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31188U - 照明器具 - Google Patents

照明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31188U
CN203231188U CN2013201981142U CN201320198114U CN203231188U CN 203231188 U CN203231188 U CN 203231188U CN 2013201981142 U CN2013201981142 U CN 2013201981142U CN 201320198114 U CN201320198114 U CN 201320198114U CN 203231188 U CN203231188 U CN 2032311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ligthing paraphernalia
externally mounted
light source
radia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1981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久保光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924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623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924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222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311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3118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被散热部加热的空气不会滞留在外装部的内侧而能够有效地散发光源部热量的照明器具。该照明器具(100)具备:光源部(1),具有发光元件(LED11);散热部(2),向空气中散发光源部(1)的热量;外装部(3),包覆散热部(2)的至少一部分。外装部(3)具备使散热部(2)至少一部分露出的贯通孔(3ha、3hb)。照明器具(100)至少可移动至如下姿势:光源部(2)的光轴平行于铅直方向的第一姿势;光轴和铅直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二姿势;光轴和铅直方向以锐角相交的第三姿势。该照明器具处于第一姿势、第二姿势、以及第三姿势时,贯通孔(3ha、3hb)配置于其至少一部分向铅直方向的上方开口的位置。

Description

照明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器具。 
背景技术
特开2011-159447号公报公开了一种聚光灯(spot light)。特开2011-159447号公报公开的照明器具具备:光源部,其具有发光元件;散热部,其向空气中散发光源部的热量。外装部至少包覆散热部。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特开2011-159447号公报中公开的照明器具中,由于其外装部包覆着散热部,因此被散热部而加热了的空气滞留在外装部的内侧,从而存在不能快速散发光源部热量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被散热部加热的空气难以滞留在外装部的内侧,并能够有效地散发光源部热量的照明器具。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具备:光源部,其具有发光元件;散热部,其积蓄所述光源部产生的热量,并向空气中散发;外装部,其包覆所述散热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外装部具备贯通孔,该贯通孔用于使所述散热部的至少一部分露出。该照明器具至少可以移动至如下姿势:所述光源部的光轴平行于铅直方向的第一姿势;所述光轴和铅直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二姿势;以及所述光轴和铅直方向以锐角相交的第三姿势。当所述照明器具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所述第二姿势、以及所述第三姿势时,所述贯通孔配置于其至少一部分向铅直方向上的上方开口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以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如下形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所述贯通孔包括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外装部一侧的端部。优选地,所述一侧的端部是所述光源部的光轴方向上的端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所述贯通孔包括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外装部的另一侧端部。优选地,所述另一侧端部是与所述光源部的光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端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所述贯通孔包括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外装部的另一侧端部。优选地,所述另一侧端部是与所述光源部的光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端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所述散热部具有多个散热片。优选地,所述散热片具有从所述第一贯通孔露出的部分、和从所述第二贯通孔露出的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所述散热片在相反侧具有低背部,该相反侧是所述第二贯通孔相对于光轴的相反侧。优选地,所述低背部与所述散热片的通过所述第二贯通孔露出的部分相比,从光轴的高度更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优选地,所述散热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周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优选地,所述外装部具有导热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优选地,所述外装部由树脂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优选地,所述外装部和所述散热片之间具有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优选地,所述外装部的形成有所述第二贯通孔的面弯曲。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照明器具还具备托架,该托架的一部分固定于被固定部。所述托架安装于所述散热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优选地,所述托架通过所述第二贯通孔安装于所述散热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优选地,所述托架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散热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优选地,所述托架具有导热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优选地,所述散热部具有用于安装 托架的凸台,并形成有以所述凸台为起始点的散热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中,所述外装部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散热部。优选地,所述螺栓连结于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与露出的所述散热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由于被散热部加热的空气难以滞留在外装部的内侧,因此可以快速地散发光源部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照明器具100的使用状态的图。 
图2A是照明器具100的俯视图剖视图,图2B是照明器具100的主视图剖视图,图2C是照明器具100的侧视图剖视图。 
图3是表示照明器具100的动作的图。 
图4是表示光源部1产生的热量的传递方向的图。 
图5是表示光源部1产生的热量的传递方向的图。 
图6是表示光源部1产生的热量的传递方向的图。 
图7是照明器具100的分解侧视图。 
图8是散热部2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照明器具 
1    光源部 
11   LED 
12   基板 
13   透镜 
2    散热部 
2S   容纳部 
21   凸台 
2lh  螺纹孔 
22   散热片 
23   支撑壁 
24   圆顶形状部 
3    外装部 
3ha  第一贯通孔 
3hb  第二贯通孔 
31   螺栓 
4    托架 
41   螺栓 
42   支撑件 
5    电源部 
D    间隙 
F    被固定部 
L    照射方向 
S    低背部 
V    虚拟面 
X    上下方向 
Y    光轴方向 
α   角度 
β   开口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案1 
1.照明器具的结构 
图1是表示照明器具100的使用状态的图。图2A、2B、2C是表示照明器具100的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照明器具100的动作的图。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将重力作用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X”。上下方向X与铅直方向相同。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将平行于照射方向L的方向定义为“光轴方向Y”。光轴方向Y与照射方向L相同。就本实施方案的照明器具100而言,将其固定在天花板面或壁面等被固定部(ceiling surface)而使用的方式为主要的使用方式。在本实施方案中,将聚光灯作为照明器具100的一例。 
图2A是图2B的沿a-a线的剖视图。图2B是图2C的沿b-b线的剖视图。图2C是图2B的沿c-c线的剖视图。 
照明器具100主要具备灯体(lamp body)、外装部(cover)3、托架(bracket)4。灯体具备光源部(light source unit)l和散热部 (radiation)2。另外,本实施方案的照明器具100具备电源部(power supply)5。 
光源部1是具有发光元件(lightingdevice)的构成部件。在本实施方案中,发光元件是作为LED光源的LEDll。LEDll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由于LED发出的光具有高直线性(linearity),因此适用于聚光灯。如箭头L所示,LED11发出的光通过透镜(lens)13等被折射后向任意方向照射。透镜13是基于照射角度等参数(parameter)而设计的。此外,本实施方案的发光元件不限于LEDll,也可以是白炽灯、卤素灯(halogen lamp),有机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发光元件等。 
散热部2能够向空气中散发光源部1的热量。具体而言,散热部2可以向空气中散发光源部1的LED11或基板12的热量。散热部2用铝合金(aluminum alloy)来制作。铝合金与铁等相比具有高导热性(thermal conductivity)。铝合金与铁等相比,强度更高、耐久性更高、成本(cost)更低。此外,散热部2可以用铝合金以外的高导热性材料来制作。 
灯体是具有光源部1和散热部2的模块。灯体是照明器具100的发光部分。本实施方案的灯体是从照明器具100的主体部分除去外装部3的部分。照明器具100的主体部分是包括光源部1、散热部2以及外装部3的模块(module)。 
外装部3包覆散热部2的一部分。外装部3保护散热部2免受来自外部的冲击。在本实施方案中,外装部3在光轴方向Y的剖面母线形成为凸状曲线。由此,外装部3的外侧形状呈炮弹型(pistol ballet shape)。炮弹型形状是以光轴为中心旋转母线而得到的形状。此外,外装部3的形状不限于炮弹型,可以是圆筒型(cylindrical)、圆锥型(cone shape)、棱镜型(prism shape)。另外,在外装部3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贯通孔3ha。在外装部3的侧部设置有第二贯通孔3hb。外装部3优选用具有导热性的材料来形成。通过用具有导热性的材料形成外装部3,外装部3能够积蓄从散热部2散发的热量并向外部散发热量。此外,外装部3可以用树脂等非金属来形成。能够通过用树脂形成外装部3来实现轻型化、成本的降低。 
托架4是以能够自由变更光的照射方向L的方式进行支撑的结构 件。托架4通过螺栓(bolt)41安装在散热部2。因此,托架4以螺栓41为中心自由转动。换言之,主体部分以螺栓41为中心自由转动。此外,在照明器具100中,能够对光的照射方向L从与上下方向X平行的方向至垂直的方向进行变更。即,如图3的箭头P所示,能够在0度到90度的范围内进行变更。另外,托架4以支撑件(hold part)42为中心自由旋转。换言之,主体部分以支撑件42为中心自由旋转。即,照明器具100能够旋转照射方向L。即,如图3的箭头R所示,能够在0度到360度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2.散热部2的结构 
如图2B和图2C所示,散热部2具备容纳部2s。容纳部2s能够容纳LED11和基板12。在基板12上配置有多个LEDll。基板12在配置有LED11的状态下容纳于容纳部2s。另外,容纳部2s设置于从散热部2的光轴方向Y的端部深的位置。如图5所示,在容纳部2s的周围设置有其表面反射光的反射体14。即,反射体14连接于容纳部2s。当从光轴方向观察反射体14时,其形状呈圆形。反射体14是其内径向光轴方向的外侧逐渐变宽的形状。反射体14反射来自LED11的光的一部分。另外,透镜13嵌入于在散热部2的光轴方向的一端部上设置的凹处。在凹处设置有反射体14等。如此,光源部1安装于散热部2的光轴方向Y的一端部。 
在散热部2设置有两个凸台(boss)21。凸台21以与上下方向X相垂直的方向设置。凸台21以与上下方向X相平行的方向设置。凸台21以与光轴方向Y相垂直的方向设置。在每个凸台21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21h。因此,托架4通过两个螺栓41安装于散热部2。此外,由于托架4经由弹簧垫圈(spring washer)安装于散热部2,因此即使转动主体部分,螺栓41也难以松动。 
在散热部2设置有多个散热片(radiation fin)22。多个散热片22形成在支撑壁23的表面和背面。支撑壁23的表面和背面平行于光轴方向Y。散热片22以互相之间具有规定间隙的方式形成,因此与没有间隙的散热片相比,与外部空气接触的面积更大。因此,散热片22能够快速地向空气中散发积蓄的热量。即,散热片22能够快速地向空气中散发来自LED11或基板12的热量。另外,散热片22形成为其长尺寸方向与光轴方向Y相平行。散热片22的一部分的端部连接于凸台21。 即,散热片22以凸台21作为起始点向光轴方向Y延伸。 
3.外装部3的结构 
外装部3呈炮弹型形状。外装部3的内部为空腔,因此能够包覆散热部2。此外,外装部3在与散热部2的外径最大的部分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两个螺栓31固定于散热部2。如图2C、图4、图5、图6所示,外装部3和散热片22之间设置有间隙D。因此,从外部流入的空气和被散热部2加热的空气沿着外装部3的内面自由流动。 
在外装部3设置有第一贯通孔3ha和第二贯通孔3hb。第一贯通孔3ha设置于外装部3的端部。外装部3的端部是光源部1的相反侧的端部。第一贯通孔3ha的形状类似于当相对于光轴方向Y进行倾斜切断时的截面形状。另一方面,第二贯通孔3hb设置于外装部3的侧部。外装部3的侧部是当光轴方向Y与上下方向X相垂直时成为上侧的侧部。第二贯通孔3hb的形状是将与光轴方向Y相垂直的方向作为底弦的圆弧状。散热片22的一部分能够分别通过第一贯通孔3ha和第二贯通孔3hb从外部目视确认。此外,“形成上侧的侧部”是指:第一贯通孔3ha或第二贯通孔3hb的开口面的至少一部分为其相反侧朝向铅直方向的部分。即,当聚集在外装部3内侧的高温空气向与铅直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升时,高温空气能够向外装部3的外部排出的状态。 
4.散热动作 
即使变更照明器具100的照射方向L,第一贯通孔3ha和第二贯通孔3hb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朝向上下方向X中的上方向。即,即使在变更照射方向L的情况下,照明器具100的第一贯通孔3ha和第二贯通孔3hb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位于上下方向X的上侧。由此,被散热部2加热而密度降低的外装部3内部的空气,其从第一贯通孔3ha和第二贯通孔3hb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向外部排出。因此,能够快速地散发光源部1的热量。此外,“上下方向X的上侧”包括沿上下方向X方向上的上侧、和与上下方向X倾斜的方向上的上侧。 
图4是表示光源部1产生的热量的传递方向的图。图4表示照明器具100处于照射方向L和上下方向X在相同方向的姿势的状态。图4所示的照明器具100的姿势是第一姿势的一个例子。此外,用实线表示的箭头表示散热部2的热量传递方向。另外,用虚线表示的箭头则表示热量从散热部2向空气中散发的传递方向。 
光源部1产生的热量向散热部2传递。光源部1的LED11和基板12产生的热量经由散热部2的凸台21和支撑壁23向散热片22传递。当周围空气的温度低于散热片22的温度时,传递至散热片22传递的热量向空气中散发。即,当周围空气的温度低于散热片22的温度时,传递至散热片22的热量从散热片22向周围空气传递。在散热部2加热的空气称为“高温空气”。 
外装部3内部的高温空气抵抗重力而流向上方。即,由于高温空气膨胀而单位体积的质量减少,因此高温空气被常温空气推上。这种空气的移动称为“自然对流”。高温空气通过自然对流而聚集在外装部3的上方。因此,在现有技术中的照明器具中,存在高温空气滞留在外装部内侧的情况和不能快速散发光源部热量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照明器具100的外装部3设置有第一贯通孔3ha。第一贯通孔3ha设置于外装部3的高温空气聚集的部分。当照明器具100处于图4所示的姿势时,第一贯通孔3ha位于上下方向X的上侧。第一贯通孔3ha设置于光轴方向Y上的外装部3的端部。由此,高温空气难以滞留在外装部3的内侧,因此能够快速散发散热部2的热量。尤其是,当照明器具100处于图4所示的姿势时,能够快速散发散热部2的热量。 
其次,说明对照射方向L进行了变更时的情况。 
图5是表示光源部1产生的热量的传递方向的图。图5表示照明器具100的主体部分处于照射方向L垂直于上下方向X的姿势的状态。图5所示的照明器具100的姿势是第二姿势的一个例子。此外,用实线表示的箭头表示散热部2的热量传递方向。另外,用虚线表示的箭头则表示热量从散热部2向空气中散发的传递方向。 
在照明器具100的外装部3设置有第二贯通孔3hb。第二贯通孔3hb设置于外装部3的高温空气聚集的部分。当照明器具100处于图5所示的姿势时,第二贯通孔3hb位于上下方向X的上侧。具体而言,第二贯通孔3hb设置于外装部3的侧部。外装部3的侧部是指:当照明器具100处于图5所示的姿势时位于上侧的部分。由此,高温空气难以滞留在外装部3的内侧,因此能够快速散发光源部1的热量。 
图6是表示照明器具100处于照射方向L与上下方向X倾斜的姿势的状态的图。图6所示的照明器具100的姿势是第三姿势的一个例子。 就图6所示的照明器具100的姿势而言,照射方向L和上下方向X以锐角相交。 
如图6所示,即使在转动照明器具100的主体部分而使得照射方向L与上下方向X倾斜的情况下,也起到相同的效果。这是因为,照明器具100具有与照射方向L无关地,使高温空气难以停留在外装部3内侧的形状。在照明器具100中,当沿着照射方向L的线段和沿着上下方向X的线段形成的角度α小于规定角度时,由于第一贯通孔3ha朝向上方,因此能够使高温空气主要从第一贯通孔3ha排出。另外,在照明器具100中,当角度α大于规定角度时,由于第二贯通孔3hb朝向上方,因此能够使高温空气主要从第二贯通孔3hb排出。 
如图6所示,优选地,当从侧面观察外装部3时,第二贯通孔3hb的形状为圆弧状。由于第二贯通孔3hb形成为圆弧状,如图4所示,即使角度α为0度,第二贯通孔3hb的一部分也朝向上侧,因此能够经由第二贯通孔3hb向上侧排出高温空气。 
考虑到照明器具100的使用状态,第二贯通孔3hb的开口角度β基于经常使用的光轴方向Y和照射方向L而决定。 
5.实施方案的作用效果和其他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散热部2形成有平行于光轴方向Y的多个散热片22。如图4所示,多个散热片22中的一部分散热片,在第二贯通孔3hb的附近部分具有低背部(low height part)S。在低背部S,从支撑壁23的高度低于散热片22的其他部分。低背部S设置于散热片22的被外装部3包覆的部分。低背部S并未设置于可以从第二贯通孔3hb观察的散热片22。 
如上所述,光源部1的LEDll或基板12产生的热量经由凸台21和支撑壁23传递至散热片22。此时,由于散热片22的热量在低背部S变少,因此热量在局部积蓄。即,就散热片22的低背部S而言,热量的路径宽度(path width)小、只有周围部分形成高温。将这种局部形成高温的部分称为“过热点(heat spot)”。 
通过这种结构,照明器具100能够在第二贯通孔3hb的附近的散热片22形成局部高温部分。这样地,散热片22的温度和其周围空气的温度之差在第二贯通孔3hb的附近变大。由此,在第二贯通孔3hb的附近传递至空气的热量增多,因此能够快速散发光源部1的热量。 
而且,如图4至图6所示,散热片22配置于LEDll的周围,并从LED11的前侧f向后侧r连续形成。例如,散热片22以垂直相交于虚拟面(virtual surface)V的方式形成。虚拟面V是与光轴方向Y相垂直并与LEDll相交的面。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从圆顶形状部24向散热片22快速传递从光源部1传递至圆顶形状部(dome shaped part)24的热量。即,照明器具100中,能够向设置于LEDll周围的散热片22快速传递热量。由此,由于向LEDll附近的空气传递的热量增加,因此能够快速散发光源部1的热量。此外,圆顶形状部24是散热部2的一部分。圆顶形状部24具有反射来自LED11的光的功能。 
而且,在照明器具100中,托架4安装于散热部2。优选地,托架4由具有导热性的材料而形成。更优选地,托架4由铝合金等高导热性材料而形成。铝合金具有强度高、耐久性高、成本低等优点,因而优选采用。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从散热部2向托架4快速传递从光源部1向散热部2传递的热量。由此,经由托架4向空气传递的热量增加,因此能够快速散发光源部1的热量。 
(实施方案2) 
1.照明器具的结构 
大多数照明器具在外装部具备自由转动和自由旋转的托架,由此可以变更照射方向。在这种结构中,当使用者欲变更照明器具的照射方向时,大负荷施加在外装部,因此存在外装部变形或破损的忧虑。 
实施方案2的照明器具的目的在于,防止外装部的变形和破损。实施方案2的照明器具的主要特征在于,在散热部2安装有托架4。 
图7是实施方案2的照明器具的分解侧视图。图8是散热部的侧视图。在实施方案2的照明器具中,对与实施方案1所示的照明器具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托架4是以能够自由变更照射方向L的方式进行支撑的结构件。托架4通过螺栓41来安装于散热部2。因此,托架4以螺栓41为中心自由转动。换言之,主体部分以螺栓41为中心自由转动。此外,如图3的箭头P所示,照明器具100能够将照射方向在0度至90度的范围内变更。另外,托架4以支撑件42为中心自由旋转。换言之,主体部分 以支撑件42为中心自由旋转。即,如图3的箭头R所示,照明器具100能够将照射方向L在0度至360度的范围内变更。 
在散热部2设置有两个凸台21。在凸台21设置有螺纹孔21h。托架4通过两个螺栓41安装于凸台21。此外,由于托架4通过弹簧垫圈(spring washer)被安装,因此即使转动主体部分,螺栓41也难以松动。 
托架4安装于散热部2。由此,当使用者欲变更照明器具100的照射方向L时,由于负荷难以施加在外装部3,因此可以防止外装部3的变形和破损。另外,通过以铝合金等导热性高的材料形成托架4,能够向托架4传递积蓄于散热部2的热量。由此,能够快速对散热部2进行散热。 
此外,托架4经由设置于外装部3的第二贯通孔3hb安装于散热部2。因此,当实施照明器具100的维修(maintenance)时,如果不把主体部分从托架4拆卸,则无法拆卸外装部3。以下,说明照明器具的维修操作。 
2.照明器具的维修 
图7是表示照明器具100的维修操作的图。此处表示:安装于被固定部(fixed portion)F的照明器具100的维修操作的一部分。被固定部F例如是天花板面(ceiling surface)。 
首先,使用者将电力电缆(power cable)从被固定部F侧的供电设备(power supply unit)拆卸。 
其次,如图7的S1所示,使用者将螺栓41从照明器具100拆卸。此时,为了不让主体部分掉下来,使用者一边用单手等支撑主体部分,一边拆卸螺栓41。 
接着,如图7的S2所示,使用者从托架4拆卸主体部分。此外,就从托架4拆卸主体部分的操作而言,使用者能够通过使主体部分处于图4所示的姿势,容易用单手拿住主体部分、且稳定主体部分的状态,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操作。 
而后,如图7的S3所示,使用者将螺栓31从散热部2和外装部3拆卸。螺栓31能够通过从第一贯通孔3ha放入规定工具来拆卸。 
然后,如图7的S4所示,使用者在用单手拿住外装部3的状态下,从外装部3拆卸散热部2。由此,可实现对设置于散热部2的光源部1 等的维修。 
像这样,照明器具100中,如果从托架4不拆卸主体部分,则无法拆卸外装部3。这是因为具有:在安装于被固定部F的状态下无法实行维修操作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提高维修时的安全性。 
散热部2具有用于安装托架4的凸台21,并且形成有以凸台21为起始点的散热片22。由此,在制造散热部2时熔融材料M从凸台21流入至散热片22,因此能够降低不合格率(fraction defective)。以下,说明散热部2的制造方法。 
3.散热部2的制造方法 
图8是表示熔融材料M从凸台21流入至散热片22的状况的图。此外,图8所示的箭头表示熔融材料M的流动方向。 
散热部2采用压铸法(die-casting method)而制造。压铸法是将熔融材料M流入至金属模而制造期望形状的方法。在本实施方案中,熔融材料M使用了熔融铝合金。在压铸法中,需要研究流路使得不能形成气泡(blow-hole,cavity)。另外,在散热片22等的薄壁部分中,由于熔融材料M容易凝固,因此需要研究流路使得熔融材料M不滞留。 
就散热部2而言,由于凸台21形成为具有大内径的流路,因此在散热片22成型时熔融材料M滞留的可能性变低。因此,能够降低散热部2的不合格率。 
关于实施方案为例示的说明 
照明器具100是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的一例。灯体是本实用新型的灯体的一例。灯体至少具备光源部1。光源部1是本实用新型的光源部的一例。LEDll是本实用新型的光源部或发光元件的一例。散热部2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部的一例。外装部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装部的一例。托架4是本实用新型的托架的一例。反射体14是本实用新型的反射体的一例。第一贯通孔3ha和第二贯通孔3hb是本实用新型的贯通孔的一例。第一贯通孔3h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贯通孔的一例。第二贯通孔3h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贯通孔的一例。低背部S是本实用新型的低背部的一例。 
第一贯通孔3ha和第二贯通孔3hb是赋予了阿拉伯数字的结构名称。该阿拉伯数字是为了区分贯通孔3ha和3hb而赋予的数字,不是用于限定数量和顺序的数值。 
上述实施方案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例示性的,并非是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非限制于上述说明,而通过权利要求书来表示,而且在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照明器具,其具备:光源部,其具有发光元件;散热部,其积蓄所述光源部产生的热量,并向空气中散发;外装部,其包覆所述散热部的至少一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部具备贯通孔,该贯通孔用于使所述散热部的至少一部分露出, 
该照明器具至少可以移动至如下姿势:所述光源部的光轴平行于铅直方向的第一姿势;所述光轴和铅直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二姿势;以及所述光轴和铅直方向以锐角相交的第三姿势, 
当所述照明器具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所述第二姿势、以及所述第三姿势时,所述贯通孔配置于其至少一部分向铅直方向上的上方开口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包括第一贯通孔, 
所述第一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外装部一侧的端部, 
所述一侧的端部是所述光源部的光轴方向上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包括第二贯通孔, 
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外装部另一侧的端部, 
所述另一侧的端部是与所述光源部的光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包括第二贯通孔, 
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外装部另一侧的端部, 
所述另一侧的端部是与所述光源部的光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部具有多个散热片, 
所述散热片具有从所述第一贯通孔露出的部分、和从所述第二贯通孔露出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在相反侧具有低背部,该相反侧是所述第二贯通孔相对于光轴的相反侧, 
所述低背部与所述散热片的通过所述第二贯通孔露出的部分相比,从光轴的高度更低。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周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装部具有导热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装部由树脂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装部和所述散热片之间具有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部的形成有所述第二贯通孔的面弯曲。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器具还具备托架,该托架的一部分固定于被固定部, 
所述托架安装于所述散热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包括第二贯通孔, 
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外装部另一侧的端部, 
所述托架通过所述第二贯通孔安装于所述散热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散热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具 有导热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部具有用于安装托架的凸台, 
在所述散热部形成有以所述凸台为起始点的散热片。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包括第一贯通孔, 
所述第一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外装部一侧的端部, 
所述外装部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散热部, 
所述螺栓连结于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露出的所述散热部。 
CN2013201981142U 2012-08-31 2013-04-18 照明器具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3118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2480A JP6162380B2 (ja) 2012-08-31 2012-08-31 照明器具
JP2012-192481 2012-08-31
JP2012-192480 2012-08-31
JP2012192481A JP5982227B2 (ja) 2012-08-31 2012-08-31 照明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31188U true CN203231188U (zh) 2013-10-09

Family

ID=49287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198114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31188U (zh) 2012-08-31 2013-04-18 照明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3118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4358A (zh) * 2013-12-11 2016-07-27 Nec照明株式会社 照明单元以及照明装置
JP2017021995A (ja) * 2015-07-10 2017-01-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4358A (zh) * 2013-12-11 2016-07-27 Nec照明株式会社 照明单元以及照明装置
JP2017021995A (ja) * 2015-07-10 2017-01-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31188U (zh) 照明器具
CN201141922Y (zh) 二次光学透镜
CN209309808U (zh) 一种全方位照射用led防爆投光灯
CN203240445U (zh) 照明器具
JP5982227B2 (ja) 照明器具
JP6162380B2 (ja) 照明器具
CN101666430A (zh) 一种led照明灯具
CN202012831U (zh) Led警灯
KR101084251B1 (ko) 공기 순환식 방열수단을 갖는 가로등용 램프 헤드
CN204328870U (zh) 一种led灯具光学灯罩
CN207661554U (zh) Led轨道灯
CN209569651U (zh) 一种广角高透led照明灯
CN204268276U (zh) 吸顶悬吊式调节灯具
CN206488254U (zh) 一种新型的球场灯
CN206072891U (zh) 一种led路灯
CN207962152U (zh) 一种led节能球泡灯
CN207486598U (zh) 氧舱用安全照明灯
CN207945503U (zh) Led灯具
CN207407267U (zh) 频闪灯
CN206280766U (zh) Led直管灯
CN205824967U (zh) 一种led顶灯
CN208735426U (zh) 一种便于拆卸安装的led灯管
CN103925525A (zh) 一种仰角可调led路灯
CN216118336U (zh) 一种用于汽车碰撞试验的高功率照明装置
CN208090589U (zh) 一种稳定性强的汽车大灯透镜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0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