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89816U - 具有散热功能的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散热功能的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89816U
CN203289816U CN2013203234473U CN201320323447U CN203289816U CN 203289816 U CN203289816 U CN 203289816U CN 2013203234473 U CN2013203234473 U CN 2013203234473U CN 201320323447 U CN201320323447 U CN 201320323447U CN 203289816 U CN203289816 U CN 2032898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installation
louvre
heat sink
framework
enclosing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2344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政燻
蔡竹嘉
许进福
张人扬
陈建玮
刘彦圻
陈明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s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898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8981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一基座、一框架以及一外盖;该框架设置于该基座上,该框架包括一中空本体、一第一限位件以及一第一支撑件;该第一限位件设置于该中空本体的一边条;该第一支撑件设置于该第一限位件旁;该外盖设置于该框架,且该框架和该外盖的边缘之间具有一散热孔,该外盖包括一板体、一第二限位件以及一第二支撑件;该板体遮蔽于该中空本体上;该第二限位件设置于该板体的一侧边,该第二限位件卡合该第一限位件,限制该外盖远离该框架的移动;该第二支撑件设置于该第二限位件旁,该第二支撑件抵接该第一支撑件,限制该外盖接近该框架的移动,以维持该散热孔的尺寸。本实用新型可提高并稳定维持产品的散热效能。

Description

具有散热功能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子装置,尤指一种可自动切换散热气流的流向以提高散热效能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装置可提供网络联机和高影像分辨率的功能,其配合高效能的中央处理器以期能提高运算效能。但是越高效率的中央处理器所损耗功率较大,往往都有过热的问题产生,进而导致系统容易过热当机或运作缓慢,故传统的电子装置在壳体内部设置风扇,并在壳体上靠近风扇的位置制造数个穿孔,使得风扇可藉由穿孔进行强制对流散热。然而,在现今消费性市场具有高市场占有率的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型计算机或平板计算机,常为使用者手持把玩。若使用者的手部无意中握持在壳体上形成穿孔的位置,则会阻断传统电子装置的热对流途径而降低电子装置的散热效能。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散热效能不受限于使用者操作行为(手部握持的位置)的电子装置,即为现今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目标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自动切换散热气流的流向以提高散热效能的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一基座、一框架以及一外盖;该框架设置于该基座上,该框架包括一中空本体、一第一限位件以及一第一支撑件;该第一限位件设置于该中空本体的一边条;该第一支撑件设置于该第一限位件旁;该外盖设置于该框架,且该框架和该外盖的边缘之间具有一散热孔,该外盖包括一板体、一第二限位件以及一第二支撑件;该板体遮蔽于该中空本体上;该第二限位件设置于该板体的一侧边,该第二限位件卡合该第一限位件,限制该外盖远离该框架的移动;该第二支撑件设置于该第二限位件旁,该第二支撑件抵接该第一支撑件,限制该外盖接近该框架的移动,以维持该散热孔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第二支撑件的一长度实质大于该板体的该侧边相对于该中空本体的该边条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板体的中间区域实质平整,且该板体的该侧边为一弧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散热孔形成于该中空本体与该板体的该侧边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第一限位件为一突出结构,该第二限位件为一钩状结构,且该钩状结构扣合于该突出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第一支撑件为一槽结构,该第二支撑件为一止挡结构,且该止挡结构嵌合于该槽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电子装置还包括有一散热件,设置该基座上,且位于该框架与该外盖之间。该散热件用来驱动气体流动。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散热件设置于该基座邻近该散热孔的角落。该外盖的相邻的一第一边缘及一第二边缘在对应于该散热件的区段间隔该框架而形成该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散热件设置于该基座中间。该电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挡墙,设置在该散热件旁。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挡墙位于该散热件与该散热孔之间。该挡墙的结构方向指向该散热孔,以切分该散热孔为一流入区段及一流出区段。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散热件驱动该气体从该散热孔的一区段流入该基座,并由该散热孔的另一区段流出该基座。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当位于该第一边缘的该散热孔的该区段被遮蔽,该散热件从位于该第二边缘的该散热孔的该另一区段抽入外部低温气体进行对流。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散热件驱动该气体在该基座内往复流动。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该外盖还包括多个穿孔,形成于该板体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将外盖悬空设置在框架上,以利用外盖与框架之间的缝隙作为电子装置的散热孔,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具有较佳的外观美感,不会因散热孔的设置而破坏产品外形。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较佳地将散热孔环设在电子装置的边缘,无论使用者如何操作电子装置,使用者手部皆无法完全遮蔽电子装置的散热孔,而风扇可通过压力变化驱动气体自行寻找最佳的出入口。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可自动切换散热气流的流向,以有效提高并稳定维持产品的散热效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组件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组立图。
图3与图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在不同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的另一剖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的另一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10'    电子装置   263        中间区域
101        第一边缘   28         第二限位件
102        第二边缘   30         第二支撑件
12         基座       32         穿孔
14         框架       34         散热件
16         外盖       36         挡墙
18         中空本体   H          长度
181        边条       D          间距
20         第一限位件 A-A'       剖面指示线
22         第一支撑件 B-B'       剖面指示线
24         散热孔     C-C'       剖面指示线
26         板体       241        流入区段
261        侧边       243        流出区段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与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10的组件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组立图。电子装置10包含有一基座12、一框架14以及一外盖16。基座12可设置数个电子组件,例如风扇及主机板。框架14设置于基座12上。框架14包含一中空本体18、多个第一限位件20以及多个第一支撑件22。第一限位件20与第一支撑件22分别间隔设置在中空本体18的四个边条181上。外盖16设置在框架14,且框架14和外盖16边缘之间具有一散热孔24,用来散逸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
外盖16包含一板体26、多个第二限位件28以及多个第二支撑件30。板体26遮蔽于中空本体18以保护基座12内部的电子组件。如图1所示,板体26具有数个侧边261和一中间区域263。中间区域263为实质平整的结构体,而侧边261为弧状结构,且侧边261分别连接在中间区域263的四周。第二限位件28的数量对应于第一限位件20的数量,第二支撑件30的数量对应于第一支撑件22的数量。第二限位件28与第二支撑件30分别设置在板体26的四个侧边261。当外盖16与框架14结合时,各第二限位件28卡合对应的第一限位件20,以限制外盖16远离框架14的移动,且各第二支撑件30抵接对应的第一支撑件22,藉此限制外盖16接近框架14的移动,避免外盖16被外力施压时改变了散热孔24的尺寸。
外盖16还可包含多个穿孔32,形成于板体26的表面。穿孔32与散热孔24皆可用来散逸传导热量的气流。进一步来说,穿孔32为形成在板体26的中间区域263的破洞,当电子装置10置放在平面时,穿孔32容易被盖住使气体流动不顺畅。而散热孔24形成于框架14与外盖16之间,因此散热孔24从外观上看来形同装饰件,不会破坏电子装置10的外部造型及视觉美感。且电子装置10置放在平面时,散热孔24不会被遮掩,仍可提供气体顺畅的散热流道。其中,穿孔32的形状与数量不限于本实施例所述,例如穿孔32还可为锯齿形、长条形、弧形、圆孔形等,其实施方式视设计需求而定。
请参阅图3至图7,图3与图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在不同部位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10沿着A-A'线的剖视图,图6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10沿着B-B'线的剖视图,图7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10沿着C-C'线的剖视图。其中,图5对应于图3的部位,图6对应于图4的部位。
如图3与图5所示,第一限位件20可为一突出结构,第二限位件28可为一钩状结构。钩状结构扣合于突出结构的凹陷处,以将外盖16平稳安装在框架14上。如图4与图6所示,第一支撑件22可为一槽结构,第二支撑件30可为一止挡结构。止挡结构嵌合于槽结构内以提供支撑力,由于第二支撑件30的长度H实质大于板体26的侧边261相对中空本体18的边条181的间距D,故当外盖16被外力施压时,第二支撑件30可稳定维持外盖16与框架14的距离,确保散热孔24可保持在固定的预设尺寸。如图1与图7所示,散热孔24形成在中空本体18的边条181和板体26的侧边261之间。因为外盖16没有密合于框架14,外盖16与框架14之间会形成缝隙,凡是没有支撑件与限位件的区域皆可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孔24应用,以作为散逸热量的气体流道。
在前述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的散热孔24为围绕外盖16一整圈(四个边缘)的环状孔,使得气体可由电子装置10的四面八方任意流入与流出基座12,藉此提供较佳的散热效能。然而,本实用新型还可将散热孔24形成在电子装置10的一个边缘、两个边缘或三个边缘,凡是利用框架14与外盖16未密合所造成缝隙作为散热孔24的电子装置10,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范畴,故此不再一一加以叙明。
电子装置10还具有一散热件34,设置基座12上且位于框架14与外盖16之间。散热件34可为风扇,用来驱动气体流动以散逸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根据散热件34的摆设位置差异,本实用新型可提供数种不同实施例形态的电子装置10。请参阅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示意图。如图1与图8所示,散热件34设置在基座12邻近散热孔24的角落。外盖16间隔于框架14,以在电子装置10的第一边缘101及第二边缘102的位置形成散热孔24。当散热件34启动而抽取外部冷风进入电子装置10时,外部的低温气体将由邻近散热件34的散热孔24的区段流入,电子装置10内的高温气体则从散热孔24的其他区段流出,达到以强制对流进行散热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若使用者手部握持电子装置10的第一边缘101,位于第一边缘101的散热孔24的部分区段虽被使用者手部遮蔽,但散热件34仍可从位于第二边缘102的散热孔24的区段抽入外部低温气体来进行强制热对流,反之亦然。只要散热孔24的总长度大于使用者手部的可遮蔽范围,无论使用者遮蔽了何处区域的散热孔24,散热件34还是可以从散热孔24的其他区域抽取气体,将低温的高压气流驱动到电子装置10内任意的低压区域,气体流动方向如图示的箭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10具有可自行调整气体流动方向,以维持最佳散热效率的功能。
请参阅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示意图。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将散热件34设置在基座12中间,意即对应于板体26的中间区域263。电子装置10'还包含至少一挡墙36,设置在散热件34与散热孔24之间。挡墙36的结构方向较佳地指向散热孔24,以依据气体流动方向切分散热孔24为流入区段241及流出区段243。因为第二实施例的散热件34并非设置在电子装置10'的边缘,为了避免散热件34在驱使气体流动时,气体因压力变化而在电子装置10'内部造成紊流而降低散热效能,第二实施例将挡墙36设置在散热件34的入风口和出风口的交界处,使得电子装置10'可明确界定气体的流动方向,气体流动方向如图示的箭头,藉此有效提高散热效能。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在外盖和框架分别设置相应的限位件与支撑件,限位件可将外盖固定在框架上不致分离,外盖没有密合于框架以形成散热孔,支撑件设置在外盖及框架之间,避免外盖因受压而贴近框架(外盖贴近框架会缩减散热孔的尺寸)。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孔可大尺度地形成于电子装置的边缘,并配合散热件驱动气体流动的功能,电子装置便可藉由散热件(风扇)提供正压气流,使得气体从风扇沿着任意方向流往低压区域来散逸热量。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当散热件所制造高压气流大于外界的大气压力时,电子装置的散热件会驱动气体从散热孔的某一区段流入基座,并由散热孔的其他区段流出基座,达到电子装置内部与外界气体进行强制热对流的目的。若外界的大气压力大于散热件所制造的气流压力时,散热件虽然不能将气体排出电子装置,但仍可驱动气流在电子装置内部往复地循环流动以均匀散逸热量,避免因为特定电子组件过热而造成电子装置当机的错误。
相比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将外盖悬空设置在框架上,以利用外盖与框架之间的缝隙作为电子装置的散热孔,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具有较佳的外观美感,不会因散热孔的设置而破坏产品外形。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较佳地将散热孔环设在电子装置的边缘,无论使用者如何操作电子装置,使用者手部皆无法完全遮蔽电子装置的散热孔,而风扇可通过压力变化驱动气体自行寻找最佳的出入口。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可自动切换散热气流的流向,以有效提高并稳定维持产品的散热效能。

Claims (14)

1.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包括:
一基座;
一框架,该框架设置于该基座上,该框架包括:
一中空本体;
一第一限位件,该第一限位件设置于该中空本体的一边条;以及
一第一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设置于该第一限位件旁;以及
一外盖,该外盖设置于该框架,且该框架和该外盖的边缘之间具有一散热孔,该外盖包括:
一板体,该板体遮蔽于该中空本体上;
一第二限位件,该第二限位件设置于该板体的一侧边,该第二限位件卡合该第一限位件,限制该外盖远离该框架的移动;以及
一第二支撑件,该第二支撑件设置于该第二限位件旁,该第二支撑件抵接该第一支撑件,限制该外盖接近该框架的移动,以维持该散热孔的尺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支撑件的一长度实质大于该板体的该侧边相对于该中空本体的该边条的间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板体的中间区域实质平整,且该板体的该侧边为一弧状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孔形成于该中空本体与该板体的该侧边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位件为一突出结构,该第二限位件为一钩状结构,且该钩状结构扣合于该突出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支撑件为一槽结构,该第二支撑件为一止挡结构,且该止挡结构嵌合于该槽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还包括一散热件,该散热件设置该基座上,且位于该框架与该外盖之间,该散热件用来驱动气体流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件设置于该基座邻近该散热孔的角落,该外盖的相邻的一第一边缘及一第二边缘在对应于该散热件的区段间隔该框架而形成该散热孔。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件设置于该基座中间,该电子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挡墙,该至少一挡墙设置在该散热件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挡墙位于该散热件与该散热孔之间,该挡墙的结构方向指向该散热孔,以切分该散热孔为一流入区段及一流出区段。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件驱动该气体从该散热孔的一区段流入该基座,并由该散热孔的另一区段流出该基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该第一边缘的该散热孔的该区段被遮蔽,该散热件从位于该第二边缘的该散热孔的该另一区段抽入外部低温气体进行对流。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件驱动该气体在该基座内往复流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盖还包括多个穿孔,该多个穿孔形成于该板体的表面。
CN2013203234473U 2013-05-22 2013-06-05 具有散热功能的电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8981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9525 2013-05-22
TW102209525U TWM464985U (zh) 2013-05-22 2013-05-22 具有散熱功能的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89816U true CN203289816U (zh) 2013-11-13

Family

ID=49546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23447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89816U (zh) 2013-05-22 2013-06-05 具有散热功能的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89816U (zh)
TW (1) TWM46498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2417A (zh) * 2014-11-20 2016-06-15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装置散热结构
CN109950218A (zh) * 2017-12-20 2019-06-28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散热器及散热系统
CN111148401A (zh) * 2018-11-05 2020-05-12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式电子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2417A (zh) * 2014-11-20 2016-06-15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装置散热结构
CN109950218A (zh) * 2017-12-20 2019-06-28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散热器及散热系统
CN111148401A (zh) * 2018-11-05 2020-05-12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式电子装置
CN111148401B (zh) * 2018-11-05 2021-11-02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式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4985U (zh) 2013-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1802B (zh) 电子装置
CN203289816U (zh) 具有散热功能的电子装置
CN103327787A (zh) 电子装置
CN202949659U (zh) 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机壳
CN101674715A (zh) 散热装置与方法
CN201569961U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散热结构
CN201650800U (zh) 一种无叶电风扇
CN102536860A (zh) 一种具有出风增压•ˆ果的薄型横流式风扇
CN103727066B (zh) 离心风扇
CN106351853B (zh) 具活动导流板的散热风扇
CN205158209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底壳
CN203120362U (zh) 具有导风功能的手持式电子装置
CN204331588U (zh) 快速散热电脑机箱
CN203430862U (zh) 散热装置
CN202533885U (zh) 散热鼠标
CN105807874A (zh) 一种计算机用双风机散热器
CN203870551U (zh) 用上盖传导及对流散热的笔记本电脑结构
CN206757493U (zh) 一种散热除尘计算机主机
CN203870541U (zh) 自组网终端的通风结构
CN103838331A (zh) 笔记本电脑
CN103987230A (zh) 具有导风功能的手持式电子装置
CN203217465U (zh) 电脑主机箱
CN210666642U (zh) 一种具有滤尘作用的笔记本散热器
CN202110478U (zh) 主机侧板的散热孔一体成型结构
CN202930791U (zh) 一种开关柜用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