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26864U - 弹力气囊式压迫带 - Google Patents
弹力气囊式压迫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26864U CN203226864U CN 201320172403 CN201320172403U CN203226864U CN 203226864 U CN203226864 U CN 203226864U CN 201320172403 CN201320172403 CN 201320172403 CN 201320172403 U CN201320172403 U CN 201320172403U CN 203226864 U CN203226864 U CN 2032268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bag
- business
- hemisphere
- adhesive tape
- type compre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弹力气囊式压迫带,包括两个半球连接组成的气囊、粘带、保粘皮,其中一个半球带有气嘴,其特征在于:气嘴为管状体,管口附有管塞;气囊内腔固定由两个顶盘、一个压缩弹簧组成的弹力架,两个顶盘同为圆盘状,上顶盘的上表面与上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下顶盘的下表面与下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一个压缩弹簧两端部分分别套合在两个顶盘的中央盲孔中,两个球冠状垫盘分别粘结在两个顶盘对应方位的粘带外表面上。第二种方案是弹力架为自锁开关式。优点在于:本弹力压迫带,不但适用于止血,还适用于腹外疝按压,使用压缩弹簧后实施粘带定位,弹压有力,并可反复使用,压力比纯气囊止血带大得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体止血、体表缺损需局部压迫的装置,特别是如大动静脉穿刺止血、婴幼儿脐疝和腹股沟斜疝、儿童和成人的腹股沟斜疝及股疝等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临床医疗工作中:(1)四肢大动脉、大静脉穿刺,如锁骨下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等采血、大静脉血管注射药物等,穿刺后都采用人工按压动脉和静脉穿刺部位的方法,以达到局部止血。但人工按压方法会出现按压部位不准确、按压时间掌握不好、按压力度轻重不一致和按压时病人要维持某种被动的姿势等不足之处。按压不准或按压太轻或按压时间太短,容易导致穿刺部位出血,出现局部血肿;按压力度过大及按压时间过长,易出现局部疼痛加剧;人工按压时,病人需保持较长时间的固定姿势,造成病人肢体疲劳而感到不适,给病人和医务人员带来很大不便。(2)体表缺损等需局部压迫,如婴幼儿脐疝和腹股沟斜疝、儿童和成人的腹股沟斜疝及股疝等需局部压迫,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的方法是手术治疗和局部用沙袋压迫或用绷带包扎。手术治疗为有创治疗,婴幼儿还需全身麻醉,增加手术风险,而局部用沙袋压迫或用绷带包扎有无法较长时间使用和使用不方便的,治疗效果不好等不足之处。
为解决人体浅表静脉输液、静脉采血、静脉注射药物等,穿刺后都采用人工按压静脉穿刺部位的方法,以达到局部止血的问题,本申请人申请了专利申请号为201210258000.2及201220360761.4名为“动静脉穿刺止血带”的专利,其中一个方案是:止血带由气囊、粘带、保粘皮组成,气囊形状为塑胶质带有连体注封气口的球状体,粘带由上粘带、下粘带组成,上粘带长度大于下粘带长度,上粘带中部与下粘带中部分别半环周包裹式粘结在气囊上后再行互粘实施三者固定粘结;与上粘带等宽的塑料薄膜质的两条保粘皮分别粘贴在上粘带的非下粘带结合的两边空白部位。气囊是两个半球连接体,即先用两片圆塑胶片贴合后环周边热熔形成。其中一片圆塑胶片带有连体延展的注封气嘴。气囊内腔填充PVC聚乙烯海绵及盐水或膨化体及盐水。该种气囊在两片圆塑胶片贴合时先将PVC聚乙烯海绵或膨化体夹在中间,而后才环周边热熔,热熔成型后由注封气嘴用注射器注入盐水,使PVC聚乙烯海绵或膨化体膨胀涨开,使气囊鼓成弹性软质球体。注封气嘴可以是圆柱体,用注射器针头插入充气;也可以是球嘴式接头,由注射器的乳头插入充气。充气后注射器拔出后,注封气嘴自动密封。使用时,人们在穿刺后将止血带保粘皮撕开,而后将气囊压在穿刺点位上,将上粘带两端去保粘皮后的粘带粘结在皮肤上实施气囊定位。气囊对穿刺点位压力可随上粘带粘结的紧绷度调节,也可以是定位后再用手指加压。
在使用中,我们发现上述弹性软质球体其弹力有限,虽能起到弹压效果,对四肢大动脉、大静脉及较深的动脉的穿刺止血效果有限,但仍可有加强的空间,在体表缺损等需局部压迫如腹外疝、皮肤局部缺损等效果不好,腹外伤即是腹内脏器通过腹壁先天性或后天性缺 损、或薄弱区向体表突出,在局部形成一肿块者称为腹外疝,如新生儿脐疝、腹股沟斜疝、股疝等。腹外疝常需手术治疗,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而婴幼儿往往也无法手术治疗。目前婴儿脐疝,常用绷带包扎压迫复位,但操作麻烦,且效果不佳。若在腹外疝体表突出部按压可减轻疼痛感,弹力压迫带可以在局部形成一定的压力,而且操作方便,为无创性,病人更容易接受,并可反复使用。
因而本申请人提出压缩弹簧作为气囊内腔弹力源。同时进一步提出利用现有技术“自锁开关”的工作原理,使压缩弹簧升缩形成按键式操作。
自锁开关由内滑体、外滑套、弹力簧片、铜销、压簧、内滑体上设置的自锁凹槽组成。内滑体动配合套在外滑套的内轨中,内滑体上方的台阶轴依次穿过外滑体上部中央孔、“门”字形弹力簧片中央孔、压簧中央孔后用螺母锁紧。外滑套两侧壁设置有对称的滑道孔,铜销动配合套在滑道孔中,铜销一端顶在自锁凹槽的槽底面上,另一端顶在“门”字形弹力簧片上。当按一下内滑体台阶轴上端面时,铜销由自锁凹槽上方运行到自锁凹槽下方,在弹力、摩擦力的作用下定位在下方自锁。再按一下台阶轴,则铜销滑行到上方自锁复位。两种状态下,内滑体与外滑套之间产生了轴向位移并自锁,使固定在内滑体下方的导电棒触及不同位置的触点,产生启闭断通效果。其自锁原理在于:铜销被弹力簧片顶贴在自锁凹槽的槽底面上,而自锁凹槽底面分割成不同槽深的平面、斜面区域。其中黄A区的面高于红B区的面,蓝C区的面为一斜面,蓝C区面边线3高于黄A区面,边线6处低于红B区面。
当我们用力压开关时,由于此处红B面高于蓝C区面,铜销被红 B区面边面挡住,铜销底面只能贴住蓝C区面,沿着边线1与边线2,向上滑动,直到滑入黄A区面内,被边线4挡住不能再向上滑动,此时我们已经把开关按到底了。边线3处蓝C区面高于黄A区面,铜销能从蓝C区面过渡到黄A区面,是因为簧片给铜销一个弹力,使得铜销底面时刻与凹槽内的某个面相接触,从而保证铜销只能从更高的面滑到更低的面,见图5、图6。
当我们松开手时,由于黄A区面低于蓝C区面,铜销被蓝C区面边线3挡住,只能沿着边线3滑入红B区面内,如图7,此刻开关处于锁住状态。
当我们再按开关时,由于黄A区面高于红B区面,铜销只能沿着边线5向上滑动,与边线4接触,此刻我们又把开关压倒底,如图8。
当我们松开手时,铜销沿着红B区面,滑入蓝C区面最低处,此刻开关处于弹起状态。如图9。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弹力气囊式压迫带,
用于大动静脉穿刺弹力止血带和体表缺损等需局部压迫,如婴幼儿脐疝和腹股沟斜疝、儿童和成人的腹股沟斜疝及股疝等需局部压迫,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方案是:包括两个半球连接组成的气囊、粘带、保粘皮,其中一个半球带有气嘴,其特征在于:气嘴为管状体,管口附有管塞;气囊内腔固定由两个顶盘、一个压缩弹簧组成的弹力架,两个顶盘同为圆盘状,上顶盘的上表面与上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下顶盘的下表面与下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一个压缩弹簧两端部分分别套合在两个顶盘的中央盲孔中,两个球冠状垫盘分别粘结在两个顶 盘对应方位的粘带外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自锁式方案是:包括两个半球连接组成的气囊、粘带、保粘皮,其中一个半球带有气嘴,其特征在于:气嘴为管状体;气囊内腔固定由两个顶盘、一个压缩弹簧组成的弹力架,两个顶盘同为圆盘状,上顶盘的上表面与上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下顶盘的下表面与下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一个压缩弹簧两端部分分别套合在两个顶盘的中央盲孔中,两个球冠状垫盘分别粘结在两个顶盘对应方位的粘带外表面上;上顶盘下表面向下连体延展一个上方管体形成上滑体,下顶盘上表面向上连体延展一个下方管体形成下滑套,上滑体的上方管体外壁动配合套在下滑套的下方管体内壁中;上滑体的上方管体对称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滑道孔,下滑套的下方管体内壁对应于滑道孔方位设置有自锁凹槽,每个滑道孔中动配合套合有滑销,滑销一端顶贴在下滑套自锁凹槽槽底面上,滑销另一端顶贴在上滑体内壁贴合的矩形簧片下部平面上,矩形簧片上部铆合固定在上滑体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弹力压迫带,不但适用于止血,还适用于腹外疝按压,使用压缩弹簧后实施粘带定位,弹压有力,并可反复使用,压力比纯气囊止血带大得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弹力气囊式压迫带结构示意图。
图2为自锁式弹力气囊压迫带结构示意图。
图3为自锁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4-图9为滑销在自锁凹槽槽底面滑行的各种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结构:包括两个半球连接组成的气囊23、粘带22、保粘皮21,其中一个半球带有气嘴32,其特征在于:气嘴32为管状体,管口附有管塞31;气囊23内腔固定由两个顶盘24、一个压缩弹簧组成的弹力架,两个顶盘24同为圆盘状,上顶盘的上表面与上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下顶盘的下表面与下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一个压缩弹簧两端部分分别套合在两个顶盘24的中央盲孔中,两个球冠状垫盘25分别粘结在两个顶盘24对应方位的粘带22外表面上。
使用时,可预先下压弹簧使气囊23气体外排后将管塞31塞在气嘴32上关闭气囊23,压缩弹簧因气囊23负压不能伸展弹开,而后实施粘带22定位,定位后再打开管塞31入气,弹簧自动展开,气囊23压迫在待压部位上。
本实用新型自锁式结构:包括两个半球连接组成的气囊23、粘带22、保粘皮21,其中一个半球带有气嘴32,其特征在于:气嘴32为管状体;气囊23内腔固定由两个顶盘24、一个压缩弹簧组成的弹力架,两个顶盘24同为圆盘状,上顶盘的上表面与上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下顶盘的下表面与下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一个压缩弹簧两端部分分别套合在两个顶盘24的中央盲孔中,两个球冠状垫盘25分别粘结在两个顶盘24对应方位的粘带22外表面上;上顶盘下表面向下连体延展一个上方管体形成上滑体26,下顶盘上表面向上连体延展一个下方管体形成下滑套30,上滑体26的上方管体外壁动配合套在下滑套30的下方管体内壁中;上滑体26的上方管体对称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滑道孔,下滑套30的下方管体内壁对应于滑道孔方位设置有自锁凹槽27,每个滑道孔中动配合套合有滑销28,滑销28一端顶贴在下滑套30自锁凹槽27槽底面上,滑销28另一端顶贴 在上滑体26内壁贴合的矩形簧片29下部平面上,矩形簧片29上部铆合固定在上滑体26内壁上。
气囊23内腔设置上滑体26、下滑套30、压缩弹簧,弹力架自锁结构原理如同前述的自锁开关,只是将自锁凹槽27反向设在外侧的下滑套30上,将簧片、滑行孔反向设在内侧的上滑体26上,其工作原理是同样的。使用时将气囊23放在人体待压部位,按一下球冠状垫盘,压缩弹簧缩短,而后再固定好粘带22,之后再按一下垫盘25,压缩弹簧松开使气囊23球冠状垫盘25对人体待压部位施加弹力压迫,弹力大而且操作方便。气嘴20仅用于气囊缩放时自动出气与进气。
Claims (2)
1.一种弹力气囊式压迫带,包括两个半球连接组成的气囊(23)、粘带(22)、保粘皮(21),其中一个半球带有气嘴(32),其特征在于:气嘴(32)为管状体,管口附有管塞(31);气囊(23)内腔固定由两个顶盘(24)、一个压缩弹簧组成的弹力架,两个顶盘(24)同为圆盘状,上顶盘的上表面与上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下顶盘的下表面与下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一个压缩弹簧两端部分分别套合在两个顶盘(24)的中央盲孔中,两个球冠状垫盘(25)分别粘结在两个顶盘(24)对应方位的粘带(22)外表面上。
2.一种弹力气囊式压迫带,包括两个半球连接组成的气囊(23)、粘带(22)、保粘皮(21),其中一个半球带有气嘴(32),其特征在于:气嘴(32)为管状体;气囊(23)内腔固定由两个顶盘(24)、一个压缩弹簧组成的弹力架,两个顶盘(24)同为圆盘状,上顶盘的上表面与上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下顶盘的下表面与下半球内表面粘结固定;一个压缩弹簧两端部分分别套合在两个顶盘(24)的中央盲孔中,两个球冠状垫盘(25)分别粘结在两个顶盘(24)对应方位的粘带(22)外表面上;上顶盘下表面向下连体延展一个上方管体形成上滑体(26),下顶盘上表面向上连体延展一个下方管体形成下滑套(30),上滑体(26)的上方管体外壁动配合套在下滑套(30)的下方管体内壁中;上滑体(26)的上方管体对称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滑道孔,下滑套(30)的下方管体内壁对应于滑道孔方位设置有自锁凹槽(27),每个滑道孔中动配合套合有滑销(28),滑销(28)一端顶贴在下滑套(30)自锁凹槽(27)槽底面上,滑销(28)另一端顶贴在上滑体(26)内壁贴合的矩形簧片(29)下部平面上,矩形簧片(29)上部铆合固定在上滑体(26)内壁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172403 CN203226864U (zh) | 2013-03-28 | 2013-03-28 | 弹力气囊式压迫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172403 CN203226864U (zh) | 2013-03-28 | 2013-03-28 | 弹力气囊式压迫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26864U true CN203226864U (zh) | 2013-10-09 |
Family
ID=49283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172403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26864U (zh) | 2013-03-28 | 2013-03-28 | 弹力气囊式压迫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22686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11638A (zh) * | 2013-03-28 | 2013-07-24 | 陈聪水 | 弹力气囊式压迫带 |
-
2013
- 2013-03-28 CN CN 201320172403 patent/CN20322686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11638A (zh) * | 2013-03-28 | 2013-07-24 | 陈聪水 | 弹力气囊式压迫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27239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for an adjustable radial and ulnar compression wristband | |
CN108024817B (zh) | 止血器具 | |
US10390839B2 (en) |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ans for an adjustable compression wristband | |
CN203815998U (zh) | 一种儿童输液用长短可调的手板 | |
CN107049411B (zh) | 一种压力可控柔性自适应压脉止血装置 | |
CN103211638A (zh) | 弹力气囊式压迫带 | |
CN105943108B (zh) | 一种穿刺置管点止液、止血装置 | |
CN203226864U (zh) | 弹力气囊式压迫带 | |
CN204016406U (zh) | 充气防潮压力可控式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 | |
CN107049410A (zh) | 一种医用浅表血管穿刺止血器 | |
CN206597041U (zh) | 动静脉穿刺止血带 | |
CN208160637U (zh) | 一种加压止血弹力绷带 | |
JP3182237U (ja) | 止血帯具 | |
CN204698811U (zh) | 腹部加压装置 | |
CN211433143U (zh) | 一种介入治疗四肢穿刺后压迫止血装置 | |
CN202761366U (zh) | 动静脉穿刺止血带 | |
CN208892689U (zh) | 一种防止因放气引起的桡动脉出血的桡动脉加压止血器 | |
CN204147082U (zh) | 一次性使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带 | |
CN205924097U (zh) | 一种穿刺置管点止液、止血装置 | |
CN208769894U (zh) | 一种多功能医用充气腕带 | |
CN102727277A (zh) | 动静脉穿刺止血带 | |
CN210009233U (zh) | 止血输液贴 | |
CN206548930U (zh) | 一种输液针头 | |
CN205379333U (zh) | 肱动脉压迫止血器 | |
CN215741251U (zh) | 静脉置管加压固定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1217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