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60782U - 一种双联插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联插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60782U
CN203260782U CN 201320274457 CN201320274457U CN203260782U CN 203260782 U CN203260782 U CN 203260782U CN 201320274457 CN201320274457 CN 201320274457 CN 201320274457 U CN201320274457 U CN 201320274457U CN 203260782 U CN203260782 U CN 2032607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unit
duplex
contact
utmost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27445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才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32027445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607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607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6078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联插头,包括两个插接单元,至少有一个所述插接单元至少包括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每个所述插接单元至少包括一个接触体,一个所述插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触体与另一个所述插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触体向同一方向伸出。该双联插头插接更牢固、承托力更强、结构简单,可方便插接我国现有最常用的五孔二三极双联插座,极大提高插座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双联插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插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联插头。 
背景技术
电源插头又叫电源线插头,使用在各种领域。各个国家的插头以及配套使用的插座的标准不尽相同,结构差别也很大。如欧美国家插头的火线极和零线极均为圆插销,接地极则为贴片,而我国插头的火线极和零线极以及接地极都是扁插销;再有,我国现有最常用的五孔二三极双联插座(以下简称中国双联插座)因生产厂家不同,两个插孔单元的间距存在差异。目前,我国现有的额定电流为10A以下的电器设备配套使用现有5A二极插头或10A小三极插头即可满足需要,但由于插头的接触体只有二个或者三个,插接点较少且间距小,使得插接不牢固。而当插座的质量较差,或者插头与插座不是很匹配,或者插头的承重较大(如转换插座)时,容易出现插头松脱,而且也会导致插头发热。当电器设备功率接近或超过10A时,如果勉强配置10A的插头则安全性差,而配置16A的插头则需配置16A插座,这时常见的做法是拆下原有的中国双联插座,更换成16A插座。而在花钱花时间更换之后,该处的插座又不能配接小功率电器设备,这给用户带来极大的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插接更牢固、承托力更大、结构简单,可方便插接现有最常用的双联插座的双联插头。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联插头,包括两个插接单元,至少有一个所述插接单元至少包括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每个所述插接单元至少包括一个接触体,一个所述插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触体与另一个所述插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触体向同一方向伸出。 
其中,每个所述插接单元至少包括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且一个所述插接单元中的至少包括火线极、零线极的接触体与另一个所述插接单元中的相同极性的接触体电连接。 
其中,所述两个插接单元中的第一插接单元相对于第二插接单元可移动设置,且移动方向为所述两个插接单元的中心点的连接线方向。 
其中,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插接单元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插接单元的接触体的一端的固定座,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插接单元移动配合的前滑动轨道,所述固定座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前滑动轨道中,所述前滑动轨道与所述固定座的前端配合,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移动孔,所述第一插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触体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移动孔。 
其中,还包括与所述壳体扣合的盖体,所述盖体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座滑动配合的后滑动轨道,当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扣合后,所述前滑动轨道与所述固定座的前端配合,所述后滑动轨道与所述固定座的后端配合。 
其中,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插接单元移动的驱动机构。 
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杆,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驱动杆的一端设置有螺纹,所述驱动杆通过螺纹与所述固定座的螺纹孔配合,所述壳体在所述螺纹孔的轴线方向上设置有轴孔,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轴孔且可转动设置,且在所述驱动杆的伸出末端设置有调节帽,所述驱动杆上位于所述轴孔两侧设置有用于限定所述驱动杆轴向移动的限位装置, 当拧动所述调节帽,所述驱动杆转动,驱动所述固定座在所述前滑动轨道与所述后滑动轨道内滑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插接单元移动,实现所述第一插接单元与所述第二插接单元的间距调整。 
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或所述盖体中的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两个插接单元的接触体与外部设备电连接的开关。 
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或所述盖体中的用于插接插头的插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双联插头通过设置两个插接单元,至少一个插接单元至少包括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每个所述插接单元至少包括一个接触体,一个插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触体与另一个插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触体向同一方向伸出,利用一个插接单元上的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与双联插座形成电连接,又利用另一个插接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体同时插入插座中,从而形成双联插头,这使得该双联插头与双联插座完全插接时的插接点增多且间距增大,因此插接更牢固、承托力更大。进一步地,该双联插头的每个插接单元至少包括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并使得一个插接单元中的至少包括火线极、零线极的接触体与另一个插接单元中的相同极性的接触体电连接,通过双联插头与中国双联插座的两组插孔同时插接使用,使得双联插头的耐受电流值为两个插接单元的接触体的耐受电流值的总和,而中国双联插座的两孔的插孔单元在一组插孔内有两组插套,当该插孔单元对应的插接单元只设置一组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该双联插头的耐受电流值即为5A与10A的总和,即为15A;当该插接单元设置两组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共四个接触体,两组接触体并排设置且相同极性的接触体电连接时,该双联插头的耐受电流值为两个5A与一个10A的总和,即为20A;这相当于大幅增加了中国双联插座的功能,也即由原来的只可插接5A和10A 变为也可插接15A或20A的双联插座,大幅提高了该双联插座的利用率,不但能节省大量资源,而且插接牢固性及承托效果进一步得到加强。因此,在设置有中国双联插座的场合,电源插头要求超过10A耐受电流值的电器设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双联插头时,不需要更换插座即可满足需求,并且插接更牢固、承托力更大、安全性更高。另外,该双联插头的两个插接单元中的第一插接单元相对于第二插接单元可移动设置,且移动方向为两个插接单元的中心点的连接线方向,通过调整第一插接单元相对于第二插接单元的位置,达到调整两个插接单元的间距的目的,使得该双联插头可配接各种不同插孔间距的中国双联插座,因而该双联插头使用范围更广泛,更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联插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联插头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双联插头的主视图; 
图4是图2中的双联插头与插座配接示意图一; 
图5是图2中的双联插头与插座配接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联插头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双联插头与插座配接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双联插头的第一插接单元移动后状态示意图。 
图中:1-双联插头;2-壳体;3-盖体;4-第一插接单元;5-第二插接单元;6-驱动杆;7-双联插座;21-移动孔;22-前滑动轨道;23-轴孔;31-后滑动轨道;41-固定座;61-调节帽;71-第一插孔单元;72-第二插孔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至8及以下实施例优先选取我国的中国双联插座作为参照对象,当然在实际应用还有国际上的各种双联插座。下面结合附图1至8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指的插接单元、插孔单元按如下定义:当在插座的至少一组插孔的范围内正常插接使用情况下,只能插接一个而不能同时插接两个或多个普通插头(也可称为一联插头)时,即定义该范围内的所有相关联构件为一个插孔单元,而对应插头插接该插孔单元的至少包括一个接触体的所有相关联构件则定义为一个插接单元。一个插孔单元至少包括一组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插孔,而每组插孔内侧至少包括一组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插套。如中国双联插座中的两极的插孔单元包括一组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插孔,而内侧包括两个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插套。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指的火线极的接触体、零线极的接触体、接地极的接触体及无极性的接触体即:在本实用新型的双联插头正常插接使用的情况下,插接单元的接触体与对应的插孔单元完全插接时,插接单元中的与外部设备电连接且与对应的插孔单元中的火线极的插套形成电连接的接触体为火线极的接触体,插接单元中的与外部设备电连接且与对应的插孔单元的零线极的插套形成电连接的接触体为零线极的接触体,插接单元中的与外部设备电连接且与对应的插孔单元的接地极的插套形成电连接的接触体为接地极的接触体,不与外部设备电连接的接触体则为无极性的接触体。其中,无极性的接触体的制作材质为金属或非金属。因各个国家的双联插座的标准及结构不同,对应配接该双联插座的双联插头也就不同,而不同的双联插头有不同的优选实施例。基于此,以下实施例一、二、三、四、六、七所指的双联插座为中国双联插座,实施例五为国外的双联插座,而实施例八、九为 所有的双联插座。以下实施例中的双联插头的接触体的形状优选按照国家标准,且与对应的双联插座适配;两个插接单元的中心点的连接直线与对应的双联插座的两个插孔单元的中心点连接直线适配,而且两个插接单元的设置方向及每个插接单元的接触体之间的间距均与对应的双联插座适配。另外,在该双联插头的火线极、零线极及接地极的接触体上设置连接外部设备的接电端。 
实施例一 
一种双联插头,包括两个插接单元,至少有一个插接单元至少包括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每个插接单元至少包括一个接触体,一个插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触体与另一个插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触体向同一方向伸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插接单元中的第一插接单元4包括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共两个接触体,均为圆插销或扁插销;第二插接单元5包括一个接触体,为扁插销;从而形成双联插头1。优选的,第二插接单元5的接触体为无极性的接触体或者接地极的接触体,非导电的接触体为非金属材质制成,如塑料,生产成本较低,当然第二插接单元5的接触体也可选用金属材质制成,不参与外部设备电连接且做好绝缘即可。而且,第一插接单元4的接触体与第二插接单元5的接触体向同一方向伸出。当该双联插头1与对应的双联插座7完全插接时,第一插接单元4的火线极及零线极的共两个接触体插入第一插孔单元71形成电连接,同时,第二插接单元5的一个无极性的接触体插入第二插孔单元72,该非导电的接触体使得该双联插头1与对应的双联插座7完全插接时的插接点增多且间距增大,因而插接牢固性、承托力及稳定性得到加强,且简单实用;进一步地,第二插接单元5的一个接触体为接地极的接触体,即该双联插头1多了一个接地极,安全性得以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当该双联插头1配接的双联插座7为指定的、或按国家出台的双联插座的两个插孔单元间距标准生产的双联插座,即双联插座7的两个插孔单元71、72的间距为固定值,对应的第一插接单元4与第二插接单元5的间距也为固定值,此时无需设置滑动构件,两个插接单元都固定设置在壳体2上,或者直接将该双联插头1的两个插接单元的接触体及相关电连接的导线一次注塑成型,使壳体2为一个完整的外壳。使用时,无需调整双联插头1,直接与配接的双联插座7插接即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该双联插头1质量更可靠,插接更稳定,使用更灵活方便。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单元4包括两个无极性的接触体,且为圆插销或扁插销;第二插接单元5包括火线极、零线极及接地极的接触体共三个,均为扁插销,从而形成双联插头1。当该双联插头1插入与配接的双联插座7完全插接时,第二插接单元5的火线极、零线极及接地极的接触体,共三个接触体一并插入第二插孔单元72形成电连接,同时,第一插接单元4的非导电的两个接触体插入第一插孔单元71,该无极性的接触体使该双联插头1与配接的双联插座7完全插接时的插接点增多且间距增大,进一步加强插接的牢固性、承托力及稳定性。当然,在无需接地极的情形下,即第二插接单元5只包括火线极及零线极的接触体时,也能达到插接牢固、承托力强及稳定的目的,而且少了一个接地极,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单元4包括四个无极性的接触体,且并排设置,两个扁插销位于内侧,两 个圆插销位于外侧,第一插孔单元71中的每个插孔对应一个扁插销及一个圆插销;第二插接单元5包括火线极、零线极及接地极的接触体,共三个接触体,且均为扁插销,从而形成双联插头1。当该双联插头1与配接的双联插座7完全插接时,第二插接单元5的三个接触体插入第二插孔单元72形成电连接,同时,第一插接单元4的四个无极性的接触体插入第一插孔单元71,再进一步加强插接的牢固性、承托力及稳定性,使用更安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插接单元至少包括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且一个插接单元中的至少包括火线极、零线极的接触体与另一个插接单元中的相同极性的接触体电连接。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单元4与第二插接单元5均包括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即每个插接单元包括两个接触体,从而形成双联插头1,并且,第一插接单元4与第二插接单元5的火线极的接触体之间电连接,相同零线极的接触体也电连接。该双联插头1不仅能增加插接点,增强插接的牢固性及承托力,而且通过与现有最常用的双联插座7的两组插接孔71、72同时插接,使得双联插头1的耐受电流值为两个插接单元4、5的接触体的耐受电流值的总和,即为15A,这相当于增加了现有最常用的双联插座7的功能,也即由原来的只可插接5A和10A变为也可插接15A的双联插头,大幅提高双联插座7的利用率,又使得双联插座7可以适用5A至15A的设备;进一步地,第一插接单元4设置两组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且两组接触体中的两个火线极的接触体电连接,两个零线极的接触体也电连接,连接后的火线极,零线极的接触体再与第二插接单元5中的相同极性的接触体电连接,也即,第一插接单元4包括四个接触体,在该双联插头1与双联插座7 完全配接时,第一插接单元的四个接触体与第一插孔单元71内的两组插套同时插接,此时,该双联插头1的耐受电流值的总和为两个5A与一个10A相加,即为20A。因此,在设置有中国双联插座的场合下,电源插头要求超过10A耐受电流值的电器设备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双联插头时,不仅不需要更换插座即可直接使用,而且该双联插头1与双联插座7完全插接后,比起使用现有的16A插头插座的插接更牢固、承托力更大,安全性更高。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参照国外的双联插座,其双联插座7的两个插孔单元均为三极,两个插孔单元的插孔均为三个或四个,其中,火线极及零线极的接触体各一个,且为圆插销;接地极的接触体为两个,且为贴片式触片;而且两个插孔单元横向设置(我国的中国双联插座的两个插孔单元为纵向设置)。对应的,在本实施例中,与该双联插座7配接的双联插头1的两个插接单元4、5均包括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还包括接地极的接触体,从而形成双联插头1,优选的,第一插接单元4与第二插接单元5中的接地极的接触体之间也为电连接。另外,该双联插头1的两个插接单元4、5的接地极的接触体均为贴片式触片,此类接地极则不能与其它接触体向同一方向伸出,但需与其它接触体设置在同一方向。进一步地,在同一个插接单元内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两个接地极的接触体,若设置有两个接地极的接触体时,优选的,两个接地极的接触体先电连接后再与另一个插接单元中的接地极的接触体电连接。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及实施例四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插接单元中的第一插接单元4相对于第二插接单元5可移动设置,且移动方向为两 个插接单元的中心点的连接线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单元4为可移动的插接单元,第二插接单元5为固定设置。因此,第一插接单元4可以沿着第一插接单元4与第二插接单元5的中心点的连接直线方向被移动,进而调整第一插接单元4与第二插接单元5的间距。 
由于在实际应用时,不同的厂家生产的双联插座7的两个插孔单元71、72的间距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本实施例中设置的可移动的第一插接单元4相对与第二插接单元5的间距调整,达到该双联插头1的两个插接单元4、5的间距与该双联插座7上的两个插孔单元71、72的间距相同的目的,从而方便配接,使该双联插头1可适配于现有各种不同间距的中国双联插座,更灵活方便。 
该双联插头1还包括壳体2,第一插接单元4与第二插接单元5均设置于壳体2上;第一插接单元4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一插接单元4的接触体的一端的固定座41,且固定座41为绝缘材料,壳体2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一插接单元4移动配合的前滑动轨道22,固定座41可滑动设置于前滑动轨道22中,前滑动轨道22与固定座41的前端配合,壳体2还设置有移动孔21,第一插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触体的另一端伸出移动孔21。当固定座41在前滑动轨道22中滑动时,第一插接单元4的接触体随之在壳体2上移动,因此移动孔21在第一插接单元4移动方向的尺寸为大于现有的国家标准中国双联插座的两个插孔单元间距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另一个方向的尺寸为小于固定座41对应的尺寸,当然,该双联插头1的壳体2上还设置有用于第二插接单元5的接触体的穿插固定孔。 
优选的,该双联插头1还包括与壳体2扣合的盖体3,盖体的内侧设置有与固定座41滑动配合的后滑动轨道31,当壳体2与盖体3扣合后,前滑 动轨道22与固定座41的前端配合,后滑动轨道31与固定座41的后端配合。通过前滑动轨道22的限位以及导向,使得固定座41可以很顺畅地滑动,不致使固定座41偏离滑动轨道。当然,通过前滑动轨道22与后滑动轨道31在固定座41两端的限位及导向作用,固定座41的滑动则更加稳定可靠。 
在使用时,可直接通过手动移动第一插接单元4的向外伸出的接触体,实现两个插接单元的间距调整。进一步,当第一插接单元4移动至目的位置后,通过拧紧在盖体3的背面设置的用于压紧固定座41的压紧螺钉,将固定座41紧固,避免因固定座41与前滑动轨道22、后滑动轨道31的间隙导致松动,即完成对该双联插头1的调整。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在可移动的插接单元设置非导电的接触体的双联插头,尤其适合用在对耐受电流值要求不高但要求插接牢固、承托力大的设备,如小功率转换插座、带定时功能的转换插座或直接插接中国双联插座使用的照明灯。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六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双联插头1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插接单元4移动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杆6,固定座41上设置有螺纹孔,驱动杆6的一端设置有螺纹,驱动杆6通过螺纹与固定座41的螺纹孔配合,壳体2在螺纹孔的轴线方向上设置有轴孔23,驱动杆6的另一端伸出轴孔23且可转动设置,且在驱动杆6的伸出末端设置有调节帽61,驱动杆6上位于轴孔23两侧设置有用于限定驱动杆6轴向移动的限位装置,当拧动调节帽61,驱动杆6转动,驱动固定座41在前滑动轨道22与后滑动轨道31内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插接单元4移动,实现第一插接单元4与第二插接单元5的间距调整。当需要增大第一插接单元 4与第二插接单元5的间距时,向一方向拧动调节帽61,驱动杆6转动,驱动固定座41在前滑动轨道22与后滑动轨道31内向着远离第二插接单元5的方向滑动;当需要减小第一插接单元4与第二插接单元5的间距时,向另一方向拧动调节帽61,驱动杆6转动,驱动固定座41在前滑动轨道22与后滑动轨道31内向着靠近第二插接单元5的方向滑动;从而实现两个插接单元的间距调整。并且该驱动机构在停止调整后具有较好的定位效果。待调整好后再将固定座41紧固。 
当然,也可以使第一插接单元4固定,移动第二插接单元5来实现两个插接单元的间距调整,并不仅限于此。通过两个插接单元的间距调整使该双联插头1得以适配于现有各种不同间距的双联插座7。使用该双联插头1之前,先拿该双联插头1比照对应的双联插座7的两个插孔单元71、72的间距,再调整好两个插接单元的间距即可正常使用。再次使用或在同一场合更换其它位置(因同一场合通常使用同一标准的插座)使用该双联插头1,则无需再调整间距即可直接使用。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双联插头1还包括设置于壳体2或盖体3中的用于导通或断开两个插接单元的接触体与外部设备电连接的开关,以适应经常需要断电的设备的需求。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双联插头1还包括设置于壳体2或盖体3中的用于插接插头的插座。此时的双联插头1被用作转换插座,该双联插头1的接触体与插座实施相同极性电连接。当然,该转换插座还可设置用于导通或断开该双联插头1的接触体与插座电连接的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双联插头不仅适用于耐受电流值超过10A及未达10A但插头承重较大或者对插接牢靠性及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设备,因转换插座通常插接设备多、功率较大、插头承重大、拔出和插接的频率高并且经常受外力触碰,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双联插头尤其适用于直接插接于插座使用的转换插座。另外,移动插座和大功率移动设备因功率大且经常更换地方使用,对耐受电流值及插接的方便性要求高,也尤其适用本实用新型的双联插头。 
以上实施例只为了更好的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双联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插接单元,至少有一个所述插接单元至少包括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每个所述插接单元至少包括一个接触体,一个所述插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触体与另一个所述插接单元的至少一个接触体向同一方向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联插头,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插接单元至少包括火线极与零线极的接触体,且一个所述插接单元中的至少包括火线极、零线极的接触体与另一个所述插接单元中的相同极性的接触体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联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插接单元中的第一插接单元(4)相对于第二插接单元(5)可移动设置,且移动方向为所述两个插接单元的中心点的连接线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联插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2),所述第一插接单元(4)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插接单元(4)的接触体的一端的固定座(41),所述壳体(2)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插接单元(4)移动配合的前滑动轨道(22),所述固定座(41)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前滑动轨道(22)中,所述前滑动轨道(22)与所述固定座(41)的前端配合,所述壳体(2)还设置有移动孔(21),所述第一插接单元(4)的至少一个接触体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移动孔(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联插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壳体(2)扣合的盖体(3),所述盖体(3)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座(41)滑动配合的后滑动轨道(31),当所述壳体(2)与所述盖体(3)扣合后,所述前滑动轨道(22)与所述固定座(41)的前端配合,所述后滑动轨道(31)与所述固定座(41)的后端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联插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插接单元(4)移动的驱动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联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杆(6),所述固定座(41)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驱动杆(6)的一端设置有螺纹,所述驱动杆(6)通过螺纹与所述固定座(41)的螺纹孔配合,所述壳体(2)在所述螺纹孔的轴线方向上设置有轴孔(23),所述驱动杆(6)的另一端伸出所述轴孔(23)且可转动设置,且在所述驱动杆(6)的伸出末端设置有调节帽(61),所述驱动杆(6)上位于所述轴孔(23)两侧设置有用于限定所述驱动杆(6)轴向移动的限位装置,当拧动所述调节帽(61),所述驱动杆(6)转动,驱动所述固定座(41)在所述前滑动轨道(22)与所述后滑动轨道(31)内滑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插接单元(4)移动,实现所述第一插接单元(4)与所述第二插接单元(5)的间距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联插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2)或所述盖体(3)中的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两个插接单元的接触体与外部设备电连接的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联插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2)或所述盖体(3)中的用于插接插头的插座。 
CN 201320274457 2013-05-17 2013-05-17 一种双联插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607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74457 CN203260782U (zh) 2013-05-17 2013-05-17 一种双联插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74457 CN203260782U (zh) 2013-05-17 2013-05-17 一种双联插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60782U true CN203260782U (zh) 2013-10-30

Family

ID=49473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27445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60782U (zh) 2013-05-17 2013-05-17 一种双联插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607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6602A (zh) * 2013-05-17 2013-08-07 王才勇 一种双联插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6602A (zh) * 2013-05-17 2013-08-07 王才勇 一种双联插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046047U (zh) 一种微机智能快速应急低压配电接入装置
CN202797355U (zh) 充电接头组合
CN103700976A (zh) 一种插座
CN203260782U (zh) 一种双联插头
CN201994480U (zh) 一种多功能安全插座装置
CN202749625U (zh) 音视频连接器改良结构
CN103236602A (zh) 一种双联插头
CN202012872U (zh) 一种日光灯接线盒
CN204257951U (zh) 一种新型外接调压插接装置
CN203734078U (zh) 墙壁扩展插座
CN201601309U (zh) 一种模块化拼接插座
CN207624998U (zh) 一种基于压缩调节通断电的导电插座及其配合结构
CN203312503U (zh) 电力柱
CN207638066U (zh) 一种抽屉接插装置用通讯接口
CN210142747U (zh) 一种多孔槽插接的pcb电路板连接器
CN218891294U (zh) 一种电烙铁电路板安装结构
CN205159713U (zh) 一种耐压三极电源插头
CN212230729U (zh) 一种多功能插座
CN219458205U (zh) 一种柜间连线防误插电压型扩展端子
CN203839625U (zh) 一种开关前置的电源插排
CN203932537U (zh) 一种集成小型断路器的电源插接端子
CN202888693U (zh) 一种低压开关柜组合式主回路接插件
CN203192980U (zh) 插座单元独立控制的插座电气连接结构
CN105762591A (zh) 一种滑移供电插排
CN202759182U (zh) 二次接插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30

Termination date: 201505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