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89641U - 一种传声器和背极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声器和背极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89641U
CN203289641U CN2012207385853U CN201220738585U CN203289641U CN 203289641 U CN203289641 U CN 203289641U CN 2012207385853 U CN2012207385853 U CN 2012207385853U CN 201220738585 U CN201220738585 U CN 201220738585U CN 203289641 U CN203289641 U CN 2032896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late
back pole
microphone
diaphragm
vertical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73858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澎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Gettop Acou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Gettop 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Gettop Acou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Gettop 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73858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896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896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8964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极板和传声器,由于与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沿背极板远离膜片的方向形成突起,且背极板上任意一点到膜片的距离不小于传声器的垫片的厚度,使得背极板对膜片活跃区的吸引得以减小,增大了膜片的振动空间,进而使背极板的电位得到了提高,导致传声器的灵敏度提高,提高了传声器的信噪比。

Description

一种传声器和背极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驻极体电容传声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极板和传声器。 
背景技术
传声器是一种将声波转成电信号的电声器件。传声器的信噪比越高表明它产生的杂音越少。信噪比越大,说明混在信号里的噪声越小,声音回放的音质量越高,否则相反。信噪比为传声器灵敏度与固有噪声之比。提高信噪比的方法有:提高灵敏度和降低固有噪声;常规驻极体电容传声器受电路元器件本底噪声和部件热噪声限制已很难降低固有噪声;想提高信噪比,只能通过提高灵敏度实现;灵敏度,表示传声器的声电转换率,是指在自由声场中,当向传声器施加一个声压为1帕(Pa)或1微巴(ubar)的声信号时,传声器的开路输出。想提高灵敏度,需要通过提高传声器的开路输出来实现。 
传声器的开路输出是由膜片的振动,导致膜片和贮存有负电荷的背极板之间的位置变化,造成膜片和背极板之间的电压变化,通过后续转化输出信号。现有技术中,传声器的背极板101与膜片103平行,如图1所示。膜片103会受背极板101上贮存的电荷吸引而变形,向背极板101弯曲,如图2所示,严重时膜片103会贴在背极板101上,致使膜片103接受到声压后,不能振动。即使未贴到背极板101上,也会导致膜片103与背极板101的距离变小,使膜片103的振动空间变小,所以现有技术由于背极板101对膜片103的吸引,使背极板101的充电电荷受到限制,传声器的输出也难以提高,导致灵敏度难以提升,进而不能提高传声器的信噪比。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极板和传声器,以解决信噪比不能提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现提出的方案如下: 
一种背极板,应用于传声器,其中: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沿所述背极板远离所述膜片的方向形成突起,且所述背极板上任意一点到所述膜片的距离不小于所述传声器的垫片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突起的纵切面为弧形。 
优选的,所述突起的纵切面为折线形。 
优选的,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非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的纵切面为直线型、斜线型或弧形,其中,靠近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与所述膜片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靠近所述垫片的背极板的区域与所述膜片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传声器背极板到膜片活跃区的距离小于100μm。 
一种传声器,包括:背极板、膜片以及位于所述背极板和膜片之间的垫片;其中: 
与所述膜片的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沿所述背极板远离所述膜片的方向形成突起,且所述背极板上任意一点到所述膜片的距离不小于所述传声器的垫片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为弧形。 
优选的,所述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为折线形。 
优选的,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非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的纵切面为直线型、斜线型或弧形,其中,靠近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与所述膜片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靠近所述垫片的背极板的区域与所述膜片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传声器背极板到膜片活跃区的距离小于100μm。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背极板,由于与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沿背极板远离膜片的方向形成突起,且背极板上任意一点到膜片的距离不小于传声器的垫片的厚度,使得背极板对膜片活跃区的吸引得以减小,增大了膜片的振动空间,进而使背极板的电位得到了提高,导致传声器的灵敏度提高,提高了传声器的信噪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传声器电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传声器电极板充电后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充电后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传声器背极板未充电纵切面形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极板,以解决信噪比不能提高的问题。 
图1所示的为现有技术中背极板101与膜片103之间的距离关系,由图可知,背极板101与膜片103是平行的,之间的距离为垫片102的厚度。 
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在制作驻极体传声器时,背极板101贮存负电荷;当背极板101充电之后,会对膜片103产生吸引,使膜片103发生形变,向背极板101弯曲,如图2所示,其中膜片103中心部位变形严重,称为活跃区1031,膜片103的边缘部位由于垫片102及其他部件的固定变形不严重,称为非活跃区1032。为提高灵敏度,需向背极板101冲高的电位,当背极板101充电到一定电位时,膜片103变形严重可能会造成活跃区1031贴在背极板101上,致使膜片103接受到声压后,不能振动。即使膜片103的活跃区1031未贴到背极板101上,也会导致膜片103的活跃区1031与背极板101的距离变小,使膜片103的振动空间变小,导致背极板101的充电电荷受到限制,传声器的输出也难以提高,造成灵敏度难以提升,进而不能提高传声器的信噪比。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背极板,与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1031相对应的背极板201的区域,沿背极板201远离膜片103的方向形成突起,且背极板201上任意一点到膜片103的距离不小于传声器的垫片102的厚度,。 
如图3所示背极板201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为弧形;且背极板201到膜片活跃区1031的距离小于100μm。 
具体的工作原理为: 
当背极板201充电之后对膜片103产生吸引,使膜片103发生形变,膜片103向背极板201弯曲,如图4所示,由于背极板201到传声器的膜片活跃区1031的距离大于背极板201到膜片非活跃区1032的距离,并且其中,背极板201到膜片非活跃区1032的距离不小于传声器垫片102的厚度,使得背极板201对膜片活跃区1031的吸引力变小,并使膜片103的活跃区1031有更大的振动空间,进而使背极板201的充电电位得到了提高,导致传声器的灵敏度提高,实现了提高传声器的信噪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极板,如图5所示,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202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依然为弧形,但是背极板202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直线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具体的实践生产中,背极板纵切面的形状并不做限制,只要与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1031相对应的背极板202的区域,沿背极板202远离膜片103的方向形成突起,且背极板202上任意一点到膜片103的距离不小于传声器的垫片102的厚度,即可实现提高背极板的充电电位,进而提高传声器的灵敏度,实现传声器信噪比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极板,如图6所示,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203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依然为弧形,但是背极板203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斜线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实际应用中,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相对应的背极板203的区域的纵切面可以为直线型、斜线型或弧形,其中,只要保证靠近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1031相对应的背极板203的区域与所述膜片10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靠近所述垫片102的背极板203的区域与所述膜片103之间的距离,即可实现提高背极板的充电电位,进而提高传声器的灵敏度,实现传声器信噪比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极板,如图7所示,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204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依然为弧形,但是背极板204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突起的弧形型,并且,靠近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1031相对应的背极板204的区域与所述膜片10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靠近所述垫片102的背极板204的区域与所述膜片103之间的距离,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极板,如图8所示,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301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折线形,背极板301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直线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极板,如图9所示,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302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折线形,背极板302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斜线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极板,如图10所示,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303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折线形,背极板303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平滑的弧形,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极板,如图11所示,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304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折线形,背极板304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 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突起的弧形,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极板,如图12所示,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401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直线形,背极板401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也为直线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极板,如图13所示,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402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直线形,背极板402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斜线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极板,如图14所示,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403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直线形,背极板403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平滑的弧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背极板,如图15所示,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404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直线形,背极板404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突起的弧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传声器,包括传声器背极板,如图3所示,其中,与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1031相对应的背极板201的区域,沿背极板201 远离膜片103的方向形成突起,且背极板201上任意一点到膜片103的距离不小于传声器的垫片102的厚度。 
如图3所示背极板201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为弧形;且背极板201到膜片活跃区1031的距离小于100μm。 
具体的工作原理为: 
当背极板201充电之后对膜片103产生吸引,使膜片103发生形变向背极板201弯曲,如图4所示,由于背极板201到传声器的膜片活跃区1031的距离大于背极板201到膜片非活跃区1032的距离,使得背极板201对膜片活跃区1031的吸引力变小,并使膜片103的活跃区1031有更大的振动空间,进而使背极板201的充电电位得到了提高,导致传声器的灵敏度提高,实现了提高传声器的信噪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传声器,如图5所示,包括背极板,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202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依然为弧形,但是背极板202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直线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具体的实践生产中,传声器背极板纵切面的形状并不做限制,只要与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1031相对应的背极板202的区域,沿背极板202远离膜片103的方向形成突起,且背极板202上任意一点到膜片103的距离不小于传声器的垫片102的厚度,即可实现提高背极板的充电电位,进而提高传声器的灵敏度,实现传声器信噪比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传声器,如图6所示,包括背极板,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203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依然为弧形,但是背极板203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斜线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实际应用中,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相对应的背极板203的区域的纵切面可以为直线型、斜线型或弧形,其中,只要保证靠近于所述 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1031相对应的背极板203的区域与所述膜片10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靠近所述垫片102的背极板203的区域与所述膜片103之间的距离,即可实现提高背极板的充电电位,进而提高传声器的灵敏度,实现传声器信噪比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传声器,如图7所示,包括背极板,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204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依然为弧形,但是背极板204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突起的弧形型,并且,靠近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1031相对应的背极板204的区域与所述膜片10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靠近所述垫片102的背极板204的区域与所述膜片103之间的距离,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传声器,如图8所示,包括背极板,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301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折线形,背极板301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直线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传声器,如图9所示,包括背极板,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302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折线形,背极板302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斜线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传声器,如图10所示,包括背极板,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303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折线形,背极板303与 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平滑的弧形,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传声器,如图11所示,包括背极板,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304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折线形,背极板304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突起的弧形,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传声器,如图12所示,包括背极板,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401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直线形,背极板401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也为直线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传声器,如图13所示,包括背极板,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402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直线形,背极板402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斜线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传声器,如图14所示,包括背极板,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403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直线形,背极板403与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平滑的弧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传声器,如图15所示,包括背极板,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形状不同,背极板404与传声器膜片的活跃区1031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直线形,背极板404与 传声器膜片的非活跃区1032所对应的区域纵切面形状为突起的弧型,其余的特征及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所公开的方案。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极板,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传声器,其中: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沿所述背极板远离所述膜片的方向形成突起,且所述背极板上任意一点到所述膜片的距离不小于所述传声器的垫片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纵切面为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纵切面为折线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极板,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非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的纵切面为直线型、斜线型或弧形,其中,靠近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与所述膜片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靠近所述垫片的背极板的区域与所述膜片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器背极板到膜片活跃区的距离小于100μm。 
6.一种传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极板、膜片以及位于所述背极板和膜片之间的垫片;其中: 
与所述膜片的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沿所述背极板远离所述膜片的方向形成突起,且所述背极板上任意一点到所述膜片的距离不小于所述传声器的垫片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为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器背极板突起的纵切面为折线形。 
9.根据权利要求7-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传声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非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的纵切面为直线型、斜线型或弧形,其中,靠近于所述传声器的膜片的活跃区相对应的背极板的区域与所 述膜片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靠近所述垫片的背极板的区域与所述膜片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器背极板到膜片活跃区的距离小于100μm。 
CN2012207385853U 2012-12-27 2012-12-27 一种传声器和背极板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896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385853U CN203289641U (zh) 2012-12-27 2012-12-27 一种传声器和背极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385853U CN203289641U (zh) 2012-12-27 2012-12-27 一种传声器和背极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89641U true CN203289641U (zh) 2013-11-13

Family

ID=49545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738585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89641U (zh) 2012-12-27 2012-12-27 一种传声器和背极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896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7833A (zh) * 2012-12-27 2013-04-24 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极板和传声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7833A (zh) * 2012-12-27 2013-04-24 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极板和传声器
CN103067833B (zh) * 2012-12-27 2015-09-16 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极板和传声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6165B (zh) 扬声器单体结构
CN103220607B (zh) 一种非磁钢系统受话器或扬声器
CN103067833A (zh) 一种背极板和传声器
CN102291657B (zh) 双晶压电陶瓷扬声器
CN203289641U (zh) 一种传声器和背极板
CN206620292U (zh) 一种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451403B (zh) 一种微型平板扬声器换能器振膜结构及具有该换能器振膜的扬声器
CN204697287U (zh) 压电扬声器
CN204442681U (zh) 具有大振动力电枢的受话器
JP4822156B2 (ja) 電気音響変換装置
CN105554661A (zh) 电声转换装置
CN203072145U (zh) 一种膜片和传声器
CN201967086U (zh) 一种麦克风
CN210143113U (zh) 一种新型蜂窝式压缩高音相位塞
CN202222037U (zh) 压电式超薄头戴耳机
CN209250879U (zh) 动圈静电复合电声换能器
CN208821065U (zh) 一种华司和扬声器
CN103067831B (zh) 一种膜片和传声器
CN202979261U (zh) 一种可调增益传声器
CN208143481U (zh) 一种静电式电声换能器
CN201674661U (zh) 压电陶瓷扬声器
CN207304907U (zh) 扬声器磁路系统及扬声器
CN203813916U (zh) 互耦驱动式音箱
CN204968094U (zh) 一种二十寸大尺寸锅底低频扬声器
CN205622818U (zh) 一种扬声器结构及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