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24693U - 一种定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定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324693U CN203324693U CN2013203562641U CN201320356264U CN203324693U CN 203324693 U CN203324693 U CN 203324693U CN 2013203562641 U CN2013203562641 U CN 2013203562641U CN 201320356264 U CN201320356264 U CN 201320356264U CN 203324693 U CN203324693 U CN 2033246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ming
- frequency
- timer conter
- regularly
- mcu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定时系统,所述定时系统包括:第一定时计数器,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使用MCU系统内部的第一频率时钟作为计数时钟;第二定时计数器,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使用MCU系统内部的第二频率时钟作为计数时钟;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比所述第二频率时钟的频率低;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能够在MCU系统处于睡眠/停机状态时工作,并能够唤醒处于睡眠/停机状态的MCU系统;当处于睡眠/停机状态的MCU系统被唤醒后,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能够工作。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时系统同时实现了较低功耗和较高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MCU应用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定时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一些简单低成本且使用电池供电的MCU应用系统中,希望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统的待机功耗,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而该系统在待机时一般只需要较长时间定时但对定时精度有一定要求。如在喷香机的应用中,一般定时时间为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定时精度要求为5%左右,待机功耗希望能达到几个μA。
目前,在需要定时的MCU应用系统中,一般都是使用内置定时计数器来实现。但是现有的定时方案中均存在缺陷,具体如下:
如果MCU应用系统使用的定时计数器的时钟源采用系统时钟或者外设时钟,系统时钟或外设时钟频率一般都比较精确且频率较高,且受MCU供电电压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正常工作模式时该系统能实现精确定时,但是正常工作模式时的功耗都比较高。在MCU进入睡眠/停机(STOP)模式,定时计数器所使用的时钟源系统时钟或外设时钟都会停止,无法实现定时/计数功能,因此无法在睡眠/停机(STOP)模式时使用定时计数器来定时,使用较高精度的时钟源通常功耗都比较大(50μA以上)。
如果MCU应用系统使用的定时计数器的时钟源采用低频时钟,低频时钟工作时功耗较低。低频时钟的来源有2种:MCU外置低频晶振时钟和MCU内置低频时钟。如果使用MCU外置低频晶振时钟,则系统能实现精确定时但是需要额外增加元器件和占用MCU芯片的IO管脚。MCU内置低频时钟随MCU供电电压和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导致在不同的电压和环境温度下的定时误差较大。使用内置低频时钟做时钟源的功耗较小(2μA以下),但是精度较差,特别是电压特性和温度特性不好。
综上可见,低功耗和高精度定时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而提供一种较低功耗、较高精度的定时系统也成了一大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时系统,以解决现有的定时方式中,难以同时实现较低功耗和较高精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时系统,所述定时系统包括:
第一定时计数器,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使用MCU系统内部的第一频率时钟作为计数时钟;
第二定时计数器,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使用MCU系统内部的第二频率时钟作为计数时钟;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比所述第二频率时钟的频率低;
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能够在MCU系统处于睡眠/停机状态时工作,并能够唤醒处于睡眠/停机状态的MCU系统;当处于睡眠/停机状态的MCU系统被唤醒后,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能够工作。
可选的,在所述的定时系统中,在进行MCU系统定时时,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输出多个子定时,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每个子定时对应的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根据所述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调整计数值,使得多个子定时均等于一设定值并且多个子定时的累加值与系统定时之间的误差在误差范围内。
可选的,在所述的定时系统中,在进行MCU系统定时时,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输出多个子定时,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每个子定时的值,使得多个子定时的累加值与系统定时之间的误差在误差范围内。
可选的,在所述的定时系统中,还包括定时寄存器,所述定时寄存器用以存储所述子定时的累加值。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时系统中,通过使用第一定时计数器及第二定时计数器,其中,第一定时计数器使用MCU系统内部的第一频率时钟作为计数时钟,第二定时计数器使用MCU系统内部的第二频率时钟作为计数时钟,并且所述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比所述第二频率时钟的频率低,由此,即能够通过第一定时计数器获取一个较低的功耗,又能够通过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一个较高的精度,从而同时实现了较低功耗和较高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时系统的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定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利用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第一频率时钟的一波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利用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第一频率时钟的另一波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定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定时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请参考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时系统的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定时系统用于MCU系统10,所述定时系统包括:
第一定时计数器11,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11使用MCU系统10内部的第一频率时钟FLA作为计数时钟;
第二定时计数器12,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12使用MCU系统10内部的第二频率时钟FH作为计数时钟;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比所述第二频率时钟FH的频率低;
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11能够在MCU系统10处于睡眠/停机状态时工作,并能够唤醒处于睡眠/停机状态的MCU系统10;当处于睡眠/停机状态的MCU系统10被唤醒后,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12能够工作。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时钟FLA为MCU系统10内置低频时钟,其受MCU系统10供电电压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所述第二频率时钟FH为MCU系统10内置高频时钟,其受MCU系统10供电电压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具体的,在进行MCU系统10定时时,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11输出多个子定时,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12获取每个子定时对应的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11根据所述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调整计数值,使得多个子定时均等于一设定值并且多个子定时的累加值与系统定时之间的误差在误差范围内。
或者,在进行MCU系统10定时时,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11输出多个子定时,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12获取每个子定时的值,使得多个子定时的累加值与系统定时之间的误差在误差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时系统还包括定时寄存器13,所述定时寄存器13用以存储所述子定时的累加值。
接下去,将提供两种利用所述定时系统的定时方法,具体说明如何同时满足较低功耗和较高精度的要求,实现系统定时。
方法一
请参考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定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定时方法包括:
步骤10A:第一定时计数器开始工作;
步骤20A:MCU系统进入睡眠/停机状态;
步骤30A:第一定时计数器对第一频率时钟进行计数,输出子定时,所述子定时的时间值等于一设定值,并唤醒处于睡眠/停机状态的MCU系统,此时第二定时计数器开始工作;
步骤40A: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根据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的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调整计数值,使得下一子定时的时间值能够等于一设定值;
步骤50A:累加子定时,将子定时的累加值与系统定时进行比较,若子定时的累加值大于或者等于系统定时,则MCU系统处理定时事件,同时继续重复执行步骤20A、步骤30A及步骤40A;若子定时的累加值小于系统定时,则继续重复执行步骤20A、步骤30A及步骤40A。
具体的,设MCU系统10设有一系统定时TQ,所述系统定时TQ通常较长,例如为10分钟、20分钟或者30分钟等。MCU系统10进入睡眠/停机状态,第一定时计数器11开始工作,在本定时方法一中,第一定时计数器10需要输出多个时间间隔相等的子定时,具体通过如下方法实现:
预设一设定值,所述设定值即为每个子定时需要与其相等的值。在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11第一次输出子定时时,由于所述第一频率时钟FLA的当前确切频率未知,因此可先使用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12获取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然后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11根据所述第一频率时钟FLA的当前频率进行设定计数值,即可得到第一个子定时,该第一个子定时等于预设值。
但是,由于为了获取较低的功耗,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11所使用的第一频率时钟FLA为MCU系统10内置低频时钟,其受MCU系统10供电电压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也就是说,在输出后续子定时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往往发生了改变。
为此,在本实施例的定时方法中提出,第一定时计数器11输出一子定时的同时,唤醒处于睡眠/停机状态的MCU系统10,则此时第二定时计数器12开始工作,通过第二定时计数器12获取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由此,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11根据第二定时计数器12获取的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即最新的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调整计数值,使得下一子定时的时间值能够等于一设定值。
其中,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12可通过如下方式获取所述第一定时频率时钟FLA的频率。
在此,可相应参考图1,第一频率时钟FLA通过分频器14的分频,得到第一频率时钟FLA的分频FLB,所述分频FLB为第一频率时钟FLA的N分频,其中N≥1,即F(FLB)=F(FLA)/N,误差(或者说频率的变化量)跟随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当利用第二定时计数器12获取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时,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12可在分频FLB的上升沿开始计数,到第N1个波形周期的上升沿结束计数。对此,可相应参考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利用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第一频率时钟的一波形示意图。或者,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12可在分频FLB的下降沿开始计数,到第N1个波形周期的下降沿结束计数。对此,可相应参考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利用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的另一波形示意图。其中,N1≥1,N1越大,测量精度相对来说越高。假定此时第二定时计数器12的计数值为N2,则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为F(FLA)=F(FH)*N*N1/N2,即第一频率时钟FLA的周期为T(FLA)=N2/(F(FH)*N*N1)。
通过第二定时计数器12获取了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之后,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11便可根据第二定时计数器12获取的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即最新的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调整计数值,使得下一子定时的时间值能够等于一设定值。
接着,累加子定时,将子定时的累加值与系统定时TQ进行比较,若子定时的累加值大于或者等于系统定时TQ,则MCU系统10处理定时事件,同时继续重复执行步骤20A、步骤30A及步骤40A;若子定时的累加值小于系统定时TQ,则继续重复执行步骤20A、步骤30A及步骤40A。
在本实施例中,累加子定时后,将子定时的累加值存储于定时寄存器13中。由此,当新产生一个子定时后,可从所述定时寄存器13中提取前一个子定时的累加值(即不包括当前新产生的子定时的所有子定时的累加值),将新产生的子定时与前一个子定时的累加值相加,即可得到当前的子定时累加值。接着,将子定时的累加值与系统定时TQ进行比较,若子定时的累加值大于或者等于系统定时TQ,MCU系统10即可处理定时事件。
在本实施例中,当MCU系统10处理完一次定时事件或者子定时的累加值小于系统定时TQ时,均继续重复执行步骤20A、步骤30A及步骤40A,由此可以反复处理定时事件。其中,所述定时的终止可以通过设定一定时事件处理次数,当达到定时事件处理次数时,所述定时即可终止。当所述定时事件处理次数为一次时,则当MCU系统10处理完一次定时事件便可终止执行步骤20A、步骤30A及步骤40A。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步骤40A及步骤50A的发生顺序不作限定,既可以先得到第一频率时钟FLA的最新频率再进行子定时的累加;也可以先进行子定时的累加再获取第一频率时钟FLA的最新频率;还可以两种同时进行。即步骤10A、步骤20A、步骤30A、步骤40A及步骤50A的发生顺序为:步骤10A、步骤20A、步骤30A、步骤40A、步骤50A;或者步骤10A、步骤20A、步骤30A、步骤50A、步骤40A。
在本方法一中,设步骤40A中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所花测量时间为TS,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系统定时误差,在步骤50A每次累加子定时,可同时累加测量时间TS。通过使得每次子定时均等于/基本等于一设定值,控制了每次子定时的误差,从而能够使得子定时的累加值与系统定时TQ之间的误差在误差范围内。
方法二
请参考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定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定时方法包括:
步骤10B:第一定时计数器开始工作;
步骤20B:MCU系统进入睡眠/停机状态;
步骤30B:第一定时计数器对第一频率时钟进行计数,输出子定时并唤醒处于睡眠/停机状态的MCU系统,此时第二定时计数器开始工作;
步骤40B: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根据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的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及第一定时计数器的计数,得到子定时的时间值;
步骤50B:累加子定时,将子定时的累加值与系统定时进行比较,若子定时的累加值大于或者等于系统定时,则MCU系统处理定时事件,同时继续重复执行步骤20B、步骤30B及步骤40B;若子定时的累加值小于系统定时,则继续重复执行步骤20B、步骤30B及步骤40B。
在本方法二中,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11每次的计数值相同,但是,考虑到所述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可能发生的变化,其每次输出的子定时将不同。为此,在本方法二中,通过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12获取所述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其获取方法与方法一中的相同),由此得到每次子定时的时间值(或者说时间间隔)。
在本方法二中,相当于将一个系统定时分割成多个子定时来予以实现,设系统定时TQ为10分钟,假设按照第一频率时钟FLA的初始值进行计算,每个子定时为1分钟,需要10个子定时。而在实际的定时过程中,第一个子定时为1分钟,第二个到第五个子定时为1.1分钟,第六个到第十个子定时为1.2分钟,由于通过子定时的累加,发现累加到第九个子定时时,即已经大于系统定时TQ了,从而能够触发MCU系统10处理定时事件。此时的误差仅为0.2分钟。若没有通过将一个系统定时分割成多个子定时来予以实现,则按照第一频率时钟FLA的初始值进行计算,虽然没有十个子定时的概念,但事实将完成十个子定时后才能触发MCU系统10处理定时事件,因为此时第一定时计数器11一直认为第一频率时钟FLA的频率值为初始值,也就不会发生调整。此时的误差将为1.4分钟。由此可见,通过本方法二能够获得较高的精度,同时,在定时系统中,主要工作(即产生功耗)的是功耗较小的第一定时计数器11,也就是说能够获得较低的功耗。
在本方法二中,在系统定时TQ一定时,该系统定时需要的子定时越多,相对来说系统定时TQ的误差越小。
此外在本方法二中,同样的,累加子定时后,将子定时的累加值存储于定时寄存器13中,对此可参考方法一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定时系统,用于MCU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定时计数器,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使用MCU系统内部的第一频率时钟作为计数时钟;
第二定时计数器,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使用MCU系统内部的第二频率时钟作为计数时钟;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比所述第二频率时钟的频率低;
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能够在MCU系统处于睡眠/停机状态时工作,并能够唤醒处于睡眠/停机状态的MCU系统;当处于睡眠/停机状态的MCU系统被唤醒后,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能够工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MCU系统定时时,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输出多个子定时,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每个子定时对应的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根据所述第一频率时钟的频率调整计数值,使得多个子定时均等于一设定值并且多个子定时的累加值与系统定时之间的误差在误差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MCU系统定时时,所述第一定时计数器输出多个子定时,所述第二定时计数器获取每个子定时的值,使得多个子定时的累加值与系统定时之间的误差在误差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定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时寄存器,所述定时寄存器用以存储所述子定时的累加值。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562641U CN203324693U (zh) | 2013-06-19 | 2013-06-19 | 一种定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562641U CN203324693U (zh) | 2013-06-19 | 2013-06-19 | 一种定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324693U true CN203324693U (zh) | 2013-12-04 |
Family
ID=49664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356264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324693U (zh) | 2013-06-19 | 2013-06-19 | 一种定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32469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89644A (zh) * | 2013-06-19 | 2013-11-13 |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定时系统及定时方法 |
-
2013
- 2013-06-19 CN CN2013203562641U patent/CN203324693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89644A (zh) * | 2013-06-19 | 2013-11-13 |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定时系统及定时方法 |
CN103389644B (zh) * | 2013-06-19 | 2017-02-08 |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定时系统及定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89644A (zh) | 一种定时系统及定时方法 | |
CN102540868B (zh) | 一种移动通信终端慢时钟晶体频率补偿方法及装置 | |
CN109832677B (zh) | 电子烟的控制方法及电子烟 | |
CN107256065B (zh) | 一种实时时钟的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109067394B (zh) | 片上时钟校准装置及校准方法 | |
CN105703749B (zh) | 一种低功耗精确的休眠定时器电路及方法 | |
Mayer et al. | Smart power unit—mW-to-nW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trol for self-sustainable IoT devices | |
CN103226376B (zh) | 一种高精度实时时钟芯片 | |
US9035705B2 (en) | Low-power oscillator | |
CN111638399B (zh) | 一种不带pt的电能表计量方法 | |
CN105573463A (zh) | 一种功耗管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6227293A (zh) | 一种系统时钟 | |
CN107515662A (zh) | 一种面向键控类应用的mcu芯片中低功耗管理方法 | |
CN104216500A (zh) | 嵌入式控制器及省电控制方法 | |
CN103209466A (zh) | 寻呼信道消息接收方法和装置 | |
CN102821446B (zh) | 长时深度休眠无线传感器网络同步苏醒机制 | |
CN112020031A (zh) | 一种基于低频无线唤醒和WiFi的低功耗物联通信装置 | |
CN203324693U (zh) | 一种定时系统 | |
CN103327587A (zh) | 一种终端睡眠周期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206575192U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时钟同步电路 | |
CN104184436B (zh) | 一种宽供电电压可触发的精确定时电路 | |
CN104052861A (zh) | 一种终端及其唤醒方法 | |
CN206323170U (zh) | 一种用于车载终端的智能供电电路 | |
CN103176841A (zh) | 实时操作系统Tick时钟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 |
CN214480603U (zh) | 一种蓝牙时钟电路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308 Address after: 310012, No. 1, No. 4 Huang Shan Road, Xihu District, Zhejiang, Hangzhou Patentee after: Bomai Science-Technology Co., Ltd., Hangzhou Address before: 310012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Gushan Road, No. 4, No.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hil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208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