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74161U -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74161U
CN203274161U CN 201320314316 CN201320314316U CN203274161U CN 203274161 U CN203274161 U CN 203274161U CN 201320314316 CN201320314316 CN 201320314316 CN 201320314316 U CN201320314316 U CN 201320314316U CN 203274161 U CN203274161 U CN 2032741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ing member
wind guiding
annular
annular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31431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涛
关婷婷
贾广芬
王晓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31431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741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741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74161U/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78216 priority patent/WO2014194770A1/zh
Priority to EP14808157.3A priority patent/EP3006853B1/en
Priority to ES14808157.3T priority patent/ES2682050T3/es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为单体部件,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均为曲线面。在空调中应用该空调送风装置,在引导热交换风顺利流动的同时,能够提高作为初级气流的流动速度,便于获取作为次级气流的非热交换风进入贯流风道中,从而在实现出风风量增大的同时获得了温度适宜的出风。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立式空调送风时,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直接在内部风扇的作用下、从空调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出,且所吹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一般的,在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不设置额外的送风装置。这种空调送风的一个缺点是由于送出风全部是热交换风,风量较少,室内风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曾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在空调上的空调送风装置,空调送风装置包括有环形罩体,在环形罩体中间形成有贯穿环形罩体的贯通风道,在环形罩体壁上形成环形开口,在环形开口上设置若干环形导流片,相邻环形导流片之间形成环形出风风道。在空调热交换器与空调壳体的出风口之间设置该空调送风装置后,不仅可以增大空调的进风量、加速室内空气流动,而且能够提高空调出风的柔和性,改善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但是,由于环形导流片及环形出风风道均形成在一个环形罩体上,不便于灵活选择和控制环形导流片及出风风道的结构,适用范围较窄。而且,对于能够实现混合送风的空调送风装置来说,环形导流片的结构对整个送风装置的送风性能影响较大,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送风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所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为单体部件,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位于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混合风出口,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均为曲线面。
优选的,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为不完全相同的曲线面。
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包括前后两段,靠近该环形导风体出风口的前段为外扩的混合风导流部,靠近该环形导风体进风口的后段为热交换风导流部,所述混合风导流部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为直线段或微弧段,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是曲率半径为40-100mm的弧线段。
优选的,所述混合风导流部的宽度是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宽度的0.9-1.1倍。
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包括前后两段,靠近该环形导风体出风口的前段为导流部,靠近该环形导风体进风口的后段为安装部,所述导流部的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是曲率半径为50-80mm的弧线段,所述安装部的径向截面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是与该环形导风体的轴线方向垂直的直线段。
优选的,所述安装部的宽度为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宽度的15-30%。
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空调送风装置还包括有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和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之间的中间环形导风体,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中的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中的底面轮廓线是曲率半径为50-80mm之间的弧线段,该径向截面的顶面轮廓线至少包括有靠近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出风口的第一弧线段和靠近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进风口的第二弧线段,所述第一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大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二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二弧线段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弧线段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之间的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在空调中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送风装置之后,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的热交换风经贯通风道前端吹出的同时,能利用负压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且,这样的混合空气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此外,通过采用多个单体部件形式的环形导风体组合构成空调送风装置,不仅便于根据送风要求灵活控制每个环形导风体的结构,方便地加工出结构不同的各环形导风体,还可以灵活选择整个空调送风装置在空调中的装配方式,进而提高了空调送风装置的适用范围和空调的生产效率。而且,环形导风体采用径向截面为曲线面的结构,在引导热交换风顺利流动的同时,提高作为初级气流的流动速度,便于获取作为次级气流的非热交换风进入贯流风道中,在实现出风风量增大的同时,获得温度适宜的出风。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空调送风装置的空调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空调中的空调送风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空调送风装置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后端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端或后端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内部、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非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的风,是相对于热交换风而言、不是直接来自于热交换器的部分风;混合风是指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形成的风。下述的环,是指环绕形成的封闭结构,并不局限于圆环。
其次,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对于能够将空调热交换器热交换风及外部非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而送出的空调送风装置来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的环形导风体的结构、尤其是其径向截面的结构对气流的运动至关重要,进而会影响到空调送风装置所吸入的外部非热交换风的风量及混合风出风的温度。所以,本实用新型从环形导风体的结构、尤其是其径向截面形状作为研究点,来寻求能提高空调送风装置性能的较佳结构。
请参考图1,该图所示为具有空调送风装置1的空调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空调包括有构成空调壳体的前面板2、后背板3、左侧面板、右侧面板及顶板和底板(图中未标注),壳体限定了空调的内部风道4。在空调前面板2的上部开设有混合风出口21,在空调后背板3上部、与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非热交换风进口31。在内部风道4中自下而上设置有风机6、热交换器5和空调送风装置1,且风机6的设置使得空调内部风道4中的风从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吹出。
其中,空调送风装置1的结构请参考图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图3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2及图3所示意,同时结合图1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1包括有三个环形导风体,分别为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前后依次排列的这三个环形导风体中的每一个环形导风体均为单体部件,独立成型。其中,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前开口为出风口、且为混合风出口111,后开口为进风口112;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131和进风口132;后端环形导风体12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前开口为出风口121,后开口为进风口、且为非热交换风进口122。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前后依次排列之后,中间形成前后贯通所有三个环形导风体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而且,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4,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与后端环形导风体12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空调中的内部风道4将通过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4及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与空调送风装置1中的贯通风道相连通。其中,空调送风装置1中的各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均为曲线面,以便在引导热交换风顺利流动的同时,提高作为初级气流的流动速度,便于获取作为次级气流的非热交换风进入贯流风道中,在实现出风风量增大的同时,获得温度适宜的出风。而且,各个环形导风体优选采用径向截面是不完全相同的曲线面,以保证各热交换风风道不同方向上出风的均匀性。各个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的具体结构请参考图4至图6所示及下述对各图的描述。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多个单体部件形式的环形导风体组合构成空调送风装置1,便于根据送风要求灵活控制每个环形导风体的结构,方便地加工出结构不同的各环形导风体,以保证送风的均匀性和送风速度。而且,由于每个环形导风体为单体部件,可以灵活选择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在空调中的装配方式,进而提高了空调送风装置1的适用范围和空调的生产效率。而且,空调送风装置1中采用径向截面为曲线面的各环形导风体构成热交换风风道,不仅利于热交换风风道周向方向出风均匀,而且能够有效地对热交换风进行导向,使得气流在翻转的同时实现加速,降低了气流的总压损,能够以较低的噪音导流出较高的热交换风,提高了送风装置的送风性能。
在将空调送风装置1装配到空调中时,后端环形导风体12与空调的后背板3进行固定,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先与前端环形导风体11通过螺钉固定,然后将固定有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前端环形导风体11固定到空调的前面板2上。固定到位之后,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混合风出口111作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的出风口,将与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进行封闭装配;而后端环形导风体12中的非热交换风进口122作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的非热交换风进风口,将与后背板3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31进行封闭装配。
在空调中采用上述结构的空调送风装置1之后,空调运行时,室内风进入空调内部,在风机6的作用下,加速吹向热交换器5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从内部风道4吹向空调送风装置1、并经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4和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进入贯通风道,进而经贯通风道从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上的混合风出口111及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吹出。由于热交换风从面积较大的内部风道4吹至面积变小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使得从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吹出的热交换风风速变大,从而使得相应环形导风体表面压力减小而在贯通风道内形成负压,空调外部的室内风作为非热交换风,在负压的作用下,将从后背板3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31及后端环形导风体12的非热交换风进口122进入贯通风道,并与环形热交换风风道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送到室内。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同时,利用空气送风装置1所产生的负压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在该实施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和后背板3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31的形状为圆形;相应的,空调送风装置1中各环形导风体的形状为圆环形。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的组合,如椭圆形和椭圆环、正多边形和正多边形环等,也都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
图4示出了图3中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具体结构。如图4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所示意,前端环形导风体11包括前后两段,靠近其前开口、也即混合风出口111的前段为外扩的混合风导流部113,靠近其后开口、也即进风口112的后段为热交换风导流部114。混合风导流部113作为对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而成的混合风进行导流的主要部件,其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1131和底面轮廓线1132优选均为直线段或近似于直线的微弧段(曲率半径较大的弧)。热交换风导流部114作为对热交换风进行导流的主要部件,其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1141和底面轮廓线1142均是曲率半径为40-100mm的弧线段。混合风导流部113与热交换风导流部114的顶面轮廓线及底面轮廓线依次连接,并通过端部封闭线1133和1143形成封闭区域,最终获得径向截面为流线型的曲线面。而且,对热交换风导流部114的顶面轮廓线1141和底面轮廓线1142进行封堵的端部封闭线1143优选为圆弧段,以保证热交换风顺利进入到热交换风风道内,避免产生涡流。而且,综合考虑送风性能、结构强度及美观性,混合风导流部113的表面宽度W1是热交换风导流部114的表面宽度W2的0.9-1.1倍,优选两者宽度相等。例如,在该实施例中,W1=W2=90.7mm。
图5示出了图3中后端环形导风体11的具体结构。如图5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所示意,后端环形导风体12也包括有前后两段,靠近其前开口、也即出风口121的前段为导流部123,靠近其后开口、也即非热交换风进口122的后段为翻边安装部124。导流部123作为对热交换风进行导流的主要部件,其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1231和底面轮廓线1232均是曲率半径为50-80mm的弧线段。在该实施例中,曲率半径为61.4mm。而翻边安装部124作为主要的安装部件,其径向截面的顶面轮廓线1241和底面轮廓线1242均是与该后端环形导风体12的轴线方向相垂直的直线段。导流部123与安装部124的顶面轮廓线及底面轮廓线依次连接,并通过端部封闭线1233和1243进行封闭而形成封闭区域,最终获得径向截面为流线型的曲线面。优选的,端部封闭线1233为圆弧段,以保证热交换风顺利进入到热交换风风道内,避免产生涡流。而且,安装部124的表面宽度W3不宜过大,但也不能太小,优选其宽度为导流部123表面宽度W4的15-30%,更优选的值是25%。
图6示出了图3中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具体结构。如图6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所示意,在具有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空调送风装置1中,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位于后端环形导风体12及前端环形导风体11之间,且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表面宽度(W5+W6)不大于前端环形导风体12中的热交换风导流部114的表面宽度W2。例如,在该实施例中,W2为90.7mm,而(W5+W6)=61.3mm。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径向截面中的底面轮廓线133是曲率半径为50-80mm之间的一弧线段,而其顶面轮廓线134至少包括有靠近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前开口、也即出风口131的第一弧线段1341和靠近该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后开口、也即进风口132的第二弧线段1342。顶面轮廓线134与底面轮廓线133通过端部封闭线1343和1344进行封堵,形成流线型封闭结构的曲线面。其中,端部封闭线1343和1344均为弧线段。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弧线段1341的曲率半径大于底面轮廓线133的曲率半径,而第二弧线段1342的曲率半径小于该底面轮廓线133的曲率半径。例如,底面轮廓线133的曲率半径为60.2mm,第一弧线段1341的曲率半径为115.3mm,而第二弧线段1342的曲率半径为51.4mm。并且,第二弧线段1342与底面轮廓线13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弧线段1341与底面轮廓线133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前细后粗的结构。
各环形导风体采用上述结构的径向截面之后,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压损,进而降低空调送风装置1送风过程中的噪音。
除了采用上述三个环形导风体构成空调送风装置1之外,还可以在前端环形导风体11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之间设置更多个中间环形导风体。每个中间环形导风体可以参考上述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径向截面来设计。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为单体部件,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位于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混合风出口,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均为曲线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为不完全相同的曲线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包括前后两段,靠近该环形导风体出风口的前段为外扩的混合风导流部,靠近该环形导风体进风口的后段为热交换风导流部,所述混合风导流部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为直线段或微弧段,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是曲率半径为40-100mm的弧线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风导流部的宽度是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宽度的0.9-1.1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包括前后两段,靠近该环形导风体出风口的前段为导流部,靠近该环形导风体进风口的后段为安装部,所述导流部的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是曲率半径为50-80mm的弧线段,所述安装部的径向截面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是与该环形导风体的轴线方向垂直的直线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的宽度为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宽度的15-30%。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送风装置还包括有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和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之间的中间环形导风体,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中的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中的底面轮廓线是曲率半径为50-80mm之间的弧线段,该径向截面的顶面轮廓线至少包括有靠近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出风口的第一弧线段和靠近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进风口的第二弧线段,所述第一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大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二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二弧线段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弧线段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之间的距离。
CN 201320314316 2013-06-03 2013-06-03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741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314316 CN203274161U (zh) 2013-06-03 2013-06-03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PCT/CN2014/078216 WO2014194770A1 (zh) 2013-06-03 2014-05-23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EP14808157.3A EP3006853B1 (en) 2013-06-03 2014-05-23 Air conditioner with an air supply device
ES14808157.3T ES2682050T3 (es) 2013-06-03 2014-05-23 Acondicionador de aire con un dispositivo de suministro de ai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314316 CN203274161U (zh) 2013-06-03 2013-06-03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74161U true CN203274161U (zh) 2013-11-06

Family

ID=49504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314316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74161U (zh) 2013-06-03 2013-06-03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741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3641A (zh) * 2013-06-03 2013-12-18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3641A (zh) * 2013-06-03 2013-12-18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7721B (zh) 一种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3453641B (zh)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CN203478539U (zh) 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3453648A (zh) 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
CN103453632B (zh) 空调送风装置
CN203478543U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103307719B (zh) 具有导流片的空调送风装置
CN203857578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3274148U (zh) 一种立式空调中的空调送风装置
CN103453639B (zh) 一种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5091118A (zh) 一种空调器
CN105091084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3453645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203857572U (zh) 空调器
CN203274161U (zh)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CN103453642B (zh) 一种立式空调中的空调送风装置
CN203274156U (zh) 空调送风装置
CN105091086A (zh) 空调器
CN103307722B (zh) 具有导流片的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3453633B (zh) 立式空调中的空调送风装置
CN203274157U (zh) 一种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203928141U (zh) 空气调节器
CN203928139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3375895B (zh)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CN203100096U (zh) 设有导流片的空调送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