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08787U - 离心泵 - Google Patents

离心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08787U
CN203308787U CN2013202361541U CN201320236154U CN203308787U CN 203308787 U CN203308787 U CN 203308787U CN 2013202361541 U CN2013202361541 U CN 2013202361541U CN 201320236154 U CN201320236154 U CN 201320236154U CN 203308787 U CN203308787 U CN 2033087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ain shaft
centrifugal pump
impell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23615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梶原研一
川畑润也
黑岩聪
藤原彻太郎
伊藤昭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ba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ba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bara Corp filed Critical Ebara Corp
Priority to CN20132023615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087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08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0878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心泵,能够在提高实现用于对上部壳体以及外壳的上部敞开端进行密封的壳体罩的功能的部件的刚性的同时降低该部件的材料费,并且机械密封件的更换容易从而能够实现维护性的提高,此外还能够提高中间壳体的底面部的耐压构造。该离心泵具备:安装于与原动机的连结的主轴(10)的至少一个叶轮(11);与叶轮(11)对应地设置的至少一个壳体(1);对壳体(1)的敞开端进行密闭的壳体罩;以及设置于主轴(10)贯通该壳体罩的部分的轴封装置,上述壳体罩由厚壁部件(6)和薄壁的具有耐腐蚀性的内衬部件(40)构成,厚壁部件由铸件构成,内衬部件由冲压成型件构成且密接固定于厚壁部件(6)的外表面。

Description

离心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心泵,尤其是涉及具备安装于主轴的至少一个叶轮以及用于收纳该叶轮的通过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至少一个壳体的离心泵。
背景技术
作为离心泵的一种,公知有具备安装于与马达等原动机连结的主轴的多个叶轮以及收纳各叶轮的多个中间壳体的多级泵。
图9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立式的多级泵的一例的纵剖视图。如图9所示,现有的立式的多级泵具备:通过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且层叠成多级的多个中间壳体101;设置在层叠成多级的中间壳体101的上下的上部壳体102以及下部壳体103;收纳多级的中间壳体101以及上部壳体102并且连结于下部壳体103的外壳104。在上部壳体102以及外壳104的上部敞开端设置有壳体罩105,从而上部壳体102以及外壳104被密封。
在上述各中间壳体101的内部收纳有固定于主轴110的叶轮111。在主轴110的上部装配有机械密封件112,利用机械密封件112进行主轴110贯通壳体罩105的部分的轴封(轴密封)。并且,在壳体罩105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支承马达(未图示)的马达座106。
在图9所示的多级泵中,当泵运转时,从下部壳体103的吸入口103a被吸入的液体由借助主轴110而旋转的叶轮111升压,升压后的液体通过由返回叶片134形成的返回流路被导入下一级叶轮111的吸入部。这样,液体借助各级叶轮111被升压,且在通过由各级返回叶片134形成的返回流路的期间压力回复,通过上部壳体102,然后通过形成在外壳104与多级的中间壳体101之间的环状流路155从下部壳体103的排出口103b被朝外部排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14383号公报
在图9所示的现有的多级泵中,上部壳体102以及外壳104的上部敞开端由通过对不锈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壳体罩105密封。然而,在该壳体罩105施加有借助多级叶轮被升压后的高压的流体压力,因此需要壳体罩105具有比较高的刚性。因此,壳体罩105必须使用厚度比中间壳体101的厚度厚的不锈钢板通过冲压成型制作,冲压成型的工序并不容易,并且存在材料费昂贵的问题点。
并且,虽然在主轴110贯通该壳体罩105的部分装配有机械密封件112,但在更换该机械密封件112的情况下,必须在将多级的叶轮111以及多级的中间壳体101卸下后的状态下更换机械密封件112,存在机械密封件112的更换作业繁琐的问题点。
此外,由于圆筒容器状的中间壳体101的底面部101a平坦地形成,因此存在中间壳体101的底面部101a容易因借助叶轮111被升压的流体压力而朝轴向(下方)变形的问题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提高实现用于对上部壳体以及外壳的上部敞开端进行密封的壳体罩的功能的部件的刚性的同时降低该部件的材料费,并且机械密封件的更换容易从而能够实现维护性的提高,此外还能够提高中间壳体的底面部的耐压构造的离心泵。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的特征在于,离心泵具备:安装于与原动机的连结的主轴的至少一个叶轮;与上述叶轮对应地设置的至少一个壳体;对壳体的敞开端进行密闭的壳体罩;以及设置于主轴贯通该壳体罩的部分的轴封装置,其中,上述壳体罩由厚壁部件和薄壁的具有耐腐蚀性的内衬部件构成,上述厚壁部件由铸件构成,上述内衬部件由冲压成型件构成,且通过焊接,粘接剂,螺钉或者压入密接固定于上述厚壁部件的外表面,在上述厚壁部件的中央部形成有供上述主轴贯通的中空圆筒状部,上述内衬部件具有嵌合于上述中空圆筒状部的环状部。
并且,离心泵的特征在于,上述环状部的端部被扩径,以免该内衬部件从厚壁部件脱离。
并且,离心泵的特征在于,上述被扩径的部分为锥形状,以便在上述轴封装置的衬垫插入时进行引导。
并且,在上述壳体罩的厚壁部件形成有从大气侧朝液体侧连通的连通孔,在该连通孔插入有耐腐蚀性的管,该管和上述内衬部件通过焊接接合。
并且,离心式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焊接是激光焊接。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的其他方式的特征在于,离心泵具备:安装于与原动机连结的主轴的至少一个叶轮;与上述叶轮对应地设置的至少一个壳体;对该壳体的敞开端进行密闭的壳体罩;以及设置在主轴贯通该壳体罩的部分的轴封装置,其中,上述壳体罩由厚壁部件和薄壁的具有耐腐蚀性的内衬部件构成,上述厚壁部件由铸件构成,上述内衬部件由冲压成型件构成,且通过焊接、粘接剂、螺钉或者压入密接固定于上述厚壁部件的外表面,该离心泵具有外部主体,该外部主体防止通过泵运转而产生的压力水泄漏至外部,在该外部主体的两端部或者一端部设置有用于装配密封用的O型圈的成型部,在上述外部主体的成型部处,将端部朝外径侧扩大成形,以防止O型圈脱落。
并且,上述离心泵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外部主体所被安装的对方侧部件形成有朝半径方向外侧呈锥状地扩径的部分,以使得O型圈容易插入。
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的优选方式提供一种离心泵,离心泵具备:安装于与原动机连结的主轴的至少一个叶轮;以及与上述叶轮对应地设置的至少一个壳体,其中,上述离心泵由多级泵构成,上述壳体包括收纳多个叶轮的层叠成多级的多个中间壳体;上述中间壳体具备:圆筒状侧面部;阶梯平面部,邻接的中间壳体的轴向端面抵接于该阶梯平面部;从上述阶梯平面部沿轴向延伸的阶梯侧面部;以及从上述阶梯侧面部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底面部,上述中间壳体的底面部弯曲形成为半球或大致半球形状。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在上述中间壳体的底面部安装有吸入板,该吸入板的外周侧的端面抵接于邻接的中间壳体的圆筒状侧面部的内周面,利用上述吸入板、上述阶梯侧面部、上述阶梯平面部以及邻接的中间壳体的圆筒状侧面部的内周面形成装配O型圈的空间。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在上述吸入板设置有夹在该吸入板与侧板之间的返回叶片。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设置有环状的缓冲件,以覆盖从上述中间壳体的底面部到圆筒状侧面部之间的角部成型部。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在上述缓冲件的内周侧形成有多个槽。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上述槽的最大直径小于叶轮外径。
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的优选方式的特征在于,该离心泵具备:安装于与原动机连结的主轴的至少一个叶轮;与上述叶轮对应地设置的至少一个壳体;密闭上述壳体的敞开端的壳体罩;以及设置在主轴贯通上述壳体罩的部分的机械密封件,其中,上述机械密封件具备:套筒,该套筒保持旋转侧密封环,且被固定于上述主轴;以及保持器,该保持器由圆筒状部件和圆板状部件构成,且保持固定侧密封圈,上述圆筒状部件保持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在其与上述壳体罩之间对液体进行密封,上述圆筒状部件和圆板状部件通过接合分体的部件而形成。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上述圆板状部件由金属板制的平板构成。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从圆板状部件的大气侧对上述圆筒状部件和圆板状部件进行激光焊接。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在上述泵的主轴与上述原动机的主轴之间设置有比上述机械密封件的全长长的间隙,通过将用于连结上述泵的主轴与上述原动机的主轴的联轴器卸下,能够经由上述间隙将上述机械密封件从上述泵的主轴卸下。
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的优选方式的特征在于,该离心泵具备:安装于与原动机连结的主轴的至少一个叶轮;与上述叶轮对应地设置的至少一个壳体;密闭上述壳体的敞开端的壳体罩;以及设置在主轴贯通上述壳体罩的部分的机械密封件,其中,上述机械密封件具备:套筒,该套筒保持旋转侧密封环,且被固定于上述主轴;以及保持器,该保持器由圆筒状部件和圆板状部件构成,且保持固定侧密封圈,上述圆筒状部件保持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在其与上述壳体罩之间对液体进行密封,在上述主轴安装有环状的定位部件,上述机械密封件的套筒抵接于该定位部件,从而实现机械密封件的定位。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上述保持器具有保持固定侧密封环的阶梯部。
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的优选方式的特征在于,该离心泵具备:安装于与原动机连结的主轴的至少一个叶轮;以及与上述叶轮对应地设置的至少一个壳体,在上述主轴的外周面具有供叶轮插入并进行叶轮的止转的多个槽,其中,在上述主轴装配有在主轴的轴向上对叶轮进行定位的环状的定位部件,并且设置有具有圆板状部和圆筒状部的止动器,该圆板状部抵接于上述定位部件的端面,上述圆筒状部从上述圆板状部折弯,且以包围上述定位部件的外周的方式设置。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上述止动器具有与上述主轴的槽形状嵌合的内径部形状。
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上述止动器的圆筒状部和上述定位部件的外周部接触或接近。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起到以下所列举的效果。
(1)由于利用由铸件构成的厚壁部件和由冲压成型件构成且通过焊接、粘接剂、螺钉或者压入而密接固定于上述厚壁部件的外表面的薄壁的具有耐腐蚀性的内衬部件构成对壳体的敞开端进行密闭的壳体罩,因此能够确保壳体罩的刚性以及耐腐蚀性,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薄壁的内衬部件的冲压成型。并且,由于内衬部件较薄,因此能够降低材料费。
(2)由于收纳多个叶轮的层叠成多级的多个中间壳体分别形成为具有底面部的圆筒容器状,且该底面部弯曲形成为半球或者大致半球形状,因此耐压性极其优异。因而,能够形成为最适合收纳高压的液体的中间壳体。
(3)由于机械密封件为筒形的机械密封件,因此仅通过将固定于马达座的马达卸下、并将联轴器卸下,就能够从主轴的上方装卸机械密封件。因而,无需为了进行机械密封件的更换而将设置有多级的中间壳体以及叶轮等卸下。
(4)由于保持机械密封件的固定侧部件(包括固定侧密封环)的保持器通过接合圆筒状部件和圆板状部件构成,因此,仅通过对管进行稍许加工就能够形成圆筒状部件,并且,能够通过冲裁加工等容易地形成圆板状部件,因此能够以最小限度的加工工序制作带凸缘的密封罩,能够实现制作成本的降低。
(5)在将机械密封件装配于泵的主轴时,机械密封件的端部抵接于固定在主轴的定位部件,因此能够相对于主轴可靠地对机械密封件进行定位。因而,能够将固定侧密封环以及旋转侧密封环保持在最佳的位置。
(6)在泵的主轴上装配有在主轴的轴向上对叶轮进行定位的环状的定位部件,且设置有具有抵接于该定位部件的端面的圆板状部和从该圆板状部折弯并以包围上述定位部件的外周的方式设置的圆筒状部的止动器,因此,环状的定位部件在由止动器包围的状态下嵌入于主轴,因此,即便在环状的定位部件施加有用于对叶轮进行固定的紧固力,也能够防止环状的定位部件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立式的多级泵的纵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中间壳体附近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示出中间壳体的内部的图,是从图2的箭头III方向观察的图。
图4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立式的多级泵的第1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立式的多级泵的第2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7是示出主轴、开口环以及环按压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主轴、开口环以及环按压件的组装状态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9是示出现有的多级泵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标号说明
1:中间壳体;2:上部壳体;2a:排出孔;3:下部壳体;4:外壳;4f:成型部;5:泵座;6:马达座;6b:纵孔;6c:横孔;6w:窗口;7:O型圈;8:壳体螺栓;9:螺母;10:主轴;10g:圆周槽;10s:花键部;11:叶轮;12:机械密封件;14:联轴器;15:主轴;17:吸入嘴;18:排出嘴;19:吸入凸缘;20:排出凸缘;21:侧面部;21a:轴向端面;22:突出部;23:阶梯平面部;24:阶梯侧面部;25:底面部;26:缘部;27:O型圈;28:衬环;30:吸入板;30a:端面;32:侧板;34:返回叶片;36:缓冲件;36a:槽;40:内衬部件;40a:环状部;40b:外周缘部;41:筒形套筒;41h:贯通孔;42:旋转侧部件;43:固定侧部件;44:保持器;44a:圆筒状部件;44b:圆板状部件;44h:中空圆筒状部;44s:阶梯部;45:O型圈;46:螺栓;47:套筒按压件;48:止动螺钉;49:调节套筒;51:管;52:圆筒容器状部件;53:塞子;55:环状流路;80:壳体支架;81:球轴承;82:第1联轴器;83:第2联轴器;91:开口环;92:环按压件;92a:圆板状部;92b:圆筒状部;92g:花键槽;93:螺母;94:C型挡圈;101:中间壳体;101a:底面部;102:上部壳体;103:下部壳体;103a:吸入口;103b:排出口;104:外壳;105:壳体罩;106:马达座;110:主轴;111:叶轮;112:机械密封件;134:返回叶片;155:环状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离心泵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的一个实施方式,说明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多个中间壳体层叠成多级、并在各中间壳体的内部收纳叶轮的立式的多级泵。另外,在图1至图8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式的多级泵的纵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立式的多级泵具备: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且层叠成多级的中间壳体1;设置在层叠成多级的中间壳体1的上下的上部壳体2以及下部壳体3;以及收纳多级的中间壳体1以及上部壳体2并且与下部壳体3连结的外壳4。在下部壳体3的下方设置有泵座5,在外壳4以及上部壳体2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支承马达(未图示)的马达座6。
泵座5和马达座6借助多个壳体螺栓8以及螺母9连结。即,通过使多个壳体螺栓8的下端螺合于泵座5,并在各壳体螺栓8的上端紧固螺母9,多级的中间壳体1、上部壳体2以及下部壳体3由泵座5和马达座6夹持。
并且,外壳4的上下端部分别嵌合于下部壳体3和马达座6,由下部壳体3和马达座6支承。在外壳4和下部壳体3的嵌合部以及外壳4与马达座6的嵌合部设置有O型圈7、7。
上述外壳4构成用于防止通过泵运转而产生的压力水朝外部泄漏的外部主体,在构成该外部主体的外壳4的两端部形成有用于装配密封用的O型圈7、7的成型部4f、4f。在该成型部4f处,端部朝外径侧扩大成型,以防止O型圈7脱落。另外,为了使得当将保持有O型圈7的外壳4安装于下部壳体3以及马达座6时O型圈7容易插入,在对方侧部件(下部壳体3以及内衬部件40(后述))形成有朝半径方向外侧呈锥状地扩展的部分。
在上述各中间壳体1的内部收纳有被固定于主轴10的叶轮11。主轴10是花键轴,各叶轮11的内周部具有与花键轴嵌合的多个槽。
在主轴10的上部装配有机械密封件12,利用机械密封件12进行主轴10贯通泵壳的部分的轴封(轴密封)。主轴10的上端经由联轴器14与马达(未图示)的主轴15连结。
在上述下部壳体3固定有吸入嘴17以及排出嘴18,在吸入嘴17以及排出嘴18的末端分别固定有吸入凸缘19以及排出凸缘20。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中间壳体附近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中间壳体1形成为大致圆筒容器状,具有圆筒状的侧面部21、从圆筒状侧面部21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2、从突出部22朝径向内侧延伸的阶梯平面部23、从阶梯平面部23沿轴向延伸的阶梯侧面部24以及从阶梯侧面部24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底面部25。该中间壳体1通过对不锈钢板进行冲压成型制作。
突出部22具有大于圆筒状侧面部21的外径的外径,阶梯侧面部24具有比圆筒状侧面部21的内径稍小的外径。并且,阶梯平面部23形成为相对于圆筒状侧面部21成直角,邻接的中间壳体1的圆筒状侧面部21的轴向端面21a的大致整面与阶梯平面部23抵接。另外,如果能够确保与圆筒状侧面部21的端面21a之间的抵接面的面积,则阶梯平面部23也可以相对于圆筒状侧面部21并不成直角而是倾斜规定角度。
中间壳体1的底面部25沿中间壳体1的轴向弯曲形成为半球或者大致半球形状。进而,在底面部25借助焊接安装有吸入板30,在该吸入板30与侧板32之间夹焊有返回叶片34。
吸入板30弯曲形成为半球或者大致半球形状,以便与底面部25密接。吸入板30的外周侧的端面30a与邻接的中间壳体1的圆筒状侧面部21的内周面抵接,利用该吸入板30、阶梯侧面部24、阶梯平面部23以及邻接的中间壳体1的圆筒状侧面部21的内周面形成装配O型圈27的空间。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通过冲压成型容易地形成为简单的构造,因此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形成中间壳体之间的O型圈用的槽,能够得到稳定的密封性能和精度。并且,能够根据市售的O型圈而容易地变更O型圈用的槽的形状,因此,通过使用容易入手的市售的O型圈,能够降低成本。进而,由于中间壳体1的底面部25弯曲形成为半球或者大致半球形状,因此中间壳体1的耐压性优异。
在中间壳体1的底面部25的内周侧的缘部26安装有衬环(linerring)28,利用该衬环28防止高压水朝叶轮吸入侧泄漏。
在中间壳体1的内部,以遮盖突出部22、阶梯平面部23、阶梯侧面部24以及底面部25的外周侧的部分的方式设置有缓冲件36。缓冲件36通过焊接接合于中间壳体1的底面部25,即便石块等固体物流入中间壳体1内也能够利用该缓冲件36保护突出部22、阶梯平面部23、阶梯侧面部24以及底面部25的外周侧的部分以免受到固体物的影响。尤其是缓冲件36保护中间壳体1的角部成型部。另外,缓冲件36根据泵的用途也可以省略。
图3是示出中间壳体的内部的图,是从图2的箭头III方向观察的图。如图3所示,缓冲件36的内周侧构成形成有朝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多个槽36a的花键构造。因而,在上述槽36a的部位,中间壳体1的底面部25露出,在没有上述槽36a的部分,底面部25由缓冲件36覆盖。结果,在底面部25,在与叶轮11对置的面上形成有与缓冲件36的板厚相当的厚度的凹凸部。因此,虽然存在于叶轮11与底面部25之间的空间中的液体会伴随着叶轮11的旋转而被赋予旋转能,但是液体的旋转能借助由缓冲件36的槽36a形成的底面部25的表面的凹凸部而被衰减。结果,能够防止存在于叶轮11与底面部25之间的空间中的液体的静态压力降低,能够降低施加于叶轮11的轴向力。
其次,参照图1以及图4对用于进行主轴10贯通泵壳的部分的轴封(轴密封)的机械密封件12及其周边部件进行说明。图4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马达座6的液体接触部密接固定有通过对不锈钢板进行冲压成型制作的内衬部件40。马达座6由灰铸铁的铸件构成,该马达座6和作为冲压成型件的内衬部件40构成对泵壳的敞开端进行密闭的壳体罩。内衬部件40通过压入而密接固定于马达座6。作为密接固定的方法,除了压入之外,也可以通过焊接、粘接剂、螺钉紧固进行密接固定。在内衬部件40的内周侧形成有环状部40a,该环状部40a覆盖机械密封件保持器44的中空圆筒状部44h。内衬部件40的环状部40a的端部扩径并朝半径方向外侧折弯,以免内衬部件40从马达座6脱落。另外,环状部40a的端部也存在不扩径的情况。并且,内衬部件40的外周缘部40b朝半径方向外侧呈锥状地扩径,以便O型圈7容易插入。进而,在主轴10的上部装配有筒形的机械密封件12,利用该机械密封件12进行主轴10贯通壳体罩(由马达座6和内衬部件40构成)的部分(中空圆筒状部44h)的轴封(轴密封)。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利用由铸件构成的厚壁部件亦即马达座6和由冲压成型件构成且密接固定于上述厚壁部件的外表面的薄壁的具有耐腐蚀性的内衬部件40构成对泵壳的敞开端进行密闭的壳体罩,因此能够确保壳体罩的刚性以及耐腐蚀性,并且容易进行薄板状的内衬部件40的冲压成型。并且,由于内衬部件40较薄,因此能够降低不锈钢板的材料费。
并且,如图1所示,在马达座6形成有起动前注水以及排气用的纵孔6b和横孔6c。进而,在纵孔6b嵌合有由不锈钢形成的管51,在横孔6c嵌合有由不锈钢形成的圆筒容器状部件52。在圆筒容器状部件52的开口端螺合有塞子63。
根据图1所示的结构,当在由灰铸铁形成的马达座6形成起动前注水兼排气用的孔时,在液体接触部设置有由不锈钢形成的管51以及圆筒容器状部件52。因而,即便马达座6由耐腐蚀性差的灰铸铁构成,由于马达座6内的液体接触部全都利用由不锈钢形成的部件覆盖,因此能够确保耐腐蚀性。另外,内衬部件40与管51的抵接部以及管51与圆筒容器状部件52的抵接部均被激光焊接,能够确保水密性。
如图1以及图4所示,筒形的机械密封件12具备:装配于主轴10且与主轴10一体地旋转的筒形套筒41;装配于筒形套筒41且具有与筒形套筒41一体地旋转的旋转侧密封环的旋转侧部件42;具有与旋转侧部件42相对地密接的固定侧密封环的固定侧部件43;以及保持固定侧部件43且被固定于马达座6的保持器44。保持器44由圆筒状部件44a和圆板状部件44b构成,圆筒状部件44a保持具有固定侧密封环的固定侧部件43,且装配有O型圈45,圆板状部件44b通过激光焊接接合于上述圆筒状部件44a。圆筒状部件44a具有用于保持具有固定侧密封环的固定侧部件43的阶梯部44s。进而,圆板状部件44b借助多个螺栓46被紧固固定于马达座6,由此,保持器44被固定于马达座6。
另一方面,在筒形套筒41的上端设置有套筒按压件47,在该套筒按压件47螺合有多个止动螺钉48。在筒形套筒41,在与止动螺钉48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41h,通过相对于主轴10紧固止动螺钉48,套筒按压件47与主轴10一起旋转,伴随与此筒形套筒41也与主轴10一起旋转。另外,旋转侧密封环借助压缩螺旋弹簧(未图示)被按压于固定侧密封环。并且,在具有旋转侧密封环的旋转侧部件42与筒形套筒41之间设置有调节套筒49。
在卸下上述结构的筒形机械密封件12时,在将联轴器14卸下之后,将未图示的马达从马达座6卸下。在该状态下,形成为在筒形机械密封件12的上方除了主轴10的上端部以外不存在任何部件的状态。其次,旋松止动螺钉48,在使套筒按压件47相对于主轴10自由的状态下,将螺栓46从马达座6卸下,使用起子等将保持器44朝上方抬起。由此,保持器44的圆板状部件44b的内周缘部抵接于套筒按压件47的端面,结果,保持器44、套筒按压件47以及筒形套筒41一体地上升。进而,当保持器44进一步上升时,能够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整体从主轴10朝上方卸下。
在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装配于主轴10时,在将保持具有旋转侧密封环的旋转侧部件42的筒形套筒41、保持具有固定侧密封环的固定侧部件43的保持器44以及装配在筒形套筒41的上端的套筒按压件47形成为一体后的状态下,从主轴10的上端装配于主轴10,然后将螺栓46紧固于马达座6,并将止动螺钉48紧固于主轴10。由于衬套部件40的环状部40a的端部朝半径方向外侧扩径,因此,在装配机械密封件12时,由保持器44保持的O型圈45容易插入。如图1所示,在主轴10安装有被分割成两部分的开口环91(在后面详细叙述),在将机械密封件12装配于主轴10时,机械密封件12的下端部抵接于开口环91,以进行机械密封件12的定位。
根据上述结构的筒形机械密封件,仅通过将联轴器14卸下、并将固定于马达座6的马达(未图示)卸下,就能够从主轴10的上方装卸筒形机械密封件12。因而,无需为了更换机械密封件而卸下设置有多级的中间壳体1以及叶轮11等。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保持机械密封件的固定侧部件(具有固定侧密封环)的保持器44通过利用激光焊接接合圆筒状部件44a和圆板状部件44b而构成,因此,仅对管实施略微的加工就能够形成圆筒状部件44a,并且,圆板状部件44b能够通过冲裁加工等简单地形成,因此能够以最小限度的加工工序制作带凸缘的保持器44,能够实现制作成本的降低。
其次,对图1至图4所示的多级泵的作用简单地进行说明。
当泵运转时,从吸入嘴17被吸入的液体被导入下部壳体3内,且借助最下级的中间壳体1内的第一级叶轮11被升压。从第一级叶轮11被排出后的液体通过由夹在吸入板30和侧板32之间的返回叶片34形成的通路被引导至下一级叶轮11的吸入部。这样,液体借助中间壳体1内的各级叶轮11被升压,且在通过由各级的返回叶片34形成的流路的期间压力回复,且在借助位于最上级的最终级的叶轮11被升压、并通过由最终级的返回叶片34形成的流路而使压力回复之后流入上部壳体2内。在上部壳体2形成有多个排出孔2a,上部壳体2内的液体从排出孔2a通过形成在外壳4与多级中间壳体1之间的环状流路55而被从排出嘴18排出至外部。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对立式的多级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也可以作为卧式的多级泵使用。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立式的多级泵的第一变形例的纵剖视图。在图5所示的多级泵中,无需将马达(未图示)从马达座6卸下就能够卸下筒形机械密封件12。并且,在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装配于泵的主轴10时也同样无需将马达从马达座6卸下。
在泵的主轴10与马达的主轴15之间形成有比筒形机械密封件12的全长长的间隔L1。因此,能够在马达装配于马达座6的状态下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从主轴10卸下。即,在将形成为被分割成两部分的联轴器14卸下之后,当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的整体抬起而使其上升至形成在泵的主轴10与马达的主轴15之间的空间的位置时,能够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从主轴10卸下。
并且,由于在马达座6的侧壁形成有大致矩形的窗口6w,因此能够将被抬起至上方后的筒形机械密封件12从窗口6w沿横向取出。在装配筒形机械密封件12时,可以在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从窗口6w插入马达座6内之后,经由主轴10与主轴15之间的空间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装配于主轴10。
根据图5所示的联轴器构造,无需使作为重物的电动机移动,仅通过将联轴器卸下的操作就能够进行机械密封件的检修以及更换。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立式的多级泵的第二变形例的纵剖视图。在图6所示的多级泵中,在马达座6固定有壳体支架80,在该壳体支架80收纳有用于承受在泵产生的轴向载荷的大型的球轴承81。泵的主轴10和马达的主轴15借助第一联轴器82以及第二联轴器83连结。在泵的主轴10的上端与第一联轴器82的下端之间形成有比筒形机械密封件12的全长长的间隔L2。因此,能够在将马达装配于壳体支架80的状态下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从主轴10卸下。即,在将被分割成两部分的构造的第二联轴器83卸下之后,当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整体抬起而使其上升至形成于泵的主轴10与第一联轴器82之间的空间的位置时,能够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从主轴10卸下。
并且,由于在马达座6的侧壁形成有大致矩形的窗口6w,因此能够将被抬起至上方后的筒形机械密封件12从窗口6w沿横向取出。在装配筒形机械密封件12时,可以在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从窗口6w插入马达座6内之后,经由主轴10与第一联轴器82之间的空间将筒形机械密封件12装配于主轴10。
根据图6所示的联轴器构造,无需使作为重物的电动机移动,仅通过将联轴器卸下的操作就能够进行机械密封件的检修以及更换。
并且,通过使用具有大型的球轴承81的壳体支架80,利用该大型的球轴承81承受在泵产生的轴向载荷,因此能够使用市售的廉价且小型的通用电动机,由此,电动机的选择范围变宽,能够降低具有电动机的泵的价格。
图7以及图8是示出在图1、图5以及图6的实施方式中将最上级的叶轮11固定于泵的主轴10的构造的图,图7是主轴10、开口环91以及环按压件92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示出主轴10、开口环91以及环按压件92的组装状态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如图7所示,在主轴10,在花键部10s的上端部附近形成有圆周槽10g。在该圆周槽10g嵌合有用于进行叶轮11的定位的被分割成两部分的开口环91。开口环91构成在主轴10的轴向对叶轮11进行定位的定位部件。在图7中,在主轴10的下方示出的环按压件92具有抵接于构成定位部件的开口环91的端面的圆板状部92a以及从圆板状部92a折弯并以包围开口环91的外周的方式设置的圆筒状部92b,环按压件92构成保持被装配于主轴10的开口环91的止动器。构成止动器的开口环91具有形成为与设置在主轴10的花键部10s的花键槽嵌合的内径部形状的花键槽92g。
并且,使环按压件92沿着花键部10s上升,并使环按压件92抵接于装配于主轴10的开口环91。此时,环按压件92的圆筒状部92b与开口环91的外周部接触或者接近。然后,将各级叶轮11装配于主轴10,最后将螺母93螺合在主轴10的下端,从而将多级的叶轮11固定于主轴10。另外,也可以代替被分割成两部分的开口环91而使用在图7中在主轴10的上方示出的C型挡圈94。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紧固螺母93而将多级叶轮11固定于主轴10。此时,螺母93的紧固力经由环按压件92传递到开口环91,但是,由于该开口环91在由环按压件92包围的状态下牢固地嵌入主轴10的圆周槽10g,因此开口环91不会变形。如图1所示,该开口环91也作为筒形机械密封件12的下端部的定位件发挥功能。

Claims (7)

1.一种离心泵,
该离心泵具备:
安装于与原动机的连结的主轴的至少一个叶轮;
与上述叶轮对应地设置的至少一个壳体;
对壳体的敞开端进行密闭的壳体罩;以及
设置于主轴贯通该壳体罩的部分的轴封装置,
上述离心泵的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罩由厚壁部件和薄壁的具有耐腐蚀性的内衬部件构成,上述厚壁部件由铸件构成,上述内衬部件由冲压成型件构成,且通过焊接、粘接剂、螺钉或者压入密接固定于上述厚壁部件的外表面,
在上述厚壁部件的中央部形成有供上述主轴贯通的中空圆筒状部,
上述内衬部件具有嵌合于上述中空圆筒状部的环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
上述环状部的端部被扩径,以免该内衬部件从厚壁部件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扩径的部分为锥形状,以便在上述轴封装置的衬垫插入时进行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罩的厚壁部件形成有从大气侧朝液体侧连通的连通孔,在该连通孔插入有耐腐蚀性的管,该管和上述内衬部件通过焊接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
上述焊接是激光焊接。
6.一种离心泵,
该离心泵具备:
安装于与原动机连结的主轴的至少一个叶轮;
与上述叶轮对应地设置的至少一个壳体;
对该壳体的敞开端进行密闭的壳体罩;以及
设置在主轴贯通该壳体罩的部分的轴封装置,
上述离心泵的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罩由厚壁部件和薄壁的具有耐腐蚀性的内衬部件构成,上述厚壁部件由铸件构成,上述内衬部件由冲压成型件构成,且通过焊接、粘接剂、螺钉或者压入密接固定于上述厚壁部件的外表面,
上述离心泵具有外部主体,该外部主体防止由于泵运转而产生的压力水泄漏至外部,在该外部主体的两端部或者一端部设置有用于装配密封用的O型圈的成型部,在上述外部主体的成型部处,将端部朝外径侧扩大成形,以防止O型圈脱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泵,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部主体所被安装的对方侧部件形成有朝半径方向外侧呈锥状地扩径的部分,以使得O型圈容易插入。
CN2013202361541U 2013-05-03 2013-05-03 离心泵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08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2361541U CN203308787U (zh) 2013-05-03 2013-05-03 离心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2361541U CN203308787U (zh) 2013-05-03 2013-05-03 离心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08787U true CN203308787U (zh) 2013-11-27

Family

ID=49615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236154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08787U (zh) 2013-05-03 2013-05-03 离心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087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33396B2 (ja) 遠心式ポンプ
US5601419A (en) Nozzle structure for a full-circumferential flow pump
CN203308786U (zh) 离心泵
JP2007205360A (ja) 遠心式ポンプ
CN104024641A (zh) 具有产生轴向推力的双吸叶轮的泵
EP1669611B1 (en) Centrifugal pump
CN203308787U (zh) 离心泵
US7648337B2 (en) Multistage pump
CA2593260A1 (en) Bearing housing seal system for centrifugal pumps
US20060147328A1 (en) Seal mechanism for fluid machine
US20130115071A1 (en) Pump with Hydraulic Isolator
JP2005168186A (ja) ハウジングの防水構造および電動機
US5531456A (en) Thrust cover for a centrifugal pump having dual sealing arrangement
CN110425404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机轴承的润滑结构
CN215595976U (zh) 一种大功率直连式离心泵的轴承结构
CN215170830U (zh) 一种高压的带磁力平衡盘的立式串联多级屏蔽泵
CN205533276U (zh) 一种无密封管道泵
CN212536077U (zh) 三元流永磁同步管道式离心泵
CN209800285U (zh) 一种泵
CN102133839A (zh) 具有带密封件的轴承盖的车轮组件
JP2006029242A (ja) モータポンプ
US9482238B2 (en) Pump and protector for pump
CN203685658U (zh) 一种改进型液下化工泵
CN105604975A (zh) 流程泵
CN108105388A (zh) 用于液压马达的改良密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