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44566U - 按摩机 - Google Patents

按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44566U
CN203244566U CN 201320242161 CN201320242161U CN203244566U CN 203244566 U CN203244566 U CN 203244566U CN 201320242161 CN201320242161 CN 201320242161 CN 201320242161 U CN201320242161 U CN 201320242161U CN 203244566 U CN203244566 U CN 203244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massage assembly
assembly
pair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24216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世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hnson Health Tech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24216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44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44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4456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摩机,包含一主架体、一能在主架体上沿使用者手臂或腿部长度方向位移的位移架、以及一设在位移架上的按摩单元,按摩单元具有一垂直前述长度方向的转轴,以及至少一对沿着转轴间隔设置的按摩组件,每对按摩组件能被转轴带动而使其按摩部产生相互靠近、远离的动作,而且,每对按摩组件其中至少一个能沿转轴轴向滑动,并受到一弹性偏压力作用而具有往相对的按摩组件靠近的倾向,由此,前述按摩组件可对手臂或腿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部位进行揉捏按摩,而且会自动随着使用者接受按摩部位的粗细程度变化间距。

Description

按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按摩器具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对人体手臂或腿部进行揉捏按摩的按摩机。
背景技术
在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已经存在可沿着使用者手臂或腿部的长度方向位移并进行揉捏按摩的按摩机,例如中国台湾第I254632号、第I299987号、第M371014号专利及第201235030A号专利公开案所揭示的技术。简要来说,此类按摩机具有可在主架体上沿一长形轨迹位移的位移架,前述位移架上设有一转轴以及间隔地设置在转轴上的一对或两对按摩组件,每对按摩组件可被转轴的旋转动作带动而使其按摩部产生相互靠近、远离的动作,由此,通过驱控位移架的位移及转轴的旋转,前述按摩组件即可沿着使用者手臂或腿部的长度方向位移,并且对手臂或腿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部位进行揉捏按摩。
在习知的上述按摩机中,各按摩组件接合在转轴上的位置都是固定不动的,换言之,每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靠近之后的最小间距以及相互远离之后的最大间距都是固定的,但由于不同使用者的手臂或腿部的粗细程度存在差距,因此在实际中,无论按摩机的设计者/制造者如何预设按摩组件的间距,前述揉捏按摩对于肢体较细的使用者而言可能力道过轻,或者/而且对于肢体较粗的使用者而言可能力道过重。即使是同一使用者,由于手臂或腿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部位通常也有粗细之分,所以每个部位感受到的按摩强度也可能或强或弱,举例来说,因为人体的小腿通常是顶端较粗、底端较细,所以习知的上述按摩机在按摩使用者的小腿时,可能令使用者感觉小腿底端的按摩力道不足,或是令小腿顶端感到疼痛。
中国台湾第222839号新型专利、中国第200510094539.9号专利所揭示的按摩机,同样可对使用者的手臂或腿部进行揉捏按摩,只不过按摩单元并无法沿着手臂或腿部的长度方向位移,因此使用者每次只能让一个选定部位接受按摩,特征则是使用者可依据接受按摩部位的粗细程度以及个人所需的按摩强度等,在按摩之前或按摩过程中手动调整成对的二按摩组件在转轴轴向上的间距,以获得适当的按摩强度。然而,将这种手法直接套用到可沿着使用者手臂或腿部长度方向位移并进行揉捏按摩的按摩机,上述问题依然无法获得良好解决,详而言之,因为每次使用者交换时通常都必须再重新调整间距,显得麻烦不便,而且对同一使用者而言,因为按摩组件在沿手臂或腿部的长度方向位移时,成对的二按摩组件在转轴轴向上的间距一般来说还是维持不变(使用者总不可能在按摩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前述间距),所以例如前面提到的小腿两端按摩强度不同的问题依然存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摩机,其能以成对的二按摩组件对使用者的手臂或腿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部位进行按摩,而且对于不同使用者或不同部位均能自动地施加适当的按摩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按摩机,包含有:一主架体;一位移单元,包含一位移架及一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含一第一马达,所述位移架能被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而在所述主架体上沿一长形轨迹位移;一按摩单元,设在所述位移架上,包含一转轴、一第二驱动装置及至少一对按摩组件,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含一第二马达,所述转轴能被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旋转,所述至少一对按摩组件沿所述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各所述一对按摩组件能被所述转轴的旋转动作带动而使其按摩部产生相互靠近、远离的动作;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所述按摩组件能沿着置入成对的二按摩组件之间的使用者手臂或腿部的长度方向位移,并且以所述按摩部对所述手臂或腿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部位进行揉捏按摩;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一对按摩组件中的至少一按摩组件能相对于成对的另一按摩组件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滑动,此外,所述按摩单元还包含至少一弹性偏压机构,所述弹性偏压机构对所述能滑动的按摩组件施加一弹性偏压力,所述弹性偏压力的作用方向对应于使成对的所述二按摩组件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相对靠近。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主架体上设有与所述至少一能滑动的按摩组件分别对应的至少一挡壁;各所述能滑动的按摩组件设有一卡抵部;当所述位移架被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而位移至所述长形轨迹的其中一端时,所述按摩组件的卡抵部能被对应的所述挡壁阻挡于往成对的另一所述按摩组件靠近的方向上,限制成对的所述二按摩组件的间距,使得所述使用者的手臂或腿部能不受阻碍地进出所述二按摩组件之间。
所述按摩单元还包含与所述至少一对按摩组件分别对应的至少一对带动件,所述带动件设在所述转轴上,能被所述转轴带动同步旋转,而且各所述一对带动件中的至少一带动件能相对于成对的另一带动件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滑动;各所述带动件具有一第一圆周部,所述第一圆周部的轴线相对于所述转轴的轴向倾斜预定角度;各所述按摩组件包含一摇臂,所述摇臂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一第二圆周部及一限动部,所述第二圆周部与对应的所述带动件的第一圆周部同轴套合并能相对旋转,所述限动部相对于所述位移架能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滑动但无法随所述转轴旋转;各所述按摩组件的按摩部设在所述摇臂的第二端;所述弹性偏压力对成组的所述能滑动的按摩组件与带动件一起作用。
所述主架体上设有与所述至少一能滑动的按摩组件分别对应的至少一挡壁;各所述能滑动的按摩组件的所述摇臂第一端设有一卡抵部,当所述一对按摩组件被所述转轴带动使所述按摩部相互远离时,所述按摩组件的卡抵部能被对应的所述挡壁阻挡于往成对的另一所述按摩组件靠近的方向上。
所述长形轨迹包含一施疗区段,所述位移架能被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在所述施疗区段内往复位移;当所述位移架位于所述施疗区段内的一第一位置时,所述按摩组件的卡抵部能被所述挡壁的一第一部位阻挡,使得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为第一宽度;当所述位移架位于所述施疗区段内的一第二位置时,所述按摩组件的卡抵部能被所述挡壁的一第二部位阻挡,使得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为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宽度,而且,对应于所述位移架由所述第一位置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会逐渐变小。
所述长形轨迹还包含一非施疗区段;当所述位移架位于所述非施疗区段内的一第三位置时,所述按摩组件的卡抵部能被所述挡壁的一第三部位阻挡,使得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为第三宽度,所述第三宽度大于所述位移架位于所述施疗区段内任何位置时的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
所述位移架能被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而在所述长形轨迹的一施疗区段内往复位移,并且能被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而位移至所述施疗区段以外的一特定位置;当所述位移架位于所述特定位置时,所述按摩组件的卡抵部能被所述挡壁的一对应部位阻挡,使得当时的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大于所述位移架位于所述施疗区段内任何位置时的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
各所述能滑动的按摩组件分别对应一所述弹性偏压机构,各所述弹性偏压机构包含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一螺旋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其中一端着力于所述转轴,另一端着力于所述能滑动的带动件。
还包含与所述至少一对按摩组件分别对应的至少一短轴布带及至少一长轴布带,所述短轴布带的相对二端分别连接在成对的所述二按摩组件,所述长轴布带的相对二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主架体上对应所述长形轨迹相对二端的相对二部位,而且所述长轴布带与所述短轴布带相交于成对的所述二按摩组件之间。
各所述一对按摩组件中的至少一按摩组件的按摩部与所述摇臂第二端之间具有一弹性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以成对的二按摩组件对使用者的手臂或腿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部位进行按摩,而且对于不同使用者或不同部位均能自动地施加适当的按摩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按摩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按摩机拆除外壳之后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按摩机中的小腿按摩模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按摩机中的小腿按摩模组的大部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按摩机中的小腿按摩模组的正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按摩机中的小腿按摩模组的俯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A-A剖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先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按摩机是一种可对使用者的小腿及脚掌进行按摩的足部按摩机,其包含一基座10及一按摩机主体20,基座10平置在地面上,按摩机主体20以可前后滑动倾摆、并可定位在选定角度的方式装配在基座10上,以便使用者以不同的姿势或相对位置使用按摩机,相关技术可参阅中国台湾第I329011号专利,本较佳实施例的按摩机是采用独创结构达成类似功能,但因为这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创作重点无关,所以在本案中省略说明。
在下文中,对于本较佳实施例的按摩机的“前”、“后”、“左”、“右”等方向性说明,是对应于使用者在使用状态下的方向认知,亦即,“左侧”及“右侧”分别对应于使用者的左手边及右手边,“前方”及“后方”基本上分别对应于使用者面对的方向及背对的方向。另外,图5(正视图)是由前往后观察,图6(俯视图)是对应于使用者在使用状态下由上往下观察。
前述按摩机主体20具有一外壳22,用于遮覆内部的小腿按摩模组24、脚掌按摩模组26、温风装置28及电路系统等(如图2所示,电路系统未示出)。外壳22的正面设有左、右二长形缺口221,分别供使用者的左脚及右脚置入,实际中,在对应各长形缺口221的凹缺部位会衔补一袋状衬布(图中未示)及一可拆洗的袋状表布(图中未示),用于隔离使用者足部与内部机构。在外壳22的顶部中央设有与前述电路系统连接的控制面板23,供使用者选择所需的按摩程序等。有关电路控制的部分也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在此不予赘述。
当使用者将足部的膝盖以下置入长形缺口221对应的凹缺内,使用者的小腿及脚掌会分别对应于前述小腿按摩模组24及脚掌按摩模组26的位置,以接受前述二按摩模组24、26的按摩。在应用上,小腿按摩模组24对小腿的按摩动作与脚掌按摩模组26对脚掌的按摩动作可能各自运作,也可能相互配合而构成一套足部按摩程序。本实用新型在本较佳实施例中主要是体现在小腿按摩模组24的结构及功效,因此后文中对于小腿按摩模组24将有详细说明;至于脚掌按摩模组26,在本较佳实例中为一种可对使用者脚掌二侧进行揉捏按摩以及对脚底进行滚搓按摩的习知结构(类似中国台湾第I280123号专利所揭示的结构),但由于脚掌按摩模组26与小腿按摩模组24(或者说本实用新型的创作重点)没有必然的配合关系,其当然可以采用其他型式的结构,甚至可以省略,后文中仅在必要时会对脚掌按摩模组26作简要说明。前述温风装置28可在按摩进行时提供脚部温风,同样属于先前技术。
接着请参阅图3至图7,小腿按摩模组24主要包含一主架体30、一设在主架体30上的位移单元40以及一设在位移单元40上的按摩单元50,其中,主架体30概呈一轮廓构成U字形的板块(如图4所示),前述U字形的开口端及封闭端分别定义为主架体30的顶端及底端,前述顶、底二端的连结方向定义为主架体30的长度方向,而U字形对称二侧的连结方向(垂直于前述长度方向)定义为主架体30的宽度方向。主架体30的底端与前述脚掌按摩模组26的底盘27固接(如图2所示),主架体30的长度方向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会因按摩机主体20相对于基座10的倾摆动作而改变,前述夹角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大约介于75~15度之间(注:为了说明方便,主架体30的长度二端一律称为顶端、底端)。无论按摩机主体20相对基座10定位在什么角度,主架体30的宽度方向保持对应于按摩机及使用者的左右方向。主架体30的左、右二外侧面分别设有一平行于前述长度方向的导槽32,其中一导槽32(本例为右侧导槽)的顶端及底端附近分别设有一微动开关34。
前述位移单元40包含一位移架42及一用于驱动位移架42的第一驱动装置44,其中,位移架42呈现沿着主架体30宽度方向延伸的横长座体,其左、右二端分别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合在主架体30的左、右二导槽32内,使得位移架42可平稳地在主架体30上沿着前述长度方向位移。第一驱动装置44设在主架体30的中间部位,包含一第一马达45、一第一齿轮箱46及一螺杆47,其中,螺杆47的轴向平行于主架体30的长度方向,且其杆身螺穿位移架42中间部位预设的螺孔421(如图4、图6所示);当第一马达45被前述电路系统控制而正转或反转时,马达动力会经由第一齿轮箱46(降低转速、增大扭力)驱动螺杆47依自身轴向正转或反转,使得位移架42被螺杆47的螺纹逼迫而沿着主架体30的长度方向上升或下降。当位移架42被驱动至对应于导槽32的顶端或底端高度时,位移架42右端的特定部位会触压到主架体30上的微动开关34,因而产生对应讯号通知前述电路系统“位移架42已到达其活动范围的端点”。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对应于导槽32的直线延长形状,位移架42在主架体30上的位移轨迹(以下或称长形轨迹,图中未示)也为一直线,而其长度被设定为一般人体小腿(由膝部下方至踝部上方)的大致长度。通过适当控制第一马达45的运转,第一驱动装置44可驱控位移架42在前述长形轨迹上作出多样化的位移动作,例如在预定二位置之间往复位移、在预定位置暂停预定时间、以预定速度(或加速度)上升或下降等。
此外,参考同类按摩机或按摩椅(背部按摩模组)的先前技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无图示),用于驱动位移架的第一驱动装置也可能采用下述型式:在位移架上设置一轮轴及一用于驱转轮轴的马达,轮轴的轴向平行于主架体的宽度方向,轮轴的左、右二端分别同轴枢设一滚轮,而且轮轴上还同轴固接至少一齿轮(pinion),各滚轮可滚动地搭合在主架体上预设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导轨,各齿轮啮合在主架体上预设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齿排(rack),由此,当马达驱动轮轴正转或反转时,位移架即会平稳地沿着主架体的长度方向往第一端或第二端的方向位移。而且,对应于上述齿排及导轨的延长形状,位移架的位移轨迹也可能是弧线或曲线。
按摩单元50包含一转轴52、一用于驱转转轴52的第二驱动装置54,以及对称设置在转轴52上的两对带动件、两对按摩组件及两组弹性偏压机构(后详),其中,转轴52以可原地旋转的方式枢设在位移架42上,而且转轴52的轴向平行于主架体30的宽度方向。第二驱动装置54设在位移架42的中间部位,包含一第二马达55及一第二齿轮箱56,第二齿轮箱56通过蜗杆-蜗杆机构与转轴52连接(如图7所示),当第二马达55被前述电路系统控制而正转或反转时,马达动力会经由第二齿轮箱56驱动转轴52依自身轴向正转或反转。
前述两对带动件指的是分别位于左、右两边的左侧一对及右侧一对,每对带动件由一内侧带动件60a及一外侧带动件60b配对而成,其中,内侧带动件60a套设并锁固在转轴52上,会随着转轴52旋转;外侧带动件60b则是以可随转轴52旋转并且可沿转轴52轴向滑动的方式设在转轴52上,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外侧带动件60b可滑动地套设在转轴52上,其周壁上具有一沿轴向延伸的长槽孔61,对应地,转轴52外周面上的对应位置设有嵌入长槽孔61的凸键53,凸键53与长槽孔61仅可沿着轴向相对位移,由此,转轴52旋转时会以凸键53强迫外侧带动件60b同步旋转,同时,外侧带动件60b可相对于转轴52在一较靠近内侧带动件60a的内端位置(例如图5所示位置,凸键53卡抵于长槽61外端),及一较远离内侧带动件60a的外端位置(图中未示,凸键53卡抵于长槽61外端)之间左右滑动。内侧带动件60a及外侧带动件60b各自具有一圆筒状的第一圆周部62(如图7所示),各第一圆周部62的轴线与转轴52的轴向倾斜预定斜角。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内侧带动件60a与外侧带动件60b的第一圆周部62的轴线倾斜呈现左右对称。
前述两对按摩组件指的是分别位于左、右两边的左侧一对及右侧一对,每对按摩组件由一内侧按摩组件70a及一外侧按摩组件70b配对而成,分别对应于成对的内侧带动件60a及外侧带动件60b,内侧按摩组件70a及外侧按摩组件70b均具有一摇臂71(形状略有不同),各摇臂71的其中一端设有一圆环状的第二圆周部72(如图7所示),第二圆周部72通过一轴承73同轴包套在对应的带动件60a、60b的第一圆周部62外周,第二圆周部72与第一圆周部62可相对旋转但无法相对轴向位移;在第二圆周部72的底侧具有一凸销状的限动部74,限动部74往下伸入位移架42上预设的一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沟槽422内,使得限动部74相对于位移架42可沿转轴52轴向左右滑动,但无法随转轴52旋转。摇臂71的另一端向前凸伸,并且设有用于按摩使用者的按摩部,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内侧按摩组件70a的按摩部是由一枢设在摇臂71上的滚筒75所形成,滚筒75的枢轴大致对应于摇臂71的长度方向,被设计成以其周面抵压使用者的小腿,而且可能随着位移架42的位移而在小腿上滚动。滚筒75主体以柔韧材质成型,并且具有若干轴向贯孔,使其具有适度弹性。外侧按摩组件70b的按摩部则是先在摇臂71上设一弹性体76,弹性体76为一U形簧片,其U形开口朝向内侧,中间部位固定在摇臂71上,分岔的二自由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并且分别结合一硬质块体77,二块体77的相对表面各为曲面,其形状使得二块体77之间的空间略呈开口朝向对面的按摩部(即滚筒75)的V字形(如图6所示),被设计成以前述曲面抵压使用者的小腿,而且前、后二块体77可顺应抵压力量而弹性地分离或靠合,以吸收过度的抵压力量。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无图示),是在摇臂上固接一橡胶材质的弹性体,前述弹性体具有一断面概呈椭圆形并且可沿前述椭圆形的短轴向弹性扁缩的环状部位,前述环状部位的中空穿通方向大致对应于主架体的长度方向,而且在环状部位(朝向对面的按摩部)的外周面以一体成型或另外结合的方式设置一或二个球状凸起,作为能吸收过度抵压力量的按摩部。
前述二弹性偏压机构分别对应前述两对带动件/两对按摩组件,各弹性偏压机构实质为一螺旋压缩弹簧80,弹簧80环套在转轴52上的对应外侧带动件60b的外侧位置,弹簧80的外端着力于转轴52,本较佳实施例是在转轴52上嵌套一垫圈82,弹簧80外端抵接垫圈82;弹簧80的内端着力于外侧带动件60b,本较佳实施例是在外侧带动件60b的外侧嵌套一端盖84,弹簧80内端抵接端盖84。由此,弹簧80可随着转轴52及外侧带动件60b旋转,而且会持续对外侧带动件60b施加一弹性偏压力,前述弹性偏压力沿左右方向由外往内推顶外侧带动件60b,并且一起作用于成组的外侧按摩组件70b,使得外侧带动件60b/外侧按摩组件70b具有沿转轴52轴向靠近内侧带动件60a/内侧按摩组件70b的倾向,例如,在无人使用的情况下,外侧带动件60b可能因弹性偏压机构的作用而位于最靠近内侧带动件60a的前述内端位置,如图5所示。
当第二驱动装置54驱动转轴52旋转时,内侧带动件60a及外侧带动件60b的第一圆周部62会各自产生偏心且歪斜的绕转运动,使得各自以第二圆周部72环套在对应的第一圆周部62外周且无法随转轴52旋转的内侧按摩组件70a及外侧按摩组件70b对应产生周期性的歪斜动作,其中,由于成对的二带动件60a、60b的第一圆周部62的轴线倾斜呈现左右对称,所以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的摇臂71会大致以各自的后端为轴,前端周期性地相互靠近、远离,同时,成对的二摇臂71的顶侧/底侧也会周期性地同时往内、往外倾斜,使得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的按摩部产生能用于对使用者进行揉捏按摩的周期性运动。
使用时,使用者双腿的小腿局部分别介于对应的二按摩组件70a、70b之间(注:小腿与机构之间会隔着前述袋状表布、袋状衬布),而且小腿的长度方向大致对应于主架体30的长度方向,换言之,当位移架42受到第一驱动装置44驱动而沿前述长形轨迹位移时,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会分别在小腿的内、外二侧同步沿着小腿上下位移。在本较佳实施例中,位移架42的长形轨迹由一施疗区段以及接续在施疗区段底端的一非施疗区段所构成,其中,前述施疗区段长度较长,对应于人体小腿上具有明显肌肉(俗称小腿肚)、会被施行按摩的区段,前述非施疗区段长度较短,对应于人体小腿底端邻近脚踝、不会被施行按摩的区段。也就是说,本较佳实施例的按摩机在对使用者的小腿进行按摩时,位移架42会被控制在前述施疗区段的范围内,例如在施疗区段的顶端及底端之间往复位移,或是暂停在其间的预定位置;另一方面,当按摩结束时,位移架42会被控制进入下方的非施疗区段,相关内容后面会再说明。
基于上述构成,通过第一驱动装置44及第二驱动装置54的合作,前述两对按摩组件可对使用者的双腿进行多样化的按摩动作。例如,以第二驱动装置54驱动转轴52旋转,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即会以按摩部对介于其间的小腿局部进行反复夹压、放松的揉捏按摩,如果同时搭配以第一驱动装置44驱动位移架42(在前述施疗区段的范围内)位移,还可一边沿着小腿移动一边揉捏小腿。其中,不同的转轴52旋转方向、速度(代表不同的按摩部运动方向、速度),搭配不同的位移架42位移方向、速度,可造成不同的按摩动作及感受。此外,通过对转轴52角度的侦测(此为先前技术),第二驱动装置54可能适时停止第二马达55而让转轴52上的带动件60a、60b定止在特定角度,使得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暂停在按摩部最靠合的状态,以对小腿进行类似(定点)指压或(沿小腿)指推的按摩动作。
由于在进行上述按摩时,每对按摩组件中的外侧按摩组件70b一直受到弹簧80的弹性偏压力作用,具有沿转轴52轴向往成对的内侧按摩组件70a靠近的倾向,因此,无论使用者的小腿较粗或较细,也无论按摩组件70a、70b是在对小腿顶端较粗或底端较细的部位进行按摩,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均能适合介于其间的小腿局部的粗细程度自动靠合至对应间距,而施以适当的按摩强度。可想而知,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成对的二带动件60a、60b相互靠近后的最小间距(即外侧带动件60b位于前述内端位置,如图5所示),以及相互远离后的最大间距(即外侧带动件60b位于前述外端位置),分别被预设为使得按摩组件70a、70b对想定范围内的最细及最粗的小腿局部均能进行适当按摩。螺旋压缩弹簧80的规格可以决定按摩组件70a、70b对使用者小腿的夹压力量。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也可能设计成每对按摩组件当中只有内侧按摩组件能沿转轴的轴向滑动,或者是每对按摩组件中的内侧按摩组件及外侧按摩组件能各自沿转轴的轴向滑动。在弹性偏压机构的部分,除了以压缩弹簧将可滑动的按摩组件往相对的按摩组件的方向推顶,也可能以拉伸弹簧或可弹性拉伸的橡胶(例如橡皮筋)将可滑动的按摩组件往相对的按摩组件的方向拉引;再者,如果成对的二按摩组件可各自滑动,则在前述二按摩组件之间(或是对应的二带动件之间)连结拉伸弹簧或橡皮筋即可;或者,如果两对按摩组件的二内侧按摩组件能各自滑动,则在二内侧按摩组件之间设置压缩弹簧,弹簧二端分别推顶二内侧按摩组件(或是对应的二内侧带动件)即可。除了金属弹簧或弹性橡胶,弹性偏压力的来源也可能是压缩空气。
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的摇臂71中间部位之间连接一短轴布带92(如图6所示),各短轴布带92的实质长度略大于二摇臂71中间部位可能的最大间距。另一方面,在主架体30正面的左、右二侧分别设有一长轴布带94(如图5所示,图中仅示意其中之一),分别对应于左、右两对按摩组件,各长轴布带94的相对二端分别固定在主架体30正面的顶部及底部预定位置,但实质长度大于前述顶部及底部预定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而且布身局部往前跨覆在对应的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的摇臂71之间,以及位移架42的正面,不影响位移架42的升降。成组的长轴布带94与短轴布带92相交于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之间,而且布面一同朝向二按摩组件70a、70b之间用于容纳使用者小腿局部的空间,以进一步防止使用者的小腿或裤子被小腿按摩模组24的活动机构勾到或卷到。
如图4及图7所示,在本较佳实施例中,主架体30正面的左、右二侧各设有一挡壁36,左、右二挡壁36的壁面分别朝向外侧(注:右侧的挡壁36面向右方,左侧的挡壁36面向左方),而且各挡壁36对应于主架体30的长度方向纵向延伸,详而言之,各挡壁36包含一位于最上方的第一部位361,第一部位361大致平行主架体30的长度方向,由第一部位361底缘往下同时往内倾斜延伸至一第二部位362,再由第二部位362继续往下但同时往外倾斜延伸至一第三部位363,其中,第三部位363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比第一部位361更靠外侧,换言之,左侧/右侧挡壁36的第三部位361会是整个挡壁位于最左侧/右侧的部位。各外侧按摩组件70b的第二圆周部72的后侧具有一凸销状的卡抵部78,卡抵部78往后凸伸,位于对应的挡壁36外侧。当位移架42位于前述长形轨迹的最顶端(同时也是前述施疗区段的顶端)时,按摩组件70a、70b大致对应于使用者小腿肚顶端的高度,而且各外侧按摩组件70b的卡抵部78对应位于挡壁36的第一部位361外侧。当位移架42位于长形轨迹上的前述施疗区段底端时,按摩组件70a、70b大致对应于使用者小腿肚底端的高度,而且各外侧按摩组件70b的卡抵部78对应位于挡壁36的第二部位362外侧。当位移架42位于长形轨迹的最底端(同时也是前述非施疗区段的底端)时,按摩组件70a、70b对应于(在小腿肚以下)脚踝上方的位置,而且各外侧按摩组件70b的卡抵部78对应位于挡壁36的第三部位363外侧。
在按摩单元50对使用者小腿进行揉捏按摩的过程中,当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靠近时,外侧按摩组件70b的摇臂71前端会相对于后端往内侧方向位移,所以摇臂71后方的卡抵部78会相对往外侧方向位移,不会受到位于其内侧的挡壁36干涉,使得被弹簧80由外往内推顶的外侧按摩组件70b能与内侧按摩组件70a共同以适当力量夹压介于其间的使用者小腿局部。当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远离时,外侧按摩组件70b的摇臂71前端会相对于后端往外侧方向位移,所以摇臂71后方的卡抵部78会相对往内侧方向位移,而且外侧按摩组件70b受到弹簧80由外往内推顶,致使卡抵部78卡抵挡壁36的对应部位,让外侧按摩组件70b无法沿转轴52轴向进一步靠近内侧按摩组件70a,也就是限制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的摇臂71后端的间距,使得摇臂71前端的按摩部能够向两旁离开使用者的小腿表面(或至少放松夹压力量)。
假设挡壁36完全平行于主架体30的长度方向(即平行于位移架42的位移轨迹),那么,当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靠近时,虽然仍能顺应小腿接受按摩部位的粗细程度适当夹压,但是当按摩部相互远离时,因为基本上不会受到使用者腿部干涉,所以无论位移架42位在前述长形轨迹上的什么位置,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都会一样,如此可能造成在揉捏小腿顶端较粗部位时,从按摩部离开小腿表面再到返回触及小腿的时间间隔(姑且称为放松时间)相对较短,而在揉捏小腿底端较细部位时,前述放松时间相对较长。本较佳实施例中的挡壁36实际上设计成由第一部位361至第二部位362适度往内倾斜,用意是让揉捏小腿不同部位时的前述放松时间不致产生明显差距,其原理是:如前所述,当位移架42位于前述施疗区段的顶端或底端时,外侧按摩组件70b的卡抵部78会分别受到挡壁36的第一部位361或第二部位362阻挡,其中,因为第二部位362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比第一部位361更靠内侧,换言之,当外侧按摩组件70b的卡抵部78卡抵于第二部位362时,会比卡抵于第一部位361时更靠近内侧按摩组件70a,所以,当按摩组件70a、70b在揉捏小腿肚底端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会适度小于当按摩组件70a、70b在揉捏小腿肚顶端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而且,因为挡壁36是由第一部位361往下同时往内倾斜延伸至第二部位362,所以,随着位移架42的下降,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会逐渐变小,以配合一般小腿肚由上往下逐渐变细的形状。由此,按摩组件70a、70b在对小腿不同部位进行揉捏按摩时,使用者感觉到的揉捏频率会较为一致。
当按摩结束时,前述电路系统会命令第一驱动装置44将位移架42驱动至前述长形轨迹的最底端(即前述非施疗区段的底端),使按摩组件70a、70b离开使用者小腿肚的范围,下降至接近脚踝的位置。而且,在位移架42进入非施疗区段之前,电路系统会先命令第二驱动装置54将转轴52定止在特定角度,使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停止在按摩部最张开的状态。因为挡壁36上的由第二部位362至第三部位363呈现往下同时往外倾斜(而且斜率大于施疗区段),所以位移架42进入非施疗区段之后,伴随着下降动作,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会维持张开状态迅速扩大间距。当位移架42停止在最底端时,因为外侧按摩组件70b的卡抵部78是卡抵在整个挡壁36位于最外侧的部位(即第三部位363),所以此时按摩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间距,会大于按摩组件70a、70b在进行按摩时(即位移架42在施疗区段时)可能出现的最大间距。简言之,当按摩单元50被驱控至最底端待命时,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的按摩部会张开在一个适当宽度,以便使用者的脚部能不受阻碍地进出二按摩组件70a、70b之间,以及使脚掌容易进出前述脚掌按摩模组26。当然,因为人体的脚踝部位通常比其小腿肚顶端细上许多,所以即使位移架42位在最底端时的按摩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不大于(例如相同或略小于)位移架42位于最顶端时的按摩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使用者的脚踝部位仍可能不受阻碍地进出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之间。
当使用者要开始进行小腿按摩时,第一驱动装置44会驱动位移架42由非施疗区段的底端往上位移,而且,在位移架42进入施疗区段之前,按摩单元50暂不动作,即成对的二按摩组件70a、70b会先维持按摩部最张开的状态,直到按摩组件70a、70b对应位于小腿肚范围内的预定高度(视按摩程序设计而有所不同),第二驱动装置54才会开始驱动按摩组件70a、70b进行按摩动作。
以上即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足部按摩机(当中的小腿按摩模组)的详细说明。虽然上述较佳实施例是一种可以同时按摩使用者小腿及脚掌的足部按摩机,但是本实用新型当然也可应用于专门按摩小腿(或者可兼用于手臂)的按摩机,也可应用于按摩椅中的小腿按摩模组或手臂按摩模组。而且,实际上也有可能将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机制作成只具有一对按摩组件,每次只能针对单手或单腿进行按摩。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位概念,本实用新型中的成对的二按摩组件能被转轴带动而使其按摩部反复地靠近、远离,其实并不限定采用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型式,举例来说,像是中国台湾第I254632号、第M371014号专利及第201235030A号专利公开案中的习知用于进行揉捏按摩的按摩组件结构,也都可以套用到本实用新型中。具体而言,上述较佳实施例中的带动件并非本实用新型中的必要构件。
以下列举几种上述按摩机可以选择进行的按摩方法:
方法一:在以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成对的二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靠近的过程中,第一驱动装置暂停驱动位移架;接着,当相对的二按摩部到达最靠合的位置时,位移架仍维持不动,而第二驱动装置暂停预定时间(例如0.5或1秒),使按摩部夹压小腿对应部位对应时间;接着,以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成对的二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同时以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位移架上升/下降;接着,当相对的二按摩部又开始相互靠近时,再度暂停驱动位移架……;如此反复执行,直至位移架到达或接近施疗区段的顶端/底端。
方法二:在以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成对的二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同时以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位移架上升/下降;接着,当相对的二按摩部到达最靠合的位置时,第一驱动装置及第二驱动装置均暂停预定时间,使按摩部夹压小腿对应部位对应时间;接着,位移架仍维持不动,而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成对的二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接着,当相对的二按摩部又开始相互靠近时,再度以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位移架上升/下降……;如此反复执行,直至位移架到达或接近施疗区段的顶端/底端。
方法三:在以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成对的二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同时以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位移架(朝长形轨迹其中一端的方向)上升/下降,或是不驱动位移架;接着,当相对的二按摩部到达最靠合的位置时,第二驱动装置暂停驱动按摩组件,而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位移架(朝前述其中一端的方向)上升/下降一段第一距离,使按摩部夹着小腿滑移对应距离;接着,以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成对的二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过程中同时以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位移架(朝前述其中一端的方向)上升/下降,或是不驱动位移架;接着,当相对的二按摩部到达最张开的位置时,第二驱动装置暂停驱动按摩组件,而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位移架(朝长形轨迹另一端的方向)下降/上升一段小于前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接着,以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成对的二按摩组件相互靠近……。如此反复执行,直至位移架到达或接近施疗区段的顶端/底端。
方法四:位移架维持在预定高度,以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成对的二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靠近,当相对的二按摩部到达最靠合的位置时,第二驱动装置暂停预定时间,使按摩部夹压小腿对应部位对应时间,然后再驱动相对的二按摩部相互远离,接着又相互靠近……。如此反复执行预定次数。
在上述各种按摩方法中,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成对的二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靠近时,其第二马达的转速可能(线性或指数性)逐渐减速,即,随着相对二按摩部的间距逐渐缩小,靠合速度也会逐渐变慢,在按摩部趋近最靠合的位置时,速度也趋近于0,如此可强化夹压/指压动作最后阶段的效果。或者,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成对的二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靠近时,不一定要驱动到相对二按摩部到达最靠合的位置,取而代之地,例如可在侦测到第二马达的负荷(代表按摩组件对使用者的施力大小)升高到预定程度时,即命令第二驱动装置的第二马达反转以驱动相对二按摩部反向折回而相互远离,以免使用者(尤其是小腿较粗的使用者)感到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种按摩方法其实也可应用在习知的可沿着使用者手臂或腿部的长度方向进行揉捏按摩的按摩机结构(例如前述现有专利所揭示的各种按摩机结构),并不限定要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特征(例如可滑动的按摩组件、弹性偏压机构)结合。简言之,可实施上述按摩方法的按摩机包含有:一主架体;一位移单元,包含一位移架及一第一驱动装置,前述位移架可被前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而在前述主架体上沿一长形轨迹位移;一按摩单元,设在前述位移架上,包含一转轴、一第二驱动装置及至少一对按摩组件,前述转轴可被前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旋转,前述至少一对按摩组件沿前述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各前述一对按摩组件可被前述转轴的旋转动作带动而使其按摩部产生相互靠近、远离的动作。
基于上述较佳实施例的部分构成及其他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足部按摩机(无图示)包含有一小腿按摩模组、一脚掌按摩模组及一电路系统,前述小腿按摩模组包含:一主架体;一位移单元,包含一位移架及一第一驱动装置,前述第一驱动装置包含一第一马达,前述位移架可被前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而在前述主架体上沿使用者小腿的长度方向位移;一小腿按摩单元,设在前述位移架上,包含一转轴、一第二驱动装置及左、右两对小腿按摩组件,前述第二驱动装置包含一第二马达,前述转轴可被前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旋转,前述两对小腿按摩组件沿前述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各前述一对小腿按摩组件可被前述转轴的旋转动作带动而使其按摩部产生相互靠近、远离的动作,以对使用者的小腿进行揉捏按摩;前述脚掌按摩模组包含:一底盘,设在前述主架体底端;一脚底按摩单元,设在前述底盘上,包含一第三驱动装置及左、右两组脚底按摩组件,前述第三驱动装置包含一第三马达,各前述脚底按摩组件可被前述第三驱动装置驱动而产生周期性运动,以对使用者的脚底进行按摩;前述电路系统可控制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驱动装置的马达运转,并且可在足部按摩机的一运作期间内,先控制前述第一驱动装置将前述位移架驱动至使用者小腿下半部的预定高度,再控制前述第二驱动装置将前述一对小腿按摩组件定止在适度靠合的位置,以及控制前述三驱动装置使前述脚底按摩组件对使用者脚底进行按摩。上述足部按摩机的功效在于,通过以小腿按摩组件适度夹压使用者小腿,可避免使用者脚部在接受脚底按摩组件的按摩(例如以凸点突压或以滚轮滚搓)时向上浮移,以提升脚底按摩的效果。
基于上述较佳实施例的部分构成及其他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足部按摩机(无图示)包含有一小腿按摩模组、一脚掌按摩模组及一电路系统,前述小腿按摩模组包含:一主架体;一位移单元,包含一位移架及一第一驱动装置,前述第一驱动装置包含一第一马达,前述位移架可被前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而在前述主架体上沿使用者小腿的长度方向位移;一小腿按摩单元,设在前述位移架上,包含一转轴、一第二驱动装置及左、右两对小腿按摩组件,前述第二驱动装置包含一第二马达,前述转轴可被前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旋转,前述两对小腿按摩组件沿前述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各前述一对小腿按摩组件可被前述转轴的旋转动作带动而使其按摩部产生相互靠近、远离的动作,以对使用者的小腿进行揉捏按摩;前述脚掌按摩模组包含:一底盘,设在前述主架体底端;一脚掌按摩单元,设在前述底盘上,包含一第三驱动装置及左、右两对脚掌按摩组件,前述第三驱动装置包含一第三马达,各前述一对脚掌按摩组件包含分别位在对应的使用者脚掌内、外二侧的内、外二脚掌按摩组件,可被前述第三驱动装置驱动而产生相互靠近、远离的动作,以对使用者的脚掌进行揉捏按摩;前述电路系统可控制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驱动装置的马达运转,并且可在足部按摩机的一运作期间内,先控制前述第三驱动装置将前述一对脚掌按摩组件定止在适度靠合的位置,以及控制前述第一驱动装置将前述位移架驱动至低于使用者脚跟的预定高度,再控制前述第二驱动装置将前述一对小腿按摩组件定止在适度靠合的位置,接着再控制前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前述位移架往上移动预定距离。上述足部按摩机的功效在于,通过一边以脚掌按摩组件压制使用者的脚掌前半,一边以小腿按摩装置由脚跟下方往上推顶适当距离(例如5公分),可达到拉伸小腿肌肉及脚踝筋腱的效果。

Claims (10)

1.一种按摩机,包含有:
一主架体;
一位移单元,包含一位移架及一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含一第一马达,所述位移架能被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而在所述主架体上沿一长形轨迹位移;
一按摩单元,设在所述位移架上,包含一转轴、一第二驱动装置及至少一对按摩组件,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含一第二马达,所述转轴能被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旋转,所述至少一对按摩组件沿所述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各所述一对按摩组件能被所述转轴的旋转动作带动而使其按摩部产生相互靠近、远离的动作;
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所述按摩组件能沿着置入成对的二按摩组件之间的使用者手臂或腿部的长度方向位移,并且以所述按摩部对所述手臂或腿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部位进行揉捏按摩;
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一对按摩组件中的至少一按摩组件能相对于成对的另一按摩组件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滑动,此外,所述按摩单元还包含至少一弹性偏压机构,所述弹性偏压机构对所述能滑动的按摩组件施加一弹性偏压力,所述弹性偏压力的作用方向对应于使成对的所述二按摩组件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相对靠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体上设有与所述至少一能滑动的按摩组件分别对应的至少一挡壁;各所述能滑动的按摩组件设有一卡抵部;当所述位移架被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而位移至所述长形轨迹的其中一端时,所述按摩组件的卡抵部能被对应的所述挡壁阻挡于往成对的另一所述按摩组件靠近的方向上,限制成对的所述二按摩组件的间距,使得所述使用者的手臂或腿部能不受阻碍地进出所述二按摩组件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单元还包含与所述至少一对按摩组件分别对应的至少一对带动件,所述带动件设在所述转轴上,能被所述转轴带动同步旋转,而且各所述一对带动件中的至少一带动件能相对于成对的另一带动件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滑动;各所述带动件具有一第一圆周部,所述第一圆周部的轴线相对于所述转轴的轴向倾斜预定角度;各所述按摩组件包含一摇臂,所述摇臂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一第二圆周部及一限动部,所述第二圆周部与对应的所述带动件的第一圆周部同轴套合并能相对旋转,所述限动部相对于所述位移架能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滑动但无法随所述转轴旋转;各所述按摩组件的按摩部设在所述摇臂的第二端;所述弹性偏压力对成组的所述能滑动的按摩组件与带动件一起作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体上设有与所述至少一能滑动的按摩组件分别对应的至少一挡壁;各所述能滑动的按摩组件的所述摇臂第一端设有一卡抵部,当所述一对按摩组件被所述转轴带动使所述按摩部相互远离时,所述按摩组件的卡抵部能被对应的所述挡壁阻挡于往成对的另一所述按摩组件靠近的方向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形轨迹包含一施疗区段,所述位移架能被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在所述施疗区段内往复位移;当所述位移架位于所述施疗区段内的一第一位置时,所述按摩组件的卡抵部能被所述挡壁的一第一部位阻挡,使得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为第一宽度;当所述位移架位于所述施疗区段内的一第二位置时,所述按摩组件的卡抵部能被所述挡壁的一第二部位阻挡,使得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为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宽度,而且,对应于所述位移架由所述第一位置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会逐渐变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形轨迹还包含一非施疗区段;当所述位移架位于所述非施疗区段内的一第三位置时,所述按摩组件的卡抵部能被所述挡壁的一第三部位阻挡,使得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为第三宽度,所述第三宽度大于所述位移架位于所述施疗区段内任何位置时的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架能被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而在所述长形轨迹的一施疗区段内往复位移,并且能被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而位移至所述施疗区段以外的一特定位置;当所述位移架位于所述特定位置时,所述按摩组件的卡抵部能被所述挡壁的一对应部位阻挡,使得当时的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大于所述位移架位于所述施疗区段内任何位置时的所述一对按摩组件的按摩部相互远离的最大间距。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能滑动的按摩组件分别对应一所述弹性偏压机构,各所述弹性偏压机构包含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一螺旋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其中一端着力于所述转轴,另一端着力于所述能滑动的带动件。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与所述至少一对按摩组件分别对应的至少一短轴布带及至少一长轴布带,所述短轴布带的相对二端分别连接在成对的所述二按摩组件,所述长轴布带的相对二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主架体上对应所述长形轨迹相对二端的相对二部位,而且所述长轴布带与所述短轴布带相交于成对的所述二按摩组件之间。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一对按摩组件中的至少一按摩组件的按摩部与所述摇臂第二端之间具有一弹性体。
CN 201320242161 2013-05-07 2013-05-07 按摩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44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42161 CN203244566U (zh) 2013-05-07 2013-05-07 按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42161 CN203244566U (zh) 2013-05-07 2013-05-07 按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44566U true CN203244566U (zh) 2013-10-23

Family

ID=49371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242161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44566U (zh) 2013-05-07 2013-05-07 按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4456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34478A (zh) * 2013-09-22 2015-03-25 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摩机
CN104434481A (zh) * 2014-12-09 2015-03-25 嘉兴维特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U形按摩器
CN106659631A (zh) * 2014-10-20 2017-05-10 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按摩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34478A (zh) * 2013-09-22 2015-03-25 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摩机
CN106659631A (zh) * 2014-10-20 2017-05-10 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按摩装置
US10576012B2 (en) 2014-10-20 2020-03-03 Daito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mpany Limited Massaging apparatus
CN104434481A (zh) * 2014-12-09 2015-03-25 嘉兴维特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U形按摩器
CN104434481B (zh) * 2014-12-09 2016-07-20 嘉兴维特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U形按摩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94981B1 (ko) 마사지기
CN107049737A (zh) 一种自控式医疗按摩机
CN203234994U (zh) 按摩机
CN105342821B (zh) 一种头部自动按摩装置
CN102895086B (zh) 椅式按摩机
CN106102684B (zh) 按摩椅及其驱动方法
CN107669463B (zh) 脊柱护理按摩装置
CN203244566U (zh) 按摩机
CN203354860U (zh) 按摩机
CN108969324B (zh) 一种家庭用按摩设备
CN204274962U (zh) 一种神经外科用腿部按摩装置
CN106265017A (zh) 一种适应不同眼眶尺寸的眼部按摩器及其连接使用方法
CN106473911A (zh) 一种骨科护理按摩康复器
CN208726224U (zh) 一种神经内科按摩器
CN104434478A (zh) 按摩机
CN104414835B (zh) 按摩机
CN106901961A (zh) 按摩装置和按摩椅
CN208626119U (zh) 凸轮式脊柱按摩床
CN110772396B (zh) 一种躺卧式腿部锻炼器械及方法
CN202637417U (zh) 自动还原式顶出敲击按摩器
CN206745587U (zh) 联动爬行脊柱康复训练装置
CN107648007A (zh) 凸轮式脊柱按摩床及其按摩方法
CN201200608Y (zh) 一种可动态调节角度的按摩机芯座
CN211536390U (zh) 一种踝泵运动用辅助医疗训练装置
CN104586619B (zh) 同步渐远向或渐近向移动按摩头的按摩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OHNSON HEALTH TECH. (SHANGHAI)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12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TAIWAN, CHINA TO: 201801 JIADING, SHANGHA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209

Address after: Jiading District Malu town Shanghai 201801 Industrial Zone No. 535 hope hope

Patentee after: Johnson Health Tech.(Shanghai)Co.,Ltd.

Address before: Taichung City, Taiwan China Qingquan Road District No. 26

Patentee before: JOHNSON HEALTH TECH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