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21639U - 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321639U CN203321639U CN201320422371XU CN201320422371U CN203321639U CN 203321639 U CN203321639 U CN 203321639U CN 201320422371X U CN201320422371X U CN 201320422371XU CN 201320422371 U CN201320422371 U CN 201320422371U CN 203321639 U CN203321639 U CN 2033216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ter
- water
- exhaust gas
- rinsing
- tail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es For Solid Components From Exhaust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包括外壳、过水净化器、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进水口和排水开关,过水净化器、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安装在外壳内,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分别设在过水净化器的两端;第一过滤器设有与气缸连接的气缸排气连接口,第二过滤器上设有排气出口,进水口和排水开关均与过水净化器连通。本实用新型借助于排气温度、气压和水分子结合,对尾气中的CO、HC、NO和颗粒物同时起氧化净化作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尾气排放,具有成本低、安装便捷和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特别适用于以柴油或汽油为燃料的汽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随着汽车拥有量的不断提高,汽车尾气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也越来越高。以过水净化器为代表的后置减排装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排完水,净化汽车尾气,后者相对而言效果要差一些,而且每天出车前加水一次,回来时排水一次,存在只减排而不节能的缺陷;在北方严寒气候,水往往结冰,尾气不经过过水净化器,打开开关照样可以进行减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包括外壳、过水净化器、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进水口和排水开关,过水净化器、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安装在外壳内,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分别设在过水净化器的两端;第一过滤器设有与气缸连接的气缸排气连接口,第二过滤器上设有排气出口,进水口和排水开关均与过水净化器连通。
所述的过水净化器内部填装分散器,分散器表面附着散化活性成分的立体网格,并通过钢管入水散化、氧化和净化,最大程度上满足散化交换目的,又能够避免堵塞气体流经通道。
所述的分散器用不锈钢金属多孔网丝材料合成,使用寿命长,活性高,热性好。
所述的外壳为圆柱体或者长方体。
汽车发动后,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器、过水净化器和第二过滤器,再经由排气出口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借助于排气温度、气压和水分子结合,对尾气中的CO、HC、NO和颗粒物同时起氧化净化作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尾气排放,具有成本低、安装便捷和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外壳,2进水口,3排气出口,4排水开关,5第一过滤器,6过水净化器,7第二过滤器,8气缸排气连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由外壳1、进水口2、排气出口3、排水开关4、第一过滤器5、过水净化器6、第二过滤器7以及气缸排气连接口8构成。
第一过滤器5、过水净化器6和第二过滤器7装设于同一个外壳1内,外壳1为圆柱体,第一过滤器5和第二过滤器7连接在过水净化器6的两端;气缸排气连接口8与发动机的气缸连接并装设在第一过滤器5的一端,排气出口装设于第二过滤器7上,进水口2和排水开关4均与过水净化器6连通;排气出口3与排气管以焊接方式连接。
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长1-1.2m,直径为0.4-0.5m。
汽车发动后,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器5、过水净化器6和第二过滤器7,再经由排气出口3排出。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外壳1为长方体,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长0.8m,直径为0.3m。
实施例3
将实施例1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安装在排气量为3.856L的普通柴油货车中进行颗粒物净化试验,颗粒物排放明显下降,具体见以下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编号:HY00271(L11线)201375100120;
HY00271(L11线)201375100614;
HY00271(L11线)201375111029;
检测站:南宁市狮山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
检测日期:2013-07-05。
测试车辆:桂C08754,基准质量3690kg,最大总质量3990kg,排气量为3.856L,进气方式为涡轮增压方式。
测试条件参数:温度29.1℃,大气压99.8kPa,相对湿度27-40%。
测试组分为三组:
第一组:不安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第二组:安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并从进水口加入100kg的水至过水净化器。
第三组:安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将第二组测试中加入的水全部排出。
检测结果:
实施例4
将实施例2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安装在发动机排量为1.6L的普通汽油小型车中进行汽车尾气净化试验,尾气排放明显下降,具体见以下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编号:450101420130527141652;
450101420130527142855;
检测站:南宁市狮山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
检测日期:2013-05-27。
测试车辆:桂C39814,基准质量1343kg,最大总质量1718kg,汽缸数为4个,供油方式为电喷闭环方式,发动机排量为1.6L,燃油规格为汽油。
检测方法:简易稳态工况法。
测试条件参数:温度30.7-30.8℃,大气压98.7kPa,相对湿度65.5-70.5%。
测试组分为以下两组:
第一组:不安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第二组:安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并从进水口加入20kg的水至过水净化器。
检测结果:
Claims (4)
1.一种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过水净化器、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进水口和排水开关,过水净化器、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安装在外壳内,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分别设在过水净化器的两端;第一过滤器设有与气缸连接的气缸排气连接口,第二过滤器上设有排气出口,进水口和排水开关均与过水净化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水净化器内部填装分散器,分散器表面附着散化活性成分的立体网格,并通过钢管入水散化、氧化和净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散器用不锈钢金属多孔网丝材料合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为圆柱体或者长方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422371XU CN203321639U (zh) | 2013-07-16 | 2013-07-16 | 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422371XU CN203321639U (zh) | 2013-07-16 | 2013-07-16 | 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321639U true CN203321639U (zh) | 2013-12-04 |
Family
ID=49660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422371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21639U (zh) | 2013-07-16 | 2013-07-16 | 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32163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21720A (zh) * | 2013-07-16 | 2013-09-25 | 谢仕荣 | 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
-
2013
- 2013-07-16 CN CN201320422371XU patent/CN20332163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21720A (zh) * | 2013-07-16 | 2013-09-25 | 谢仕荣 | 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
CN103321720B (zh) * | 2013-07-16 | 2016-06-15 | 谢仕荣 | 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79112A (zh) | 降低柴油机排放污染物NOx和颗粒的系统及方法 | |
CN203321634U (zh) | 具有片式载体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器 | |
CN206000599U (zh) | 一种高效率汽车尾气处理装置 | |
CN201354670Y (zh) | 一种用于轻型柴油卡车的排气系统 | |
CN203321639U (zh) | 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 |
CN101915154A (zh) | 一种柴油机燃烧油气智能控制配比装置 | |
CN201902256U (zh) | 发动机废气后处理系统 | |
CN103321720B (zh) | 燃油车尾气过水净化装置 | |
CN101749135A (zh) | 车辆尾气排放控制技术 | |
CN209510425U (zh) | 一种dpf可拆的柴油车箱式后处理总成 | |
CN201963413U (zh) | 高压共轨柴油、天然气双燃料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 | |
CN201574846U (zh) | 一种重型汽车用柴油发动机 | |
CN211924288U (zh) | 用于船舶尾气中颗粒物去除的装置 | |
CN205025639U (zh) | 降低柴油机排放污染物NOx和颗粒的系统 | |
CN110761873B (zh) | 一种降低柴油机尾气颗粒数排放装置 | |
CN104791151A (zh) | 新型内燃机减排节油增力器 | |
CN204436625U (zh) | 一种环保甲醇、柴油掺烧发动机 | |
CN201273236Y (zh) | 汽车空气进气装置 | |
CN203050938U (zh) | 一种柴油发动机进气接管 | |
CN208252237U (zh) | 一种基于egr的废气循环系统 | |
CN203939557U (zh) | 燃油车尾气过油过水净化和消声装置 | |
CN204609983U (zh) | 一种柴油机egr系统可重复利用脱硫颗粒过滤装置 | |
CN201568163U (zh) | 汽车发动机egr总成进气结构 | |
CN2898344Y (zh) | 一种汽车摩托车空气滤清器滤芯 | |
CN203321638U (zh) | 机车尾气净化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615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