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22479U -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22479U CN203222479U CN 201320139191 CN201320139191U CN203222479U CN 203222479 U CN203222479 U CN 203222479U CN 201320139191 CN201320139191 CN 201320139191 CN 201320139191 U CN201320139191 U CN 201320139191U CN 203222479 U CN203222479 U CN 2032224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nd electrode
- water
- discharge
- hole
- water cool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式臭氧发生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能够提高臭氧产率。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包括地电极本体和冷却水通孔,所述地电极本体的表面上设有相互间隔设置的放电凹槽和用于定位放电间隙的不放电凸条,所述地电极本体为平板状;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面凹槽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0.1-0.25mm;相邻的两个冷却水通孔的相邻的两个孔壁之间的间距为3-5mm。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式臭氧发生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
背景技术
高压放电式臭氧发生器中按冷却方式划分,有水冷型和风冷型。臭氧发生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需要冷却,否则臭氧会因高温而边产生边分解。总体性能稳定的高性能臭氧发生器通常都是水冷式的。水冷型发生器冷却效果好,工作稳定,臭氧无衰减,并能长时间连续工作。在选用发生器时,应尽量选用水冷型的。
存在的问题在于,现有的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的本体为圆筒状的不锈钢材质的本体,其本体上凹凸间隔设有放电凹槽和不放电凸条,因为圆筒状的结构在加工时比较困难,加工精度较低,制成的相邻的两个放电凹槽之间的间距比较大,进而使得高压放电时产生的电场强度低,最终臭氧产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能够提高臭氧产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地电极本体和冷却水通孔,所述地电极本体的表面上设有相互间隔设置的放电凹槽和用于定位放电间隙的不放电凸条,
所述地电极本体为平板状;
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凹槽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0.1-0.25mm;
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水通孔的相邻的两个孔壁之间的间距为3-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将现有圆筒状本体改进为平板状的本体,相比较圆筒状,在平板状的本体上加工时更加容易。现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凹槽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4-6mm,本实用新型中将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凹槽的轴线之间的间距缩小为0.1-0.25mm,因为将之间的间距缩小之后,高压放电的场强会增强,之后,在对氧气放电产生的抗等离子的浓度增多,此时,产生的臭氧的浓度增大。因为在高压放电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臭氧在70摄氏度以上会分解为氧气,所以将相邻的两个冷却水孔的相邻的两个孔壁之间的间距设为3-5mm,能够在地电极本体上设置的冷却水通孔就越多,散热效率就越高。将冷却水孔设置的越密集,散热速度越快,效率就越高,产生的臭氧就越不容易分解。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能够提高臭氧产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1.地电极本体,2.放电凹槽,3.不放电凸条,4.第一冷却水通孔,5.第二冷却水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能够提高臭氧产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地电极本体1和冷却水通孔,所述地电极本体1的表面上设有相互间隔设置的放电凹槽和用于定位放电间隙的不放电凸条3,
所述地电极本体1为平板状;
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凹槽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0.1-0.25mm;
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水通孔的相邻的两个孔壁之间的间距为3-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将现有圆筒状本体改进为平板状的本体,相比较圆筒状,在平板状的本体上加工时更加容易。现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凹槽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4-6mm,本实用新型中将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凹槽的轴线之间的间距缩小为0.1-0.25mm,因为将之间的间距缩小之后,高压放电的场强会增强,之后,在对氧气放电产生的抗等离子的浓度增多,此时,产生的臭氧的浓度增大。因为在高压放电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臭氧在70摄氏度以上会分解为氧气,所以将相邻的两个冷却水孔的相邻的两个孔壁之间的间距设为3-5mm,能够在地电极本体1上设置的冷却水通孔就越多,散热效率就越高。将冷却水孔设置的越密集,散热速度越快,效率就越高,产生的臭氧就越不容易分解。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能够提高臭氧产率。
实施例2:如图1所示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能够提高臭氧产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地电极本体1和冷却水通孔,所述地电极本体1的表面上设有相互间隔设置的放电凹槽和用于定位放电间隙的不放电凸条3,
所述地电极本体1为平板状;
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凹槽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0.1-0.25mm;
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水通孔的相邻的两个孔壁之间的间距为3-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将现有圆筒状本体改进为平板状的本体,相比较圆筒状,在平板状的本体上加工时更加容易。现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凹槽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4-6mm,本实用新型中将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凹槽的轴线之间的间距缩小为0.1-0.25mm,因为将之间的间距缩小之后,高压放电的场强会增强,之后,在对氧气放电产生的抗等离子的浓度增多,此时,产生的臭氧的浓度增大。因为在高压放电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臭氧在70摄氏度以上会分解为氧气,所以将相邻的两个冷却水孔的相邻的两个孔壁之间的间距设为3-5mm,能够在地电极本体1上设置的冷却水通孔就越多,散热效率就越高。将冷却水孔设置的越密集,散热速度越快,效率就越高,产生的臭氧就越不容易分解。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能够提高臭氧产率。
所述放电凹槽的底面和所述不放电凸条3的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为3-5mm。
所述地电极本体1为轻质合金本体,所述地电极本体1的放电凹槽的上方设有均质陶瓷层,所述均质陶瓷层的两侧分别与相邻两侧的所述不放电凸条3固定连接。
所述均质陶瓷层、所述放电凹槽以及其两侧的不放电凸条3共同围成供臭氧通过的臭氧通道。
所述均质陶瓷层可以为多片陶瓷片,每一个所述放电凹槽2上方设置的陶瓷层均为一片或者多片陶瓷片组成。
为了加工以及搬运方便,可以将所述地电极的本体采用轻质合金材料制作。同时,为了提高地电极本体1的抗腐蚀性,所述地电极本体1的放电凹槽的上方设有均质陶瓷层。因为该均质陶瓷层为绝缘体,能够阻止高压放电时产生的抗等离子对地电极本体1的腐蚀,可以在所述地电极本体1的放电凹槽的上方设有均质陶瓷层,所述均质陶瓷片的设置高度与所述不放电凸条3的高度平齐;
所述均质陶瓷层的两侧分别与相邻两侧的所述不放电凸条3固定连接,所述均质陶瓷层、所述放电凹槽以及其两侧的不放电凸条3共同围成供臭氧通过的臭氧通道。
地电极与高压电极通过之间的陶瓷介质,在高频、高压交流电场作用下进行电晕放电,放电过程将放电通道中的氧原子电离,产生的等离子态气体,部分原子氧结合成臭氧分子,产生了臭氧气,臭氧气体在压力作用下通过臭氧通道流出发生器。
为了减轻地电极本体1的重量以及方便地电极的加工生产,可以设置所述均质陶瓷层的厚度为0.2-0.3mm。
为了提高臭氧的流通量和流通率,可以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将臭氧通道设置的越大越好,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中的臭氧通道的高度在结构要求的范围内设置为1.5-1.8mm。
为了减少冷却水对地电极的腐蚀,可以在所述冷却水通孔内铺设一层所述均质陶瓷层。
为了提高地电极本体1的散热率,所述冷却水通孔设置在所述地电极本体1的厚度方向的侧壁上,也就是所述冷却水孔贯通所述地电极本体1的内部,这样能够从地电极本体1的内部进行散热。
为了能够全面地对所述地电极进行散热,可以在所述侧壁上设有两种不同延伸方向的冷却水通孔,分别为第一冷却水通孔4和第二冷却水通孔5。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地电极本体1的散热速度,可以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冷却水孔和多个所述第二冷却水孔。
为了在通入冷却水时更加快捷方便,可以使得多个所述第一冷却水孔之
间相互连通,多个所述第二冷却水孔之间相互连通。此时在给冷却水孔中注入冷却水时,只需要往两个入口注水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种实施例可根据需要以任意方式相互组合,通过这种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地电极本体和冷却水通孔,所述地电极本体的表面上设有相互间隔设置的放电凹槽和用于定位放电间隙的不放电凸条,
所述地电极本体为平板状;
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凹槽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为0.1-0.25mm;
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水通孔的相邻的两个孔壁之间的间距为3-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凹槽的底面和所述不放电凸条的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为0.1-0.2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电极本体为轻质合金本体,所述地电极本体的放电凹槽的上方设有均质陶瓷层;
所述均质陶瓷层的两侧分别与相邻两侧的所述不放电凸条固定连接,所述均质陶瓷层、所述放电凹槽以及其两侧的不放电凸条共同围成供臭氧通过的臭氧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均质陶瓷层的厚度为12-15u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臭氧通道的长度为170-180mm。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水通孔的内表面上铺设有所述均质陶瓷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通孔设置在所述地电极本体的厚度方向的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上设有两种不同延伸方向的冷却水通孔,分别为第一冷却水通孔和第二冷却水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冷却水通孔和多个所述第二冷却水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冷却水通孔相互连通,多个所述第二冷却水通孔相互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139191 CN203222479U (zh) | 2013-03-25 | 2013-03-25 |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139191 CN203222479U (zh) | 2013-03-25 | 2013-03-25 |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22479U true CN203222479U (zh) | 2013-10-02 |
Family
ID=49249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13919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22479U (zh) | 2013-03-25 | 2013-03-25 |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222479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30194A (zh) * | 2013-03-25 | 2013-06-05 | 北京乾润开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 |
CN105776147A (zh) * | 2016-04-27 | 2016-07-20 | 罗璐 | 一种地电极板组件及臭氧发生器 |
CN111517284A (zh) * | 2019-02-01 | 2020-08-11 |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一种臭氧发生单元 |
-
2013
- 2013-03-25 CN CN 201320139191 patent/CN20322247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30194A (zh) * | 2013-03-25 | 2013-06-05 | 北京乾润开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 |
WO2014154067A1 (zh) * | 2013-03-25 | 2014-10-02 | 北京乾润开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 |
CN103130194B (zh) * | 2013-03-25 | 2015-07-08 | 北京乾润开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 |
CN105776147A (zh) * | 2016-04-27 | 2016-07-20 | 罗璐 | 一种地电极板组件及臭氧发生器 |
CN105776147B (zh) * | 2016-04-27 | 2018-05-29 | 罗璐 | 一种地电极板组件及臭氧发生器 |
CN111517284A (zh) * | 2019-02-01 | 2020-08-11 | 华贸中经环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一种臭氧发生单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30194A (zh) |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 | |
CN203222479U (zh) |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 | |
CN101835339B (zh) | 常压下平板电极射频电容耦合氩氧/氩氮等离子体发生器 | |
CN105883724A (zh) | 一种板式臭氧发生器放电体 | |
CN113731325B (zh) | 一种空气等离子体合成氮氧化物装置 | |
JP2004296440A (ja) | バイポーラ板とこれを採用する燃料電池 | |
CN101775621A (zh) | 一种铝电解槽阴极结构 | |
CN101949036A (zh) | 一种铝电解槽用控流体以及利用该控流体对铝电解槽分区域控制的方法和铝电解槽 | |
CN106044775B (zh) | 用于多晶硅还原炉的底盘组件和多晶硅还原炉 | |
CN205249593U (zh) | 蜂窝结构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 |
CN202238452U (zh) | 一种色选机平板滑道的无间隔喷嘴结构 | |
CN204902355U (zh) | 一种适用于胆固醇提取的冷却罐 | |
CN104451762A (zh) | 一种电弧热解煤粉制乙炔装置 | |
CN204211481U (zh) | 臭氧发生器 | |
CN201505527U (zh) | 一种合成胡椒醛臭氧化反应器 | |
CN109052329B (zh) | 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 |
CN203923400U (zh) | 降低铝液水平电流的铝电解阴极结构 | |
CN109119322B (zh) | 一种磁增强型等离子体源 | |
CN201545919U (zh) | 铝电解槽阴极结构 | |
CN202160327U (zh) | 一种高功率离子棒 | |
CN103415133B (zh) | 一种催化协同旋转滑动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 |
CN207016483U (zh) | 一种新型臭氧发生器 | |
CN203393235U (zh) | 一种用于氢氧发生器的电解极片 | |
CN203222482U (zh) | 臭氧发生器放电装置 | |
CN203247090U (zh) | 半导体多功能臭氧发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PP01 |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 ||
PP01 |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2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02 |
|
PD01 |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 ||
PD01 |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1062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0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02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5 |