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24159U - 热管结构 - Google Patents

热管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24159U
CN203224159U CN 201320099774 CN201320099774U CN203224159U CN 203224159 U CN203224159 U CN 203224159U CN 201320099774 CN201320099774 CN 201320099774 CN 201320099774 U CN201320099774 U CN 201320099774U CN 203224159 U CN203224159 U CN 2032241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hollow space
pipe structure
outside
ho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09977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巫俊铭
余明翰
廖崇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09977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241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241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2415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管结构,包括一扁平管壁形成一中空部分及至少一非中空部分。该中空部分,用以接触一热源,且容纳有一工作流体及一毛细结构,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外侧及一第二外侧。该至少一非中空部分,位于该中空部分的第一外侧及一第二外侧或周侧,且具有一结合面得用以结合至少一固定元件。整体构件更为简单,提高生产效率,且生产所使用的模具亦相对减少。

Description

热管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薄型化的热管结构。 
背景技术
热管,其表观上的热传导率是铜、铝等金属的数倍至数十倍左右而相当的优异,因此是作为冷却用元件而被运用于各种热对策相关机器。从形状来看,热管可分成圆管形状的热管、平面形状的热管。为了冷却CPU等的电子机器的被冷却零件,基于容易安装于被冷却零件且能获得宽广接触面积的观点,宜使用平面型热管来进行散热。随着冷却机构的小型化、省空间化,在使用热管的冷却机构的情况,更有严格要求该热管的极薄型化的必要。 
按热管内部设有空间来作为工作流体的流路,收容于该空间内的工作流体,经由蒸发、冷凝等的相变化和移动等,而进行热的转移。接下来详细的说明热管的动作,该热管具备密封的空洞部,通过收容于该空洞部的工作流体的相变化和移动来进行热的转移。 
因此,业界采用热管作为导热的元件,将热管穿设或嵌结散热鳍片,利用热管内部充填的低沸点工作液体在发热电子元件处(蒸发端)吸热蒸发,向散热鳍片移动,在散热鳍片处(冷凝端)将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鳍片,利用散热风扇将产生的热量带走,完成对电子元件的散热。 
又,目前热管有许多种的的制造方法,例如通过于一中空管体中填入金属粉末,并将该金属粉末通过烧结的方式于该中空管体内壁形成一毛细结构层,其后对该管体进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体最后封管,又或于所述中空管体内置入网状毛细结构体,并将该网状毛细结构体通过烧结的方式于该中空管体内壁形成一毛细结构层,其后对该管体进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体最后封管,但现今因电子设备的薄型化需求,致需将热管制作成薄型。 
公知将薄型化热管固定在热源上的方式如下所示: 
1.中国台湾地区专利申请号101201651号揭示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有底座、热管以及散热器,其中该底座包含一容置槽、一第一半部、一第二半部、二肋部以及四铆接部。该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容置槽中,且将一散热器设置于热管的一第二端上。热管的第一端是自底座侧边的穿孔穿入而设置于容置槽中。一固定件设置于底座上,以将热管的第一端固定于容置中,该固定件可为金属弹片并铆接于底座的铆接部。此外,若于压铸制程中没有在底座上形成铆接部,则可利用螺丝锁固、焊接或其它固定方式将固定件设置于底座上。在固定件设置于底座上后,肋部与固定件位于底座的同一侧。 
这一种公知技术的厚度为热管厚度加上迭置在热管上方的固定件的厚度以及底座厚度。 
2.如图1A至图1C所示为另一种将薄型化热管固定在热源上的公知技术,包括一扁平热管10及一基座11。该基座的四的角分别延伸一固定臂111用以固定在一机板(图无表示)上,基座11的中心包括一开口112用以容纳一热源(例如机板上的处理器,图无表示),基座11的上侧面与该扁平热管10结合,且令该扁平热管10跨置在该开口112上,得以直接跟热源接触。且较佳如本图所示在基座11的上侧面设有两组间隔相对的凸部113,在两凸部113之间的空间114恰容该扁平热管10的一宽度。其中该扁平热管10与基座11之间可以利用焊接的方式结合。 
这种公知技术的厚度为基座的厚度加上迭置在基座上的扁平热管的厚度。 
上述两种公知技术,对于要将薄型化热管固定于热源上时需要搭配另一结构作为锁固结构的基座或支撑,导致整体因为迭置结合而增加厚度,不适用于现在及未来对于薄型化的产品结构的要求。 
故此,目前业界仍需要对现有的薄型化的扁平热管加以改良,以期能够减少作为锁固结构的另一元件的迭置厚度,达到厚度最薄化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先前技术的缺失以及业界的需求,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扁平管体的热管结构,其不需要迭置在作为锁固元件的另一 结构上,就可以固定在热源上,以减少整体结构的厚度,并适用于超薄型化的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热管结构除了扁平化的管体外,在管体的两侧形成有作为支撑或固定用的非中空部分,用以结合至少一固定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热管结构用以跟至少一固定元件结合,且该固定元件的厚度不超过该热管结构的一扁平管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为一种热管结构,包括:一扁平管体,该扁平管体包含:一中空部分,用以接触一热源,且容纳有一工作流体及一毛细结构,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外侧及一第二外侧;及至少一非中空部分,位于该中空部分的第一外侧及一第二外侧,且具有一结合面用以结合至少一固定元件。 
更详细而言,该热管结构,是与至少一固定元件结合以接触一热源,该热管结构包括:一扁平管体,平压一中空管体的一管壁形成,该管壁是以连续环绕的方式构成该热管结构的一管径,该扁平管体包括:一中空部分,平压该管壁形成,且用以接触该热源,该中空部分具有一上板部、一下板部及一腔室,该腔室位于该上板部与下板部之间且容纳有一工作流体及一毛细结构,该中空部分的相对两外侧界定为一第一外侧及相对该第一外侧的一第二外侧;至少一非中空部分,平压位于该第一外侧及该第二外侧的管壁,以令该管壁贴触形成该非中空部分,其中该非中空部分具有一结合面用以结合该至少一固定元件。 
前述中空部分的一截面具有一水平中心轴线,该非中空部分对应该水平中心轴线或位于该水平中心轴线之下。 
前述毛细结构形成在该腔室的一内侧表面或支撑在该腔室的一内侧上表面及一内侧下表面之间。前述中空部分的外侧上表面与该非中空部分的结合面之间具有一第一高度,且该外侧上表面高于该结合面。前述非中空部分具有一贴触面。 
前述该非中空部分沿着该热管结构的一热管长度形成或形成在该热管结构的一热管长度的其中一接触区。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管结构,用以结合至少一固定元件, 该结构包括:一扁平管体,包含:一中空部分,用以接触一热源,且容纳有一工作流体及一毛细结构,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外侧及一第二外侧;及至少一非中空部分,位于该中空部分的第一外侧及一第二外侧,且具有一结合面与该固定元件结合。 
一种热管结构,与至少一固定元件结合以接触一热源,该热管结构包括:一扁平管体,平压一中空管体的一管壁形成,该管壁是以连续环绕的方式构成该中空管体的一管径,该扁平管体包括:一中空部分,平压该管壁形成,且用以接触该热源,该中空部分具有一上板部、一下板部及一腔室,该腔室位于该上板部与下板部之间且容纳有一工作流体及一毛细结构,该中空部分的相对两外侧界定为一第一外侧及相对该第一外侧的一第二外侧;至少一非中空部分,平压位于该第一外侧及该第二外侧的管壁,以令该管壁压合贴触形成该非中空部分,其中该非中空部分具有一结合面用以结合该固定元件。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该中空部分的上板部及下板部成凸出状,且分别高于及低于该非中空部分。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该中空部分的上板部成凸出状,且高于该非中空部分,该下板部为平板状并与该下板部在同一水平面形成一共平面。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该毛细结构是支撑在该腔室的一内侧上表面及一内侧下表面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该中空部分的上板部的一外侧上表面与该非中空部分的结合面之间具有一第一高度,且该外侧上表面高于该结合面。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该固定元件的一截面具有一第二高度实质上等于或小于该第一高度。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该非中空部分从热管结构的一端延伸沿着该热管结构的一热管长度延伸到另一端。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结构,该非中空部分形成在该热管结构的一热管长度的其中一段。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结构平压一中空管体的一管壁进而形成一扁平管体包括一中空部分用以接触热源及一非中空部分用以作为支撑或结合至少一固定元件,以令整体厚度更加的薄型化。另外整体构件更为简单, 提高生产效率,且生产所使用的模具亦相对减少。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A-图1C为公知技术的示意图; 
图2A-图2C为本实用新型从中空管体被压平成扁平管体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扁平管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扁平管壁的另一态样的截面示意图; 
图5A为固定元件与该非中空部分结合的分解示意图; 
图5B为固定元件与该非中空部分结合的组合示意图; 
图5C为图5B中X-X'剖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非中空部分另一态样的示意图; 
图7为热管结构与散热单元结合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0热管结构 
21扁平管体 
22中空部分 
221上板部 
2211外侧上表面 
222下板部 
223腔室 
2231内侧上表面 
2232内侧下表面 
224毛细结构 
225第一外侧 
226第二外侧 
23、23a非中空部分 
231结合面 
AA共同平面 
24固定元件 
26热源 
30散热单元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L1热管长度 
L2一段 
P中空管体 
P1管壁 
D管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元件符号加以说明。 
如图2A、图2B、图2C及图3所示,该热管结构20包括一扁平管体21(如图3所示),该扁平管体21平压一中空管体P的管壁P1形成(图2A、图2B、图2C所示),该管壁P1以连续环绕的方式构成该中空管体P的一管径D,其中该中空管体P在本图式表示为圆形中空管,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D形或其它形状的中空管。 
如图3所示,扁平管体21包括:一中空部分22及一非中空部分23。该中空部分22平压该管壁P1(如图2A、图2B及图2C所示)形成,该中空部分22具有一上板部221、一下板部222及一腔室223,该腔室223位于该上板部221与下板部222之间,且容纳有一工作流体(图中无示)及一毛细结构224,该中空部分22的左右两外侧界定为一第一外侧225及一第二外侧226。 
该至少一非中空部分23,平压位于该第一外侧225及该第二外侧226的管壁P1(如图2A、图2B及图2C所示),以令在第一外侧225及第二外侧226的管壁P1(如图2A、图2B及图2C所示)被压合贴触形成该非中空部 分23,且该非中空部分23形成有一结合面231。 
更详言之,先对图2A所示的圆形的中空热管P施予第一次平压的程序,平压程序可以使用机械传动或气体传动的压力机等机械加工方法完成,第一次平压时不要将中空热管P压扁,而是将其压平成扁平状的中空热管P(如图2B所示),然后再平压位于扁平状的中空热管P的中央部位的左右两外侧位置,使在左右两外侧位置的扁平状的中空热管P的管壁P1(如图中所示的上下管壁P1)受压而贴触形成非中空部分23(如图2C所示),而留下来的中央部分即形成该中空部分22。 
复参图3所示,前述中空部分22的上板部221及下板部222成凸出状,且分别高于及低于该非中空部分23,该上板部221的一外侧上表面2211高于该非中空部分的结合面231并构成一第一高度(或厚度)h1。再者,前述中空部分22的实施并非局限于此,亦可如图4所示,该中空部分22的上板部221成凸出状,且高于该非中空部分23,该下板部222a为平板状并与该非中空部分23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而构成一共同平面(coplanar)AA。另外如图3所示设在腔室223内的毛细结构224支撑在该腔室223的一内侧上表面2231及一内侧下表面2232之间。 
续如图5A、图5B及图5C所示,在实际使用上,前述中空部分22用以接触一热源26,该非中空部分23用以支撑或结合至少一固定元件24,其中该固定元件24以焊接或其他结合方式结合在该结合面231上。再者该固定元件24的一截面具有一第二高度(或厚度)h2实质上等于或小于该第一高度(或厚度)h1(如图3所示),也就是结合在结合面231上的固定元件24的厚度实际上不超过该非中空部分23的上板部221的上侧外表面2211。 
另外,复如图5A所示,该非中空部分23从热管结构20的一端(或称起始端)沿着该热管结构20的一热管长度L1延伸到另一端(或称末端)。或者如图6所示,其中该非中空部分23a仅形成在该热管结构20的一热管长度L1的其中一段L2。 
最后请参考图7所示,前述热管结构20与该固定元件24结合的一端与该热源26(如图5A所示)结合,另一端则连接一散热单元30(例如为风扇及散热鳍片),因此热管结构20可以将热源26(如图5A所示)的热传递到 该散热单元30散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平一中空管体,以形成一具有中空部分及非中空部分的扁平管体,以接触热源及直接跟固定元件结合,减少该热管结构必须迭置在另一结构上,且通过限制该固定元件的高度不超过该中空部分与非中空部分的高度,进而减少热管结构与固定元件之间的整体高度(或厚度),达到适用于超薄型化的产品内。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定者为准。 

Claims (9)

1.一种热管结构,用以结合至少一固定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 
一扁平管体,包含: 
一中空部分,用以接触一热源,且容纳有一工作流体及一毛细结构,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外侧及一第二外侧;及 
至少一非中空部分,位于该中空部分的第一外侧及一第二外侧,且具有一结合面与该固定元件结合。 
2.一种热管结构,与至少一固定元件结合以接触一热源,其特征在于,该热管结构包括: 
一扁平管体,平压一中空管体的一管壁形成,该管壁是以连续环绕的方式构成该中空管体的一管径,该扁平管体包括: 
一中空部分,平压该管壁形成,且用以接触该热源,该中空部分具有一上板部、一下板部及一腔室,该腔室位于该上板部与下板部之间且容纳有一工作流体及一毛细结构,该中空部分的相对两外侧界定为一第一外侧及相对该第一外侧的一第二外侧; 
至少一非中空部分,平压位于该第一外侧及该第二外侧的管壁,以令该管壁压合贴触形成该非中空部分,其中该非中空部分具有一结合面用以结合该固定元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中空部分的上板部及下板部成凸出状,且分别高于及低于该非中空部分。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中空部分的上板部成凸出状,且高于该非中空部分,该下板部为平板状并与该下板部在同一水平面形成一共平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毛细结构是支撑在该腔室的一内侧上表面及一内侧下表面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中空部分的上板部的一外侧上表面与该非中空部分的结合面之间具有一第一高度,且该外侧上表面高于该结合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元件的一截面具有一第二高度实质上等于或小于该第一高度。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非中空部分从热管结构的一端延伸沿着该热管结构的一热管长度延伸到另一端。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非中空部分形成在该热管结构的一热管长度的其中一段。 
CN 201320099774 2013-03-05 2013-03-05 热管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241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99774 CN203224159U (zh) 2013-03-05 2013-03-05 热管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99774 CN203224159U (zh) 2013-03-05 2013-03-05 热管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24159U true CN203224159U (zh) 2013-10-02

Family

ID=49251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099774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24159U (zh) 2013-03-05 2013-03-05 热管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2415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4192A (zh) * 2013-03-05 2014-09-10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结构
US9897390B2 (en) 2015-03-17 2018-02-20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Fixing structure for heat dissipation element
CN107835926A (zh) * 2015-06-19 2018-03-23 株式会社Innotm 薄型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4192A (zh) * 2013-03-05 2014-09-10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结构
CN104034192B (zh) * 2013-03-05 2016-08-3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结构
US9897390B2 (en) 2015-03-17 2018-02-20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Fixing structure for heat dissipation element
CN107835926A (zh) * 2015-06-19 2018-03-23 株式会社Innotm 薄型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75588B2 (en) Planar heat pipe structure
CN104279899A (zh) 均温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3432427U (zh) 均温板结构
CN105722372B (zh) 均温板支撑体结构
CN104717875B (zh) 散热组件的制造方法
CN203224159U (zh) 热管结构
CN101598512A (zh) 具有双毛细结构的热管及其制作方法
JP3197578U (ja) 平板熱管構造
CN104034192A (zh) 热管结构
CN203203446U (zh) 板式热管结构
CN103851941A (zh) 薄型热管制造方法
CN102778156A (zh) 薄型热管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11400897U (zh) 一种新型热管结构
TWM622344U (zh) 散熱件
CN203489758U (zh) 热管结构
CN203967068U (zh) 适用于发热器件的散热装置
TW202229801A (zh) 散熱件
CN101232792A (zh) 散热装置、散热基座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09315A (zh) 薄型热管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TW201502457A (zh) 均溫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N111043885A (zh) 一种薄型均温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4457353A (zh) 热管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3301934U (zh) 一种结构改良的散热器
CN105466263A (zh) 均温板结构
CN204810790U (zh) 导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31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