行调整,相应地调整第一出水口12的数目,使其与预制泵站2的数目相同。
该第一实施方式中,一个配水单元1连接两个预制泵站2,且两个预制泵站2的中心线基本垂直。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预制泵站2的数目不限于两个,可以根据处理量适当增加或减少;同时各个预制泵站2的布置可以是任意的,例如多个预制泵站2可均匀或非均匀、对称或非对称布置,相邻两个预制泵站2之间的夹角也可任意设计,主要取决于现场场地情况等。
该第一实施方式中,预制泵站2的泵站进水口71与第一配水井10的第一出水口12可通过任何现有的方式连接。例如,预制泵站2的泵站进水口与第一配水井10的第一出水口12采用弹性接头如橡胶弹性接头15连接。当预制泵站2与第一配水井10距离比较小情况下,预制泵站2的泵站进水口与第一配水井10的第一出水口12可通过一个橡胶弹性接头15直接连接;当预制泵站2与第一配水井10距离比较大情况下,可分别在预制泵站2的泵站进水口和第一配水井10的第一出水口12各连接一个橡胶弹性接头15,在两个橡胶弹性接头15之间连接一根连接管即可。橡胶弹性接头是由织物增强的橡胶件与活接头、松套金属法兰或螺纹管法兰组成,用于管道隔振降噪、补偿位移的接头。它是一种高弹性、高气密性、耐介质性和耐气候性的管道接头。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橡胶弹性接头,用于补偿需要连接的管路之间的位移偏差及角度偏差,从而使现场施工或安装更方便。
如图5A、图5B和图5C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预制泵站2包括筒底6、筒体7、至少一个水泵9和泵站消能装置8。
筒底6内设有第一台阶61和吸液坑62。第一台阶61顶壁的顶面还可以设置若干条规则分布的凸条。第一台阶61能够对流体起到导流作用。倾斜设置的第一台阶61或者凸条能增加流体流动的阻力,有利于减少流体的能量。进一步地,筒底6内还设有第二台阶63,第二台阶63的高度低于第一台阶61,吸液坑62位于第一台阶61与第二台阶63之间。设置两个台阶能减小筒底平坦部分的面积,利于增强预制泵站的自清洁功能。
第一台阶61的顶面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倾斜的。例如,第一台阶61顶面倾斜在靠近筒底6中心线一侧高于远离筒底6中心线一侧。该种情况下,为了避免流体流向剧烈改变或淤积,倾斜的角度不宜超过20°。
水泵9可以采用现有方式安装于筒底6上,例如,第二台阶63上安装有泵座,如自耦合泵座,水泵9通过自耦合泵座安装于预制泵站内。水泵9的吸液口位于吸液坑62内,且水泵9的吸液口低于第一台阶61顶面。吸液坑62内相应于每一个水泵9设有一个防旋涡装置,例如楔形板621,楔形板621的截面可以是三角形的,有利于防止流体中杂质残留在楔形板621上,提高自洁性能。当然楔形板621的截面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不限于三角形。楔形板621与筒底6一体成型或者以其它现有方式安装于筒底6上。楔形板621位于水泵9的吸液口正下方,并平行于流体的主要流向,楔形板621用于消除或减少流体在水泵9吸液口处产生旋涡,该处旋涡容易引发潜水泵产生气蚀、振动现象或者性能下降等。因此防旋涡装置有利于提升水泵9运行平稳性。同时楔形板621也有助于吸液坑62底部的自清洁。
筒体7以插接连接或其它方式设置于筒底6上。筒体7上设有至少一个泵站进水口71(图中仅示出一个)和至少一个出水口22(图中仅示出一个)。筒体7内泵站进水口71端部安装有格栅装置3,用于粉碎并滤除流体中的纤维物或大颗粒物,起到清洁流体的作用。
泵站消能装置8设于筒体7内,能减少由泵站进水口71流入预制泵站的流体的能量。泵站消能装置8的底端位于筒底6的第一台阶61上方。流体在泵站消能装置8底端与第一台阶61顶面之间的通流面积大于或等于泵站进水口71的通流面积,因此在相同的进水条件下,流体流过泵站消能装置8的底端和第一台阶61顶面之间的间隙速度小于或等于流体在泵站进水口71内的流速。
泵站消能装置8的顶端等于或高于泵站进水口71顶端,以防止泵站进水口71内流体由泵站消能装置8顶端溢流直接跌落到吸液坑62。流体直接跌落到吸液坑62容易引起吸液坑62内流体产生旋涡,导致水泵吸入空气等而影响水泵的平稳运行。
泵站消能装置8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泵站消能装置8为竖直挡板,由进水口流进预制泵站的流体撞击到竖直挡板上,消耗了能量;泵站消能装置8也可以为一块倾斜挡板,倾斜挡板的顶端靠近筒体7中心线,底端远离筒体7中心线,流体撞击到倾斜挡板上,除了因撞击而消耗能量之外,在流体向下流动过程中,也会受到倾斜挡板阻挡,因此倾斜挡板能进一步消耗因流体重力而产生的能量;泵站消能装置8还可以是弧形挡板,且弧形挡板在沿着泵站进水口71中心线方向向筒体7中心线方向凸出;泵站消能装置8还可以包括竖直板部41和由竖直板部41底端向远离筒体7中心线方向延伸的斜板部42。泵站消能装置8的上述结构和形状也可以相互自由组合。
为了增强泵站消能装置8的结构强度,可以在泵站消能装置8的背对着泵站进水口71的一面设置一条或多条加强筋,例如空心管43。
为了进一步提高泵站消能装置8的消能效果,可以在泵站消能装置8的面对泵站进水口71的一面设有多条凸筋(图中未示出),多条凸筋在水平方向平行布置或者纵横交错布置,或者以其它任何形式布置。
泵站消能装置8在筒体7内的连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泵站消能装置8与筒体7采用相同材质,在制作筒体7时,泵站消能装置8与筒体7一体成型;另外,泵站消能装置8与筒体7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部件,泵站消能装置8通过安装组件安装于筒体7内。其中的安装组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角形件和若干个紧固件。角形件例如角钢的一边与筒体7一体成型或者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或铆钉固定连接于筒体7内壁,角形件的另一边通过螺栓或铆钉固定连接于泵站消能装置8。进一步地,可以在角形件与筒体7连接处包覆一层保护层(图中未示出),保护层的材质优选为与筒体7材质相同,以增强密封性能。泵站消能装置8还可以上下可调节地安装于筒体7。
本实用新型的泵站系统可以进行埋地处理,例如,第一配水井10的地埋深度小于或等于预制泵站2的地埋深度。
如图1C至图1H所示,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配水井10内安装有出水调节装置。出水调节装置至少部分地面对第一出水口12,用于防止第一配水井10中的流体直接由第一出水口12冲出,利于耗散流体能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变出水调节装置自身的长度或宽度或改变在配水井内安装的上下位置,可以调整各第一出水口12的出水量,以满足不同的出水量需求。出水调节装置的最高点低于第一进水口11的最低端或实际最低进水液位,出水调节装置的最低点可以与第一配水井10底部平齐。下面介绍出水调节装置的结构及安装方式。
如图1C至图1E所示,第一种出水调节装置包括上下两块堰4,堰4呈弧形。堰4的数目不限于两块,也可仅有一块或更多块。堰4通过安装组件安装于第一配水井10侧壁,从而使堰4的位置可上下调整。安装组件包括角形件5和若干个紧固件,例如螺栓,角形件5上设置若干个螺栓孔,角形件5的一边通过紧固件连接于堰4,另一边通过紧固件连接于第一配水井10侧壁或者与第一配水井10侧壁一体成型。安装时,通过使用不同的螺栓孔,可将堰4安装于不同的高度,即可调整堰4顶缘与第一进水口11的最低液位如第一进水口11的底缘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第一出水口12的出水量。当堰4为多块时,出水堰4安装高度的调整更加方便。
如图1F所示,第二种出水调节装置包括一块堰4,堰4呈平板状。堰4的两端部安装于第一配水井10的侧壁,堰4底端与第一配水井10底部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堰4在第一配水井10侧壁上的安装可以使用与第一种出水调节装置中相同的安装组件,以实现堰4的安装高度可调节。
第一配水井10中的流体先经堰4顶缘及底缘后再由第一出水口12流出。通过调节堰4自身的长度或宽度以及安装位置,即可调整堰4顶缘与第一进水口11之间的距离以及整堰4底缘与第一配水井10底部之间的距离,从而适应第一出水口12不同的出水量要求。
如图1G所示,第三种出水调节装置包括一块堰4,堰4通过焊接或其它方式固定于第一配水井10的底部,并且堰4底端部开设一个或多个底部开口(图中未示出),以起到清淤以及水量调节的作用,底部开口可以是圆形、矩形等多种形状。堰4自身的长度或宽度以及堰4底部开口的高度或数量均是可以调整的。
第一配水井10中的流体先经堰4顶缘及底部开口后再由第一出水口12流出,起到耗散能量的作用,防止流体由第一出水口12直接冲出去。堰4底部开口的高度可以不同,主要取决于第一出水口12不同的出水量要求。
如图1H所示,第四种出水调节装置包括堰4和连接板41。堰4与连接板41之间可呈一角度,例如直角。连接板4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堰4的顶端部,另一端安装于第一配水井10的侧壁。连接板41在第一配水井10侧壁上的安装可以使用第一种出水调节装置中的安装组件,以实现堰4的安装高度可调节。堰4自身的长度或宽度以及堰4与连接板之间的角度均是可调整的。第一配水井10中的流体先经堰4底缘后再由第一出水口12流出。
形成出水调节装置的堰还可以通过电动机构或者通过电动机构如电机配合机械传动机构如齿轮齿条机构来调节高度。出水调节装置一方面可以调节各个第一出水口12流入相应预制泵站2的出水量,以适应不同的工况条件或者不同水泵的需求;另一方面出水调节装置对流体也起到一定的耗散能量的作用,使进入水泵入液口的液体流态均匀,提高了泵站运行的稳定性。当有多个第一出水口12,即连接多个预制泵站2时,出水调节装置的安装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实现各预制泵站2不同的配水量需求。本实用新型中的水量调节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且高度调节容易。
第一实施方式的泵站系统中,由于泵站是预先制造而成的,可节省现场制造泵站时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建造周期大为缩短;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配水单元也可以是预先制造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建造周期可因此而进一步缩短。
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泵站系统能实现一级配水,流体由第一进水口11流入第一配水井10,再经两个第一出水口12分别进入两个预制泵站2。
实施方式2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二实施方式包括配水单元1和两个预制泵站2。该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之处在于:
配水单元1包括第一配水井10和第二配水井。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配水井为干式配水井20,第一配水井10中的流体经管路分配给预制泵站,干式配水井20可以是预制结构,也可以是现场建造的土建结构。
第一配水井10包括本体100和安装于本体100的第一进水口11和至少一个第二出水口13(图中仅示出一个)。
干式配水井20上安装有两个第一出水口12、一根第一连接管21和一根第二连接管22。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形成了一个一体的三通管路。第一连接管2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出水口13,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连接管22。第二连接管22的两端分别连通两个第一出水口12。第二连接管22上安装有两个阀门23,该两个阀门23分别用于打开或关断预制泵站2与第二出水口13的路径,用于维护使用。
该第二实施方式中,预制泵站2与第一配水井10通过管路连通,各连通管路上安装有阀门23,阀门23设于干式配水井20内。干式配水井20本身对第一出水口12及各管路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对阀门23起到保护作用。
第一配水井10内面对第二出水口13位置设有出水调节装置,该出水调节装置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面对第一进水口11的出水调节装置相同。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泵站系统能实现二级配水,流体由第一进水口11流入第一配水井10,再经第二出水口13、第一连接管21、第二连接管22以及两个第一出水口12进入两个预制泵站2。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方式3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三实施方式包括配水单元1和4个预制泵站2。该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之处在于:
配水单元1包括一个第一配水井10和两个第二配水井。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配水井为湿式配水井30,来自第一配水井10的液体直接进入第二配水井。第二配水井的数目不限于两个,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
湿式配水井30可以是预制配水井,也可以是现场建造的土建结构。每个湿式配水井30通过第三连接管31与第一配水井10连通。湿式配水井30内安装有格栅装置3,例如机械式格栅、粉碎式格栅等。每个湿式配水井30上安装有两个第一出水口12。4个预制泵站2分别连接于4个第一出水口12。湿式配水井30上设有至少一个预留水口,以备后期进行扩展设计时使用。
第一配水井10内面对第三连接管31位置设有出水调节装置,该出水调节装置的结构可以与实施方式中的面对第一进水口11的出水调节装置相同。实际上,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一配水井10和第二配水井内面对每一个出水口,例如第一进水口11、第二进水口13、第三连接管31等都可以安装出水调节装置,一方面起到调节出水口流量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耗散流体能量作用。
该第三实施方式的泵站系统能实现二级配水,流体由第一进水口11流入第一配水井10,再经两个第三连接管31流入两个湿式配水井30,最后经4个第一出水口12分别进入4个预制泵站2。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如果在两个第三连接管31上分安装阀门,也可以选择性地开通一个湿式配水井30运行或者同时开通一个湿式配水井30并行运行。
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方式4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
第一配水井10上安装有一个或多个预留水口32,以备后期进行扩展设计时使用。
两个预制泵站2的泵站出水口24分别通过出液管25汇集到总出液管26,便于将液体统一输出。
该第四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泵站系统不仅仅适用于污水输送,雨水输送,或者湖水、河水、地表水或地下水等原水输送等领域,还可适用于其它需要输送液体的领域。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2)

1.一种泵站系统,其包括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水口(11)的配水单元(1)和至少两个泵站(2),所述配水单元(1)用来收集并分配来自上游的液体,至少两个泵站(2)与配水单元(1)连接并接收来自配水单元(1)输送的液体并泵送至下游;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单元(1)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口(12);所述泵站(2)具有泵站进水口、泵站出水口(24)及与泵站出水口(24)连通的水泵,所述至少两个泵站(2)的泵站进水口分别通过管路连接于配水单元(1)的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出水口(12),至少两台所述水泵将由所述两个泵站(2)的泵站进水口流入的液体泵送至所述至少两个泵站(2)的泵站出水口(2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单元(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配水井(10),所述第一进水口(11)和第一出水口(1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配水井(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单元(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配水井(10)和至少一个第二配水井(20,30),所述第一配水井(10)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出水口(13),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配水井(20),30)的进水口分别连接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出水口(13),所述第一进水口(11)设置于所述第一配水井(10),所述第一出水口(12)设于所述第二配水井(20,3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水井(10)为干式配水井或湿式配水井,所述第二配水井(20,30)为干式配水井或湿式配水井。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水井为干式配水井(20),所述干式配水井(20)上设有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所述第一连接管(2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出水口(13),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连接管(22),所述第二连接管(2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出水口(13),所述第二连接管(22)上安装有两个阀门(23),该两个阀门(23)分别用于打开或关断泵站(2)与第二出水口(13)的路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水井为湿式配水井(30),所述湿式配水井(30)通过第三连接管(31)与所述第一配水井(10)连通。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水井(10)和/或所述第二配水井(20,30)内设置有格栅装置(3)。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水井(10)和/或所述第二配水井(20,30)设置有至少一个预留水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泵站(2)的泵站出水口(24)分别通过出液管(25)汇集到总出液管(26)。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站为干式泵站或湿式泵站。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单元的地埋深度小于或等于泵站的地埋深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站(2)水预制泵站,和/或所述配水单元(1)为预制配水单元。
CN2013203968208U 2013-07-04 2013-07-04 泵站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344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968208U CN203334419U (zh) 2013-07-04 2013-07-04 泵站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968208U CN203334419U (zh) 2013-07-04 2013-07-04 泵站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34419U true CN203334419U (zh) 2013-12-11

Family

ID=49703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96820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34419U (zh) 2013-07-04 2013-07-04 泵站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3441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75135A (zh) * 2016-10-24 2018-05-01 格兰富控股联合股份公司 预制泵站底座及预制泵站
CN113339025A (zh) * 2021-06-04 2021-09-0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液压系统和液压支架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75135A (zh) * 2016-10-24 2018-05-01 格兰富控股联合股份公司 预制泵站底座及预制泵站
CN113339025A (zh) * 2021-06-04 2021-09-0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液压系统和液压支架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70904U (zh) 翻板式污水截流井
WO2019019581A1 (zh) 一种改善多孔入流泵站进水流态的方法
CN204811321U (zh) 太阳能虹吸抽水管泵
CN201785733U (zh) 一种溢洪道泄槽结构
CN203808026U (zh) 一种超宽泄槽的掺气坎结构
CN102966082A (zh) 底板下弯式掺气设施
CN104278739A (zh) 预制泵站系统
CN104110013A (zh) 一种浮箱式上游控制堰门
CN203498998U (zh) 预制泵站
CN203334419U (zh) 泵站系统
CN104278738A (zh) 泵站底座、泵站以及泵站的安装方法
CN201737721U (zh) 污水处理进水分配调节装置
CN211735598U (zh) 岸边式多水位组合取水泵房结构
CN203429777U (zh) 配水单元
CN205975261U (zh) 一种多用途地下管道
CN103127750B (zh) 菱形列管沉淀结构及菱形列管组件
CN201128979Y (zh) 虹吸雨水斗
CN203475593U (zh) 泵站底座及泵站
CN104278740A (zh) 预制泵站
CN203429781U (zh) 泵站底座及泵站
CN104695389B (zh) 双浮箱式上游控制堰门装置
CN203514501U (zh) 预制泵站
CN210127460U (zh) 一种安装在水库涵管上的输水管道
CN202755355U (zh) 一种贯流式水电站的检修排水结构
CN206667363U (zh) 一种潜没式涵洞进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